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30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解与行要相应。我知道一些,我就把这些做到,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跟行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离开这个原则。如果偏重在一边,永远不能成就,无论是偏重在解门或者偏重在行门,都不能成就。一定要解行相应,解行互相辅助,这才叫精进。我们自己要怎样能契入这个境界?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初发心勉强,一切诸佛如来一点都没有例外的,开始发心勉强,强迫自己,勉励自己去做、去学习,逐渐逐渐养成习惯。古德所谓,把生处转变成熟处,熟处把它变成生处。熟是什么?我们的习惯、习性,这个习性是不好的习性,完全与性德相违背。这个习性无量劫来已经养成,在这一生当中从小也没人教,养成许许多多的坏习惯。这坏习惯变得很熟,不知不觉他就犯了,不是有意的,无意当中这恶习气现行;自己很想改,改不掉,熟了。佛陀教给我们诸佛菩萨的习惯,这是好习惯,完全与自性相应,我们听了非常生疏。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条原则,佛经里面称为「六度」,六波罗蜜,那就是他应化的规范。这六条诸位都很熟悉,但是意思不懂。什么叫布施?大家认为布施就是捐一点钱给寺庙,错了,完全错了!布施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以财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财布施;以我们的体力、劳力,今天我们讲做义工,这个还是财布施,内财布施。做义工在哪里做?到寺庙里面来做,你这个圈子很小,你得的福报很小;应当没有界限、没有分别,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做义工。所以社会各个层面,哪个地方需要帮助的,我们都去帮助他,这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今天佛教徒很执著,起心动念是我的利益,纵然修布施,不能叫波罗蜜,那个不是菩萨法。菩萨布施的时候没有为自己,为众生,众生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绝对不是为我。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众生服务的,不是众生替我服务,我替他服务,他需要什么,我们帮助他什么。

 

所以三类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为主,法在哪里?法就在财里面,就在无畏里头,三个合成一个,一体,以法为重,法是教他。他不肯布施,不热心服务,我们热心服务,那就是教他,做榜样给他看,做样子给他看,那就是法布施。为众生、为社会服务,义务的,不求代价的,不求酬劳的,那就是波罗蜜。如果说布施谈条件,有报酬的,那就不是的,那是商业行为,那就不叫布施。为众生服务,要守法,要懂规矩,要知道先后次第,这就叫持戒波罗蜜,才能把这桩事情做好,做得很圆满。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事情做圆满,这是忍辱波罗蜜。菩萨六度万行都落实在一桩事情,点点滴滴无一不具足六度万行,这叫行菩萨道,我们几个人会?几个人懂得这个意思?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学哪个宗派,都是行菩萨道,是不是真做了?真菩萨就跟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满面笑容,清净自在,法喜充满,那是真的菩萨。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个人叫菩萨,热心为大众服务,这是智慧、慈悲落实。

 

每一个法门圆圆满满具足一切法门,《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是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说出这个法门,是从这一面、这一项工作、这一点,你能看他融合无量无边法门。比佛教更古老的是婆罗门教,现在我们称它作印度教,它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宗教里头这是最古老的。他们没有经典,但是他们接受圣贤的教诲,印度的两大史诗,《奥义书》是他们重要修学的依据。可是《奥义书》,我们翻开来第一篇,是他的和平祈祷词。他的祈祷词很简单,就像我们佛家讲的咒语一样,它前面是「唵」开头,后面三个和平:和平、和平、和平。和是和睦,平是平等,意思很深。第一个和平,我们人与人要和睦、要平等;第二个和平,人与万物要和睦、要平等。花草树木我们不能小看它,不能看不起它,一片树叶我们也要跟它和睦相处,它跟我是平等的。今天地球上这些人类不懂这个道理,都以为自己是大,自以为是,自己为宇宙中心,轻视别人,作践万物,所以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了。谁破坏?人把它破坏了。所以地球上有洪水、有飓风、有地震、有火山,我们对它不好,它报复我们,不能和睦相处。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跟大自然、跟一切万物要和睦、要平等。第三个和平,是跟我们讲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处,也是平等的。这三个和平意思多深!真正懂得与一切和睦相处,与一切法平等,这个人就成佛了。宗教典籍里面好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没有人去讲解,没有人去把它发扬光大,没有人把它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佛家教学三个方式,我们要懂得,所谓示转、劝转、作证转,也是三个是一体的。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三个意思都在里面。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我们要把觉悟的行为表现出来。觉悟的行为就是六波罗蜜,穿衣吃饭,处理日常的事务,待人接物,全都在那里流露出来了。你这样叫人看,他看不懂不要紧,慢慢来,很有耐心,时间久了自然他就发现。就如同金刚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这是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天天跟着释迦牟尼佛周边,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这一天忽然之间看出来了,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的苗头出来了,发起金刚般若这一会,原来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无上妙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举了一个例子,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每天这种日常生活。智慧不开就看不出来;智慧开了,原来一切诸佛奥妙的道理都在穿衣吃饭上面显示无遗,这才赞叹「希有世尊」。他一看出来,一说「希有世尊」,他也入了境界;如果不是,一般境界他决定看不出来,他看出来是他入境界了。赞叹佛,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的护念、付嘱没有说一句话,就在日常生活表演之中为人演说。我们要细心,我们要能看得懂,然后我们自己就学会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念念行行都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这个名号意思就是仁慈,仁慈就是代表服务,为众生服务,「牟尼」的意思是清净。自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说明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那才叫清净、叫牟尼。起心动念还有自己,牟尼就没有了;牟尼是宝,牟尼宝就没有了。一个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着想,这个人牟尼宝现前了。那个宝是什么?自性,性德,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里头本具无量的德能,他都现前。牟尼是清净心,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能表现在生活上,我们的牟尼宝黯然无光,被烦恼、被习气盖覆住了,不起作用,虽然有,不起作用。

 

诸佛如来看你是平等的,为什么?我有你也有,所以佛心平等。凡夫心不平等,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不平等。不知道统统都有,只是有的人显出来,有的人不显;显的人心清净,心里没有障碍,显不出来是心不清净。佛在经上讲,凡夫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三种烦恼盖覆着你的自性,不是你没有,所以说你有障碍。障碍是你自己生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所以这个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帮你忙的还是你自己,你自己真的把这些障碍放下,性德就恢复。我不再执著我,不再执著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的幸福。所以真正明白、真正省悟过来了,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有没有人自己问问自己,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觉悟的人目标跟我们完全不相同,觉悟的人只为三桩事情:安定社会、和平世界、幸福众生;换句话说,唯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众生幸福。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布施供养,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到这个世间目的就能够实现,就能兑现。佛弟子要学佛,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要学觉悟,要学佛陀生活的目标,要学佛陀生活的方式,要学佛陀生活之所为。如果说不会,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全都在《华严经》里面,所以《华严经》是圆满的教学,非常希有,不思议的经典。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八句:

 

【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

 

这位菩萨说的这个意思深了,清凉大师这一段注解也就费了事。菩萨『开示』,就是现在讲的教学,「开」是开启。我们从比喻上说大家容易懂,好像你做生意,你陈列许多商品,你今天开张,开大门,让大家好进来参观,敞开你的门市让大家参观,这个意思叫开。门敞开了,顾客进来了,他不识货,看来看去不识货,你给他介绍,指示他,这叫「示」,他选不选购那就是他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菩萨教化众生,老师教导学生,只能做到这两个字。学生能不能得受用,就好像顾客愿不愿意购买回去用,那个就叫「悟入」。悟是学的人明白了,豁然大悟,就开悟了。根性利的人、聪明人,佛在第一个阶段,开,他就觉悟了,他一接触他就明了,这是根利的人。根钝的人不行,还一样一样给他讲解,一样一样介绍,慢慢他才搞懂。所以悟有大小不同,时间有先后不同,我们求学,最重要是要求个悟处。悟了以后要行,依教奉行,你才有个入处,真正体会到境界,契入了。那个悟是证果,这是做学生的事情。所以老师能开示,学生可贵的是要能悟入。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8日04:33: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61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