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70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民』就是教育、感化人民。「风」代表教化。统统是用义,仁义道德,或者直接强调的是用道义来教化人民。其实我们看所有社会、家庭,以至于世界的冲突,没有别的,都是为利冲突的。假如人心都把义摆在前面,这些问题慢慢的就都化解了。所以人心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先不说整个社会情况,我们现在跟身边亲朋好友有没有不愉快?有没有冲突?有没有纷争?有。好不好解决?你们怎么摇头,都没信心了,怎么解决?其实就这个字就解决了,你没有「我」的自私自利了,他就没有对立,就好化解。你为他着想,他就不冲突了,念念为他,不冲突。你念念为自己,孔子讲「放于利而行,多怨」。我们处世待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先考虑我的利益、我的利益,哪有可能人家不怨你?不要讲利,讲义。很多人又说,我眼前这些利不就没了吗?求学问,要先学吃亏,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不下,很难入道。浩然正气都养不起来,会变得小鼻子小眼睛,然后眉头愈来愈深锁,连苍蝇都会夹住,这个就很难跟圣贤人相应。

 

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当前人生所面对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坏事,都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可是我那个亲戚对我这么恶劣,这么可恶。这个时候你要了解一句话叫「祸福相倚」,你遇到愈恶劣的,你能用德行去面对,你后福无穷,祸福相倚!你看我们经典背了那么多,遇到事了一句都上不来。大家看一下,舜王遇到父母这样对他,请问大家有没有遇到比他更恶劣的情况?那有障碍他的德行吗?有障碍他的福分吗?人生的真相,没有任何人事物能障碍我们。看起来是障碍,是修大福报的时候,是长大智慧的机会。看人能不能用经典,而不随顺习气。所以舜王列在二十四孝之首,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效法榜样。依教奉行容不容易?人欠你,天会还你,量大福大,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强求不来。要把每个人都当作贵人、老师,来给我们考试的,来看我们内心还有哪些习气要放下。真的能放下了,智慧福分都会恢复,无量智慧、德能、福分可以现前。

 

师长老人家给我们表演得很好!师长常提到的,本来寿命四十五岁,你看老人家八十五岁这么健康;本来命中福也不是很厚,你看老人家现在福报这么大。「圣与贤,可驯致」,不只不跟人冲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大家愿不愿意这样生活?你们又没反应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看这样的日子多好,转个念,你就可以过这样的日子。把每一个人都当老师,他来给我们考试的、发考卷的,看看我们功夫到哪里?你有没有看过哪一个学生写不出答案来,跑上去打那个监考老师的?有没有看过这一幕?没有。可是我们现在常常打监考老师,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监考老师来给我们发考卷的,我们一不高兴就骂人,这叫颠倒。祸福都在一念之间。所以这些贤德之人,教化人民皆用义。

 

【故道一而俗同。】

 

『道一』就是社会的规范都很一致,教化产生很好的效果。不用看很远,我们父母那一代,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是您看,缺乏教化,事隔三十年之后,孝顺父母下一句是什么?你怎么这么傻,钱不自己多花一点、多happy一点,有没有这个倾向?要教!「茍不教,性乃迁」。所以我们看到这个「道一」觉得很怀念,能「道一」那个社会都很纯朴、很有人情味。小的时候看到爷爷奶奶辈的,常常煮一大锅的开水放在路边,都不认识的人,谁过去了,喝那杯爱心的茶。包含我记得小时候爬寿山,很多长者扛着水爬上去,在山上请大家喝茶,人情味很浓!不是斤斤计较的,能帮人很高兴、很欢喜。那时候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助人为乐,为善最乐,道一。『而俗同』,而且风俗相同。

 

【世教既衰。】

 

世道的教化比较衰微。

 

【所谓一二人者。】

 

这些一、二个带头、带风气的人。

 

【不尽在位。】

 

『不尽』就是不全,不全都在重要的职位。虽然他不在重要的职位:

 

【彼其心之所向。】

 

而他的志向主张:

 

【势不能不腾为口说。】

 

势必不能不从他口中极力宣扬出来。『腾』就是传播。因为他有使命感,纵使他不在位,他也会大力的弘扬这些道统。孔子是好榜样,孔子当时候他没有当官,但是他大力的弘扬古圣先王的教诲。我们先师孔子还整个把重要的经典都做了整理,承先启后。没有官位,最后成为素王,成为至圣先师。所以我们看到胸怀天下的人,谁能障碍得了他?有没有说,哪一个人阻挡他,不让他当官,他就不能对社会有影响?只要是真心的,只要是不执著的,这个好的理念一定可以慢慢传扬开来。「上善若水」,水给我们人生很多启示,它没有执著,你拿个大箱子,它水流过来,你把它档了,档得了吗?它从左右两边就过来了,档不了的,因为它不执著。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自己转。

 

【而播为声气。】

 

广为传播造成声势,造成风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

 

我们看孔子那个时候,跟随老人家有七十二贤,三千弟子。所以势必不能不听从这一、二人的号召,他们的一种使命、动力都被调动起来。

 

【而蒸为习尚。】

 

这里用『蒸』,我们看蒸东西是用水蒸气把它蒸熟,蒸气是往上,这个「蒸」字表的就是兴起。所以他们的号召就兴起,渐渐成为习俗风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

 

『徒』是弟子。『党』,同道、同志。于是乎志同道合的跟随者,『蔚起』就是聚集起来,纷纷聚集起来。

 

【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当时代的人才就会慢慢的从这里产生出来。孔子那个时候七十二贤,都是相当有德行才华的人才。

 

【有以仁义倡者。】

 

以仁义来倡导的。

 

【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他的弟子、同志,这些跟随者能为仁义而死,而不顾性命。这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有以功利倡者。】

 

假如带头的一、二个人,以功利来倡导。

 

【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为追求功利而死,都不后悔。

 

【水流湿。火就燥。】

 

这里引了《易经》里面的一句话,水会向着潮湿低洼的地方流,『水流湿』;『火就燥』,火会接近干燥的东西来燃烧。其实这个就是每个东西的属性,「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无感不仇。】

 

『仇』是指响应、应答,就是有反应回来。整句话是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其实只要有感召都会有回应,「无感不仇」。

 

【所从来久矣。】

 

这种情况由来已经很久了。应该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现象。而这里有提到,「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所以这个带头的人,假如带错方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所以为什么要慎举?就是我们假如推荐人,那要推荐那些思想观念很正确的,不然会偏掉。我们会不会判断怎么样才是有德行的人?大家会不会判断?《群书治要》里面强调知人才能善任,人看不清楚,很难用对人。《论语》里面很多君子跟小人的判断,那个就是判断力。比方,「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于仁」,这也是一个判断。诸位女学长,妳们在找对象的时候,喜欢口才好的?还是不大会讲话的?你看孔子几千年前就在提醒我们,好,妳们自己参吧。这一段已经讲出来,这一、二个人的带动,慢慢跟随的人多了,从中也会出人才。所以下一段主要强调提拔人才应该怎么做。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

 

现今掌握权势有地位的君子,就是这些高官或者是贵族。

 

【辄曰。天下无才。】

 

他们却说天下没有人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

 

『彼』是指他们。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他们都在那个位置上。

 

【不克以己之所向。】

 

不能以自己的正确道德思想,来转变风俗习惯。

 

【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他们有那个高位,应该尽心尽力移风易俗,而且进一步陶铸当时候的人才。『一世』就是整个那时代的人才。『陶铸』就是培养造就,陶铸的意思。因为在那个位置,这个是责任。有一句成语叫「尸位素餐」,尸就是居重要的官位,但是却不认真做事,在混日子、混饭吃,就叫尸位素餐。所以不转移风俗陶铸人才,这样的官员都叫尸位素餐。古代从汉武帝时期就强调人才两个审核标准,举孝廉。这是太有智慧了。孝,他有德行,这是做人的基础;廉,他清廉,他就不贪污,这是做事的基础。廉洁了,整个政治风气就好。所以举孝廉,两千年这样承传下来都没有变过。而且朝廷审核一个官员,尤其地方官,他的政绩好不好,第一个考核就是举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这个考核标准太重要,让所有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拔人才,为国举才。

 

有人才,才能继续照顾、教化老百姓,这个机制在民主社会容易被忽略,都比较重视那些把桥铺好、把路造好,都看得到的。看得到的都是比较短的,看不到的都影响什么?很深远的。栽培人才,那不是一、二年办得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人才还是要从孝廉、从德行当中来重视。甚至明白的话,每个入党的要先考核他的孝廉,品行如何。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6日23:50: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7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