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为廉能。】

 

廉洁为什么他的才能能兼备?其实人没有自私自利的时候,他的德能就没有被这些私欲障住。所以一个人大公无私,他学什么都很快,学得好。因为他肯学,肯为公尽忠。所以大家可以去观察,欲望愈低的人,反而学什么东西比较容易契入。

 

【为廉静。】

 

这个『静』,心很清净,他没有这些私欲、这些念头,比较容易安静下来、清净下来,而且不染著。

 

【为廉洁。】

 

清廉的『廉』,人心地洁白、纯净。

 

【为廉平。】

 

这个『平』是平正、公正。有一段话讲到,这个我们之前好像也有跟大家提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这个吏是指下属官员,这些下属官员不会服我的严格,而是服我的清廉;老百姓不佩服我有多高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无私。「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廉洁有一种正气,底下的人不敢欺瞒、怠慢。所以「公生明,廉生威」,人的威严,绝对不是说硬装得很凶、吓人,都是来自于大公无私、廉洁的这种风范。所以「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他都是公正无私的。

 

【总言之。不外乎气节清高。】

 

的人称为廉。

 

【品行峻洁。】

 

『峻』是高山,让人仰望。『洁』是无染著,洁白一生。

 

【而无利蔽之私。】

 

你看,他不会被私心所障蔽。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古人他在面对事情都是考虑符不符合道德标准,再来还要考虑长远的影响。所谓「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个都是很可贵的态度,他不是只看一时而已;「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也不只看眼前,看到后面有没有副作用,看起来符合道德仁义、道德规范,还要考虑这些点;「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比方说,在《了凡四训》当中,子贡在其他国家看到鲁国人被卖去当奴隶,他把他赎回来。鲁国法律规定,把自己国人赎回来,国家会把赎金还给你,代表你时时都想着自己国家的人民。结果子贡把人赎回来之后,国家给他的赎金他不拿,不拿好像不贪财,很廉洁。

 

又有一件事,子路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溺水了,快灭顶了,他没有第二念,马上跳下去把他给救起来。那个人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子路的救度,上来之后太感激他了,我们全家都感谢你,把自己的牛就送给子路,子路接受了。以一般世间人来看,子贡之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好像比较差,孔子不这么看,孔子肯定子路,指责子贡。所以古人有见识的人,他考虑事情不是看一个点,他看整个面,甚至时间空间都要考虑。时间,以后呢?孔子分析给他听,子贡你虽然不拿赎金,但你有没有考虑到鲁国人穷困的人比较多,他本来就没有钱,现在遇到自己国家的人在外面当奴隶,他本来想把他赎回来。可是自己没什么钱,赎回来又想到人家子贡都不拿赎金,你还拿,他有顾忌了,他有担忧了。就在那里犹豫的时候,可能有很多人就没有救回来了。那你无形当中可能害了很多人没有办法被救回来。这是从整个社会的情况去分析。

 

我们平常会不会这样考虑事情?我高兴就好了,只要我喜欢就好,这个都不对。读圣贤书的人格局要大,视野要深远。孔子又说,子路受了那头牛,全社会都在传,「救人一命,会有好报」!善有善报的风气不就传递开来了吗?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所以这里讲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尤其我们遇到一些境界,拿好像可以,不拿也可以,而且要取、要拿的时候,首先就得要冷静看适不适合拿,符不符合伦理道德,接着还要考虑什么?刚刚讲的这些角度。还有一点,考虑避嫌,古人这一点也很重要。你绝对没有那个心,可是有可能你做的时候,一般的人看到会误会,也要避开这个嫌疑。

 

在《常礼举要》里面有一句话,叫「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你不要蹲下来绑鞋带,人家主人远远一看,那个人要偷我的瓜。其实你哪有要偷,你只是绑鞋带,但这个就要避嫌。李下,李树底下,李树不高,你可能拔得到那个果子,你还在那里整你的帽子,他远远一看,你在偷我的。延伸出来,君子立身处世,都要考虑到众人的眼光,也要避嫌。所以「可以取,可以无取」,但很冷静的思考,取假如伤了廉洁,就不能取;或者会让人误会不廉洁,也要考虑流弊。这个原话里面,「可以与,可以不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这个都是在抉择、取舍当中能够判断。

 

【又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

 

伯夷、叔齐,他们是商朝一个叫孤竹君的孩子,两个人都很有操守。当时武王要讨伐商纣王,他们两个人站在大军前面阻止,你们不可以这样做,你们这样以下犯上。当时士兵听了很不高兴,可能都要动气了,姜太公看到这个情景,「这些都是仁德之人,不可无礼」。所以太公都看得出来这些人的德行。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了,他们两个觉得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就在首阳山饿死了。他们廉洁的风范很令人动容,很有气节,他守住为人臣,他觉得是商朝的臣子,他不吃周朝的粮食,为了气节,饿死都在所不辞。诸位学长,我们做得到吗?三天不吃饭投降了,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那不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像一般顽贪的人,贪心很重的人,听到伯夷、叔齐的风范,都感动,能变得不贪,廉洁。

 

【盖廉者。耻于贪冒而不为。】

 

觉得贪心去占有人家的东西是很羞耻的,绝不做。

 

【故俗习专以不贪为廉。】

 

一般世俗都觉得不贪就是廉。其实:

 

【不贪。特廉之一隅也。】

 

其实只是廉洁的一个部分,这个贪,其实它还有除了不贪以外的角度。我们刚刚讲的廉直、廉明、廉能、廉静、廉洁、廉平,所以整个廉它还有其他不同道德的展现。

 

【谓廉为德之节。】

 

『廉』为德行的操守节度、德行的气节。

 

【须如劲节之不可屈耳。】

 

『劲节』就是不可屈服的气节,很坚韧,不为所屈、不为所动。古代很强调俭以养廉。范纯仁先生,范公的二儿子,最后是正宰相,他曾经也有讲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这些话都是他人生智慧的总结,肯听一句,受用无穷,可不是抄一抄回去就没了,抄也要抄在心上。惟恕,这个恕,设身处地、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恕是落实仁爱的基础,孔子强调仁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继续诠释孔子的教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恕就是我们还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完全放下,就要勉强、时时期许提醒自己要念念为人着想。这个恕就是如其心,设身处地,包容宽恕。其实人最难的就是能真正推己及人,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一般一谈论什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论断别人,不是设身处地,只要不设身处地,讲出来的话都有失厚道。所以人能时时勉强自己念念宽恕,念念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的心态慢慢的就跟仁慈的境界相近,最后就可以契入了。所以能时时守恕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离仁不远了。所以这些都总结得非常好。

 

「惟俭可以助廉」。孟子也讲,「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有恭敬心的人,不侮辱人;节俭的人他没有贪念,他不会去跟人抢夺权利、财物,不会跟人斗争。「人君恭俭」,为人领导者恭敬、节俭,「率下遗风」,他是所有团体的表率,转变他整个团体的风气。「人臣恭俭」,我们一个臣子、大臣或者下属,能够恭敬节俭的处世态度,「明其廉忠」,我们在人群当中恭俭,明眼人一看,这个人一定廉洁、忠诚。因为节俭则廉,恭敬则对人尽心尽力,不会冒犯、不会冲突。所以廉洁、节俭,对于成就道德非常重要。大家在抄的时候,都觉得好像第一次抄,应该之前都有讲过没有?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6日12:30: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7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