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43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有一次跟一个地区的家长交流的时候,我说夫妻结婚前,都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那个女子很激动,举手,她说没有优点。我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肃然起敬。我说,妳先生没有优点,妳还敢嫁给他,妳是现代的革命烈士。连这样的事,她都能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所以其实不是世界变了,是我们自己的心变了,从欣赏付出,变成挑剔了,整个世界就转过来了。所以还是有优点,人非圣贤,人都有优点缺点。但怎么让另一半的优点增加,缺点减少?你肯定他的优点,传出去他的亲朋好友都跟他讲,你太太说你有哪些优点,很好!他一听,挺受鼓励的,心里又想,我那些毛病我太太都没讲,我就这么一点优点,我太太还讲,不能辜负太太对我的欣赏信任,我应该做得更好才好。这种隐恶扬善,这个扬善就把他的积极性、他的优点给激发出来。但是假如是讲缺点,那就完全反过来了。我有好妳都不会欣赏,那我找人欣赏去吧,是不?你看现在外遇这么多,进家门都是被批评,他觉得他没有自尊、没有面子。再来都传出去了,他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谁信任他?在社会当中得不到人家信任,怎么发展他的事业?所以一句话可以让家庭和谐,一句话也可能让家庭冲突。所以老祖宗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以不谨慎。

 

刚刚跟大家提到,刚好我母亲同仁讲她先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我观察到,等她讲完告一段落,因为可能在气头当中,也不好马上给她接话,让她先把气发一发。等她发完了,我发觉我母亲接着就说,妳先生哪里好哪里好,就开始让她回忆她先生的优点跟她先生以前的好。然后这个长辈气已经消完了,慢慢再听到这些,她的情绪就比较平和。所以我们在听任何亲朋好友谈话的时候,只要是谈到人与人的一些不愉快,一定要透过我们让这个冲突减低,这个才是理智的。假如他在气头上,你一听也加入战火,那无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总要理智应对每一个人生的情境。而在团体当中,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能听他的,要藉这个机会扩宽他的心量,让他「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或者他说某某人不是,你说他以前对你也挺好,你得要多记,「恩欲报,怨欲忘」。所以要让《弟子规》成为自己企业团体的一个企业文化,让我们的同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顺着他的情绪习气,而是顺着经典当中提起理智来。

 

讲到这里,大家不要回去之后说,只要讲别人都不行,什么都不讲,从此挂一个牌子,「禁语」,别人的事都不能讲。《弟子规》又有另外一句话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话说多,不如少」,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人有短,切莫揭」,这有没有矛盾?经典是事事无碍的,不会有冲突的。可是人有短,我要去讲是讲他的不对,那不就犯了这一句吗?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地功夫。我们这个心假如是对人有看法、有成见,讲出来就是在扬人恶;假如我们这个心是为他好,去劝他,那不是扬恶,是在尽道义。所以任何一个经句回到自己的心,用真心去做,就离道不远。今天要「善相劝」,要劝导他,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体恤他,你不会马上去,在其他同仁之间就讲他不对,那也是太冲了,都考虑不到人家的感受。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正直,直来直去。这个叫鲁莽,做错了,还要给自己一大堆堂而皇之的理由,我这个人就是直来直去。正直是好的特质,但正直要透过学习让自己处事更圆融,而不能年龄一直增长,智慧圆融都没有提升,还抱着自己的这个执著点,不肯提升。正直还要往上提升变圆融,能考虑到别人,「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我们今天劝一个人,实在忍不住,旁边有人还是讲,那还是自己情绪控制不了,克己的功夫还是不够,这怪不了别人。他太过分了,实在让我忍不住,你看又在「倘揜饰,增一辜」。所有的人事物是提醒我们还有什么不足、德行不够的地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不可须臾离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圣与贤,可驯致」。假如偏离了这个心态,我们就背道而驰,怎么走都走不到圣贤的境界去。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是情绪化,离道愈来愈远。所以这个时候能规过于私室,为人着想。当然,假如他不听我们的劝,那我们怎么办?算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其实我们起这个念头又错了,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起念头就跟经典相违背。纯是一颗利益他的心,哪有说说一次他不听就气了,又是骂人家没有善根。「谏不入,悦复谏」,甚至于是他没有办法接受我,找他可以接受的人去帮助他,好人要做到底,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这是真正的爱心。

 

所以很可能有个人来找你说,某某人的情况是这样,希望你帮助他。这个不是扬恶,因为他的言语当中,都是希望能帮到对方。他是把情况讲清楚,让我们了解,可以去协助他,这个就不是扬恶。你不要这个朋友想找你商量,来帮助另外一个朋友,他才一开口,你说「扬人恶,即是恶」,他就很不知所措,很难过了。所以人总要判断得了对方的心境,他是真善心的,我们一起跟他来协助对方。假如他的心态不对,我们也不要给他难堪,赶紧提起他的理智,化解彼此这些对立冲突,就对了。所以言语的智慧很重要,孔子教学生,言语排在第二位,德行下来就是言语。「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个嘴厉害,都肯定人,都鼓舞人,都随喜人,一天积很多的福;假如言语苛刻,情绪化,那可能一天就造了很多罪孽。所以「口为祸福之门」,不可不慎。

 

我们从一开始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家庭要圆满、和谐,父母、一家之长的修养很重要,欲望太多,灾祸就来,最后整个家庭,重耳那一辈最后死到只剩他一个人,很凄惨。结果他回国之后,因为这些大臣陪着他十几年,他要赏赐这一些跟他一起逃亡的臣子。结果「介之推不言禄」,就是他没有要求得到俸禄,他没有要求得到官职。而其他的臣子统统都要求官职,而且在那里比,我最辛苦,我付出最多。当时候同甘共苦,现在富贵现前,人的贪心都浮现起来。所以可以共患难不一定可以同富贵,只有介之推没有讲到要俸禄,就是要赏赐,这个禄就是赏赐。

 

讲到这里,刚好想到汉光武帝,他复兴汉室,之后称为东汉,因为中间有王莽篡汉。结果他的军队当中有个冯异将军建功非常大。当复兴汉室之后很多将军都在那里邀功,结果冯异将军一句话都没有说,自己就离开了,然后就坐在一棵大树底下。而所有的人在那里争功,有个人一句话都没讲,离开了。以前的人,还是一提醒就比较敏锐,因为毕竟从小都读古书。有人不吵了,他们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觉得这么有功劳的人,人家连说都没有说,我们还是闭嘴。后来汉光武帝就封冯异叫大树将军。以前的皇帝很厉害,他看到一个机会点,马上就把他彰显,让天下的人都学习这个人的态度。

 

同样是汉朝,在西汉的时候,有封五经博士,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因为《乐》已经丧失了,不过在《礼记》里面有一篇「乐记」,这个对音乐有很好的诠释。五经博士都是专门教这五经的,结果有一次皇帝就赏赐,让他们每个人分一头羊。结果这些博士要去领羊的时候,就在那里看哪一只比较胖,哪一只比较瘦。结果在那里分,在那里争,最后说,这样分都不公平,拿秤来称,就商量要秤;不然就切开来,像卖羊肉这样称,就争成这个样子。结果有一位也是五经博士,叫甄宇,他看到这个情况,也没骂什么人,马上盯上那只可能有点生病的,就是最瘦的那只,他就把牠牵走了。牵走以后,所有的人看到这个景象,人家牵走是最瘦的那只,不好意思了,大家挑瘦的牵回去了。以前的人一点就通,他有那个基础。假如是我们现在的人,把那只最瘦的牵走会怎么样?你清高!那就麻烦了。所以要先打基础,以后他人生一听到人劝,他才能转。现在没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础,没有《弟子规》「闻誉恐,闻过欣」的基础,纵使生命当中有人肯劝他,他不一定劝得动。所以扎根基,做人做事的根基还是非常重要。

 

所以这里介之推都没有提出要赏赐。「禄亦弗及」,他没有提出来,结果真的他也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主动给他的君王文公说到:

 

【推曰。】

 

介之推说: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先王献公儿子九个,只剩你还在。

 

【惠。怀无亲。】

 

惠公、怀公德行很不好,没有人愿意亲近他们,失信于人,又很残忍。

 

【外内弃之。】

 

国内的亲人、人民不愿意跟随他,而其他国家的人也非常厌恶他们。这两个国君很不好,但是晋国却还能够延续下来,所以介之推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重点。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天还是怜惜我们晋国,一定会有好的君王出现。

 

【主晋祀者。】

 

负责晋国的祭祀。身为一国国君,对列祖列宗都要常常慎终追远,祭祀,更重要的要传承晋国的国运,也是承传他们自己的家道。所以『主晋祀者』:

 

【非君而谁。】

 

不是君王你,又是谁?因为献公九个儿子当中,最贤德的就是申生跟重耳,当时候的人都很佩服他们的德行。最后还是很幸运,重耳回到晋国来当国君。

 

【天实置之。】

 

上天,天意,这个『置』是立,就是立了重耳来做国君,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让你做国君。而且《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的家族虽有这些危难,但是他们的先祖还是积了很厚的德,所以他这个国家还有福报继续传下去。

 

【而二三子以为己力。】

 

这是上天祖先的福荫。『二、三子』是指跟在文公身边一起逃亡的这些臣子,他们怎么回国之后统统说是他们的功劳,才能够让文公回国来继承君位。

 

【不亦诬乎。】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说法,这个『不亦』,就是不就是,这个『诬』就是欺骗,这个不就是欺骗吗?不就是太虚妄了吗?太夸张了,怎么可以这么说?接着介之推先生做了个比喻: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偷窃人家的钱财,尚且被叫做盗贼,『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

 

况且现在这些说是他们功劳的人,是冒取、贪取了上天的功劳。

 

【以为己力乎。】

 

还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办到的。这个说法我们从历史当中来看,一个朝代真的没有福气了,纵使得到很有智慧的大臣辅佐,还是很难绵延下去。所以一个朝代、一个家族能不能绵延的原因,还是在他的德义、福分够不够。

 

我们复习一下,「思国之安者」,上一次我们讲的「谏太宗十思疏」。没关系,因为这个礼拜不是背这一篇,你们现在脑子里只有「才德论」,其他的东西一片空白。这个也是制心一处,专注在「才德论」而已。「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道义才能感来福分。从「出师表」里面我们看到,历史当中能有孔明德行、智慧的大臣不多,可是孤臣无力可回天。从孔明孤臣无力,再来看介之推说的话很有道理。确实是老天、是他们的祖宗有福,庇荫的,这些臣子怎么都说是自己的功劳?所以介之推他面对这些朋友们的态度,他非常不能接受。其实介之推在照顾重耳,就是文公,这十多年的过程当中,甚至有一次文公饿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介之推把他大腿的肉切下来给文公吃,就为了救他一命。你看连自己的身体都切下来给他的君王吃,忠诚到这种程度都没有去邀过功。所以接着介之推说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4日19:03: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6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