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3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现在再来看一遍这个经文,我们来感受感受,怎么样让这件事不发生,不会恶化成这样,那我们就从这个历史当中得到智慧了。其实世间很多事情,大家有没有觉得很无奈,这个家,那个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难念?第一,都是到了严重的时候才处理,难怪难处理。大家看看现在的人到什么时候才知道爱惜身体?癌症了、高血压了。现在人很迟钝,都很严重了才有反应。为什么会都迟钝了?不读圣贤书之过,没有这个判断力了。假如大家都背过《黄帝内经》,就不是这样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微杜渐,事情就好处理。所以春秋那个时候很乱,「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那不是一天、两天就变成这个局面。「其所由来者渐矣」,会变这么乱是渐渐形成的。「由辩之不早辩」,这个话很给人启示,应该早就要分辨出问题,却不早一点处理,才会造成礼崩乐坏的情况。

 

诸位学长们,现在的下一代乱不乱?不要说下一代了,我们这一代乱不乱?乱!为什么?我们的上一代、上两代没有「辩」。我不是指责,我是指我们这几代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money,把利、把钱放第一位,这么教!假如孔子、圣贤人在这个时代看,乱得一塌糊涂,居然教这么颠倒。《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君子明白自己的道义本分。「小人喻于利」,假如父母都是怎么样对自己有利,怎么样多赚点钱,请问大家,教谁?教出来的都是什么人?这问题有这么难吗?「小人喻于利」,我们教出什么?教出一堆小人。小人还不犯法,犯法还要被关,他很聪明,他不犯法。但做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事,不犯法可以把父母气死,没有道义。我们有分辨出来,这几代教育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要分辨出来。

 

而我们看这一篇文章,一开始的错误到底在哪里?我们看文里面讲,郑武公娶了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庄公寤生」,难产,「惊姜氏,故名曰寤生」。父亲取这个「寤生」,假如是时时告诉他的儿子:「儿子,你这条命,是你母亲在生死边缘,给你救过来的,你要念念不忘」。这个可以,可是他爸爸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做,我想是没有。大家看,看起来是母子冲突,请问爸爸有没有责任?爸爸看不到吗?看到了,该做什么?家里面,至亲有些不愉快,要当和事佬,赶紧把它化掉,你不化掉还增加那个对立,那不就颠倒了吗?

 

现在很多大人,很搞分别。比方说孩子回外婆家,孩子一回来,这个奶奶问孙子,奶奶好,还是外婆好?这个胡来,你都把那个好恶的心,就这么传给孩子。没关系,妈对你不好,爸对你好,这个雪上加霜!不好好把孩子那个本性、天性把他保护好,还给他添乱。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心假如大小眼,假如偏心,就不得其正,心偏了,这个家的灾难就要来了。请问大家庄公恨什么?恨什么?都对弟弟好,对我不好。这个文里面,共叔段很猖狂,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什么?他被宠爱了,愈来愈嚣张。所以「养不教,父之过」,这有道理,父母要负责任。

 

曾经我们听到一个实际的故事。一个主管生了两个孩子,哥哥跟妹妹。结果哥哥比较会读书,妹妹成绩比较差。结果这个爸爸就很疼哥哥,比较忽略妹妹。可能在成长过程当中,「妳看,妳哥成绩这么好,就妳给我丢脸;家里的活,哥哥都不用干,就妳干,谁叫妳成绩不好」,偏心了。讲到这里,我很庆幸,我爸妈没有偏心,不然我从小成绩就不好,我的心态可能就生病了。所以父母的心态不对了,孩子人格铁定不健康,这没有侥幸的。所以这个主管宠爱哥哥,哥哥就傲慢,忽略妹妹,妹妹就自卑。后来哥哥真的读到博士,妹妹只有专科毕业。还送到美国去,读完回来了,这个爸爸可能觉得很有面子,正打算带着儿子出去走走亲戚,我儿子,美国的博士。这个算盘还没打好,他儿子来找他了。因为到欧美去那是功利社会,学了点东西回来跟他爸讲: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有这么多钱财、房子,你就早点给我。重视了孩子的学业、学历,忽略了孩子的德行。而且心偏了,孩子的心态也不对,我成绩好给你长面子,甚至成绩好,来,爸,给我多少钱。所以我们之前学《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有没有往好的去发展,教不好孩子的。结果后来他不给他儿子,他儿子还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气到要进精神病院。接着谁出来了?妹妹出来了,孝敬他,病情才好转。大家看哥哥又得宠,他就很傲慢。

 

这个故事里面是谁得宠?弟弟,他也很傲慢。但是这个哥哥没有母亲的爱,慢慢这个心态就病了,很渴求母亲的爱又得不到,最后嫉妒、怨恨就上来了。所以我们看到第一段里面就是根源所在。「遂恶之」,这个母亲没有平等爱护孩子,他们家的祸患就埋下去。「爱共叔段,欲立之」,他的小儿子就开始被宠爱了。「亟请于武公,公弗许」,这里就是她请了好多次,她先生都不行。但是我觉得她先生应该要防微杜渐,已经看到这个端倪了,应该赶紧辅导他的太太,应该赶紧把这个关系融合。难道他这个小儿子愈来愈傲慢了,这个爸爸不知道吗?所以父母都要能早一点,调整自己的心态错误,不能让事情发生成这样,兄弟阋墙,甚至整个国家都有危难。

 

我们看接着发展,这个庄公其实都还是满母亲的愿望,希望可不可以讨母亲一点欢喜,但是事实上这个方式不妥当。庄公毕竟是读书人,他应该要用他的智慧,来判断这么做能不能真正让事情好转。假如不行,还继续做,那也是不理智。大家有没有看,愈做这事愈严重。甚至于庄公好像算准了,好,等你怎么样了,我再好好收拾你。所以你看等到他的弟弟,那个背叛的态度已经完全明显的时候,他怎么说?大家翻到第二页,大家看,他的弟弟要偷袭他,他的妈妈要做内应,已经到这个地步。他觉得,妈妈对我这样,不爱惜我,好,「公闻其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可矣」,可以了,发兵。

 

所以当他弟弟需要教导的时候,他并没有好好去教导,反而弟弟的恶愈来愈严重了,最后他就发兵去打他弟弟。这也反映他没有善巧的用真诚心去教诲他的弟弟。其实,为什么人不能真诚?心有病!从小就觉得,妈妈不爱他,从小就觉得宠爱弟弟,这心已经不平衡。人心不平衡,怎么处理都不能达到真诚跟理智,都有一点情绪掺杂在其中。所以这整个发展会变成这个样子,庄公还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我们看这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主人翁假如发觉自己的问题肯转变,这个恶难就会化掉。一件坏事的产生,是所有的人都不理智。其实一件坏事要发生也不容易,要所有的人都头昏才发生得成。大家想一想,母亲她在这个过程,只要在哪个时期醒过来,这个事就不会恶化。包含他弟弟,他妈妈要了这个「京」来了,这个弟弟假如冷静一下,那我哥一定很难受,妈,不要这样,这事就不会发展下去了。庄公假如理智一点,知道这根本继续走下去就完蛋了。其实,大家想一想,他两个臣子有没有分析给他听?有,你这样下去一定会愈严重的。可是你看庄公是用什么?用道理在压他弟弟,是不是讲情义?不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厚将崩」,你看这个话,不像是哥哥对弟弟讲的话,要讲情义,不是讲道理。

 

到最后,其实这个母亲醒过来了,为什么?可能是他大儿子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这话讲到这么绝了,可能母亲醒过来了,这个事情跟她有关,闹成这样是她偏心造成的,所以她自责了。后来一相见,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她知道自己不对了,心情很不好,最后是这个结局,抒发了她的郁闷,心情愉快。而母亲一转过来,天性就恢复了。其实儿子哪有不盼这一天,母亲爱护他,他很快的就恢复到小时候的心情。而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最后,颍考叔,他是快乐的人。你看他时时孝顺父母,他很愉快。可是你看,庄公很痛苦,没好日子过,可能睡不着觉,这个问题不化解,他睡不着觉,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安眠药?不好睡。大家看,这里也点出来,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人生真乐?庄公贵为一国之君,而且他的富贵是国家第一高的,又贵又富,快不快乐?不快乐,因为没有母亲的爱。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当国君不包含在里面,「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天伦之乐,这个文章就点出来了。大家现在看很多人很有钱、很有地位,他不快乐,他的孝道有亏,塞住了,兄弟姐妹之间还有不愉快,解决不了,乐不了,良心有愧,乐不了。所以舜王,至孝之人,他当了天子,他娶了全国最贤德美丽的女子,他不快乐。为什么?他父母不接受他。等到他真的感动父母了,父母也改过迁善,他很快乐。而且孟子还比喻,今天假如他父母做错事,官员要来抓他父母,舜王马上把天子放下,我不干了,揹著父母逃命,不能眼睁睁看着父母被捉到监狱去,他不忍心,逃命,天子我不要了。这是至孝至善,天性不被功名利禄污染的人表现出来的。虽然庄公后来改过后悔了,但历史最后赞叹的不是庄公,是谁?是颍考叔,是至孝之人。让我们从这里效法孝子的风范,不要造成人生这么大的错,然后以自己的孝行、德行,造福于自己的家族,也造福于后世。

 

这是这一篇《左传》,跟大家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大家刚刚有没有感觉回到春秋时代?好,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23:03: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6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