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3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大叔完聚。】

 

『完聚』是完成了城墙,「聚」是积累了粮食,都做好准备要打仗。

 

【缮甲兵。】

 

这个『缮』是指整修,制造很多的盔甲兵器。

 

【具卒乘。】

 

又准备好了很多的士兵。这个『乘』是指四匹马的战车。兵马都准备好了。

 

【将袭郑。】

 

将准备偷袭郑庄公。

 

【夫人将启之。】

 

这个『夫人』是指武姜。『将启之』就是准备做内应,来跟她的小儿子里应外合。结果:

 

【公闻其期曰。】

 

这个郑庄公也很厉害,这我就不知道他怎么知道日期的。他的眼线也布了不少,打听到她哪一天要里应外合。结果,他说可以了。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首先派出两百辆战车还有士兵,讨伐『京』这个地方。

 

【京叛大叔段。】

 

『京』这个地方的人就反叛了大叔,因为在整个事件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弟弟在那里谋划谋反的事情。所以一般的百姓看到这个情况,古代的人虽然不识字,对这些道理他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不认同这个大叔。结果军队讨伐,这个『段』就开始逃了。

 

【段入于鄢。】

 

这个『鄢』是指鄢陵县。

 

【公伐诸鄢。】

 

他的弟弟逃到国家边缘的城市。结果庄公自己出马,追到了『鄢』地。

 

【五月辛丑。】

 

五月二十三号,弟弟被追得不行了。

 

【大叔出奔共。】

 

逃出自己的国家。这里用『出奔』,「出奔」就是已经有罪的叫出奔。这是指河南辉县这个地方,逃到这个地方去了。

 

【书曰。】

 

这个『书』是指《春秋经》记载。

 

【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段』做出来的行为不悌,不称他是弟弟,叫『克段』,没有说克弟。所以从每个字当中就是在断他有没有尽自己的本分,证明你有没有尽孝,你有没有尽慈,你有没有尽悌?

 

【如二君。】

 

就好像两个国君,两个国家在打仗。

 

【故曰克。】

 

明明是自家兄弟,用『克』来形容,是根本没顾及兄弟情感。「克」就是要杀的那种态度都出来了。

 

【称郑伯。】

 

不称他庄公。

 

【讥失教也。】

 

讽刺他,没有好好教育他的弟弟。

 

【谓之郑志。】

 

就是说,『郑』是指郑国的人民,『志』是郑国人民他们的心态、他们的态度,都是觉得这个弟弟比较不对。

 

【不言出奔。】

 

这个『出奔』是有罪叫出奔。孔子没有讲出奔,反而是讲于鄢,这个含义就很深。写到段,就已经是指责这个弟弟错了。但于鄢意义上不是继续指责弟弟,是指责谁?哥哥。「出奔」,他弟弟出奔,那有罪。于鄢,就是哥哥追到鄢地。所以实在难以下笔,很难写是弟弟不对,为什么?哥哥追弟弟追得这么急,要追杀他。可能有人就会问,要不然庄公要怎么做?要慢慢追,让弟弟有足够时间逃走,那就是你有这分情分。你追得这么急,孔子这一个字,就把事情、每个人心态哪里不对,把他点出来。所以叫于鄢,不是出奔。接着,我们看剧情,顺着发展下来:

 

【遂寘姜氏于城颍。】

 

这个『遂』是很快的就做了另一个处理。『寘』是幽禁。把他的母亲放在一个地方,算是软禁起来,放在临颍县。这个『城颖』就是现在的河南临颍县。

 

【而誓之曰。】

 

庄公刚讨伐完他弟弟,火气很大,心里不平,发誓讲: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不及黄泉』就是不到坟墓、不到死,我这一生都不见,死都不见我母亲。

 

【既而悔之。】

 

这个『既』就是不久之后,又后悔了。所以人有情绪的时候,先安静安静。人一生气,讲出来的话往往都失言,可能让别人难堪,也让自己后悔。尤其他又是一国之君,君无戏言,一讲完,右史就记下来了,所以他后悔了。接着: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当时候是『颖谷』这个边城的,『封』,封疆封疆,他是守封疆的官员。

 

【闻之。】

 

这个『闻』就是知道了这件事情,了解整个情况。

 

【有献于公。】

 

他进献、呈献一些物品、贡品给他的国君,给庄公。

 

【公赐之食。】

 

当时候的礼貌,臣子进献东西给君王,君王回礼请他吃饭。颍考叔了解这个情况以后,他这么做是希望帮他的国君解难。所以做一件好事真不容易,得想好很多方方面面的考虑。所以他知道他献了这个东西,君王一定会请他吃饭。

 

【食舍肉。】

 

他在吃饭时候,把君王给他的食物放在一边,不舍得吃。

 

【公问之。】

 

一般要吃到君王的食物是很少的,这么好的食物,一般人应该是谢君上,赶紧吃,怎么他不吃?

 

【对曰。】

 

庄公问他,你干嘛不吃?他回答到:

 

【小人有母。】

 

我有老母亲。

 

【皆尝小人之食矣。】

 

我所有好的食物,都先给母亲尝过我才吃。

 

【未尝君之羹。】

 

未曾吃过君王所赐的肉,这个『羹』是带汁的肉。古代那个时候一年吃不到一、二次肉,所以这个食物他觉得很珍贵,又是君赐的。

 

【请以遗之。】

 

恳请君王,让我拿回去给我的母亲吃。这个『遗』就是赠与,呈献给我的母亲。当然,颍考叔是当时候的孝子,讲这段话那都是真情流露。所以庄公听完,也很受触动。

 

【公曰。尔有母遗。】

 

你有母亲可以呈献、可以奉养。

 

【繄我独无。】

 

这个『繄』是语气词,有点就是唉!怎么你有母亲可以奉养,只有我没有。所以这个也反应出他后悔了。再来,看到孝子孝顺母亲,他也非常的钦佩,也很感叹自己的情况。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这个『颍考叔』要装着不知道这个事,到底怎么回事?所以当好人不容易,得方方面面考虑,得让君王很有面子,有台阶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语之故。】

 

这个『故』就是把缘故、来龙去脉告诉他了。

 

【且告之悔。】

 

也表达了他很后悔,自己讲了那句气话。

 

【对曰。君何患焉。】

 

国君,你有什么好担忧的?

 

【若阙地及泉。】

 

这个字念掘,通挖的「掘」字,手字旁的掘。你只要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挖深了:

 

【隧而相见。】

 

这个『隧』是指地道,挖出来在地下的通道,叫「隧」。你在地道下相见,地道不就是黄泉吗?不就到黄泉,就见了吗?所以领导有不对的地方,给他提醒之外,还要把对策先想好,不然你给领导建议完,那怎么办?我也不知道,那你不是白讲。

 

【其谁曰不然。】

 

这么做了,确实在黄泉相见了,在地道里就是有黄土、有泉水。『其谁曰不然』,谁会说不行?谁会说不对?当然这么用心良苦让母子相聚,我相信天下人也没有人会说不对,也都会很欢喜看到这一幕。

 

【公从之。】

 

就让他去做了。

 

【公入而赋。】

 

庄公走进地道,憋了很久,讲了一句气话,不知道多久没见到他的母亲,毕竟母子是天性,看到他妈妈,不由自主,这个『赋』,就是赋诗、作诗。就念著:

 

【大隧之中。】

 

在地道之中。

 

【其乐也融融。】

 

就好像一个孩子很久没看到妈妈,妈妈一回来很高兴,『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他的母亲,走出地道之后,也赋了一首诗。『大隧之外』,走出来了:

 

【其乐也泄泄。】

 

融融是和乐,『泄泄』是心情愉快,抒发了情绪,比较舒畅了。母子的心情不大一样,不过都是比较好了,很欢喜。

 

【遂为母子如初。】

 

之后就好像,这个『初』是指像小孩一样的母子感情。这个「初」也是指「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天性恢复了。其实这个心境人随时都有,就是被欲望、被习气给障住,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又回到孩童时候对父母的那种亲爱。

 

【君子曰。】

 

『君子』是《左传》常用来评论这些历史的时候所用的称呼。「君子」一般应该是指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也是反映出当时候读书之人、明理之人的价值观。他们会怎么看这个事情,说到:

 

【颍考叔。纯孝也。】

 

『纯孝』就是大孝。

 

【爱其母。】

 

对他母亲很孝敬。这个纯孝,也是纯字当中纯而不夹杂怨恨在里面,不夹杂欲望在里面,不夹杂这些习气在里面,这样才能纯孝。人把父母的过失放心上就达不到纯孝,怨恨可能就慢慢滋长,情绪也慢慢愈来愈大。所以「纯孝也,爱其母」:

 

【施及庄公。】

 

这个字(施)念义,就是他的这分孝心感动了庄公,推及到了庄公,让他反省自己,知过能改。而且我们要了解,庄公能改,他这个国家的命运才能改。假如国君不孝,这个国家就麻烦了、就没福了,老百姓有样学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是他郑国的一个危难,在这些孝子当中,这些明理的读书人眼中,他看得到这些部分,赶紧一来帮君王解困,也是帮这个国家解困。接着引《诗经》的一句话: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诗经》里面这句话提到,『不匮』就是没有穷尽,就是孝子的孝行没有穷尽。他的至孝的行为,这一生都是这样保持下去,甚至于这个孝行又为后世所效法。我们现在看「二十四孝」,一看大舜,一看闵子骞,都被感动,孝心都被他们启发了,「孝子不匮」。『永锡』,「锡」就是赐,赐给;『类』就是族,族群,赐给了、赐福给了他的这些国家族群。其实福从哪里来?福田心耕,这个孝行教化感动了他整个国家的人民,这个国家哪有没福的道理?都有孝心,这个国家铁定有福。所以『其是之谓乎』,意思就是,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诗经》这句话,应该也就是说明,颍考叔这个孝行,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影响。这是整段《左传》里面「郑伯克段于鄢」的经文。

 

故事讲完了,请问大家,您觉得谁错了?妈妈。还有没有?两个都错了。还有没有?好。但是大家注意,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三个主人翁是一家人,一家人论的都是对错,解不解决问题?家里是讲对错的地方吗?家里不是说理的地方,说理气死你,说理就顾及不到情,伤情。伤情,请问大家说的还是道理吗?你伤了情就跟道理不相应了。讲的话是道理,心态不对。有情绪、有指责了,讲得再好的道理,没用。所以就好像我们面对亲人讲话,首先不能有情绪,带着情绪讲道理,对方只记得刚刚谁脾气很大,刚刚谁不高兴,道理记不进去。所以一家人,那个道理都要「怡吾色,柔吾声」,才比较听得下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23:03: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56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