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第4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5/7/19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000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理智,一个人的理智在哪里体现出来?在他面对事情的时候,他是用什么态度。比方发生了一些状况,他当下第一个念头是责怪他人还是反省自己,这就是理智与意气用事的分野所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位朋友,这一个人生的理智,您什么时候才建立起来的?您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才了解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我是在打开了《中庸》里面的一段话,夫子讲道,「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经典是人生的真相、真理。孔夫子用譬喻的,让我们去契入这些智慧。好像射箭,这把箭射出去了,「正鹄」是指目标,没有命中目标,当下应该提起什么样的观照?我们一看,啊,没射好,马上说道,这一支弓箭是哪里生产的?是不是桃园中坜生产的?品质太差,害我没有射好。或者说这支弓设计得不够好,不好拉,可能是高雄生产的。把责任都往哪里推了?往外推,却没有往自己的技术能力上去检讨下手。这个就是理智与不理智所在,就在遇到人事物当中体现出来。

 

早上也提到,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方要考试没考上,当下是很沮丧,患得患失,还是马上提起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经》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有这样的态度就是你的理智在起作用,而这些经句往往不在市面上的书籍当中出现,而在哪里?都在承传千年的经书之中。我们要建立理智应该如何来建立?理智的建立刻不容缓,因为理智不赶快建立又会下错很多判断,到时候要再来收拾,相当的麻烦辛苦。打一个譬喻,当你讲错一句话,得罪了一群人,那一句话出去只有三秒钟的时间,要把所造成负面的影响把它化解掉需要多久?哇,那没有办法计算,那个比例差太多。要判断言语得当,这也是我们每天必然要面对的课题。人生生涯规画最重要的是建立智慧、理智。

 

我们来思考一下,现在脑子里很多的烦恼是不是都是当初抉择错了,哪时候要抉择?刚刚我们提到要择言。再来,啥时候要运用上抉择?择行,任何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得当,是否没有失礼。来,还有哪一些时候我们需要抉择?择事业,择业。这个择业不容易,现在这个时代要找到确确实实利益社会的行业都要用点心才行。很多的行业不只没有利益这个社会,很有可能是制造社会的混乱,以至于是刺激人的欲望,让他不断的在追求物质,这样的行业我们不要去做。比方说你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你在传播媒体上班,要找一家好的传播媒体容不容易?假如他演的、播的都有杀盗淫妄在里面,这时候你能不能做?你做了,你就是共犯,他对社会负面影响所应该承受的果报,你也是一份,要择业。好,当然我们现在立志要弘扬文化从事教育工作,这个是绝对的好事,不会出差错。还有哪些时候要抉择?择友。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看错了人,很有可能一辈子几十年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你合作的伙伴没有德行,到最后卷款潜逃,那时候再来后悔也没有用。要择友,不只是事业上的朋友,包含读书过程、成长,也要有良师益友互相提醒。

 

那你怎么样去抉择好的朋友?必然要有理智才行。我们常常听到良药苦口利于病,所以抉择药也是,生病了如何抉择好的良药。忠言逆耳利于行,代表真正好的朋友,他的言语不会巴结、不会谄媚,他的言语很正直。假如我们没有接受他人批评进谏的雅量,你能不能够抉择到好的朋友?也很困难。能抉择到好的朋友,必然要有「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态度,你有了理智才有可能有这样人生的态度出现。其实只要把《弟子规》学会了,这些抉择就会了。你要抉择朋友,把《弟子规》拿起来对照一下,他假如能够做几成,这个朋友就能交了?几成?你们怎么都不说话?还没睡饱吗?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做个两成也不容易了。

 

有一次有一个朋友就跟我们提到,他说他仔仔细细把《弟子规》从头看到尾,结果他说他做到了一句,「便溺回,辄净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给自己打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位朋友,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保证以后是「德日进,过日少」,为什么?因为他对自己不会宽容,他很严格的观照自己的行为,他有这样的态度,必然在往后的实践上会非常的彻底。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到一个点,你只看到他只有做到一件事,却没有看到他背后那个克己复礼的态度。

 

所以《弟子规》可以选择朋友,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就提到《弟子规》是照妖镜,一照这个人能不能交往,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一目了然。不只是照妖镜,它也是显圣镜,当然你那一个镜子要擦亮一点,不然上面模模糊糊,照得不清不楚。我们《弟子规》这面镜子如何擦得干干净净?当你自己《弟子规》做得愈彻底,这面镜子就愈清晰,因为欲知人者要怎么样?先自知。欲论人者先自论,欲救人者先自救。当我们在言谈当中契入《弟子规》的境界,你那一把心中的尺明明白白,任何一个人在你的面前,你这一把尺一量,他偏颇在哪里,你一下就了解到。因为我们有一份「凡是人,皆须爱」的存心,有一份「己有能,勿自私」的态度,有这些「恩欲报,怨欲忘」的胸襟,当你看到别人不足之处,你不会批评,你会想着我如何帮助他。而且当你是真正透过自己断恶修善走过来,而不是处处要求他人,我们那一份对人宽容的心,因为也知道修行不容易,自然而然宽以待人。

 

很多人生的态度不是从经典读出来而已,往往都是在力行经典当中悟出来,体会出来。有时候很多的智者、长者在跟我们讲很多道理,往往都点到为止,不会跟你讲一堆,因为要透过你力行,慢慢自己去体会感受。我们也在《中庸》里面听到夫子讲道,「力行近乎仁」,诸位朋友,你们对这句话的体会,为什么力行会跟仁慈之心相应?当你真正带着孩子到孤儿院、到老人院,去看到社会当中还有这么多可怜需要帮助的人,他真正去做了,有所体会,他仁慈的心就会提起来,有一些道理不单是用讲的,更重要要有所体悟才行。

 

我们到杭州去演讲,一行人也差不多十来个人,上课到第五天,所有的不管出家、在家众,都到我们上课老师的桌前鞠躬,鞠完了躬还把发的饮料递给我们,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整桌的老师被他们的真诚心、恭敬心感动得止不住眼泪。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刚好我们吃完饭,他已经在门外守候不知道多久,我们老师走了过来,老人家当场双膝跪下去。我在高中、大学时代打了七年的羽毛球,羽毛球有一个动作常常要出现,就是要扑过去怎么样?救球。羽毛球杀球的球速也有好几百公里,很快速。当这位长者跪下去,我潜在的反应就出来了,我瞬间双膝就滑过去把他接住,赶快跟这位老人家说,我们站起来说话,不要这样。等把这位老人家扶起来,他对着我们讲道,他说我是新疆乌鲁木齐人,在新疆绝对听不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所以希望你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新疆讲课。

 

老人家八十岁,在杭州天目山修行,已经了无挂碍,他的孩子都在大学里面任教,他已经无所求了。诸位朋友,他那一跪为谁而跪?为了他故乡广大的人民。不是我们给了老人家什么,而是老人家这一片心,感动了所有我们上课的老师,因为老人家这一份利益人民的心,将时时督促我们每一个老师不可以懈怠,不然对不起他至诚的这一份爱心、恭敬之心。因为有经历过了,我们的人心,我们的使命感,一点一滴就被唤醒。当我比较懈怠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会浮现什么?会浮现我扑过去扶住他的景象,这是时时鞭策我们,督促着我,不敢懈怠。当时时有督促你不敢懈怠的力量出现,日子好不好过?好过,每天活得很踏实。当你的习性一点一滴放下了,只会觉得全身愈来愈舒服,这是真理。好,所以很多的道理确实是要透过你亲身去体验以后,你很多的心境就会起很微妙的变化。

 

有一些道理当我们还不能够很明了契入,首先当老实人,老师怎么讲,先做再说,当然这一位老师一定要是过来人,他已经走过了整个追求学问的过程,整个自利利他的过程,他无私的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最重要的要能依教奉行。在这几年学习的过程,我有一个态度没有改变过,只要是师长教诲我的每一句话,我听明白了,一定往那个方向去做,从没想过做不到、不能做的问题,从来没有。都是想着如何去依教奉行,如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这样的态度去执行每一句教诲。

 

师长常常提到,只要你相信佛菩萨,往后的人生就交给佛菩萨安排,自己不操心。这句话假如听明白了,真做了,我们的身心状态会怎么样?很没有压力,很没有负担。时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像《中庸》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当下我们在家庭之中就把好儿子扮演好,把好丈夫扮演好,把好父亲扮演好,不要一大堆想法,又要去干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最重要的要从修身齐家下功夫,不要去攀求,当你的能力不断提升以后,该干什么佛菩萨会马上寄信通知你,相不相信?相信。佛菩萨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太需要人干很多刻不容缓的事,只要你这一颗心真的发出来了,他马上就把你调去用了,这你不用操心,你就不会有很多烦恼。因为你这些思虑烦恼一起会有很多干扰,佛菩萨的加持频率能不能很顺利的接上?接不上。而且纵使接上了,佛菩萨还每天在那里担心,哎哟,他这样情绪起起伏伏,到时候走到半途又给我耍赖说不玩了那怎么办?当我们愿心不坚定,佛菩萨会不会安排?保证不会,为什么?他很慈悲,他不想让你生烦恼,处处是为众生着想。

 

一定是要把师长每一句话老老实实的去贯彻,这样的态度能够维持三个月、半年,您自己会感受到「德日进,过日少」。因为你能坚持这样去做到的话,你对老师的恭敬之心会上升。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你会应证很多的教诲,你的信心会愈来愈提升。

 

师长有一次在香港讲了一堂课,题目是「五十年修学心得」,有听过的朋友举手。好,请放下。当我们看到这个碟片的题目,都要提起难遭难遇想,五十年的精髓全盘托出要来成就我们,我们应该用全然信受、当下承担去领受,而不是在教诲当中又挑这一句做得到先做,这一句做不到以后再说。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修学,你觉得你做得到的其实都不见得你有做到,因为当下我们已经在分别执著师长的教诲,智慧之所以不能彰显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障住了。很多人会想,这个境界太高了,我做不到,我们要回到早上那一句最重要的教诲,「人之初,性本善」,这颗本善的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哪有一件事我们做不来?

 

冉求有一次跟夫子谈话,冉求对夫子说道,「非不悦子之道」,我不是不仰慕夫子你说的这些大道,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实在是能力有限。夫子接着跟冉求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什么叫力不够?是走到一半了,然后停下来,我实在受不了,我要累死了,这才叫力不足。现在你不是力不足,你是划地自限,夫子说「今汝画」,还没做就已经,啊,不行了,做不到,不只对师长的话没有信心,更根源的问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诸位朋友,早上那一个实验重点不在对别人有信心而已,更重要的是什么?你们有没有看到了自己那一颗纯净纯善的心?有看到了,这一辈子从此以后不愿再自甘堕落,不愿再自讨苦吃,不愿再自作自受了。

 

我有一次在读经当中念到痛哭流涕,一股强烈的感受在内心呐喊,你怎么把自己搞成这个模样?搞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搞出这么多的贪瞋痴慢,相当不愿意。知耻近乎勇,要知道羞耻,要提起勇气,向师长、向圣贤人学习,以他们的人生境界为目标。当我们的勇气提不起来,要记得《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话,「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人家可以一言一行流芳千古,我们为什么把人生搞得死了之后付诸黄土,啥也没有留下来?反而在过程当中「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还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坏事都没人看到,「傲然无愧」,这样的日子是往哪里走?「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想到这里,我们就要提起志气,提起勇气,只要能遵崇经典、遵崇师长教诲全心全意去奉行,我们整个人生的境界会转变得很快。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10日21:20: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418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