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4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下面又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这个鼓就是动的意思,鼓动。万物被鼓动起来,这裡说出宇宙的真相,万物怎麽来的?万物从动而生,如果不动就没有万物。这一点,现在量子力学家也已经认识了。普朗克博士,德国的物理学家,他说的,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他讲到,他研究几十年量子,发现这世上根本没有物质。那物质怎麽来的?我们明明看到物质。物质实际上,我们知道都是由微细的基本粒子组成,原子,裡头还有电子、有夸克。组成原子,然后原子又组成分子,分子又组成这些物质。这些基本粒子实际上都是由那种波动、振动而生,普朗克讲这种振动来源于意识的振动。这才懂得,原来万物都是从动而来的,这跟《易经》上孔子讲的一模一样,鼓万物就是万物是动中产生的。普朗克讲,这是来源于意识的振动,跟佛家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一个道理。一切法就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念头产生的。念头一动就产生现象,就跟我们作梦一样,作梦不就是你的念头在动吗?你念头不动,你哪会作梦?梦境就是念头变现的,我们现在这个境界也是一样。你现在用量子力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这些物质,一直研究到基本粒子,研究到量子,最后发现它真的就是念头的动,物质的根源在这裡。谁的念头动?就是我的念头动。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这一切宇宙万物全是我这念头产生的。这是鼓万物,就是出现万物了。

 

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这个本性之德盛大,业用也大,体相用都大,体大、相大、用大。这个大也不是大小对待那个大。本来就是这样的殊胜,找不到更好的词了,只用一个大字。圣人对这个完全明瞭,他证得自体了,明瞭一切相,所以能够有无方大用。《中庸》上讲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那真是大用。至矣,这个至是尽。讲到作用是很大,这作用是什麽?整个宇宙万物都是这裡显现出来的,你看这作用多大!所以讲到底就是我们心的作用,要相信自己的心可以变现万法,宇宙都是我们心产生的。下面《繫辞传》又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是讲天地万物由此而生,成象成形,这都是讲现相。变化见矣,变化,《周易》上讲的,出了六十四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现了种种的变化,这些都是相。所以你看孔子也说体相用。读《易经》真的对于自性会更加深入的体会,但是还是要藉助佛家的修养,你才能够彻底明瞭。

 

所以我们再来重新解释这个「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李炳南老先生的解释说,「性是体空,寂然不动」,所以叫相近也,「动则出现假相」。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拿一个比喻来说明,譬如说万花筒,我们恩师常常用这个万花筒,小孩子玩的。你去看这裡头,其实是三片玻璃,这裡头放点碎纸花,然后你就在那转动,你就看这裡头各种的形相都在变动,而且没有说两个相是同样的,两个相不可能相同,出现万千、无量无边的相。实际上它的体很简单,三片玻璃,几片碎花,现的相就是这样的无量无边,这是动产生的。如果你不转动它,它就定在那,只有一个相;一动起来,相就开始转动。从这裡我们就能体会,动则出现假相,相都是假的,花哪是真的?假的。但是它真有,你看到了。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宇宙万物一样,你真看到了。这教室裡的人,这些椅子,这大楼,这个世界,还有地球外面这麽多星星,星系,星云,全是相,都是「万花筒」在转动产生的,这万花筒就代表着心性的作用。因为能现无量无边的相,所以叫大用无方,但是它的体是空的,你找不到,这是讲到性。

 

雪公也用一个比喻,因为雪公是中医,中医裡常常用薑。我们吃薑,是热性的,这我们大家都知道,你要吃薑吃多了还会上火。薑是热性的,这是讲它性是热的,可是你能看得见吗?你拿那个薑摸一摸,它是室温,你也不会觉得很热。可是你吃下去之后,身体就能发热,薑有热性,是这麽说法。这个热不是讲它的温度,你手摸着它,它不热,但吃进去热。说明什麽?它真有这个性,性是实有的。宇宙万物都是我这个心性变现出来的,每一个人都共同这一个自性,共有这个自性,所以宇宙万物实际上是我们共有的。说共有,实际上还是不一样,每一个人是每个人自己的宇宙。这个宇宙,我所见到的、我所感受到的这块天地,是我心变现出来的。你的天地、你的宇宙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你的宇宙是你的,我的宇宙是我的。我们在一起好像这宇宙是共有,实际上还是你是你,我是我,只是交融在一起。

 

好像作梦一样,譬如说,我在作梦,你也在作梦,我梦中梦到你了,你梦中又梦到我了。我在梦中的时候跟你讲话,同时你在梦中你也跟我讲话,好像咱俩真的在一起讲话。实际上你在你的梦中,我在我的梦中,只是我们的梦境很相似。所以第二天醒来之后,我们一对,「我在梦裡跟你讲这个话」,你说对呀,我也在跟你讲这个话。可是我们根本没相遇过,昨晚哪裡相遇过?你睡你的床,我睡我的床,你做你的梦,我做我的梦。但是梦境很相似,这叫性相近也。虽然说相近,但是确实你是你的梦境,我是我的梦境。

 

所以讲到性,这桩事情很难讲,佛法有部《中观论》,讲到八不,「不一不异」,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一个,又不是多个,不是共同的,又不是分开的,就是用这个梦境来体会。能生的心是一,但是你又不能够说完全是一样。再举个比喻,《愣严经》上举的大海,大海好比心性,大家共有这个心性,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心性,大海。大海上面有水泡,出现很多很多水泡。每一个水泡就是每一个众生,我自己是个水泡,包括我的天地、我的宇宙都在我这个水泡当中;你的天地、你的宇宙也在你这个水泡当中。水泡哪来的?大海现出来的。没有大海不可能有水泡,所以叫唯心所现。但是现出来之后,每个水泡又不一样,唯识所变,它有变化。《易经》所显示的就是讲这变化的相,有六十四卦。实际上,性是一,相是万有。不动的时候,就没有相,那时大家是一;动的时候,那是万有,各是各的。所以讲大家都共同一个自性,但是又不是一样的水泡。从这裡我们去体会。

 

再讲得深一点,佛法裡讲到宇宙怎麽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说的。这心就是讲自性,识是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裡的种子现行了,产生了你所看见的相。这个心就好比大海,阿赖耶识好比水泡。说相近而不说相同,是因为各人的阿赖耶不一样。但是近在什麽?虽然不一样,但是同出一个自性。好比是大海裡面浮出的两个水泡,它们俩其实很近,一点不远,根本也没离开这个大海。这性体是真空,我们比作大海,实际上没有相,它是真空。当然,既然是真空就没有善恶,显出的相也没有善恶的分别,讲到善恶只是对于作用而讲。所以讲到习,「习相远」这个习,就是指业用。雪公说到,「善恶只是就业用而言,既是性无善恶,则欲明性者,便不能从善恶中求」,这个话就很重要了。我们读书志在圣贤,做圣人。圣人是明性者,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证得本体。怎麽证得的?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就证得。如果心裡面还夹杂着善恶这些念头,那你求不到。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裡面就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然后再让你回光返照你自己是什麽人,你的本来面目是什麽。这个时候就怎麽说?水泡打破,你看到大海。你把你的天地打破,你看到你自己的自性;如果你不肯打破水泡,你永远见不到自性,你还以为自己的水泡就是你的宇宙,你以为它真有。假的,那是由分别执着产生的假相。因此,《永嘉大师证道歌》裡面讲,「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作梦的时候是迷,所以念头断不了,念头在相续,所以梦境在相续,我们看到这个宇宙万物都在相续,水泡没破。破了的时候,空空无大千,这大千世界、这宇宙天地没有了,你看到的是一片光明,那是自性。但是说看到光明,不是真的光明,那光明还是相,那你还没见性。把那个相彻底放下,真的念头都没有了,就叫见性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5: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