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4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看了这个,我自己反省,确实很应该向孔子学习。孔子,你看他的这种修养!我自己有时候就会比较年轻气盛,遇到一些非常不合理的事情,或者蛮不讲理的人,就很不平,过去尤其是如此,就会发表议论。或者是遇到来刁难的人,有时候还跟他顶嘴,跟他论理。现在想想,其实真的根本不必。你看孔子,人家什麽样的修养,遇到这种人,就是静静的,心平气和,不为所动,也不逆着你,不让你生气。你看阳虎来教训孔子一大顿,孔子听着,阳虎说累了,他也就要乖乖走了。根本没必要跟这种人去论理。如果孔子说,「像你这种人,我才不跟你干事」。你这一说,完了,那你这后来的日子不好受。所以要学会忍耐,尤其要干大事业,在乱世当中要是不忍怎麽行?孔子教诲我们,如果是在天下大治、天下有道的时期,那是「危行危言」。危是直的意思,行为要正直,语言也要正直。那就可以据理力争,那是天下有道,大家都讲理,所以你讲理大家也就服。如果天下无道,乱世当中,孔子讲就要「危行言孙」。行为要正直,这是一样的,不管是乱世还是治世,都要保持自己正直的品性;但是言语就要谦逊了,不可以讲得太冲,你不能有道理不饶人。因为什麽?讲理的人少,在乱世不讲理的人多,我们只好上善若水,一切随顺,孔子给我们表演的。现在这个社会,确实,人因为从小没有认真学习圣贤教育,对人生的很多道理不懂,有福报的人往往会骄横,没福报的、贫贱的人就会谄媚。这种情况,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那就要用很大的忍耐,要学会慎言。

 

我读《论语》读到这段,就很有感触。因为我曾经,就前段时间,就是这个月初,我到新疆去参加论坛。论坛上讲到一些因果的例证,我为了结合现代,就引用了现代人的一个桉例,恶有恶报的桉例。讲了以后,还不觉得怎麽样,觉得挺好,因为那个桉例确实太真实,造恶,你看现在马上就看到恶报,很有说服力。但是那个人还在,而且是相当有名的一个人。等我回来之后读了《论语》这一段,就想到这样说话不妥当。所以后来打个电话,请他们论坛主办方,光盘要经过剪辑,把我讲的那段剪掉再去流通。要是流通出去,那会给自己引来很多麻烦。所以这样的时期,要讲圣贤的教育很不容易,我们只好多讲古人的桉例,今人的不讲,尤其是还活着的人,不讲,省得自己找麻烦。要是对方他听到了这种情形,极有可能他会来报复。我们希望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将这些圣贤教育推广出去,障碍愈少愈好,这没办法。所以听众只好他要会听,自己结合这些道理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尤其讲到因果的道理,你懂了道理之后,你留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你会发现其实都不离因果,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例子。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时其亡,只是偶值其亡耳」。这个字念亡(音无),就是不在家。《论语》这句「时其亡」,孔子去回拜阳虎的时候,是刚好他不在家,这是偶然遇到这种不在家的情形,所以偶值其亡,不是孔老夫子故意找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孟子作矙(音看,去声)其亡,便令孔子作略,仅与阳货一般,岂可乎哉?」这是蕅益大师一个评论。因为什麽?这段事情孟子也讲到。在《孟子》这本书裡头,孟子就说「矙其亡」。这个矙就是观察、看,看到阳虎不在家,于是去回拜,就等于是故意了。孟子是这样的以为,这就使什麽?便令孔子作略,作略就是我们现在讲示现。他的这种做法仅与阳货一般,这种境界不就跟阳虎一样了吗?阳虎也是想要让孔子见他,他故意使了这麽一个心机,送一个小乳猪,逼着孔子来见他,这是小人的心态。孔子不会跟阳虎一般见识,所以孔子是大大方方回去回拜的,不可能跟阳虎一般见识,不能做「矙其亡」来解。所以岂可乎哉?不可以这样认为。

 

这是蕅益大师纠正孟老夫子在理解上的一点点失误。真的也就是蕅益大师有这样一个胆量,点出《孟子》文中的一点这种小恙。事实上,孔老夫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孟子私淑孔子。孟子也没见过孔子,所以他也不可能亲自跑到孔子跟前去问,你当时见阳虎的时候,是不是故意找他不在家的时候再回拜?还是偶然遇到刚好他不在家?所以孟子也是因为读《论语》,他有这麽一个评论,说「矙其亡」。这点因为毕竟有大意的时候,毕竟还不到至圣,仅是亚圣,所以略有一点小偏失,这个我们也是可以理解。蕅益大师了不得,这一点点小的地方就给我们揭示出来。如果不是完全证得跟孔子一样的境界,甚至高于孔子的境界,哪敢这样来评论孟子?所以蕅益大师绝对不是普通人,他注解《论语》的时候是四十九岁,在注解《论语》的同一年,他注解了《阿弥陀经》。他是先作《阿弥陀经要解》,再作这个《四书解》的。《阿弥陀经要解》,近代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把它称歎到极处,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再作一个注解,也超过不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换句话说,蕅益大师那个时候已经有古佛境界了,他就是佛了,不是凡人。注解完《阿弥陀经》之后,再来注解四书,这《四书解》也可以这样说,「古佛再来给四书作个注解,也超过不了其上」。这种境界还得了吗?对孔颜心法是彻底明瞭。

 

所以我们对蕅益大师的这个评论,也是非常的能够接受,而且从中也体会到孔老夫子那种光明磊落的存心。面对着小人也不生丝毫委曲之心,又能做到恆顺众生,但是没有丝毫的委曲,真是直心是道场,正直。因为什麽?他无私、他无欲。有私心,有一点点欲望,就很难做到这样的正直。这一个动作当中(这一段《论语》,孔老夫子讲的话很少,可是你就看得出他的智慧),能够体会他的存心,如何能够心地正直而又语态柔和,柔和质直。心地正直的人往往会语言也很直,直心、直行、直言,就会顶撞人,就会得罪人。孔老夫子心地正直,但是语言柔和,中方外圆,方是方正,心中是方正的,外面是圆融的,所以能令一切人见到他都生欢喜心,都生恭敬心,这是圣德。我们再看底下一章: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章《论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三字经》裡面就讲到这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个「性相近,习相远」就出自《论语》。孔子在这裡说的性,意思非常的深,实在讲,连孔子的弟子们,能够了解他的意思的都不多。根据《论语》的记载,唯有颜回听到孔子这个话,他懂。所以「无所不悦」,颜回能做到。次一等的是曾子(曾参),他对孔老夫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也算听明白了。所以他跟其他的门人讲,「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是什麽?「忠恕而已矣」。颜回、曾子这都是属于入室的弟子;像子贡、子路这一班人,孔子讲的是,登堂而未入室;还有连登堂都没有的,还在堂外的也大有其人。所以孔子讲到这种心性的深奥的道理,能够理解、体会的人就不多了。这是讲到心传,像禅门传衣钵一样,这心法传给谁,谁可堪受?子贡曾经也讲过这麽一个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说老实话。他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章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孔子的语言、神态、动作、待人处事接物,这些都能够从表面看得到的,这是可得而闻也,可以懂,可以能理解。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讲到性,这是宇宙的本体;天道,这属于本体的作用,这个深奥的道理不可得而闻也。不是孔子不说,孔子说,但是看对象,谁能理解他才会说。只有颜回能理解,所以「无所不悦」。对子贡就不能讲,子贡还没有入室,这心法还不能传给他。所以子贡说他没听到,不是孔子没说,是他听了也不懂,叫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不会吝法,有教无类,个个都教,但是有的人觉悟得比较高,有的人比较低。

 

孔子之后,谁还能传孔子之道?确实不多,尤其在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真正能够悟到心性道理的人极少。即使是像孟子,他对于这种本体、本性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是很深了,但是是不是完全跟孔子所说的一致?还有一点点出入。孟子讲「性善说」,就是本性本善。这个本性,孟子讲的这个性,实际上还不是指孔子说的性,他是讲习性。荀子就讲「性恶说」。扬雄,这是西汉的哲学家,他在《法言.修身篇》裡面讲到性是善恶溷之的说法。意思说,人之性也,是善恶溷杂的,有善也有恶。「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是他《法言.修身篇》裡讲的。对于性是怎麽个说法,历代各有其说。当然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以这三家为代表,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扬子讲性善恶相溷,所以历代对于这章《论语》的注解往往都不出这三家之说。唯有皇侃的《注疏》裡头,没有用善恶来讲。这是《论语讲要》,雪公对这方面有个考证。

 

我们来仔细看这章文,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性,实际上跟佛家讲的自性是一样的。自性就是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所生的、所变现的。佛家讲的这个性,确实更为详细,所以后儒往往通过学佛之后,才对于孔老夫子的心法有更深刻的体悟。蕅益大师就是一人,他完全是佛家裡头大彻大悟,然后回头读《论语》,都读懂了。清朝的大儒曾经说过,「吾学佛而后知儒」,这很有道理。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可以说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帮助传统文化再往上提升。虽然大家没有机会去见孔子,但是读孔子的书你也能读懂,这是因为有佛家的修养在裡头。所以我们这次讲《论语》,特点是融会儒释道三家,不是只纯用儒。纯用儒,说老实话,你体会会有一个界限。就像宋朝的程子、朱子,他们是排斥佛教的,所以他们的注解,后人都有批驳,虽然是非常权威的注解注释,但裡头还是有很多偏颇的意思,他不圆融。学了佛,就更圆融。因此我们採用的各家注解,有儒的,更有佛的。包括我们的师公李炳南老先生,他也是通儒通佛,所以这个《讲要》裡面他的注解,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功力有多深。他这裡就讲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性就跟孔子说的性是一样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5: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