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问政』,问为政之道,大概子张也是做官的。孔子就回答他,『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个倦就是懈怠、疲倦,做着做着就开始懈怠,这是人之常情,往往有之。能够无倦,这是一种诚敬心。这个居,到底是居什麽?古注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居家,有的说是居官,有的说是居心。这三种讲法都能讲得通,因为他没讲居在哪。

 

「居官」就是做官,做官要知道你是享受着俸禄,俸禄是人民纳税的收入,你吃人民的,所以你为人民服务不能够懈怠。所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居之无倦」。

 

如果把这个居字当作「居家」来讲,也讲得通,居家以孝友治家,孝友就是孝悌,孝悌持家,那也不能够倦怠,对于父母,我们的服侍要尽心尽力。你看前些日子王希海大孝子来到这裡给我们讲课,让每个人感动得流泪,这是大连的孝子。他父亲二十六年植物人,不能动弹,完全没有知觉,躺在床上二十六年,王希海服侍他二十六年,没有离开过。每天给他做饭、喂食,他只能吃那些流质食品。每半个小时给他翻身一次,为什麽?怕他保持一个姿势睡太久了,这身体就会血液不循环,容易长褥疮。每两个小时给他按摩一次。所以他出去买点东西,买一瓶牛奶什麽的,都跑步出去,商店也比较远,一来回得跑二、三公里,半小时之内得回到家给父亲翻身。一天到晚每两小时给他按摩一次,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所以他只能是坐在父亲旁边睡觉,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为什麽?因为躺着睡睡久了,这就过时了。所以他睡的时候,他都是拿手抱着他的父亲的脚,如果父亲万一有什麽动静,他马上就知道,就能醒。父亲有时候感冒了,有痰,痰吐不出来很辛苦,而且很危险。王希海就拿个吸管,这一头放到他父亲嘴裡,那头把它吸出来,然后吐出去,这个动作重複了二十多年。天天给他换衣服、换被褥,一天换一次。为什麽?一定让这个皮肤乾爽。因为一天不换,他怕这个汗渍就会对皮肤有伤害,天天洗衣服。所以他放弃了自己出国工作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没有结婚,不谈恋爱,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父亲,没有工作,靠着救济金生活,居之无倦,做到了极处!

 

「居心」也是,无论自己修身,还是治家、还是治国,心要摆在什麽地方?摆在公正,天下为公,不能有自私自利,而且全心全意为人,没有倦怠。所谓修身无倦色,无有疲厌,这是居之无倦的意思。

 

「行之以忠」,这个忠是忠心。忠字是上面一个「中」字,下面一个「心」字,心一定要中正,这就叫忠。怎麽样才能中正?无偏私,这就是中。心能够没有偏私了,我们的行为当然也就不会偏私。所以居家、居官办事,自然就能够大公无私,

 

这是为政之道,孔子答覆子张。孔子对每一个人的答覆有不一样的地方,前面我们看到齐景公问政,以及他自己说到听讼的时候,其实也是讲为政之道,这裡子张又问政,孔子讲的内容有不一样。为什麽不一样?我们知道,因为教学对象不一样,不同的人他是不同的根性,也就是有不同的毛病习气,所以孔子对他们的教学也就内容不同,都是对症下药。

 

《朱子集注》裡面讲到,「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程子,这是程颐,他说子张仁少了点,仁爱这个心少一些,对别人诚心不足,无诚心爱民,这是他的毛病。既然他没有这个诚心去为别人,他自然就会容易倦怠,替别人服务,做着做着他就懈怠,不想做了,或者厌烦了。原因是什麽?诚心少,仁爱心少。换句话说,还有私心,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捨己为人,心不够真,所以他容易变,不能尽心,所以夫子告之以此,这都是对他的毛病而说的。那我们读《论语》,不能说这是讲子张的毛病,好像跟自己无关。或者说看到这条应该好像对某人很适合,张三应该来听听就好了,李四应该来听听就好了。总把这个套到别人头上,好像跟自己无关,这样学《论语》没有什麽效果。为什麽?你自己不能够内化到自己身上,所以要反求诸己。朱子在教我们怎麽读《论语》的时候他讲过,他说读《论语》最重要的是什麽?自己设身处地,好像现在就在孔子面前,孔子这个话正是对我的教导,我就直下承当。这样读《论语》才真正有效果,真正帮助自己修身立德。所以,《论语》每一句话都要反求其身,自我反省,我们做事会不会厌倦?我们为人会不会有偏私,会不会心不诚、不尽心?我们自我反省,如果有,就得改,要学着尽心尽力,把自己私心放下,少考虑自己。先从少考虑自己做起,最后不考虑自己了,只考虑别人,这就是学君子、学圣贤。

 

蕅益大师注解裡面讲,「不曰行无倦,居以忠,便见合外内之道」,蕅益大师把这裡头的一个精髓的意思讲出来了。行无倦、居以忠,这裡没说,而是说居无倦、行以忠,《论语》裡面「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没有说行之无倦、居之以忠,这个裡头有什麽意思?行无倦,这容易理解,我们的行为,做事这就叫行为,不能倦怠,不能够疲倦,不要懈怠,这容易理解。居以忠,这个居是讲居心,居心要以中正为主,这就容易理解。但这样会把这个心和行两个分开了,大家细细体会一下,对吧?行是行,心是心,心行之间好像没有一个什麽联繫。所以孔子不这麽说,不曰就是不这麽说,他倒过来,他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本来是居心应该是忠,但是忠正是表现在外面是无倦,行是外面表现的,正是表现你的内心,所以说行之以忠。正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你内心是什麽样的心,自然表现在外面是什麽样的行为。「便见合外内之道」,就是内外是合的、是一致的,有其内必有其外,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外,内为主,外为相。主是什麽?主忠信,内心要忠信存心,忠信存心也是孝悌存心,忠信就是孝悌的一个延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这个孝悌忠信偏于内,内之道,这是心中的;礼义廉耻偏于在外,这就是无倦,尽心,守礼守义,知廉知耻。这是内外,我们看到以内为主,就是说明儒家以修心为主,心正了,身也就修了。这《大学》裡就讲得很清楚,这个关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外面自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内外一如,内外不二,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

 

所以子张问政的时候,问政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治国平天下,怎麽治国平天下?你把自己的心修好了、你的身修好了,就行了。居之无倦是讲居心无倦,行之以忠就是修身,你正心了、修身了,外面治国平天下都圆满了。为什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麽做?你自己把自己的身心修好就行了。因为身心是本,你把根本修好了,自自然然外面枝末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和末,物就是万物,万物都有一个本末。本是什麽?本是自己的身心,你把身心这个根本修好了,外面的枝末,枝末是家国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就成就了,这是为政之道。你看讲得多圆满!下面我们再看第十五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一章跟「雍也篇」裡面的一章是完全相同,唯一就是在「雍也篇」裡面多了个「君子」。「雍也第六」裡面第二十七章,前面我们讲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多了个「君子」。根据古注讲的,如果是没有君子这两个字,就譬如说本章,没有君子,这是孔子对弟子讲的;如果是有君子,这就是说明这是君子的德行,应该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习,所以基本是相同。因为前面讲过,我们这裡略略提一下,複习複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04: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