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98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之前讲到的,魏文侯有一天心情不错,当国君当得心花怒放,很高兴。他在那裡哼:「我当国君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人都听我的,不要有其他意见。」旁边乐师师经,眼睛瞎了,听他在那裡唱那一句,突然抱着古琴往他的方向冲撞过去。魏文侯在那裡唱歌心情很愉快,突然那个师经撞过来,也把他给吓坏了。他也闪躲,整个人就倒在地上,自己戴的君王帽子都撞坏了,那个玉旒一串玉珠都掉在地上。他当然很生气,这麽突如其来,而且撞得那麽大力,铁定会把他撞伤。魏文王说:「为人臣冲撞他的君王,该当何罪?」旁边的人说「烹」,把他给煮死。旁边的士兵架起他,就要把他带去煮了。古代这些有德之人,面临生死都不会紧张,功夫很好,他没有欲。他给君王讲:「君王,我都快死了,可不可以在我死前,听我两句话。」魏文侯说:「你说吧。」这个师经讲,我刚刚听到了一句话,就讲:「所有的人都要听我的,不要有意见,是我高兴的事情。」我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想起小时候,家裡的长辈给我讲,夏桀商纣这些暴君的故事,他们这些暴君都要人家听他的,不能有意见,否则就要杀那些人。所以刚刚我以为我听到了夏桀商纣在唱歌,「国君,我是要撞夏桀跟商纣,不是要撞你。」结果魏文侯一听完,「把他放了。」如果不把他放了,自己不就变成夏桀跟商纣了。把他放了:「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接着魏文侯也不简单,他说:「把我这个帽子不用修了,我每天戴着它,就看到我今天的过失。然后师经那个古琴撞坏了,把那个古琴放到城门上,让天下人都看到我的过失,提醒我不可以这样做国君。」所以有这样的态度,那哪有当国君很高兴在那裡使他的权利欲望?不可能这样的。

 

所以我们看九十四页,两百零五句。我们看古圣先王,他做领导的心境,经文上讲: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

这个董仲舒说到,他应该也是在给君王谈话的时候说到:「我听说尧帝接受了天子位,他是当了天子以后,以天下人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生怕老百姓受苦,却从来没有听说,他们坐上了天子位反而很高兴的。」其实他们是如坐针毡,每天兢兢业业,为人民谋福祉。哪一天他最高兴?我想他把天子位交给舜王那一天他最高兴了,如释重负。其实处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代表的是一个团体,代表的可能是整个我们的公司,代表的很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形象,所以更要慎重做好这个领导的工作。因为我们做法不对了,很可能让人家感觉,这个学传统文化的怎麽都是这样做事情?所以慎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们弘扬文化,不是台上讲得好,而是我们承担这个工作的人,一言一行跟经典符合,这个才有可能弘传圣教。比方我自己在台上讲,看起来好像在弘传,在宣扬传统文化,那只是一时的相而已。比方我跟大家讲,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保持微笑,面上无瞋供养具。每一次出门前要先照镜子,看镜子被自己吓一跳就先不要出门,调整一下心情,不要出去吓到人。我讲完了,突然有一位朋友,来听课的大众,刚好哪一天在路上遇到我,我怒髮冲冠的样子,突然被他看到,他马上吓到,要去让人家受惊了。那我不只没有宣传传统文化,还造成流弊问题。我们一言行不一致,就障碍别人的信心。所以弘扬文化,哪有说讲讲就能够弘扬。所以老祖宗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盖棺论定」。行百里路都有可能半九十。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敢掉以轻心的。

 

所以,从历史当中就提醒我们,上位者的一个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有正面影响是非常立即的。比方唐太宗接受了劝谏,把满朝正直的官员那种进谏的态度全部唤起来,他们了解到国君是真正有涵养,真正为天下的人,他们没有任何顾忌了,他一言、一个态度就兴邦了。隋文帝,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跟隋文帝有关。他是开国的人,结果到第二代皇帝就完了,隋炀帝就完蛋了。隋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做得不错,可是后面就因为他喜欢听好听的话,最后就偏离得愈来愈厉害。到最后人伦冲突,都被自己的儿子给陷害。因为他又听信谗言,把自己本来的太子都废掉。所以隋文帝的一个喜好错了,都会延伸出大问题。他喜好占卜吉凶,是灾还是吉祥,他喜欢这个东西。结果有个官员叫萧吉,就看到他这个嗜好,然后就说,「占卜这些天象,都说皇帝跟皇后有圣德」,就在大众前面说,「来,你看隋文帝,我们的皇上长得,你看龙颜,真龙天子;头上这裡还有一块肉,这个都是很特殊的相貌。」称讚皇帝、皇后,隋文帝很高兴,就赐他五百段布匹。『以言取人,人饰其言』。后面又有人跟进,称讚他,他高兴就封他官。后面又有一个臣子叫王劭,就是称讚他相貌不凡,头上有肉突出来如角,就封他做着作郎。然后他做着作郎,就去蒐集所谓天下吉祥的一些瑞相。蒐集多少?三十卷之多,三十卷就是三十万字,就这三十万字统统在歌颂隋文帝。隋文帝还把它编成一本书,然后他还带头读,这本书叫《皇隋灵感志》。王劭读了十几天才读完。隋文帝就愈来愈自视甚高了,最后隋朝很快就灭亡。所以不能因为听话取这个人才,这个是隋朝的事例。

 

另外还有一个事例是汉朝,汉朝有一个臣子叫张释之,他有一天陪汉文帝去看虎圈,应该是养虎、养一些动物的地方。结果去了之后,问官员,官职是上林尉的官员,有关《禽兽簿》的内容,就是登记这一些禽兽,还有一些事情。结果文帝一问这个上林尉,他都有点答不上来,很紧张,看一看答不上来。结果这个虎圈裡面有一个小官,这个官位叫啬夫,他就站出来从旁代上林尉回答《禽兽簿》裡面的这些事情。回答得非常仔细,应对自如,希望皇上看到他的才能。结果文帝听了以后很欢喜,因为本来问了十几次,这个上林尉都不能回答,一看到这个人应对这麽流畅,就对那个张释之讲:「当官的就应该是这样,能够应答如流。」结果回去之后,他就要下诏拜刚刚那个小官啬夫做上林令,就变成这个地方最高的官,一下子跳了好几级,要封他做官。结果张释之马上跟皇帝讲,这个讲话都有学问,假如这个张释之:「不行,皇帝你这样做错了。」皇帝说:「那就你对。」那变批评他。讲话有学问!所以劝父母,劝长辈,劝国君,劝领导难度比劝朋友更难,尤其那个恭敬要做得更到位。甚至有时候你劝长辈、劝父母,你要跪着讲话。不然你那个话,他听起来好像在批评他,他从小看你长大,他把你养大,他受不了的。所以这个都是人情,要很敏锐才能感觉到。一个当儿子的这麽讲话,一般父母受不了。

 

所以,他说:「皇上,绛侯周勃是什麽人?」把这些辈分都比皇帝高的功臣,曾经解救国家于危难的大臣搬出来,周勃是什麽样的人?「长者也」,有修养的长者。接着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麽样的人?」「有德行的长者」,文帝都这麽回答。结果张释之接着讲,这两位大臣,都这麽有功业跟德行,可是他们两个人,在朝庭当中议事的时候,都曾经讲不出话来;口才有时候不怎麽样,可是他们却建立了这麽多功业。所以不能赏了这个啬夫这麽高的官职,那不是让天下人统统都觉得只要有口才升得特别快吗?这个风气,假如皇帝你一开,很可能天下人都效法,都要学这个啬夫,那可能对国家很不利。所以你是皇帝,你的一个动作就好像一个声音马上就有回应,不得不慎重。皇帝说:讲得很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所以,「以言取人」,就「人饰其言」。但是『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重视道德的话,反而底下的人都效法。都是重视、效法这些以前的功臣,这些功臣都是因为有德才受重视的。『竭行有成』,竭力完善自己的德行,则必有所成就。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裡,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1日16:44: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16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