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96集/视频/文字)刘余莉 上官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劉余莉、上官  (第一九六集)  2016/1/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96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仁者: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劉余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鬻子》。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過惡卻不能夠改正,這會傷害自己的身心,乃至喪失生命。一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人生大忌。人有過而不改,確實會給自己招來災禍。而人不能改過,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沒有認識到過惡的嚴重危害。

《周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大學》上告訴我們:「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財富、名聲、地位全都是枝葉花果,根本在於一個人積累了深厚的德行。所以,善行不積累不足以成名於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當我們看到一個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突然鋃鐺入獄的時候,大家都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實際上,原因很簡單,即「多行不義必自斃」、「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但是,小人認為做小的善事沒有什麼益處,就不屑於去做;做一些小的惡事,無傷大體,便不改過。結果罪惡日積月累,以致達到了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見,滅家亡身都是因為有過失而不能改所導致的,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曾子》上把為善分為三個境界:「君子之於不善也,身勿為,可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心勿為,不可能也。」君子對於不好的事,自己不去做,身體沒有去造作,這是能夠做到的。譬如我們有嫉妒之心,嫉妒之心起來了,突然覺得,我們都學聖賢教誨了,《太上感應篇》講:「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我怎麼還有這樣的心呢?所以,這個嫉妒之心就打住了。也沒有因為這個心,再去障礙別人、中傷別人。這是「身勿為」,是可以做到的。「色勿為,不可能也」,神色上也能不表現出嫉妒之心,對於君子來說就不太可能了。因為君子在修道的過程中,還沒有成為聖人、成為賢人。有時聽到老師表揚別的同學,心裡可能有點嫉妒之心,在神色上也表現出來了。「心勿為,不可能也」,聽到表揚別人,心上都為他讚歎、為他高興,對於君子來說,更難做到了。「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強也。」為善最高的境界是喜歡做善事;其次是安於做善事,做善事使自己心安;最下是能夠勉強做善事。

從去惡的角度,或者說從改過的角度看,人的修養也是有幾個境界的。「太上不生惡,其次生而能夙絕之,其下復而能改,復而不改,隕身覆家,大者傾社稷」。最高的境界是不發生惡的行為;其次是做了惡的行為,能早早的去除;其下是惡行復發之後能夠及時改正;惡行反反覆覆的做了之後還不知悔改,會亡身敗家,更有甚者,會使國家傾覆。他接著說:「是故君子出言愕愕,行身戰戰,亦殆免於罪矣。」因此君子言語正直,行動戒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才能免於犯過失。

「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乂也。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也。大夫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戰戰唯恐刑罰之至也。」從前的天子日日考慮天下之事,謹慎小心,唯恐天下不能安定。諸侯日日考慮國內之事,謹慎小心、戰戰兢兢,唯恐自己的國家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大夫日日考慮自己的職責,謹慎小心,唯恐不能勝任。平民百姓日日考慮自己的職事,謹慎小心,唯恐觸犯刑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是故臨事而慄者,鮮不濟矣。」所以,面對各種事情都能夠謹慎小心、戰戰兢兢,便很少會犯過失、很少有不成功的。

二、志向不堅定,改過的願望不迫切。

立志就是發願。蘇軾在研究古人之所以有成就的原因後,說了這樣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首先立志。志就像目標一樣,人生有了目標才不會受誘惑。就像我們登山,山頂是目標,我們就不會在山路的行走過程中,看到鮮花很好看,就停下來去欣賞,被這些東西誘惑。

那麼應該立什麼樣的志向呢?清朝思想家唐甄曾說:「其為志也,以至於堯孔而不少讓。」要立像堯帝、孔子這樣的聖賢之志,也就是說要把成聖成賢做為自己人生的目標。所以,改過的關鍵就在於是否確立了人生的目標。

我們知道自己本具純淨純善的本性,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明明德,所以要把所有與明明德不相關的東西都放下,與這個不相應的東西都改正。譬如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是非人我等等。不放下這些東西,受損失最大的是自己,實在是辜負了此生人之為人的機緣。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勇於改過。

《了凡四訓》上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我們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譬如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一提到他們還非常的尊敬,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瓦裂是指破碎了的器皿,譬如說杯子、碗等,一旦破碎了,就一文不值。過分的放縱感官的欲望,偷偷的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將要墮落為禽獸,還不知不覺,相反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這裡也告訴了我們聖賢人和一般人的區別何在?聖賢人不是天生就是聖賢,不是天生就一個錯誤不犯,聖賢人也都是一點一點修出來的。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失,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所以才能夠成聖成賢。中國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沒有比改過更大的善行了。

曾國藩先生終其一生,都在教導家人和後世子孫要銘記遷善改過的重要性。他在年輕的時候,「自負本領甚大,每見人家不是」,自己才華橫溢,自己了不起,就看不起他人,經常挑剔他人的過失。三十歲的時候才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聖人。他改正自己過失的方法就是寫日記,通過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的言語行為。到晚上的時候,回憶這一天,我的言語哪一點說得過分了,哪一點不符合聖人的要求了,然後加以反省、自責,並且公開自己的日記,讓身邊的好友來監督自己。

《了凡四訓》上說,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假如「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為什麼天下聰明俊秀的人很多,他們的德行卻不能夠修養,善業沒有更加的增長?原因就在「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因循就是不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沒有勇猛心。所以,袁了凡先生以身作則,厲行改過遷善,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晚年寫了四篇家訓,簡稱《了凡四訓》,留給後人。這部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每一天要提醒自己,平時能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能否改正,這可以說是成聖成賢必修的課程。如果一個人成聖成賢的志向不夠堅定,他改過的願望也就不那麼迫切了。

三、身邊缺少好的榜樣。

我們放眼整個社會,聖賢人少,甚至連善人、君子都很少。而社會的污染又十分嚴重,可以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很多都是讓我們退墮的緣分,而不是讓我們成聖成賢的緣分。因為我們看不到好榜樣,身邊的人大多是在追名逐利、唯利是圖,並且習以為常。我們也習慣成自然,自己有過失不僅看不到,也不願意去改正。所以,古人說選擇一個好的修學環境,對自己的修行特別重要。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蓬草雖然很軟,但是麻都是往上長的。如果蓬草生在麻中,沒有人扶它,也會向上生長,長得很直。古人是「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基本上人人讀聖賢書,當時社會的文藝作品,譬如戲劇、小說、相聲、快板等等,全都是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內容。即使在這種環境下,三日不讀書還面目可憎。而我們現在的環境比古人不知差了多少倍,在這種環境下確實是一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

在這種社會染污非常嚴重的情況下,要懂得親師擇友,即親近賢德的老師,選擇善友,這比什麼都重要。《孫卿子》上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這個人雖然稟性質樸、美善,心智非常聰慧,但必須求賢師學習,選擇賢友交往。「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如果遇到真正賢明的老師,並向他學習,那你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這些古聖先王的大道。「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如果得到善良的朋友並且與他交往,你所見到的都是忠誠信實、恭敬禮讓的品行。「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每天進修仁義不斷進步,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如果現在結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聽的都是欺騙、巧詐、虛偽的言行,所看的都是邪污卑下、放蕩邪曲、貪圖利益的行為,則將會使自己遭受刑罰殺戮還不知不覺,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古人還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和那些善良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打濕不了衣服,但是時時能夠蒙受他們德風的滋潤,不知不覺的自己也薰成了一個有德行的人。所以,對於好的老師、善友,好的修學環境要特別的珍惜,這樣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

四、孝敬之心沒有提起,是不能改過的根本原因。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這個孝敬之心也是慈悲心、菩提心的根本。經過調查發現,最容易成為高考狀元的都是那些家庭條件非常貧寒的學生,他們的父母為了供他上學歷盡千辛萬苦,甚至都要去賣血籌學費。這個孩子不忍心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拼命讀書,非常勤奮,最後成為高考狀元了。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有體會。我在上初二的時候,從縣級中學轉到一個市級中學去讀書。這個學校學習進度很快,我也不是很聰慧的人,第一次參加數學考試,滿分一百二十分就得了五十八分,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從來沒有考過這麼低,不僅不及格,還少得可憐。看到這樣的分數,自己很受不了,傷心的落淚。到初三畢業考試的時候,一百二十分的卷子,我得了一百二十分;還有一個一百分的卷子,我得了九十八分。一年的時間提升這麼快,原因就是不忍心讓母親失望,因為母親供我們讀書歷盡了千辛萬苦,用自己一個人的退休工資,供我們三個孩子讀書。為了不讓母親失望,我就非常刻苦,結果在一年之後,成績大幅度的提升,最後考上了我們市也是我們省的重點高中。所以,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不在於他有多聰明、多智慧,天生的資質有多好,而是在於他有沒有一顆孝心,有沒有一顆感恩之心。

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戒酒、戒毒、戒色,棄惡從善,吃苦耐勞,就是因為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把孝心提起來了。不希望父母再為自己擔憂,所以把這麼多年養成的習氣,在一般人看來不可克服的問題,全都克服了。戒毒所的人說,用現代所謂科學的戒毒方式,能夠真正戒掉毒癮的人,只有百分之二而已,少得可憐。但是那些吸毒人員在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孝心提起來了,責任感、感恩之心提起來了,戒毒成功的比例就大大的提升。

在佛門中還有一句話:「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苦海,做兒女的孝道才真正圓滿成就。想一想,自己四十多歲了,四十多歲除了有一個虛名,以及因為這一個虛名所帶來的浮華與傲慢之外,在道德學問上一無所成,沒有讓父母離塵垢,也沒有讓那些關心過我們、幫助過我們的人有所獲益,我們還敢悠悠放任,浪費時間、渾渾噩噩嗎?想一想,那麼多如父母般的眾生,都等待著我們早日成就,去救度他們於苦海之中,我們還敢不精進用功嗎?所以,一個人有孝心,學習才有動力,不用別人去催促,他也知道用功。

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法師已經年近九旬,每天還堅持講經四個小時,最近才改成了兩個小時。因為護法實在是看到師父上人年事太高,每天講四個小時,真是太辛苦。每一天還要接待那麼多來訪的客人,幾乎都沒有閒著的時候,從早到晚不疲不厭的教導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還在念念想著化解衝突、團結宗教、促進世界和平,為此堅持每天講經說法兩個小時不中斷。因老法師講經太多,每一次講經之前,嗓子都感覺不舒服,還要用喉珠來滋潤喉嚨。看到了這些,做為學生的如果再不起來承擔,那真的是對不起師父的諄諄教誨。

老法師以他的真實智慧看到,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而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現在都面臨著衰落、甚至滅絕的危險。如果再沒有人來承傳,我們確實對不起祖宗,我們也將是歷史的罪人了。在這種情況下,老法師念念希望聖教有人承傳,能夠通過講解和力行孔孟儒學、大乘佛法,使眾生離苦得樂,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安定和平。我們如果真正有孝敬之心的話,還敢悠悠放任、懈怠懶散嗎?所以,孝敬之心沒有提起,是人不能改過的根本原因。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過不能覺,不能改,是真有過。如果大家明白這句話可以悟到:能夠改過,就能夠恢復本來面目。人雖「過惡蝟集」,但是「眾罪如霜雪,慧日破諸闇」。智慧一現前,就像慧日一樣,把霜雪全都融化了。「慧日」在佛教淨土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各種念頭剛要生起的時候,馬上轉成念「阿彌陀佛」,這可謂最簡單、最方便、最直接的改過方法。

以上是慚愧弟子劉余莉恭敬匯報的《群書治要》學習心得報告,用於「歲次丙申年清明祭祖專刊」,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評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劉余莉頂禮敬呈。

老法師:劉老師的這一篇報告,是我們所有同學都應該警覺到。她帶個頭,首先提醒我們,我們自己反省。誰沒有過失?真能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沒有不成就的。凡是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原因就是不肯改過。這個話題,這幾天有不少朋友來訪問,也都談到。

儒跟佛。儒家如果只著重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功夫做得再好,成為社會上高級知識分子,獲得名聞利養,但是他所學的聖賢之道沒有落實,算不算成就?不算成就。他一生所學所修,所獲得的利益就是名聞利養,就是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死了以後怎麼辦?人不能迴避這樁事情,有生必有死,世間人,不管他是有神論是無神論都免不了。有神論的,對於那個神是真信是假信?真信有好處,如果不是真信,半信半疑,它對你不起作用。換句話說,所學的東西沒錯,不能落實就錯了,所以要篤行。最貴的就是篤行,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到多少,落實在生活,修心養性,身心健康,自在幸福。

儒家的標準,它不是沒有標準,它有標準,這個標準都要從學問當中去體現。《大學》裡面說得很好,修身,甚至於告訴我們,在古時候,上從帝王,下到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什麼?你到人世間來,你要做個人,人身沒有修,這個人要用左丘明的話來說,他不承認你是個人。《左傳》上說得很好,「人棄常則妖興」。這話什麼意思?你是個人,你把五常丟掉了,五常是什麼?仁義禮智信,你這一生不仁、不義、無智、無禮、無信,這是什麼人?這不是人,這叫妖魔鬼怪。我們到人間來是願意做妖魔鬼怪,還是願意做一個聖賢君子?要做聖賢君子就要修身。身怎麼修?身要從心正修,心要正。這就有講求了,心裡面沒有邪思、沒有邪念。心怎麼正?心要真誠。所以我們常常勸同學們,這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行為,用真誠心。真誠心是什麼心?是菩提心。《觀經》裡面講菩提心,三心:第一個真誠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迴向發願心,求生淨土。《起信論》裡面說直心,直心就是真誠心、至誠心,深心相同,後面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憐憫一切苦難眾生。我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成佛?就是為了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是菩薩。所以修身是有標準的,誠意正心。

意怎麼樣才能誠?《大學》上講,你要想誠意,你先要致知。致知是什麼?理智,在佛法講的是要有智慧,這個智慧不是邪知邪見,是佛知佛見,是聖賢的標準。如何才能致知,讓我們覺悟過來、明白過來?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放下物欲。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七情五欲,你的智才會現前。這個智不是從外學的,是自性上本自具足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智慧,無量智慧,不但具足智慧,還具足德能、相好。大乘教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內明,佛留下來的這些經典稱為內典。我們學了之後,有沒有真的學明白、學通了?真的明白就做到了。佛家講的是信解行證,如果你有信、你有解,你沒有做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依舊是凡夫。你講得天花亂墜,你的信徒再多、你的地位再高都沒用,為什麼?死了以後,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去。如果造作一些罪孽的話,三途苦報你逃不過。常常想到三途苦報,常常想到像印光大師那個好榜樣,印光大師閉關的關房,我去參觀過。那個小佛堂很簡單,我看到一張方桌,供一尊佛像、一個香爐、兩支蠟台,很簡單,一個引磬,一個小木魚。這老和尚,佛像後面牆壁上寫了一個「死」,天天面對這個「死」,這是提醒自己,死了怎麼辦?死了以後,到哪裡去?

一個人,六十歲以後就應當常常想著這樁事,八十歲以後就要想到天天都可能死亡,不要以為還能活多久,錯了,不定明天就走了,今天要老實念佛。天天都可能走,所以每一天都要老實念佛,什麼都不想,萬緣都放下。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經就讀《無量壽經》,行就靠一句阿彌陀佛。我真信,我真願,我願意早到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像經典上所說的,絕不是騙人的,全兌現了。那是個什麼境界?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四十八願告訴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品位是有高下,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待遇是一律平等。這十方世界沒有。從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待遇是誰?阿惟越致的待遇,阿惟越致是什麼待遇?就是法身菩薩的待遇。還得了!所以難信之法。我們還在這裡留戀什麼?還在這個地方想什麼?什麼都別想了,都不要問了,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大事、大事!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

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改過了,為什麼?這心裡沒別的念頭了,只有阿彌陀佛。如果這句佛號裡頭還夾雜著雜念、夾雜著妄想,這功夫就失掉了。這樣念佛不能往生,跟經教上所說的不相應。念佛的時候,必須把所有念頭統放下,讓你的心,從早到晚永無間斷,就是一個清淨心、就是一個平等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是非人我、沒有得失,真把這個世間放下了。不但這個世間要放下,《金剛經》上教給我們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捨掉行嗎?行,為什麼行?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這句佛號全包了,不但包括一切法門,包括一切經教、包括一切宗派,這句佛號裡頭有禪、有密、有教,有顯、有密,不但世尊一生所說的,而且還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都在其中。你要不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叫看破,儒家叫致知,就這個意思。然後你才老老實實的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往生才有把握,才是真正念佛人,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改過是真改了。如果不用這個方法,怕的是真正想求改過也改不了。為什麼我說這個話?我看得不少,九十歲了,看九十年了,前面十年小,算是不懂事,十歲開始懂事了,也看了八十年了,看到什麼?毛病習氣難改。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真難改!只有這個方法可以救命,信願持名。蕅益大師把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簡單容易,成就圓滿。

這報告裡面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有幾個人知道犯過造惡的嚴重危害?六十年前,二戰結束不久,那個時候還有,很少了。二戰時候,不少,知道自己造惡修善果報的人很多;二戰之後,少了,一年比一年少。現在人造作罪業的太多,最嚴重的罪業,我聽說是邪淫、墮胎。嚴重到什麼程度?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這大概是十年前了,不是現在,每年墮胎的人數,全世界,是醫院裡頭有檔案的,超過五千萬,也就是平均每一天有十五萬人,這還得了!這個殺生不是殺別人,殺自己的子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父子的緣分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報恩的,你把他殺掉,恩將仇報,變成仇人;如果是仇人,你把他殺掉了,這仇上又加上仇恨,怎麼得了?欠債的,本來是還債的,你把他殺掉,他不必還債了,債變成仇,麻煩可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怎麼辦?

佛菩薩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到這個人間來幹什麼?到這個人間來修行,修行為什麼?化解怨結。別人毀謗我,別人侮辱我,別人陷害我,沒有瞋恚,歡歡喜喜,還感恩他,為什麼?過去我們的業消了。我如果有怨恨、有報復,那好了,來生我要對付你,再來生你又對付我,這就玩這個把戲,錯了。善緣順境不生貪戀,我們要求生淨土;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冤孽都化解了,來幹這個的,這是正確的。所以學了佛,這一生明白了,一生不跟人對立。對立雖然是很小的矛盾,會演變成大的災難。不對立,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他就對不起來;他跟我對立,我也跟他對立,就對起來了。一方面不對立,這兩方面就化解了,好事。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不是造業的,是來消業的。到這個世間來,不跟人作對、不抱怨,是來化解怨結的,這就對了。

樣樣都要捨得,為什麼?沒有一樣是真的。《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要記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假的,都是在高頻率之下意念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生滅的頻率多快?我們只可以用無法想像,彌勒菩薩說了,我們把它計算出來,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不是萬、不是億,是兆,一秒鐘。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上的畫面,我們知道它是動畫,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一百次,就是電視的畫面是百分之一秒。我們現實的環境,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麼高的頻率,讓我們連概念都不能產生,這是事實真相。明瞭這個事實真相,這叫致知。致知,你一定要放下,放下就是格物,格是格鬥、打仗,跟誰打仗?跟自己的欲望打仗。你能戰勝物欲,你的智慧現前,意就誠了,心就正了,身就修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我就說出儒釋道的代表,這個代表什麼?概論,這一部書能夠包括圓滿的儒佛,或者是道。儒家的,我們選擇四書;佛法,我們選擇《無量壽經》,佛法的代表確實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太大了,古人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我們就採取這個好,容易學習;道家的《老子》就夠了,《老子》五千言,夠了,不夠再加上《莊子.內篇》,行了,這是儒釋道三個根,根本的教科書。我們除了修根之根,那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幫助我們回歸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讓我們在行上回歸,我們真的能做到。教上做到就這三本書,這三本書必讀,不管你學佛學儒統統要讀,三種都讀。中國古聖先賢裡面出家在家,統統都是這樣做法的,他們讀的比我們說的還多,我們這是不可能再少。要通達儒釋道,儒要讀佛經、要讀《老子》;道要讀佛經、要讀四書;佛要讀四書、要讀《老子》,然後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實在生活上,管用,就是《論語》上第一句話。為什麼你要學?如果要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頭一句話就是回答你這個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什麼要學?快樂!我學到的,我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快樂無比。佛,為什麼佛叫我們學?佛會答覆你,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跟孔老夫子的答覆完全相同。你說孔老夫子是什麼人?佛陀再來,要不然說話怎麼是那麼巧、那麼一致,這個我們要曉得。

這篇東西提醒我們,每天常常想自己的過失。常常想自己的過失,看別人,自己的過失很難看到,看別人。看到別人過失,馬上回過頭來,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怎麼改、怎麼加勉?一句阿彌陀佛不要間斷,問題全解決了。我們再看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學習心得報告,主題:學佛問題討論之二。

今天繼續為大家報告「學佛問題討論之二」。上一次總共向大家報告了四個問題,這次從問題五開始。

【問題五】請問三時繫念的舉行時間可否提早? 原因是:有些信眾十分著急要回家,或者回酒店,所以每當第三時完結後,可能不待恭送主法和尚回寮房,也不按義工的指示依次序出班,便即刻自行離席。更有些信眾走出了會場後,不顧安全衝出馬路,跑到對面的酒店,使到義工乃至博覽館酒店的工作人員都十分的擔心,故此提出了以上的提議。

【答】這位信眾的提議,是問我們三時繫念的舉行時間可否提早?首先我們回答他的第一個問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每年舉行三次「三時繫念超薦法會」,並同時舉行「祭祖大典」;而且每一次都是提前數月公告於眾,不僅僅是此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而且全法界的眾生實際都可以收到我們的公示。

眾所周知,我們三時繫念法會依據的本子是元朝中峰國師所編寫的《三時繫念法事》。在這個本子裡面,中峰國師已經明確的指出了第三時結束的時間。我們手上都有這個本子,在第一百頁有這樣一句話,「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諸位聽到這一句中有「今宵」二字,「今宵」就是對第三時的時間要求,也就是中峰禪師給我們明確了第三時該什麼時候結束,就是依據這個「宵」字。「宵」它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本義指的是「入寢」,也就是你要睡覺的時間;它的轉義,更引申一層的意思指的是「入夜」,入夜的時段轉換成我們現在的時間,就是在晚飯後,八、九點鐘,該上床睡覺的時間。我們現在法會的結束時間大概通常都是在八點半、九點之前,這是如理如法的。這就等於說,我們已經向此方世界,乃至於全法界的一切眾生宣布了,我們三時結束的時間是每天晚上的八、九點鐘。

假如我們輕易的遷就少數的信眾想要早休息的這樣一種願望,而置全法界的眾生於不顧,我們就等於失信於全法界的眾生,失信於諸佛菩薩以及龍天護法。假如僅僅有一次這樣的行為,我們下一次舉辦法會的時候,會不會還得到加持?很難想像。這個因果誰來背負?所以我們一切都依照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按照經中教導我們的,我們不能搞個人的、感情上的、盲樣的一種判斷。所以「三時」結束的時間,我們依據的是中峰禪師的本子,這個時間是不能夠提前的。

並且冥界的眾生,我們要知道三時繫念法會主要超薦的是他們,他們喜歡的時間尤其是在晚上。過去的祖師大德,做三時繫念寧可晚,也不要早。如果我們提早結束的話,是對不起冥界眾生的。從理上來講:如果我們沒有尊重他們,怎麼能夠得到他們的感應呢?所以這個時間是絕對不能提前的。假如有人想提前,那也許你依據的不是我們這個三時繫念的本子,不是祖師大德的教導,搞的是自己那一套,是妄想中的事情,是一種執著。

這個問題裡面還有問道:「說信眾不待恭送主法和尚回寮,也不按義工的指示依次序出班,便即刻自行離席……」。大家注意到這一句話,主法和尚對於我們三時繫念法會來說,是非常之重要的。我們做為參加三時繫念的信眾,要怎麼來看待主法和尚的作用和地位呢?看到我們的主法和尚出場,應該看作是中峰國師化身在現場,這是其一;其二、事師如事佛,我們要將主法和尚看作是阿彌陀佛親臨現場,為我們主持這樣殊勝的三時繫念法會。因此,我們想像一下,假如面前真的是中峰國師,甚至阿彌陀佛在現場,好不好意思法師還沒有離場,國師還沒有離場,阿彌陀佛還沒有離場,我們就擅自的離場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所以如果沒有極特殊的原因,譬如真的是身體上有所不適,或者是家裡確實離得特別遠,那是極特殊的因緣,我們可以開緣;通常情況下,應該堅持下來。整個一天都已經堅持下來了,不要最後的這一刻,因為自己小小的執著,這個習氣當中這種很難改掉的一種堅固的執著,而影響了自己整個一天的功德,這一點是希望諸位參加法會的同修們能夠引起注意的。

三時繫念法會究竟做的是什麼,也就是其目的何在?我們在中峰禪師的這個本子當中找到這樣一句話:「作三時繫念佛事,所集勝因,專為亡靈決生淨土。」這一句話就是我們三天三時繫念的目的。我們這三天當中所有的,以及生生世世積累的這些福德、功德,我們統統做為勝因,專為這些亡靈迴向,讓他們「決生淨土」。這個「決」字是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諸佛的加持力,阿彌陀佛以及蓮池海會的一切聖眾,十方三世諸佛的一切加持力,來加持我們這個三時繫念法會,讓他們決定往生淨土。這個「決」字,他的往生時間有可能是在當下;還有一種可能,我們集了這種勝因,所有來參加我們法會的這些亡靈,即使這一次不能夠往生,他這個因緣已經是非常之殊勝了。所謂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即便這一次不能走,他積了這麼殊勝的善根、福德和因緣,說不定下一次他再來(參加法會)的時候,他的因緣就成熟了,也是決生淨土;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所集勝因」,這個「勝」字,首先從淺顯的來講,它是殊勝的勝;更深一層的講,這個「勝」就是「勝義諦」。我們一切依據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真實之際。這個裡面是排除了一切眾生的情計,你自己的思想、感情、計較。因此,我們所有這些自己小小的毛病習氣,我想早離場,我不願意恭送主法和尚,我不歡喜遵守大會的一些秩序、條條框框……,你所積的都不是勝因。可以說,你來參加法會,只是形式上的來參加,能不能得到利益?得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我們來是做哪一樁事情的。

三時繫念法會,它的每一時作用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它雖然是三時,其實又是一。是一不是三,它是從理上來講的,不是從事相上來講的。理體,我們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這三個字,也就是依據的是彌陀四十八願的本願海,這是真實之際。因為我們全在阿彌陀佛的心想當中,所以我們依據這樣的一種本願,真實的功德,才能夠專為亡靈迴向,使得他們「決生淨土」。但是因為我們眾生都是有分別的,因此每一時的作用又有微妙的差別。

我們也利用簡短的時間,向大家簡要的報告三時當中每一時的作用是什麼。誠意發出來了,我們才能有真實的功德。

在經本當中,首先有講:「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塵寰。」這個指的是戒定真香,是性德裡面的香,不僅僅是我們香爐當中供的這個香。但是當我們看到在台上已經插了這炷香的時候,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普通的、塵世間的這個香,而要看成是戒定真香、是性德當中的心香。這個心香有什麼作用?它超越時間和空間。「根蟠劫外」,它指的是時間。所以能超度一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枝播塵寰」,也就是一切的法界全都包括在內了,因為它是性德真香,它可以普薰一切的世界。

「不經天地以生成,豈屬陰陽而造化」。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世間這種物質上的東西。這個性德心香,我們在做三時的時候,主法和尚首先誦念的這些經文,我們要做一個怎麼樣的觀想?決生淨土的這些亡靈,真正生到淨土,他就得到了性德的心香。所以這一炷香,它是常、圓,它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到最後第三時結束,真能往生的,他就得到了性德心香的妙用和威德。而我們與會大眾,若要燃起這戒定真香,就要靠決意往生這清淨的一念心;這一念清淨心就可以令十法界普遍蒙薰。

在經本的第三十五頁有這樣一句話,也就是在第一時,即將要念《普賢行願品》的懺悔文之前,有這樣幾句經文,說「仰勞法眾,異口同音,敬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仰勞法眾」,也就是我們在座的一切的大眾。為什麼加上「法」?這個「法」,這是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法。我們來到這裡,三、四天的時間,真的是要把自己的一些毛病習氣放下,是來做法事、結法緣的,不能搞世間的這一些情緣、情執。而且「異口同音」,這個「音」是什麼?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祖師大德是禮請諸位,「敬為亡靈」,也就是恭敬的請諸位法眾,為亡靈「至心懺悔」。為什麼用「敬」字?因為如果用真心來念佛迴向給亡靈,諸位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所以用這一個「敬」字。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要感覺我是一個凡夫、肉體凡夫,我有什麼功德?用這個「敬」字就表示在座的幾千位法眾都是像阿彌陀佛一樣,發了無上菩提心;都是大心凡夫。所以中峰國師才用一個「敬」字,禮請幾千位化身在此地的一生補處菩薩,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

在經本的第四十頁有這樣的一句話說,「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就是指信願行的三資糧。這個話是說給我們諸位法眾,也是說給堂上的一切亡靈,以及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信願行是你自性當中本來就有的。信願行是什麼?具足了信願行,你決定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去幹什麼?去作阿彌陀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也就是第一時結束的時候告訴你這樣一樁事情——諸位法眾本來是阿彌陀佛,堂上一切亡靈本來是阿彌陀佛。告訴你,你是心是佛,所以你才能夠是心作佛;你是心在作佛,也就是真心在念佛,你也決定能夠成佛。以「信」之一念,決定回歸自性清淨佛土,入大乘正定之聚。我們摘取簡短的幾句經文,跟諸位分享第一時的作用,也就是「授記作佛」。

第二時的時間通常是比較短,也曾聽過其他的同修分享他們參加第二時的感受:好像很多人執著於第一時和第三時的感應比較殊勝,第二時因為時間略短,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其實這都是我們把第二時的作用看輕了。第二時對於第一時和第三時來說,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第一時已經給你授記作佛了,授記作佛之後,可是我們是凡夫,包括這些亡靈,無量劫以來在六道當中輪轉,在三惡道當中受苦,他這個垢障是非常深的,你怎麼能讓他的善根增長?你要「洗濯垢污」,他的清白才能夠顯明。所以第二時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想像,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有這種法雨的功德,像下雨一樣,可以把我們身上一切髒的東西,包括亡靈身上一切髒的東西都洗刷乾淨。所以第二時儘管時間非常短,這一場法雨的作用,是洗脫我們一切眾生身上的這種垢障。在經本第七十三頁說,「洗除業垢」,你這個垢是哪來的?你有業;業是哪來的?你有妄想。所以我們在念佛,就用這一句佛號不讓我們的妄想起來,就能夠洗除我們的業垢,增長我們的善根。善根一增長,這就不得了啦!它就能夠發出真實的信願,同時得到佛的大悲心照觸念佛行者的這種心光;念佛人得到這種心光的照護,就能夠發起真實的修行,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

第七十四頁又有這樣幾句經文,說:「業海茫茫,罪山岌岌。」這個業海看不到邊際,這個罪山極高,高得快要倒下來一般。我們的一切業,它都是妄心當中變現出來的。但是怎麼能消除它?「懺摩已往,發願當來,再勞法眾,至心懺悔發願」。我們懺悔過去所犯下的一切錯誤。大家都知道,如果業真有一個實體,虛空都裝不下。懺悔得完嗎?是懺悔不完的。所以這個消除,你是用「發願當來」來消除。發願什麼?發願我現在也好、未來也好,我要決定成佛,你才能夠帶業往生。中峰禪師又用了「再勞法眾」。這個業障的消除是不容易的,所以再次的煩請諸位阿彌陀佛化身在此地的一切法眾,請大家至心懺悔發願。這種決意成佛、往生淨土的菩提心,是建立在「深信」的牢固基礎上的。這種一念深信,沒有二心的深信,使得一切眾生能轉三世之重惡,盡為菩提之善。「一念淨信」——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淨土,信自己本來是佛,信念佛必定成佛,就是懺悔業障最好的方法

在經本的七十六頁,講的是非常關鍵的一句話:「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你世出世間做的一切的善,如果不能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所做的這一切的善法,都是形同虛設,起不上任何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呢?萬善是同歸彌陀本願海的,也就是世間的一切善法,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要想真正得到究竟圓滿,它必須回歸到阿彌陀佛本願心海當中。你這一生要求生極樂,才能圓滿這些善法。不然這個善,都只是好像說一條路你只走了一半,你沒有走到最究竟處。我們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走到一半就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了。而十方諸佛稱讚念佛行者是人中芬陀利花,就是因為念佛行者將所修一切善法,迴向求生極樂世界,回歸彌陀大寶願海,這樣的信願行,是最為寶貴的。所以第二時,「洗濯垢污」是它的作用;而且告訴你,你要明白你的方向,「指方立相」,萬善同歸到極樂世界彌陀的本願心海當中。確立了明確的方向,距離成功也就很近了。

所以參加第二時的,無論是懺悔代表,還是義工的代表,以及諸位在座的法眾,我們都不能輕視第二時,它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第二時承前啟後,第一時雖然給你授記作佛,你不知道怎麼作佛;有了第二時的修習,你知道要洗濯你的污垢。沒有第二時,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自己的一切善都將歸向何處?譬如今天早上來了,我們見面,跟每一位有緣的眾生問一聲好,稱念一聲佛號,哪怕這點滴的善,在第二時統統迴向,迴向到彌陀的本願心海當中。你莊嚴的是極樂世界的淨土,也莊嚴了這個道場,而且莊嚴了我們此方世界(娑婆世界)的國土。同時也是利樂有情,也就是對我們娑婆世界,地球上的一切眾生,你都能幫他們洗濯污垢——讓災難減輕。我們修習第二時,極樂世界因此更加莊嚴,也就是感動十方更多的眾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所以第二時的作用是很關鍵的,能夠參加第二時,因緣很殊勝;絕對不能小看它的作用。

第三時,在經本的第九十六頁有這樣一句話:「現前眾等,同聲相應一句。」「相應」哪一句?「現前眾等」,不僅指的是在座的一切法眾,冥界眾生,同時也包括了我們在後場要一直工作的義工同修們。所以,義工同修們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來此地,不僅僅是護持這個道場的,同時也是修行者。「法眾」當中,不僅僅是包含著參加法會的大眾,同時包括了我們的義工;所以無論你在做什麼工作,你都是包含在這個法眾的範圍當中。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是必定見佛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義工在回答法眾一些問題的時候,不能口裡稱念佛號,但是你的腦海當中、你的心田當中,你可以想像我們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敬供的阿彌陀佛佛像的相好莊嚴,這也是憶佛。一切時候不能離開憶佛和念佛。

「一從佛向舌根念」。「向舌根念」是什麼意思?一句話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個口,也不再講廢話了;除了回答必要的問題,這三天,乃至於最後一天祭祖也是一樣的。祭祖的當天,並不是說前三天念佛完了,我們就可以放輕鬆了;任何時候都要切切記住:向舌根念。「都攝六根」:一個根攝住了,六根你就攝住了!從密宗來講,三密相應,身口意,這個舌根指的你的口。黃念祖老居士有講過,「一密相應,三密相應」。你同時修三密特別難,但是口,如果這個一密相應了,這個密指的是諸佛他用這種方法也是在修,也是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一直淨念相繼,繫念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繫念,其實也包含了你在想佛、想極樂世界;想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寶網、樓閣、樓觀……想這種莊嚴的依報,不能念佛的時候也要觀想這個境界。而且屏幕上播放出這些經文的時候,我們要隨文入觀。它講什麼,你隨著這個文字你要觀想。觀想起到什麼作用?你現前這個境界就轉變成經文裡描述的樣子,轉變成不可思議境界。

所有的經文裡面,勸我們的都是斷惡修善。這個善不是世間的小善,是真正關閉了一切惡道的門,不僅僅關閉了惡道的門、三界的門,直接開啟的是當生成佛的門。所以,這個觀想,也就是觀想我們極樂世界的一切依報正報的莊嚴,就出現在我們的會場。一個法會怎麼樣才能圓滿功德?離不開主法和尚,離不開一切法眾的這種至誠心,在稱念佛號、在想佛、在憶佛。我們能隨文入觀,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就出現在我們的會場。它其實本來也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有垢障,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但是不要緊,你按照經文當中所說的去觀想,它就在。它在,一切的亡靈,不僅僅是我們堂上的,法界的一切眾生,他就會有感應。善根成熟的,當下就往生了。不一定是到你誦懺悔文的時候,他隨時隨地可以往生,因為沒有時間的概念,三際一如了。你都不在妄想上,你念佛憶佛,一切都是在清淨平等覺上,所以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了。任何時候,這個堂上的亡靈都有可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與會一切法眾要打起萬分的精神來。

這樣念有什麼效果?「不覺華隨足底生」。不知不覺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這個「花」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你的時候,手上捧著的蓮花;蓮花上寫著我們每一位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阿惟越致菩薩的名字,從你的足底就生出來了。我們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是當我們真心去念的時候,哪怕我們十句當中有一句住在真心上,這個自性蓮花就生出來了。那不僅僅代表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我們已經真正的種下了;同時顯明,你所代表的被超薦的亡靈(諸位都有寫牌位,自己的歷代祖先、冤親債主……)他們也隨著你這一個真心,你足底生的這個蓮花,他們也足底生蓮花了,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心量有多大,你迴向的這個眾生,他們就能得到多大的利益。你代表的是你家族當中的,或者過去生當中的這些亡靈,你真心念佛了,他們就得到這個蓮花。如果你代表的是這一個省、市、地區,或者是國家,甚至全天下,你所代表的這些眾生也都能得到足底生蓮花的佛果,授記他現在或未來必定成佛。

第三時,經本的第九十九頁有非常重要的一段開示,目的就是增強我們信心。第一時授記作佛,第二時給我們洗除了垢障,並且勸我們,一切我們的善法都迴向極樂世界之後,第三時不斷的在加強我們的信心。因為三時繫念快要結束了,「信」就決定能成就,你沒有「信」就發不起這個願,所以第三時就像給我們打強心針一樣,不斷的加強我們的信心。

這段經文曰:「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的這個淨念相當於這顆清珠,投到濁水中(濁水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念)。我們想一想世間好像沒有這種好事,投進去了這個濁水就能清嗎?雖說是濁水,其實它是代表了我們的心池,本來具足和七寶池當中的八功德水是一樣的性德和妙用;因為我們執著在這個妄念上,我們不知道它本來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具足一切智慧、無量功德的。而這一顆清珠是信心成就的,沒有二心的決定信,成就了這一顆清珠。所謂「得信珠,則心池淨」,信水能澄淨疑念產生的垢污。

下面這句話非常重要,「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這個自寸至尺,乃至於到底了,指的是什麼?你念佛淨念相繼的時候,你的一念,打個比方,相當於一寸這麼長,你其中有幾念功夫成片,相當於一尺或幾尺的長度,你有這麼五分鐘到十分鐘功夫成片,這就了不得。打個比方,像這個清珠見了底、到了底,整個的濁水就全部是澄清的了。這個「澄清」,不是別人把這個污濁的水換掉了,而是因為你本來就有純淨至善的心池,你看到了那個真心,這個妄心自然也就沒有了;澄清亦表示,你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對自己本來是佛,對念佛成佛這幾樁事情不再有任何懷疑了;同時,澄清還意味著:所發一切淨妙之願皆能實現。所以這幾句經文是在加強我們的信念。不要小看自己每一聲的佛號,每一句對著屏幕上的經文恭敬讀誦的功德,這種隨文入觀的修行,這樣的一種功德,你的作用是什麼?自寸至尺,乃至於見底,都能讓你的妄心,讓這個妄念息滅。堂上的亡靈當然也就得真實利益,如果我們的法眾真的能夠做到,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在經本的第一百頁,這個信心就是給我們加持到絕妙處了,它這樣講說:「捷逕之詞,何勞掛齒。」我們所修學的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都選擇來成佛的法門。就像《阿彌陀經》當中,世尊自己講出來,他怎麼成佛的——他能夠證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來修難信易行之法,也就是稱念佛號,求生淨土。捷逕之詞都不需要再說了,說多了都不如念這一句佛。因為念這一句佛,這條一切諸佛成佛的捷徑之路你等於就登上來了。

「可謂證修行之神術」,這個「神」字,不是我們世間的這一些所謂的神通,它指的是帶業往生這個方法。我們有執著、分別,肯定就會造業。但是你依靠這個修行的捷徑,你不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今生就能夠往生到淨土去作佛。雖然到了凡聖同居土,還是凡夫身,但是你已經不再輪迴了,而且證三不退轉,這個就是決定是成佛的。由於仰仗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因此以「神」字喻此法門不可思議。「超方便之正途」,「正途」指的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正途。但是這個法門是方便法門,是因為一切諸佛都這樣修,所以我們也要依據這個來修,就得到了一切諸佛的加持,你決定作佛,這個了不得。多少菩薩因為不知道這個方法,不相信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他無量劫以來還在苦苦的求索,也就是他會退轉,其他的方法都會退轉。我們來參加三時繫念,真正用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方法,不僅我們不會退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切亡靈,他也不再退轉了。「破死生蟄戶之雷霆」,「雷霆萬鈞」是我們常常打的一個比喻,形容聲威極大的疾雷;此雷不僅疾速,而且響震九天;「蟄戶」是說動物冬眠,潛藏的洞穴;這一聲佛號,如同疾雷一般,響徹法界,震醒在死生中迷惑、昏睡的眾生。這些比喻說明,念佛法門打破一切眾生情計,你難以去想像的,但是你只要做了,就能夠得到真實的佛果。

在這第一百頁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緊接著就有「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這是信心提到極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發大願了,因為如果不發大願的話,我們修的一切善法都不能夠圓滿。你不能圓滿還是要輪迴,輪迴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我們可以說末法時期的眾生,大部分造的都是三途的業,地獄的業特別多。所以要抓住第三時這樣的一個機會,發大心。

在第一百零六頁又講了,「更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這個「更」字說到絕處了。我們有一句古詩當中說「更上一層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你這個大願是世出世間第一大願,是自己成佛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大願,是迴向給一切有緣眾生,以及法界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當生成佛的願,所以這個「更」,表示沒有比它更高的了。第三天的第三時,聽到這一句經文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意念要集中,就想著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來到我們法會的現場,手捧蓮花接引我們堂上的一切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亡靈。

所以第三時在第一時授記作佛的基礎上,在第二時洗濯污垢,勸往極樂世界這個方向,萬善同歸的基礎上,把信心給法眾提到極處,告訴你世出世間的一切願,沒有比這個更高、更圓滿的。到這個時候,決定的信心就要生起來。這是三時的作用。也是絕對不能夠變它的次序,更不可能再用我們人為的想像,要去把它的時間提前等等。

我們來參加法會的很多信眾,有一些是某個地方小團體組織來的;也有一些念佛的信眾,大家集合在一起,大概有老修行來帶頭給大家組織起來,來到此地參加法會。組織者在參加法會的這個過程中,是肩負著很艱巨的一種責任和義務的。我們要知道,如果你帶的這個團隊有人不能如理如法的參加法會,這其中可能有我們主辦方沒有事先講清楚的責任;如果是這樣,因果是在主辦方。但是如果組織者,沒有事先把這些道理跟大眾講清楚,造成了團隊裡面的一些信眾對整個磁場一些不良的影響,你也是要背因果的。所以,不是說我有能力,我組織很多人來,來了就完事了,把一切包袱都丟給主辦方,不是這樣的。來之前就要跟大眾講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很多法眾,明明知道已經門票沒有了,他依舊固執的說,反正我就是要來,來了以後你拿我沒辦法。

從古人教導我們說,「為君者,要用仁心」,君指的是領導,是管理者。我們來承辦這個法會,我們是管理者,我們當然要宅心仁厚來對待每一位到現場的信眾。可是「為臣者,要以敬」,要修敬,恭敬!你來到這裡的,你要不要遵守這裡的規矩?一定要!仁心是管理者該有的,但是如果你不恭敬,你這個因果不是世間小小的因果。一定要來到現場才能夠有這樣殊勝的、迴向的這樣一種功德嗎?上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不在於時間和這個空間,在於你當下的這個念頭。所以組織者不能把包袱丟給承辦者,你既然組織了大眾來,你就有義務提前講給大眾這裡面每一個細節負有什麼因果,不能夠來擾亂道場。並不是說我組織愈多的人來,我的功德就愈大。什麼功德大?來的人真正能如理如法的來做,「所集勝因,專為亡靈決生淨土」。你來專門做這一樁事情的,不是來挑三揀四的,所以這個仁心也是每一位法眾該有的。因為大家不僅僅是來參與這個法會,你也是來護持正法的,不但義工是護法,每一位法眾對於淨土法門來講都是護法,你也要起到護法的作用。兩者兼有的,你既是來弘法的,來傳承這個淨土法門的,你也是來護持這個道場的。日後的法會中,每一個主辦方都可以讓地方的團體組織者發揮其應有的力量。辦法會不僅是辦一場盛大的佛事活動,它更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教育活動;如何能做到每一個步驟中,都能令主辦、法眾雙方都修清淨口業,澄渟意業,端正身業,是一樁嚴肅又值得思考的事情。

以上是學生上官淺顯的心得報告。此回答不是做為答案,僅僅是個人心得的陳述而已。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和諸位大德給予斧正。阿彌陀佛!

老法師:上官這一次的報告,主要的把三時繫念這個佛事解釋清楚。這段報告很重要,希望以後我們做三時繫念之前,把這份東西也要向大家做個報告。用有聲書的方法,大眾坐下來先聽聽,先明瞭,這個法事才如法,法事的功德才真的不可思議。如果對於這次的法會完全沒有明瞭,跟著大家念念唱唱,自己心沒有開,是很難得到利益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上官這兩次報告都非常難得。這是不是放在我們祭祖紀念的刊物上?(上一篇是。)上一篇是,這篇呢?(這一篇,聽師父安排。)她這篇是二,還是上,她還有下?(對,還有下。)好,非常難得,我們非常感謝上官同學。她的報告很有價值,非常值得讚歎,值得大家學習。特別是不常參加三時繫念這種活動的,一定要先把它看清楚、看明白,參加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好,謝謝大家,今天時間正好。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96集/视频/文字)刘余莉 上官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月20日10:01: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86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