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7/7/26 台南極樂寺 檔名:11-002-0001
尊敬的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英國漢學院,本科預科課程第一節課的開始,而這節課是有關德行基礎的課程。首先非常歡迎也非常隨喜諸位同學們,來加入英國漢學院的預科課程,以至於未來好好學習,一起跟著我們淨空老法師師父上人,來弘揚漢學,來承傳儒釋道的教誨。
我想我們應該首先非常了解師父上人,辦英國漢學院的一個理念,他老人家辦學的目的在哪裡。老人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孝子,在遇到自己文化瀕臨繼絕存亡之際,雖然已經九十一歲高齡,還是不辭勞苦,成就了英國漢學院的因緣。去年老人家光是飛英國就飛了四趟,所以老人家也是在給我們表法,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而且老人家還說到,縱使犧牲身命,都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所以,老人家一生有這麼高的道德學問成就,根源還是在孝親尊師上面,尊重祖先,感恩祖先、感恩老師。因為老人家說到,佛陀,老師把法傳到他這一代,假如他沒有傳承下去,那就對不起佛陀、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廣大的大眾。我想人有善願,天必從之,老人家這一分至孝,感得英國漢學院的成立,感得威爾士大學的校長,他全力的來護持,依照老人家的理念,其實也是依照我們幾千年來,老祖宗傳承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方法,來培養人才。
而且這個人才,有別於只是學習知識的人才,而是要弘道的人才。《論語》上面講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現在社會當中不缺乏學歷很高的人,但是他不一定能修身,不一定能齊家,很可能學歷很高,他鬧離婚,可能學歷很高,家裡的人都不服他,那齊不了家。齊不了家更不可能能夠再去影響家以外的人,所謂影響社會、影響國家,那就更達不到了。就像《大學》當中講到的,「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他家裡的家人跟下一代都教不好,而能夠再去教化他人,這個是沒有基礎的。所以老人家辦學,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弘法人才,弘道的人才,所以我們今天第一節課,就是上德行的基礎,今天我們上的是《三字經》,是在《聖學根之根》第一冊裡面。
而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儒釋道,應該從哪裡下手?師父老人家,在二O一七年七月四號的開示當中有講到,學傳統文化要從孝敬下手。老人家講到學傳統文化從孝敬,學佛也是一樣,像淨業三福是佛門最高的指導原則,佛門講八萬四千法門,源頭就是一個,就是淨業三福,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領,總的源頭。而它的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接著「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師長特別勸導同學,要學孝道,要盡孝道,要把它落實,要做到。要敬老師,對老師一分恭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你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恭敬心,跟他十年,你也學不到東西。其實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可貴的,尤其我們跟著善知識,善知識的時間生命也是很可貴的,所以我們既然要學,就要恭敬,盡心盡力的學。不然糟蹋了自己的生命,也糟蹋了善知識的教導,浪費了他的命光。所以李炳南老師曾經也是勸勉我們,不能玩弄佛法、不能消遣佛法。所以師長這裡提到,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師長接著講現在學校的問題,學生孝父母的少了,敬老師的也看不到了,所以有好老師,不是不教,他教不了你。為什麼教不了你?你沒有孝敬的心。
所以真正想學聖教,從哪裡學?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是漢學院,屬於大學,但是我們小學課程可能都沒有學過,那該怎麼辦?當然這個話講到這裡,很可能有人聽了不服氣,我有上過大學。這個不是指一般的大學,我們古代,八歲上小學,十五歲上大學,那是國家辦的。這小學是把德行的基礎扎好,然後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好的國家繼續栽培上大學。有些學生比較優異的,十七、八歲就可以當縣長了,就考上進士了。所以我們古代這些教育的方法,確實是培養聖賢君子。而我們現在雖然在學校體制之內有拿到大學,有可能大學畢業,我們還不一定知道人生的意義。我那時大學畢業已經二十二歲了,那以前十七、八歲可以做縣長,現在可能二十幾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所在。所以老人家這裡指的小學課程,是指我們幾千年來,在私塾裡面教的小學課程,假如沒有學過,那怎麼辦?老人家說了把孝敬找回來,從小學入手。
小學是什麼?就是古代私塾裡面所用的教科書,用了千百年沒有出亂子,證明是好東西。老人家講這句話,我們自己可以印證看看,幾千年的歷史,代代都出聖賢君子,留名青史太多了,我們看《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記載了那麼多,所以確實我們古老這些教學方法,還有教學的書籍是好東西。現在編教科書,年年都要修改,永遠改不完,怎麼能跟古人比。禮旭以前在學校教書,在小學,確實看到年年都在改,但看到學生的素質每一年都在下降,所以讀到師長這段,還是非常感觸。因為我們在小學教書,是幫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民族,培養下一代,我們領的是整個納稅人的血汗錢,假如不能幫培養出人才,那我們這個責任就非常重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教科書年年改,學生好像培養不出來,我們從事教師工作也很難過。所以當時候遇到師長老人家教誨,遇到經典,才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最有教育智慧的。現在一些教育的體制,重視知識跟技能;我們老祖宗的教導,那是重視德行,重視智慧的開發,所以讀書志在聖賢,目標是聖賢,不是考試。所以隨著愈深入了解,愈感覺到我們要找回民族的自信心,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智慧、方法、經驗,還有代代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找回民族自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有信心才有力量去學,才肯去深入。
談到這裡禮旭想到,好像是二OO九年,老人家在香港,參與企業家的傳統文化論壇。當時候老人家接受訪談,結果主持人就問師長,說請問中華文化有沒有糟粕?剛好禮旭也坐在底下學習,老人家馬上就回答,有。禮旭當時候在台下都愣住了,師長怎麼說有?接著老人家說了,因為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感覺老人家很幽默;老人家一說有,所有的人都愣住了,瞪大著眼睛看,接著老人家順著說到,這些說有糟粕的,因為他們自己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所以很多經典它是有深意的,你不能說看不懂或誤解了,就說它是糟粕。而且老人家進一步講到,我們幾千年來出了多少聖賢,假如真的有糟粕,早就被他們給選出來了,還輪得到我們嗎?而且我們要了解一點,清淨心生智慧,古人心量大,志向高遠,而且欲望少,所以清淨心生智慧,這是老人家開解的。所以古人心地清淨,他有智慧,看得遠,所以他這個教育方法用了幾千年沒有改過,沒有出問題。我們現在不深入了解他們的這種理念智慧,太浮躁了,看不懂,誤會了,覺得不好,改了。現在幾千年用得很好的改掉了,現在每年又改教材,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盡頭。所以最大的危難,喪失民族自信心,那苦頭不知道要吃多少,所以每一代都有出聖賢的方法,不用了,現在變成我們每一年改教材,一代不如一代的話,那這個路不知道怎麼繼續走下去了。
所以師長老人家才在二OO五年底,在廬江湯池辦了一個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用這些老的教材來教化,短短一年,離婚率,犯罪率快速下降,證明老祖宗的經典、老祖宗的方法,非常好。好,所以師長這裡講了,現在編教科書年年修改,永遠改不完,所以我們真的要尊重古人。連孔子是至聖,他的學習態度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相信古聖先賢,不懷疑,他這麼好的根性,都是用這樣的態度學出來的。我們不如孔子,還不效法他的學習態度,那就根本不可能成就,不可能學得到了。述而不作,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都是承傳古聖先賢的教誨,在佛經裡面也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講的都是承傳古佛的這些教誨,傳承下來的,不是自己的創造發明。這述而不作,對治什麼?傲慢。傲慢不對治,不可能學得好,叫我慢高山,法水難入。人不去掉這個傲慢,再好的教理也沒有辦法入心。所以孔子這八個字,對我們開始學聖教是最重要的態度。所以述而不作對治傲慢,信而好古對治懷疑,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所以想要化愚痴為智慧,要把對聖賢老祖宗,對經典的懷疑要能打掉,有孔子這個態度,師長老人家特別強調,他最佩服孔子的就是這八個字,老人家這麼講,都是為了護念我們的道業,護念我們的學習,讓我們印象深刻。
所以古人他學習,在小學的部分,小學是指怎麼打好德行的基礎,怎麼能有一個做人的樣子,這是小學裡面最重要的教導。而師長講到古人都是從《三字經》,從《百家姓》《千字文》,而張老師,給我們編了一套《聖學根之根》,裡面還包含了不止是儒家的,還有道家,還有佛家的教誨,總共將近二十種。這個是扎根教育,扎我們的孝根、扎我們的敬根,扎我們德行的根。當然,老人家看到我們現在人沒基礎,俗話講需要補習,補這個做人的根基。張老師也很可貴,所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了解到老人家全心全意要培養民族文化承傳的人才,教材就很重要,就在諸多這些小學的經典當中,挑出了這將近二十種,把它編成了這一本《聖學根之根》。老人家講了,沒有人教不要緊,我們自己來學習,把這個課補上去。補好基礎了,老人家說到,然後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你都有機會,有成功的機會。
這個成功的機會就是道德智慧學問會成就,這一生會了脫生死輪迴,這點很重要。老人家講成功機會是這一點,因為我們不了脫生死輪迴,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所以我們是要扎根基,更重要的我們這一生的目標,得要了脫生死輪迴。因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一生下來,沒有一刻停留往哪裡走?往墳墓走。學習有時候還會怠惰,只有這一件事是完全沒有懈怠,一刻也不停留,就往墳墓走。所以死生事大,這一生假如我們不能了脫生死輪迴,將面對的又是無量劫的輪迴痛苦了。包含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也跟了脫生死輪迴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我們假如不能了脫生死,弘揚中華文化只可以做這一世,這個話是師長講的。但是我們能了脫生死輪迴,我們做傳統文化是生生世世都能做。而且現在學習弘揚傳統文化,就是積累我們了脫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所以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情。而我們今天假如連德行的基礎沒有扎好,不要說了脫生死了,下一輩子能當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現在學習扎根教育,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扎好根,根深蒂固就能枝繁葉茂。
而且接著師長還講到,也非常可能你又遇到高人,因為這個高人應該是講修行的過來人。這個高人是感應,不是有意去找的,他也沒找你,你也沒找他,到時候自己就碰上了,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大家不要聽到這裡說,真的嗎?我們剛剛說的,懷疑是愚痴的核心,這個不可以懷疑的。我們聽老人家講經,大家細細去體會一下,為什麼老人家講每一句話這麼斬釘截鐵?沒有模稜兩可的,因為他老人家是過來人,他印證了。所以學佛學傳統文化,四個過程,信解行證,相信,不懷疑,深入經藏,解,體會一句,領悟一句做一句,行,做了之後必然有他的體證,他的體悟,他小悟,慢慢慢慢積累就變大悟,之後慢慢慢慢契入,可能一生可以到大徹大悟的境界。
但是我們不能以凡測聖,老人家現在境界多高,因為自己程度那麼低,也沒有辦法判斷。但是可以看到老人家他講每一個教理,他是幹了一輩子,他都印證了。比方說老人家說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可能我自己講的時候,我還在那裡有一點捨不得,那我要體悟也很難。你看他老人家,所有一切財富完全布施出來,成就眾生的法緣,法身慧命,所有的書籍法寶統統是免費的,這個財布施做到圓滿,自己都不留財的。財布施得財富,這個財富圓滿是什麼樣子?不需要錢的時候,身上一毛都沒有,因為帶著錢也是負擔,你帶太多還怕人家有沒有人知道?會不會人家起什麼歹念。所以有錢人挺煩惱的,帶在身上會擔心,放在銀行又怕變少了,去買股票,每天還起起伏伏,又漲又跌,很辛苦。老人家身上不帶錢,但是他財富自在,不需要的時候沒有,需要多少來多少,這個就是財布施圓滿。您看辦漢學院,這個需要很多的資金,老人家一個善念起來,馬上這麼多的有志之士都來護持,都來響應,這個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老人家到今年講經說法,五十八年不中斷,每天都在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所以一生講學,那麼多人問他問題,沒有一個問題沒辦法回答的,這個叫說法已經三昧了,說法已經圓融了。第三個,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就是不惱害眾生,所到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而且都布施醫藥給病苦之人,就像我們吃素也是無畏布施,我們一吃素就不會殺害動物,牠們就不會有被殺害的痛苦,都屬於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人家現在九十一歲健康,長壽。而且這個長壽是生死自在,可以馬上了脫生死,離開這個世間,多留幾年也不妨礙,所以這個是得健康長壽也到了很自在圓滿。所以他老人家講三種布施,那是他體證出來的。禮旭自己講很多教理,可能還得問問自己,做了沒有,做了多少,所以因為做得不夠徹底,你這個體證信心就不一定那麼足,所以信解行證它是融在一起的。
老人家講這段,你只要有這個扎根,根基好了,你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就。而且還會遇到高人,因為老人家年輕的時候好學,對民族,對國家世界都有責任感,感得台灣當時候三位最有道德學問的老師來教導他。人一生能遇到這樣的好老師,遇一個已經是很大的福報了,可是老人家遇到三位這樣的老師。第一位是方東美教授,當時候是台灣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在哲學這個領域那是泰斗。也因為方教授才把老人家引入佛門,其他的人講老人家不一定能接受。第二個老師,章嘉大師,四大活佛之一。第三個老師,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這是儒跟佛通達的大善知識。老人家遇到三個,所以老人家講會遇到高人,這個高人是感應,不是有意去找的,他也沒找你,你也沒找他,到時候自然碰上了。所以大家發願走弘揚漢學的路,老人家就是最好的榜樣,他已經走一輩子了。老人家說他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那請問大家,想不想往後的人生都不用操心?我想沒有人不想,但是重點在前面這一句,就是相信佛菩薩安排,不懷疑這一點。
我想我們之後課程,有時間的時候,我們再來探討一下,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是應該用什麼態度來理解這一句話,來實踐來感悟這一句話。當然老人家對這一句話,那是沒有絲毫的懷疑,而事實上這一句話本身,它對治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因為人有時候浮躁,會攀緣,想幹這個想幹那個,那佛菩薩的智慧要加持你,你又想幹這個想幹那個,自己的念頭那麼多,都把他的加持都干擾了。就好像你一直要這樣做,你父母拉拉拉你,拉到最後還被你怨,算了算了先不拉了,讓他去撞一下,撞個頭破了,他就知道回來了。所以我們很想這樣很想那樣,念頭一大堆,這個佛菩薩很難安排、很難加持。人應該是放下所有這個雜念,好好的安住當下,敦倫盡分,提升自己。我們真正道德學問成熟,可以有能力去服務大眾了,不會添亂了,佛菩薩自有安排。所以這一句話含義很深,這個聊起來很廣。
因為我們要上《聖學根之根》,要上《三字經》,所以就先大略的跟大家談這一個。這一句話對治我們不貪,不攀緣,不瞋,遇到境界很容易起情緒,假如我們知道都是佛菩薩安排,一切都恭敬,不會帶情緒,都是來成就我、來磨練我的,不會傲慢、不會瞋恨,對這個道理也不懷疑。再來,不愚痴,因為相信佛菩薩的智慧,他們在安排的。所以師父說,很多他一生的因緣想都沒想到的,怎麼會到澳洲?怎麼會到聯合國?他說都是佛菩薩安排。而我們走過之後再回頭看看,原來這些因緣,真的都是用智慧來安排。我們看漢學院設在英國,這也不是誰能安排的,師父老人家說是上帝安排的。因為當時候,牛津大學的副校長,又到香港,又到英國漢學院來見師父,牛津好像今年還是去年,評選是全世界第一的學校,問師長說,您怎麼不在牛津辦?為什麼要在這個威爾士大學辦?結果師父笑一笑說,上帝的安排。這個上帝的安排就是佛菩薩的安排,因為一切都有因緣。
而且我們要了解,弘法的工作最關鍵是要有好的護法,一個弘法的人,經教講得再好,沒有人護持他沒有辦法安定下來弘法。他教了三五天,這個護法的人做的都跟他教的不一樣,他得趕快走人。因為護法做的跟他不一樣,他在台上講,底下做不一樣,那社會大眾,這些來學習的人,不就很疑惑,迷惑了嗎?那不止沒有辦法幫助眾生,增長信心深入經教,甚至還讓他們產生疑惑,那這個緣就不成熟。所以師長老人家為什麼這麼感恩韓館長?因為有韓館長護持,所以三十多年,這個弘法的事業都很平順,才有後來這麼高的成就。所以師長老人家說,護法功德大過弘法。
而這個護法,除了整個因緣的大護法之外,包含所有這些行政工作,後勤,還有我們每天,尤其是三餐,還有這些食衣住行,都有這些護法給我們照顧好,身安道隆。像我們現在英國漢學院,我們三餐都是馬來西亞的同修,他們坐飛機飛這麼遠,輪班一批接一批,來煮給我們這些教職員工,還有同學們來享用。所以他們花了這麼多心血,來護持這個因緣,實在讓我們非常感恩。而且我們要好好回報,就是真的要用功的讀書,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我想這個也是他們最歡喜見到的,他們也是一分孝心,來護持師父救世的理念,培養人才的理念。就像諸位同學們,你們在極樂寺學習,有多少護法大德,多少義工,成就大家每天的生活跟學習。我說我們要知緣要惜緣,要知福要惜福,要知恩要感恩,進而要報恩,要造緣要造福。
那怎麼報恩?怎麼造緣造福?我們每一天好好學習,解行相應,做所有同學的榜樣,帶動大家的學風、帶動大家的道風,時時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起心動念,都想著要做好榜樣,要表法。就像師父勉勵我們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那這樣我們就對得起所有人的支持、愛護。這樣才是《無量壽經》當中講到的,「殊勝吉祥,堪受供養」,我們能夠每一天,像《普賢行願品》裡面講的,「如教修行」,都照師長,佛經的教誨來做,這個就是最好的供養。所謂廣修供養,就是從依教奉行來做供養,老人家都在給我們以身來表法。他這麼感恩護法,因為護法太重要了,護法功德大過弘法,護法要面對的人事環境非常複雜,工作又繁多,他能安下心來做,那那個心境很可貴,他是念念有成就人的心,做護法才安得下來。那老人家跟牛津大學副校長講的,是上帝的安排,其實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感應。因為威爾士大學休斯校長他很真誠,非常的熱心積極,師長說好像不做有點對不起他了。這個就是弘護感應,老人家不惜犧牲生命要做弘揚漢學,休斯校長又這麼願意全力來護持,這個緣就成熟。所以師長說是上帝的安排,應該可以說是佛菩薩,還有所有宗教的聖賢,都在加持,成就這一件事情,所以老人家的回答非常非常的妙。
剛剛跟大家念這一段,是老人家七月四號才開示的,念這一段,也是讓我們更重視扎根,重視《聖學根之根》的學習,重視一定要從孝敬下手。師父最後的話是講,所以我們自己具足這個條件,有高人來指導,我們這一生就不會空過。一生不空過重要,我們剛剛講到惜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東土難生今已生」,東土是指中國,要成為炎黃子孫,才比較有機緣承傳五千年的智慧。假如我們這一生得人身,生在其他的國土,就不一定有這個機緣聞儒釋道的教誨。所以人身得了佛法聞了,中華兒女也做了,又遇到師長老人家,那他教化已經五十八年了,修學六十六年,這樣的善知識不好遇。而且淨土難聞,淨土難遇,因為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在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差了,億億人修行,這麼多人修行,很少有一個人了脫生死。唯依念佛,唯有依靠念佛法門,得度生死。
而要徹底圓融的理解念佛法門的教理,最重要的一部經,《無量壽經》,但是因為有十二種譯本,七種亡失了,只剩五種。歷代這些高僧大德知道要會集,因為這五本有一些內容,是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沒有,把它會集起來就很圓滿,有會集的,但是都沒有到沒有缺陷。剛好幾十年前,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出善本,《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書老人家又介紹給我們;黃念祖老居士又把它下註解,《大經解》,讓我們更能深入《無量壽經》會集本。然後老人家又每一年每一天在宣講,而且把這個《大經科註》,《大經解》編成了《科註》,都給我們細講。我們就真的是理明,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法門搞清楚了,理明信就深,信心很堅定,信深願就切,願切巴不得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願切歸心似箭,行就專,就肯念佛,肯用心念。用心念,行專,功純業淨,念佛的功夫愈來愈純熟了,慢慢業障就消掉了,這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所以《淨修捷要》第十五拜,「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重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所以這萬德洪名的力量很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臨終前佛菩薩放光,我們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佛光一照,我們心就不散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就到西方去,「七寶池中,華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願切行專,念得非常認真,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這業障消除掉了,念念是佛號是正念,妄念愈來愈少。最後捨妄歸真,自己的真心慢慢就恢復,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一句佛號一句接著一句,直截了當,所以很認真的人,兩年三年很可能就念到有感應,就有把握往生了,這業障就消得非常快。
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我們看記載,很多人用功修行,差不多三年左右就有消息,就往生了。那我們這一生就不空過了,不只不空過,以後生生世世都是跟著阿彌陀佛,在十方佛國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一生就太值得了。這樣子四恩總報了,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都能圓滿的回報。
剛剛跟大家有談到,師長老人家辦漢學院,應該是得到,不只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聖賢老祖宗的加持,應該還得到所有宗教神聖的加持。禮旭講這話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二O一五年,老人家參加完聯合國的會議,剛好了解英國小學生中學生,全國都在學中文,師長老人家想過來看一看。結果這個消息是藉由趙氏公會,跟英國的高層有溝通,結果高層了解到老人家在全世界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就以國賓之禮接待,安排到上議院演講,你說這誰安排的?而且演講的題目是什麼?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要了解,老人家的胸懷是念念為眾生著想,為整個世界著想,而這個念頭一出來是遍虛空法界的,所有的宗教聖賢都收到了。像老人家有一次談話,說有人問他是哪裡人?他給對方說,我是地球人,我們是同鄉。今天已經舉了幾次老人家很幽默的例子,所以聖教是活活潑潑的,不是很呆板的,所以我們學習老人家的慈悲、老人家的親和力、老人家的使命感,尤其也要學老人家的幽默。他教學非常的活潑,這麼幽默當中,給我們弟子多大的啟示,我們雖然會心一笑,地球人,我們都是同鄉。同鄉兩個字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地球已經變成一個鄉一個村,地球人之間息息相關,休戚與共。你看哪一個地方出了戰亂,這個老百姓逃難,慢慢慢慢影響一大片的土地人群,互相影響,這個地方安定了,慢慢就帶動這一方。你看現在我們在中國大陸,整個一帶一路的理念,很肯布施,很肯造福其他的國家民族,看它的影響,發展很快。世界很多國家都響應,所以真的是休戚與共。所以老人家說地球人,這個就啟發我們,最起碼要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念頭都要為整個地球著想。而現在地球每一天發生多少戰亂、多少衝突、多少天災人禍?而事實上我們深入聖教的人都清楚,哪有天災。
《尚書》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天人合一,天是指整個大自然,跟人心是一不是二。這個禮旭在這段時間,體會也非常深刻,因為師長到了蘭彼得英國漢學院,這邊的天氣就特別好。休斯校長都跟師長講,您只要到蘭彼得,這邊天氣就特別好,陽光特別多。結果我們有同修他們來,住在外面,刻意住外面了解一下老百姓。結果老百姓跟他講,這個英國漢學院辦了之後,陽光特別充足,他說他這麼多年來,那個院子裡的花都不用澆,因為雨水太多,不用澆花。這段時間天氣特別好。這個土地就顯得沒有那麼潮濕了,他最近有澆花了,所以這個是老人家的修持給我們表法。禮旭也很感恩師長,因為記得去年七月,剛好跟師長在談話的時候,禮旭脫口就講,說蘭彼得這邊天氣不穩定,雨比較多。我話才講完,老人家很專注的看著我,講了一句話,一輩子都不會忘。老人家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好像當頭一棒,以後不要再怪哪個人哪件事,怪天氣怎麼樣,統統是自己的心想,依報隨著正報轉,得從這個大根大本自己去調整起來。
所以世界這麼多的問題存在,但是我們要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個佛法不是狹義的,就是佛教的,佛是覺,只要是覺悟的經典都能解決問題。其實師長老人家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大的災難?因為東方不學聖賢教育了,西方不學宗教教育了,一句話就講透了。因為他沒有教育,沒有學聖教,「苟不教,性乃遷」,沒有好的教育,愈偏愈遠,偏到最後現在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現在每天殺父害母已經不是新聞了,人偏離這個做人的常道,已經非常非常嚴重了。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也得找到原因之後,盡心盡力慢慢把它調整過來。
所以老人家已經點出來了,整個東方,尤其中國,還有它周邊這些國家,包含日本、韓國、越南,都是受孔老夫子,受儒釋道三教教化,他們都會寫漢字,都讀四書五經,所以安定。西方它是政教合一,人人都上教堂,都學他們的經典,所以社會安定。現在不學了,整個社會風氣又是功利,很多傳播媒體,殺盜淫妄的東西又多,就墮落得很快了。所以任何一個宗教、一個聖賢經典,都能解決問題,我們要有這個信心。甚至於是經典裡面的一句話,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因為都是人心出問題。比方《論語》一句話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是通曉做人應該盡的道義、情義、恩義,小人只是一直在想著怎麼樣滿足我的利益,他就自私自利了。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假如教我們的小孩都是用義,這家庭跟社會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現在為什麼問題這麼多?因為我們現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偏功利,你這樣教出來,那當然教出來是小人,會為了錢跟他父母兄弟打官司,出來了會跟人爭鬥,會競爭、會鬥爭、會戰爭。那您看所有問題,不就孔老夫子這句話就把它講透了嗎?所以確實有經典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我們走這條路自己要先有信心,你不能看這麼多問題說,那咋辦,自己都沒信心很惶恐,那怎麼去影響別人?看整個種種現象複雜,事實上從根本看不複雜。我們從現象上看,個人身心不安,現在自殺的、憂鬱症的,心,癌症,慢性病,身,身心不安,家庭離婚率,父子兄弟衝突那麼多,這家庭。你看事業,現在好像中小企業,包含大企業,這個壽命都在減短。社會犯罪率很高,甚至自殺率也很嚴重,而且這個嚴重都有在攀升的跡象,包含現在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還有這麼多的天災。我們沒有遇到師長以前,沒有遇到老祖宗的教誨,禮旭自己也很悲觀,覺得好像沒什麼希望了。沒有希望怎麼辦?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天玩一天,可能都偏向這樣的人生觀。
遇到師長才知道,人生的意義價值在哪裡,怎麼解決。所以我們看那麼多現象,其實從根本的人心看,就是利欲薰心,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欲望一直膨脹,最後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身體不安,心不安。有些人心理的疾病是什麼?是家裡的人貪欲很重,都要求他多賺點錢,考試分數要考高一點,攀比來、攀比去,家人的壓力都壓在他身上,他心理也生病了,都是利欲。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有的為了欲望,有的為了利、享樂,所以現在就是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席捲了人心。但是我們看,這個犯罪率也是這樣,這個自殺率也是這樣,包含國家的衝突,不都是為了利欲嗎?我們不得不佩服經典,看《孟子》開頭就講,「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把問題講出來了。用我們現在來體會,上下假如征利,家也危矣,家危險,國危險,世界也危險。
《孟子》又有另外一段話講到,「飽食暖衣」,吃飽了,所以現在都不是吃不了東西的問題,飽食,暖衣,每天也穿暖了,「逸居而無教」,就是遊手好閒,沒有正確的人生目標,方向,無教就是又沒有好的教育,「則近於禽獸」。那他每天就只是享樂而已,吃飽穿暖了,慢慢那心性會墮落到近於禽獸。我們冷靜看看,現在社會現象,做出來的事,很可能是,有時候是禽獸都做不出來的。我們看現在一年全世界墮胎五千萬,虎毒都不食子,現在萬物之靈的人類做這樣的事。所以沒有教育,只有欲望,飽食暖衣,只是追求欲望,這樣的是非常危險的發展。所以只要我們轉功利享樂,轉利欲為道義,為節儉,所有的問題就化解掉了。所以老人家參與聯合國這麼多會議,都發表重要演講,就是把老祖宗這五千年智慧供養給全世界。尤其遇到很有影響的政治人物,跟宗教領袖的時候,都談到只要把四個關係處好,這個世界就安定了。
那講到這裡,我們諸位同學說,這四種關係跟《三字經》有沒有什麼關聯?說這個談了那麼多,怎麼《三字經》還沒談?我想讓大家了解,我們學漢學,學中華文化,要看懂,這個世紀要靠中華文化來帶動。而我們看歷史當中,其他的宗教、其他的民族,一接觸中華文化,所產生的都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共存共榮,互相提升起來了,這是中華文化的特色。所以學中華文化的人那個胸懷,都是要利益全世界的國家民族的。你看老人家他洞察到,漢字文言文這個載體,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只剩下這一個表義的文字。因為表義的文字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你只要懂漢字,懂文言文,你可以直接看《論語》,跟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學習。可是表音的文字,它二、三十年就有一個小變化,二、三百年就有一個大變化,那後面的人就不知道前面的人講的是什麼了。所以莎士比亞才離差不多三百年,現在的西方人看,很多就看不懂。所以假如全世界好的民族宗教文化,要繼續完整保留下去,得靠漢字文言文這個載體。所以師父老人家是要把中華文化供養給全世界,讓全世界最好的文明,都能透過這個載體把它傳下來。印度的高僧有智慧,印度也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所以玄奘大師到印度去的時候,其實那個經典都已經重審好幾遍了,而且你每一次審,到底跟原來的有沒有差距,都很難保證。所以印度高僧為什麼把佛經帶到中國來,你看翻譯成中國的文字經典,統統不用再動。所以印度高僧有智慧,趕快把經典送到中國來,翻譯成中文。結果我們看到,不只保留下來了大乘佛法,大乘佛經、小乘佛經也保存下來了。而且整個大乘在印度跟中華文化一接之後,大乘佛法大放異彩在中國,你看中國的文化起來了,大乘佛法也提升上來了,而且還完全融入了中華文化當中,所以中華文化現在三大支流,儒釋道三家。所以這個是證明,中華文化跟其他的民族宗教一接觸,彼此都提升上來。禮旭舉伊斯蘭教,爪哇島的伊斯蘭教,是融合了中華文化的伊斯蘭教,是鄭和傳過去的,你看那個地方的伊斯蘭教徒,非常的溫和,它是已經融合了中華文化。那從中東傳過去的,就沒有像爪哇島這麼溫和。你看同樣是伊斯蘭教,但是因為爪哇島已經融入了中華文化。
剛好禮旭從二OO九年到二O一六年,在馬來西亞推廣傳統文化,遇到一位中學的女校長,我們當時候辦這個傳統文化課程,馬來西亞,馬來的這些校長老師,有不少都有來參加,他們是聽同步翻譯。每次她們都坐在第一排,頭巾包得很整齊,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是在北方大學,當時候參加的人有二千七百多人,都是第一線校長老師,還有一些家長來參與。結果在這個課程過程,我們有一起交流,有一位女校長她叫Puan Zakiah ,她分享到一段話禮旭印象特別深。她說到,她還做了個比喻,這個教學的人要很會比喻,For example,因為比喻很具體很容易了解。她說比方說你坐飛機,這個駕駛員很安全的把你送到目的地了,那你會不會一定要去問他,你是哪一國的人?你假如是哪一國的,那我以後也不坐你開的,反正他能夠,他技術很好,他能把你送到就好了嘛。她做這個比喻就是說,同樣的,假如中華文化很好,那你幹嘛不學習呢?你幹嘛不坐著它,看得更遠呢?飛得更高呢?
她還提到,伊斯蘭教非常重視孝道,像伊斯蘭教經典裡面講,天國在母親的腳下,其實就是代表一個人對母親非常恭敬,要承歡膝下。像一些民族,他們現在的禮儀還有,見到父母跪拜的,很恭敬。所以不盡孝的人是不能去天國的,去天國都還是要遵守這些經典的教誨,才能種因得果,功德圓滿。那她提到伊斯蘭教重視孝道,而她接觸了《弟子規》,接觸了孔老夫子的教導,感受到孔老夫子講得很有系統,講得非常的清晰,而且很完整,所以她一接觸之後,她就覺得很受益。那變成她只要肯接受了孔夫子這些教誨,那等於融入它伊斯蘭教之後,伊斯蘭教徒就更知道怎麼更深更廣的,去把孝道做圓滿,你看那我們中華文化不就利益了伊斯蘭教嗎?這個就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例子,而且禮旭都覺得這一個女校長,可能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示現我們這個時代,宗教之間互相學習,互相融合,互相團結。她退休之後很用功,用馬來語把《弟子規》講一遍,而且是融入整個他們馬來的文化來講解,有在流通。禮旭記得當時候退休的李校長,拿了很多來送我們,禮旭當時候我們都送光了也不知道,自己身邊一本都沒有了,不然應該帶來給大家看一下。應該李校長,他們的校長職工會一定有流通。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學漢學,要跟隨老人家的救世理念,要有老人家的這個胸懷來學,會學得很快很深入。因為所有的經典都是性德的流露,你心量很小吸收有限,甚至會什麼?學偏了都有可能,理解偏了。所以學聖教,首先要擴寬心量,為天下為地球著想,所以當時候老人家來到英國,上議院接待,就是這一個主題,「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因為老人家這十多年來,遇到這些宗教領袖政治領袖,都說到四種關係處好,就能讓這個世界安定,國與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政黨跟政黨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宗教跟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而且老人家不只宣講,他老人家還帶頭做,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尤其現在在圖文巴,做了十幾年,現在圖文巴市已經成為,宗教團結的示範市。今年還有十來位聯合國的大使,都去參觀,非常感動,覺得他們想到的理念,老人家居然已經做出來了。所以師長宣傳這四個關係處好,跟很多政治領袖講,他們覺得挺難,但老人家接著說,從宗教下手做得到。因為宗教,信宗教的人這麼多,只要宗教徒真正懂得和睦相處,團結了,互相學習了,就能帶動政黨、帶動種族,帶動國家,這是絕對做得到的。
而英國邀請師父在上議院,講這樣的主題,也代表英國重視宗教的團結。所以那在英國上議院演講,請問大家,有沒有各個宗教的神靈的加持?而我們知道最近,查理斯王子休斯校長,提出來要辦和諧博士,要幫所有宗教培養弘道的人才,要花三年的時間,培養二十五個人才,每一個宗教派兩個人,而且推薦一個老師。而這一些博士對其他宗教互相學習,多了解了就互相尊重,博覽眾長,然後又深入自己的經典。現在世界這麼多亂象,都是因為,很多佛教徒參與宗教儀式,對經典不懂,這麼虔誠,最後被不法人士給利用了,才會產生很多的這些恐怖行動悲劇。所以宗教回歸教育,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大家看一個緣分不斷發展,只要大家都發善願,都去盡力,就像一個種子種下去了,它慢慢發芽,慢慢成長茁壯。在上議院的演講,現在發展到老人家,幫全世界的宗教培養弘道的人才,不然這經典可能就斷掉,以後就沒有人會講,所以這個都證明感應。師父老人家辦學,在英國漢學院,這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在一八二二年創立的,是專門培養傳教士的,好像威爾士大部分的傳教士,都是這裡培養出來的。所以師父有為所有宗教培養人才,這一種悲心,你看感來這麼好的地點,然後現在這個緣,又很快在推展在成熟。所以人發誠心,不只會感來好老師,還感所有的這些宗教聖賢,來一起加持成就這個因緣。
我們打開這個《聖學根之根》,看到一打開來就是這一張,「混元三教九流圖贊」,這個圖,表的就是宗教團結。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個圖,就是這一張圖,可能是不是已經感應到,所有學漢學的人,以後也都會成為宗教團結最重要的先鋒。所以這個三教九流圖放在第一頁,也是提醒我們,在儒釋道的學習當中不要去分別,它是相容的,英雄所見略同,都是貫通相應的。所以在「雍正上諭」,就有提到,可能當時候儒釋道之間,學習者分別了,互相的詆毀,所以雍正皇帝才寫了這一篇「上諭」,裡面有很重要的兩句話,「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就是告訴我們,這些理都是相應的,都是出於真心,性德,所談的這些道理都是不相違背,相應,甚至是相輔相成。
接著我們看第二頁,是李炳南老師的墨寶,「蒙以養正,聖功也」。這一句話告訴我們,最神聖的功德事就是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師長老人家曾經講過,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成人以後學,能學到君子不錯了。那可能講到這裡,同學們會說我已經成年了,當然大家有的同學從很小就開始讀,有些人可能是遇到師長以後才讀。那當然從小讀的緣分好,但是不要因為這樣,反而有優越感傲慢,那反而你的福報你沒有好好珍惜,變成增長煩惱,那就非常冤枉。成年才學的也不要氣餒,最重要的是覺悟,雖然我們成年才學,但是這個世界當中,有很多成年才能遇到的人,我們學好了,就給他們做表率了。所以只要有佛法,只要覺悟了,都沒有遺憾,都能化悲憤為力量,化危機為轉機,化煩惱為菩提,事事是好事,不要攀比,人人是好人。所以這一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人才重要,要把自己培養成人才,再往後才能去承擔重責大任。這一段是不是也在勉勵我們,以後有機會投入一條龍的教學,有一些家長認知到蒙以養正的重要,他可能從胎教就開始了,那孩子養養,養到四五歲、五六歲,假如能送到一條龍來學,就把他的胎教,家庭教育,又接續到整個我們老祖宗這些教育的理念,教學的內容,那很可能就能成就聖賢人才。所以師長也期許我們,真的有因緣,甘於一生做小學教員,把孩子的根基培養好,這就是聖功,非常殊勝的功德。
那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我們自己得先把自己德行學問的根基扎牢,那以後教孩子,很可能這個《聖學根之根》,是重要的教材,我們現在自己先把它學好,教學者首先受教育,我們自己得先把它學好。我們先看一下接下來這一頁,有講到《聖學根之根》是因緣生老師校集,他校對會集,花了很多的心血。也是看到很多家長,孩子,很願意學傳統文化,但是這些蒙學的經典數量比較多,他把它選出最精髓的部分。而我們看到這個書名,就了解聖學,代表我們學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目標就是志在聖賢。但是從哪裡下手?要從根本下手,根之根,《論語》有一句話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再跟我們剛剛談的結合起來,什麼是根之根?就是孝跟敬。這一套書就是把我們的孝親尊師的根,能夠把它扎得非常牢。
以前歷代的書院,事實上都是培養聖賢的,我們舉一個廣州香山書院的楹聯,來了解一下這些書院培養人才的理念。這楹聯裡面寫到,那楹聯都是書院的大門,等於每個人,你要進這個書院你首先看到的,是這一對教誨,會印象深刻,而且先入為主。就好像入了佛門,第一個看到的是天王殿,中間坐的就是彌勒菩薩,我們印象深刻。入佛門得從哪裡下手?大肚能容,笑口常開才行。所以這個楹聯這麼寫,都很有教育理念,抓住教育機會點。「諸君到此何為」,所有這些來讀書的人,到這裡來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今天來英國漢學院本科預科班,為的是什麼?「豈徒學問文章」,豈止是只為了學點學問,學會寫文章嗎?「擅一藝微長」,這些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才能,把它好好學一樣,是不是只為了這個?「便算讀書種子」,是不是這樣的一個目標?那我就算是一個讀書人了呢?就是一個聖賢子弟了嗎?這個是提醒大家,來的目的、來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接著下聯講,「在我所求亦恕」,其實對大家的要求也不是很苛刻,也不說多麼高,達不到。「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只不過最重要的核心,讓每一個人來學聖教的人,都能怎麼樣?當個好兒子、當個好臣子,當個好哥哥、好弟弟,當個好朋友,等於就是我們一定要把,五倫的本分都要做好。假如我們連五倫都做不好,那給家添亂了,給團體社會添亂,而且每天都在造業。所以盡五倫的本分,共成名教中人,一起成為真正好的儒家的弟子、孔子的弟子。我們延伸開來,就是好好的做成,儒釋道三教這些聖賢人的好學生,當一個名符其實的好學生。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