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 2017/8/15 台南極樂寺 檔名:11-002-00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昨天《三字經》講到東周的部分,平王東遷洛陽。經句接著講到了: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這一句就說明了東周分為春秋跟戰國兩個時期,而春秋有五霸相繼影響那個時代,這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而齊桓公他對當時候整個華夏民族的影響非常大,因為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因為當時候有一些外族侵略,都是他團結諸侯,他有那個威望抵禦外族。尤其他還有一位非常賢能的臣子輔佐他,就是管仲。而本來管仲是曾經要殺齊桓公,因為他要扶持齊桓公的哥哥為齊國繼位國君,所以他才要殺齊桓公,因為護的主不一樣。但是齊桓公登上君位,不計前嫌,還重用他,才能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而管仲又是齊國的鮑叔牙推薦的,這個是懂得為國舉才。鮑叔牙跟管仲之間,朋友的相處也是為人稱道,鮑叔牙時時能體恤管仲,所以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朋友能相知到這個分上很可貴。而鮑叔牙推薦管仲,位置在他之上,他不嫉妒人才,處處是為國家為團體著想。所以有一句話講得好,「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為國家團體推薦好的人才,受到上天很高的賞識;假如嫉妒人才,甚至傷害人才,得到上天很快的報應。這個歷史當中非常明顯,我們看鮑叔牙推薦管仲,利益的是齊國跟當時候的天下,所以鮑叔牙後世十幾世子孫都是齊國大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李斯嫉妒自己的師弟韓非子,還把他給害死了,你看之後李斯跟他的兒子被處死刑,很快家裡就遭遇這麼大的災禍臨頭,所以很明顯的處罰很快就降臨了,所以這都是歷史給我們人生的經驗教訓。所以齊桓公度量大,包容管仲,所以他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讚歎管仲,其實也是肯定了齊桓公的貢獻,他說「微管仲」,假如沒有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那我們可能整個服飾衣著,就是外族的樣子了。這是齊桓公,用了賢才管仲,成就霸業。
管仲要走以前,齊桓公就問管仲,以後誰能做宰相?當時候還有問起鮑叔牙能不能做宰相,管仲說不行,他們交情這麼好,為什麼說不行?鮑叔牙比較嫉惡如仇,所以這樣的性格當宰相不一定適合。我們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所以雖然是一個好人,但是假如要坐這個位置,可能在性格當中還不能是嫉惡如仇。而我們修行人也絕對不能嫉惡如仇,嫉惡如仇,哪怕你討厭的都是惡人,畢竟跟他結惡緣。所以修學對一切人平等恭敬愛護,不憎惡人,因為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沒有受好的教育,繼續造業。再來有可能也是我們過去的家親眷屬,現在一時迷惑了。所以真的要修學大乘佛法,那要把嫉惡如仇的性格改掉,念念想著怎麼成就他,這個轉變重要。「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不然我們看歷史當中,留名青史的這些忠臣,因為還是有那個嫉惡如仇的性格沒放下,還在六道當中出不去,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而管仲還提醒齊桓公,有幾個人你絕對不能用,因為齊桓公說,這個易牙可不可以用?他問我有沒有吃過小孩的肉?我說沒有,他把他兒子煮給我吃,你看他對我忠不忠?那管仲講,哪有人不愛自己的兒子,他這麼做有目的,不能用他。這個易牙很會煮飯,很會煮好吃的。還有一個豎刁,齊桓公問了,你看他為了來照顧我,陪伴我,他自己願意變成太監,你看他是不是對我很忠?管仲講,人最愛惜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他會這麼不愛惜身體,鐵定有更深層的目的在。他又問,那開方行不行?你看他是其他國家的王子,你看他來陪伴我,連他父母去世了,他都沒有回去奔喪,你看他對我忠不忠?管仲講,人的恩德最大的是父母,他連父母恩都不放心上,那這樣的人還會對你忠嗎?《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個違背人性,違背道德了。管仲講完,雖然齊桓公覺得有道理,後來管仲去世了,他還是忍不住用了這三個人。所以本來是成就霸業之人,最後用了這些奸臣,搞得這三個人弄權,然後把宮牆加高,加成三丈高牆,把他給囚禁起來。最後他死了好像是六十多天都沒人知道,他的屍體腐爛,這個屍蟲流出去了才被發現。
所以我們看到歷史當中,齊桓公這些例子,包含後面講到的唐玄宗,開創了開元之治,你看最後還惹來安史之亂,唐朝差點亡國,是同一個人。所以給我們的啟示,還是《大學》講的格物重要,格除物欲。假如這個物欲沒有真的伏得住,真正惡緣現前的時候,還是把持不住自己。所以師長老人家說知止而後有定,那我們知止要止於哪裡?要止於求生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染著世間的五欲六塵。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世間五欲六塵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留戀貪著,出不了輪迴。我們假如真正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五濁惡世的染污,哪有不趕快去的道理?所以想清楚想明白了,李炳南老師有一本書叫《兩個世界的味道》,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界的比較,真看明白了,那一個是黃金、一個是糞便,真看明白了,哪有不拿黃金的道理?
我們現在還對很多事情留戀貪著,還沒有看破世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三苦八苦,沒有停歇的,都是「飲苦食毒,未嘗寧息」。你看我們每天吃的東西,有沒有農藥,有沒有化肥,有沒有荷爾蒙、抗生素?做不了主。每天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所以《十善業道經》後面三十七道品,第一就是四念處,勸我們看破。「觀身不淨」,這個七孔常出不潔之物的身體;「觀受是苦」,你看每天這些三苦八苦;「觀心無常」,自己的念頭每天不知道來回三惡道多少次,貪瞋痴伏都伏不住,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因緣生因緣滅,做不了主。你看現在氣候異變,確實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圓證三不退,六塵說法,阿彌陀佛是老師,諸上善人是同學,又有六神通,於一念頃,可以遍遊十方佛國,去親近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你說這樣的日子跟現在,那不是黃金跟糞便嗎?所以看破放下,知止,止在極樂世界,世間不染著,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就不被世間這些東西所誘惑了。人一沒有貪著,煩惱輕,智慧就長了,才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假如這個格物的功夫不夠,遇到,就像齊桓公遇到這三個奸臣,唐玄宗遇到李林甫,遇到楊貴妃,那他就做不了主了。
所以《弟子規》教我們,「能親仁,無限好」,這個增上緣重要,「德日進,過日少」。包含晉文公流離失所十九年,那都是很有毅力,當然他身邊有一些好的臣子輔佐他,最後可以重新回到晉國當國君。而他的臣子裡面,有一個非常有節操的介之推,晉文公餓到昏過去了,他不忍心,割自己的大腿肉煮給晉文公吃。可是讓我們最佩服的是,他等於是不顧生命護持晉文公,而回國當國君之後,他沒有邀自己的功勞,因為在他的內心覺得這都是我的本分,做完了痕跡都不露。所以「介之推不言祿」,他不去談他有什麼功勞,他應該得什麼俸祿,這是真正的忠義。而且他說,晉文公能重新回到晉國做國君,那是他祖上的福德,很可能也是老百姓的福德,我們怎麼可以去邀功?「竊人之財,猶謂之盜」,你去偷人家的財物,那是盜賊,「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怎麼可以把老天,把眾緣的這個功勞,都攬自己身上來?
所以師長老人家也常教誨我們,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的保佑,誰都不能邀功,這是事實。而且我們都是成年才學,還有很多習氣,可能在做的過程當中還做錯不少事。像禮旭常常回想過去做了太多錯誤了,佛菩薩仁慈,還給禮旭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雖然期許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還是習氣做主,智慧不足。所以確實是師父慈悲,佛菩薩慈悲,還讓禮旭可以繼續這樣學習。但是也要期許自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前犯的錯,後面不能再犯,不然這個對不起師長的信任,也對不起大眾的護持,因為每一個錯誤都會消耗掉人力物力財力。
晉文公,秦穆公用了賢臣百里奚,你看都是用對人,他的國家就興旺了,還有楚莊王用孫叔敖。而楚莊王他也懂得忍辱負重,他懂得能曲才能伸,他是三年不蜚,三年不叫,一鳴驚人,一飛沖天,這個就是講楚莊王。所以剛剛我們講到這個齊桓公,假如格物的功夫夠的話,他就不會被這三個臣子所誘惑了。所以這個也提醒我們,有沒有喜歡吃好吃的,喜歡哪些財色名食這些東西?一有我們就有罩門,遲早要出事。所以格物要下到沒有罩門,怎麼下到沒有罩門?從最難的地方先下功夫,比方最貪財,比方最貪色、最貪名,最貪哪一個,先下這個功夫。假如不下這些功夫,真的任務給我們了,到時候出事了,我們是給佛菩薩聖賢臉上抹黑,這個罪業就大了。當然真的我們不在習氣當中下功夫,佛菩薩聖賢也不敢派任務給我們,不然我們出狀況,甚至於是做到一半耍賴不幹了,那不是讓佛菩薩聖賢為難嗎?所以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了,不是沒事做,是趕緊格物、趕緊提升,到德行智慧能力可以利益眾生,佛菩薩自有安排。
這個『七雄』是指戰國時代,最後只剩七個國家,韓趙魏齊楚燕秦。在春秋的時候還有幾百個國家,慢慢慢慢很多國家就開始擴展它的勢力,最後剩下七個國家,叫戰國七雄。
經文接著說: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這個秦國秦王姓嬴,所以稱『嬴秦氏』,他的國勢強盛,就開始兼併其他的六國,最後統一天下,然後廢了封建,設置三十六郡,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雖然他武力強大,但是統一之後還是很殘暴,甚至於焚書坑儒,這個罪業造得重,這是破壞文化了,所以秦國稱帝之後十五年就結束了。周朝以仁慈立國八百多年,結果秦國才十五年,傳了兩世,就傳給自己的兒子胡亥,就被權臣趙高害死了,所以叫『傳二世』。而之後其實還有立子嬰,但時間很短,所以《三字經》提到了主要是秦始皇,還有秦二世胡亥。之後秦滅了,就進入楚漢相爭,楚指的是項羽,漢指的是劉邦,他們兩個等於是爭誰來統一天下。
在這裡值得提到的,是秦始皇當時候聽到亡秦者胡,他心裡想,亡秦者是胡,那是不是關外這些胡人?所以才建萬里長城。但事實上最後秦亡在胡亥,就是他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甚至於是,其實也是秦始皇做太多不對的事,也會殃及子孫。所以實在講,該來的躲是躲不掉的,而且孟子說,「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所以很多問題都是從自身跟自己的家庭內部產生的,才會招來禍患,都是感應。你靠在外面築了什麼長城,或者把哪一個可能很重要的人殺了,那自己就能沒事了?那是太愚痴了。
這個『楚漢爭』,項羽本來勢力是大得多,而且他常打勝仗,劉邦他常打敗仗,可是後來為什麼他得天下?最重要的關鍵,項羽好殺戮,劉邦比較仁慈。而且劉邦肯用人,項羽不惜人才。比方漢初三傑,韓信最會帶兵,他本來是在項羽的麾下,可項羽不用人才,最後韓信就到劉邦這裡來了。所以劉邦也懂得感恩這些臣子,他就曾經說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不如張良,「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鎮守國家,撫恤百姓,運糧餉,很多國家的這些政事他不如蕭何,這些人能力都比他高,可是他當帝王,他懂得用人,所以這個也是在歷史當中給我們的啟示。而且項羽最後兵敗,本來擁護他的人還讓他渡烏江,回到自己故鄉再捲土重來,可是他說無顏見江東父老,沒臉回去了。
而在《史記.項羽本紀》當中,有一句讓我們要引以為戒的話,項羽到自殺以前,他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上天要亡我的,不是我不會打仗。他到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嚴重的罪過在哪?錯誤在哪?還把責任推給上天,所以這個很可悲,他是有很大很大的福報,最後是落得這樣的下場。所以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人生每一個階段,甚至發生了每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我們是真正經一事長一智,還是不斷的增長自己指責推卸責任的態度?所以這個項羽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是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能夠反省自己,總結經驗?那項羽這段歷史就沒有白看。我們要效法《了凡四訓》裡面講到的這些聖賢人,他們時時都在反省。《了凡四訓》舉的衛國的蘧伯玉大夫,你看他二十一歲知二十歲之非,二十二歲又知二十一歲之非,一直反省,一輩子都不斷的能夠察到自己的不足。他已經是很有德了,都是這樣在下功夫。
接著: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漢高祖劉邦他建立了漢朝的基業,傳到了漢孝平帝,被王莽這個外戚篡位了。王莽篡位之後改國號為新,但十五年他就被推翻了,被後來建立東漢的漢光武帝劉秀推翻了。所以王莽之前稱為西漢,漢光武帝之後稱為東漢。而王莽他手握大權,很會拉攏人心,事實上他內心是比較狡詐的。所以我們也要懂得看人,不然你在團體裡面你不會看人,到時候你栽培的,你提拔的,你推薦的人不適合,我們就會非常遺憾,會抱憾終生。為什麼?本來是好意,結果推薦不對人,用錯人。所以「不患人之不己知」,孔子講的,「患不知人也」。你不知人,你怎麼去找真善知識?你不知人,你怎麼結交好友?你不知人,你怎麼用人,你怎麼推薦人?
那怎麼了解人?孟子講,「觀其眸子,人焉廋哉?」看人的眼睛,最容易看一個人是應付還是真誠?這個是可以觀察得出來的。孔子也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你可以從他現在做的這些事,他的動機是什麼?他做了這些事心安不安?觀其所由,他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什麼?包含他的成長或者人生工作過程,他做了哪些事?所以我們一般假如要應徵一個人,都要看學經歷。看這個人常常換工作,這要仔細進一步觀察,他這個人忠不忠誠?看這個人在一個公司,他就一待待了十幾年都沒有換。當然這個都要進一步再觀察,包含他的家庭,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他的人格是有影響的。看他的朋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都可以觀察得到的。像我們閩南話講的,選田要選好的土質,娶妻要看丈母娘,要找對象,要看看她的母親怎麼樣,母親有德,這個女兒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之下培養成長。
《格言聯璧》有一句話講,「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謙虛是美德,可是這個人太過謙虛了,你要冷靜,他可能是有目的要討好你,過謙者懷詐。「默,懿行也」,一個人比較沉默話少,這個是很好的德行,但「過默者藏奸」,他該說話的時候,該伸張正義的時候不伸張,該溝通的時候不溝通,該坦誠的時候不坦誠,他是不是有更深的考慮跟目的在?所以這兩句話,也都讓我們在觀察人上,不能只是憑一時的感覺,或者一時的激動。人跟人之間都有過去生的緣,一開始認識的時候都是比較感受激動。但是很冷靜的人,他就會依經典這些教誨去觀察。所以修行就要學理智,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激動。因為像這個王莽最後能夠篡位,他爬得那麼快,期間這些重用他的人就沒有看出他的問題。
經文接下來講到: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漢光武帝劉秀他生長在民間,雖然他是貴族,但是在民間長大,比較能體恤民間疾苦。他在河南南陽起兵,所以算是漢代的中興之主。他的功業在《資治通鑑》得到很高的評價,所以諸位同學們有空,可以看一下《資治通鑑》裡面有關漢光武帝的部分,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帝王、領導者。後來他的孩子明帝,孫子章帝,也繼承他的風範,成就了東漢的明章之治的盛世。而且明帝之後,他作夢夢到金人,這個是很吉祥,後來博士傅毅就進言,這個夢此或是佛的幻影,這個很可能在夢中是佛來顯相。所以派蔡愔到天竺去取經,後來取回來的經翻譯,還建了白馬寺,感謝這個馱經的白馬,整個佛法正式傳入中國來了。而且從這裡我們看到,在中國的佛教是帝王提倡的,所以影響很大很快。因為老百姓對皇帝尊重,皇帝重視的,老百姓也會很容易接受學習。所以在古代,甚至在清代,都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可以感受佛陀的教育對整個中國的影響。
接著: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這一段應該大家比較熟悉了,魏蜀吳三國,我想可能每一個人成長過程,多少都有看或聽過《三國演義》裡面的一些內容。這個三國『爭漢鼎』,鼎是代表政權,代表王位,相傳是大禹收九牧之金鑄成九鼎,做為傳國的寶器。所以有一句話叫問鼎中原,這個也是楚莊王當時候的一個典故。而《三國演義》,魏是曹魏,當時候是曹操權力很大,而曹操他有一句話講,「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許天下人負我」,心量還是不夠大。而且後來自己頭很痛,晚年也是挺痛苦的,所以為了權位可能也殺害了不少人。包含他的兒子曹丕,你看為了權力,實在什麼事都敢做,逼他的弟弟七步要作出一首詩來,不然就要殺掉他,所以才有這個七步成詩的典故。他的弟弟曹植,叫「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欲令智迷,欲望讓人不理智,甚至會做出傷害骨肉的事情。那等於後來曹丕也是篡漢,逼漢獻帝退位了。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因果史,最後曹魏還是被司馬炎給篡了,這因果相續。
所以孟子有一段話對我們的人生啟示很大,孟子講,「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做一件不道義的事,傷害一個無辜的人,「而得天下,皆不為也」。代表絕對不做一件違背良心的事,哪怕你做一件小小的違背良心的事可以得天下,也不幹。所以這個是真正浩然之氣。所以我們也從歷史,從孟子這段話提醒自己,學傳統文化了,要當個明白人,不再造新殃,不能再隨順身口意的惡業。你明理了還這樣繼續做,那不叫自欺欺人了嗎?那不叫明知故犯了嗎?不能這樣做了,我們修學佛法之後再繼續隨順習氣,那叫知法犯法,得要下大決心。人能下決心,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這決心一下,任何境界都是他的增上緣。就怕決心不夠,退縮了。
而蜀漢,劉備他等於是漢朝劉氏的後裔,他希望能再次復興漢朝。但他所處的位置是在蜀,所以稱為蜀漢。他們首先桃園三結義,關公、張飛,還有劉備,這個也給我們表法,兄弟之間要有義。他們已經義結金蘭,那就如同兄弟一般,他們的態度是,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當時候曹操用非常好的這些功名利祿誘惑關公,關公都不為所動。不只桃園三結義,還有諸葛孔明表演的一代忠臣的風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沒有復興漢室,可是一提到忠臣,沒有人不說諸葛孔明。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個好。他已經盡力了,所以他就是榜樣。而且因為他條件太不足了,他還能堅持到最後,那更可貴。所以佛門是圓融的,佛門有一句話叫「發意圓成」,發的這個心是真心,都不改變的,哪怕緣不具足,你已經盡力了,盡力就是圓滿了。所以佛法真的是很圓融。所以我們看孔明沒有復興漢室,可是他已經全心全意,他已經是圓滿了,後世都以他為榜樣。
所以我們這一生遇到任何一個緣分,只問我們盡力了沒有。真正盡力了,緣不成熟,也不要遺憾,也不要罣礙,因為很多事情,還得要眾生的福報具足才做得成。所以福報不具足,縱使沒有成,我們已經盡力了。所以我們看到師長老人家,他老人家九十一歲,英國漢學院才辦成。而他老人家是出家以後,就全心全意要恢復佛陀的教育,幫佛教正名,幫佛門,幫民族培養人才。有好幾次緣,老人家都盡力了,雖然最後沒成,可是老人家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已經圓滿,讓我們後世的這些弟子們尊重,效法。所以師長也是稟承孔子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而我們還很熟悉一句話,叫扶不起的阿斗,曾經也有跟一些朋友在交流,剛好談到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就請教大家阿斗是誰?就有人回答,劉備的兒子,這個也是標準答案。但是事實上,這句話假如拿來提醒我們修行,阿斗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習氣。假如我們只知道隨順貪欲,那我們就是阿斗,孔明來了也沒有辦法扶持我們,這麼好的忠臣,最後還是孤臣無力可回天。所以再好的老師、再好的臣子、再好的助緣,它畢竟只是助緣,決定的關鍵在我們自己。我們不肯受教,我們不肯珍惜、不肯努力,佛菩薩來教也沒用。所以這個是阿斗給我們的啟示。夏蓮居老居士有三句話,那是對這個扶不起的阿斗,進一步對我們道業的提醒,「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自己假如放棄自己,、放縱自己,誰來都幫不上忙。所以人要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業,負最大的責任,這個都是歷史人物給我們的啟示。
這個,「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最後到了西晉,這個三國就統一了。但西晉司馬炎統一了三國,但是他大封功臣,後來造成了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所以愈上位者做決策要非常慎重,你一個決策不對了,可能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為什麼《孝經》告訴我們,在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你看這段提醒,最後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他下的決策,影響一國、影響後世,怎麼可以不謹慎?所以我們以後承擔許多任務責任,都要以這些歷史為借鑑,一定要謹慎。後世對諸葛孔明的一個評語,「諸葛一生唯謹慎」。謹慎為保家之本,這個家,這個團體,這個國能維繫好,還是要靠謹慎,不然會大意失荊州,這個也是三國時代關公大意失荊州的典故。
西晉之後遭遇五胡亂華,他八王之亂國家很混亂,之後北方的外族就趁機入中原,西晉就滅了。五胡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外族。晉朝人就往南逃,之後在建康、在建業,就是現在的南京建都,叫東晉。所以這個兩晉,西晉跟東晉。在東晉末年劉裕篡位,國號宋,史稱劉宋,是在西元四百二十年。西元四百七十九年,他的大臣,劉宋的大臣蕭道成又篡宋,國號齊。所以這裡才講: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東晉被劉宋篡位之後,緊接著有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而且因為已經南移了,都是在以南京為首都,偏安偏南,所以為南朝。所以這個時代稱為南北朝,魏,再來是晉,接著是南北朝,這句講的是南朝。西元五百零二年蕭衍篡齊,稱梁,梁朝。而這個蕭衍我們比較熟悉,他就是梁武帝,他也是算勤政愛民,對於佛教也非常護持。之後西元五百五十七年,陳霸先又篡梁,國號陳,這宋齊梁陳。這個是南朝,南北朝南朝有四個朝代,都是以南京,當時候稱金陵,為國都。所以加上東吳,還有東晉及宋齊梁陳,這六朝都在南京建都,所以我們稱六朝古都,這六朝就是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這個談到的是北朝的情況了,因為五胡亂華,北方被這些外族,少數民族佔領了。而在西元三百八十六年,到五百三十四年之間,是拓跋氏,他是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為什麼叫『北元魏』?因為後來傳到了北魏孝文帝,孝文帝他把首都遷到了洛陽,他極力提倡漢化運動,他可能也覺得漢文化很多值得學習的,而他自己也把拓跋氏改為元氏,所以才叫「北元魏」,就是北魏。我們所熟悉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都是在北魏孝文帝當時候提倡漢化,對佛教非常的護持,留下來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北魏後來又分成東魏、西魏,所以叫『分東西』。之後宇文覺又篡了西魏,建立北周。高洋又篡東魏,建立北齊。所以南北朝這個北朝,就從北魏又分成西魏、東魏,之後又分成北周、北齊。
接著我們看經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這個『迨』是等到,直到楊堅建立了隋朝。『一土宇』,這個土宇就是指國土、疆域。這個楊堅本來是北周的宰相,後來篡了北周,又統一了北齊,之後又南下滅了南朝陳,就結束了整個南北對峙的局面,建立了隋朝。但是隋文帝楊堅後來在家庭當中也有做錯的事情,他廢了太子,後來立了楊廣為太子。結果楊廣之後為隋煬帝,驕奢荒淫,結果搞得天下大亂。所以這邊說『不再傳』,就是指只傳了兩代隋朝就滅了,『失統緒』,喪失國家的統治權。其實楊廣被殺之後,唐朝的唐高祖李淵還立了楊侑為隋恭帝,這也等於是傀儡皇帝了,時間很短。之後李淵就自己建立唐朝了,廢掉這個恭帝。
我們看接下來經文講了:
【唐高祖,起義師。】
因為隋朝末年整個天下大亂,各地都是平民起義,他也起來倡議起兵,後來能平定了隋末的紛亂局面,建立了唐王朝,我們看到的高祖李淵他立了唐朝。
後面的句子又講到: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唐朝傳了二十位皇帝,它的國祚將近三百年,被朱全忠篡位,國號改為梁。而唐朝在中國歷史當中,有非常強盛的一個國家的成就,我們最熟悉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所以這句話其實也期許,中國人了解自己在這個大時代,大因緣的使命,應該用中華文化來利益全世界。所以現在有一個口號叫重回漢唐,就是整個中華民族,漢朝跟唐朝的興盛是最讓後世稱道的。所以都稱漢人、稱唐人,我們看全世界華人的地方很多都有唐人街。以至於日本、韓國,當時候在唐朝,大批的留學生都到唐朝來學習。而且確實這大國風範,非常好客、非常慷慨,好的文化、好的種種技能,只要他們肯學,統統和盤托出供養給他們。而且當時候還有一條街叫朱雀街,就留學生住在那裡,吃住都免費的。唐朝那時候被世界這些國家,鄰近的國家稱為天可汗,就是稱唐太宗為天下的共主,可見當時候強盛的情況。而日韓他們回去也感念唐朝的恩德,好像他們現在還有朱雀街。所以從其他這些國家民族,所留下來的這些文物,都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對於這些國家民族的貢獻。所以我們緬懷這些祖德,我們也要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像唐朝還有鑒真大和尚東渡,為了把佛法在日本弘揚,六次渡船到日本,那等於是前面都很可能喪失性命,叫為法忘軀。所以日本人非常感恩這些高僧,所以現在,像鑒真大和尚過去建立的招提寺,日本人都保留得非常好。而且一般佛寺一進去見到是大雄寶殿,但是他們日本先見到的是祖師,這個表法也很好,沒有祖師怎麼認識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個也是展現知恩報恩。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唐朝被朱溫篡位之後建立梁,之後沒有很長的時間,又被李存勗篡位建立唐,稱後唐。又沒有很長的時間,唐是被晉,因為石敬瑭背叛後唐,勾結契丹,把後唐給滅了,所以石敬瑭就是被契丹立起來的兒皇帝。之後契丹又滅了後晉,所以建也是他,後來還是被契丹給滅了。之後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開封稱帝,稱為漢,後漢。又被郭威所篡,建立後周。後周郭威傳給他的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可以算文治武功,在梁唐晉漢周君王當中是最卓越的,可是突然又染重病去世。結果恭帝繼位,年紀非常小,這個時候禁軍領袖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所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就是指趙匡胤。而這個梁唐晉漢周,這些朝代有的是幾年就沒了,有的是十幾年就沒了,統統非常的短。所以從這裡我們想到《了凡四訓》講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假如福德不夠,這個家這個國很快就衰敗了,所以積德非常重要。接著: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宋人認為,趙匡胤受命為帝王正值五行的火運,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剛好是火運,具有火德,故稱炎宋。所以宋朝建立起來,接受周恭帝的禪讓建立宋朝。而『十八傳,南北混』,是北宋和南宋共傳了十八位君主,北宋、南宋的時候。北方有遼,有金,西邊還有西夏,還有之後的蒙古,所以這個時代戰爭比較多,南北征戰。像我們戲劇裡面熟悉的楊家將,就是宋朝常常抵禦遼,抵禦金。這些外族的那個時代的名將,很多都是楊家的後代。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岳飛,當時候就是北宋滅了,建立南宋,岳飛覺得要洗刷我們國家的恥辱,應該要收復失去的國土。當然,當時岳飛他治理軍隊令人佩服,他的軍隊非常有規矩,有紀律,凍死不拆屋,哪怕凍死,絕對不會去佔老百姓的屋子,餓死了也不能去拿老百姓的食物,所以走到哪裡老百姓非常愛戴,而且都是打勝仗。後來可能也是南宋的福報不夠了,結果岳飛就被秦檜這些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十二道金牌把他給調回來,把他給害死了,這個也是我們歷史當中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說到這裡,極樂世界還是比較好,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且只有師生關係,沒有這些政治還要搶國土什麼的,沒有這些恩恩怨怨,很單純。而且那邊福報大,不用搶,黃金是鋪地的,有什麼好搶的?但是有這麼殊勝的國土,也是因為阿彌陀佛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所以他福報太大了,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他的國土福報大。
接著經文提到:
【遼與金,皆稱帝。】
這個『遼』是在公元九百零七年,由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公元九百三十八年契丹改國號為遼,是中國北方與北宋長期對峙的一個王朝。『金』是公元一千一百一十五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它建都在會寧,應該在現在的黑龍江境內。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五年,金把遼給滅了,滅掉遼第二年又把北宋給滅了。後來蒙古人又崛起,公元一千二百零六年,蒙古人鐵木真又建立了蒙古國。結果這個蒙古武力很強,滅了西遼西夏,之後也把金給滅了,還有滅了大理,後來也把南宋滅了,之後建立了元朝。所以,『遼與金,皆稱帝』:
【元滅金,絕宋世。】
南宋結束了,建立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建都北京。結果九十年,國祚廢,這個朝代也不長,九十年就結束了,傳了五世十一個皇帝。
【輿圖廣,超前代。】
這個元朝的國土非常非常大,因為蒙古西征,很多中亞這些國家都在它的版圖之內,所以元朝的版圖是中國歷史當中最大的。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後來元朝末年動亂很厲害,明太祖朱元璋起來起義,最後建立了明朝。當時候他的年號是洪武,建都在南京。
【迨成祖,遷燕京。十七世,至崇禎。】
朱元璋本來要傳給他兒子,他兒子也很賢德,叫朱標,可是短命。後來傳給他的孫子朱允炆,可是這個孫子在位五年,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篡位了,稱為靖難之役。所以這個朱棣就登上帝位,遷都北京,遷燕都。明朝傳了十七世,結果傳到最後的崇禎皇帝。當時候:
【閹亂後,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終。】
因為那時候太監作亂,先後有劉瑾,還有魏忠賢作亂,國家非常衰敗,之後平民起義的非常多。結果被闖王李自成攻入首都,把崇禎皇帝逼死在煤山,所以『神器終』,這明朝就結束了。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世祖』是順治皇帝,『膺景命』,就承受了,膺是承受,景命,上天授以王位之命,平定了各方的軍隊勢力,『克大定』就是統一全國,也降伏了南明。
接著: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這是我們熟悉的康雍乾盛世,嘉是嘉慶,那個時候國強民富,治理得非常好。
【道咸間,變亂起。】
到了道光咸豐年間變亂起來了,包含一八四O年鴉片戰爭。在道光皇帝,還有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的叛亂,持續了十四年。後來被曾國藩先生、李鴻章、左宗棠他們平定了,但是這個國家的元氣都大傷了。
【始英法,擾都鄙。】
後來還有第二次英法聯軍都打到了北京,所以擾都鄙,一八六O年還打到了北京。而且後來還有八國聯軍,這些都很嚴重。
【同光後,宣統弱。】
同治、光緒之後,這個國勢就愈來愈衰了,最後傳到宣統三年,就孫中山先生革命推翻了帝制。所以,『同光後,宣統弱』,
【傳九帝,滿清歿。】
滿清傳了九個帝王,清朝傳九個帝王。
【革命興,廢帝制。】
辛亥革命勝利了,帝制廢除,建立民國。
【立憲法,建民國。】
建立五權憲法為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個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當然這個五權分立,也是都參考了中外這些政治體制,所以建立的這個五權分立,也是很有政治的智慧。接著: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我們這幾節課,從自羲農,至黃帝一直到清朝,這古今史全在這裡了。而且記載的每一個朝代,為什麼治、為什麼亂、為什麼興、為什麼衰,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用在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家庭,以至於我們的團體,有機會為國服務了,我們也要用這些歷史的智慧來護念國家民族。
經文講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
這個歷史也有不少的內容,而且每一部史的內容,有的都幾十萬字都有。我們的學習歷史也是有次序的,這一段也是章太炎大師加進來的,他建議我們學習從前四史,再加上《資治通鑑》這五部先來學習。
《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它的內容包含本紀、世家、列傳、表、書。本紀是記載皇帝的;世家記載一些諸侯,記載一些大臣。像司馬遷還把孔子列為世家,這個表法很好,因為孔子稱為素王,他雖然沒有真正得一個封他為什麼王,但是他對於整個民族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司馬遷把他列在世家,孔子世家裡面。這都是啟發我們,人最重要的是他給這個世間留下什麼。而司馬遷非常用心,他要寫這個歷史,都真正,比方說到山東曲阜,去了解孔子的這些遺跡。他要寫屈原就要到屈原的故里,甚至屈原投江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非常用心負責來寫這些歷史。而他也遇到很大的侮辱,被處以宮刑,但他為了完成這本歷史巨作,完成他父親司馬談交給他的任務,所以也是忍辱負重。所以我們看,對於整個國家民族有重大長遠貢獻的人,往往都是因為那一分孝心、忠心,所以忠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史記》。
接著是《漢書》,《漢書》是東漢初年史學家班固寫成的,事實上他的父親就是史官班彪,本身已經留下來不少資料,班固接著撰寫。後來班固死了《漢書》還沒完成,又由他的妹妹班昭把它完成。全書有八十多萬字,所以事實上我們現在有經史子可以學,經史子集,其實能傳下來都不容易。
《後漢書》,南朝的劉宋時候的史學家范曄寫的,《後漢書》。再來《三國志》,是陳壽完成的。而章太炎大師還提到,除了這四史以外,還要學習《資治通鑑》,前四史是紀傳體,《資治通鑑》是編年體的通史。《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它是代表一個朝代,叫斷代史;《資治通鑑》它是屬於通史,它從戰國一直記到五代十國,所以是個通史。紀傳體是以人物為核心,某一個人做了哪些事,經歷過什麼,來作傳。但《資治通鑑》它是仿效《春秋》的體例,是用編年體,以時間為主線,某一年發生的什麼事,不管是這個人物還是那個人物,只要是這一年發生的都把它記下來。而且是一共記了十六個朝代,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司馬光用了十九年完成的,這一部書有三百多萬字。而且司馬光先生他為了完成這一部巨作,他那個枕頭是很硬的圓木,所以那個睡不久,一滑就醒過來了,他等於是睡眠非常少,就為了完成這部巨作。所以宋神宗看了之後非常讚歎,說到,這一部書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看了這部書,可以藉由以前的歷史來很好的治理國家。所以因為神宗這句話,這本書就取名為《資治通鑑》,史學家稱《史記》跟《資治通鑑》為史學雙璧,等於是這兩部書非常珍貴。璧是璧玉,就是很珍貴的兩本史書。
所以: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讀歷史,研究歷史的人要考實錄,進一步考察這些史料。尤其它的這些原始的資料,來確認是否準確,以便通曉古今歷史的真相,還有它的演變、它的發展。有這樣的一個治史的態度、學史的態度,那對於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就會好像親眼見到一樣的清楚明白。所以了解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和發展的趨勢,唯有這樣才能探得歷史的真相。這個還有下面的經文,我們在下一節課,應該就可以跟大家分享完《三字經》,我們再進一步進入下一部經典。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