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主講 2020/9/12 英國蘭彼得 檔名:18-068-0013
成德法師:尊敬的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高興又跟大家能夠一起共學,也感覺大家很用心,我看到大家寫的心得匯報,我都在想說,我自己寫也沒寫那麼好,所以也是向大家學習。有這個共同切磋的因緣,還是非常難得,所謂善友為依,相觀而善。也感覺不少參與的同修,他也很有領悟、很有收穫、很有成長。有沒有哪一個同修要分享一下?在這個課程過程當中,你覺得自己有收穫、有所領悟、有所提升的。因為跟大家說,佛法就是生活,所以要把布施變成生活,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佛門萬行,以布施為先,這個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這個布施當中,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以佛法不是不離生活,佛法就是生活。當然,大家寫心得也是一種布施,也是一種普賢行的落實,廣修供養。
看有沒有同修要分享一下?自己覺得在這個課程當中,自己的收穫。好,顏居士請。
顏居士:請問大家聽到學生說話嗎?
成德法師:有,聽到了。
顏居士:好,好的。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兩位會長,尊敬的大德同修們吉祥,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顏居士:感恩法師,學生參加了每週的培訓班,真的是感覺到收穫滿滿、獲益良多、法喜充滿,真的是學習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首先學生要在這裡很感恩佛菩薩的安排,感恩三寶的加持,感恩成德法師給予的機會,讓學生跟妹妹能夠向德國的淨宗學會,就是跟孩子們一起,教學《弟子規》班。今天是上課的第二週,在上課的時候,真的是感覺到教學相長,就是跟孩子們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所以其實學生就體會到,在教人其實是在教孩子嗎?不是的,是在教自己,因為能夠體會到其實一切法由心想生,真的外面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自己的心是什麼,外面就是什麼。所以學生平時就注意到自己會很緊張,會很容易有壓力,或是有煩惱,或者覺得學習進進退退,就會常常有煩惱。最近的學習下來,師長們的教誨,學生就一直在練習心要定、心要靜,然後就很奇妙的,當自己的心定下來,外面的境界,就是外面的一切都會變得很祥和,孩子們也很聽話,自己每天也過得很快樂。真的是體會到,真的是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心很重要,就是一直在調自己的這個心。
再來就是說到,每次生活很緊張,教學之前學生也是很緊張,就會手腳冰冷,可是慈悲的李老師就會提醒學生跟妹妹,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心靜下來,因為心定了才能夠開智慧,才能夠跟學生起到感應道交。我們來學習傳統文化,是要來學習開智慧,不是來學習知識,所以最重要的是心定了才能夠學習到真正的智慧。剛才師父問到,請問有哪位同修要分享的時候,學生也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心緊張,就砰砰、砰砰、砰砰在跳,所以還是有很多的地方,還是要好好學習,然後再努力。感恩三寶加持,感恩佛菩薩,感恩慈悲的成德法師,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學生的分享到此,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顏居士的分享。這個心臟會跳得很厲害是正常的。重要的顏居士有用上觀心為要,善觀己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她可以在當下觀照到,當下去轉念,當下就去突破,所以雖然跳得很厲害,但是突破了真講,講了幾句話就沒有跳得那麼厲害了。所以修學都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我們這個緊張得失,在今生或者過去生的習染都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遇到佛法了,我們就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有察覺,這個不是真心,這個是妄心,就趕緊要提起正念,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
當然我們聽年輕人他肯發心,然後也會感召很好的緣分,來給他鍛鍊。所以老法師有一句教導,可以說是他教誨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心境,他老人家的心境,就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但是這句前提是說要學釋迦牟尼佛,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自己不操心。而且大家要知道,現在不管是弘法還是護法,人才都非常缺乏,所以只要真發心,這個緣分的招感都會很快。所以成德也回想十七年前,當時候就覺得老人家一直強調說年輕人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又是比較激動型的,所以就有這個心有發出來。後來感覺這個心一發,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個緣分的發展很快。當然也做得不好,也做錯很多事情,但是也從中感覺佛菩薩慈悲,我們還有一點利眾的心,他還是給我們機會,他還是在無形當中、冥冥當中會加持我們、會點撥我們。但是我們的心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對佛菩薩無處不在要有信心。佛菩薩是法界身,什麼是法界身?就是無處不在,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真的想利益眾生,佛菩薩加持就會有好的緣來做我們的增上緣,來護持我們弘護的工作。
顏居士她分享的是她參與了《弟子規》的教學,其實弘跟護他都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是說弘法的人才是作之君親師,其實護法的人也是君親師。你在跟相關部門溝通的時候,你在跟你幹部們溝通的時候,那不都是要作之君親師嗎?你很真誠的跟他溝通,不是也是在做法供養嗎?你總不能講的話不依照佛經講,那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我們是去護持正法,那可不能變成魔說法。所以不管弘還是護,都是用真心,作之君親師就是用真心去面對每一個緣。
而且師父的教導非常圓融,不讓我們著相。所以佛法,尤其《般若》講二十二年,他就是教我們不要著相,離一切相,就是不能執著、不能著相。離一切相叫應無所住,修一切善叫而生其心,其實就是用真心。就像我們在跟幹部溝通,應無所住就是對他都不能有成見,用現在的話說,不能帶著有色眼光看人,因為對方也會感覺到,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利益他的心。「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個言語就能感人。因為我們容易執著,一看到作之君,看到這個君字,上級、領導,你看又著了;作之親,這個是當爸爸、當媽媽;作之師,這個當老師,我們就有一個相在了。可是師父說的,你是下屬,也可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我們看《論語》裡面,讚歎衛國有一位臣子,叫史魚,「直哉史魚」,他非常的正直,「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等於是衛靈公那時候無道,可是他非常忠直,一心為君為國,一直勸國君要用蘧伯玉這樣的賢哲之人,不能用彌子瑕,那都是諂媚的臣子。勸勸到他臨死前還沒有成功,他就交代他的兒子,「我死了之後,我沒有資格,棺木沒有資格放在正廳,你把我放在窗戶底下就好了」。你看他臨死前還在反省自己,自己沒有盡到忠。
結果他的國君衛靈公來弔唁,一進來看那棺木放在旁邊,窗戶下,很生氣,說「你這個不孝子,怎麼可以把你父親的棺木亂放?」他孩子就說了,說:「國君,這是我父親臨死前交代我的,因為我父親說他一生沒有盡到忠,沒有勸國君用賢臣,這是他的過失,所以他沒有資格放在正廳。」當下衛靈公就很感動,他連死都在勸諫他,後來就把佞臣彌子瑕給罷黜了,又重新起用蘧伯玉。
所以我們看史魚的精神,他也是以身作則,時時反省自己,不是也給國君感動了嗎?所以你是下屬,也可以做到。你是兒子,同樣可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舜王他雖然是兒子的角色,但是他都以身作則,也把他父親給感動了。所以我們聽這個道理都要圓解它的精神,聽話要聽到那個義理,看到事物要透到它的本質,我們說入木三分,就不會著在這個外相上面了。就像我們跟師父上人、跟李炳南老師學習,要從他們的文字透到他們的心境,他的存心、他的思想體系你就掌握住了。你不是去死背他講的話,然後講給別人聽,心境也沒有觀照到,那不是變成鸚鵡學舌?所以慕賢當慕其心,這個就很重要。所以我們學大乘佛法,一定不能著相。你就像假如我們聽每一句師父的教誨,然後讀誦佛經每一句經文,都能感覺到是講給我聽的,跟我當下有關,那他這個就有受用了;假如一讀,這個跟我沒有關,他一定有執著,執著在這個表面的言說,所以就覺得這一句跟我沒關係。所以大家假如以後聽經、讀經覺得這句跟我沒關,一定在課程當中提出來,我們討論一下。
所以老法師說,什麼叫會修行?他老人家也是辯才無礙,頭頭是道,你看禪宗用「你會麼?」他老人家也拿來提醒我們,「你會麼?」會不會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們還做不到,可是我們得在一切境界練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真的會修的人,是看到自己念頭的執著分別處,然後把它放下來。
所以僧璨大師說,「煩惱起於愛憎」。煩惱都從哪裡來?喜歡,就要去控制、就要去擁有。那天聽我們一個朋友說,他說他以前很有錢,我都不知道,因為那是廬江的同仁,他們之前做了什麼其實我也不是很了解。他以前還開了好幾個這種電腦的培訓班,賺了不少錢。他說到街上去看到那個貂皮大衣很想買,然後回來好幾天就一直想,一直想著要買,就在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很想買。後來狠下心,好,買了,把它買下來。然後說很多很貴的東西,就是都很想買,在那裡掙扎,後來買了其實也用不到幾次,甚至根本沒用,就是一時那個欲望控制不住。然後買完了,刺激完了。其實購物,人有時候很煩躁的時候說好,去shopping一下吧,其實就是刺激一下,好像那個煩惱暫時忘記了,其實本來的煩惱還是沒解決。你們有沒有看過哪個人shopping完了之後說我的煩惱解決了,說我去happy一下,我什麼煩惱解決了?我看沒有。
所以我們都說:「那個吸毒,這個也太誇張了、太愚痴了吧,怎麼可以去吸毒!」我們不要只看到他的問題,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在吸五欲六塵的毒?那些欲望一上來了,念頭一上來了,境界一現前,忍不住了,什麼事也做不了了,非得給我吃一頓不可,非得要刺激一下、滿足一下才過得去。其實哪有過得去?那些欲望還在,甚至它又增長了。
所以師父真的是護念我們的慧命,把理給我們講清楚了。真正的快樂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真正的快樂是從內心自然出來的。那個外面刺激,刺激一下就沒了,可是從裡面出來的,它是持久的,所謂法喜充滿,剛剛顏居士說的法喜充滿,她有教學相長的歡喜。就像我們從事教育的,甚至於是為人父母、為人領導,你看著你的下屬,看著孩子、學生成長了,你想著你都很歡喜,替他高興,這些歡喜是從內心出來的。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法喜;「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個也是從內心出來的,這是天倫之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個是對得起良心的心安理得的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助人之樂。
所以現在的人人生方向走錯了,很可憐。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他把真正的快樂給搞錯了,耗了一輩子,愈活愈辛苦。所以科學家不是做了一個實驗,一個人一二歲的時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其實這個數字會體悟的人就很受啟發,那怎麼大部分的人是愈活愈努力愈笑不出來,這不是很冤枉嗎?所以這個沒有搞清楚,人就很多人生的疑惑、無奈,甚至更嚴重的變成埋怨、怨恨都有,我那麼努力了,蒼天怎麼這麼對我?他們、家裡人怎麼會這樣對我?所以我們珍惜師父上人、三教聖人增長我們慧命的恩德,所以要知恩報恩。其實人生的價值就在這四個字上,人生的快樂也在這四個字,你真去做了,其味無窮,過得很快樂、很踏實。
剛剛跟大家說的僧璨大師,中國人炎黃子孫很有福報,歷朝歷代多少明心見性、成佛作祖的高僧大德,這些話都是寶貝,直接就點出我們的根本問題了。煩惱是從愛憎來的,喜歡、追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憎,憎就是討厭,討厭這個人,很不想見到他,可每天又要見,你說氣不氣人?這件事明明很不想做,每天還得做,你看這就很煩惱了。所以能夠隨緣自在,境來不拒,隨緣順受,這個就很重要了。
所以「煩惱起於愛憎」,愛憎從哪裡來的?分別。你有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那好的你就要去追求,不好的你就排斥它,愛憎就出來了,起於分別。所以「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把這個喜歡討厭、把這個分別心,好不好都放下了,禮敬諸佛,禮敬一切人事物,洞然明白就是本有的智慧慢慢就透出來了。這個是會學,就在一切境界當中把愛憎、把分別放下。所以《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希求就是愛,「不希求想」,就是不喜歡,「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捨離一切執著」,就是把希求不希求這些心都放下,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那你說《無量壽經》在哪?就在我們面對的一切境界當中。
韓國元曉法師他到中國要來參訪善知識,走了很長的路。結果實在累得、渴得都走不動了,但已經是夜晚了。結果他累到躺下來,剛好感覺旁邊有水,他當下覺得太歡喜了,趕快把水就捧起來喝,真的是甘露水,太解渴了。但是太累了,一喝完就睡著了。隔天天亮了,他眼睛一打開,看到旁邊那一灘水裡面有個屍體,原來他昨天是走到了墓地裡面去了。所以他一看到那個死屍,他當下就快吐了,就在那個當下他要吐的時候,他一下子反觀他的念頭,他就悟了。所以你看悟在哪裡悟?一念之間,他在這個念頭有很深的領悟。其實哪關外在的境界?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自己的心。所以他這麼一悟,確實是自性自度,他也不用去參善知識了。當然善知識是我們的助緣,其實他最重要的就是把道理給我們講明白了。但是用功、修行還得靠個人,最重要的是兩個字:放下,肯不肯放下執著,肯不肯放下分別。
所以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時都在歷事練心。所以顏居士談到她接這個任務,一開始很高興,後來又很緊張,你看這些都是境界,都要練心,練出平常心,練出定力,不被境界影響。練出真心,什麼是真?不變。我的初心就是利益學生,任何境界我都不變這個心,就對了。
還有沒有同修要分享一下?好,我們林居士。
林居士:尊敬的成德法師、兩位會長、各位師兄,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
今天學生就分享學習這個扎根班的因緣。學習這個扎根班之後學生覺得,學生的這種感受,第一,學生覺得跟著聖賢人的時間很多了現在,多了很多,因為每天都要看這些文字,聽經,有時候又把這些文字翻譯成英文,就跟大眾分享。那是第一件事。
第二,自己也開始做些筆記,因為學生覺得以學生的那種進展不能夠只是聽罷了,聽似乎就不夠了,學生覺得自己需要做筆記,學生在這方面就有要求時間。
然後怎樣在修行方面,學生覺得這幾個月來,修正自己,知錯、改錯,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就把心就專在觀自己的心念頭。然後多看看自己的心思,只是每天注意一下,真的每天都有過錯,無論我們怎麼樣小心都好,還是有過錯,不是對人,就是對事情,就是對物,一定有過錯。所以這是學生覺得第一樣重要的。
第二樣就是說,我們要做布施,布施對於我們學習非常重要。學生又知道,這個布施應該要從家庭做起,所以學生現在就把所有家務自己去做,掃地、抹地、洗衣服、晒衣服、收衣服、折衣服,全套做完,那就洗碗,全部做。就覺得因為要布施從這裡開始,做得非常開心,也沒有怨言了。第二件事就是說,因為做布施當中,學生學到,時時為別人著想,那就是說老法師有講。那個太重要了,我們觀心的時候,學生就覺得,我這樣做是不是為對方著想?對這個念頭想得多一點,所以現在待人處事都非常小心,最好不要傷害到別人。
然後另外一點就是說不見他人過,尤其是我們家裡的成員,我們的師兄、我們的孩子、老菩薩,我們要全盤接受他們的弱點,那麼就沒有講他們,也不需要講,就做給他們看,自己怎麼改的,現在改變在什麼地方。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學習過來,所以學生非常感恩能夠參與這個扎根班。向各位師兄、會長學習,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林居士分享,我們也感覺到他挺有法喜的。
佛門它是很可愛,也很圓融,佛門有一句話叫發意圓成,你誠心誠意去做了,這個事有沒有結果,不影響你的功德,叫發意圓成。「君之一念,已在萬民」,這就是《了凡四訓》衛仲達先生給我們的啟示。他不是給皇上寫奏摺嗎?結果你看,他就寫了這個奏摺的功德,比他一輩子犯的惡還要重,力量還要大。他嚇了一跳:「皇上沒有聽我的話。」閻羅王告訴他:「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其實這個故事事中有理,我們真明白了,這個故事真聽完,善學的人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心念都要為人民著想、為眾生著想,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
《華嚴經》有一品叫「淨行品」,它裡面就是強調菩薩他們修行就是善用其心,他的念頭、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功德。大家應該很熟悉三句,我念出來你們就知道,啊,原來是《華嚴經.淨行品》的:「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那個當願眾生不就是時時都是裝著虛空法界的眾生嗎?「紹龍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像我們現在林居士他說的每天都親近經典、親近聖賢佛菩薩教誨,他在親近的時候,他的心也是這個太好的東西了,我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學到,這個就是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僧是和合的團隊,就是期勉我們自己給蒼生做一個和合團隊的榜樣,統理大眾,來到我們團隊道場的,他的心都安,都有依歸的地方,不再擔憂恐懼。這個就是「淨行品」裡面。
所以菩薩他面對一切境界,他的心都是為眾生,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比方說他要爬樓梯,「見昇高路」,見到這個往上升的路,「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就是永出輪迴,「永出三界,心無怯弱」,退怯、軟弱,要發勇猛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所以大家假如明天去爬山,看到上坡了,「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就用這個心境去爬山,不錯吧。「永出三界,心無怯弱」,跟我一樣發勇猛心,不要擔心、不要退縮。
爬山走下坡,「見趣下路」,就往下走了,你有上坡也有下坡,「當願眾生,其心謙下」,謙卑、低下,走下坡,其心謙下,「長佛善根」,增長像佛一樣的善根,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佛,就是他本有的善根,就在他謙虛當中不斷增長。謙虛也是在我們佛門就是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就是善財童子。他為什麼一生成佛?就是他這個心態,別人都是善知識,只有他一個人是學生。他這個心境接觸一切人、接觸一切境界,增長善財,善是善根,財是福德。所以善財童子不是講別人,講我們自己,我們守好謙虛,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看一切人都是菩薩的態度,我們就每天都在進步,面對每個境界都在增長善根福德,這個也是善學。所以《華嚴經》的表法,我們一定要看清楚。
你在開車的時候,「若見直路」,大家常開車,這個路很直,「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希望大家的心都這麼正直,「無諂無誑」,不要去諂媚、不要去巴結,要很正直、很真誠,不要狂妄。
你看,這個「淨行品」很有味道。穿衣服、上廁所都是發菩提心,上個廁所,當願眾生,捨貪瞋痴。我們現在不善用心,要去上廁所,捏著鼻子,哇,好臭、好臭,增長習氣。所以這個會不會修差很多,都是這個一念之間。
所以大家真的要善學,像剛剛我們這個林居士,他講的每一句話,成德都覺得是很重要的學處,因為自己人生歷練太少。你看他跟馬來同胞很多相處的經驗,包含跟官員,這個都很重要。我們以後說不定有重大的事交到我們手上,剛剛這段話重不重要?你面對境界都要清楚,這一封信放在那就石沉大海,你就不能放,你得想辦法轉才行。所以大家準備好,以後說不定這封信是你們拿,到時候不要緊張到發抖,都要有這個氣概擔當,須彌山掉在我頭上不覺得重。這個有典故的,這個是阿難尊者做的七個夢,你們聽過吧?阿難尊者做了七個夢,去請示佛陀,其中就夢到那個星辰隕落,佛說是我即將要滅度了;另外說怎麼須彌山在我的頭上,我撐著我不覺得重?佛陀說,以後法要透過你傳,所以如是我聞。阿難是誰?所以這個佛家的表法可不能著相,一著相就學不到東西了。阿難是阿難,我是我,跟我沒有關係,那就撇得一乾二淨了。
成德記得,我二OO二年到了淨宗學院學習。我後來才知道,因為那時候沒有當面親近過師父上人,我們都是遠遠的看就很滿足。然後剛好有個事情,安排我去拿一個東西。後來我才知道,那個東西是交給總統的,因為是刻了「神愛世人,和平天使」這八個字的那個印章。你看老人家很慈悲,都是盡心盡力,要去勸這些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要的人物。我是事後才知道的,假如我那時候就知道是這個,我可能就緊張到發抖,我的手就開始抖了。
所以還是回應剛剛跟大家說到的,弘護都缺人缺得很厲害,誰真的發大願不退心,很快的都會有任務要承擔。我們細細想一想,不承擔要幹啥?不承擔那誰承擔?不承擔,說不定這時節因緣就過去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所以成德就覺得,有一段時間身體比較弱,這個願心也是退了,然後想法都聽起來好像還挺有道理的,「哎呀,別給人家添麻煩,趕快阿彌陀佛把我接走好了」。看起來好像都是很冠冕堂皇的道理,其實就是沒有勇敢的去突破而已。後來反而還是佛菩薩慈悲,派個任務給我,那個念頭就趕緊要去把這個事做好,身體就調整過來了。所以心裡想到這一段時間耽誤了不少事情,其實這些事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現在想想,罪過罪過,現在想想,佛菩薩慈悲,我已經誤了那麼多事,還讓我戴罪立功,所以從這裡就感覺,佛菩薩真的是太慈悲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積累,真的有機會了,要捨我其誰去承擔。
剛剛林居士在談他送信的整個過程,都是做事我們要有的敏感度,人情事理都要能體會得到。包含要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做好事,一定這兩點心境要到位。所以孔子這些話對我們做人做事都是關鍵,雖然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可是假如沒有小乘的基礎,要弘護正法很難,因為小乘就是教我們做人做事,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他沒有基礎。就像「佛典故事」裡面有個動畫,有一個人看人家蓋房子,他說那個第三層很漂亮,他就找人來蓋,結果那個人就從地基開始弄。他說你幹什麼,我就叫你蓋第三層,你怎麼給我從這裡蓋幹什麼?然後就很凶,叫那個人,你就直接給我蓋第三層就好。那個人也沒辦法,第一層、第二層沒蓋,直接四根很長的柱子給它立上去,就立到第三層。結果這個人好不容易爬柱子爬到第三層,坐在裡面,突然打了一個噴嚏,結果這個房子就開始動了,就全部都倒了,沒有地基。
所以剛剛林居士分享到,在參與我們大家一起切磋的這個課程,他就覺得要從哪裡下手?要從最近的人,從家庭,這個就是次第。打根基,這個就是知所先後。這些道理都不懂的話,愈幫愈忙。所以《大學》講的兩綱八目,這個八目就是次第,物格而後才能知至,知至而後才能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才能齊。所以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他沒有基礎。所以現在我們弘護正法的基礎在哪?要先把家齊了。不然看起來我們也很努力,可是會有流弊,那個幹部他們在弘揚佛法,怎麼他的孩子都不好好教,他們夫妻好像也不協調,這個學佛怎麼學成這樣?流弊就出來了。而且最近的人我們都提不起道義,那為什麼我們對遠方的人這麼熱情?這個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所以儒家這些經典講得很深刻,「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其實我們不愛自己的至親,而愛他人,那個愛裡面一定有好惡愛憎在裡面,我喜歡的,我對他很好;那我們心裡有父母的過了,所以我們會有這種瞋恚、憎恨的心對父母、對家人,我們用的還不是真心,是好惡的心。所以就有一個同事講,我對孩子可以有耐心,對大人我不行。我跟他很熟了,我就直接一句話過去了,那你對小孩也是假的。為什麼?你對大人、小孩不就是用你這顆心嗎?那這顆心也不複雜,要不你用真心,要不你用妄心。所以從理上不外心性,從事上不出因果,從事情看不出因果兩個字,從根本的理體不外心性兩個字。所以千經萬論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其實佛法一點也不複雜,佛陀很會歸納,行為,行為千差萬別,佛三個字就講完了,身、口、意,很容易受持。甚至於身口意再往內,就是一個意。我們的意沒有惡,怎麼可能身口會有惡?不可能。所以了凡先生才說,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個就是有氣概的人,不自欺了,我直接從根本解決,「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所以這些領悟很可貴,但是這個領悟不能閃一下而已,這個領悟要指導我們在當下就去落實。我們有時候那個領悟閃一下,甚至於維持十分鐘。我想大家看「慈光道影」、看「雪廬風誼」,我敢保證,我們看完都是熱血沸騰的,都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但是過一天,還有沒有繼續保持這樣的發菩提心的狀態?要讓它保持下去。閃的這一下叫知過,進一步就是用勇猛心去改。所以老法師說,修行就是知過改過,也不是很複雜。那知過,知什麼過?知我的執著點在哪,知我的分別心在哪,把它放下,改過來。
所以林居士他就是很踏實、很實在,每天都有過。發現過,老法師叫開悟了,發現自己過失開悟了,今天沒有稀里糊塗的,但是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所以假如我們今天下來,晚上靜下心來,找不到自己過在哪,那這就變成我們心粗眼翳了,不可能說沒有過,沒有過只有兩種,要不不承認,要不真的是聖人。
剛剛跟大家講儒家的涵養,在應對進退當中是很重要的功夫,你看不患人之不己知,人家不理解我,我不煩惱、不放心上,這一點就不容易。你看女眾的罩門,女為悅己者容,哪個人說妳很莊嚴,要去見他的時候得要打扮一個小時以上,人家一肯定,就有力量了;人家一不肯定,就洩了氣的皮球。佛門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動力在哪?動力是為佛法、為眾生,還是為了領導肯定我一下?還是為了人家讚歎我一下?這個都得從心源隱微處去洗滌。因為心念上有夾雜,哪怕夾雜一點,它會起化學變化,它會慢慢偏掉。所以為什麼說初發心成佛有餘?初發心很猛,可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都有很好的初發心,但是很難保持,它一夾雜,這慢慢就會偏了。
所以我們看,在弘護的路上,能夠堅持走到底的也不簡單。我們看老人家弘法一生,也有曾經很積極在一旁弘護的,十幾年的、二十幾年都有,但是退轉的也不少。那我們不因為別人退轉影響我們,我們反而在別人退轉當中得到深刻的提醒,我可不能犯這樣的錯。這個也是五十三參,見人惡可以即內省。所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現在走這條路,在一般社會大眾心裡面我們屬於怪人、異類,很不一樣的人,這樣就要能夠忍受別人的不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我們不能去了解別人。你從事教學,你不了解學生,你怎麼護念他?你當領導,你不了解他,你怎麼護持他?你怎麼用他?都要知人善任。再來,你不了解他,你在跟他應對,讓他生煩惱,這個事就泡湯了。就像剛剛我們林居士講的,這個應對裡面自己都要很清楚,官場上是什麼狀況,你也都要了解,都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現在面對人不能要求太高,善巧方便種種都要看著辦,法無定法,看著辦,但是要純是利益人的心,純是成就正法的心,不能夾雜自己的名利在裡面。所以患不知人還是很重要。
謝謝兩位學長分享。
所以你看像剛剛林居士分享在家庭裡面下的那些功夫,一般的大眾一聽,這佛法是實學,都是在境上用的,他也沒有講得很高,可能一分享完,很多人就被他觸動了。假如都不是講這些實際自己怎麼下功夫的,又講了很多理論,現在社會大眾本來學東西,課本是課本,我是我,你現在講佛法,也讓他感覺,佛法理論是理論,家庭是家庭,生活是生活,那對他很可能還增長他本來的執著。佛法是要幫助別人放下分別執著,可是我們假如不知人,明明現在人學習就跟生活、工作、處世就是打成兩截,我們的分享裡面又還是這個味道,那你說能真利益他嗎?所以這些都是觀機。
那當然我們聽他分享,也不能只是在那裡拍手叫好而已,最重要是自己的受用在哪。你看他面對家人,他說要念念時時為家裡人著想。你縱使為他著想,還得考慮到他的接受度,不能強迫中獎。你看當媽媽的人,就希望孩子多吃點,每次孩子一回家,「你怎麼瘦了?」我就看了有一些當孩子的,這個媽媽東西一直端、一直端,有時候這個孩子吃得就有點吃不下了!這個叫強迫中獎。當然你當孩子的人,絕對不能講這句話,假如你還學佛,講這句話,佛菩薩白教我們了,怎麼可以講讓父母不歡喜的話?要能常常體恤到父母。但是當父母的人也要知道,讓人生煩惱了,可能是不是我們這個度還是沒有掌握好。所以哪怕是對人家好,都還是要能體恤得到對方的心態、心境。所以叫柔和質直攝生德,很柔軟,能感受對方的接受度,話講到這就好了,或者先不講,先做給他看,這個都是面對境界清楚。所以剛剛林居士說,都不要去講家裡的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自己先帶頭做就好了。所以師父特別強調,家裡人不相信佛法,可能是我們自己沒有好好做;我們好好做,家裡人自然就對佛法會有好感。所以依教奉行是真正佛菩薩臉上貼金,大家別著相,每一次去趕快買金箔,在佛菩薩臉上貼個金,那個是形式,形式是提醒我們實質,就是依教奉行是實質的。
我再請一位同修來分享一下吧。你們聽到這裡會不會緊張?馬上就要觀自己的心境。黃居士。
黃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下午好,同修們下午好。請問法師分享什麼?
成德法師:分享就是說,這段時間跟著課程,妳覺得自己有沒有什麼收穫。
黃居士:我就講我的心得吧。
成德法師:妳不要緊張,也不用看寫的心得,妳就想什麼說什麼就好。
黃居士:其實學生在學佛方面還很短、很淺,對自己往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抱著懷疑的心,說真的開始,就不相信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這樣美好嗎?真的有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是怎麼來的?其實還沒有學佛什麼都不知道,家裡只是拜,就跟爸爸這樣有拜觀音菩薩,從小就是有去那些寺廟這樣祭觀音菩薩,只是知道有觀音菩薩,不知道有阿彌陀佛。但是學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媽媽會帶我們去廟,但是當學生在廟裡看到那些法師在念經、在讀經的時候,學生的心就好像很安,就會站在那邊停著,就會在那邊好像很法喜、很喜歡、很歡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從小聽人家念經,我就會很歡喜的意思。
其實學生一路走過來,從念書到現在都覺得很幸運的,好像佛菩薩自有安排,每一個階段都是不需要自己操心,就是自然的走到現在,全職自己做義工。好像做工的時候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但是都是好像佛菩薩自己安排的,開始就是全職做工,之後就做自由身這樣十年,之後孩子長大了,就全部跟著孩子的事情走。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孩子一年級,因為要載送孩子,時間需要跟著孩子,所以就開始做自由人,就是人家講的freelance(自由職業者),不是說定時的工,就是說有人叫我去做我就去做,就跟著孩子的時間,那個是從小學一年級。因為學生認為應該要從家庭做起,給家庭溫暖,先生去做工,雖然我也是做工,但是還是要盡女人的責任,照顧孩子,不管多辛苦,都要撐下去的意思。
開始的時候孩子還小,那時是讀幼兒園是給奶媽照顧的,家裡還有請傭人看,但是學生自己覺得不是很好,但是沒有辦法,那時經濟不好,兩個人都要做工。所以就是說早上送孩子去給奶媽看,放工的時候回來也接送孩子回來,是很累,是每天需要做的。有家人說,週末妳不如放他,一個禮拜之後才接回來。我說,孩子生出來我們的責任,我們需要看,不是把他丟給人家看。之後我們帶回來,我們可以跟他相處,跟他一起睡覺,跟他一起玩樂,這個是多麼開心的事。在外面做了很辛苦,其實回來看到孩子的笑容,雖然小小,但是你就很開心,雖然很累,睡不夠,但是還是很開心。
就是這樣,之後到了中學,孩子的時間更加不同了,學生做job freelance時間更加短了。原本一天是八個鐘的或者以上,如果他們的工作需要。但是到中學的時候,他們的時間是三點三十放學,所以學生需要三點多就帶孩子回家。所以我時間也縮短了,就跟那些要找我做工的人,我就說,我只可以一天做五個鐘。他說五個鐘怎麼做?我說你可以試我一天,如果不要,就可以不要請我。但是他說,那我試三天。之後那一家就試了三年。因為我其實本身就,我說我不會在那邊要午餐,我自己帶午餐吃。你們也可以省錢的意思,因為我工作少,五個鐘,你們也可以省掉三分之一的工錢,你只要把東西準備好,我就可以做了就馬上走。他們這樣子也陸陸續續,我也做了挺久的。一路來,聽人家講,就是做廣告,當freelance就是自由身,就很難找到事,但是學生還好,是人家來找我工作,不是我去找人家拿工作。
所以其實要講的是工作的態度,當人家請你的時候,人家請你那個價錢,你要做更多的東西給人,就是要做得更快、更好,就是你的責任。當你做完一件事,其實這個我現在跟年輕人講的,你們找工作,為什麼每次換崗?為什麼現在的,我的上司就有講,現在找人很難,現在的年輕人做工不吃苦,好像到了時間就要走,叫他多做一點就講累,都不要多做一些的意思,也不要學習,自己做好了,就在那邊,可能就上網、玩手機之類的,也不會去問其他人,我需要做點什麼。這些都是年輕人現在的病。可能學生自己的態度不同,我通常做完了,我會再去問一下其他的人有需要幫忙,只要他們沒有什麼東西我幫忙的,那學生得空才會做自己的東西。這個就是在處世方面,我們不管在哪一個地方,我們都要盡我們的責任去做好我們的東西,甚至多過於人家需要的東西,這樣別人才會看重你、會注重你的意思。
到了之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安排到,就是工作慢慢的停了,家裡環境也比較好了,可能學了傳統文化,自己的心態改變了,把環境也改變了,心轉境。所以可能環境改了之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踏上這個全職當義工,應該是佛菩薩自己安排,我就順著隨緣,還是有人找我做工,但是我拒絕了,我就說我想全職做義工了,因為要回饋社會了。應該也是說家庭環境比較好,經濟比較好,而且先生也支持我,孩子也長大了,所以想做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想看到外面那些人事物競爭太厲害了,要求這些東西,不喜歡。
當我們做義工跟去做工不同,義工,你去那個道場,全部都不是為了錢的,就覺得很舒服,人事關係,一去到那邊笑笑的;但是做工那方面,你去到那些都是好像全部為了錢,講這些利益的東西,覺得很不舒服,應該就決定全職做義工。在生活方面,就是說有點積蓄什麼之類,生活過得去就好,但是學生覺得我做了義工反而沒有時間,覺得很想一天有三十六個小時,因為只要每天有做定課,還有很多工作。不知道為什麼,當做工的時候,五個小時回來,就是工作量完了,回來就是自己的時間,很多時間,但是當沒有做工的時候,就靜下來,不懂要做什麼。但是學了佛法,學了這傳統文化,真的很充實,我跟家裡人也講,我真的很充實、很開心,就是滿滿的,排得滿滿的。一醒來就是聽老法師講經這些,通常時間不夠用我都是在做自己的東西,一面做自己的東西一面聽講經,所以才可以……一定要兩樣東西做,沒有時間,真的不夠用。
所以其實現在好像法師講的,我的最大問題是睡眠,睡眠不是很好,可能自己給自己壓力大,太多東西了,腦袋太多東西了。學生之前有去給中醫調理,但是調了三個月還是不行,中醫說是我自己的問題,我說我是知道。他說,妳其實睡覺妳的腦還是很多東西在想。我說是,有時真的是,尤其是在這個管制令下更加忙,忙什麼?忙煮三餐,煮三餐給家人。家人很想去外面打包,就是說叫外送,但是學生不鼓勵,因為覺得很危險,而且不是很健康。就是問他們要吃什麼,我就煮什麼,什麼餐都要想出來,就是要不同就對,就合他們的心意,不過他們真的很開心。
我要想講的是,兒子有講過一句話,他去北京讀書,前一年多。他一去北京,他在四個月裡面胖了十二公斤,你們怕嗎?十二公斤你懂嗎?四個月。回來很胖,因為他去的時候是冬天很冷,很冷他就吃很多,他在家只吃半碗飯,去那邊吃三碗飯,因為那邊的食物又口味很重,而且又乾,天氣很冷,所以他吃很多,回來就胖了十二公斤,四個月。之後在管制令,他沒有去,剛好是回來就到現在,他就吃了我煮的,三個月罷了,他瘦了十公斤。我說,哇,他現在身材又回去,我說真是很好看了。他說,因為媽媽煮得健康。所以我覺得真的在家,真的要煮給孩子吃、給孩子看,做榜樣給他們。
還有我現在要稱讚的是我女兒,我女兒真的是,我每次有聽到成德法師的,有時有跟她分享。就是說女德,女德真的非常重要,女人在家扮演非常重要,不管妳嫁給人,妳都要教妳的丈夫。這個昨天我才跟她分享的。她說,爸爸在認識妳之前他有做家務嗎?我說,他不會。就是說我嫁給他之後,在家的時候,在一起的時候,我才教他怎麼做家務,不過妳的爸爸通常做的家務都是洗廁所罷了。到現在還是一樣,現在他是沒有做,不過他回家鄉,家鄉通常我們回去,都會幫忙家裡清洗,因為他媽媽那邊是沒有請人的,不過他媽媽已經過世了。回去他一定是,他的工作就是洗廁所。所以我也很感恩我的丈夫,就是很體貼。
現在晚餐我煮好了,我們一家人一起吃,吃了之後,丈夫一定幫我洗碗碟,女兒一定幫我清理完,我是煮了之後,我是不需要清理的。所以有一次我就說,因為丈夫週末幫我洗這些,他說應該的。我女兒也學到,當我在做飯的時候、煮的時候,她自動的會進來廚房幫我清洗。所以這種其實是我媽媽教出來的,我小時候,媽媽在做飯的時候,我都會過去幫忙,所以這個到現在這麼多年都是在我的腦海裡。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要女人做出來給家人看、給孩子看、給孩子學習,以後他們去到哪裡都用得上,都不會害怕,不管嫁給別人,她都懂得怎麼去處理,女人真的在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黃居士。那妳參加這個班給妳的啟示呢?在妳的修學上有沒有一些領悟?
黃居士:對不起。
成德法師:在念佛上,還有生活工作這些部分。
黃居士:這個肯定有,最近在這個管制令下,學生更加的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什麼?從三月開始,學生就開始做定課,每天一定要讀《無量壽經》,還有禮佛一百拜。禮佛一百拜一定要先拜了我才可以吃早餐,這個一定要。還有就是說聽老法師講經,不過學生是一面做運動一面聽,因為要爭取時間。還有就是說背熟這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都是應該做的。這個是之前學生在教《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已經背熟了,但是每天學生還是會背。學生有一個小院子,後面有種菜之類的,但是學生在澆水的時候就背這些,就是節省時間。還有就是這些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些普賢十願,每天學生一定會再讀一遍提醒自己,這個都是要背的。最近成德法師有教我們,就要把淨業三福、六和三學這些,普賢十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要背起來,學生也背了。
還有最近的是印光大師的開示,之前學生看了只是用平常心去看,讀一遍罷了,就沒有什麼,覺得沒有什麼,但是當法師講要把它讀得,覺得字好像比較重要,就是時常法師有提起,常在講經的時候會有提起幾句幾句印光大師開示的時候,學生覺得好像挺不錯的,可以用在生活上,學生也把它背熟了。就是每天早上學生一定把它背三遍,提醒自己要跟著去做;傍晚吃飽了之後要去沖涼,學生也把它背三遍,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就是盡量的把自己做好。用印光法師的,看一切人都是要看好的,往好的去看,不要看他的壞這些。每一句都是在提醒我們、教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落實。
還有學生之前有問成德法師,在禮佛,之前學生禮佛的時候有把阿彌陀佛念出來,但是就自己懷疑對不對?後來成德法師有回應要默念,所以現在學生改變那個禮佛的方式,就聽著四字四音,聽著用心念,默念。真的是很好,我覺得很好,學生覺得很好,就是會沒有這樣多妄念,那個耳朵聽著四字四音的佛號,心裡念,反而沒有這樣的妄念。當有妄念就提起印光法師的開示,當有妄念就當下要把它滅掉,就真的是可以做到的。
現在最主要的就是把自己的習氣、煩惱要修正,才可以成佛去。現在更加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說真的。自從這兩年有向法師學習,還有在學會有聽我們的資深老師講《無量壽經》,學生更加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真的,愈來愈嚮往去那邊的清淨佛國土。所以只要自己把自己的心修正,做好自己,學生相信可以的。最主要現在還是世間人、凡人,最主要把自己的責任做好,把家裡先做好,才可以到外面去做,給先生、孩子不起煩惱心,盡力都要把自己做好,謝謝。有回答到法師的問題嗎?
成德法師:有,謝謝,謝謝黃居士。我們聽她講到最後,我心裡就浮現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信願念佛是大行,求生淨土是大果。」所以印祖的慈悲教導,加上老法師怕我們不夠重視這四句話,又加以詮釋,很可貴是黃居士她就在她的家庭裡面,在她修行上就很重視這個敦倫盡分的功夫。不只是家庭,她剛剛的分享也是延伸到她在工作當中,對單位、對於領導者,她是什麼心境,甚至於同事,交朋友跟同事相處之道,她縱使是忙完了,她會問大家有沒有需要幫忙。所以儒家處世特別強調要有道義,這個義字,義就是應該做的,所以家庭有應該做的。
她剛剛那段話,這個是把女德在家庭當中娓娓道來,「這本來就是女人應該做的」,是黃居士說的,不是我說的。我們是男眾,一說女人應該做的,這個女人聽起來就有點不舒服。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要現同類身才比較好勸。所以為什麼一佛出世要千佛擁戴?都要配合好,哪些角色要誰演,哪些話要誰講,都要配合演出。把這個世間現在每一個角色,都有弟子願意依教奉行,把那個角色表演好,為人演說。
成德是覺得每個人他很真誠的講,每一句話都是一種學處,也會讓人很有體會。比方說黃居士一開始就說,我一開始也不相信,真的會有阿彌陀佛嗎?真的會有極樂世界這麼好的地方嗎?這個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不能一聽人家這麼講,然後眼睛說,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正常?怎麼可以不相信阿彌陀佛?怎麼可以不相信有極樂世界?其實大家冷靜去看,我們起這個念頭就是一種要求,其實不相信是正常的。就像老法師說,你去告訴別人說,叫他念佛就可以去作佛,就可以往生西方,他相信了,那才奇怪。其實這個是師父在給我們做心理建設,讓我們不要有挫折感。老法師說:「他相信了才奇怪,他相信了他就要去作佛了。」你看師父這個話裡面也給我們心理建設,其實同時也是客觀的把道理講出來了。「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一個人能馬上相信,或者他聽的慢慢慢慢也都不懷疑了,這個都是已曾供養諸如來,他有種這個因才有這個果,都不是偶然的。
所以剛剛聽到黃居士說不是很相信有彌陀,成德就覺得,世間一般的人,你要讓他感受得到,他才比較容易相信。極樂世界你拿給我看看。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講一句話,說:「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佛菩薩慈悲是抽象的。」你看老法師這句話有沒有味道?應該是我們佛弟子、我們神職人員要把這個仁慈博愛、這個慈悲怎麼樣?要做出來,要表演出來,你才能讓人家起信,他從你身上可以感覺到。比方說我們是師父上人的弟子,你讓大眾感覺慈悲,那他一定會生起一個想法,你都這麼慈悲了,那你的師父上人應該也更慈悲。然後你看你做得好,他對師父上人,甚至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從你這個具體的感受,自然而然他的善根就延伸開來了。
再來黃居士很可貴就是她很老實,所以老實人還是有福報,吃虧是福,不要去計較,她都覺得這個都是應該做的,她不會去計較。反而愈是這樣的心愈有後福,所以她現在是自由身,而且她現在是阿彌陀佛的義工,她的後台老闆是阿彌陀佛。所以不是往生才做阿彌陀佛的義工,是當下就是了,佛法就是讓我們把分別執著放下。所以現在的心念就是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個頻道就接上去了,整個宇宙就是自己的一念心變的。
這個是我們今天顏居士分享,她覺得真的依報隨著正報轉,自己的心境很好,好像孩子們就很乖、很容易受教了。《華嚴經》把這個徹法源底的道理給我們講了,「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知一切法即一念,整個宇宙就是我一念心變的。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從我的心變現出來的。「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就是藉由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經無量劫的修行,他的那種精神、他的那種願力觸動我本有的善根。他極樂世界那種菩薩的莊嚴、環境的莊嚴,就把我自性種種善根福德都喚醒了,這是增上。「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所以禪宗跟淨土宗也不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門。
她也從自身聽的她就去做。而且這些師父都教得很重要,為什麼要念三根的經教、要做早晚課?早上提醒,晚上反省。真去做了,真得利益。包含念《無量壽經》,老人家是希望我們多了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愈了解就愈肯去;愈了解,這個世間三苦、八苦,不能再搞輪迴了,一定要求生淨土,要厭離輪迴、厭離娑婆。
比方說她說她去佛寺看到出家人念經心就很安,這是結果,什麼事都不離因果,原因就是前世就跟佛門很有緣,不然怎麼會這樣?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聽了就高興,心比較安?我有一個親戚,第一次進佛寺就一直哭一直哭,哭到自己不好意思,就趕快出來了,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哭什麼。那個是一進佛寺,他阿賴耶識裡面過去跟佛門的這些種子就浮出來了。當然那個一直流眼淚也因人而異,有可能是看到佛像感動了,有可能是看到佛像不好意思,又好一陣子沒有聽佛菩薩的話,不好意思,所以每個人哭也不一樣。
所以既然是過去就跟佛門有緣,那為什麼還在這裡搞輪迴,緣還那麼深?所以這個也提醒我們,雖然跟佛門有緣,但是還有放不下的。所以「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你今天就往生,阿彌陀佛見到你第一句話就是:「傻孩子,你現在才來!」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的心。所以為什麼我們跟佛門這麼有緣,現在還在輪迴?那一定這一生要把放不下的找出來,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了,一定要把最難的現在就要放下。這樣你才能「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隨緣盡分,「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所以不能再投胎了,佛門說有魔,其中有一個魔很厲害,叫死魔,死了上輩子就搞不清楚了。所以一聽出家人念經也很歡喜、很心安,也想不起來了。所以不能再投胎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能再去投胎了。她有感覺,人生好像都有佛菩薩在加持她,這個感覺是非常正確的。所以佛菩薩為什麼恩德大?超過父母,父母是一生一世的恩德,佛菩薩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抓住一切機會增長我們的善根。所以佛菩薩的恩德,沒有佛來講,我們其實不知道。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佛講的我們能信,我們就把這些真相放在心上,就不再辜負佛菩薩的恩。尤其阿彌陀佛這個大願王的恩,他發這個四十八願,我們六道眾生才有可能出輪迴。這個恩一定要搞清楚,不然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怎麼可能斷得了見思煩惱?就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才出得去,有這個願力我們才出得去。
所以善導大師說:「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就是盡這一生好好修念佛法門,盡形壽就好好依教奉行,上盡一形,「下收十念」,最低到十念也可以往生,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萬修萬人去。上盡一形,下收十念,十念必生願,這第十八願是核心。所以諸位同修要上這條大法船,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現在這個法船師父上人開過來了,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趕快上船,上了船也要做一名好水手,跟著一起站好位置划槳,划向解脫的彼岸。
所以感覺聽大家分享,都讓成德有很多觸動,包含她在講她盡自己家庭本分有用了三個字叫「撐下去」。人世間都有挑戰的,但是只要道義不退,都能過得去的,這個就是處世的態度。尤其修行人要了脫無始劫的輪迴,無始劫有多少業力,都可能匯集在我們這一生現前。而且你愈想出輪迴,討債的人會來得愈早,因為怕你跑了,跑了他要不到了。所以有時候往往願發得愈猛,考驗來得愈早,但也不是壞事,「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只要我自己願力不退,什麼都可以過得去,不擔心。
所以成德聽了也很欣慰,女德一定可以在我們馬來西亞大放光明,而且是代代都有在承傳。現在看我們與會的二十多歲的女眾同修,也都有這樣的心境,很難得。而且我們也感覺到,人心都是肉做的,你真心付出,家裡的人都可以感覺到的。就像為什麼現在黃居士她的先生這麼支持她做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一定跟她都為家庭付出有關,那先生也是很認可她、也是很感謝她,她現在這麼歡喜做這個事,他當然會很支持她去做。所以孟子講得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麼對別人,回回來的自然就是別人怎麼對你。
當然,借假修真,這個身體還是要養好。所以也是歷事練心,事情多了要練不煩不燥,不放心上。這也是老法師教的,事情做了,認認真真去對待,事情做完了就放下,佛號提起來。不能事情放下了,腦子裡一直還在轉,然後作夢還在談這個工作的事情,結果把另一半都吵起來了,你在睡覺還在開會那不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對師父教的這些要去體會、要去用。其實這個也提醒我們,我們性情上還是比較牽掛事情,要調整,要拿得起放得下。其實冷靜想想,你在那多操心,對自己有好處嗎?對事有好處嗎?那還不如多念佛,多念佛很有靈感,很多好方法就被念出來了。我們在那擔心,反而身心的耗損比較大。所以修行有時候要改性格。像我也是比較,我們閩南話講很雜念,就是太操心、太囉嗦了。慢慢要學得瀟灑一點,「瀟灑走一回」,這歌也不能白唱,這個還有廣東話版的。
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他念佛跟處事的方法都教給我們了,「念佛處事,皆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這段開示事後再發給大家,還有黃念老的講解,這些祖師真的都是和盤托出,我們肯聽話都少走彎路。其實他這一段法語已經包含一切境界,我們要不是念佛,要不是就處理事,處理完事了就趕緊提起佛號,佛號是正修;去辦事情是積功累德,為佛法、為眾生,那是助修,正助雙修。
「處事時,廓然而大公」,就是大公無私去做,「物來而順應」,隨緣盡分,「事已過勿留滯」,事情已經過了,不要在那一直放在心上牽掛、追憶、留戀、懊惱,這都不好,「事未至勿將迎」,事情還沒到,不要在那操心、擔憂,「坦坦蕩蕩,鑑空衡平」,這個就是第一念。「若計較人我,瞻顧得失」,有得失心在作祟,計較人我,誰對誰錯,「或牽於感情,或激於意氣」,也不能意氣用事,這樣就變成第二念。
所以這個都是歷事練心,做事也是歷事練心,念佛也是歷事練心。念佛的時候「一切莫管」,這個就提醒我們,要放得下才能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這個修定,很重要,修專注。有些人思惟很快,可是一念佛定不下來,專注不了,這個都要透過念佛來對治、來下這個功夫。假如一念,「矜躁卜度」,「或計功求速」,或「希冀玄妙」,我念一念會不會有好的境界?然後又急於要達到什麼功夫,這個都會容易著魔,這些都是第二念。所以就是一字一句念清楚、聽得也清清楚楚,然後老老實實就對了。
再來,還有一個很可貴的,就是黃居士她也會有不了解就提問,我們說「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都是很重要的學習態度。包含有同修也有問到,說有聽到人家有說法,他高官厚祿,然後是為了要弘揚佛法,那這樣的說法對不對?當然我們現在面對世間有很多說法,面對甚至於是傳統文化、佛門也有很多說法,可是我們自己要會判斷。一般儒家的標準誰是判斷?孔子的話是判斷;佛門的標準,佛陀講的話是判斷。你看佛他滅度之前強調,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我們就要觀察,他很有地位,他說是為了弘揚佛法,那他有沒有持戒?他有沒有節儉?因為真正修道的人,他不會太在乎重視這個外在的物質生活。所謂《論語》裡面講的:「士志於道」,這個讀書人志於大道,志於儒家講的大學之道、佛家講的菩薩道,「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他明明說他要行道,結果吃的不好他生煩惱,穿的不好他也生煩惱,那這樣的人你不用再跟他談道了,他太重視物質的享受了,他的方向、目標就已經偏掉了。
我也曾經聽過,我們現在買椅子就要買最好的,然後我房間裡還要擺古董非常好,讓人家一來看,你看這個佛門都很有錢,讓他不要小看了我們佛門,這樣他就會來信佛了。請問大家,這個說法對不對?我曾經去參加過一個道場,建得非常的富麗堂皇,然後參觀的人非常多。剛好走到天王殿,因為我們比較有福報,已經遇到師父上人的教誨了。到了天王殿,我看到這個介紹的人就開始說,這根柱子是從歐洲哪裡哪裡運過來的,這個佛像花了多少錢,怎樣怎樣怎樣。我本來想說,他開始講東方持國天王,手上拿的琵琶,他表什麼法的,結果聽下來全部都在談多少錢多少錢。然後我走在路上,就聽到前面跟後面的人都在那裡談,剛剛說那個多少錢,都在談錢,然後每一尊佛像面前就擺著一個功德箱。我在那很感嘆,說建得這麼好,沒有把法講出來,結果大家都在談錢。那我們再想一想,你蓋得那麼豪華要不要維修?維修要不要錢?去跟誰要錢?那你就為了搞這些東西,那不就都還要去給信徒講多捐點錢,這個不是很不自在嗎?這學佛就是要自在隨緣,你自己蓋個宮殿,最後都被它給框死了。所以修道應該是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多少緣做多少事情。
所以這個別人的說法自己要判斷,進一步還要觀察當事人的實際狀況,你就可以判斷。縱使他講的是對,他到底是不是這樣做出來?這個都要懂得觀察。因為畢竟首先我們所面對的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個不能開玩笑的,要對自己負責。再來,我們以後親戚朋友,你要帶他到一個地方去修學,你也要為他們負責。所以你都要判斷好,這個是不是真正依教奉行的道場,不然你太激動了,把親戚朋友都帶出去,最後一看沒有依教奉行,你看親戚朋友還怪你,你還覺得很委屈。其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要覺得委屈,還是自己在做人做事當中缺乏對道理的明白、缺乏歷練。道理明白了,還經過歷練,面對境界就比較冷靜了,不會這麼激動。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我們繼續學習「雪廬風誼」,還有「慈光道影」。因為我們多了解我們的師承,就是師公李炳南老師跟師父上人,對我們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們很慈悲,都把佛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看得懂他們,你就知道儒家、佛家、道家的經典怎麼去用了。好,所以我們就多看幾遍。我們下一次正式進入老法師這一段重要的教誨,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