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研习报告(第5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55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四面,倒數第六行,從小註第六段看起。

【讀經,當至誠恭敬讀,悠游涵詠讀。其中緊要之句,須時時存養於心中,令與自心冥合為一,此最妙之觀門也。尤須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懺悔,禮敬三寶,請求加被。消除夙障,開啟正見。】

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們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這種感觸。究竟什麼地方不得法?什麼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曉得,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裡修學,這一段正好幫我們解決了問題,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過去善導大師教導人,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個地方教我們讀經,讀經要至誠恭敬,就是要用真誠的心。因為佛的經典、佛的言語,都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如果用分別妄想與佛經就不相應,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誠心來接受,就起感應道交,道理在此地。悠游涵詠,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輕鬆、非常活潑,沒有一絲毫壓力。經文裡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實在講這是因人而異,因我們自己程度而異。有些句子我們現前感覺到很重要,有些覺得不重要;過個兩、三年之後,我們覺得那個不重要的變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變成不重要,這什麼道理?境界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緊要的?就是現在,現在你覺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雖然佛有很精闢的開導,我們聽不懂、看不懂,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們現在講也不重要了。正如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讀初中一年級,一年級課本對我們最重要,大學的教科書對我們不重要,我們可以不要去理會它,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最緊要的?現在自己念了有感受,覺得很有用處,能夠幫助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非常重要。

這樣重要的開示要常常記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們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誨能夠合而為一,念念當中不離開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的教訓。特別是本經佛教給我們,不住六塵生心,經文裡面講了很多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些句子要常常記在心上,我們面對外面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立刻就想到佛這句教訓,我們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執著就放下了,這就是最妙的觀門。不但是觀,觀是明瞭,了解事實真相;要以行持來幫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放下,用行來幫助觀。觀是屬於解,透徹的理解,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功夫一定就進步。

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規蹈矩,要循序漸進,這個地方持戒是廣義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這些戒條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戒就是佛的教誡。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應該明瞭,都應該遵守,都應該奉行,這叫持戒。修福就決定不背因果;但是什麼是福要能夠辨別清楚,需要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對於什麼是福,往往看錯,他也修錯了。我們中國的文字,福跟禍害的禍差不多,要不仔細看,把禍當作福,這兩個字寫法很接近。這就是說明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搞顛倒了,那就大錯了。

精勤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個小冊子給我看,這個小冊子是《金山活佛神異錄》,樂觀法師寫的。樂觀法師跟我也有一段因緣,我們也很熟悉,老法師也過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見過幾次面,在一塊曾經住過兩三個月,對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這個人是無拘無束,從外表看很像濟公活佛,他什麼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佛法相應。我看了很歡喜,過去聽說有金山活佛這個人,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個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請居士林把它翻印兩千本,印好之後跟諸位同修們結緣,你們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從懺悔門去修起。懺悔範圍非常深廣,可以包盡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懺悔最要緊的就是改往修來,我們講改過自新,這是真實的功夫。一個人如果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那就是覺悟。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悟的人,知道自己有過失就真正覺悟了。今天一天沒過失,那你沒有覺悟,你決定沒有覺悟。沒有過失就沒得改,沒得改就不能進步。改才進,不改怎麼會進步!改才會進,你沒得改,你怎麼會往前進!我們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菩薩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修到等覺,他怎麼個修法?天天改過,天天進步,一直到最後把一品生相無明,那也是毛病,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那就圓滿成佛,這才沒有過失。圓教的佛才沒有過失,別教的佛有過失,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破了十二品,過失還多!別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說了,怎麼可能沒有過失?我們也常講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菩薩是覺者,覺有情。有兩種人沒過失:圓教佛沒有過失,真的沒有了;第二種人是凡夫沒有過失,你問他:你今天有沒有過失?想想,沒有!沒有過失。一身的過失不知道,不覺悟。所以我們一定要學菩薩,不能學凡夫,學凡夫就是繼續不斷的再去搞六道輪迴,那個不得了!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才能夠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不斷的把自己的過失改掉。

禮敬三寶,請求加被。這個字加被念破音字,跟挑手邊的那個披,衣服披在身上那個披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字當披講,也念披,現在念被,加被講不通,加披才講得通。求三寶的加持,求三寶的保佑,要用真誠恭敬,禮敬三寶。普賢菩薩十大願,也就是普賢菩薩修行的十大綱領。第一就是禮敬諸佛,《華嚴》的確是值得讚歎的,但是《華嚴》要跟《無量壽經》一比,諸位必須要知道,《無量壽經》排在第一,《華嚴經》排在第二。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是教給我們直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直接念阿彌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而《普賢行願品》雖然是淨土五經,但是它疏遠。我們講親疏,淨土三經親,《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親,因為他講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比較疏遠,因為他是修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淨土,比直接念阿彌陀佛要難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願王修七天決定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但是普賢菩薩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導歸極樂導歸到哪裡?就是導歸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對《華嚴》非常非常嚮往,所以三本《華嚴》,六十、八十、四十,以及《華嚴經》的註解,祖師大德的註疏我都蒐集,我很想學清涼法師。清涼一生講《華嚴》講五十遍,值得後人羨慕,《華嚴》以後再就沒有第二個。《華嚴經》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古時候寺院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的寺院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沒有一切的應酬,也沒有什麼觀光旅遊。寺院做什麼?就是講經修行。講經一天八個小時,它跟學校一樣。修行就是早晚課誦,早晚課誦大概總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坐禪,一個是念佛,所以一個完整的寺院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禪堂。喜歡坐禪的到禪堂去,由禪堂裡面師父教導你,喜歡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師父帶領你。白天上下午聽講。所以從前的寺院是學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麼時候能夠把佛教本來的面目恢愎,我們不敢奢望,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道場能這樣做,我們就很滿意了;一個道場都沒有。所以佛法今天這樣衰,有它的原因。就好像學校一樣,學校衰了,為什麼衰?沒有老師上課,也沒有學生在讀書,這個學校當然就衰了。這是我們四眾弟子都要明瞭的。

我們天天要報佛恩,怎麼報?一個道場每天晚上講兩個小時的經,不行,不夠!比古時候差得太遠太遠,不成為一個學校,補習班而已。我們居士林這個道場,現在是每天講兩個鐘點經是補習班,不能正式稱為學校。可是這個補習班已經很難得,別的地方還找不到,已經很稀奇,其他地方還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恢復?講經的人太少了。一天講八個小時,天天這樣講,受不了,必須要有幾個人講經,輪流講,那就沒有問題。譬如四個人,一個人講兩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還可以,還能夠維持。所以從前寺院叢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幾位,首座就是講經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長,他會聘請禮請,從前我們佛門叫禮請,禮請法師來擔任首座,擔任講席,這才是一個真正佛教的道場。所以要從恭敬當中求,把對三寶的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從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

消除夙障,業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這一世的。這一世我們所受的是果報,這一世我們所造的是來世的業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緣,因緣結合果報就現前,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誠心誠意認真努力去修行,把錯誤的行為都修正過來,這樣就消除業障,智慧就現前了。開啟正見,正見是智慧,你的思想見解不會錯誤。

【要發廣度眾生之大願,讀經念佛,仰仗彌陀本願加持,除其障蔽,解行並進,久久不懈。】

我們先看這一句。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想我們每位同修天天都在發願,不過所發的是嘴皮上的願,心裡面沒發;如果心裡面發了,你就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願一定要從自己心裡面發出來,佛教導我們的這些言語,我們藉著佛的教導,要把自心真正的心願發出來,這就對了。念念度眾生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誠心,這個心是大慈悲心,決定就消業障。願心要是發不出來,我們的業障隨時會現前。看到別人比我好的,心裡面就難過,嫉妒瞋恚的心就生起來;看到自己喜歡的,貪心就生起來,那就是業障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貪瞋痴慢的念頭生起來,就叫做業障現前。大家都知道我要消業障,業障很重,那業障現前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覺悟?為什麼不能覺察,還是讓它繼續不斷的發展?這就錯了,這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若能發廣大心,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生貪瞋痴慢。所以發心擺在第一,不發心沒有辦法斷煩惱。四弘誓願,為什麼不把斷煩惱放在第一?要是我們凡夫來排這個順序,應該是先斷煩惱再修法門,最後成佛道,成了佛再倒駕慈航度眾生。對不對?我們一定是這麼安排法,這個滿合理的!為什麼把度眾生放在第一條,煩惱也沒有斷,法門也沒有學,怎麼先度眾生?怎麼度法?不合邏輯,講不通。佛把它擺在第一,有他的道理,這個道理太深了,心量不大,煩惱不會斷。念念為我,念念自私,你的煩惱怎麼會斷掉!所以第一教你發願,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這個我、私心淡了,斷煩惱就比較容易,道理在此地。大家都念四弘誓願,有沒有發現過這個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都沒有發現到。這個地方擺在第一,這個意思說出來了。

讀經,讀經目的是開解、是明理,幫助我們看破。念佛是修持,幫助我們放下,只念佛不念其他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我統統不念了,只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決定正確。凡是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一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眾生,願願都加持一切眾生,願願都加持念佛人。佛這樣加持,我們沒有感覺得佛加持,或者我們再說白一點,什麼叫加持也不懂?佛保佑,這個大家懂得。佛菩薩保佑我,我沒有覺得佛菩薩在保佑我們。其實佛菩薩念念當中都在保佑你,念念當中都在照顧你,一時一刻都沒有空過;那你功夫怎麼會不得力?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夠覺察到佛保佑我們,沒有覺察到佛照顧我們,是我們的心太粗,我們的念頭太雜,我們貪瞋痴業障習氣太重,所以沒有發現。到這些業障習氣稍微輕一點,你就感覺到了,諸佛如來確確實實在保佑我們,在照顧我們,從無間斷。得佛力加持,無論在解行上,進步會更快。

除其障蔽,障是業障,蔽是無明,對於一切法不明瞭,那是無明;消業障、破無明。解行並進,久久不懈。學佛要有耐心、要有恆心,決定不間斷。不但我們一生當中不間斷,而且一定要發真正的大願,生生世世都不間斷。學佛成佛,除了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是一生成就的。我們看佛在經上常講,修行要無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不是一世。我們看這部經上佛前面說的,曾經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羅蜜都修了五百世,哪有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一生一世不懈怠還不夠,一定要生生世世都不懈怠。生生世世對我們來講太難了,我們能夠保證來生還得人身嗎?能夠保證來生聞佛法嗎?得人身的人多,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四十多億人,這四十多億人裡頭,有幾個人曾經聞到佛法?諸位要曉得,十分之一都不到。聞到佛法,聽說有佛法,幾個人曾經讀過佛經?恐怕那個十分之一裡頭又不到十分之一,讀過佛經的人有幾個人徹底能了解?這麼一層一層淘汰到最後,剩沒幾個人。然後才知道佛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話沒講錯,是事實。幾個人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一定要久久不懈,也就是講要發長遠心,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要這樣幹。

也許你認為,我體力不行,我三天不睡覺這身體就受不了。沒錯!你決定受不了。如果你發一個拼命的心,我就這樣做下去,死了就算了。結果怎麼樣?一定是死去活來,你活起來了,這一關就突破了。沒有死去,你怎麼會活得來?你活不過來的,一定要死去才會活過來,這是真的。我們現在人講突破,這個困難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後,你一天睡眠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夠了,你一定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為什麼?三寶加持,這加上了。你自己認為身體不行,累一、兩天一定會倒下去,你就不接受三寶加持,所以你非垮不可!佛在經上,我們也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病你就會害病,想不行你怎麼會行?你決定不行!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說強人,什麼是強人?不肯服輸,樣樣我都行,那是強人。事情還沒來,先就害怕,先就倒下去,弱者,這怎麼能成功?世出世法裡頭都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是弱者,不是強人。一定要精進不懈。

【則障漸輕,心漸空。】

心空就靈了。

【慧開觀圓,我法二執,漸化漸除。】

這個效果就顯著。障是什麼?大家總應該明瞭,障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業障。妄想分別執著少了、輕了,沒有從前執著那麼重,現在的執著還有,比以前輕了,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心空,心清淨了;心裡面從前憂慮牽掛很多,現在逐漸逐漸放下了,憂慮牽掛少了,心空了!空了智慧就現前。心裡面為什麼不生智慧?因為你裡面東西太多,塞得滿滿的,貪瞋痴慢、憂慮牽掛塞得滿滿的,所以智慧沒有了;生起來的統統是煩惱,貪瞋痴慢,它生這個東西。你心裡面要有,有的愈多就會生貪瞋痴慢;心不能有,這個諸位要知道。特別是你們現在要想學教、學經、學講經,我們中國人常講某人學問好,滿腹經綸,滿肚子都是的;要是真的滿腹經綸,這個人一定是貢高我慢。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他為什麼會貢高我慢?因為他肚子裡頭有,有就壞了。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學佛法,一面學一面捨,佛法要不要?要;要了馬上就捨,決不執著,這樣學佛法開智慧。前面講過,隨得隨捨,得了就要捨。把它攔住就壞了,毛病馬上就生了。所以決定不能夠執著,要保持心地清淨。空就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世間人講,空就靈了,心就靈,就聰明了;不空就呆板。

慧開觀圓,智慧開了;觀是見解,你無論看什麼事情都會看得很圓滿。我法二執,這是病根,眾生的病根,我執跟法執漸漸的化了。我執化了,般若法門最大的好處,破我執,大而化之;它跟小乘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念念想眾生,念念想光大佛法,我的念頭、私的念頭不斷,自己沒有了,這叫化。法執也漸漸的除掉。

【法與非法,漸漸不著。】

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所謂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修行證果,可見得沒有作意,沒有心裡想著我要去證果,自自然然證得了。說實在的話,這個證果是別人說的,你證得阿羅漢果,你證得菩薩果,你證得登地,都是別人說的。這個修行人自己怎麼樣?自己心中若無其事。不但大乘法如此,我們在本經清清楚楚的看出,連小乘須陀洹,都沒有執著我證須陀洹果,沒有!他沒有這個念頭。正因為他心地清淨,若無其事,旁人看到了,佛看到了,他證須陀洹果,那個證斯陀含果,別人說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定要學習,如果不學習,你永遠不能證果,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永遠不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堅固的執著,你證什麼果!小乘初果也沒分。小乘初果這個四相是很淡薄,不執著,他才能夠證得須陀洹,須陀洹以上更不必說了。這樁事情,就譬如你們同修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在五樓,你們一定從底下樓梯一層一層上來,那一層一層就等於菩薩的果位。菩薩果位是五十一階級,一步一步往上爬。有沒有爬樓梯的,我上了一階,我再上一階,有沒有?你們哪個爬樓梯是這麼爬法的?你們從底下一層爬到最上一層沒動念頭,若無其事你就上來了,你要是爬高一層好歡喜,我升了一級,你半天都上不來,你慢慢在裡面歡喜去了。

無論大小乘學人修行,心裡頭都是乾乾淨淨,若無其事。證果都若無其事,修行裡頭稍稍有一點得、有一點領悟,就著了相,那還能成就嗎?諸位如果從這方面去想、去觀察,你才曉得自己修行為什麼沒進步,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修行也沒進步。什麼原因?毛病就出在這裡。稍稍有一點小悟就沾沾自喜、就執著,不能夠大而化之,若無其事,他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心裡頭常常有,他不是無。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為什麼在《金剛般若》裡面這樣的強調,多次重複的強調無住生心,無住要緊!無住生心,生心還是要無住,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二你就又錯了,就又不得其門而入。《維摩經》上教給我們入不二法門,你能不能入金剛般若的法門,怎麼入?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把無住跟生心是二,你就入不進來;因為這是大乘門,大乘門是不二門。怎樣把無住跟生心融合成一不是二,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那恭喜你,你就入門了。讀般若、學般若,這一點意思要不能體會,經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決定得不到。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很容易,若無其事就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再看下面一段:

【菩薩廣度眾生,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不捨塵境。】

這一段好!有一些修行人討厭眾生,討厭塵境,離開遠遠的好,愈遠愈好,以為自己得清淨,其實自己並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佛告訴你的那個清淨心不是染淨的淨,你搞錯了。染淨是二法,它不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般若,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六祖壇經》裡面記載一樁事情,能大師剛剛到廣州,遇到印宗法師講經,印宗法師講《涅槃經》。聽經的人其中有幾個不老實,看到那個風吹的幡在動,有的人說:風動。那個說:不是!幡動。在那裡吵架爭論。他插了一句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法師聽到,這個人見解高。講完經跟他見面請教他,曉得他是黃梅法嗣,對他很尊敬,向他請教:五祖忍和尚平常給你們大家開示,有沒有講禪定、解脫?六祖答覆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記住!凡是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此修清淨心,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淨不是染淨之淨,染淨的淨都不清淨。什麼是清淨?染淨兩邊都捨,這清淨了。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清淨心,為什麼?你縱然得到,你是染淨之淨,所以你不會開悟,你不能入門。我們佛門表法常常用法輪,法輪的意思要懂得,也表一、表不二,法輪表空有不二、動靜不二,不二就是一。蓮花,這是佛門表法用得最多的,蓮花表染淨不二。蓮花生在淤泥當中,那是染;蓮花生長出來的時候,要通過泥上面的水,水是淨,水是清淨;花開在水的上面,染淨都不要了。染淨都離開了,那才叫淨。所以它不是對待法,我們是把它看成對待、相對的。它那叫真清淨,真清淨是染淨兩邊都不執著,這就高了。

菩薩度眾生,生生世世不捨眾生,沒離開眾生,離開眾生你怎麼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觸,一定要跟他往來;你不接觸他,你怎麼能度他。眾生的生活環境,業報現前的,種種不同,你要不接觸那個環境,你也度不了他。有些眾生生活得很苦,環境非常惡劣,「那個地方我不能去!」那個地方眾生你就度不了。你發的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那裡頭還加個註解,那個地方太骯髒、太落後,我不能去,那些眾生我不度,哪有這個道理?你的四弘誓願不就有缺陷,不就不圓滿嗎?

【以是之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而後乃離一切相。】

一切眾生生活環境最惡劣的,無過於地獄,地藏菩薩偏偏到地獄去度眾生,這個大家知道。其他的菩薩好像沒發願,「我們不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學別的菩薩」。其實諸位同修要知道,一尊菩薩具一切菩薩之修德,無論哪一尊菩薩,到地獄都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在六道裡面行救苦救難,他就叫觀世音菩薩。那個名號不是一定的,會常常改變的,無論哪一尊菩薩或者哪一尊佛,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到這個世間來成佛,都叫做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要到我們這兒來成佛,他叫什麼名字?叫釋迦牟尼佛。我們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現在就成佛了,他也要改名字,他叫阿彌陀佛。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名號是代表這個地區、這個時段裡面的教學宗旨,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任何菩薩到地獄度眾生都叫地藏菩薩,都叫地藏,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觀音菩薩也不是一個人,無量無邊,它是通號,它不是一個專有的名號,它是通號。好像一個學校,教國文的老師,一定都叫他做國文老師,教英語的一定是英語老師,它是通號,那個英語老師姓誰名誰不一定,太多太多了!菩薩的名號就是如此。地藏菩薩是個通號,是姓誰名誰,哪一位地藏菩薩。只要你發心修學地藏法門,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如果要發心修觀音三經,你就是觀音菩薩;你發心修普賢行願,你就是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生到那邊去的統統是普賢菩薩,因為那個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法門,《無量壽經》上都講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沒有一個不是。普賢菩薩有多少?無量無邊。不但我們沒法子計算,諸佛如來都算不清楚。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這些道理,明瞭這些事實真相。

以是之故,因為這個緣故。必應不住六塵生心,生心是必要的,生什麼心?廣度眾生之心;但是生心不能住。這個不能住,就是說心裡面不能有牽掛,不能有執著,不能有分別。諸位想想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有什麼染淨?染淨就融成一,那叫真淨。一有分別、一有執著,就不是真正清淨。有分別、有執著,一切法都是相對的;換句話說,把原本的一法變成二法,相對的。二就迷了,一就覺了,覺是佛法,迷是世間法,世法跟佛法是迷悟之分。「必應」這兩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都沒有,必定要這樣做法,你的心才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掛。然後乃離一切相,於一切相上不執著、不分別了。

【相離則性顯】

性在哪裡?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見不了性,就是把性跟相又分開了,又對立了,不曉得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只要心裡頭不著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怕初學不容易體會這個境界,不得已用金器來做比喻,《華嚴.金師子章》就是解釋這個現象,「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著相,金就見不到了,因為你只看在相上,你忘了它這個體質。但是金跟器一般人都知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沒有問題;今天我們跟你講,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懷疑了。你為什麼懷疑?這個器拿在手上,真的是金造的,我看得很清楚是金造的,沒錯!這個相拿在手上,這不像性,他見不到性。其實相就是性,至於你見不到,那也難怪你,因為你沒有見到真相,見到真相,原來是這樣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常講一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佛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個空、不可得就是性,當體即空,當體即性,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因為相是性顯示出來的,它所顯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今天看的是短暫的連續相、相續相,難怪一切眾生看不出來。可是金與器這個比喻,的確很接近,確實有不少人從這個比喻裡面開悟了。

【相離則性顯,性顯而後乃能不動道場。】

這個時候,性顯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你見性了。見性就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見了性之後你就得大自在。這裡舉出一個自在,什麼自在?可以分身,這個很自在。像我現在就不自在,現在國內外有幾十個地方請我去講經,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裡請,分一個身去,這個多自在!見了性就有這個能力,可以分身。

【現身塵剎】

不動道場,現身塵剎。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人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很愜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賺錢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賺錢。他的生活呢?生活從念當中變現的,想穿什麼衣服,也不要去買料子,也不要裁縫,衣服已經在身上,這一想就在身上;想換一件,舊的就沒有了,新的就來了,統統是念頭。一切生活是變化所作。生活的空間非常大,這個顯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拜拜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經上講的,經上講的是個比例,還不是事實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養十萬億佛,這是佛的方便說,實際上他的能力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漏,他有這個能力。他怎麼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體還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面前沒離開,十方一切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裡供養,都在那裡聞法。遇到有緣的眾生,他也說法度眾生,你看這多自在!這種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見了性,你這個能力就恢復。

為什麼佛家這樣重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目的相同。但是每一個宗裡面說的名相不相同,禪宗叫明心見性;教下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動道場,現身塵剎,

【滿其上求下化之弘願】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才真正能達到圓滿。如果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上求下化永遠不可能圓滿的。所以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大圓滿,你要是搞其他法門,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

【發大心,修大行,不亦難乎。】

像前面所說的,發大心、修大行。什麼是大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大行。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遵守這個原則,都是這樣修成的。難是難,

【雖然,有勝方便在,難而不難也。】

這是告訴我們,難,的確是難,是真難!但是有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在;如果你能用這個法門,那就不難。這個法門是什麼?

【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

這就不難了。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在諸佛剎土當中,廣大法界之中,有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我們今天遇到了,還覺得不稀奇,許許多多菩薩生生世世希望求這個法門,求不到!給諸位說,他求這個法門,不是說他知道有極樂世界,有念佛往生的法門,他要曉得了,他就求到了。他心裡想求一個,有什麼法門比較容易一點,讓我們趕快的成佛,趕快就滿上求下化的願,不曉得是哪個法門!沒有人告訴他是念佛法門。我們得來並不容易,大家看《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就知道,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成熟,你才遇到。你若是以為我們很容易遇到,不稀奇!居士林四周圍住的人家,他為什麼不來聽經?他為什麼不來拜佛?他這一生沒遇到,你看就在隔壁,就遇不到。業障重沒法子,絲毫都不能勉強。所以要知道這個法門,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當中,叫做殊勝第一方便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如果能夠肯定,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我常常講,這不是說開玩笑的話,佛門裡面沒有戲論,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一切眾生都沒有辦法逃過生死,唯獨這個方法不死。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死了,你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並沒有斷氣,你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見,耳聽得見,嘴也會說話,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歡歡喜喜跟著阿彌陀佛去了,這個骯髒的身體不要了、丟了,所以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身丟掉換一個身,換一個什麼樣的身?跟阿彌陀佛同樣的身。四十八願裡面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彌陀佛身體一樣,相貌也一樣,無比的端正莊嚴。這相貌從哪裡來的?念佛來的。你心裡面有佛,常常念佛,相隨心轉,他這個相貌自自然然就變成佛相。所以真的是不死的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覺,圓教的佛果。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一門叫做當生成就的佛法;就是一生成佛,決定不等二生。諸位要是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之後,你自自然然會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捨掉。

我在美國有一位同修問我,他說:法師,假如在《大藏經》裡面,只准你選擇一部經,你選擇哪一部?我告訴他:我決定選擇《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選擇這一部?我曉得這部經是一切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經,保證我這一生成佛的經典,我不選它選誰?你為什麼不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太長,我們年歲大受持不容易,愈簡單愈好。年輕的人可以選擇《無量壽經》,年歲大的人不選擇長的,選擇短的,愈簡單愈好。念佛念四個字,不念六個字,六個字多了三分之一,不少!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容易成就。喜歡找麻煩的人,喜歡囉嗦的人,根性都不利。真正根性猛利的人,他一定是選擇最簡單、最容易、最有效果的,那是根性猛利,真正有智慧,會選擇。

【當知念佛求生法門,正為發大道心者說,兼為餘眾耳。】

這句話說得好。佛講淨土這個法門,可以說四十九年從來沒有間斷過,古人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是真的。淨土三經是專講,其他諸經是附帶的講。附帶,有的講得比較多,有的講得比較少。像《楞嚴經》上,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那講得多;有些經典裡面只有一、兩句,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一句、兩句如果這個經典統統都把它蒐集起來,隨便看一看就是幾百部。由此可知,念佛求生淨土,佛在講一切經的時候常常提起,可見得這個法門正是為發大道心者說。發大道心是什麼人?就是希望一生當中要作佛,我不願意再搞第二生,這樣的道心叫大道心。來生還要作人,還有一些法師來生還要來當法師,當法師有癮,著了相,捨不得離開。這個願是不錯,來生還想當法師,來生能保得住得人身嗎?那個不叫願,那叫打妄想,你來生能保得住還得人身嗎?縱然得人身,你能保得住來生有因緣會出家嗎?一般而論,在佛法裡真正修行,假修行那個不算的,真修行,持戒修福真修行,來生可以得人身,一得人身一定去享富貴,財色名食睡就把你迷住了,出家的念頭忘得乾乾淨淨,連佛菩薩來提也提不醒你,迷了。所以這種願不能發,非常不保險、不可靠。發念佛往生的願可靠,這個有佛力加持,這個可靠。所以正是為這些人說的,就是一生當中決定要成佛,決定要脫離三界六道,這是大道心。「兼為餘眾」,餘眾是像一般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修學其他法門的人,附帶給他們阿賴耶識種一個念佛的種子而已,這是兼為他們說的。

【起信論云】

《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馬鳴菩薩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淨土聖賢錄》裡面有他,他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這是第一等聰明人,這是真正發大道心之人,他所說出來的就是他的經驗、他的方法,他成就了,教我們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緊的是專,專就不能夾雜,夾雜就不專,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關鍵就在這個字。所修善根,這句話實在講包含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全部的生活活動。因為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這個世間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一切工作,沒有一樁不善,穿衣吃飯也善。善從哪裡來?因為你那個心是佛心,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與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統統都相應,這是善根。以這個迴向求生極樂世界,即得往生。

所以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求別的,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決不求人間的富貴。有很多人到這裡拜佛,你問他求什麼?求保平安,求發財,求升官,他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求到了,還是搞六道生死輪迴,你說多可惜!他求能求得到嗎?求不到!天天在求,始終也沒求到。為什麼?他不懂得求的方法。實在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他之所以求不到,他不如理不如法,他當然求不到。很多人在佛菩薩面前求願,用的是什麼心態,用的什麼方法?賄賂、行賄。跟佛菩薩談條件,你保佑我,然後我怎樣來報答你;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供養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你說他怎麼會求得到?實在講,佛菩薩沒有降禍給他,已經很萬幸了,他怎麼可能求得到!其實佛菩薩不會降禍,佛菩薩大慈大悲,你怎樣侮辱他,他修忍辱波羅蜜,他若無其事。但是你決定求不到,因為你的心錯了,你這個心污穢骯髒、不清淨、不真誠,這樣求佛求不到,要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那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這是決定得往生。

後面這一段,「常見佛故,終無有退。」我們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句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的。《要解》實在講,無怪印光大師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把《要解》讚歎到顛峰、頂點,沒有辦法比這個更高了。蕅益大師這個解釋,如佛親說,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裡面,那個關鍵的字眼在「圓」。學教的同修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沒有圓滿。真正的圓證三不退,嚴格的來說,是等覺菩薩,他這個三不退圓滿了;再破一品無明,他就成究竟佛。所以他這個三不退,才真正叫圓滿。假如把標準放低一點,不要拉得這麼高,放低一點,最低的標準也是七地菩薩。在一般講,應當是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不退!我們想想看,我們這樣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憑著念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去就當八地菩薩,這還得了,這不得了!什麼法門能夠比?找不到,真是千經萬論裡頭沒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這個事,只有這麼一個法門。可惜學佛的人很多不認識,還有人毀謗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阿彌陀佛是太陽神,有人拿這些書來給我看。我說:他說假的,我說真的。他不學這個法門,我學這個法門。他不相信,我相信。我親眼看到許許多多人往生,哪裡是假的?說這些話的人,他是什麼人我不曉得,心裡想想,只有魔王才障礙,怕你往生,怕你出三界,用一點方法把你攔阻住,大概總是屬於這一類的。故意來障礙你,你沒有智慧,你沒有信心,一聽心裡頭馬上就動搖,這多可憐!這也是說這一次為什麼我們要講金剛般若,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動搖,很容意被人障礙住;沒有智慧,對於淨宗的教義不夠透徹。

我過去在美國洛杉磯,好像是一九八五年,那個時候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麼一句話。有很多人去查經查不到,所以在報紙上發表很多文章,帶業不能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對於淨宗海內海外起了很大的震撼,許多人懷疑。我在洛杉磯下了飛機,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周老居士算很難得了,一大把年紀,那個時候他八十多歲,也是一生念阿彌陀佛。他對於台灣的佛教也很有貢獻,台灣大專佛學運動是他創辦的,他提倡的,台灣第一個大學裡面佛學的社團,是他協助建立的。我以為他念佛還算不錯,這在機場碰到我:法師,不得了!我說:什麼大事?他說: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我這一生不就白念了?說的話好可憐,垂頭喪氣。我就跟他講:原來這樁事情,既然帶業不能往生,就不去也罷。他聽了就很奇怪!他說:怎麼不去?我說:如果要不帶業的話,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你曉不曉得?他說:我不知道。如果不帶業,西方世界只有一個人,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還沒有聽懂我的意思,他很茫然,他看了半天,為什麼?還是不懂。我就告訴他,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是不是叫業?他這才有一點明白。等覺菩薩還帶業,不帶業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有!這經上有。如果要不帶業的話,哪來的四土三輩九品?佛講經是講原則、講原理,沒有說句句話都給你講清楚,哪有那麼多時間跟你講?你應當要舉一反三,四土三輩九品怎麼來的?還不就帶業多寡不一樣!帶得多的品位低,帶得少的品位高,不就這個道理!這才把他的信心恢愎了。我說,老實念佛決定沒錯。不能聽人亂說,查經查遍《大藏經》沒有;《大藏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他沒有看見,四土三輩九品就是講這個。沒有一個不帶業,除了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等覺菩薩都帶業,文殊普賢都去往生,哪不帶業往生!這個地方《起信論》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哪個不帶業?龍樹菩薩初地,帶的業還多,還帶的不少!所以一定要清楚、要明瞭,要透徹教義,沒有智慧,被人家幾句話就難倒了。所以我那時候看到周老居士,我真的心裡很感慨,他不是初學的人,他學佛比我年歲久;我們年輕,他比我大概要大三十歲的樣子。學了那麼多年佛,被人家一句話就難倒,你說這個問題嚴重不嚴重!所以般若重要,一定要有智慧。這是能常常見佛,決定不退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10月23日10:29: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27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