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礼义廉耻之重要性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法師 講述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点此下载PDF

禮義廉恥之重要性

四維是禮義廉恥,是性德的德目。管仲說這四個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是國家的四根支柱,「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房子沒有四根柱子支撐一定會倒塌,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不知道禮義廉恥,這個國家就很危險,離滅亡也就不遠了。現在的世界不安定,地球的災變很多,這不外乎是人心的感應,如果我們能知恥知錯,把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些德目都找回來,發憤勇猛精進改過,社會就能安定,地球災難就能化解,所以認識禮義廉恥對現在的大眾太重要了!

禮是什麼?禮是約束身體行為的標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要合禮。佛門講「不犯威儀」,威儀就是禮貌、禮節,處事待人接物有分寸就是明禮。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在過去的社會,如果不懂禮就無法立足,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人人都知禮講道義。我們與人往來,不管是第一次見面,或是老朋友見面,都要有一點禮物。一定要懂得對方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與我是什麼樣的關係,我應該送什麼樣的禮物,都有講究的。懂禮、守禮、持戒的人,誰不歡喜?所以要有智慧省察時節因緣,該行什麼樣的禮節,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請李老師給我們講《禮記》。中國儒家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周禮》是國家的典章制度,像現在的憲法,國家的法律規章。《儀禮》是生活的儀規,處事待人接物應當要遵守的禮節。《禮記》是雜記,如現代的雜誌,有許多是解釋《周禮》、《儀禮》的文章,說明這些禮節的理論依據,為什麼要制定,在生活當中應當如何來學習?我大概啟請了六、七次,李老師才答應為我們開講《禮記》第一篇《曲禮》。

《禮記》是很長的一部典籍,《曲禮》是生活教育。第一天開講時,老師就說:「儒家的禮、佛家的戒,現在是最不受人歡迎的。我們講這個做什麼?我們是不是真發心學禮?真的能懂得禮嗎?」最後老師說:「我為大家開這一堂課,希望大家將來與一切人交往,不要讓人討厭你,我們這個課的目的就達到了。」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人要做到與一切人接觸的時候,別人歡喜你、不討厭你,你做人就成功了。如果你做人在在處處讓別人討厭,你自己一定要檢點、要反省,要把這個因素找出來,消除這個因素,然後就能得到大眾的歡迎,這在佛家叫懺悔,儒家叫改過,改過與懺悔在儒佛兩家是回歸自性的重要修行手段。

李老師編了一本《常禮舉要》,那是禮的最低限度,不能再低了,我們每位同修都應該好好學習。懂禮,在社會上,無論在中國外國,不會被人嫌棄。我們沒有希望別人喜歡我、讚歎我的念頭,只求與大眾相處時,別人能不討厭我。李老師開宗明義,第一堂課就把這個目的說出來。有禮才有往來,禮是有節度的,換言之,禮是社會的秩序、規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這裡面,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守禮、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譬如人與人相見,相見有禮,最恭敬的禮是三鞠躬。我們是現代人,要學現代的禮。學佛的人,我們只有對佛像才行跪拜禮;對人,我們不提倡行跪拜禮,合掌三問訊是最敬的禮。佛法要現代化、本土化,大家要真幹。你能走上現代化、本土化,推廣佛法容易,大家都願意入佛門來學習佛法。有很多人看到學佛的人見到法師都要跪拜,他不學了,怎麼他都不肯進來。這就是我們對禮的把握不能恰到好處,把許許多多人擋在佛門之外!如果是合掌三問訊,這個他也可以,你就帶許多人入佛門了。所以禮不能不到,也不能過分,要恰到好處。如果超過節度,就是諂媚巴結,也不合禮;如果不及,顯得自己傲慢,所以一定要符合節度。

我們現在與一切善友往來,我們要行什麼禮?如果是出家的大德,用「頂禮雙足」是可以的。但老和尚一定跟你說「一拜」,老和尚叫你一拜你就一拜,你如果兩拜、三拜就顯得巴結了,就不合禮。老和尚不說「一拜」,你行一拜,這是合禮的,為什麼?我們只有拜佛才三拜,拜人只一拜,這個同修們記住,不管他說不說一拜,都是一拜。行接足禮也要看在什麼處所、在什麼時間,一定要觀察清楚。譬如老和尚在吃飯,這時決定不拜;他在休息、睡覺也不拜;他在忙事務,不拜。有時節因緣的,錯了都是失禮。非佛門場合,見到老和尚,只問訊,不拜。絕對不要以為這是對老和尚不尊重,否則你就錯了。可見得「懂禮」這兩個字相當不容易!

我們現代的社會,包括我們自己,與一切大眾往來的時候,常常把禮節疏忽了,殊不知禮節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民國初年,有不少人寫文章批評禮節對人的約束太多了,比不上西方人的自由開放,對於西方文化非常羨慕,而認為中國禮教是吃人的,所以極力廢除禮教、打倒禮教、拋棄禮教,果然禮教被社會大眾遺棄了。遺棄的後果怎麼樣?社會動亂,人沒有禮了。我們讀到經典上這些禮節,實在講非常感慨。雖然這個世間不講禮了,可是我們以禮對人,人家都歡喜,他並不討厭。由此可知,好禮是天性,絕對不是孔子、孟子想出來的一套辦法,它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自性本具的德行。

性德到底在哪裡?從禮上顯示出來。在佛家,從戒上顯示出來。禮與戒都不是聖賢們制定的,而是古聖先賢心行自然的流露。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對人對事對物,自然具足禮貌。如果沒有禮貌,這個人是凡夫,沒有見性,聖人哪有對人無禮的道理!這是我們要明瞭、要學習的。我們凡夫,念念希望超凡入聖,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無禮就是將自己的本性迷失了,所以表現在外面就與禮法相違背了。

人與人相往來第一個就要懂得禮,人與人才能和睦相處,才能化解衝突,才能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你要問從哪裡做起?從知禮、守禮、行禮做起。禮節最基本的是《弟子規》。《弟子規》是最基本的禮教,《感應篇》是最基本的因果教育,在佛法是《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在行持上與《弟子規》、《感應篇》差不多。禮的精神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平等的恭敬心,用恭敬心落實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正有用的學問,是每個人必須要學習的。

仁義是儒家的核心,孔子代表仁,孟子代表義。義是什麼?無論是為自己,或是為他人,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不違背道理這叫義。義者循理,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義是義務,要盡義務,絕不講報酬。我幫助別人,我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求報償,這叫義務。講報酬,不是義,是禮,所謂禮尚往來,送禮是要回報、回禮的,義務是不要回報的。現在所謂義工,就是不要報酬,義務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道義。我們在社會上以什麼身分、什麼地位與一切人往來,我們就有什麼樣的義務。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幫助眾生的事情是應該做的。現在幫助眾生的事很多,在眾多項目中,要看我們處在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身分。用財力,或是用勞力,或是用智慧,或者三個都用,盡心盡力、全心全意的為一切苦難眾生工作,幫助他解除苦難,幫助他離苦得樂。應該要做的,不要去計較報酬,也不要去計較工作環境,這就是義。情、理、法面面都照顧到,這才圓滿。

現在的公司,上有老闆、下有員工。老闆是領導,員工是被領導,不是親情的組織團體,因此必須要靠道義來集合才行。把父子有親的這種愛表現在上級與下級的關係之中,這是義,彼此互相包容,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團體的人一定要尊重團體、愛護團體,絕不能毀謗團體、傷害團體,這就是有道義。

日本的工商業得到西方人尊重,他們公司上下團結,沒有罷工的,他們有抗議不罷工。如果員工對老闆不滿,就在頭上扎一條白帶子,照常工作,老闆一看到員工有不少頭上扎白帶子了,馬上開會解決,彼此非常尊重,這就是有義在裡面。不像其他一些國家,有一點點問題出現就罷工,這一罷工,員工、老闆雙方都受損失。現在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道義沒有了,沒有相憐,都是互相對立,都是利害衝突。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都能守住重義輕利的原則,都能把它做到,就是能盡義務的現代聖賢君子,這樣就能有義且有利。

經典裡面稱諸佛菩薩是大德,他們知道盡義務,做最好的樣子給大眾看。他們自己生活需求非常簡單,三衣一缽,過最簡單的生活,卻對社會作最圓滿的貢獻,他們是義務教育工作者。義務教育就是不求報酬,不求果報,這樣才值得社會大眾尊敬,才成為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他們對社會、對眾生、對現前、對後代都盡了義務。天人導師是一切眾生對如來的尊稱,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出家身分,用現在話說,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義務的工作者。在中國,孔子也是這樣的示現。我們今天發願學釋迦牟尼佛、學孔子,那我們就要像佛、像孔子一樣,在這一生當中,在社會大舞台裡面,好好的表現,把佛法裡的三福六和、四攝六度、十大願王做出來,把儒家的倫理道德做出來。真做得好,我們就是真正儒佛的弟子,是真正儒佛的傳人。

佛經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去做的。做起來不認真努力,當然就與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產生衝突。所以我常講,化解衝突,從哪裡做起?從化解自己內心衝突做起。我們的煩惱習氣肯定與儒佛的教誨產生衝突,怎樣把自己的衝突化解,這就叫功夫。

修行的功夫,一定要做得徹底,真正捨棄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隨順聖賢的教誨。經典就是劇本,我們上台去表演,按照佛經來表演,你就是佛菩薩;按照儒書來表演,你就是孔孟,這就是真正的道義!

廉是廉潔。廉潔是不貪污,不取分外之財,不佔他人一點便宜。中國從漢朝以來,兩千多年中國帝王選拔官員就這兩個條件,孝、廉,叫舉孝廉。如果政黨吸收黨員,能用這兩個條件做第一標準,不孝順父母、不廉潔的人,不能參加政黨,那麼這個政黨就是最優秀的,這才能解決問題。

節儉,是廉潔美德。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守本分,一飲一啄,決定不浪費。我們過一般社會最低水準的生活,遠離奢華。要常常想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饑餓的邊緣,他們沒有食物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現在這個世界,每一年餓死的人還有很多。我們喝一杯水,吃一碗飯,有沒有想到他們?所以要珍惜這個緣分,拓開心量,常常想到這些苦難的眾生,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我從前經歷過很長時期苦難的日子,清苦成了習慣,奢侈的生活我過不下去。所以,我們有多餘的要供養,應當用來照顧社會苦難眾生,不能只顧自己享受!粗茶淡飯足以維持這個身體,只要我們身心清淨,自然身體健康,體力充沛。

我們淨宗學會這個小道場,物質享受太好了,我感覺很過分。如果我們的修德不能與日增長,恐怕這些物質供養的享受消化不了。諸位要知道,消化不了就要生病,病的後面就是死亡,死亡的後面是三途六道,非常可怕。何況出家人,「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叫了道,換句話說,如果今生不能真正往生,我們欠施主的債務,到哪一輩子才能還得清?所以,常住物品要懂得節省。一張衛生紙都不能夠隨意丟棄,用了還可以再用,用到不能用了,才丟掉。物力艱難,來之不易。我用一張衛生紙,我絕對不是用一次就丟掉,一次用一半,把它疊起來裝在口袋裡,那一半還可以用,我用到不能用的時候才丟棄。絕不是這一張衛生紙拿來擦個臉就丟掉,浪費!過分!這是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我們決定不能夠貪圖享受。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化緣,沒有募捐,我們要學。建設、維護道場的錢從哪裡來?自自然然來的。如果化緣募捐,錯了。有一些護法施主主動來供養道場,那我們也是量力而為,看到他有這個力量,沒有增加他的負擔,我們可以點頭。如果他的力量不夠,布施供養增加他的困難,不能接受!接受的時候於心何忍?過去,曾有一位居士拿了五十萬台幣供養華藏圖書館,韓館長看他拿這麼多錢來,就問他:「你的家庭環境怎麼樣?你做什麼工作?」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家並不富裕,收入並不多。韓館長說:「你的心意我領了,心願到了,把錢拿回去,不接受。」這個做法我歡喜讚歎。不是見錢眼開,見錢要問你錢怎麼來的?你家裡是否知道?你到佛門來做好事,你家裡人是否同意?不同意,趕快退回去,免得你家庭鬧糾紛。為了學佛,搞得一家不和,錯了!佛陀教我們修六和敬,怎麼能讓人家裡不和?不能接受,勸導他,捐個幾百塊錢,細水長流,多好!絕不能增加他人負擔。

我在台中求學十年,我有我做人的原則。我住在台中,絕對不會讓台中人對我有一分錢的供養,我所奉行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生活來源從哪裡來?甘老太太在台北的同參道友十五個人,每個人一個月供養十塊錢,她每個月給我寄一百五十塊錢,我的生活夠用了。我在這個地方不用大家供養錢,大家對我有信心。這些做人做事、弘法利生的原則,一定要懂。當地人的供養,一定歸還給當地。我在台中,台中也有同修供養,我都供養慈光圖書館,供養台中蓮社,我一文不取。只有給我買的衣服,這個我可以接受。到一個地方,如果拉信徒、接受皈依、收紅包,這是給人很不好的印象,我們自己也覺得難為情,怎麼能做這種事情?

生活清苦一點好,心裡沒有貪瞋痴慢,心裡沒有病毒,對外面的感染我們有抵抗力。現在醫學講免疫能力,免疫能力就是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身心健康!年歲雖然大了,還一樣有體力、有精神辦事。佛法在行不在說,真正做到了,那就真正在教化眾生,真正在弘揚佛法。一切要做出來,要表演給大家看,廉潔!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沾染,默默的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自然然有收穫。勉勵自己盡形壽做去,不斷影響現代的人,人家看到你廉潔,他深受感動,回頭向你學習,這個效果就現前。當然,這個影響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佛度有緣人。只要自己默默去做,自自然然就會產生這個效應。

恥是知恥,有羞恥心、慚愧心。慚愧在中國道德裡面來說,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心無愧。慚是良心,是對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問自己,能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外面輿論的批評。內不違背良心,外面自然就不會有輿論的批評指責,這就是知恥。由此可知,知恥是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如不如法,反省自己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老師、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孔子作《春秋》,《春秋》裡面就有讚歎、有批評,善的寫出來讚歎,惡的也全寫出來批評。讓現前後世的人看到,具足慚愧、羞恥者就不敢為非作歹,這是《春秋》所起的作用。《春秋》是中國歷史的開端,其立意在此。如果是無慚無恥的人,孔子的《春秋》對他就不起作用,他做惡事不在乎別人批評,只顧自己的貪婪欲望,沒有想到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他根本不理會,那就是無慚無恥。所以我們如果要善護諸根,要靠慚愧,要靠知恥的心。

在佛法講,本性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純淨純善,所有一切不善,本性裡沒有。不善從哪裡來的?不善是從迷失本性来的。迷失本性,迷失佛性,就是不知恥。我們墮落在六道輪迴裡,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怎麼能對得起自己的本善?所以嚴格來講,阿羅漢以上才算是具足慚愧,真正知恥。人墮落在六道裡就是恥辱。知恥是性德,慚愧是性德。

知恥的人,中國古人說得好,「知恥近乎勇」。人,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發憤圖強?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是這個力量在推動他,在佛法講是精進的動力。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世間善根有三個,無貪、無瞋、無痴。佛法修行當然要具足世間三善根,沒有三善根不能修行。在三善根中還要有一個特殊的善根,精進不懈。精進使一個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成佛之後也不休息,依舊勇猛精進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到那時看到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成佛,覺得那是我的恥辱。這就是見性的人與沒見性的人不同之處。沒見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見性之後,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就是一體,《華嚴經》上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我常舉比喻,把宇宙整體比作一個人身,十法界就好比身体不同的器官,一切眾生好比身上組成器官的細胞。身上任何一個細胞出了毛病,我們都希望把它治好,若沒有治好,怎麼對得起它?從這個比喻細心體會,就知道佛菩薩的觀察與我們不一樣。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性德就不圓滿,性德不圓滿就是恥,然後你才明白諸佛菩薩為什麼能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不辭辛勞、不怕辛苦,哪裡有求,哪裡就有應。不僅是我們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眾生,只要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感應的事情不難體會,諸位同學在大乘經教裡能夠稍稍契入一分、二分,就能看出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在此時此處,你就能看見、發覺,真的是無時無處不在。這才真正懂得我應該要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薩的恩德,感激老師的恩德,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需要人督促你,你自動自發,在這裡面得法喜充滿,在佛法裡講,就是得到了諸佛菩薩的加持。

我們自己本性本善,現在卻受到嚴重的污染,別人都成佛了,我還在當凡夫,奇恥大辱!所以我應該知恥,好好懺悔改過,否則怎麼能對得起自己本來是佛?怎麼能對得起父母老師?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一切苦難眾生?我修成了才能幫助他,我修得不好、修不成,他天天在期望著我,我能心安嗎?所以人知道恥辱就有救。佛家講「勇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誰能做得到?知恥的人能做到。能知恥,當然就能夠發憤、勇猛精進。所以知恥是修行德目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仁義。

對於不知恥、不如法、沒有慚愧心的人,怎樣幫助他把煩惱習氣改過來?換言之,如何幫助他恢復性德?這個要有信心,為什麼?慚愧知恥是性德,自性裡本來人人有的,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無慚無愧不知恥本來沒有,自私自利本來沒有,貪瞋痴慢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可以斷,本來有的可以恢復。護法的人,修行的人,對這點要有堅定的認知,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恢復性德。

人人都知恥,都有慚愧羞恥心,自然會守禮,自然能盡義務,自然能夠廉潔,自然能斷惡修善,世間災難自然就化解了,社會自然安定和平。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8月20日04:02: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03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