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32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32
「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前面我们说过,对治嗔恚这个习气一定要修冤亲平等观,经上举例子是说把冤家与自己父母一样看待,用平等心来看待,我也曾经教诸位,把冤家看成佛一样,在这里修平等观。这样,我们贪嗔痴中“嗔”这个最重的烦恼就能够断的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是答复第五个问题,就是发何等心。此地所讲的发心与般若经里面弥勒菩萨所讲的没有两样。弥勒菩萨教我们要发广大心、发第一心、发常心、发心不颠倒心。这个地方正好是这四个意思。“尽于虚空一切众生”,这是广大心。我们要度一切众生啊,要佑护一切众生。如果一个人果然发了这个心了,那如果众生有什么得罪你了,你还会怪他吗?你要度他,你就不能责备他。他正迷惑颠倒啊,你要责怪他,那你广大心就没有了。他做错了事情,你还怨恨他,对不起你的事情你还记恨、念念不忘,这都不是广大心啊。众生无边誓愿度,只是挂在嘴边念念而已,实际上心里一点都没有。果然有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对众生什么样的过失就都能够原谅,都不会生嗔恚,那样才是真正发广大心啊。“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这是第一心。度众生不是度他成个罗汉、成个菩萨就行了,一定要度他成佛,他如果没有究竟成佛,那度众生的工作就没有完毕啊,所以要“究竟圆觉”,这个心是第一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这是常心。这是说自己入了圆觉了,众生亦复如是啊,这里面哪里有取、哪里有执着呢?正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常心。第四是不颠倒心,是除彼我人相。一切相都不著,这就不颠倒了。由此可知,凡是颠倒,都是从着相来的。你要一切相都不着,那决定不颠倒。“如是发心,不堕邪见”啊,这是真正大乘菩提心。这自然不会堕落在邪见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这是第一首颂,是教我们一定要跟一个正知正见的老师,连小乘圣者我们都不跟他学。这是说的求师。「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作止任灭是四种法病,如果老师没有这四种毛病,这是好老师,这是明师,我们应当要依靠他。为什么呢?我们依靠,自己就可以离开这四病。这是讲依据何法。「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这几句说了两桩事情,前面是讲除病,后面两句是讲修行。除病,我们刚才长行文已经讲过了。如果你是一个法器,那善师看到,一定不会舍弃你的,即使你不找他,他也会来找你。如果善师来亲近你,你不应有骄慢。如果老师远离你,你也不应有嗔恨。“见种种境界”,这是说顺境界也好,逆境界也好,都要生稀有之心,就像佛出世一样。以这样尊重心对待老师,这是侍师之心啊。“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这是讲修行的根本,要严持戒律。「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度一切众生”,这是广大心。“究竟入圆觉”,这是第一心。“无彼我人相”,这是自己几乎快到达圆觉境界了,已经是度众生但不取度众生的相了,这是常心。“当依止智慧”,是无颠倒心。应当依这样的正知正慧来修学,就可以超越一切的邪见,证得如来果地上的般涅槃。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段落。中等根性人的修行方法讲完了。我们能看到,中等根性的修行程度也很高啊,这是高级的中等啊,不是普通的中等啊。下面这一问一答是本会的圆觉菩萨请法,专门讲的下根修学的情况。下根修学只有这一会。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圆觉菩萨听了前面菩萨的请法、如来的开示,非常庆幸自己得了很大的利益,同时也想到这些问答对末世众生也会有很大的增上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这是讲当时在会的大众,个个都已经开悟了。「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是特别为我们末世没有开悟的众生请法的,请问世尊这些众生应怎样来安居修圆觉。这是大问题。在三类观行中,到底以哪个为第一,应从哪里入门,这里圆觉菩萨请法,请佛为我们指示出来。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经文都很容易懂,一看就明了了。「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这是正式答复圆觉菩萨的祈请,先说明道场。这段是接前面的,总结如来在前面十会所说的。这都是末法时期具大乘性的众生,发心修如来大圆觉心的最高指导原则。这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信佛,这两个字是关键所在。几个人能信佛呢?实在太不容易啊,真正不容易啊。我想起当年我受戒后到台中去看李老师,见到老师给老师顶礼后,李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要信佛,然后给我解释,“你学佛这么多年了,发心出家了,又受戒了,我再给你讲信佛这两个字好像是太浅了、太幼稚了,这两个字实在是关键所在啊”。李老师接着说,什么叫心佛呢?佛在经论上讲的道理要透彻的、正确的理解,深解圆解啊,圆就是圆满,解得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是断章取义,这个就不圆满。要解得圆、要解得深,我们才能够获得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我们的修行才不会走错路啊。具有正知正见了,得要依教奉行。换句话说,佛的教训,我们都能做到,这才叫信佛啊。错解了佛的知见,这不叫信佛,盲修瞎练更不是信佛。如果你开口就是“某人是怎么讲的,某法师怎么讲的”,那你已经信某人了,就不是信佛了。你要常常想着“佛怎么讲的”,这才对啊,依法不依人啊。信佛有“秘密大圆觉心”,这个“秘密大圆觉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佛有我们就有,我们的目的是要证得这个大圆觉心。“伽蓝”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僧园,就是僧众居住的地方,就是寺院。“安处徒众”,小乘比丘必须要大众在一起共修。“有缘事故,随分思察”,这是讲有外缘,不能与大众共修的,也可以一个人单独修。如果这个僧团是和合僧团,那一定要共修。如果这个僧团不是一个和合僧团,你在这里修行有障碍,你想真正修行,可以单独修学。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这是说明刻期取证,定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我们要完成,我们要成就。像净土宗里的佛七,是以七天为期来取证的,有时三个七连起来,有时七个七连起来,都是在一定期限中要求证啊。修圆觉行的,理论也通达了,方法也明了了,我们大家在一起修、一切来干,真正地要达到心地清净,当然开始是以悟净圆觉为期啊。如果道场有这个时间条件,那可以定一百二十天,四个月。中期百日,差不多三个月。下期是八十天。佛给我们说了三个期限。但是现在这个机会也不容易找到。现在工业时代,每个人都忙碌,谁有八十天的时间来修行啊,太难太难了。你们现在是学生,有寒暑假啊,来这里听讲座一个月还勉强可以啊。将来踏进社会了,天天要上班,三天不上班,人家就把你开除了,不要你了,那你就找不到长时期的修学时间了。这个事情,我在过去有个提倡,希望大家生活要节俭,能够多储蓄一些钱,工作五年,五年后有积蓄了,然后辞职修学一年,这一年可以找个清净的寺庙,亲近善知识修行。一年之后积蓄用光了,再去就业。你可能会害怕好工作丢掉后就找不到了,但在我想应该不会,一定有感应道交,佛菩萨会把工作帮你找好,到那时候一定有就业的机会。所以,工作五年,修学一年,只要你有这个胆量相信我就行。所以知道你有修学的决心,就一定有方便法啊,没有不成就的。
说到安居,现在这个季节正是我们佛门的结夏安居时间。下面经文有讨论夏安居的制度,我在此地讲了,下面就不讲了。安居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制度。佛当年在世,除了长随弟子在身边,长随弟子是没有毕业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佛都不留在身边,让这些弟子到四方去教化众生,使佛法普遍弘扬,这些弟子平常都在外面度化众生。度化众生不免对自己进修有障碍,实在讲,对自己进修并不会造成严重的障碍,因为教化众生就是度自己,自行化他是一桩事情,教学相长啊。可是,有时遇到一些困难问题不能解决,智慧不够,遇到众生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的能够解答,有的不能解答,有的虽然能解答但是不圆满,不能让众生心服口服。夏安居是召集教育,夏季这三个月,外面所有的学生统统都要回来,再亲近释迦牟尼佛,这是进修教育。你们想想这个方法,太理想了。而且,这三个月,这些弟子们也可以交换心得,教化众生的困难、经验都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增长经验、增长智慧、增长学问,如果有疑难不能解决,就请教释迦牟尼佛,所以夏安居是个太理想的制度啊。如果国家能懂得这个道理,也可以在寒暑假把所有老师、教员集合起来进修啊。老师水平如果提高了,那学生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我们佛门的教育真是非常的圆满啊,三千年前就实行这个制度了,我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我们想到的,他早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我们再想什么花样,也想不出来,全都被他想到了,全都被他做到了,这实在没话讲了。可惜世间人认为佛法是宗教、是迷信,这种误会把他自己障碍住了。这样美好的东西,他没办法接触到啊。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这是讲佛在世的时候。「若佛灭后。施设形像。」这是讲佛不在世的时候,一定要安立佛的形像,塑像也行,彩画也好。「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这是教我们随相用心,建立佛像意思很多,第一个教我们返本报始,不忘记我们最根本的老师,这是尊师重道啊。虽然去我们三千年了,我们还是念念不忘。连始祖都不忘记,那历代的老师当然更不会忘了,远祖你都会怀念,那现在的父母亲你怎么会不孝顺呢,那一定会孝顺的,所谓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一定的道理。见到佛,我们就想效法佛,就想追随佛,就想学佛,就如同佛在我们面前一样,有这样的亲切啊!
「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这是讲修学先要忏除业障,为什么呢?业障不忏除,没办法入道。十大愿王里面讲“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这是修行的先决条件。业障不忏除,无论哪个法门,都没办法契入。“悬诸幡华”这是供养。佛门中有很多供养是表法的。幡幢是表庄严、高显、超出一切的意思。香,是信香,表戒定,所谓是戒定真香啊。我们一闻到香,就想到要信佛,要修戒要修定。灯是表光明、智慧,一见到灯,就提醒我们要修慧。花表因,一见到开花,就提醒我们要修善因,要以清净心(悟净圆觉)修六度万行。一看到果,就想到我们要求的菩提涅槃之果。所以佛门里面每种东西都有表法的含义。我们在佛像面前供花,不是说佛要看花,所有的表法都是提醒自己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都要觉悟,提醒我们念念觉悟、不要迷惑,是这个意思啊。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初一、十五到寺庙来拜佛,供花供果啊。你问他晓得是什么意思吗?不晓得。他认为供佛、吃供果,佛就会保佑他,自己就会有福了。这是迷信啊,他哪里晓得这其中的意思呢,不知道啊。这样来拜佛的,大概是造了罪业了,拜拜佛、供供佛,心里得一点安慰,打了一针麻醉针回去。如此而已啊。这不是佛教啊,这是迷信啊。把佛当作鬼神来看待,以为佛像鬼神一样保佑人。这是错误的。佛保佑我们,是教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教我们破密开悟的理论方法,我们把理论方法搞明白了,自己依这个方法自悟自修自证,这就是佛对我们的保佑啊。如果我们自己不悟、不修、不证,佛就与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相干啊。所以要懂得这个境界。
“得心轻安”是利益啊。境界现前的时候,要记住不要理会。不管是什么境界,见如不见,想到《金刚经》上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里一定要记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好境界。如果善境界现前,你心就动了,那你就入了魔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凡是常常在修行时见到境界的都不是好事情,那是魔境现前。真正善境界,是偶尔出现,一般是在你功夫将要成就时会出现。这是佛菩萨给你作证明,给你增添信心,而你看到这个境界,必然是如如不动。如果是说你动心了,那你清净心就被破坏了,佛菩萨大慈大悲,不会做破修行人清净心的事情,所以你的功夫不到家,佛菩萨就绝不现相。
比如你念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忽然阿弥陀佛来了,“哎呀,好高兴啊,阿弥陀佛来了”,你这一念生起,你的清净心就被破坏了,刚刚快要念到一心了,阿弥陀佛一来就把你破坏了,你一生欢喜心,就把念阿弥陀佛的事情忘掉了,这怎么能行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有功夫见到这个境界的人,他见如不见,他也不会说出来的,他也不会告诉人的。现在打佛七时,经常会听到说这人见到佛相、那人见到莲花等,是真见到还是假见到呢?我不大相信他真见到。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一类人好充面子,如果别人见到了,自己没见到,就感到没面子,所以没见到也打妄语说自己见到了。再给诸位说,即使是真见到了,也是个妄相,也是个魔境界,不是好境界。所以,即使在佛七里真见到了好相,如果他想说,也只能暗地里跟主七师一个人讲,决定不能跟别人讲,这是对的。主七师听了之后,给他做一个证明,也决定不会公开宣布。
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他一生见过三次佛,极乐世界他见到过三次,他一直都没对众人说过,直到临往生时才说出来,没到走的时候他绝不会说。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模范啊。佛在《楞严经》末后讲到五十种阴魔,教我们了解哪是佛境界、哪是魔境界。你要把魔境界当作佛境界,那麻烦就大了,学着佛,最后被魔接引去了,最后变成魔子魔孙。所以要有智慧鉴别。对待境界,你要有个最高的原则,就是不理会。什么境界,不论是佛来也好、魔来也好,都一概不理,见如不见,也不向别人说,这就是好境界。为什么呢?他不干扰你,他没办法破坏你。如果见后常常想着“我见到佛菩萨了”,有这个念头,那就是境界对你的常常干扰,你就不能得一心,清净圆觉就不能现前,为他所障啊。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这是很明显的说出三七二十一天是修忏悔,是做真修行的预备功夫。夏安居是三个越,夏安居前面的三七是做预备功夫。“一向摄念”是离相用心啊。经过二十一天的忏除业障,业障消除了,这时心地清净,妄念能够收摄住了,般若的观照能够提得起来,以这个来修圆觉妙心。下面经文是讲你克期的日子遇到夏安居时怎么办。我们看下面经文。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我们一定要明了,圆觉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夏首”,就是四月首,安居是从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圆满,正好是三个月。三个月安居也称为结夏,这正是夏天的时候。印度在这时是雨季,出门托钵很不方便,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来集体的进修。大小两乘都有安居,但他的方法不相同。小乘安居叫对手安居,他在寺院里依靠老师,大乘安居的情形就不一样了,菩萨安居在大圆镜智当中啊,不像小乘是安居在戒律里面。我们修菩萨道的人,不可以因大废小,所以大小乘律仪都要顾虑到。菩萨亲近止住,清净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心性清净,一个是境界清净,心性清净是对菩萨说的,境界清净是对小乘说的。所以小乘人的安居需要结界,结界就是为了清净,外面的人不能进去,他有个界限,安居的人不出这个界限。这种方式现在也很难守,现在寺庙都是旅游观光地区,你如果结界不准游人进去,他反而更好奇,还说你有什么秘密,那个麻烦就更大了。你如果想给他讲安居,费了很多口舌,他还是不懂。他还会想“这庙里和尚大概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准我们去看”。所以今天这个事情就很麻烦啊。小乘安居一定是众修,菩萨安居就方便多了,一个人也可以安居。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踞菩萨乘”这句很重要,说明是菩萨乘,不是声闻。「修寂灭行」就是前面讲的禅那。「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个界就结得大,大圆觉就是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它的界,所以它不会出界的。菩萨道场大啊,不是一个庙啊,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他的道场。所以诸位发心要发大乘心,要发大悲愿,弘法利生。天下的丛林都是你的道场。例如我们这十天在这里讲经,这里就是我的道场,十天讲完了我走了,那这寺庙的常住他是替我看守道场的。还有一些人是替我建道场的,什么时候缘分到了,我就去那住一两天弘法,我不住了,他就替我看守啊。这是真的啊,一点都不假啊。我到佛光山去讲经,我就对星云法师这么说啊“你建了一个道场,我是主人啊,你们都是道场办事员、管理员啊”,就好像我这个主人到处有别墅,雇了很多人在那看守啊,我哪天高兴了就去那住几天,我走了你们就替我看守。你没有道场,天下丛林就都是你的道场。如果你有了一个,那你就成了替别人做看守了,这就糟糕了,这个事情干不得啊,我们要做主人。所以有很多人对我说“法师,你要建道场啊”,我才不干这个傻事情呢。建了道场,那你就只有一个道场;不建道场,天下道场就都是我的。何必自己搞个道场,受那么多苦、受那么多难呢?样样事情都要操心、都要过问,哪像我们到这来自在啊,什么也不操心、也不过问。你要没有道场,那你天天都是度假啊,今天在这度假,明天到那度假,一年到头一辈子都在度假,这多舒服啊,这种生活到哪去找啊。你要能享到这个福,那是人生最高享受啊。所以你什么都不要,就什么都得到了。你如果要了,那你所得到的就只有那么多,除了那个以外都不是你的。所以学佛的人要开智慧啊,不要学得迷惑颠倒啊。在从前,道场是国家的,或者是大德居士的。像佛经里常讲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道场是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个人合建的,他们两个人管理经营,出家人决定不过问园的事情,出家人是自在无碍啊。所以你想想看,菩萨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住在大圆镜智之中啊,他怎么不自在啊。他什么事都不迷,心境双亡啊,这是显示大乘住持与小乘不一样的所在。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身是指五识,眼耳鼻舌身啊,心是指第六意识,前五识与第六识安居了,大乘安居是这样,它不拘束这个身啊,它是要八识安居啊,所以他的界是结的大圆镜智啊,不是找一个丛林、寺庙或者什么清净的环境,那是小乘人干的事情。五识不再向外虚妄的攀缘了,前五识清净了。第六意识不虚妄分别了,第六意识清净了。与真如自性一体,这叫做安,所以安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做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叫做安居,身心安居啊。“涅槃自性无系属故”,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以系属的,这样他的界才结得大啊。所以,学圆觉的菩萨一定要依大乘,随顺法性啊,所以无所拘束。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所以菩萨安居是独来独往啊。这是在佛面前祷告的言辞啊,发的愿啊,不依事项安居,而依十方如来实相来安居。这是菩萨所修啊,这是无上妙觉的大因缘,乃是菩萨自觉圣智的境界,也是菩萨独自证悟的地位,所以说“不系徒众”啊。这是一个人安居,菩萨修安居法。小乘人的安居是事项上,是着相的,着重在戒律。为什么呢?平常在外面,环境没有这么清净,僧团不结界,就免不了有过失。这三月安居,大家结界,依众靠众,就等于说大家在一起互相监督,你想做坏事也没机会。所以这三个月身心清净,这个清净是外表清净,内心清净不清净,没有人晓得。小乘戒,只要身清净就可以了,前面也给诸位说明过了。大乘也取这个日期,也在这三个月(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可是大乘安居是心安居,是在理上安居,不是在事项上。小乘安居在家人没份,优婆塞优婆夷没份。大乘安居在家人也有份,为什么呢?因为有在家菩萨。所以在家人可以安居。诸位想想,这个安居对你的工作生活有没有妨碍呢?没妨碍。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界结得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安居的道场,所以你没有妨碍。小乘安居这三个月身要清净,大乘安居这三个月心要清净,这三个月是特别要提高警觉,修身心清净啊。菩萨这三个月提高警觉,目的是要证大圆觉啊,所以在佛菩萨面前所呈的言辞与小乘完全不同。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诸位看看示现两个字。「过三期日。随往无碍。」“三期日”是讲前面上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这三期日是你克期修圆觉法门的,与安居不同。实在说,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在平等性智里面,哪有期限呢,所以此地说的是“示现”,就是随顺小乘。小乘这三个月安居,菩萨也示现在这三个月安居。如果道场三期满了,而小乘夏安居还没满,那不妨随往无碍,随便到哪个地方去,超越这个界限也没有妨碍。这里有个道理,小乘人夏安居圆满后,也就是解夏,初学的比丘(也就是出家受戒不满五年的比丘),不可以一个人单独出去,他出门一定要有三个人同行。为什么呢?怕这个人犯戒,三个人可以彼此互相监督。菩萨不需要,菩萨一个人可以独来独往,所以说菩萨是称性安居,不需要伴侣,能随往无碍。小乘人随往有碍,一定要三个人同行。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