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27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27
我们图书馆印了一些善书,都送给大家。这些书都是很好的书。其中《太上感应篇汇编》可以把它当作戒律来修学,这是印光大师特别选出来作为戒律修行的,让我们持戒念佛。感应篇的本文不长,只有一千多个字,所以这个本文一定要背诵。这是戒律,每天早晚念一遍,想想我们的思想行为与感应篇是否相同,照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的行为。本文之外,其余的都是注解,注解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很有趣味,大家可以看看。
我们接着看下文。「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个顺序是观、禅、止。它把教化众生放在前面。教化众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法门,我们世间教学常讲“教学相长”,那只是在学问知识上的增长,佛法里面功德利益比这个还要殊胜,你们不是在《般若经》里看到“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你备课的时候、你讲解的时候统统是文字般若,你教大家起观照,自己何尝不起观照呢?所以你天天在讲经,就是天天在修观照啊。观照功夫深了,不知不觉就入实相了。假如你天天讲经,但讲经里没有观照,反而带着名闻利养。如果讲经是为了拿供养,是为钱来讲的,为名来讲的,没钱没名就不讲了。如果是这种想法做法,那就是佛门里面讲的“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利益啊。我们讲经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让大家开悟,其余的一切目的都没有,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但讲经中如果有人供养,那要收,不能不收。为什么呢?如果不收,就与他没缘了,接受供养也是结缘啊。这个供养收了干什么呢?收了再印经,再供养大家,这个福报就辗转殊胜。如果没有供养呢,没供养也不没关系,下次他请我讲经我还来。为什么呢?我讲经目的不是在供养嘛。供养一块钱不算少,供养一亿元新台币不算多啊,没有多少,只需要尽心尽力就好。钱多就多做事情,钱少就少做事情,只要尽心尽力,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万块钱但只做了五千块钱功德,那就不圆满。再比如说,你只有十块钱,但你硬要借十块钱,做二十块钱功德,那也是不圆满,不能负债做功德嘛。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尽自己的心里去做,就是圆满的。
这个定轮是把度化众生放在前面,由度化众生里面得禅、得定,依观照证实相。今天送给你们的《般若之精》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我们现代人实在找不到那么长时间去看。别说是研究,就是从头到尾看一遍,一天看八个小时,天天不间断,六百卷看下来也需要半年时间,半年才看得完啊。你们哪个人能说什么事都不做,一天看八个小时的经,看半年啊。没有这个时间啊,也没有人供养你去做这个事情啊,所以现在看《大般若经》太困难了。不要说是在家人,出家人也不容易,都没有时间来看。这部《般若之精》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纲要,提纲挈领,它把每卷里重要的经文摘录下来集成一本,相当于是六百卷大般若的节要,精要的节录,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大家平时可以看,可以读,里面统统是经文。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在古德里面,龙树菩萨就是用这种修行方法。这是以变化力,示现种种善巧方便,度化如幻的众生。然后是止、禅同时下手,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古德里面也有采取这种方法的。以变化力教化众生,就是起观照的作用。观照是内熏啊,所以帮助自己达到“至静”。常常讲经,常常说这些道理,常常劝一切众生,劝别人就是劝自己啊。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那劝众生时话就说得不肯定,模棱两可,为什么呢?亏心啊,自己都做不到啊,那个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如果你自己做到了,那你教化众生时说话语气就会斩钉截铁,别人听了一定增强信心,决定不会产生怀疑。所以,在教学中自己有内观的功夫,就会“资于至静”,帮助你达到一心,帮助你达到禅定。所以你看破之后,自然就放下了。刚开始放下是勉强,不太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看破。如果事理一切都通达了,看破了,这时候放下连一点迹象都没有,心里面没有一点痕迹,这才叫真正的放下,烦恼真正的断了。不但烦恼断了,烦恼的习气也没有了。须陀洹要证得阿罗汉还需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这得花多长的时间啊,我们在今天用二三十年就能达到,这个便宜占大了,不必七番生死啊。再给诸位说,如果达到了事一心不乱,你就会对理一心有充分的信心,就有把握,再有十年一定能够成就理一心,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走的不是直接的路子,已经迂回了,但是迂回的幅度不大。我是从民国四十二年开始学佛的,到现在已经学了二十九年了。你今天如果问我的境界,我给大家说理一心我现在还没有消息,事一心已经有了消息了,决定可以证得。我现在把经验告诉大家,指点你们这个方法,你们如果能够真正相信照做的话,你们修学十年就等于我修学的二十九年。为什么呢?比如说,我摸索这上山,现在上到山顶了,站在山顶一下,原来还有一条近路,我把近路告诉你们,你们上山就不用花我那么长时间了,你们十年就等于我三十年啊,只要是在理论上方法上没错误,照做就行。
首先五欲财色名食睡一定要断,这是打基础。像盖房子一样,需要先打地基。你还有贪财、贪色、贪名的想法做法,这就不行。你这些东西不舍掉,你即使修三十年也绝对不如我,你到不了我的境界。要真正放下啊。我最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给我布施、放下啊,我真干真学啊,我得利啊。虽然当时理论不懂,但是老师教我干,我就干。事上虽然统统都舍掉了,心没有舍掉啊,常常还有念头起伏啊,但是念头起伏的幅度越来越小,到后来就没有了。到没有起伏的时候,事一心就有消息了,决定可以证得。证得事一心之后,往前面看就是理一心,所以我有把握,如果我十年不死,理一心我就能证得。这个多自在,这叫真正的成就,这一生没空过啊,确实有价值,这得力于老师的教导。如果没有好老师指导,我们哪里晓得这个路啊,哪里晓得这个方法,怎么会知道放下有这么殊胜的利益!那绝对不晓得啊!现在呢,功德、利益也不能执着,为什么呢?如幻如化啊。不执着功德,功德就是圆满的,尽虚空遍法界。不执着利益,利益也是圆满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大家不但外面的境界要放下,连我们这个心也要放下,这才能达到决定平等寂静,就是这样的修法。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这与前面不同。前面观止齐修,后修禅。这里是观禅齐修,后修止。前面是“资于寂静”,此地是“资于寂灭”。这个方法我们要细心去研究,灵活的运用,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灵活运用。大家法门选择之后,决定不能动摇,不要这此山看到彼山高,那个麻烦就大了,最怕的就是这个。你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啊。这个法门学了几年,又重新换个法门,这个吃亏就大了,耽误时间。所以法门决定不要随意更改,但是最初在选定一个法门时要特别留意,选定了就不要更改了。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向下七段是以禅为第一。这二十五门的排序,前面七门是止在第一,中间七门是观在第一,后面七门是禅在第一。本段是先修禅,再修止,也是以“悟净圆觉”为基础、为根本。先以寂灭力断烦恼,这就是禅,然后再以至静住于清净,如如不动,这是止。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个是先用禅,后用观。他证果之后能发心教化众生,大开方便之门。但诸位一定要记住,方便一定要依智慧,所以它是依净圆觉。如果没有净圆觉作依据,这个方便就麻烦了,世间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啊。为什么呢,慈悲、方便不是很好吗?没有正智做基础,这个慈悲、方便就不得了了,就是滥慈悲。有智慧的慈悲,打人骂人是慈悲,甚至杀人还是慈悲,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没有智慧的慈悲,在我们这个世间叫溺爱,不辨是非,不辨利害,那还得了吗?所以诸位将来行菩萨道、教化众生,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以理智为基础,绝没有感情作用。恩威并济,无非慈悲啊。“寂用随顺”,这是指众生为菩萨所度的境界,以寂灭而起作用,所以叫寂用随顺,度脱众生又不著度众生的相。这是先修禅,后修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修禅,再修止,后修观。禅成就之后,寂灭的作用就现前了,所以他有“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这个“种种自性”是指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但是菩萨都能先以止,也就是定的境界安自己的心,境界虽然有种种,但是菩萨的心不为所动,正是《金刚经》里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但是他对一切众生的根性清清楚楚,唯有清净心的照,才能照得清清楚楚,然后才能契机施教啊,这就是佛法。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个排列次序与前面不一样,禅成就以后,寂灭作用现前了,他是以“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这个时候他的心是纯真无妄。这一点也是我这几天在讲堂给同学们特别强调的,大家要想真学佛,就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要用至诚心。别人欺骗我们,就让他欺骗。别人欺骗我们,我们晓得,不是不知道,我们也不说出来,就让他欺骗。甚至与别人伤害我们,就让他伤害,自己的心清净。为什么呢?那个境界正是考验我们,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他来考验我们,看看我的功夫够不够,我还动不动心。顺境的时候,他来诱惑我,看我动不动心。逆境时候,他来障碍我,看我动不动心。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顺境的时候,我们如果起了欢喜心,我们自己的功夫失掉了,禅、观、止都没有了。逆境现前了,我们如果生烦恼了,那我们所修的功德一把无明火就烧得干干净净。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化啊,平等一味啊,绝不动心,成就自己的无量功德。再看看一切众生,他们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为什么呢?没有他们这些境界,自己怎么能成就呢?自己不能成就啊!自己成就,就是在境界当中磨练出来的啊,磨到如如不动。定是这么修成的啊,可不是盘腿面壁就能修成的啊。
盘腿面壁是定的初相,就好像是课堂作业啊。课堂上学的东西要学以致用啊,在用的里面才是真修学,那才是真用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看我们经不经得起考验,境界是考验我们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修行。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道场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道场,道场在心地。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就只用一心无二心,那你就是圆觉会上的菩萨了。在佛法里面讲,那你是上上根性,你一生成佛决定没有问题。凡是在境界里经不起考验的、被淘汰的,那不会成就。那你无论修哪个法门,都只是在阿赖耶识里种一个金刚种子,这一生不能成就。那不晓得哪一生哪一世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那再继续干。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就是这种情形,没成就啊。如果要成就了,早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还会到这里来做人吗,还会到这个讲堂里来听讲经吗,我们生生世世就是这么错过了、这么耽误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这一生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决定要成就,这一觉悟就成就了。“无作自性”,没有一点假造作,纯真无妄啊。“起于作用,清净境界”,不管什么境界,都是清净的。天堂、地狱一味清净。顺境、逆境,无不清净。这个才叫功夫成就啊!这是先禅,当中观,后修止,按照这个顺序。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这位菩萨,他这个方法是先修禅,然后是止观并运啊。禅是以寂灭的力量,观一切境界唯是一心所现,就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确实自己能够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之后,你看一切法就平等不二。“种种清净”,他也不以自己成佛为优先,先教化众生,修止修观啊。自己住禅定当中,住在寂静里面,内心是寂静的,外面呢,随缘。内不变,外随缘。随缘,才能够利益一切大众。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禅止齐修,后修观。经里面告诉我们,先以禅的寂灭力帮助止,帮助奢摩他,禅止同时修,“资于至静”啊。后面这个“起变化”就是度众生了,这就是运用观了,这是从空入假啊,度化众生而不著度众生之相。所以自己永远是住于寂静的。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这跟前面顺序是相反的,这里是禅观齐修,后修止。这也是以禅的寂灭力资助变化。资助变化当然是为度众生,不为度众生何必有变化呢,变化就是假观。虽度众生,但动静一如、理事不二啊。所以他的心是寂静的,后面止就是指寂静,绝不为度众生种种境界相所动摇。也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以上这二十七门,三种互相配合运用。二十一,加上前面三种单修就是二十四,末后这一种就是三种同时修。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是止观禅,一而三,三而一。这叫做如意圆修观,在一切修行法里面是很特别的,是最圆满、最究竟的修法,通常等觉菩萨才是这个境界。称它作圆观,圆是圆满,就是一点欠缺都没有,不像前面都有次第,单修又有缺失。而这个圆,没有次第,圆圆满满。在天台所谓是一心三观,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修一切修啊,所以才能“圆合一切”啊。这个意思是说,以圆觉所发的般若智慧叫圆觉慧,这是一等圆顿大根的菩萨。教下我们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有次第不同,也有浅深不一样,而这里的圆解大开是究竟的大开,没有次第,没有浅深,一开究竟开,这才叫圆开智慧啊、圆解大开啊,才能够圆合一切。圆合一切,就是入一真法界啊。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这个地方的圆,是讲究竟的圆,究竟的圆悟圆修圆证,这是上根里面的上根。“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这个时候,究竟不离圆觉自性,这个菩萨才能称为圆修三种自性。三种自性,就是前面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在天台家讲,就是一心三观,一心圆照的意思,也是本经前面所说的“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就是圆照,“一切”就是指的十法界,跟前面讲的“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完全相同。因地心就是果地觉,果地觉就是因地心,因行果觉不二,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初发心即成佛道”啊。将来有这个机缘,《华严经》里面重要的几品,我们要认真修学,初发心功德品就是说这个境界。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以上所说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是讲修学的原理原则,是从方法上讲的,也是从善巧方便上讲的。这二十五种诸位要善于运用,把二十五种统统用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你这个佛号就念得活泼、念得自在,不疲不厌,从初发心执持名号一直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花开见佛,上品上生。所以这个佛号,有会念的,有不会念的。不会念的,就像唱歌一样,你看幼稚园小朋友唱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个字也没唱错,但你问他什么叫三民主义,他就不知道不晓得。他只会唱,不晓得意思,也不晓得境界,这就不起作用,所以会唱,懂得里头意思,就能随文入观,随文字起观照证实相,那才有作用啊,才能成无上道啊。光会唱,不晓得意思,也不知道境界,也不晓得怎么个修法,怎么个观照,那有什么用呢?这二十五种都是观照的方便。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无量无边,哪个烦恼起来了,就用哪个方法对治。虽然同是一句佛号,但它的用意不同。这一句佛号,有时止在先,有时观在先,有时禅在先,有的时候同时,有的时候不同时,一句阿弥陀佛里头可以随时变化,名堂这么多,不简单啊。所以,一句佛号能够对治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能够断的掉。你要会用才能断的掉,不会用不行。不会用的话,一个烦恼也断不掉。如果念佛念到心烦,念佛反而还起了烦恼,你想想看,念佛本来是为了断烦恼的,你反而念佛还增长烦恼,这就大错特错了。念佛念到增长烦恼的人很多啊,我就看到不少。念到最后,念到无明火都念出来了,念烦了,不念了,这都是不得法。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这是总示修学的方便,也就是最初方便。这一切发心修学的菩萨们,以及末世发大心的众生,依照佛指示我们的原理原则来修学的人,首先当持梵行。梵是清净,梵行就是戒律啊。戒为无上菩提本啊,所以是持戒在先啊,大经里面常讲“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没有清净,奢摩他、三摩、禅那就都不能现前,不管你怎么修也修不成功的。你念佛,不管你怎么念,也不能得一心。所以,有的人念一辈子也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没有戒。问题在此地啊。戒现在到哪去学呢?没地方学。现在讲经,还能够找得到老师教你。你说想学戒,已经没地方学了。但是不学,自己又不能成就,所以印光法师提倡《太上感应篇》啊。印光法师,他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啊,他的教诫不会错啊,他是西方世界等觉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的应化时间距离我们很近,他是民国时期人,过去没多久啊。不持戒,就不能得一心,换句话说,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他老人家提倡《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了凡四训》,用这三种东西来代替戒律。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对这几本书很重视,但还不算十分重视。我曾依照《了凡四训》来修,自己很得一点受用。后来我去香港讲经,我住在倓虚法师的道场中华图书馆,我在那没事就看看书。弘化社的书我很留意,弘化社是印光大师创办的,信徒给他的供养,他都用来印书与大众结缘。我在那一翻,这三种书弘化社印的版数最多。我印书,力量有限,一版一般一两千本。而弘化社印书,一版最少的也有三四千本,多的一次能印三四万本,而且后面那个版数已经到三十几版了。所以,我估计他这三种书至少已经流通了三百万册以上,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弘化社印任何书,都没有印这么多,为什么这三种印这么多?这就说明了反省是急务,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都搞不成啊。能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我到香港讲经很大的收获啊。回来之后,我就把《了凡四训》印了一万本,流通出去之后,又印了一万本。这几种书,在我手上差不多印了四万五千册,也是我们法施会印的分量最多的善书。这个本子呢,底本是线装书、木刻本,是我从香港带回来的。现在把底本缩小了,印成一本精装,便于受持。这个好像是印的两千册,赠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要认真,如果不在这个地方认真的修学,我们念佛想念到功夫成片都不容易,都会有障碍。
诸位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啊,不是普通的善啊,是上善啊,我们有没有上善的资格呢?我们如果不是上善,与西方世界那些上善在一起,那不入流啊,入不进去啊。阿弥陀佛虽然大慈大悲,欢迎你去,那些同参道友看你,都觉得你程度不够啊,那还是去不了啊。所以,我们得修上善。印祖告诉我们,用这几本书来修上善,就行。他老人家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指导我们的方法,那决定没有错误。《了凡四训》是说理的,是讲因果报应的道理,教你觉悟。功夫呢,是在《太上感应篇》上,袁了凡他修行依据的就是感应篇,他修行的成就就是得益于感应篇。了凡居士用感应篇成就,不足以让我们取法,因为他是世间人。但印光法师这一提倡,那我们就得相信了,那我们就得取法啊。印光大师是佛门的祖师,又是菩萨应化来的,他对我们讲这个方法正确、这个方法可以学,我们就应当要修学。所以我劝诸位,《了凡四训》多看几遍,《太上感应篇》本文一定要背。《感应篇》,早晨列入早课,念一遍提醒自己。晚上晚课也念一遍,反省自己,我这一天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有没有违背感应篇的教训,我是不是一个上善之人。以这个基础,念佛往生,万修万人去。你要是把这个基础舍掉了,那万修未必有一两个人能去,那是靠不住的。
所以诸位记住啊,世尊在末后总开示,“当持梵行”这是戒啊,“寂静思维”这是定啊,念佛就是修定修慧。戒在先,比什么都重要,这本书天天要看。从今天起,这本书就是你随身携带的东西,无论在什么地方,每次看一段看一节,多看也行,少看也行,天天要看,天天要背,把它代替戒律,这样修法,戒就圆满了。念佛,这是修定。“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这是讲加行,特别是修学这个法门,因为这部经是着重在行门上的,这一点与一般经不一样。这部经虽然理论说得很清楚,但着重在行门,特别是教新学菩萨、末世初发心的众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三七日”这是克期取证。所以你们如果真正发心的话,这次结业后,你们可以在我这报名,我们下次再开班学《圆觉经》。你们要用真心报名,不能后悔的,报了之后明年不来这是不行的。我们寒暑假可以找十天时间,或者我们照经上说的也用三七日,三个星期就能把《圆觉经》讲得很详细了。如果是三七日的话,我们要加强戒律,要加强念佛,我们来修。但下次我们再开班办讲座的话,《感应篇》要会背,一个一个我要来考试的,这是入学考试,《圆觉经》也要会背。《圆觉经》和《感应篇》不能背,就没有资格做正式学生,但可以旁听,但是正式学生要有十二个我才开班。为什么呢?因为《圆觉经》上有十二位菩萨嘛,少一个就不能开班啊。这样一来,我们年年寒暑假就可以办两次,每次都是三七日,我们找地方来共修,至少要十二个菩萨。你们要真干,不能假干,可以到我这来报名。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是说,我们自己是凡夫,自己也不晓得自己的根性,怎样选择,这二十五种哪个先修,搞不清楚啊。怎么办呢?在佛前抓阄。宗密大师就是这个方法。一切经太多了,样样都爱,都喜欢。但不能都学啊,总得在里面取一门,到底取哪个好呢,自己没有办法取舍,都喜欢啊。于是宗密大师就求佛,他把他喜欢的经都写在纸条上,捏成团,天天拜,拜七天,拜到第七天圆满了,再去捻,一捻就捻到《圆觉经》,于是他就修《圆觉经》,他后来在《圆觉经》中开悟证果了。你们现在呢,不必去捻。你们先背《圆觉经》,照《感应篇》去做。修半年后,下一次是正式开班,我们这次是预修班啊,下次我们真正来修圆觉法门,我们来讲圆觉经。那个时候我讲《圆觉经》,你听得就不一样了,你会有悟处。要从断爱欲开始,断一分有一分的功德利益,一下子断掉是不可能的事情,慢慢地断,烦恼一天比一天轻,菩提不断增长,得认真修学啊。下次的开班,才是我们正式的圆觉法会,这次是非正式的。正式的圆觉法会,在台湾恐怕还没有过呢,我们如果能办一个正式的,这是无量功德啊,非常有利益、有价值。世尊在这里教导我们“一念疑悔”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对佛有决定的信心,捻到哪一个,那就是佛指示你的,决定不能疑悔,不能怀疑。捻完了之后,不能说“这个经不行啊,不对我的根机啊”,那就完了。所以七天之中修忏悔,捻阄捻到之后一定不能生疑、不能后悔,就要照这个方法去修,这样才能够成就。二十五轮的内容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