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二集)
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02
经题有所谓通题与别题,通题通于一切经。如本经经题中“经”这一个字就是通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是别题。题的大意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这次讲座我们为了节省时间,重在大意的说明,而不注重名相的解释,详细的大家可以参考注解,注解里面都有。
听了前面的讲座,我现在要问一问,你们学佛,佛教是不是宗教?(现场有人说不是)你要说不是,你不觉啊;你要说是的,你也不觉啊。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我们学佛,要认为佛教是个宗教,那就一迷到底了,你不会开悟。如果你要执着它不是宗教,你也迷到底了,你也不会开悟。佛法是破执着啊!破了执着,这才能开悟,这才是圆觉,才是修多罗了义。但是说话是方便,不但佛所说的一切经是方便,历代祖师所说的也是方便说,我们今天在讲台里讲的都是方便说。如果你不执着,方便皆是真实。如果要执着,真实都是方便。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佛法教我们修平等心、清净心,我们执着佛教是宗教或者佛教非宗教,这都不平等、都不清净。但是今天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把佛教认为是宗教,执着是宗教。所以欧阳竞无大师才提出来“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呢?破除众生的执着啊!如果众生不执着了,欧阳大师说这个话就没有意思了。大家要晓得这一点,知道我们如何去求得正觉。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略说一说本经的教起因缘。
凡是一桩事情的发起,必定有它的因缘。佛法的修学,对因缘非常的重视。所以说如来教法,绝不孤起,起一定有原因。原因有总有别。总因缘是说佛法为什么建立在世间。像《法华经》所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这个话说的很清楚了,“一”是大事啊!就是因为我们众生迷了“一”啊,所以佛出现于世间,给我们说明“一”是真哪,“二”就不真哪。《法华经》里面讲“一大事因缘”,《华严经》里面讲“一真法界”,连孔老夫子都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们净土经典里面也说“一心不乱”哪。这些名相许许多多,意思都是一个,都着重在“一”,就是因为我们迷了“一”。你要晓得万法是“一”,就是圆觉了,我们不晓得万法是“一”啊,在一切法里面妄生分别、起惑造业受报啊!这就是迷了“一”啊,所以“一”就是圆觉。我们今天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要求证这个事实。“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所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是总因缘。
别因缘,这就是讲的教学了。每个人迷“一”迷得浅深不相同,迷的偏圆不相同,因此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学就有无量的方便、无量的善巧,这些善巧方便就是差别因缘。所以别因缘就是无量无边了,每一次讲解、发挥的因缘都是差别因缘,像我们今天在此地举行这个讲座,就是别因缘。我们这次讲座,也是帮助同修们了解一真之道,提供诸位同修悟入一真的法门。古德给我们说明,在这部经里面,别因缘略说有十类。说明这十类,大家就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
第一个因缘,是告诉我们,十方诸佛他们在因地当中是用什么方法修行的。这是我们急需要知道的啊。释迦牟尼佛,你是怎么修成的啊?阿弥陀佛,你是怎么修成的啊?如果我们晓得诸佛在因地的修行方法,我们修行就有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了。本经第一章“如来本起章”,文殊菩萨请教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最初修行依什么为根本?第一章是本经最重要的部分。第一章是讲理论,教我们开悟,解悟。第二章,普贤菩萨章,是讲行门,解了之后一定要行,所以普贤菩萨代表证入。精华就是在前面两章,真正说明了成佛之道啊!本经告诉我们,十方诸佛都是依圆觉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而在般若经里讲“依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与本经是一样的道理。一切大乘经讲法不同,但意思都一样。诸位要能够触类旁通,道理就能够明了了。可见得若离开了圆觉的观照,那就不是诸佛因地的法门。
第二个因缘,是教给我们观照是什么意思呢,怎样才算观照呢?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眼也能见,耳也能闻,这算不算观照呢?不算观照。究竟要怎样才算观照?离了幻,就叫做觉。我们现在离不开幻妄,分别执着我们离不开。比如说,我在此地给诸位讲解,你们听了之后,心就生分别,心里就起执着。这就不行啊,你也离幻啊,你就算天天在讲堂听我讲经,都不是般若观照啊,是意识在这里分别啊,所以你是不觉啊。如果你真的会听,听我讲经,听得清清楚楚,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那你就是观照。你听懂了悟了是观照,听不懂也是观照,只不过是观照的力量不够,没开悟,但是你用的是观照功夫。你如果在听的时候老琢磨“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讲法,这里头有什么道理”,那你就完了,统统是不觉啊。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啊!我在这里讲了一个多钟点了,你问我说了什么,我一句话也没说。清净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啊,哪有可说的呢?你们如果能做到闻而无闻,无闻而闻,那就是观照。有说之说,有分别有执着,“这个应该怎么说、一定要怎么说法”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不是观照了,这个就是不觉了。本经教给我们,离了幻就是觉。换句话说,离了幻就是观照,离了幻就是一心不乱。幻是假的,不是真的。分别执着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个因缘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次第。换句话说,也就是教给我们离幻的程序。一切法皆是幻妄,连佛法也包括在其中。为什么呢?你用分别心,用执着心,佛法也是虚幻不实的啊。离开了幻,给诸位说,一切都是真实的。不但体真实,相也是真实的,作用也是真实的。真到什么程度呢?真到了一。如果离开分别执着,万相是一。一相无二相啊!离开了幻妄,作用是一,一用无二用。什么用呢?圆觉。这个话我只说到此地,愈说愈玄了,实际上是愈说愈真实了。我们现在是生活在幻妄之中啊!没有法子摆脱啊!见不到真正的理与事。本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次第,根性利的可以顿超顿悟顿入,中下根性的人可以渐次悟入。
第四个因缘是指示我们穷尽深理。因为本经里面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问题就大了。既然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众生呢,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了无明呢?这是很深很深的疑惑。本经对这个问题有答案。许许多多同学都有这个问题,不但你们有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无明什么原因起来的?无明是几时起来的?为什么会起无明?这是大问题啊!有无明,不觉才生三细啊!境界为缘长六粗啊!这是讲我们整个大宇宙形成、发展的程序。唯识学对这个程序说得非常的详细。第二个问题,如果无明是本有的话,佛就不应该说众生本来成佛。第三个问题,如果说十方异生本来成佛,成佛以后什么时候再起无明呢,什么原因再起无明呢?真正是大问题啊!这个问题就是根本烦恼里面贪嗔痴慢疑的“疑”。这叫根本的疑问,这个疑问要打破。如果不打破,我们就不觉啊!一定要把这个根本的疑问破除了,我们才有悟入圆觉的希望。本经要给我们说明这个问题。说明了,诸位要记住,我们一定要悟入。佛法与一般学问不一样,不是叫你用意识心去了解,比如“圆觉经我听过了,圆觉经的意思是什么什么”,不是叫你一条一条都能说出来。那没用,结果仍然是不觉啊,既不圆又不觉。事情难哪!这个东西如果听了以后,是既圆又觉,那就了不起了,这门东西才算是毕业了。听了之后是既不圆又不觉,还是一样当凡夫,这就很可惜。希望大家在此地多留一点意。说留意这个话都有问题。为什么呢?意是第六意识啊。我们要去掉第六意识,要离幻哪。希望是既圆又觉,不辜负来圆觉寺一场。
第五个因缘,是指示我们如何离开一切障碍而随顺圆觉。我们之所以不觉,是有障碍。什么障碍呢?通常讲的两种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我们如何善巧把这两种障碍避开,离开这两种障,自然就随顺圆觉了。
第六个因缘,是指示我们修学一定要依观。观就是观照。不管你修哪一个行门,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枢纽是观照,观照般若。如果要是没有观照,不管修哪个法门,免不了发生错误,误入歧途。为什么呢?没有观照就决定不免情见。所谓情见,就是感情用事。第六识第七识是情啊,“我想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都是感情用事啊,都是情见啊。这个事情很麻烦哪,所以一般人修行没有成就、功夫没有效果,毛病都出在这上面。这就是没有般若的观照啊。所以对于般若的观照,本经说得特别多,特别提醒我们这一点,一定依悟起修。悟就是智慧的观察,不是聪明。
第七个因缘,是指示我们一个方便的办法,就是本经所提出的二十五轮。这个轮,可以当作轮流的意思来讲。为什么呢?它提出二十五种方法,供我们采取,这个方法不得力就采取那个方法,那个方法不得力就换个方法,这二十五种方法可以轮流交换着使用。二十五轮都是属于观慧,不外乎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是止,三摩是观,禅那是止观不二。这部分给我们讲,这三类单修也可以,两种同时修也可以,两种先后修也可以,或者三种同时,或者三种先后,顺序一排列,一共有二十五种。这是教给我们如何灵活的去运用。诸位要晓得,方法是活泼的,不是死呆板的,我就这个方法能修成,你用这个方法未必行。为什么呢?个人根性不相同,个人所迷的事理不相同,又有浅深不相同,所以不能用同一个方法。方法适合于自己,开悟就快,悟入就快。不适合自己,悟入就慢。所以,这些方法明白之后,自己要会用。比如烦恼重的,贪心重的,那就要先治这个病,贪色的,我就先对治,止贪色;贪财的,我就先止贪财,这就是先修奢摩他。或者我想止,但止不住,一遇到境界,这个贪心又会起现行,止的力量控制不了,自己没办法,那就试试观的方法,观是智慧观,把它看破。所以这些方法是随个人根性,哪一种用得最得力,最有效,就选那个方法。一定要破烦恼,烦恼如果不除,不但不能悟入圆觉,即使读佛经也都是分别情见哪,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意”不是个简单事情。
第八个因缘,是指示我们要穷尽四相。跟《金刚经》意思一样,一定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目标。为什么呢?破了四相,才真正的证得圆觉,这是分证圆觉啊。没有破四相之前,没有入这个境界,没入门哪。所以圆觉寺的大门,是破了四相,才能进得来的,没破四相进不来的。这个圆觉寺是我们心里面的圆觉寺,不是这个地方的圆觉寺,是我们大圆觉心的圆觉寺。四相破了,这就入了大门了,入了山门了,而后登堂入室啊。换句话说,四相没破,就还在门外啊。诸位想想,修行人,有几个人他的目标是在破四相呢?目标不是在破四相,这就不顺圆觉啊!换句话说,走的不是向圆觉寺的方向啊,不是这个道路啊。我们要想顺着这个方向,顺着这个道路,我们的心必须要是破四相的心,而且要把它破尽,破尽了这才圆满菩提啊。四相本经说得好,有迷识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小乘人是迷识,迷识四相破了能证阿罗汉果。迷智的四相破了,这就是破了法执了,才能够真正的分证圆觉,这是本经说的圆觉的意思。
第九个因缘,是教给我们要离开四种病态。这四种病态是作、任、止、灭,到本经后面我们再详细说。这四样都是修行方法。诸位要晓得,佛法是无法可说的,因为众生有病,佛才说种种方法,所以佛法与众生的病是相对建立的,病要是要了,佛法就没有了。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因此,佛法什么都说不上,那就是欧阳大师所讲的“非宗教、非哲学”。它是药啊,药到病除,病除了药也不要了,统统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圆觉。我们要晓得,一切佛法,我们临时用它,用了之后就不要了。如果你要是贪著佛法,那又变成病了,所以一定要舍离。
最后一个因缘,是教给我们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实证,决定不是虚妄的。唯有真正的修行,才能有真实的成就。这是本经的因缘大略如是。
圆瑛法师是依贤首宗十门开启来讲经的大意。太虚大师说的比较简单。在这里,我也只能大略的介绍到此地。其余的诸位自己去研究。
第二段要给诸位介绍的,是本经的译经者“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翻译的年代据古德的考证是有很多种讲法,这一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要开悟,是要证得圆觉,什么年代翻译的,什么人翻译的,实际上无关宏旨啊。我们就一般常说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唐”在此地是指年代。佛陀多罗尊者是印度人,他到中国来时正是武则天做皇帝时。武则天做了23年的皇帝,她把唐朝的国号改了,改成了周,这个年代是武则天长寿二年,也就是公元693年,今年是1981年,一千多年以前。罽宾国在印度的北方,是一个小部落,是一个小国家。“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不一定是佛教,像婆罗门教、其它的宗教,凡是出家人都称作沙门。佛教传到中国后,只有佛教出家人才称“沙门”,像道教的他们不称。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佛陀多罗尊者自称沙门,这是谦虚的话,因为沙门是在学的地位,也就是做学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这个时代,这是尊者自己谦虚。这部经的翻译大概是在武则天长寿年间,翻译的处所有说是在东都白马寺,东都指的是洛阳,洛阳在长安之东,当时的首都是长安,洛阳是陪都,所以称之为东都。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
说到这个地方,我要略略的给诸位介绍一点常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佛陀教育是比较恰当的说法。诸位要记住,我们与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本师就是最根本最原始的老师。我们自称是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所以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因此,纵然信仰一般宗教,他来皈依三宝,作佛的学生,完全没有冲突,不用他叛教。比如他是天主教徒,他不需要叛天主教,他还信他的天主教,那是信宗教,皈依三宝是来求学,这哪里会有冲突呢?如果让天主教徒叛教来学佛,那是你不觉,觉悟的人不会这么干,你继续信你的天主教,一边来学佛,学佛是明理啊,不是叛教。佛门里面有许多称呼。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他是个有情众生,但是他觉悟了,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分证圆觉,他没有到圆满,圆教初住以上是分证。圆满了就叫作佛,没有圆满就叫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有情众生,佛是究竟觉悟的众生,菩萨已经觉悟了但没有究竟,关系就是如此啊!和尚,世间一般人都不晓得,看到出家人,剃了头了,穿这个衣服,就称为和尚,其实和尚这个名词不是随便称的。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亲教师”,亲自教导我的这个老师,这个关系很亲密啊,这才是和尚啊。你们在学校里读书,你们的校长是你们的亲教师,是你们的和尚。除此之外,直接给你上课的、指导你的,你在这个老师手下开悟的,这个老师是你的亲教师,是你的和尚,虽然指导你但如果没能让你开悟的,这样的老师只能称为阿阇梨。阿阇梨是什么,是轨范师,模范的老师,他的一举一动可以做我们的模范,我们可以照他的样子来学习,就是示范哪,所以培养师资的学校叫师范学校啊,师是我们的模范,阿阇梨就是师范,是我们的模范。在他会下、在他手下开悟的,这是我们的亲教师,我们称之为和尚。另外呢,主持整个教化的,这也是和尚,像学校里的校长。所以,和尚与我们的关系太亲密了,哪有随随便便一个出家人就称和尚的啊。从这些称呼,我们就了解,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啊。
佛教建筑称寺,“寺”的原意是办事机构,寺不是庙,今天寺与庙已经拉到同等地位,连带称寺庙,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哪,不但对佛教教义不通达、对佛教一无所知,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是一无所知啊。如果对中国历史能懂得的话,就能够晓得“寺”是什么。在汉朝,寺是国家办事机关哪,不是庙啊,庙是供鬼神的。汉朝直属于皇帝管理的办事机关称寺,皇帝手下有九个寺。宰相手下办事机关称作部。所以寺与部是一样的性质。例如现在的外交部,中国古代主管外交的机关称为鸿胪寺,其长官称为鸿胪寺卿,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长。佛教是中国皇帝派特使迎请来的,来到中国后由外交部接待,鸿胪寺接待,到以后长期住在中国,总不能把外交部霸占了吧,于是就另外再建立一个寺,皇帝手下九个寺就变成十个寺了。这个寺用什么名称呢?中国人心地厚道,佛经佛像都是马从西域千里迢迢驼到中国来的,所以对马匹的功劳我们不敢忘记,这个寺就定名为白马寺,纪念白马的劳苦功高,这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这个寺建立后,接待外国法师、从事于翻译经典,就好像是国立翻译馆一样,由国家来主持,译经、讲解经典、指导我们修行,所以纯粹是教育文化机构啊。所以诸位要想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对于佛法教义、制度要有正确的认识。今天的寺大部分都是庙,不是寺,为什么?因为它里面供的是鬼神,它里面完全是一种宗教的仪式(鬼神属于宗教),而不是文化教育。寺的本来面目是文化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认识的佛教基本常识,我们自己才不至于迷惑啊。如果这一点要是认识不清楚,就会一迷到底,你决定不能开悟了。
末后这个“译”是翻译。佛经的原文是印度的梵文,从梵文翻成我们中国的文字。这是把经题、人题简单的介绍完了。译经者是“佛陀多罗”,“佛陀”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觉”,“多罗”翻作“救”,这个注解里面有。“觉”是讲的自觉,“救”是救护一切众生,这个名字含有自觉觉他的意思。诸位还要晓得,名不是随便起的,名代表一个意思,从佛的名号你就能看出这个阶段佛教化的宗旨与方针。诸位要晓得,不但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称,名可名非常名,佛菩萨没有名,我们也没有名。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名,你们生下来有没有名,名是父母起的啊。现在人跟从前人不一样,现在人迷惑颠倒。古人起名字,表达了自己对儿女的期望,这个名字就是父母一生期望之所在,希望你将来能做到名副其实,所以名不能改啊,改了名叫大不孝啊,为什么呢?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啊。可是现在人不同,现在有父母给小孩起个外国名字,换句话说,这个父母就是希望我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将来变成个外国人,这成什么话呢?诸位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佛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个阶段示现成佛,他的名号叫释迦牟尼,就代表了这个阶段的教化宗旨,从这个名号也晓得这个时代众生病根之所在啊。“释迦”是能仁、仁慈的意思,可见的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缺少仁慈的心,所以才提出这个教学的方针,教仁教爱,是以仁慈为教学的中心,叫我们仁民爱物啊。第二个病根,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心太散乱了,“牟尼”是寂默,是清净的意思,教导我们心要清净,要修一心。所以释迦牟尼的名号就代表了这个时代,他法运一万二千年这个阶段众生的烦恼、心态以及教学的方针。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能用这个名字了,在那里就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仁慈的,就不用“释迦”了,都是一心不乱,“牟尼”就没用处了。所以到那个地方得换一个教学方针和宗旨,用“阿弥陀”。“阿弥陀”意思是无量,就是把你仁慈的心发展到无量无边,把你定心也发展到无量无边。所以诸位看佛菩萨名号,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啊。一看名号,就能了解教学的方针与宗旨,我们的路怎么会走错呢?所以在我们这个阶段,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会下,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学心定,要有主宰,修一心,这是“牟尼”的意思,学大慈大悲,这是“释迦”的意思。法师的德号“佛陀多罗”代表的是自觉觉他。再想想,父母给我们起了个名字,父母对我们是什么样的期望;我们皈依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起了法名,对我们是什么期望,我们一定要能够做到名副其实、自利利他,这才能具足无量的功德。经题、大意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下面就要讲到经文了。经文共有十二章,最重要的是前两章。诸位如果认真的修学,我奉劝诸位要背诵经文,这部经不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背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