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1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前记:此文字稿是我根据jingkong老法师音频资料整理记录的,基本保留了老法师的讲解原文和口语风格,但有些地方作了稍微调整,以便于读者理解。建议学习者,还是应该首先听老法师的音频,那是原汁原味,如有听不清的地方,本资料也许能提供一些参考。由于本人是佛门初学,根基浅陋,此文字资料肯定有诸多不妥或错谬之处,望诸位同修大德指正,阿弥陀佛。

 

圆觉经  (第一集)  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01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是我们图书馆与圆觉寺合办的大专佛学讲座的第二届。原来定的课程,我主要担任的有《圆觉经》、有《八识规矩颂》。有些同学提问,为什么每次讲座,一部经前面说得详细,后面就很简略?那么这种情形,在一般讲座当中确实在所不免的。同时,还有一些旧观念。我在初学时,我曾经请教过一些老法师,为什么经文不能自始至终都讲得详细,为什么越到后面就越简略?这个老和尚告诉我,听经的人,开头听起来很有兴趣,越听他就越厌烦,后面再要详细的讲就没人听了,所以前面就讲得详细,后面念念就算了。这是一种旧观念。在台中时,李老师给我们讲经,他自始至终,都讲得非常详细。这也因为台中莲社是一个长期讲经的道场,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自始至终都能讲得详细。那么我们的讲座,跟一般讲堂讲经不相同,但是我们也受时间的限制,所以我们详细斟酌之后,决定将这一部《圆觉经》讲圆满,《八识规矩颂》暂时就不讲了。如果同学们对唯识有兴趣,将来我们再拟一个时间,人数比较少,不超过15个人,大家能够抽出一个时间,到图书馆住一个星期,我们将全部的时间来研究《八识规矩颂》。

这次我们在圆觉寺讲《圆觉经》,因缘非常殊胜。我们这次选了两种注子给大家作参考,一种是太虚大师的《圆觉经略释》,一种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我讲经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是圆瑛法师的注子。我们选注,当然是选最好的注子。圆瑛法师是民国时期的佛学大家,他有修有学,其一生的功夫都用在《楞严经》上。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学楞严,直到七十多岁才写了一部《楞严经讲义》,讲义写完之后,接着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圆觉经讲义》,然后他就入灭了,所以《圆觉经讲义》是他最后的一部作品。可以说,他老人家一生著作虽然多,但是以楞严和圆觉为最精彩,也是他一生修学之极。所以我们采取这部注子作为标准注解。太虚大师的注子,是研究《圆觉经》入门的一部书,这个注子注得很浅,注得很简略,对于初学者会很方便。深入研究,还是依圆瑛法师的讲义。两种注子我们都可以参考。

照一般讲经的方式来讲,我们这次《圆觉经》预计要讲38个小时。38个小时来讲这部经,只能讲个概略。一部经,诸位要晓得,是百读不厌的。从我们开始学佛,我们就天天讲这些大乘经论,一直到成佛,我们都不会厌倦。这就是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教材不相同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课程,一遍学完之后,不会再学第二遍。而佛法不一样,一遍学完,再一遍,再一遍,越学越有味道,可以说是其味无穷,经典的深度也可以说是其深无底啊!永远无有穷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形呢?入了经文以后,大家就会了解了。那么,讲经,我们还是采取一种比较活泼的方法,也不能完全依照老法师的注子讲。讲注是一种方法,讲经又是另外一种方法。

首先给诸位介绍经题。经题是一部经的纲领。就好像一篇文章,先介绍题目。题,是经之纲。经,是题之眼目。因此,我们要详细说明经题。知道经题了,全经的大意我们就有一个概略的认识。这部经的经题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共是11个字。这个经题是集结者所安的。佛在本经里面,自己说出了这部经有五个题目。为什么要说五个?因为一个题目不能把全经经义包含,所以说了五个,五个题目合起来共同显示这部经的经义。但是这五个题目连起来就太长了,所以集结经的人就在这五个题目中进行选择,要选出能代表这部经义的题目。佛所讲的五个题目,第一个是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第二个是修多罗了义,第三个是秘密王三昧,第四个是如来决定境界,第五个是如来藏自性差别。确实从这五个题目当中,能够将这部经经义都包含。那么,翻译的人,他所定的题目,是将第一个题目“大方广圆觉”这五个字采用了,“陀罗尼”省略了,第二个题目“修多罗了义”全部采用了,再加上一个“经”字,就是我们现在这部经的经题。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解释这个经题。

“大方广”这三个字是说的教义,“圆觉”这两个字是讲的教法。在这个题里面,是有法有义。比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大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法,一种是义。法是什么?法是讲的众生心。由此可知,“圆觉”就是讲的我们的心。而“大方广”就是圆觉心之义。在一般大乘经里面,通常都是将这三个字解释为体、相、用。圭峰宗密大师,他老人家在中国佛教史上,可以说是《圆觉经》的祖师,也是《圆觉经》修证之中地位宗主,自古以来研究《圆觉经》都是以他的注疏为主,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是。他为圆觉经作了六种注解,这也是在注疏史上很难得见到的一个例子。在他的《圆觉经大疏》里面,他给我们讲,如果我们要想了解甚深了义的经论,首先需要明白法和义,然后依法来解释经义,义理才能明了,这是讲解门。这部经特别重视在修行。修什么行?修圆觉行,也就是修成佛之行。我们读这部经,也就是读成佛的经典。修行,最重要的是以义来照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部经在修行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提起观照般若,所以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文字虽然不多,义理可以说是包括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典。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佛门里面,它地位是多么的崇高。希望诸位能在这短短的讲座时间认真的修学,不要错过了这个大好的机缘。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先按照经题一个字一个字的来讲解。“大”这个字是讲的体,也就是“圆觉”的全体,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满的觉悟,无所不知啊!觉之体,就是我们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用一个“大”字来代表。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它是一个赞叹词,是一个形容词。为什么呢?宇宙万有的本体说不出,也想不到,所谓是不可思议。在这种情形之下,无以名之,于是勉强说一个大字。这个意思我们要能明了。而这个体,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本人,绝不是我们身心之外还有一个别的本体,佛法里面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体是一个体,相虽然有差别,几时你能够在差别里面见到无差别,你就入了圆觉了。我们现在在差别里面见不到无差别,这是不得其门而入啊!这部经里面,佛教给我们如何能够入圆觉之法。

第二个字“方”是从相上讲的,就是圆觉的德相。圆觉的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万有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的身相、我们的心相、我们所接触的境界相,在此地用一个“方”字作代表。这是从体现相。体既然是一了,诸位想想,相哪里有二呢?如果见到一切相不二,这就是见到实相。那么我们现在没有入这个境界,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连这个事情还没听说过。如果是乍听了,免不了要怀疑。这部经里面,十二位菩萨代表我们向世尊请教,为我们破除种种疑惑,使我们坚定信心。唯有信心清净,才能证得实相。我看了你们的报名表,有不少同学说希望能够在佛法里面建立信心。这是非常好的出发点。“方”还有一个意思,也可以当作修行成佛的方法讲。方者,正也。最正确的方法就是以正智圆照。这是讲修行方法,也就是般若里面讲的般若智照,所谓是观照般若。如果没有观照般若,不但不能证得,再给诸位讲,对于佛法我们也很难信、解。我们常讲的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没有般若,信解都不能做到,何况是修行证果。所以观照般若非常重要。观照怎么样才能现前呢?对于学佛人,这确实关键的所在。我们现在没有观照。如果要有观照了,我们拿世俗的话来说,你气质就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超凡入圣啊!你不是凡人的气质,你是圣人的气质。这一点希望大家要努力。而关键的所在呢,就是用心不用心。我们凡夫用心,是用第六意识心,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因此你没有观照。圣者的用心,他不用分别心,他也没有执着心,他也没有妄想心。他二六时中,见色闻声、待人接物一片真诚,他用真心。真心就是大方广。他用的是这个心,他用的是无分别心、无执着心。无分别就是妙观察智,无执着就是平等性智,无妄想就是大圆镜智。所以圣者的用心,我们叫四智菩提,用的是圆觉心。希望同学们在短短十天讲座时间里,学着用圆觉心,学了就要用。这部经,严格来说,它的当机者是上上根人,但是中下根性也能够得利益。

大方广的“广”是讲起用、作用,也就是圆觉的妙用。用,当然也是从体起用。由此可知,“方”是从体现相,“广”是从体起用,因此“大方广”所诠的体相用是一而不是三,是三而一。那么,一而三、三而一,就是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诸位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你要说一,它有体相用三个;你要说三,体相用是一。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够晓得佛说法的真义。在作用里面,有觉有迷。觉的作用,他们就称它为四圣法界。声闻、圆觉、菩萨、佛,这些是觉的作用。觉悟为什么又分四等呢?因为觉的程度有浅深不同,阿罗汉觉的浅,而佛觉得最究竟、最圆满。那么在此地,我们要记住,到阿罗汉才叫觉,没到阿罗汉叫迷。为什么到阿罗汉才叫觉呢?阿罗汉真正无我了,我执破了。换句话说,我执没有破,是迷而不觉啊!我们既然真正发心求学,首先要明了自己的状况,我们是在觉位还是在迷位,千万不要把迷当作觉,那就把目标、方向都搞错了,我们的修学就很难成就。知道自己的地位就好修行,晓得我们现在在迷,虽然在迷没觉悟,我走的是觉悟的方向。只要方向没有错误,一定能够达到觉悟的目的。迷的作用是六凡。天、修罗、人以及三恶道,这是迷。在此地,“广”的作用偏重在至高无上的大觉。这是“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下面我们讲“圆觉”的含义。

“圆觉”就是圆满觉性。圆满的觉性是一切诸佛的本源,也是一切众生的心地。诸佛具足,我们也没有缺少,我们的觉性跟诸佛一样的圆满。问题是这个圆满,我们自己不晓得。换句话说,迷了圆满就是凡夫。悟了圆满就是成佛。我们比起诸佛来讲,并没有欠缺什么,只是迷悟不同而已。大经大论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圆觉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理体。佛给我们讲,圆觉本来具足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讲的体,就是前面讲的大;随缘是讲的用,就是前面讲的方和广。体现相,随缘现种种相,随缘起种种作用。这是说明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啊。随悟的缘,就起四圣之相,起四圣法界的作用。如果随迷的缘,那就起六凡之相,起六凡的作用。刚才我们讲了圆觉不变,既然它不变,不管它是随佛法界的缘,或者是随地狱法界的缘,圆觉从来没有变更过。所以就圆觉理体上来讲,那就像《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意思,我们学佛顶重要的,就是要在根本上修学。根本上修学,是既稳妥又快速,一生决定成就。根本上修学要掌握到圆觉就是平等心啊!从哪里修起呢?从起心动念修起,从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修起,于一切人、于一切物、于一切事要常生平等心。诸位要晓得,平等心就是圆觉心,平等心是我们的真心。这叫真修行哪!如果要失去了根本,纵然是每天持戒、修定、念佛、参禅,用尽了许多功夫,于根本不相干哪!假如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嫉妒、贡高,这不叫修行,这叫修的世间有漏的痴福。这些形式成不了佛,形式是帮助你入境界的,最重要的是修心哪!我们是不是用的平等心?平等心的相是清净的。平等心自己受用的相是清净的,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哪!不平等的心是不清净的,心生烦恼。平等心他受用的相是慈悲,平等心待人是慈悲。慈悲是性德啊,是我们的本性哪,不是做出来的,不是勉强的是自然的。心不平等,待人就会不慈悲。纵然说是慈悲,它慈悲不平等,喜欢那个人就慈悲,不喜欢就不慈悲。可见得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由此可知,修行真正要紧、根本的根本就是在平等心、圆觉心哪!佛在一切大乘经、了义经中都给我们说了这桩事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说的是心法哪!是说我们自己的心无有高下,于佛于众生都平等。

那么,我们从哪里下手呢?这是关键啊。首先要学着待人如待己。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是我们修学下手处。首先把人与我这个界限放下,认真的去修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有福报,大家共享。众生有灾难,我要承担。念念不要想自己,想大家,你的心量就拓开了。在小乘法里,要破我见,非常的困难。大乘法里破我见不难。它的方法很巧妙。就是把自己的心扩大,扩大到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都看作自己一家人,都看作自己一体。这样看,你的心量自己就扩大了,那么我执不破自己就破了,把它化解了。这个方法实在是妙极了。虽然是妙,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呢?不能用是因为我们有疑惑、有障碍。我们对于事理、真相不能明了,所以这样巧妙的方法我们不会用。如果事实与理论我们都清楚、都明白了,你自然就会用。而且用得非常灵活、用得非常善巧。

这就是圆觉的意思。古德的解释,圆是具足众德,觉是照破无明。阿罗汉、辟支佛与权教菩萨都不能破无明。照破无明,在菩萨地位上来说,至少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觉,但还没有到圆觉。圆觉是如来地,这才是究竟圆满哪!可见这个经,是教我们要一直超入如来地。我们要证得究竟圆满的大觉。理论、方法都在本经中。古德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说明十法界在圆觉上迷悟不同。像六道凡夫,可以说是迷了圆觉,这才有轮回妄相出现。二乘人,虽然听说圆觉了,但没入。圆初住以上的菩萨是分证圆觉,到如来地才是究竟圆觉。圆觉在《华严经》上叫一真法界,在《楞严经》里称为如来藏性,在《维摩经》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在《法华经》里叫它作一乘实相或者是真如实际,在念佛人来说叫一心不乱。诸位要记住,这都说的是一桩事啊!一桩事为什么说这么多名称呢?用意就是叫你不要执着。名可名,非常名哪!我们念佛人的一心不乱就是圆觉啊,所以诸位要想证得大方广圆觉,用念佛法门也是非常稳当的方法。

下面再给诸位介绍“修多罗”。修多罗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是“契经”。契是契合,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不违背本体真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适合众生不同的根性程度)。不违背真理,又能适合我们程度,我们修学才能真正得益。如果讲得太高,我们听不懂;如果讲得太浅,我们就没兴趣。所以要恰到好处,能够适合我们现在的程度。经文的意思是活的,第一遍给诸位讲,讲得浅,你们听得欢喜。第二遍讲,你们更欢喜,为什么呢?你的程度提高了,讲说境界也提高了。所以这一部教材可以从一年级读到毕业。天天讲,天天境界不一样。换句话说,天天读,天天都适合你的程度。这是经之妙处。这样才能称作“修多罗”。

“了义”是对“不了义”来讲的。“了”是说就大乘究竟显了(明显),了是明了的意思。一般来讲,了义是说的大乘教,小乘教是不了义。那么怎么分别呢?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区别,凡是讲明心见性的道理与方法就属于了义,不是讲明心见性,只讲三世业果,讲轮回讲果报,没有讲到心性,这就属于不了义。比如小乘讲断见思烦恼,纵然他有能力断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是没有见性,所以它是不了义。权教菩萨虽然修六度万行,但还有能度的自己、有所度的众生,能所未了,不见性,是不了义。念佛的人,有能念之我,有所念之阿弥陀佛,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可去,能所未忘,是不了义。所以诸位要晓得,念佛法门理一心是了义,事一心以下的是不了义。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不了义的教,在今天来讲,除了净土法门之外,我们都得不到受用。净土法门纵然是不了义,还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成就了义,这个是占很大便宜啊!这个法门殊胜,除净土法门之外,必须自己断惑,没有能力断惑的,就不能成就。我们这次时间到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28日16:08: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579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