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5集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五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05

MP3下载

我们接着看,二十四面第一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有此胜益,应当信行,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耶」,不愿就是不肯发愿求生,不肯念佛修学这个法门。这个四句是劝勉我们。注解注得很详细,这一节很好,也是佛学重要的常识。注解在二十五页第二行的后半段,「有此下」,就是有此胜益,注解这一段。这是「结劝」,这四句前面两句是「正劝」,后面两句是「结责」。「诸余法门」,这是讲除净土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或者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浅则上根不被」,这个「被」是多音字,正确的读法就是加披,我们现在用挑手边,加披。在古时候没有挑手边这个字,这个意思跟挑手边通用,但是念披,加披。现在有很多人就念加被,大家都念错了也就对了,这是从俗,正确的读法是加披。台语的发音是正确的,加披是正确的。上根,法门里面有浅有深,浅不能够被上根。「深则下根绝分」,譬如说像禅,像《华严》、《法华》,这下根的人没法子修学。

 

「唯此一法,利钝兼收」,这就是讲净土持名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巧妙,利根就是上根,钝根就是下根,前面说过,上根可以一直到等觉菩萨,下根到地狱众生,统统都能够得度,这才看到佛度众生不可思议。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常听到赞佛,佛是万德万能,真的?有些研究教的人说,万德万能是对佛的称赞,不是真的,说佛也有所不能,并不是真的佛万德万能。我们听了这些话,乍听感觉得也满有道理,其实不然,佛确实是万德万能,这个话不是赞叹的。诸位要晓得,佛不是指一个人,要把佛这个字的本意要认识清楚,佛就是自己的心性,明心见性,见性就叫成佛。所以说佛万德万能就是心性万德万能,如果我们心性显现出来,它的作用确实是万德万能,这个话不是赞叹,是真实的。佛有没有能力将要堕地狱的众生叫他马上就成佛?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了,确实如此,那个重罪要堕地狱的人,可以叫他不堕地狱立刻成佛,这是没有话说了。

 

这种理论、方法、教义,唯独净土才讲得完善、讲得详细。为什么其他经典里面说得没有这么详细?其他经典的理论、方法摄受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就是有些经典专门摄上根人的,下根人没分。像《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说的,他所接引的众生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上根人跟他学有用处,上根以下的人都没用处,得不到利益。《坛经》里面又说了,北传一支,这是五祖大师两个学生传法的,北传是神秀。神秀这一支在北方传五祖的法,他接引的对象是大乘根人,而六祖是接引上上根人。你看这两个人就不相同,接引的对象不相同;换句话说,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他都不收,他都不要。这就是接引众生根性不相同。不像这部经,这部经是什么根性统统都收,而且平等的成就,这个不可思议,这个意思统统在《无量寿经》里面。所以《无量寿经》不可以不读。

 

我们学佛,如果真正发心,将来专弘佛法,专修净土,净土五经一定要能背诵。我们每天读诵,我觉得至少要读一千遍以上,读得愈多愈好。诸位要知道,读经的作用不可思议,现在人怕念书,叫他背书他吓得不得了,不肯背书,这是很大的错误;背书、背诵是修戒定慧的方法,非常好的方法。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里面教新学的出家人,就是刚刚出家的人,「五年学戒」。出家剃了头,五年,初五年学戒学什么?学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五年当中把《沙弥律仪》统统做到,《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全部做到;换句话说,那是出家人的生活,五年学戒学的这个,也就是进入佛门的生活教育。好像新生入伍训练,佛家是五年,五年的时间入伍训练。五年之后,才有资格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五年之内只是沙弥。除了学出家人生活之外,那就是读经。寺院丛林天天有讲经,他没有资格去听经,禅堂里面,他没有资格进禅堂门。你们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到黄梅住八个月,才八个月,不到五年,他没有资格进禅堂,进禅堂要满五年,在一个寺庙里头要满五年才有资格进禅堂。念佛堂也是如此,不满五年不可以进念佛堂。

 

五年当中背书,哪一宗它有哪一宗的经典,譬如贤首宗,那要背《华严经》,那是它的根本经;天台宗它是以《法华经》为根本,法华不仅要背经,法华三大部统统要能背。这三大部就是《法华玄义释签》,我们现在精装本这么厚三本;《法华经文句》,分量也差不多一样多;还有《摩诃止观》,是法华宗修行的方法。这叫三大部,一定要能背,五年当中要把它背起来。因为从前,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没书。一个寺院里面,差不多少总得住几百人,多的时候住两、三千人,哪有那么多书!法师升座讲经没有书的,听众也没有书,所以你都要背得很熟,你才有资格去听;你不背熟的话,你去听什么?所以一进门要先背,讲经、听经没有书本的。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太发达了,大家都有书看,以前没有,一定要背诵。

 

背诵的好处,刚才讲了是修定,你每天背一本书,这心里就想着一桩事情,他心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所以古德一生就读一部经,很多。我们拿《坛经》做例子,你看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的一部经《涅槃经》,一生就念这一部《大涅槃经》。六祖大师给她一讲解,她就开悟,就明心见性。你看法达禅师,他念《法华经》他念了三千遍,这三千是整数,总是三千多,零头不算,算整数三千部。三千部,《法华经》相当长,一天念一部,三千多部就是十年,这一部经念了十年。所以见了六祖就很傲慢,六祖看到他在那边顶礼,顶礼头没有着地,顶礼五体投地,头着地,他头没有着地,五祖看出来了,傲慢。起来之后就问他,他说你心里头一定觉得值得骄傲的,你礼拜头不肯落地。他就说他念了三千部的《法华经》。这值得骄傲。六祖就问他《法华经》大意,他不知道,他说不出来。转过头来就请教六祖。六祖说我没有念过《法华经》,我也不认识字,我也不会看经,你把《法华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我听。他念到「方便品」,「方便品」是第二品,念到「方便品」,六祖一听,好,不要念了,这个经意思我统统明白了。讲给他听,他就开悟了。

 

我们今天这个经讲给你听,你为什么不开悟?你没有念三千遍,你要念了三千遍,这里一听你就开悟了。你们没有基础,没底子。读经重要,一定要多念。不可以喜新厌旧,就是一部经一直念下去,你决定能成功;不要又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那就糟了。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总有几十个科系,你只能学一个,你四年才毕得了业。如果看这个科系也不错,那个科系也不错,这个科系听几个钟点,那个科系听几个钟点,你念四十年都毕不了业。你想想看对不对?四十年都毕不了业。你念一个科系四年毕业,如果你同时念十个科系,四十年毕不了业。佛法也是如此,这一部《大藏经》里面,古人就把它分成十个科系,十宗,十个宗派,你要每一宗都学,那注定你是失败的。所以,只能学一宗。真正要快速的成就,这一宗里头取一部经,就是一部经深入,两部经都不能成功。我们看古德许多开悟的,都是一部经差不多念十年,你一天念一遍念上十年的话,你决定开悟,这是祕诀。

 

现在人不知道,自以为聪明,这个方法传了几千年,效果卓著,自古以来不晓得有多少人明心见性开悟,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成绩卓著。现代人聪明,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没有见到开悟的人。现在有人自命开悟的,我前年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有五个年轻人,听说是开悟了。洛杉矶那边有密宗的上师在传法,给这五个人灌顶授记,说他五个人开悟了,这五个人贡高我慢瞧不起人,开悟了。我在那边讲经,他也来听经,听完之后要我给他印证,他说法师,你看我们是不是开悟了?我说你们没开悟。他很生气,说他没有开悟。他说为什么?密宗上师给我们灌顶授记,说我们开悟了,你为什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告诉他,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听我讲经,你还来听我这个没开悟的人讲经,那你当然没开悟;你要开悟了,为什么听我讲经?胡造谣言,密宗上师骗人,妖言惑众。真正开悟的人心平气和,不会贡高我慢的。法达禅师没有开悟之前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六祖给他一讲解,一点醒,他真的大彻大悟,非常谦虚,他就变了!我们中国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心平气和,毛毛躁躁,没学问。所以我就说那五个人没开悟,那密宗上师骗他的,我给他说真话。像这种事情现在太多了,大家要注意。

 

真正想要有成就,一门深入,在一部经上痛下功夫。我们读一部经不必求解,这个经什么意思,怎么讲解,不必。为什么?我们读经就是修定,前面说过,我们妄念很多,读经的时候,整个精神贯注在读诵,他就不打妄想,心里不会胡思乱想,这就是修定。我们拿读诵这个方法来修定,定久了自然就开悟。所以,不必求这经怎么讲法,这经什么意思,如果你用这样的态度去念,你就不会开悟,这个很要紧,就是一直念下去。你自己懂得多少就算多少,不要去求,我们只求心清净,只求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只求这个。所以念经目的在此地。念经目的并不是要懂得经的道理,是拿这个方法来对治我们的妄想、杂念,妄想、杂念少了,自自然然这个意思愈懂愈多,那是自然懂得的,不是你去研究的,不是。

 

到心真正清净,没有妄想、杂念了,什么都知道,这个心,心水清净了。我们现在这个心水是起波浪的,混浊不清,不但混浊,而且是大风大浪,所以照的作用失掉了。到宁静了,水清了,水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一切的现象都照在里头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照见。定了以后才能够照见,照见那是真正智慧,经里面的一切的意思统统明了、统统通达,所以照见。这个能力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今天要紧的事情,如何叫我们的心水恢复到宁静,这是功夫。所以,修行的目的是在求定,求定是佛法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方法、门道,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定,都是修定。方法、门道很多,目标只是一个。譬如念佛,我们净土宗就是以念佛这个方法来修定,这个定修成了,在念佛人来讲就是念佛三昧。

 

读经也是一种方法,我们读净土的五经,我们所求的目标也是念佛三昧。大家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肯念,你念得才有兴趣,你念得才有心得。这个心得是什么?心得不是你念多了你知道得很多,不是的;心得是你心的清净,你心里的妄想、杂念愈来愈少,心念到愈来愈清净,这是心得,得是你得到,你真正得到。如果你念,这一句怎么讲法,这一段什么意思,那叫打妄想,那就糟了、坏了,那个不是心得。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现在很糟糕的,我看了很多佛学院,都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佛法,这就坏了。佛法决定不能用世间的方法来搞佛法,因为佛法求的什么?求清净心,求定;世间法目标不是在定,不是在清净心。世间法叫「为学日益」,它是讲知识,讲学术,我知道得愈多愈好,是说这个。佛法是为道,道是心,「为道要日损」,损是减少,减少什么?减少你的妄想,减少你的杂念,一天比一天减少。所以,目标不相同,为学跟为道目标不相同。

 

所以,决定不能拿现代什么科学方法来研究佛法,这就糟了,糟透了,那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变成世间法他有没有搞错?那真是搞错了,这点我们要知道。严格的说,佛经没有意思,你也不要求这什么意思,没有意思;佛经也没有讲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所以经有什么意思?没意思。《般若经》说得很清楚,「般若无知」,《心经》这是《般若经》的精华,「无智亦无得」,你还求什么?没好求的。我告诉诸位,学佛的心得就是心地清净、平等。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杂念一天比一天少,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少,这个学佛是功夫真正有了,这是功夫,这是性德。

 

虽然经没有意思,可是你要叫它起作用的时候,经字字句句里都有无量义,说不尽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无量义,讲一天讲不完,讲一年讲不完,讲一劫也讲不完,这个妙!为什么?正因为它无意思,所以它才有无量义。如果经是有意思,好,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个意思,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它没有意思,它是活的,它里面就含无量义。无量义你怎么学法?没有法子学。所以,我们从根本上学,学什么?学无意思,就是学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佛的经典里头没有意义,起作用时是无量义。这是我们懂得,就是佛经跟世间这些书籍意义是完全不相同的,不一样,怎么能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佛经?所以我们看佛经用恭敬心、真诚心,这就对了,诚诚恳恳的去念,老老实实去念。你念念久了,人家问你这句什么意思?你自然就答得出来,自然就能讲解许多的意思出来。到你讲解出来,你自己都会觉得奇怪,这意思从哪来的,不知道。大家要是肯这样用功夫,你会明了,你自然能体会得到。

 

我上台讲经几乎都是这样,我讲经没有准备的,讲什么,上台之前不晓得,上台之后,你看我讲得也还不错,下台之后你问我,我不知道讲什么,不晓得。我从来没有笔记,我也没有写任何东西,这一部经任何一个场合当中去讲,不一样,有些经典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相同。所以,有不少人曾经来劝我写点东西,我没有法子下笔,为什么?今天写的,明天一看就撕字纸篓去了。境界天天不一样,年年不相同,怎么写法?没有法子写。诸位到入了境界之后,你就能体会得到,趣味无穷。正因为它无量义,所以趣味无穷。你去念,念到总是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有新的悟处,这个悟处不是研究的,是自自然然的,读到这个地方忽然之间有新的意思出来,也用不着去记,不必去记它,这是自性光明的透露。只要你念得久,只要你功夫深,这个智慧光明不断的向外露。这是说明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修学的态度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能用世间法的方法来研究佛法。

 

古德从背诵下手,近代我只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在十年前往生了,一九七八年往生的,我跟他见面只是一次,一面之缘。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海仁老和尚,大海的海,仁慈的仁,海仁老和尚,我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因为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楞严经》,他是一生专弘《楞严》的,在香港称他为首楞严王。我在香港讲《楞严经》,有机会就拜访他,就跟他谈《楞严》。这位老和尚在香港只有六个学生,他门槛太高了,所以想跟他做学生,他不收。他学生的条件是什么?要能够把《楞严经》从头到尾背过,不但是背《楞严经》,还背注解,他的注解选得也很奇怪,他选的是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跟注解,线装本这么厚十册,合起来差不多有这么厚,十册。连经跟注解统统能背过,他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六个人都有成就。

 

我还没有想到在近代还有一个这样教学的方法,这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法,我还看到这么一个人,教学生要背书,就跟古代五年学戒的意义相彷彿。不能背诵,那只是旁听生,不是正式的学生,正式的学生一定要能背诵。所以,我勉励你们同修,年轻要背书,也不必刻意去背,你每天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念上三年自然会背,不必刻意去求背,熟透了自然就会背。念上十年就有开悟的可能,你会得定,你会开悟。可是你不能一会想读这个经,再想读那个论,那就不行,那你这辈子不会成就的。只选择一门,一门选定了,决定不换第二种,要用这个方法。

 

净土的经论,文字都不多,不像其他宗派经论分量那么大。我们净土就是五经一论合起来,还没《法华经》多,你看《无量寿经》最多了,两卷,《弥陀经》一卷,而且这一卷很短,经文不长,《观无量寿佛经》也只一卷,这是三经。《普贤行愿品》也只一卷,《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一页。所以,就算是五经一论,都很少。五经一论实在讲要合参,合起来读,统统都要读,为什么?它每部经有它每部经的特色,整个合起读诵、研究,能把净土法门的理事、因果、缘起你都能够清楚,都能够明了。所以修净土,我觉得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读这五经一论,最好能背诵。如果嫌长,在里面选一种,五经里面选一种,这都是有决定的成就。

 

底下这是比喻,「如水清珠,到处便益」,益是利益,水清珠是宝珠,水混浊的时候,这个珠子放在水里面,水里的渣滓自然就沉淀了,水就会清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心混浊不清,拿佛号比喻作水清珠,我们常常念佛,心就清净了。「故当信受行持」,所以说你要想得清净心,想把妄念、妄想、烦恼断除,一定要修学这个法门,应当要相信,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念佛如种谷」,谷就是稻谷,这也取个比喻,像种稻子一样。「自心如家田」,种稻当然要种在田里面,这用这个比喻,念佛就像种稻,种到哪里?种到田里面,田是什么?田是自心,这就说念佛要念到自心里面。「信如信栽此种,定得成谷」,对念佛有信心,相信稻子种在田里将来决定长出稻米来,一定要有信心。「愿如知此佳种,一心求谷,行如欣求得谷,作耕耨事。」这是说信愿行,净土宗三个重要的条件,叫三资粮。我们要相信念佛决定成佛,我们要发愿,愿生必定生净土,必定见佛,行就是执持名号。

 

名号念的当然是愈多愈好,但是有些古来祖师大德说,念佛不一定在念的数量多,这个讲得也很有道理,一定要讲求佛号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你念佛,佛号念得再多,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口里虽然念佛,心里还在打妄想,这佛号念得再多没用处,古人讥笑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处。必须要念到心清净。如果真正念到心清净,你一天念个几句佛号那都不可思议,那功德都很大的。如果念佛的时候心不清净,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当然心已经清净,那念得愈多是愈好。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念佛这个方法就是对治我们散乱的心,对治我们妄想、杂念,为这个来念佛,同时是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取得感应道交,所以这叫二力法门。

 

下面这个解释,就是后两句,「何得自暴自弃,不愿不修耶」,解释这两句,这「结责」,责是责备的话。这一段意思非常之好,给我们说明十法界的因果,我们要明了。知道十法界的因果,我们心里就有数了,我们自己希望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现在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行,因与果决定相应,因缘果报决定错不了。我作恶因想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的,这讲不通的;我今天修的善因,我将来果报不好,没有这个事情,因果一定相应。所以底下这一段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果。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09:37: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3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