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第一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档名:04-011-0001
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根本法轮,从这个称呼上看,我们也就晓得这部经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既然称之为根本法轮,由此可知,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好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本,其余的一切经都是枝叶。学佛法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求根本,从根本里面来深入。但是这一部经是一部大经,中文的译本有八十卷,我们通常称之为《八十华严》,将来讲到翻译的时候再给诸位细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只是八十卷当中的一卷,是最后的一卷,也是全经的总结。首先我要告诉诸位,这一部经里面,理论、方法,以及修学的示范,都完全具足。所以过去方东美教授对于《华严经》是赞叹备至,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书。他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华严经》,晚年曾经在辅仁大学研究所里面讲「华严哲学」,就是根据这一部经所讲的。
在讲解之前先要跟诸位介绍经题。这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最后一卷,经题的部分是在第一卷,所以诸位今天展开这个本子里头没有经题。但是我们也发一个小册子给诸位,这是谛闲法师的注解。谛闲法师是近代人,民国初年的人,清末民初,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的著作里面有经题、品题的解释,提供给诸位做参考,这是比较浅显一点。《四十疏》是唐朝清凉大师的注解,当然无论在文义上都是比较深一层,但是这一部书值得我们终生去研究它,是一部非常好的书。题目,经题,要依照梵文完全的名称翻过来,应当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个完全的名称应该是这样的。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华严是能证之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明了,题目太长了,就把它省略掉了,大方广三个字保留下来,觉者用佛代替了,佛是音译,觉者是意译,佛这个字就是觉者。杂华,杂字就不要了,用一个华就可以了。庄严,庄也省略掉了,用一个严就好了。所以这个题目简略的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
在这个经题里面,刚才给诸位说过了,大方广是所证之法,这个法究竟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的真如本性,就是本性。要说本性我们还不大容易理解,好像说到本性感到很玄,摸不到边际。净土法门里头同《大乘起信论》都讲一心,一心就是本性。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修证,他修的是什么?证的是什么?无非是一心而已。一心之体没有法子形容,也没有法子说,不得已强名为之「大」。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实在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做代表。大就是一心之体,方是一心之相,广是一心之用,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一心体相用而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杂心、妄心,决定不是一心,如果要是一心,我们就叫成佛了。一心就是觉者,二心、三心就是不觉。诸位如果在这几句话当中要能够领会了,我们七天在此地说听都用一心,诸位就可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了。只有一心才能入一真,你要是用二心、三心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是一定的道理。佛法之难,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用一心,如果要能用一心,佛法比什么法都容易。为什么?他所说的、所修、所证都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向外求得来的。
华严两个字是比喻,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所以它的原名是杂华,可见得这个花园是一切品种统统具足。我们就想这个花园实在是美不胜收,决定不是清一色,清一色的花没有什么好看的,一看就完了,不想再看了;所以品种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严是庄严,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美,实实在在是太美了、太好了,庄严就是美好的意思。这两个字,实在是形容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觉者的生活;换句话说,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太好了。你们如果要是学佛菩萨,你们的生活真美,西方人讲的真善美,他那个真善美是有名无实,学佛的真善美是名符其实,确确实实是能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在这卷经里面它特别侧重的是方法,正如同《四书》里面的「大学」一样,「大学」是讲方法,「中庸」是讲本体。理论的部分,这一部经有九会七处,理论是在前面七会,三十九品里面,这个经一共是三十九品,前面的三十七品是讲理论,后面两品是讲修行方法,第八会,也就是第三十八品「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方法。最后一品,我们这个地方的题目叫「普贤行愿品」,这也是略称,在《八十经》里面称之为「入法界品」,就是这一品经文,这一品经文相当的长。可见得到这个地方是讲入了,入就是证得。所以清凉大师判本经四大部分,信解行证,到这个地方已经是证得境界了;换句话说,真善美的生活我们已经获得了,已经证实了,绝不是在空谈理论,到达了这个境界。末后一章,清凉的科题叫「重释土因」,就是我们今天读的这一卷,再把前面修行的方法重复提纲挈领的再说一遍。而它的大意,确实与《大学》的「经一章」是相同。《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三纲八目,本经的基础也是三纲,就是菩提心;而提出十个修学的德目,就是十大愿王,十个德目。所以诸位仔细去看,儒与佛是圆融的、是会通的。
这个《大学》三纲,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修学的三纲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至诚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至诚?曾国藩以前解释这个诚字,一念不生就叫诚。我们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就不诚了,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心是诚心,这个心是直心、是真心,决定平等。所以直心就是平等心。第二个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清净的。第三是大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待人接物是大慈大悲,自己享受是无比的清净。清净与慈悲都是从平等心建立的,所以平等是基础。这与《大学》的三纲完全相同,明德就是直心;亲民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止于至善就是清净心,唯有自心清净才是至善的享受。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儒家的基础跟大乘佛法的基础可以说是完全相通,在德目上互相贯通的地方更是多。诸位把《华严》读了之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其味无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圣贤人他们的用心。
这一品是三十九品最后的一品,这一品它的完全题目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所以这个品题很长。「不思议境界」是所入,不思议境界在《八十经》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他翻得简单,叫一真法界,在《四十经》里面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能入。题是一部经的纲领,特别的重要。如果我们自己要想证得不思议解脱境界,必须要修普贤行愿。刚才跟诸位说了,以菩提心为基础修十大愿王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就本经说。如果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就能够证得理一心不乱,念佛法门求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如果用在参禅上说,就能够明心见性。诸位想想,这不是根本法是什么?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统统都用得上。入的意思是有能有所,入通能所。
其次要给诸位介绍的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也就是说的大意。在没有讲大意之前,先要跟诸位说一说三宝,这个说法绝不是题外的,为什么?佛法是以三宝为依归。诸位同学,你们大多数大概都是皈依过三宝的,可是诸位同学的皈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真皈依还是有名无实?这个问题就很大了。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什么叫三宝,怎样才是皈依。我们先讲讲三宝。三宝,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佛、法、僧,这是称为三宝,三是这三桩事情。这三桩所以能称宝,它里头含有六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稀有」,你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实在是稀有,称之为宝,难得。第二是「明净」,光明洁净,称之为宝。第三,「有用处」,它有大用处,能够带给我们真善美幸福的生活,所以它有用处。第四个意思是「庄严」,譬如我们世间以七宝来庄严,佛法僧三宝能庄严我们的身心。第五个意思是「最上」,在一切物里面它是至高无上的。第六个意思,「不变」。所以它具足这六个意思,我们称它为宝。
这六个意思,从佛法僧三桩事情何以见得它统统具足?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佛法僧的真实义。诸位要晓得,佛法僧三宝都是说我们自己心,绝不是在心外。佛的意思是觉,哪一个不觉?所谓不觉就是迷。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这个你们看见了没有?你们说见,这个见是觉。看见什么?「这是一本书」,你就迷了。懂不懂这个意思?你见,这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清清楚楚,这是觉;你一分别,「这是一本书,这叫《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迷了。再不了解这个意思,大概你们也念过《老子》,没念过也听说过,《老子》第一句「名可名,非常名」,我在此地给诸位讲,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你们如果把我所讲的句句话都记在脑子里,你们迷了,你要在这个地方迷七天七夜;你要能够听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这七天就觉了、就开悟了、就不迷了。所以哪一个不觉?第一念是觉,第二念就迷了。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保持第一念,所以他叫佛菩萨;凡夫之所以凡夫,第一念才起,第二念就起来了,就迷了。第一念我们是用的直心、至诚心,第二念用阿赖耶识了,就落到心意识去了。
这个三宝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之后,在皈依里面来说也有次第。我们讲同体三宝当中,是以法宝最为殊胜,经里面说,「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我们要想修学成佛,换句话说,必须要依法来修学,所以说是法宝最为殊胜。在别相三宝里面讲,佛宝最为殊胜,经上所称赞的,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这个赞叹都是赞佛宝,别相里头佛是最胜。在住持三宝里面,我们讲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是讲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是以僧宝为最胜。所谓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没有出家人来弘道的话,纵然有佛像、有经书也没有用处,起不了作用,这是我们应当要了解的。
出家、在家,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与法可以说出家、在家是共同的,差别的就是在僧宝里头。我们分出家、在家,究竟在家能不能称僧宝?给诸位说,能称。你们诸位要是有机缘到台中去拜访李老师,你看孔德成送给李老师的那几个字,上面题的款,「雪庐大和尚」,李老师在家人怎么能称大和尚?诸位要晓得,这个「大和尚」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称的,你们要只称出家人为和尚,就外行了,在家人也称和尚。法师,在家、出家共同称的。只有比丘是出家人专称的,在家人不能称。所以诸位要晓得,和尚这两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老师,直接教我课的这个老师,印度话就称和尚。因此凡是教我们的老师都称和尚、称阿闍梨,阿闍梨就是老师的意思,和尚是亲教师的意思。所以你们将来要是教别人,你的学生称你就称和尚。和尚没有男女,和尚也没有出家、在家。你从这一个意思就晓得,在家有僧宝的意思,何况僧宝称为和合僧团?一个家庭里面一家和合,这个家庭就是和合僧团;公司行号、团体里面能和合,这个团体就是和合僧团。所以僧的意思非常之广泛。
就本经是圆教的大法,它里面所讲的法宝,实际上就是讲法界,一真法界,这个就是法宝。什么叫一真法界?诸位要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着重在一字,一就是真,真就是一,二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了。我们在大众分你、我、他,这是假的,这就把一法界变成了十法界,一念之间就变成十法界;如果在一切法界不分别,就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界是一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差别念头,法界原本是一真。本经里面的法宝实际上是指这个。
佛宝是什么?就是自己智慧光明遍照。在此地诸位一定要晓得,一念不生是智慧,是光明遍照,起了一念那就不叫智慧了。我们世间叫聪明,你看佛经讲的八难之一,这遭了难了。这八种大难里面有「世智辩聪」,世智辩聪那是一难,那个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无分别心里面建立的,这个才叫智慧,我们佛门讲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佛法里非常重视,没有般若智慧,不能证得一真法界。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全部时间的二分之一。翻译的经典也可以说是般若经部头最大,有六百卷,我们图书馆有一部,诸位可以翻翻、可以看看,有六百卷《大般若经》。学佛的人,给诸位说,又不能不学般若,般若是关键。可是这个六百卷就不容易,相当不容易,不但说在家学佛不容易,出家人要想把这六百卷经念个一遍、二遍,也不是容易事情。古人为了后学方便起见,将六百卷归纳编了一个纲要,《大般若经纲要》,有十卷,就是《大般若经》的提纲,也就是内容的精华,这个十卷是不可不读的。比这个更简单的就是《般若知津》,是蕅益大师作的,那简直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每一品每一卷的提要,是非常之简单,只有一卷。所以讲光明遍照就是佛宝。
说到僧宝,在本经里面代表的文殊、普贤以及华严海会的这些菩萨们,他们是代表一个真正皈依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榜样。在经里面特别要着重表法的义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看经里面讲一个人,你就想到有一个人在那里,你就错了;说一桩事情,你就认为真的有一桩事情,那就错了,你不懂得它的真实义。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懂得它的意思才有味道,才能够入这个境界,体会它的作用。譬如说佛门里面、寺院里面供的佛菩萨像,一佛二菩萨,我们讲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两旁边是观音、势至;华严三圣当中是毘卢遮那佛,两旁是文殊、普贤;如果就住持三宝来说,当中供释迦牟尼佛,两旁边菩萨供文殊、普贤,如果是声闻众里面,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这是什么意思?诸位一定要晓得表法的意趣。
佛是代表本体,一心的理体,就是代表觉,理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代表体;菩萨代表作用,有言说、有作为。佛是代表无为,菩萨代表无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佛代表无说,菩萨是有说,无说而无所不说,有体有用。两位菩萨一定是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德行,我们今天求学说品学兼优,一个是品德,一个是学问。佛法里面常讲,一个代表解,一个代表行。你像文殊、普贤,文殊代表解、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品德、代表行。但是德与行,智与解,都是要依体起用。所以这是佛法供佛像所代表的法,我们自己就是要学这个。我们的本性理体就是佛,无所不觉,刚才给诸位说了,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无所不觉;我们起的用就是文殊、普贤,就是观音、势至。所以从体起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绝不是死呆板的。
从《华严经》来讲,文殊、普贤与毘卢遮那佛,我们称作华严三圣。三圣里面是以文殊、普贤他们在因地,修因,毘卢遮那佛是果地,这是有因有果。文殊、普贤是能信,毘卢遮那佛则为所信,有能有所。可是诸位要晓得,文殊、普贤、遮那都是我们自己一个人,都不是说到我们自己之外的。如果你要想到之外的话,那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那是魔,不是佛法,是外道。在这个里面,文殊又代表的是能解,普贤代表的是能行,不但在理论上通达,而且能把理论应运在我们生活上,明理是文殊的意思,实践是普贤的意思。文殊又代表能证的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证入。所以在《四十经》的后面,文殊是善财的第一个老师,我们通常称为启蒙的老师,也称为根本的老师。五十三参到后面善财童子再见到文殊,然后才见普贤,普贤是最后一位老师。这表示什么意思?必须要有智慧才能证得。普贤在这个经里面代表所证之理,文殊是代表能证之智,以文殊的智慧才能证得普贤的体用,有体有用。
他表法的意思非常之多,诸位在这个注疏里头细细去看,这部经相当之大,也是《华严经》的精华。可是诸位必须要晓得,文殊必定要有信心,然后才能够解,所以这个信心非常的重要。经里面说的「信为道元功德母」,这是《华严经》的偈语,可见得信心非常之重要,往后菩萨的位次可以说就是信心增长,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了。信心是第一步,信心的建立也最为困难。我们自己修学成就的高下,与自己信心的建立,可以说成正比例。但是信心又必须要依靠善友,就是佛门里讲的善知识,我们现在所讲的老师。你对于老师信赖的程度决定你自己修学功夫的高下。佛法这么好,没有信心就不得其门而入。
我给诸位说明,我从小就好学,但是成见很深,以佛法来说就是从小受了邪师邪教,这个成见太深。什么叫邪师邪教?认为佛教是迷信。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破除迷信,到寺庙里去把佛像都砸毁掉了,不相信这个事情。这在佛法来讲等于破佛身血,造的是无间地狱的罪业,重罪。那些小朋友,别人看到佛菩萨的形像都有恐惧、畏惧,不敢破坏,虽然不相信也不敢破坏。那时候我在学校里是很顽皮的学生,都是有名的,胆子很大,还有一个跟我差不多的,大概是梁启超的孙子,名字我一下子忘掉了,小学同学,我们从二年级就在一起。破坏佛像,到寺庙把佛像偷出来玩,当玩具,玩了就没有了,毁掉了,干这些事情。以后我曾经学过基督教,基督教学过两年,他们对我非常之好,两年都没有受洗,牧师说我太顽固了,因为我要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我不相信。我比他们都用功,《新旧约全书》我看过四遍,我提出七十多个问题,答覆的我都不满意,所以不受洗,拒绝受洗。以后在伊斯兰教搞了一年,我对伊斯兰教懂的东西比他们现在回教徒懂得都多,我还写了一点点东西,「伊斯兰教简介」,我还能说出一大篇道理出来,他们都说不过我。对佛教根本就不相信。
到台湾来之后我学哲学,学哲学的这个老师我很佩服他,方东美先生,我是民国四十二年跟他学哲学的。佛教是他介绍我的,我们哲学讲到最后一个课程讲到印度哲学,由印度哲学讲到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里头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两句话很动听,打动了我。我说佛经里头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这才开始去逛寺庙,逛寺庙干什么?借佛经来看。那时候佛经,民国四十几年,街上都买不到的。台湾印经只有一个地方,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办的,种类也很少、数量也少,实实在在经书不容易得到。那时候我跟朱老居士还不认识。所以经书只有向寺院里面借,还算不错,寺院还很帮忙,常常借经书给我看。
学佛之后,我又得到一个好老师,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上师。他的地位跟达赖、班禅是相等的,我们边疆四大喇嘛之一,前藏是达赖,后藏是班禅,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内蒙古是章嘉,叫四大活佛。我很有幸跟他学,所以密宗我懂得不少,骗不了我也唬不了我。以后就一直接受他老人家指导,我跟他三年,每个礼拜上两个钟点课,到他那里去,他单独教我,我佛学的基础是章嘉大师奠定的。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跟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十年。这是我学佛的经过。如果要没有方老师的指导,你说别的一个出家人、大法师来介绍,说佛法怎么好、怎么好,我不会相信的。不信就不能入门。所以善友很重要,非常重要,你对这个老师有多少信心,你就有多少收获,一分信心就一分收获,十分信心就十分收获。因为你有信心,你才会去求理解,解透了之后,才能够修行。
所以我看到你们这些同学们我很佩服,没话说。为什么?你们也没有什么信心,也不太理解,居然就修行了,这真是难能可贵之事!我那个时候信了,信了就求解,理论要不懂我不肯做的。你譬如讲拜佛,我学佛三年才肯拜佛,头三年虽然天天在那里研究经,到佛堂里头,脱了帽行三鞠躬就可以了,不会拜的。一定要懂得为什么要拜我才会拜。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一般人来讲好像觉得我太没有礼貌,为什么?我都没有拜过章嘉大师,我见了他都是一鞠躬,我们见了总统也是一鞠躬,见了章嘉大师也是一鞠躬,敬意到了就好了,何必还要去跪拜?到了我真正理解了,这才晓得跪拜,才晓得拜佛。你们几个人懂这个道理?但是都会跪拜,这个了不起!
我那个时候学佛确实是不容易,一般人说这是老顽固,「老顽固都学佛,这佛法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这个老顽固不会学佛」。所以我学佛影响了很多很多人。念佛,我肯念阿弥陀佛,是我学佛的第七年,对于净土教义懂得了,才肯念佛。没有搞通、没有明白,你叫我去做我不会干的。所以我想你们学佛大概还不到七年,已经很虔诚的在念阿弥陀佛了,这是善根福德深厚,很不容易。我自己到以后晓得之后,才后悔,学佛太晚了!但是我所学的比诸位踏实,用的功力也比一般要殊胜一些,就是统统都得搞明白,当然的道理、所以然的道理都搞清楚,我才肯学。
这个就是说明,解必定是建立在信心上,而修行行门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上。在整个佛法教学过程当中着重在解门。释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所示现的天天讲经说法,你们去查查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打一个佛七,没有;也没有打一个禅七,都没有,你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一天到晚在讲经说法。为什么?理论通达了,怎么个修行法你自己就会了,用不着人教、也用不着人带领。所以佛陀住世的时候,一直到佛法传到我们中国,修行都是个人的事情。大概集体在一块共修最早的就是庐山莲社,在东晋的时候,慧远大师的道场,他开始提倡莲社。到以后真正建立成制度,正式的在一起共修,这是唐朝时候百丈大师,就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位提倡在一起共修。所以共修,今天我们这个共修的功课是百丈、马祖提倡的,是他们两位老人家提倡的。这个以后就成为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像越南、韩国、日本,那都是从中国学的,所以他们有很多地方跟我们中国佛教有相关的。
说到这个地方,还有一点要告诉诸位的,就是素食。这个素食,全世界学佛吃素只有中国,所以看到外国学佛的不吃素不要去笑话他。为什么?佛教里面原本就没有叫我们吃素。所以今天小乘国家,你要到泰国去看看,人家供养出家人的有鱼、有肉,还有香菸,泰国出家托钵有供养香菸、有鱼有肉。要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个叫三净肉。中国学佛的人吃素食这是梁武帝提倡的。诸位晓得,梁武帝那个时代,我们中国出家人也是吃三净肉。而是梁武帝读《楞伽经》受感动,《楞伽经》里面有说,「菩萨心地慈悲,不忍食众生肉」,他读这个经很受感动,自己就发心吃长素,于是乎在佛教里提倡、号召,我们大家共同来提倡素食运动。现在就变成好像学佛的人非吃素不可,不吃素就不叫学佛了,这是给弄错了、这是搞错了。
我说明这一点,使诸位理解佛法的真实义,是着重在身心的修养,目的是要达到身心的清净,清净至极,身心与整个大宇宙合而为一,这就叫一真法界。是不是能做得到?给诸位说能做得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里面的理非常之深,确实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法生活里面,着重在身心的修养。饮食方面着重三点,第一个讲求卫生,这是现在一般西方人也知道的。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所以吃东西要干净,避免疾病。其次卫性,这个伊斯兰教懂得,性是性情。譬如说同样是素食里面,为什么佛法说不吃葱、蒜、韭菜一类的?为什么不吃?这个东西也是蔬菜,不是肉,为什么也不吃?因为它的性质不好,所以要保卫性情,因此在蔬菜里头也有限制。第三,更进一步,比伊斯兰教还要进一步的扩张,要保卫慈悲心,所以素食是保卫慈悲心的。在佛法的饮食方面着重在卫生、卫性、卫心。我们今天素食是这么一回事情。我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吃素了,道理不明白,学佛要劝我吃素,这是做不到的。我要把道理搞清楚,对,很有道理,素食是好,我们自己才照这样做。
跟你们说这些道理的用意在哪里?你们学佛,有很多同学发心吃素了,是好事情,可是你们的父母对你很爱护,看到你连荤菜都不吃,他心里难过,好像这一点人生的享受都没有,未免太苦了,他心里不忍,于是你在你父母面前你就多吃几块肉,绝不犯戒。「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行菩萨道,要想叫父母生欢喜心,父母要你吃肉,你就多吃几块。他一看,学佛与这个不妨碍,父母也肯学佛了。你这个是一学了佛,肉也不能吃,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受限制了,你的父母亲戚朋友一看,「这个佛不能学!学了佛,你看,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大家都害怕了,见到你都恐惧了,跟你远远离开了,错了。我们自己私生活要谨严,处众的时候要活泼,普度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开了荤了,吃荤为什么?为了度众生、为了接引众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这个不但是不破斋、不破戒,你这叫大慈大悲,叫摄受一切众生。如果你说,「有人来了,这个好难得,机会太难得,我可以多吃几块了」,那就叫造罪业了,那就没有慈悲心,那就错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是发愿吃素,跟父母在一块儿吃荤菜的时候,这个心是度父母,而不是贪吃,不是贪心,这个就是对的,这是如法的。
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学死了,不要学成佛呆子。要学成一个真正的菩萨,身心清净,利益一切众生,叫一切众生见到你都能够生欢喜心。这是附带说到我们生活起居饮食方面,一切都要正常,不要搞得奇奇怪怪的,千万不要搞得家里人反对、起反感,那就错误了。佛法是通情达理的,于人情世故决定没有违背的。特别是普贤行,普是普遍,特别那就不普了,唯有普才能称之为贤,不普就谈不上贤。普贤行是无碍行,清凉解释这个经的时候,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普贤行。如果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都有障碍,处处成障,给诸位说那是小乘行,不是菩萨行,更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事事无碍。
不但「普贤行愿品」着重这一点,就是整个《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像个大花园,一切经像里面的一枝草、一朵花一样。我们今天这个总名称叫「大藏经」,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不仅就是这一部,一切经的总名称,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你们将来在经题里面细细去看。这一部经可以说是一切经的代表,一切经的理论与方法都出不了这个范围,整部经里面所讲的理事圆融都是普贤行。唯有普贤行才能入法界。这个入一真法界,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也跟诸位说,只有这一桩事是真实不虚。我们要想一个成就,必须理事要圆融,现前我们要得大自在,这是我们现前的成就;将来的成就,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学《华严》,为什么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一卷经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领头的两个班长就是文殊、普贤,他们两个人是带队的。往生极乐世界能办得到吗?能。
也许你们同修有些人比我还早得到消息,台中大概在一、二个月之前,施水阁老居士,还有是哪一个同修名字我忘掉了,他的父亲,这两个人都是最近往生的,预知时至,这个不假。三、四天之前就告诉家里人,我哪一天我就走了,也没有害病。施水阁老居士我认识他,过去在台中常常见面。他告诉家里人之后,他是三天之前告诉的,他就不吃饭了,每天喝水。到了第三天,他就通知莲社,台中莲社莲友们给他助念,他自己洗洗澡换了衣服,大家给他念佛,他就躺在床上,在问,「李老师有没有来?」告诉他,「李老师来了」。谈了几句话,他说「我走了」。就走了,没有害病。徐醒民居士从台中特地来告诉我这个消息。
你们看到《弥陀经》,这两天天天念《弥陀经》,《弥陀经》里面那个境界,人家去了。你要说享福,那真享福。你看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是黄金,不像我们这是柏油,人家是黄金铺马路,人家住的建筑物是七宝楼阁、琉璃地。那个琉璃是什么?我们讲的翡翠。我们的翡翠一点点,你们就拿来当作首饰带在身上,觉得很美了;人家铺地的,像我们这磨石子地一样。如果你们要想到那里去,施水阁老居士是个榜样,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哪个做不到?除非你自己不想去。你懂这个理论、懂这个方法就可以去。现前得大自在,就是刚才给诸位说的事事如意;将来往生佛国,成佛作祖,是我们一生能办得到的。确确实实像方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一门大学问。
其次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本经的宗旨,这是我们要晓得。其他的象是玄义,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谈,但是宗旨一定要能够抓住。这一部经的宗旨,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旨。我们如果说单单讲法界,法界有理有事。理上讲,正如同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经里面一般讲「清净寂灭」,净土法门里面讲「常寂光净土」,这是讲的理、讲的体;从相上来说、从用上来讲,这就是缘起,缘起这才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我们称为十。十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数字,那就错了。十代表什么?代表无量无边,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华严经》里头都是以十表法,表无尽的意思。《弥陀经》里面是用七表法,七也是表圆满无尽的意思,七是讲上下、四方、当中,这是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华严经》表的数字从一到十是圆满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作十个数字来看,那就错了。
无量无边的法界原本是一真。怎样才能够看到一真?这就叫入。所入的就是法界,而能入的就是普贤行愿,刚才给诸位说过。换句话说,法界就是一心,一心包括了万有,宇宙万有是我们一心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理很深,在此地只能够说给诸位透出这个消息,说明有这么一桩事情,必须要自己证实。因此,佛法的教学跟一般世间学术不一样。所以佛法不是哲学。欧阳竟无大师是我们近代佛教里头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真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一位佛教的学者,他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在民国十二年有两篇讲演,佛法决定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辨析得很详细,这是我们得认清楚的。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陀的教学,我们可以称它为教育,佛陀教育,但是更恰当的是佛陀的教学。它教学的主旨就是教我们要觉悟,觉悟万法是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之物,不是外面来的。我们讲信,信什么?就信这个道理,信这个事实。信了之后,我们再求解,再去参究这个理论事实的真相。
在此地我提出参究而不说研究,这是佛门的术语。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是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所以禅宗参禅教给你离心意识参。不但参禅要离心意识,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念佛也要离心意识,乃至于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得要离心意识。离了心意识,就是真心用事,就是普贤行愿,就入了一真法界了。也许诸位会问,假如我这个心意识都不用了,那连人我是非都不分了,人家喊我一个什么名字我也不答他,一答就心意识起作用了,那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办了?给诸位说,这个叫你离心意识,是自己离心意识,对人家要用心意识。我问你这个是什么?你像个木头人一样,完全不晓得,你是不用心意识,那人家看起来,「你这个人白痴了」。我这一提起「这是一本书」,这本书是不是你自己说的?不是的。你看永嘉大师见六祖的时候,「分别亦非意」。我们世间人说一本书,我们是用分别心;永嘉大师也说这是一本书,他不是用分别心。这个妙极了,他怎么不是分别?他是分别,他那个分别就是不分别,他是随顺众生的分别,不是他自己真正分别,他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随众生分别。你说这个「书」,我也说「书」;你说这是《华严经》,我也说《华严经》,你们要这样说的,随你们,决定不是自己有这个分别执着,叫分别亦非意!对自己真正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别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看看,妙极了!对自己一念不分别是自受用,对别人分别是大慈大悲,他受用。这是佛法的见地,这个是佛法的教学。好,我们今天上午的课就上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