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一0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10
第110集 A
第110集 B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最后的两个字看起:
【又云。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何者。以一心含通别二门。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真如门总摄一切。生灭门者。别显染净。染净之法无所不该。故云总摄一切法。】
我们先看这段。这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用二门来说明,这二门就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现相,不过佛法是把作用也包括在现相里面,有相才有作用。可见得,佛法与世间这些聪明智慧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在方法大致上是相同,都把它分做体与用,或者是体与相。但实际上,这个世间的观察远不如佛法来得正确,原因在什么地方?佛跟我们一语说破,就是众生是非人我没有淘汰干净,这个东西就是障碍,佛法里面讲的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有了二障,无论你怎么样去观察,很难得到真相,所得的结果是一个相似法,不是真实的。相似里面决定有偏差,偏差就差得太远,不但我们世间人不能了解宇宙的真相,佛给我们说的,即使天人,比天人更高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于权教菩萨都不行。这些三界之外的圣者,他们烦恼障虽然是断了,所知障还在;换句话说,无明未破。界外的执着,还是障碍清净心,不能够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此地讲的诸法实相的体相用,这个就是真性。整个佛法的修学目的,跟这个世间哲学的目标完全相同,都是寻求真正的智慧,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是相同的。唯独佛的方法纯正,他是圆满达到这个目的。
马鸣菩萨说法非常的善巧,这是用真如生灭二门来叙说这个本体跟现相。体里面没有染净,前面说得很清楚,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什么都说不上,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讲的体。从相上讲,相就有生有灭。相有生灭,相也有染净,所以从生灭门里面再开二门,但是告诉我们,二门是从一门开出来的,是为了说话方便起见,不要真的执着是二。执着是二,那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不但这里执着二不得其门而入,就是前面真如生灭这二门,你要执着这是二,你也不得其门而入。二就是一,一就是二,这才是真相。这二门各总摄一切诸法,无论是讲真如,是讲生灭,都是摄一切诸法,所谓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最主要所有一切万法它只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本体,是一个,所有一切法统统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一切法是一。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何者』,何是为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是为何?为什么?『以一心含通别二门』。真如是通,生灭是别。真如是体,是通的;相就有差别,生灭是现相,就有差别。『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真如随缘,随四圣法界之缘,真如的相是净相;随六道之缘,真如的相是染相。真如其实没有染净,随缘。譬如我们把眼睛比作真如,我们把眼镜比作生灭,我们戴上一个蓝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蓝的,我们眼睛随蓝眼镜之缘,看外面都是蓝的。我们戴个红色的眼镜,看到外面都是红的,我们眼睛没有红也没有蓝,是随缘,随那个红蓝眼镜之缘看外面的色相,好像是这么一回事情。其实眼睛也没有红蓝,外面境界也没有红蓝。红蓝毛病出在哪里?出在那个镜片上。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没有染净,外面的境界相也没有染净。染净产生在哪里?产生在虚妄的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来的染净?没有染净。
所以佛与大菩萨看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不是一真之外另外有个十法界,不是,就是!我们看十法界,人家看一真法界,人家不戴眼镜看的是一真,我们戴上眼镜看成十法界,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那个毛病,佛在《华严经.出现品》讲,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执着就是病根,这就好像那个眼镜的镜片一样,去掉妄想执着,性相一如,体用不二。所谓有染有净,都是妄想执着里面生的,不是真有这桩事情,所以真如是通相,而且是清净相,是平等相。这个染净是不得已对那个有妄想执着众生而说的,有妄想执着,好像是有这么回事情,是对他们而说的。『通相之外无别染净』,绝对没有另外真正是有染,是有净。诸位要知道,假如净是真的,清净是真的,那怎么可能会染污?如果染污是真的,那个染污怎么会去得掉?染净都是妄想上生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法是真的,只有真如才是真的。真如从什么地方显?从清净心里面显现。到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就证得了。
有些同修彼此修的法门不一样,就起了分别执着,分别执着再一严重,那问题就更多了。在此地我特别提醒同修们,我叫大家念《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修学,修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我们这个道场日常法师也教一些同修依《广论》来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有不少人依照这个方法学。这两个学的人碰在一起,一个就说《无量寿经》好,一个就说《广论》好,你的不如我,我的不如你,这吵架吵起来了。于是乎来问我,我说两个都不好,为什么不好?你们打架打起来了,那怎么会好?两个人都学错了。佛这两个法门都是叫你修清净心的,不是叫你分别执着去搞这个高下胜负的,不是叫你搞这个,你搞这些就错了。你依《无量寿经》能得清净心,依《广论》也可以得清净心,能够得心地清净,哪一样不好?样样都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是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性,你喜欢修哪个法门,佛就教你这个法门,法门没有高下,没有胜负,心地得到清净平等就成就了。所以它目的相同、方向相同,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决定不能轻视别的法门,不可以毁谤其他法门。毁谤其他法门,就是谤法、谤佛、谤僧,那你就是造毁谤三宝的罪业,《戒经》里面结罪那是阿鼻地狱。这个不可以,这是学佛学错了。
在无量法门里面,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无量寿》?这么多法门都好,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这是一类根机不相同,我们对这个法门很契机、很喜欢,这就行了!你说为什么?我喜欢这个法门,这就可以了!凡是你喜欢的,你学习就有兴趣,学得法喜充满,你成就就快速。不是说别人学这个法门,我跟他学,那不一定适合于自己,总要晓得自己的根性。何况《无量寿》这个法门是《华严经》的归宿,我们今天念《华严》,《华严经》在这卷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归宿,就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归宿。我们从这个大经认识了净土,证实我们的选择没有错误,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赞叹的。
所以修学这个法门,得感应的同修很多;可是感应不重要,我们目的不是求感应。感应是决定有的,但是它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不要在意这一桩事情,而是一定要求念佛三昧,这就重要了,这是我们修学的目的。念佛三昧是什么?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都是念佛三昧的别名,我们用念佛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念佛三昧有浅深次第不同,修学其他的法门,如果见思烦恼不断,就没有办法出三界,这是事实,因为其他法门里面没有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只有净土法门,这点就看出法门的难易。但是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你认真学习,那可以说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真实的。
要想超越六道轮回,那就不容易,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唯独净宗,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讲到功夫成片,说实在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专不专心?你专心,没有一个做不到的。这是《无量寿经》,它不讲一心不乱,它讲一向专念。一向专念,这个标准就很低,就是念到功夫成片,这就决定往生。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对这个法门的赞叹,就是基于这一桩事实,所以对它特别赞叹。这是说所有法门都是相同的,这要知道,决定不能怀疑,更不可以毁谤。
底下讲『生灭门者,别显染净,染净之法无所不该』,该是包括。我们读了这句,也许心里面生起疑惑,无所不该就是无所不包。佛染不染?佛要不染,那应该除佛之外。净法,三恶道众生有没有?他清净不净?如果三恶道众生没有清净,这个净法也有范围,那三恶道要除外,为什么也包括在其中?实在讲,染净确实是全都包括。怎么说全包括?诸位如果细读《楞严》就明了。恶道众生六根根性有没有染着?不要讲恶道,以我们自己做代表,我们的见性、闻性有没有染污?没有染污,决定不染,那净就包括了!
什么叫见性?这举一个例子说,六根根性一个明白了,其余五个统统都知道了。见性是能见,我们睁开眼睛就能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时候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个时候见是见性见,你的心清净。才有一念分别,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那就有染,就变成染污,那就不是见性见,那叫染性见。染性是什么?染性是分别执着,就是第六识、第七识。第七识执着,第六识分别,它们随着见性起作用,所以我们六根是染净混杂的。虽然杂,毕竟染是染,净是净,染没有妨碍净,净也没有妨碍染。就好像我们刚才举的戴眼镜一样,你那个眼镜虽然是有色的,眼镜没有妨碍眼睛,眼睛也没有妨碍眼镜,彼此互相不妨碍,这是事实真相。我们的真如本性跟阿赖耶的关系就像眼睛跟眼镜一样。你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修行成就就有把握。原来染是什么?你不是真染,没真染。佛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六根根性,交光大师注解注得好,教我们舍识用根,你要用六根的根性,你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
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人家用六根根性,我们不会用根性,我们用八识,我们用眼识、用耳识。识是染污的,性是清净的,换句话说,人家用清净心,我们是用分别执着心,分别执着就是染。执着佛法也是染,我执着这个法门殊胜,执着别的都不如我,这就是染,这就错了。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教我们离染,恢复清净,我们搞错了,把佛法也当作染污,这叫冤枉,三世诸佛听了都喊冤枉,你把佛法错用了。这是学佛很困难的一桩事情,这也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就是执着。世法不执着,给一个佛法又执着佛法,总离不开执着,这是病根,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这真可怜。得到自在解脱,那相当不容易。
祖师大德把一切众生从根性上分类,天台大师把一切众生根性分为四种,藏、通、别、圆,贤首家分为五种,小、始、终、顿、圆。实在讲,唯独圆教根性的众生容易悟入,圆教是什么样根性?就是不太执着,那什么都好,不太执着,说什么都好,不给人争论,不去执着这一些,这就是接近圆教的根性。愈是坚固的执着这个根性就修学上障碍要多一点。执着最严重的,小乘根性,小乘样样执着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完全执着在事相上。大乘人对这个就看得很淡薄,知道这一切现象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梦幻泡影,皆是虚妄,他执着什么。不但世间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舍不是说不要,舍是不要执着,不执着,一切法也不执着,他这个心容易清净,容易得自在,这属于圆顿根性的人。
我们了解这些事实,对哪一种人就说哪一种话,对那个小根器的人,就告诉他要严持戒律,不能杀生,杀个蚂蚁都要受果报的,他听了很欢喜,他很愿意修学。你要叫他这个也可以马虎,那个,他认为这不是佛法,这是邪门外道。对什么人说什么法。你对大乘根性讲的事事样样都要执着,他害怕了,这个佛法我不敢学,这一举一动都被绳子捆起来了,绑起来了,动都不能动,人家就不敢来修学。所以接引众生,观机非常重要,你要认识众生的根性,要教给他什么样的法门。所以法门没有定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当时不同根性的人去向他请教,他很会观机,一看就晓得你是什么根性的人,教你修个什么方法。你一听很欢喜,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不久他的确就得好处,就得利益,这是说明任何一法都含摄一切法。
诸佛如来也应化在十法界,《地藏经》上,释迦牟尼佛就明白讲,不是地藏菩萨分身以无量分身来度脱罪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我亦,我也是以无量无边的分身,也在这个六道里头。在六道里面佛也有染相,佛也变畜生,也变饿鬼,也到地狱去度众生,佛也有染相。所以从根性当中说,地狱众生也有清净心,染净都遍一切诸法。所以说『总摄一切诸法』:
【以此生灭即是真如随缘变作诸法。诸法既无异体。还摄真如门。】
这个话就好懂。一切诸法是真如变现的,真如体净,变现一切法的体哪有不净。所以只要从体上去看,没有一个不是清净的,我们六根的根性,性是体,清净的,畜生的见闻觉知这个性体也是清净的,饿鬼、地狱还是清净的,体清净。下面说:
【又真如是泯相显实门。不坏相。一切即泯。故得摄于生灭。】
泯跟显示是相对的意义,就是隐显的意思。所谓隐,是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出来,其实就在面前,看不到,在面前也看不到。佛给我们指示出来这就是,这就是也看不出来。绝对不是佛一指,这就是,你真的就悟入了,有,有少数人,不是没有不悟入的,于佛的言下大彻大悟,他确实入这个境界。多数人虽然知这就是,这就是也不悟,为什么?依然分别妄想。这什么原因?佛门里常说业障太重了,这业障!如果没有业障,这一点确实就要悟入,悟入之相跟不入的相完全不一样。
悟入之相,给诸位讲,那个人从此之后快乐无比,他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悟入。不入是,依然有分别执着,那就苦了。悟入之后那个人真的叫脱胎换骨,那确实不一样。这问题就是你还要不要分别执着?也许你说,我不再分别执着,其实你还在分别执着。你分别我不再分别,执着我不再执着,还是执着,还是分别执着。怎样契入境界?那这是诸位功夫上的事情,这个东西说不出来的,完全是你内证的功夫。不过实在是不容易入,佛也有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六波罗蜜。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慢慢的可以能够契入。
布施是什么?布施是叫你放下,什么都能放得下,都能看得淡,你这个心自然执着的意念慢慢就淡了,淡薄了,慢慢就把它化开了。所以布施是修学的手段,是把你坚固的执着解开的一种手段。持戒就是守法,就是随缘,因为法没有定法。你们觉得这个是好法,好,我就随着你这是好法;你说那个不是好法,好,我就随缘不做那个法。没有定法,是非善恶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持戒。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戒律也是恒顺众生,你们说这个善,好,释迦牟尼佛订这是善;你们说那是恶,好,就订了那是恶。释迦牟尼佛要生在今天戒律的标准又不一样了,是不是?现在人意识形态观念上跟古人看法完全不相同,古人有的看了是恶,现在人看的是善;古人看的善,现在人看的是恶,这是非都颠倒了。佛法要不恒顺众生,这个佛法就是没有用处的东西。佛绝对不是叫你去做古人,不是的,佛叫你做现代的人,就在现前解脱,不是把你拉回到几世纪之前才给你解脱,那不是佛法,这要晓得。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经教里头,你才知道我们要着重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形式,形式是随时可以变化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譬如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这八个字。诸恶,古今标准不一样,中国跟外国的标准不一样。你们认是恶的,我都不做;你们认为是善的,我都做。佛没有把善恶订个标准,没有!只是给你讲这个原则,你要记住。
我们今天现在是交通便捷,大家常常到国外去观光,每个地区风俗习惯、人情道德观念都不一样。他们的价值观不相同,道德的标准不相同,到哪个地方,就要遵守哪个地方的,那个地方的人民才欢喜,才欢迎你。你要不能接受,一定要执着自己的标准,你走到哪个地方人家都讨厌你,人家都拒绝、都排斥你。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佛法不是死的,祖师大德都是跟我们讲原则,绝对没有一个人给你讲一个死呆板的东西,没有,全是活泼的,全是原则。我们在生活当中才能够灵活的去运用,这样就得自在,心地永远是清净。
六度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在六道里面)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布施就是《金刚经》讲的不取于相,不着相,不执着。就是学看破放下,般若是看破,其余前面五种都是放下,前五度都是放下,不仅是布施是放下,其他统统是放下。譬如刚才讲守法,放弃自己的成见,我在台湾守台湾的法律,我到美国守美国的法律,到日本守日本的法律,这个守法,这守法还是要放下,没有成见。前面五度都是放下,后面一度般若是看破,这看破放下而已,你就得大自在。所以理与事,实在讲都非常明白摆在面前,摆在面前为什么说它隐、为什么叫它做泯?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这叫泯。『泯相显实』,相泯了,真实就露出来了。好像那暗的去掉了,光明就现前了;光明来了,黑暗就去了,互为隐显,暗显,明就泯了;明显,暗就泯了。你懂这个意思,它此地这个体与相就能够体会得到。显实『不坏相』,虽然显出真实,这明心见性,见到相,见到一些真性了,相有没有坏?没有。十法界的相样样都不坏,为什么不坏?因为统统是自性变现的。这底下说,『一切即泯,故得摄于生灭』,这是说体含摄现相。
【又生灭是揽理成事门。】
事是万象,一切万象从哪里来的?有相,一定有性、有体。有事一定有个道理,不可能说没有理,这个事情有了,不可能的。有事一定有理,有理一定有事;有性一定有相,有相一定有性,因为它是一不是二。『揽理成事』,这个事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
【不坏理而成事。】
自性理体,没有一丝毫的障碍。就像《楞严》上说的,《楞严》有个比喻,把太虚空做个比喻,把太虚空比作真性,不障碍一切现相的发挥,自在发挥,与空没有障碍。空不碍现相,现相也不碍空。假如这个空要碍事的话,我们把这个移到这边来就移不动了,那空妨碍那个地方,还能移得动吗?那不妨碍,这来去就自由了,它不妨碍。事、相也不碍空,如果相要碍空的话,把它拿掉,这个地方空就应该少了一块,没见它空少一块!从这个举动,诸位就晓得空有不二,就晓得这个相是假相。相如果是真的相的话,你这里挪动,这里一定有妨碍,空一定会碍有,有也会碍空,今天空有互相不妨碍,假的,不是真的!这是那些科学家他们知道,我们一般人心粗大意,天天看这个现相,也没想出这个事实的真相,都没想到。『不坏理而成事』:
【故得摄于真如。是故互相交彻。不坏性相。】
这两句是一个总结。
【何者。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如金与庄严具。】
『庄严具』就是器,好比金与器一样。
【若以金摄具。具无所遗。以具摄金。则金无不尽。】
这就是祖师大德常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金是说体,器是讲现相,是讲的事相,事相与它的这个体质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互相含摄。说金,包括所有的金器;说器,也包括所有的金,这个比喻也很好懂,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变现出的万象。六祖大师所讲,「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生就是变现出来的,所以它确实是一不是二。
既然是一,佛教给我们不分别、不执着就正确了,它是一!你真的要分别、要执着,错了,大错特错,那就迷了。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就觉悟了,知道万法是一,一就是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就对了,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佛对于每个人说法不一样?既然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为什么佛跟这些人说法说的都不一样?这个事实我们要明白,是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你给他说真相,他不能理解,他不够程度。不够程度怎么样?小学程度就要用小学的这个标准来教他,中学的程度就用中学的标准来教他,教学方法,说法不一样。如果讲得利益,得利益是教学的目标,小学教他,他得了小的利益,心满意足;中学的这个程度得到这个,他也心满意足,他都得利益了。得利益有浅深大小不同,各人统统得利益,这个是佛法教学殊胜之处,没有一个不得利益的。
只有真正圆顿之人,佛才跟他讲真实法,一丝毫都不保留,完全教给你,这个地方是一丝毫都不保留,给你讲性相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你在这里面还分什么?还执着什么?自性弥陀,阿弥陀佛是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心所变的。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是这样的;娑婆世界是不是自性娑婆?是,一点都不错,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性变的。弥陀是自性变的,观音菩萨是不是自性变的?这一切众生是不是自性变的?猪狗牛羊是不是自性变的?饿鬼、地狱是不是自性变的?统统是自性,离了自性没有一法可得。你在这一切法里面,你看你的心是不是清净?这才叫得诸法的三昧,得无量三昧。心在一切万法里面真的平等,真正清净,也真正慈悲,为什么?一切法是自己!哪有不爱自己的?所以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叫同体大悲,他知道是同体,我们不晓得。那个慈爱叫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因为同体,一体。这个不是圆顿根熟的人听不进去,听是听了,入不进去。底下说:
【良以二门一揆。全体遍收。故得交彻等也。今此用者。先标交彻及不坏性相之所以也。】
底下这几句话很重要:
【真如即理。生灭即事。二门若非一心。即不交彻。一心若无二门。即坏性相。故次云互相等也。下喻结可知。】
这个『下喻结』是在二百七十面,因为这个注解是前面一段《疏》的注解,说了这么多,都是说一心法界。二百七十面在第二行,第二行最后一句,「一心法界,含真如生灭二门,互相交彻,不坏性相」,我们讲了这么多,就讲这四句。下面这是比喻,「其犹摄水之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故」,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把水比作真如,把动静比作生灭。不管是波浪,还是平静都是水,没有离开水,这就说无论是万象纷纭,总归是一个真性。把这十法界比喻波浪,佛,水是静的;菩萨是微浪,微微的波;六道凡夫,这大风大浪,但是都没有离开水,把水比作真如,这比喻容易懂,也比得很好。再看底下一段,因为这个地方它讲无障碍的法界,分为三门来解释、介绍,第一段是讲一心法界,第二段是:
【形夺无寄门。】
什么叫『形夺无寄门』?下面有个解释:
【谓无事非理。故事非事也。】
这是夺事。
【无理非事。故理非理也。】
这是夺理,为什么要双夺?只是为了一桩事情,怕你执着,怕你执着,听说事就执着事,听说理就执着理,告诉你这个事实真相,事也不是真正的事,理也不是真正的理。换句话说,相不也是真的相,性也不是真的性,你不能着相也不能着性,一有着就错了,这段的大主意就在此地。我们看注解,就是钞,注解。
【形夺无寄门。疏言。】
疏是清凉大师所讲的,钞是宗密大师的解释。
【无事非理。故事非事者。】
没有一桩事不是理,所以事就是理!事哪有事,事都有理。
【谓事既揽理。】
事没有理不能成就。
【遂令事相皆尽。】
事都是理。所以那个见性的人,我们在禅宗公案看到,祖师考一考这个人,看他是不是真的见性?性在哪里?你不是明心见性了吗?性在哪里?可能他在地上捡一片树叶给他看看,在这里。不一定他拿个什么东西,指示一下,就是这个意思。你不懂这个意思,他这一问一答一表示,我们看了是莫名其妙。懂得这个事实,他答覆的一点都不错,无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在哪里?法法皆是,真正见到了,不是我们看到人家听说这样做,我们也来比划一下。所以这禅宗很能骗人,人家拿这个是真到这个境界,我们拿是假的,所以这个东西学不得的。古时候说哪一个禅师,我名字记不得了,学人向他参学,向他老人家请教,他都是竖一个指头,一指禅,不管来问什么问题,他都是竖一指头。旁边他的侍者小和尚学会了,别人请教,他就一指头,他也竖个指头,那个老和尚有一天看到了,拿个刀子,一竖起来,马上把他这个指头砍掉,指头没有了,他从这开悟了。人家竖得有意义的,他这个学人家的样子,这个不行!所以后世学样子的很多,真正见地的很少见,都学的些形相,这个不行,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教下是跟你讨论这个真实的道理,事实的真相,禅宗不讨论,所谓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直截了当,没有言说,显示这个事实。『事相皆尽』:
【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无事可得故。】
所以见性在哪里见?在相上见,相就是性。譬如见金,金在哪里?器就是金,离开器哪有金可得!我们今天说实在话,像这些大乘经论里头,将这个事实真相说得实在清楚,我们每天读诵,读诵就是在薰习。天天在薰习,还是入不了境界,这是我们一定要去找那个原因在哪里,找到这个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才有救。如果含糊笼统这样下去,这一生一定空过,这是事实。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从来没有一生成就,原因跟今天一样,没有找那些障碍到底产生在哪里,不晓得把这个障碍消除,所以自己觉得修得还不错,到临命终时还得去见阎王,出不了三界,搞的回数太多了。这一生如果真正觉悟了,把我们这个病根找出来,我们从这个根源上把它消除,我们这一生就得救了,不会再犯从前的错误了,这就能出离。
根源到底在哪里?这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这是最高级的佛法。什么人学的?法身大士学的。这个佛法,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建立在菩萨六度的基础上。这原因找到了,六度又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三学是小乘,小乘人修戒定慧。这是一乘法,十大愿王是一乘,一乘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三学。小乘法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人天是什么?三福、六和。我们连这个都做不到,无论什么殊胜的法门、善巧的法门,我们修学都不会成功。最好的法门给你,我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如我,你看看,烦恼就起来了,分别执着、贡高我慢都起来了,这就是你修不成的原因,你病根之所在。
所以小乘是三学一定建立在六和敬、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是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这个是不是认真去做了?真正明白了、真正懂得了,尽心尽力去做,这是佛法的基础。没有不孝父母的佛菩萨,没有不尊重师长的阿罗汉,你找不到。所以我这次回来讲《地藏经》,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这几年统统都讲净土法门,为什么讲《地藏经》?《地藏经》是什么?《地藏经》就是讲的三福,《观经》上的三福,十一句,那十一句是纲领,细说就是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做起,不从这里认真下手,所有一切修学全部都会落空,念佛也不能往生,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这一生再不能空过了,一定要把从前犯的毛病找出来,从根本上把它消除。
我们今天听到了,好像是懂得,读这个文好像是懂得,读得也很欢喜,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没入进去,为什么做不到?把这个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因素消除,这个境界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达到?给诸位说,可以达到,不是不能达到。如果我们一生当中达不到,佛绝对不会在这个世间讲这个法门。那讲这个法门没有意思,你们统统做不到,我说这个法门,好像吊胃口,你们在开玩笑!佛怎么可以开我们玩笑?不可以的。佛的言语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妄语,句句真实,决定做得到;做不到,是你有障碍,障碍消除了,都可以做得到。我们再看底下文,下面做比喻:
【如以水夺波。波无不尽。】
我们这说水,不管是大浪、小浪统统都是水,所有大、小波浪全部说尽了,这句比喻就容易懂得。下面:
【言无理非事等者。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
这个『事法』就是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万事万物都是性体变现出来的。
【然此事法既匝于理。】
这『匝』是圆满的意思,这个是周匝圆满的意思。
【遂令事显而理不显。】
这是凡夫,凡夫执着相,所以把理疏忽掉了,不见性。唯独法身大士,人家心细、心地清净,就在事相上见到理体,就见到了;凡夫心粗大意,事相上见不到理体。我们佛门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并不是泛指圆教根性的人,不能这样指。圆教见性的人,他不见性,他不圆;见了性的时候,法法都圆。圆到什么样子?我们这部经是《华严经》,佛门公认是经中之王,佛说的第一经。一切经没有一部经不是《华严经》,这就圆了,这话是真的吗?真的,确实是事实。哪一部经不是华严境界?不但一切佛经都是《华严经》,基督教的《新旧约》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你要不相信,你找个圆人来讲讲《新旧约》,准是华严境界。再给诸位说,幼儿园小朋友念的那个小狗叫、小猫跳,还是《华严经》。
凡夫着在事相上见不到理,见到理的时候万法一如,一即一切。这个一是随便拈一法都是真如本性,那叫真的圆,哪里有障碍?所以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里会有障碍?有障碍没有见性,没有见性是什么?他有执着,所有一切障碍是从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因有分别执着,所以普贤这十愿决定不能行,因为他愿愿都是无障碍的境界。譬如礼敬诸佛,诸佛是指谁?诸佛是指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包括有学佛的,还有不学佛的,还有包括外道的,还有包括妖魔鬼怪的,那都是众生。蚊虫、蚂蚁、饿鬼、地狱,都是众生,他是一个平等心恭敬,不见性这个心生不出来,他有分别、有执着。唯有见性的人,这个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法,他这个恭敬心才能生得起来,这就是礼敬诸佛。所以我跟诸位说的,这是建立在菩萨基础上,菩萨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你这是找根,我们今天把下层都疏忽了,搞这个,纵然听的点头,你为什么会点头?过去生中听了多少遍的,这一次又听到了,又引起来,不错,点头,怎么点也入不进去,道理在此地。这个经的味道是好,你真是学了之后,欲罢不能,说得的确是非常圆满,如何自己入这个境界才得受用,这是佛教学的目的,真正得受用。底下也有个比喻:
【如水成波。动显静隐也。】
好像水变成波,只看到那个水是动的,看不到它平静的相。平静是体相,是体的相,动是它作用的相,我们只在事上看,而疏忽它的本体,其实体用总是一,不是二。这里面要我们细心去体会,整个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离开生活,没有佛法可得。佛法,佛法就是生活。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