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80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80

第80集 A

MP3下载

第80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四面第六行,看《疏》:

 

【九示其终归者。终归法界。若因若果。若境若心。一以贯之。法界究竟。】

 

我们看《钞》,钞里面是注解。这是教起因缘的第九段,给我们讲一切法一个真正究竟的归宿,这是讲到法界。『示』是显示,这个『其』就是指一切法,《华严》是一切法的总称。

 

【至最究竟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但以相待义门。强名因果心境。今既证穷念绝。何果何因。因果心境一体无异。故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是三无差别。】

 

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佛法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实在是摆在我们面前。诸佛菩萨证得,也就是说,他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明了。凡夫是迷失了真相,在事实真相里面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自己找了一大堆的麻烦;这些麻烦,简单的讲,就是六道轮回,自作自受。佛为悲悯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示现教化。他所教给我们的是要我们自己亲证真实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证的。前面给我们所说的,可以说是修学的层次,到最后证到究竟圆满,那个真相是什么?就是『法界』,这个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讲到『究竟』,这个究竟,俗话讲的成佛,成佛是究竟,或者说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究竟。正等正觉不究竟,无上正等正觉,这究竟了。在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到极处也是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理一心,以《华严经》来讲,圆教初住菩萨就开始证理一心,一直到等觉、妙觉,那是究竟圆满,妙觉位才是究竟圆满,还叫理一心。由此可知,理一心里面有四十二个阶级,最后的这个阶级就是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是「平等真法界」。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实证不容易。可是佛确实有真实的善巧方便,能够叫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能够证得这个境界,这就是持名念佛法门,这是真实不虚的。这个法门不但是我们本师说是难信之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都说这是难信之法。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晓得真的是难信之法。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众生不容易具足深厚的善根。所以能相信的,真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他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诸位想一想,这种善根是多么深厚,绝对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过去的善根是累世的修积,今世得十方诸佛的加持,这样才能相信。古人讲,「难信难信真难信,亿万人中一二知」,这个话说得不过分。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他们过去生中行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还不能相信。由此可知,真正能信的,你的过去世所修的善根必定超过阿闍王子。换句话说,不止供养四百亿佛,供养四百亿佛还是不够的。这是我们把那个难信的原因找到了。

 

我们看到现前,甚至于很多不识字,好像没念过书,没什么知识的人,一说他就相信,他就老实念,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他能往生,他能预知时至,这个很多。我在年前,关源法师来看我,他就讲,他在南投乡下一个小庙住,跟他住在一起有一位老和尚,八十六岁。平常看起来也看不起眼,他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生病生了十几天,但是没有病苦,虽有病不苦,头脑清楚,这个身体翻身转动都还不要人扶,清清楚楚。走的前一天跟大众辞行,临走的时候,还叫人请住持(当家和尚),给他致谢、告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关源把这个事情来告诉我,他说他念佛,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那个念珠他不是一粒一粒数的,他是一把一把抓的。来告诉我。我说不管是一粒也好,一把也好,只要念得不断就行了,不必拘束在这些形式上,他是真念。这是最近的事情。念佛往生的确是时有所闻,这就证实这些人过去生中善根之深厚,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

 

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此地所讲的『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也许诸位读了这两句文,听我这么一说,你害怕了,这西方世界有阿弥陀佛、有菩萨、有声闻、有天人,怎么说无佛无众生?给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佛有众生,就是底下两句,『但以相待义门』,相待就是相对的,『强名因果心境』,其实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没有,你念《无量寿经》就晓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完全一样,受用完全相等,没有名字。你居住的地方,没有街道的名字,也没有门牌号码,什么都没有,平等真法界。由此可知,《无量寿经》你念了四十八愿就晓得,你就知道那个地方的情况,那里是平等的法界。换句话说,通常修行,等觉菩萨以上才能入这个境界,所以经上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真的。凡夫为什么会去?佛力加持的。阿弥陀佛以什么能力能够加持你,使你得到?是因为你过去世无量劫所修积的善根。这是你自己的真因,佛加持是增上缘,所以你才能够在一生当中,就从凡夫地位一下就超生,跟等觉菩萨相等的地位,这是不可思议。

 

所以教下的人不相信,哪有这个道理。他之所以不相信,不知道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深厚。就如同世尊当年在世,有一个人要求出家,那么多阿罗汉看到这个人没有善根,最后佛给他剃度了。告诉大家,他在无量劫之前,是一个砍柴的樵夫,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吓得爬到树上喊一声「南无佛」,这个善根今天成熟。阿罗汉没有这个能力,阿罗汉的通力,只能看五百世,无量劫之前,不是阿罗汉能力能够知道的。所以一般人对这个法门怀疑,这是有道理的。何况他们连阿罗汉的能力都没有,他怎么能观察一个人无量劫来的善根。从前说难信难信真难信,我们实在说不出难信之所以然,现在《无量寿经》念多了,才真正知道难信之所以然。所以西方世界就是等觉菩萨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此地讲『终归法界』。这个法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此地所讲的「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我们拿《无量寿经》一对照,完全相应。佛给我们种种解说,这是从相对上解说的,「强名」,勉强建立这个名称。「因果心境」,心是正报,境是依报。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名号统统没有了。你去想一想,那个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平等真法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所以『今既证穷』,穷是穷尽,到底了,现在证,菩萨修证。没见性之前的,我们不谈;从明心见性开始,圆教初住,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证一分,无穷尽。四十一品无明统统都断了,这到底了,证穷了,到底了,『念绝』了。念什么?妄想。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妄想是念绝了,妄想断尽了,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到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分别都没有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断了,那还有什么因、什么果?有因有果,因果是对等的,就是妄念。还有什么心与境?心境也是相待的,都是相对建立的。到这个时候为什么一切都断尽了?底下讲,『一体无异』,无论是依报、正报,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体,一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确实是一,不是二。这桩事情很不容易体会。经上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我觉得我这个讲法,跟诸位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想没有法子体会。为什么没有法子体会?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但是我在讲席当中常常说,常常用比喻说,此地下面还有比喻,正说不能体会,希望从比喻当中去体会。

 

底下引经说,『故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是三无差别』。心佛众生是一,决定没有差别。心是讲体,佛与众生是讲依正庄严,心佛众生都是真如本性的起用。体是一个,理是一个,知道体、理是一个,所有一切相用还是一个。所以佛与大菩萨明了事实真相,他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与一切法相应。相应是什么?就是与平等法界相应,他契入平等法界;以下的九法界众生,妄想执着没有断尽,他有妄念,他有分别,他有执着,迷失了一真,迷失了平等,他的法界是不平等的。诸位要知道,不平等的是假的境界,不是真的。只有一是真的,十法界都是假的,都是勉强建立的,只有一法界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之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只要你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才能契入平等,稍稍动一念就错了。不但世间法里头,不能动一念,佛法里也没有动一念。为什么?没有佛法。《金刚经》说得很好,「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哪有佛法!佛法是从众生法相对建立的,众生法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它相对建立的。所以要知道,无佛无众生,这个时候心才真正到清净,到证穷念绝,我们的自性、体相、作用圆满的恢复了。

 

在佛法,显教、密教无量法门,只可以说,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标都是相同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的修学,看各人的根性,对个人的根性,修起来方便容易;不对根性,修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才开这么多法门。像一个讲堂,很多门进来,你距离哪个门近,那一走就进来了,不必去绕几个圈子去找,挑选这个门进来,进来都一样的,用不着绕圈子去挑选,哪个门近,就从哪个门进来的。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无非是诱导一切不同根性的人就路还家,这叫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门,对甲方便,对乙未必方便;对乙方便的,对丙未必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法门的效果,这是我们一定要重视的,那就是我们修学,我们是不是真正得利益?那个真正利益,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我们妄想执着。我的妄想执着,从修学确确实实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对了。好像我们有病,服药,这个药见效,吃了之后,果然有起色,这法门就正确、就没有错误了。如果这个法门用了之后,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不见得减少,这就好像我们害病,吃这个药,没有起色,甚至于吃这个药吃错了,反而还病情加重,这就错了。

 

我们学了佛,妄念比从前还多,烦恼比以前还重,那就大错特错。不是法门错,是我不对根器。所以我们害病晓得,这一不对症的话,我们会另外找医生;修学法门的时候,也要有这个觉悟,不对症了,我们得要换一个方法来修,来试试看,一定要这个法门见效。这个见效的时候,你修学起来,一定得快乐、得法喜,叫法喜充满。你的烦恼慢慢一天比一天轻,分别执着会减少,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消业障,什么是业障?妄念是业障。那妄念少了,业障就消除了。业障消除的现象,就是心地清净,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如何去选择法门,怎样在修学当中勘验自己是不是如法?功夫是不是得力?从这个地方去勘验。所以佛法有真实的好处,有真实的效果。这段经文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念这个文,确确实实很不容易去体会。下面大师在此地举个比喻:

 

【如金作器。巧拙悬殊。一以贯之。唯金究竟。】

 

这举个比喻说,譬如以『金作器』,金是材料,器,就是各自做各种的器具。我们今天到银楼去看,以金作的器,常见的,像这项鍊、手镯、戒指、耳环各种不同的样子。有的做得非常的精巧,有的比较粗糙,『巧拙悬殊』。这悬殊再大,那是什么东西?全是黄金,没有两样,都是黄金做的。把这个巧,比喻作四圣法界;把拙比喻作六凡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精粗苦乐不同,总而言之一句话,它的体都是真如本性的,是一个东西变的。就好像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全是金做的一样。你从体上去看、从理上去看,只有一个,没有两样,体是一个;你再从相上去看、作用上去看,还是一个,花样再多,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不同的相,性就是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你必须在这个地方参透了,你才晓得三无差别。无差别,这里面之中,才证得真正的平等。所以他才于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平了。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好丑,还有高下,没有平,他还是不平。不平就是迷,平等是觉。

 

《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什么叫觉?清净平等就是觉。什么是迷?不清净、不平等是迷。夏老居士会集这个本子,好就好在此地,开宗明义从经题上,就把这些要领给你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最大的特色,全是原译的经文,自己没有加一个字,这非常之高明。我们学佛能在这上要抓住,我们就晓得怎么修是如法的,不会听信别人的谣言。人家所讲的,我们决定不反对,为什么?他讲得都对,没有一样不对。虽对了,我们用不上,对我的根性用不上。所以要不要去反驳?不需要。我们自己要紧的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极不平等里面,我们修平等;极不清净里面,我们修清净,所以顺逆境界都是菩萨修行之处。一切境缘当中,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修清净平等。境界之中,样样清楚,样样明达,那是觉,不是糊涂,不是不知道,样样都知道。虽知道,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用什么方法修?我们用念经、念佛,用这个方法修,或者是念咒、参禅,那是方法不同,修行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所谓是殊途同归。这是用这个比喻来显示一切法没有差别。

 

【法界义。如下宗中说。】

 

什么叫『法界』?这里并没有详细给我们说明。十门开启,我们这还在第一门教起因缘,到底下在讨论宗旨的时候,再给你说明法界的意思,留在底下再讲。

 

【从四至九。次第与大疏一向倒者。彼释大部之意。顺于根本顿宗。欲明从本起末。故法界居初。标云教本。】

 

这是宗密大师给我们解释教起因缘里面的这十段的科目,这十小科的题目,跟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顺序不一样。《华严经疏钞》里面,第一科就是跟我们讲法界,他这个地方到第九才给我们说出来,把这个原因讲出来。所以从第四科到第九科,这个次第与《大疏》『一向倒者』,与《华严经疏钞》颠倒。『彼释大部之意』,彼是指清凉大师《疏钞》,它是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释全经的大意,是『顺于根本顿宗』。《华严经》在佛法里称为根本法轮,所以顺于根本顿宗。『欲明从本起末,故法界居初』。这是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的次第,这是有他的道理的。『标云教本』:

 

【此释不思议境界一品之意。】

 

这就宗密讲,他今天在此地给我们解释的,只解释这一品。这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里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华严》里面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他是解释一品。但是这一个《别行疏钞》,是解释一品里面的一卷;换句话说,一章,最后的这一章。虽然解释最后这一章,如果对于这一品的大意也不晓得的话,这一章没有办法体会。虽然给我们解释这一章,还是在这一品经从头讲起,但是前面只介绍大意。所以此地的十门开启是这一品的大意,跟一经的大意,虽然是有相似之处,但是重点不相同。这是把原因给我们说出来。

 

【顺于修证次第。欲明趣入本源。故法界最后。标云终归。】

 

『终归』法界,这就说明,为什么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这个法界摆在第一条,摆在最初,宗密在此地把它摆在最后。一个是根本的顿宗,从根本讲起;一个是讲修证次第,修证次第到最后才契入法界,才证得一真法界。换句话说,一个从解门上说,一个从行门上说。这个经是着重在行门,清凉大师讲全部的《华严经》重在解门,所以他的排列的顺序不一样。

 

【今且略明此中次第生起之意。不能和会大部之疏。故云略明也。】

 

这在此地略说。此中生起次第,『此』是指《别行疏钞》,就是指我们这本里面所讲的『次第』、顺序。『大部』,是清凉大师讲的全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疏与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不像此地,这部经疏是清凉的,钞是宗密的,是两个人的作品。这《华严经疏钞》是一个人的,钞也是清凉大师作的。这说明《大疏》跟《别行疏钞》为什么有出入?为什么有不相同?那不能够细说,只能够略说,『故云略明也』。底下:

 

【第一。直明经宗法尔常说遍说。】

 

『宗』是宗旨,也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这是自自然然的。问题在哪里?在我们凡夫是心思太粗、太大意了,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出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迷失了自己,我们不能顺其自然。看看佛法,看看我们中国儒家、道家,可以说他们从意识形态到一切生活都是顺乎自然的,我们今天与自然相违背,这是真正慕道、修道、行道值得认真去反省的。意识形态顺乎自然,就是前面讲的,无念无思,是自然的,有念头、有见解、有思想就不自然了。六祖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一物就不自然了。

 

这是从意识形态上说、生活方式上来讲,古人饮食说什么?你看看《礼记》里面的「月令」,哪一个月生产的东西,他就吃这个月的,完全符合于大自然,他身体健康。现在人身体没有从前人健康,为什么?违背了自然,明明是三月生长的东西,我们今天有办法叫它正月就能生长,就可以吃得到,这是用科技的方法;换句话说,生态的平衡破坏了。确实我们今天在这个植物方面来培养,这是做成功的,但是我们生理能不能跟它适应?这没有人想到。生理跟自然相应,才真正身心健康,这个问题没人想到。所以今天科技一面进步的时候,不是整体全面在提升,这个部分升了,那一部分没有提升,于是问题就发生了,这问题愈来愈严重,没有办法全面提升。这是人为的,这不是自然的,连教学也是如此。

 

古时候佛家、儒家教学的确是自然的,今天是人工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设计的。我们古时候没有听老师设计一个课程给学生的,没有,没有听说过,你查查二十五史里头,没有过。虽然没有,我们代代都有贤人出现。现在许许多多在那里想尽方法设计,咱们没有看到什么圣贤人出来。所见到什么?所见到世智辩聪。所以经过人工设计的教学法,训练出来的,世智辩聪。从前没有这些人工设计,出来是大圣大贤。这些问题,你们谁能发现?谁能找到?谁肯相信?所以佛法是愈来愈难信,成就的人愈来愈少。反而言之,我们看到的,真正成就的人都是没有经过人设计那个教学法,他成就了。凡是经过人精心设计的那个教学法,都不能成就。那成就的什么?我们世间的佛学博士、佛学家,与六道生死轮回毫不相干,搞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觉悟。

 

我们在这个地方才真正明了,真正觉察到,古人就是从教学都是顺其自然。释迦牟尼佛如果不顺其自然,怎么可能讲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顺着你的根性。如果他要是设计一套教学法,那一套就够了,你来适应我,我不要适应你。现在这个设计,就是你适应我,佛不是如此,佛是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让他自然去成就,这是教育家。应机施教,他应机。现在我设计一套,你们要适应我,不适应我的就淘汰掉,这成什么话?孔老夫子有教无类,这没有设计的。设计一套,不适合我,就不要了。所以才知道中国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那是真知卓见,善巧方便,慈悲至极。我们这个恭敬顶戴之心,自然就生起来,自然就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就讲的是『常说遍说』。西方世界,经上跟我们讲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然?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里也六尘说法,可惜我们不懂,刚才我讲了,粗心大意,你觉察不到。整个社会动态,就是说法,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在说法,对自己是闻法,对境界都是在说法,常说遍说,从来没有终止过,说『法尔』,它自自然然是这样的。所以心思极细的人,看到飞花落叶,他就恍然大悟;听到人唱个歌,他也开悟,他明心见性了。由此可知,是常说遍说,我们今天是耳目不灵,愈看愈迷惑,愈听愈颠倒,这有什么法子!我们再看底下第二:

 

【二云。何以法尔常遍说耶。酬彼往昔周普之行愿故。】

 

普贤菩萨的『行愿』,因中发了周遍、普遍的大愿,所以在果地上自自然然就这个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会『法尔常说遍说』。我们再看底下第三:

 

【三云。说虽常遍。】

 

这我们能懂了。

 

【若就益物。须感应道交。故机投即说。如潭清即影现。此上通论教因。未据修入之次。故彼此疏同也。】

 

这个地方重要了。法尔常说遍说,没错。底下要紧的就是『若就益物』,益是利益,物是指的众生。他不指人,他说物,物的范围比人广,如果说人,九法界里头只有人道;要说物,上面到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包括,所以这个物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若就利益上来说,一切众生真正得利益上来讲,那要『感应道交』,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诸佛菩萨应,就是前面讲的,法尔常说遍说,佛菩萨不会起心动念,这一点诸位要知道,佛菩萨要起心动念,就变成凡夫,那他就堕落,跟我们没有两样。感应的浅深,感应的隐显,都在我们个人,起心动念无有不感的。心邪,则感妖魔鬼怪;心正,则感圣贤君子;心清净,则感诸佛菩萨。我们用什么心去感?由此就可知,佛教给我们断烦恼,要除妄念,我们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心净则土净。

 

念佛、念经,我劝大家念经。同时跟大家讲,念经不要求解,为什么?求解就是打妄想。那念经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把妄想念掉。你不念经就胡思乱想,念经就不胡思乱想。所以念经的目的在哪里?就是把妄想给念掉,目的在此地,所以不要求解。那有人问,好了,那既然是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我念《无量寿经》?我念《金刚经》不行吗?我念《地藏经》不行吗?行,不是不行,样样都行。不但你念《地藏经》、念《金刚经》行,你念四书也行,你念你学校教科书也行。你要晓得,方法目的是一样的,只要你去念,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起一个妄念,就行了,目的是一样的。那假如说,我将来要求生净土?那你最好就念《无量寿经》,为什么?它与西方净土相应。你念其他的经与这个就不相应,这是为什么选择《无量寿经》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诸位总要搞清楚、搞明白,在理论上讲,念什么都行。那是达到什么?达到把妄想执着去掉,什么都行。但是要讲修西方净土,这感应比念别的要快速,为什么?这里面有阿弥陀佛本愿在里面,其他经论里头,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差别在这个地方。方法原理原则决定是一个,就是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求解,你才能够达到目的,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什么时候求解?一心不乱以后求解。佛的四弘誓愿就是把修学的次第、顺序告诉我们了。第一个发心,发愿学佛,「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这个心。从哪里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断了以后,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这才能成佛道,佛道就是此地讲的证穷念绝,成佛道了。

 

烦恼不断学法门,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你所得的结果是邪知邪见,这是清凉大师说的;有行无解,增长无明,由此可知,解行要并重。解行并重里面,第一个阶段偏重在行,解只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愿心就行了,到此就为止,你都不怀疑了。信愿成就了,努力去行,行到相当一个阶段,就会豁然开悟,那个时候求解,解行完全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就是解,解就是行。那是什么地位?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解行相应的时候,是从初住以上。由此可知,初住菩萨以前偏重在行,不重解,也就是重在根本智,不重后得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

 

所以善财童子跟文殊菩萨那一段,那是修根本智,修无知。真正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清净心,心地清净,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是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所以修行是有次第的。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的,这就是菩萨修学的次第。他在文殊菩萨的本会,我们这个经本末二会,本会是文殊菩萨,末会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本会里面修的是根本智,末会里面修的是后得智;本会是般若无知,末会是无所不知。有本末的,有先后的。

 

我们今天所修学的不能成就,就是本末颠倒。我们开头是样样都要学,样样都要知道。我叫你不要学的时候,你还在那里骂我,这个法师不怀好意,私心,大概怕我们将来超过他。你说有什么法子,是不是?这好人,他不认识好人。你今天鼓励他,什么都要学,开头从哪里学?从《大藏经》学起。这是害死人。他听了怎么样?这个法师高明,教我好!颠倒,颠倒。所以我们今天这一代没有真正善知识出现,原因就在此。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也找不到学生,没有人肯相信。何况《楞严》上,世尊悬记我们这个时代,悬记就是预言,这个时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大家都把邪法当作正法,反而把正法看作邪法。信邪的人多,信正的人少,没有人相信正法,这个可怜,真正可怜。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大声疾呼要续佛慧命,要救救佛教。教给我们,同修贵精不贵多;多了,邪知邪见,再多都没有用处。所谓精,正知正见。三个人、五个人就不算少,就很难得了。三、五个人,佛法的慧命就不会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个人起家,五比丘起家,今天有五个正知正见的人可以兴教。这非常非常难找,很不容易。真正发大菩提心,救自己,救佛教,救众生,到哪里找去?现在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为我自己的利益着想,为我一家的利益着想。看到的眼前的,没有想到死后怎么办,他没想到以后。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不想眼前,我死了以后怎么办?我来生怎么办?这是个觉悟的人。怎样来救佛教?怎样把佛教普及到一切众生,救助一切众生?这叫发菩提心,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前几天,有个人要到我图书馆要求出家,我们韩馆长看他也很不错,很老实,也同意他出家。他来见我,他说他在过去请教过一位法师,还是一位老法师。问他出家的事情,老法师告诉他,你要为到你自己,真正能放得下,出家很好。他把这个话来告诉我,我说你错了。如果真正为自己,一切放得下,在家修行一样成就,你何必要出家?《无量寿经》,「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这是我们的模范、典型,何必要出家?他一听也呆了,那怎么样出家?出家是牺牲奉献,出家是来办佛陀教育的,是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是这个宗旨,不是全为个人。为个人,不必出家,在家一样成菩萨、成佛,发心就不一样了。玄奘大师当年发心出家,师父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了两句话,「远绍如来,近光大法」,这对了。远绍如来是续佛慧命,我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天职,我肩担起来。绍是继续,我要继承释迦牟尼佛,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好像接力赛跑一样,我把这个棒子接过来,我接下去传给别人,传给下一代。近的、横的方面说,我要弘法利生,把佛法发扬光大,这完全正确。所以古人赞叹,出家是大丈夫事业,非将相之所能为,这个话说得正确。将相所治理的是一个国家,是有一个范围的;出家人弘法利生是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不谈,他没有国际限制,拿我们现在现实来说,是全球性的,不分地区,不分众生,不分国界,是普遍弘扬的。所以确确实实不是一个做统帅、做宰相能够相比拟的。发这样的心,这才叫做发菩提心,这就是出家人发的心。

 

我们所追求的是清净,是平等,是自由自在、幸福美满,佛法追求的这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今天不但在家人迷失了,出家人也同样的迷失。所以佛教被社会许许多多人误会,许许多多人不谅解。这种误会、不谅解,我们能够体会,是我们自己本身做错了。从发心到所作所为都与佛法的根本完全相违背,怎么能有感应道交?怎么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非常悲痛之事。

 

我们今天说实在话,确实是蒙三宝加持,我们能有这么一个小小的道场,有几位同修在一块共修。我们在美国建个很小的道场,当小茅蓬住。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有十个真正志同道合正知正见,一生绝对不违背教理,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认真好好的来修学。道场三宝加持,我们没有向人家捐钱,没有问人家要钱,现在道场居然成立了,这就是不可思议,设备相当的圆满。真正是放下万缘,一心一意,好好的用功修行。我们的方法是寻找古人的教学法,一切顺其自然,没有设计教学,不搞这一套。我们的程序,依照佛的教训,先断烦恼,第一步功夫是把妄想执着打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然后进一步再学法门,再学经典。所以第一步,第一个阶段,我们预定五年。当然大家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二年、三年就完成,有的人恐怕还得七年、八年才能完成,随各人的根性。

 

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读经,所以现在有人,大概普通的,《无量寿经》每天都读十遍。只有十遍以上,没有十遍以下的。目的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恢复到清净心。不求解义,我们求根本智,求心地真正的清凉自在、清净平等。五年之后,我们再探讨佛法,再探讨学问,依照古人这个方式来做,跟现代人教学法不相同,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人设计,释迦牟尼佛早设计好了给我们,我们就照办就行了。我们看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都是走这条路。如果这路走通了,证明古圣先贤给我们铺的这条路是正确的。现在我们有几位同学,现在只有四个人,所以真的不容易。现在只有四个人,依照这个方法,差不多修了有半年,很有信心,非常快乐,认为真正有收获,跟从前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安慰的。

 

黄老居士所期望的,弘法利生的法师必须宗教俱通。所谓宗,就是明心见性,在净土里面讲,真正得一心不乱,教是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所以心不清净决定做不到。这是讲到「若就益物,须感应道交」,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们一般求感应错了,凭一种感情去求感应,拜佛菩萨,天天给他磕头,每天给他上供,以为这就有感应,这是错误的。心里面所求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即使有感应,刚才我说了,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感应,是鬼神、是妖魔鬼怪的感应,绝对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必须要以清净心才能感应道交。

 

底下讲,『故机投即说』,说是自然说,无间说。这个机要是投了,就是相应,你才会恍然大悟、才真正彻底明了。可见得,事实不在佛菩萨那一边,是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本身有感,佛菩萨没有不应的。这个比喻比得好,『如潭清即影现』,潭说水,水清,人站在岸上,那个影子就现在里面。把潭水比喻作心水,心清净了,诸佛菩萨就现前;心不清净,诸佛菩萨在也不能现前,就这个道理。由此可知,这心地清净多重要。所以佛法修学,三大纲领:觉、正、净。我们净土是从净门入,教下是从正知正见入,宗门是从大彻大悟,从觉门入,门不一样,入进去都一样。觉悟的人,不会说是知见错误,没有心不清净。心清净的人,没有不觉悟,也不可能知见不正确,所以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在三个门里头选择的是净门,就是偏重在清净心。

 

『此上通论教因』,这个意思,从这个观点上来说,《别行疏钞》跟《大疏》是一样的,所以说『未据修入之次,故彼此疏同也』,这就是同的部分。这后面再给我们说不同的部分,那是讲从修证次第上来讲。那跟清凉大师所讲的就不相同,这个原理原则是解行同一的,所以它是相同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6:31: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9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