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40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40

第40集 A

MP3下载

第40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五面第六行。黑板上写的,「此说称性而修少善法也」,这句是前面一段的总结。今天我们看底下这一段,下面这段,从《疏》这里看起:

 

【疏。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者。】

 

这句疏文是这一段后面的两句。这原文在一百二十八面,诸位翻开一百二十八面看看原文,就是第三行。前面所讲的是上面这两句,「虽四心被广,八难顿超」。今天要跟诸位解释的就是后面这两句,『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我们再翻过来看一百三十五页,知道这从哪里来的。下面注解:

 

【即非器不测也。一极者。即一乘至极之教也。如世歌词。唱高则和寡。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阳春白雪。和者一二。】

 

这是先说明「一极唱高」,这句是形容世尊为我们宣说这《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圆教一乘,这部经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二乘绝听,这就是『非器』,不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世尊说《华严经》,是在示现成道的时候,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在定中所讲的,所以这个境界就不可思议,是定中所讲的。因此现在小乘人不承认,小乘人说没这回事情,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之后,就在鹿野苑开始讲经,讲《阿含经》。这是我们人天能够看得见的。佛在入定,定中讲经,我们怎么会晓得?不但我们不知道,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道。唯有法身大士他们晓得,他们参与了这个法会。这就是二乘绝听。

 

下面给我们解释『一极』,就是『一乘至极之教』,这是形容《华严经》。底下大师用一个比喻来说,我们俗话常说「曲高和寡」,《华严》这个调太高了,所以和的人就很少。譬如世间的唱歌,唱高了,高深的音乐能够懂得的人不多,流行歌曲大家都懂得,这和的人就多了。所以说是『巴歌一曲』,这个巴歌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流行歌曲。这个流行歌曲和的人多,喜欢的人也多,因为它调不高,很容易懂。『阳春白雪』,这个调就高了,里面含义就深了,能够体会、能够领略的人少了。就好像佛讲的《华严》、《法华》,能够体会的人不多。底下这是再回过头来,从经文上来讲:

 

【言二乘绝听者。即此品初。世尊入师子频申三昧。】

 

在《华严经》上,如来所入的这个大定,名字就叫『师子频申三昧』。「师子频申」是形容,形容他自在。其实佛入的这个定,名称很多,在念佛法门里面,就称为念佛三昧;在《楞严经》上,就称为首楞严三昧;在《华严经》上,就叫它做师子频申三昧。佛入的这个定是一个境界,每一法会,听众的根性不一样,所以说出许多不同的名词。这些名词,我们知道它的用意都是在利益众生。狮子,说是兽中之王。这个频申是什么?就是睡懒觉,伸懒腰,你看牠多自在,牠一点拘束都没有,这是形容自在无碍的意思。《华严》讲四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形容这个意思。

 

【会中菩萨大众。】

 

这是讲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是纯圆、全圆,完全是圆教。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弥陀经》,你看他的注解,《弥陀经要解》,他也是把《阿弥陀经》判作极圆、极顿,圆顿大教。所以跟《华严》完全是平等。那比《华严》殊胜,胜在哪里?《华严经》,中下根机没分,二乘绝听,没分。《弥陀经》、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胜在这个地方,这是非常不可思议。所以大乘菩萨,这是讲圆教的法身大士。西方净土,无论什么样的根性,只要真正能信、能愿,肯念这句佛号,蕅益大师说,统统是圆教根性,你们看《要解》里面所讲的,这很不可思议。我们想想,蕅益大师讲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全圆、纯圆的世界。如果不是圆顿根性的人,怎么能往生?这很有道理。换句话说,不是圆顿根性,虽然念佛,也只是在阿赖耶里面种下种子,这一生不能成熟。由此可知,我们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死心塌地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你无量劫前所种的这圆顿根性的种子,现在成熟了。如果对这个法门还有怀疑,或者是还有执着,其他法门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这还不见得是最好的,这就是叫分别执着,这种根性都没有圆,都没有能圆得过来。

 

三经一论完全不懂,什么也不晓得,叫他念阿弥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我们不能瞧不起这个人,这个人,圆根成熟了。唯独圆根成熟,他才决定没有怀疑。那这样的人,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往生是决定不退成佛。我们自己要晓得这个事实,要培养自己的根性,这个根性是可以培养的。你看我们在最初学佛的时候,对于净土宗排斥,根本不能接受,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法,度那些没有程度、没有知识的人的,自己还这么想法。这就是根性没成熟。但是,这几年读这些大乘经论薰习,不断的薰习,渐渐把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了解之后,晓得过去的看法、想法完全错误。这真正回过头来,深信不疑,发愿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根性就圆了。

 

虽然圆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要跟那个完全不懂经教,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这些老太太们往生的,比一比品位如何?说不定他们的品位在我们之上。为什么?他一接触,他就是圆根。我们要多少年的薰习才把它薰圆。所以这比较之下,我们这个根性不如他。这是真的,这个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他一接触就相信,这不是偶然的事情,决定不是偶然的,凡是事情有果必有因。我们在眼前这个果比不上他,所以我们在因,没有他殊胜,这是一定道理的。这些法身大士,圆教的:

 

【皆见逝多林及宫殿虚空三处。有种种庄严佛境界等事。】

 

这句就是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的净土。佛住在哪里?佛住在常寂光净土。法身大士住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净土,所以他能够看到如来的境界。我们凡夫见不到,这些菩萨见到。『逝多林』,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因为《华严经》九会,释迦牟尼佛九次法会,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九会七处,在七个处所,九次所讲的。如果依照李长者《华严经合论》的讲法,他是十会十处。《华严》用十表法,决定是十会十处。清凉讲九会七处,因为《华严经》传到中国来,不是完整的经文。如果完整的经文传到中国来,也许会看到十会十处。到我们中国来的时候,这三次的翻译,合起来大概是原来经本的一半,只有二分之一。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传到我们世间的本子是四十品,十万偈。我们中国唐朝所译的这《八十华严》,只有四万五千偈。少了一半,还多一点。贞元年间,《四十华严》传到中国来,这是一个完整的本子,没有欠缺。所补足的,大概合前面总共也不过是五万偈而已,恰恰好是一半,还有一半失传了,现在在全世界也找不到。梵文早就没有了,这个本子失传了。所以李长者讲的话也是值得相信的。清凉大师,是就所传的这个经,所传的,我们有本子能够看得到的,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是七处九会。那最后的一会,就是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这是逝多林,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宫殿、虚空三处』,这个宫殿是讲天宫,七处里面,曾经在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都讲过,都有『佛境界』。

 

【又闻不思议等法。】

 

『不思议等法』,就是指的《华严经》。

 

【诸大声闻不见不闻。】

 

以后佛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没有参加这个法会,『不见不闻』。那你就想到,这部经好是很好,但是摄机不广,不能够普遍圆摄一切根机。所以这部经,说老实话,并不能算是很圆满。因为还有很多众生他度不了,没有资格入这个法门。

 

【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连。摩诃迦叶。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

 

『严』是庄严,『好』是相好。

 

【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乃至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等事。】

 

此经,可见得虽然是说如来在二七日中所说,如果就二七日中,或者也有说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二七十四天,这我们不必去考证它。不管它是十四天,还是二十一天,总而言之,很短的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把整个《华严经》统统都讲出来了,那个时候,祇树给孤独园还没有,释迦牟尼佛刚刚成道,在菩提树底下入定,还没有祇树给孤独园。连五比丘还没有度,哪里来的『目犍连、舍利弗』?所以从这个地方去看,这就有两个讲法,一个是如来不思议境界。本来时间、空间,要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如来境界确实一念三千,超越时空,这是一个讲法。另外一个讲法,我们可以理解的,就是佛是常说《华严经》。所以在后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佛还是说完这末后一会。佛说这部经,不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境界,所以他们参与不了这个法会,这也是一个说法。经上讲的『如来神力』,一直到『不思议菩萨境界』等,全是讲华严会上的境界。这些人不见不闻。

 

【何以故。善根不同故。】

 

这句话要紧。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们虽有善根,这个『善根』与佛不同,所以佛的境界他见不到。我们听了这一句,要提高自己的警觉心,如何能够叫我们的善根同佛?这个重要。善根同佛,这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怎么样叫自己善根同佛?给诸位说,无过于念佛。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给我们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善根与阿弥陀佛一定相同。不同,怎么能去得了!这些人怎么会跟阿弥陀佛善根相同?念佛念的!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任何一个法门,都比不上念佛法门来得殊胜、来得稳当、来得快速。古来大德们给我们说得很好,念阿弥陀佛,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善根,变成我们自己的善根;把阿弥陀佛的福德,变成我们自己的福德。阿弥陀佛是多生多劫修成的,我们念念沾到他的气分,就跟他无二无别。这是念佛法门在一切法门里头最为殊胜,道理就在此地。这些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确确实实他们很固执,他们有成见。这固执、成见就是「善根不同」。

 

【彼于过去本不修习。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乃至云。本不曾于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如是种种。皆是普贤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彼诸上首大德声闻。不能闻。不能见。不能信。不能知。】

 

这一段文不难懂。需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说这些人过去生中,这讲『生死之中』,就是讲六道轮回之中,在六道轮回之中,虽然遇到佛法,没有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发?我们也没有发。虽然天天嘴皮上发,天天发,嘴皮上发,心地没发,心里是无动于衷。正觉,何尝觉悟了?一天到晚还是迷惑颠倒。不但对于世法迷惑颠倒,对于佛法也是迷惑颠倒,所以不觉。正等正觉,那就更靠不住,更没有;正觉都没有了,哪里还有正等正觉,更何况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事情难!这一句就是通常讲发菩提心。

 

什么样叫觉?什么叫不觉?这总得要把它搞清楚。最简单的拣别,有念就是不觉,无念就是觉。禅宗里面讲的,六祖所传的,六祖大师所传的是以无念为宗。无念是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还是不觉。为什么?生无想天。什么都不想!那还是不觉。所以无念是无明,有念是邪见。怎么办?所以要知道,佛家所讲的无念,那个有念没有,无念有;无有念,无无念,才叫做无念。所以这个无念不是跟有念相对的,跟有念相对的那个无念,还是不觉。你就想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好不容易发了,无有念,有念是什么?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这是有念,这个东西没有。无无念,是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无无念;不是一样不知道,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白。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白,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与境都是清净平等的。你这一有分别执着,心不清净、不平等,外面境界也不清净、也不平等。这是正觉。

 

所以说个实在话,往往有知识的人,佛门叫所知障。知识这个名词,在佛门里头来看很不好。智是智慧,转智变成识,这很糟糕,知识,转智变成识。识就迷,智是觉,识就迷了。识是什么?分别执着。所以佛法修行,给我们讲的要转识成智。我们现在一般凡夫是转智成识,这颠倒了。发心,要真正发这个心。换句话说,要发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自己身心清净,对外面万法一如,这就是你真正发了菩提心。如果还有分别执着,与这样的法门不相应,善根不同故。所以念阿弥陀佛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认识字的人,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他什么妄念都没有,真的,他心清净,外面境界现前,他什么事也不管。你告诉好事,阿弥陀佛;坏事,阿弥陀佛,他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去,他全平等、全清净了,这了不起的功夫。我们还要跟他争,争是非、争长短;他是非、长短都没有了,他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他这个做法,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完全相应。我们天天在研究经、研究教,反而是口皮上相应!还是自己错会、误会了,口皮上也不相应,身心都不相应,比不上人家。

 

所以大家要真正搞清楚,你没有入门,就是佛在经上讲的,你是个「可怜悯者」。可怜悯者,给你说什么法?给你讲三藏十二部。你真正入了门,三藏十二部丢了,不要了,假的。你看莲池大师悟入之后,不是说吗?「三藏十二部,让与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是讲给那些没入门的,善根不同的人,讲给他们听的。善根相同的人,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了。莲池、蕅益,这叫过来人。他们从宗门教下过来的,最后彻底觉悟,才发现释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是讲给那些善根不同的人听的;善根同的人才不要听这些。

 

《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不仅是释迦,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成佛。所以我们讲《观经》三福,第三条「深信因果」,那是对菩萨讲的。菩萨不懂因果吗?真不懂。不懂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菩萨不懂。菩萨如果懂得了,他其他的法门就不要了,他要快快成佛,他一定采取念佛法门。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华严》是圆教,圆教登地,初地到十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什么?修念佛法门。你要他问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不仅是十地菩萨,连文殊、普贤都发愿往生,文殊、普贤在华严会上是等觉菩萨。所以大家把这个搞清楚,对于祖师那个话,你才懂得他的意思。他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那他们自己所修的?一部《阿弥陀经》、一声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要。这是真正过来人。

 

由此可知,普贤境界,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正如蕅益大师在念佛开示里面所说的。他引用莲池大师一句话,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八教是天台家所讲的,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归纳为化仪、法华,化仪四教,法华四教,这是天台家所说的。圆摄五宗,五宗是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为五派。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宗门、教下,显宗、密宗,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密宗包括在其中,你们诸位看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诺那活佛的传人。他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密宗的初祖,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我们晓得密宗里面的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密宗修到最后,还是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他的结论,禅、净、密一而三,三而一,殊途同归,也就是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标、目的地完全相同。

 

黄老居士现在在大陆上极力提倡念佛。为什么?就是念佛容易,念佛稳当。密,也是修的念佛法门,也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老人家说,在大陆上,最近这四十年,他说中国十亿人,四十年,用密的方法修学成就的,只有六个人。你就想到这个方法多难,不是三根普被。这不是我们随便说的,这是黄念祖居士他说的。而用念佛方法成就的,你看宽律法师写的这个《往生传》,就有一百多个人,将近两百人。这是老法师到处去采访,采访到的,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我相信一定更多。他能够打听到的,这才记下来,这《往生传》非常之珍贵。虽然写的每一则都不很详细,非常非常不容易。这个老法师大概现在还在,我听说他住在南华寺,所以这个书我们想方法,你们带到香港去,寄一本给他。让他看到,心里面会很欢喜,他的东西有人给他出版了。当年他写的这个稿子,在大陆上没有法子出版,是新加坡一些佛教徒到大陆上去朝山,遇到他,他就把这个稿子交给新加坡的信徒,带到新加坡,希望他们出版。新加坡那边同修给他印出来了,印了一千本,而且是打字,打字这个版印的,印刷、装订都不很考究。我今年四月在新加坡讲经,他们送一本给我,我们带回来重新做版,这个第一版就印了一万本。

 

这就说明,为什么这些高僧大德们,极力提倡这个法门?就是这个法门最契末法众生的根机。这句阿弥陀佛,什么人都会念,什么人都能念,只要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最方便的就是念佛不拘形式,这个方便。庄严具很多,没有念佛人来得方便,念佛人一串念珠,家里供不供佛像都没有关系。不供佛像,面朝西方,坐着念也好,站着念也好,走着念也好,不拘形式,任何地方,真的能够叫你二六时中,功夫可以不间断,这句佛号不断,这也是这个法门殊胜之处。

 

下面,这容易懂了。所以这『如是种种』,都是『普贤智眼境界』,念佛人与普贤菩萨的关系最为密切。你看《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经里面讲「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怎么个修法?就是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句佛号念到底,普贤十愿圆圆满满都包括在其中,这是很不可思议。这些二乘人没有,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想一想,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相应不相应?与什么相应?与清净心相应,与无上菩提相应,也就是说与正等正觉相应。这样的念佛,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要不要求?不要求,自然有感应。我们一有求,这个求的念头就是个杂念,就是夹杂。

 

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信,这信是信愿行三资粮,第一个信。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话,句句真实,决定不是妄语;相信阿弥陀佛决定没有虚愿,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这要相信。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口之多,我们无法计算。经上,世尊有个比喻说,十方世界的众生,统统都成缘觉,这是假设的话,都成了辟支佛,寿千亿岁,这么长的寿命,千亿岁。神通都像目犍连一样,共同来计算,算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口有多少。尽其寿命共同来计算,尽其寿命所知道的,他那个比喻讲像毛尘水,大海水,我们这一根汗毛,他还说把一根汗毛劈成一百条,那是更细了,沾那个海的一滴水,他们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不知道的,大海水。你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这人口有多少?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他们的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十方世界的人,动一动,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悄悄话,人家也听得清楚;心里动个妄念,他也知道。所以我们还要求什么?还要去祷告什么?不用了!我们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所以就不要打闲岔,一心一意去专念。真的,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自自然然感应道交。为什么?你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个个都知道,阿弥陀佛怎么会不晓得,观音、势至当然知道!威神加持,会令我们一切希求自然满足,这要相信。相信之后,以后就不要再起心动念,不打这个妄想,相信佛菩萨对我们照顾的无微不至,这要有信心。否则的话,那《无量寿经》是白念。念这本《无量寿经》,能够从这上建立信心,这个经就没有白念。

 

可见得这个发心实实在在不容易。这个发心难,发了心之后,能保持更难,发心会退转。这个退转什么?第一个,我们自己的烦恼没有断。第二个,我们这个世间恶缘太多。所以蕅益大师说,西方世界最殊胜的,第一个是内德圆满,第二个是外缘殊胜。外缘是什么?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外面没有恶缘。所以这是极乐的真正因缘,没有恶缘;我们这个世间有恶缘。如果自己要烦恼没有断,功夫不能伏住烦恼,就是你的功夫不能控制住烦恼,外面恶缘一引诱,人就退转了。我过去跟诸位报告的,国外有个同修,念佛的时候看到莲花,他不是作梦看到的,是在念佛堂中,止静的时候看到的,清清楚楚,他说莲花奇美无比,而且莲花上还有他的名字。他来告诉我,我说你好好的念,你决定成就,这是亲眼看到的。可是去年我从那里经过,他已经退转了,大幅度的退转。他自己也讲,退得很厉害。怎么退的?真的内有烦恼,外有恶缘,不容易,是真正不容易。所以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真正成就,要一天到晚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这外缘才不至于动心。所以这发心容易,不退难,必须要到不退,才会有成就。还有一个就是,在我们勉勉强强的不退,有一个助缘,那就是读经。读经,就是听佛开导。有这个境界现前,展开经本,好好的来读,使这个心平静下来,不要被外境动摇,这个方法也好。另外一个就是,遇到这个外缘,关起门起来念佛,真正求忏悔。这都是警觉性很高的人,他才能做得到;警觉性稍微差一点的,随着缘去了。我们再看底下,大师又引用一段经文:

 

【又云。佛子。如恒河岸有百千亿无量饿鬼。裸形飢饿渴乏。举体燋然。】

 

这个鬼看到水就是火。不像我们,我们看到是水,他看到是火,这是业力不相同,业力不一样。那恒河,我们看到是大水,饿鬼看到是大火。

 

【乌鹫豺狼。】

 

这都是猛兽,乌鸦,『鹫』是老鹰,鹰鸟。『豺狼』,这都是猛兽。

 

【兢来抟撮。】

 

统统来吃他们。

 

【为渴所逼。欲求水饮。虽住河边。而不见河。】

 

他住在恒河边,想喝水的时候,他见不到水,他看到的是火。

 

【设有见者。见其枯竭。何以故。深厚业障之所覆故。】

 

这是举这一段比喻,比喻这些二乘人。

 

【彼大声闻亦复如是。虽复住在逝多林中。不见如来广大神力。舍一切智。无明翳瞙覆其眼故。不曾种植萨婆若地诸善根故。所以疏云。二乘绝听也。】

 

这一句也好懂。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住的时间相当久,在这个地方讲过许多重要的经典,像《金刚经》、《阿弥陀经》都是在这个地方讲的。他们没有听说,也没有见到佛在这个地方讲《华严经》。可见得佛讲《华严》,全是在定中,他们不见不闻。『不曾种植萨婆若地诸善根故』,「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智慧,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这些人没有这个智慧,所以他见不到、他听不到,所以《疏》里面才说,『二乘绝听』。下面又说:

 

【又大疏云。】

 

这个『大疏』是《八十华严疏钞》,清凉大师所作的。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此则兼权教六度菩萨亦绝听也。】

 

不仅仅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没分,华严会上也没分。所以华严会上最低的菩萨,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大士。我们常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见性的,没有证得法身的,这一会都没分。『积行菩萨』,就是说的权教菩萨。『上德声闻』,是指世尊上首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对于如来这一会,统统是不见不闻。

 

【故古赞云。最初佛入正受。定名师子频申。大众渴仰生疑。念诸法王开演。如来示相而答。意显德用无涯。人法浑而何分。因果齐归法界。会中声闻小果。权举五百比丘。同处逝多园林。不睹如来嘉会。】

 

这是古德对于《华严》的赞叹,对于华严这一大会,赞叹华严会,也就是赞叹《华严经》。释迦牟尼佛最初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入定而说的,这个定前面说过,它的名字叫『师子频申』。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没说法,在那里入定,他这一定,就定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坐在那里没有出定,哪里晓得,他在那里讲《华严经》。这么热闹的场合,我们凡夫不知道他在定中境界,他在那里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我们凡夫看到了,生疑惑,佛在那里入定。

 

底下说,『念诸法王开演,如来示相而答』,众生心里头才动念,佛就晓得了。佛是怎么答覆?佛示相答覆,没有说话,示相答覆,就是示现这个现相。但是这个相里面,含的义就很深,要知道佛现相的含义。『意显德用无涯,人法浑而何分』。这一句就是讲的三宝一体。实在讲,示现的这个相,答覆得圆圆满满,全都答覆了。可是这实在讲没人懂,懂的人太少了,不是真正上根利智,见到这个相,不懂。所以会中,这些『声闻、小果』,小果是小乘阿罗汉,『五百比丘』都在祇树给孤独园,见不到这一会,《华严经》的第九会最后一会,见不到。这底下就说了四种原因。

 

【一则法门深远。】

 

这个法门太深了,彻自性之根源。『远』,是讲小乘,距离法身大士这个阶级去得太远,所以他们没有分。

 

【二则因非大心。】

 

这是『因』,讲因地。二乘人因地心不大,他没有发大菩提心,所以与大法就不相应,心量小。所以说『大心』,什么叫大心?给诸位说,清净心就是大心,平等心就是大心,跟诸佛如来心完全相同。于世间法、于出世间法,于人、于事不划界限,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个心就跟虚空法界完全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一个心;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依正庄严,就是这个心所现的相分,这真的,一点都不假。可是才有分别,就迷失了自性;那执着了,你就迷得更深。这佛菩萨不迷,不迷就是他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相分,整个法界是一个自性。正好像我们作梦,作梦的时候豁然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己变现的,就彷彿这种情形一样。一下觉悟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好的相,善心所变现的,恶的相是恶心所变现的。我们的心所有善、有恶!所以变出尽虚空遍法界。但是善心所、恶心所同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净秽不二,万法一如,真的是平等。迷了才不平等,悟了是真平等;迷了,不清净,悟了真清净。这就是要大心,所以大心就是清净心,大心就是平等心。

 

《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做一个修学榜样给我们看。善财,不必真有其人,也不必是真无其人,这不关紧要,他表法的。代表一个发大菩提心、修大行的人,他在生活当中,他怎么修的。善财是个发大心、修大行的人,他所遇到的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这五十三个人,就是我们张开眼睛,看到我们的周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这些人,佛在经上,把他分成五十三类。五十三类代表整个的现实社会,你所遭遇到的。这些人全都是发大菩提心、修大行的人,显示出这个法门确实是事事无碍。在这个世间,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修这个法门都没有妨碍,所以叫历事鍊心,那就没有妨碍。事是事相。不管在什么事相当中,修什么?修平等心、修清净心就对了,完全正确。经历这些事相,你所得到的是真平等、真清净。你没有涉猎这些事相,你说你清净,说你平等,你没有通过考验。所以二乘人,说心清净、平等,他跑到深山里面去,跟社会整个脱节,他在那里算清净、平等。你把他请下来,到花花世界去转一转,他又动心了。可见得,他还是不清净、不平等,没有经过考验。所以小乘人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面修行,大乘人是在任何环境当中去锻鍊,他没有选择的。那个修学才是真清净,真正生起大菩提心。

 

【三则自利亡悲。】

 

这都是讲小乘人。小乘人过分着重在『自利』,把大悲心忘掉了。这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忘掉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把这一条忘掉了,偏重在自度。他不晓得,偏重在自度,自己不能够圆满,自己的功行不能圆满。为什么不能圆满?我执、法执断不掉。阿罗汉虽然说我执破了,法执没有破。你们诸位想一想,谁执着法执?如果没有我的话,谁执着法执?由此可知,他断的这个我执,是三界之内那个粗的我,粗显的我执他没有了,就是见思烦恼他没有了,微细的我执还是有。三界之内的我执他断了,三界之外那个微细的我执,他还是在。他要是没有,谁执着法执?为什么他不能破法执?就是我执这个观念很重,过分的为自己着想。

 

我们读了这些,都要知道自己警诫,这是善根不同原因之所在。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改过来。念念能够为别人着想,你这个心量自然就拓开,要真正明了,自他不二,万法一体。这一个认同,说实在话,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的老子就提出这个观念,你看《老子》里面所讲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境界了不得。如果老子果然证得这个境界,他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这两句话说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读了佛经,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境界?我们有没有把天地万物认同跟自己一体?认同跟自己一身?如果认同作一体、一身,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证得了清净法身。证得一分清净法身,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清净法身。什么叫法身?知道一切万法是自己,这就叫法身。真正肯定,真正认清楚,一切万法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一部分,不是自己的全体。所有一切万法才是我这个全体。清净法身是指的这桩事情,不是说会现一个什么好大身相,不是的,那搞错了,那都错了。第四个原因:

 

【为失求胜果。】

 

『失』是失掉了、疏忽了,没有去求最殊胜的果报。因为他们的目标,证得阿罗汉就满足了,没有想到要去成佛。他没有这个心量,不敢想,佛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谁还有资格作佛?不敢想到自己也能成佛,这是小乘有这四种过失。这四种过失,我们都要深深反省,我们虽然天天念大乘经,受大乘教的薰习,可是实际上想一想,这些毛病我们可能都有。这个有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这个观念太深了。不管考虑什么问题,第一个我,第一个是我要得到利益。几时能够把这个念头改过来,一起心动念,考虑到大众的利益,考虑到社会整体的利益,一切众生的利益,没有考虑到、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这就证明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凡是起心动念,第一念还是自己,诸位要知道,虽念大乘经,虽然受大乘经的薰习,薰习的力量很薄弱、不够,不起作用。

 

好像从前古时候衣服薰香,才放到那个箱里薰个二、三分钟拿出来,没有香味。那个薰香,连续不断薰上个二、三天,这个衣服才有香味。我们薰习的时间太短,不够,不知道如何薰习。单单读诵,这个力量太薄弱了,必须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这个练,就是起心动念想社会、想一切众生,这叫学佛。因为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的,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就是如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的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实行。我们力量、智慧虽然有限,但是尽心尽力,这个功德圆满。我们心力到了,我们的智慧也到了,这圆满功德。

 

【今亦巧彰佛德。】

 

『巧』是善巧,『彰』是显示,把佛的德能显示出来。

 

【二乘浅智难知。意表圆教希逢。】

 

上面讲这个意思此地透出来了。这个意思就表示,『圆教』希有难逢。

 

【又显不共之典。非但小乘不了。守权尚自高推。唯明普眼之境。非他劣见所窥。】

 

这一段给我们显示出来说明,小乘跟大乘不同。哪些地方不同,这四条非常之具体。不但小乘不了解佛的境界,权教菩萨也不知道,『守权』之人也不晓得。『唯明普眼之境』,这一句话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宣说的,是如来普眼的境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法身大士以下的九法界众生,都没有法子理解。这些都是说明了「一极唱高,二乘绝听」。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4:50: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89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