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9
第9集 A
第9集 B
七十八面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然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迥异诸教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故。】
这段的意思很明显要注意的就是两个佛学专有名词,就是『别教一乘』、『同教一乘』,这是佛教的术语。将来在其他地方看到「别教一乘」,你就晓得什么叫别教一乘,什么叫「同教一乘」。前面这两种缘起里面,我们研究过了,『性起』是『别教』。为什么叫别教?佛在其他经典上没说过。换句话说,跟其他经典里面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部经才称之为圆满的法轮。『缘起门』是佛在一切大乘经论当中常常讲的,染缘起、净缘起常说的。在佛教各宗里面都有这个教义,这个教义属于共同的,共同的叫同教一乘。
还特别注意这是一乘法,古大德判摄一切经,这一切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藏经》,《大藏经》也叫做一切经。佛所说的统统收集起来,总名称,叫《大藏经》。日本人还有一种称呼叫一切经,你看他们国译一切经。国译就是日本人翻译的,用日文翻译的《大藏经》,他称一切经。古德判摄一乘教义只有三部,只有三部是一乘,其余的是大乘。可见得这个一乘还在大乘之上。大乘经是讲菩萨,菩萨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讲什么?一乘讲成佛,所以佛还在菩萨之上,一乘是完全讲成佛的经典。一乘经的三部经典,第一部就是《华严》,第二部是《法华》,第三部是《梵网》,《梵网经》也是一乘经,这是古德几乎大家公认的。这三部经里面,唯独《华严》是别教一乘。那就是说性起这个教义,《梵网》跟《法华》里都没有,都没有讲性起教义,都是讲缘起。所以《华严》也称之为别教一乘。这要懂得,这是一点佛学常识,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再继续看:
【大疏玄谈。】
这就是《华严经玄谈》,清凉大师所作的。
【全拣全收。】
这个意思才圆。『拣』是拣别,就是舍弃,完全不要;但是也完全都要,『全收』就是都要。佛氏门中,不立一法,就是全拣。又说,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一法也不舍,这个意思才全。这是不是又互相矛盾?给诸位说,没有。全拣是就体性上说,真如本性确实一法不立的。所以心要清净,心是一定要清净。清净,必须要舍、要放下,一切万缘统统要放下,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牵挂,真的说一念不生。全收,就是不舍一法,不舍一法就是相、作用。这相用从哪里来的?体变现出来的,相不离体,体不离相。作用,作用是现相上才有的。有相必有用,有用必有相,所以体相用是一不是二。从现相作用上讲,那是全收,不舍一法,这个意思我们都要懂,哪一样是从体上讲,哪些是从相用上讲,这一定要清楚。
体相用三者具足,这才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譬如讲凡夫,六道凡夫,他晓得相用,他不知道体。因此他在相用上造业、起烦恼、受恶报,这个东西很痛苦、很麻烦。二乘圣者,就是小乘人,他知道体,他不晓得相用,执着在偏真涅槃,自在是自在,并不圆满。换句话说,他还是事事都有障碍。唯独佛与大菩萨,体相用三者具足,所以他心地清净光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圆满。密宗里面讲的大圆满,要入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大圆满。本经既然称为根本法轮,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从这部经流出来的。所以这是佛法的根源,当然他说得最圆满。底下有解释:
【全拣诸宗。】
『诸宗』就是《华严》以外所有的宗派,显、密都包括在里面。「全拣诸宗」,这就是:
【即别教性起义。】
这是其他各宗没说到的,没说过的。
【全收诸宗。即同教缘起义。然约机约法。故开二门。】
这是说明为什么佛要这样的说法。第一个是觉法,法本来就是如此,法尔如是,这讲『性起』。性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决定与迷悟不相干。悟了是这样,迷了还是这样,迷悟不相关,所以佛在本经给我们说性起门。说『缘起』是就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讲性起,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能够入得进去,这是上上根人,决定不是普通人,这是性起。所以这部经的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是普通人,这根性高的,第一等根性的人。这种人在一切大众当中,比例占的很少。还有许多中下根性的人,佛是大慈大悲,不能说是对这些人不闻不问,那有失慈悲心。那怎么办?那就得开方便门,所以大开方便之门,这讲缘起。缘起里面有染缘起、净缘起;净缘起里面,又有分净,又有圆净,这是为不同根机的人所说的,才这样讲法。
『约机』是就根机而论,就众生根机而论。佛在此地给我们提示的,这是纲领。而实际的,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愈分愈细,愈说愈多。但是诸位晓得,他只有一个目的,诱导一切众生往菩提道上勇猛精进,就这一个目的。修行一定要有老师;你看小乘经里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那个经是初入门用的。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教给我们要「亲近明师」。明师不是名气大的老师,不是的。你看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你要亲近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佛法如此,世间法也不例外,一定要亲近一位好老师。没有好老师,自己修行,说老实话,不客气的讲,都是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种人,让他在一生当中苦头吃尽了,还有很多不知道回头的,这很可惜。自己迷惑颠倒,不算;如果你再领导别人、教别人,那这个罪过就大了,这要负因果责任。
所以自己修行没有相当的把握,决定不能领众。领众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像过去智者大师他在往生的时候,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品位?就问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很谦虚的说,我因为领众,牺牲很大,只落得一个五品位往生,这他自己说的。那换句话,他如果不领众?他是上品上生。因为领众才五品位往生,这是给我们做模范。我们今天要领众,我们有没有把握在五品位往生?如果连这个都捞不到,那这个牺牲就太大了。为什么?本来还可以能够往生,现在还搞六道轮回,这糟了,这个事情不能做。所以他牺牲还是有个限度。那就是我下下品往生都行,这西方极乐世界我去得了,六道轮回,我可以能够出离,牺牲的底线是设在这个地方,不能再下去。再下去,你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你帮助别人也有问题,的确也有问题。所以说是自利利他,这都是有个原则的,不能够违背了原则。
修学,诸位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成就,还是走古人的路子,现代人想的这些花样很难。我学佛三十七年,我没有看到现在人的新方法有什么样的成就,没看到。真正修行有成就的,还是古老传统那个原则方法,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我们已经看了三十七年了,向后再没有三十七年。这个时候要是不回头,换句话说,那就还是得搞六道轮回,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一定要跟古人走,跟古大德走,才不至于走错误,真正在修行上扎根。
这个扎根,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根是最上的根基,这就是净土五经一论,从这上扎根。根要怎么扎?最低限度,如果说五经里面选一种,你得在一、二年当中,能够念上三千遍。如果五经统统都念,我们现在选的这个读本,五种再加上往生咒,分量也不多。如果说是每天都念的话,念这五种,五年,五年当中你去念满三千遍。这五年当中,对什么听经、参学不重视,没有必要,老实去念这部经,念满三千遍以后再说。你这三千遍念完之后,给诸位说,你们的眼睛就放光了。
佛法,《楞严经》说得很好,现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有能力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假的。真妄、是非、邪正你有能力辨别,这是你修学有根基。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力辨别,你就乖乖在家里念经,打基础。听多、看多了,决定没有好处。为什么?你那个心被染污了。你每听一遍就被染污一遍,每看一遍又被染污一遍,已经染得够受的,天天还增长染污,这怎么得了,明心见性没指望。不但明心见性没指望,连得清净心的指望都没有,这怎么得了。如果要想得清净心,那你就要远离一切染污。读经,我们前面所给你讲的读经的方法,读经是修戒定慧三学,三学六度一次完成。换句话,这种方法就是去染污,把我们的染污用这种方法洗涤干净。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年,非常有效,希望大家要明白、要珍惜,要好好的认真努力。
佛法大海,自己一定要明了,我们能力只能够取一瓢饮,不能说佛法大海,我一口把它吞下去,你的贪心太大了,做不到。可是四弘誓愿里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没错,愿是要如此,想想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实在讲四弘誓愿要想做到圆满,到哪里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四弘誓愿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做得圆满,《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没有必要求生净土,那何必,我在华藏世界也圆满了。这些人都跟着普贤菩萨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由此可知,不仅四弘誓愿,十大愿王都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所以文殊、普贤统统都是求生净土。
这个法门才真真实实的是十方三世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第一经。你要不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念一本是决定不够的,现在我们这个本子有九种《无量寿经》,你统统念过一遍,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真正明了。以往九种本子你找不到,现在九种本子都送到你手上,你要是不肯去念,那过失在你自己。以前是我没有遇到,没有缘分;现在缘具足,因缘具足,你不肯念,就是你没福报。肯念是福报,念到完全明了,心里头没有疑惑,那是善根。如何培养你的善根?老实去念经。所以实在讲,叫你在五年之内念三千遍,就是培养你深厚的善根,以这个善根做基础,你的佛道才能够在一生当中达到圆满,很要紧。这是讲佛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
【既入法融通。二亦交彻。二门不二。】
『二门』就是性起、缘起这两门。这两门的确是圆融无碍的,性起不碍缘起,缘起也不碍性起。在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四种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它的确是圆融的。所以,这两门互相『交彻』,「二门不二」;二门就是一,一而二,二而一。
【统为华严圆宗所显真界生起万法之义门也。】
这就是《华严经》讲法界缘起,宇宙人生一切万物怎么来的?这个大义说出来了,说出宇宙万有的缘起。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底下是第二段:
【明包遍离情者。】
这第二段有两桩事情:第一个事情讲『包遍』,包是包含,遍是普遍,这是一桩事情,这都是讲法界。第二桩事情,『离情』,情是执着,情就是迷,叫迷情;觉了就叫智。诸位要晓得,佛法里讲智与情是一桩事情,体相作用还是一桩事情。觉悟了叫智,迷了叫情,换换名字就是了,名字不一样。可是,结归到结果不相同。迷情的结果是六道轮回,制造的果报在六道轮回;觉的结果是四圣法界。这是虽然好像造作上都是一样的,相用上是一样的,结果不一样。可见得迷悟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下面就解释这句:
【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
《疏》上用这两句话来解释「包遍离情」。
【上句包含所诠法。】
就是讲的法界,整个虚空法界『包空有而绝相』,绝相就是离相。下面,『入言象』,言是言语来说明,所以说:
【遍能诠教。】
教是教学。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介绍的,也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经法。佛是怎么说的?说而无说。『无迹』就是无说,不落迹象的。佛高明就高明在此地,说而无说,我们说了是有说,人家说了是无说,所以他不造口业;我们说了是有说,所以说了都造口业,这个高明。我们因为说了有说,所以才有三途六道;人家说了无说,还是一真法界。连后头四圣法界都没有,他还是一真法界。高明!所以读《华严》,要学的学这些地方。怎么说「入言象而无迹」?言象就是言语,跟我们一样,我们说话,佛也跟我们说话;我们问问佛,佛也照样答覆我们,为什么我们说了造业,他说了不造业?这一点真的要把它搞清楚。这就是佛法之所以不同于世间法的所在,差别就在此地。佛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佛心里头没有执着。你提出问题去请教他,他给你答覆,他答覆之后,他也没有执着。他答覆,你听得很明白,你听得开悟了,你再问,佛,你说了些什么?佛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说什么。他是空有同时,所以空而不空,有而非有。
就像我们敲钟一样,我们敲一下,它响一下。你问钟,你响了没有?钟说它不知道,它不晓得。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它没有声音。它如果说有声音,不敲它,它应该当、当、当,它会响才对;你不敲它,它不响。响了之后,痕迹都找不到。我们说了话,怎么样?说话,我们会想起来,我们刚才说了些什么,这就糟糕了。这就是说什么?落印象。落印象落在哪里?落在阿赖耶识里头。佛有没有阿赖耶识?佛没有,佛转八识成四智。所以在凡夫、有执着的人叫八识;没有执着,开悟的人叫四智,叫四智菩提,不叫八识,名字也换了。阿赖耶识称之为大圆镜智,末那识称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称为妙观察智,前五识称为成所作智。都叫智,不叫识,名字换了。我们要想学佛,要在这上学。古人说的修学原则都很有道理。听教、听讲经,要在消归自性,那你就真正有收获了,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修行,转识成智这才是功夫。消归自性是开悟,转识成智就是契入,入了这个境界。所以教下讲的这个话,跟禅宗用的名词不一样,禅宗叫悟,叫悟入,教下叫做消归自性,转识成智,说的名词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这后面还说得很多,还有详细解释,我们接着看:
【又含者亦含能诠。遍者亦遍所诠。文影略也。】
这就是它这个意义的确是互相交彻,的确它是圆融的。
【言包空有者有二意。】
怎么样『包空有』?第一个意思是:
【一包虚空及万法有。】
不仅是『万法』,还有『虚空』;空,也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虚空也不是真的,不要说万法,虚空都不是真的。这很难想象,万法是假的,好像还能够想出一点道理出来,说虚空是假的,这想不出来。虚空怎么是假的?永嘉大师说得很好,「觉后空空无大千」,禅家也常讲「粉碎虚空」。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虚空怎么能把它粉碎掉?其实你们哪一天不在干粉碎虚空的事情?虽干了,不晓得。我问你,你们晚上睡觉作不作梦?你那个梦中有没有虚空?你醒过来之后,你梦里头的虚空到哪里去了?这梦醒了之后,梦里头人物没有了,山河大地也没有了,虚空也没有了。那虚空不是假的,还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梦醒了,梦中那个境界没有了,梦中那个虚空还在,那个虚空就是真的,虚空也没有了,所以你每天都在粉碎虚空。我们现前这个境界、这个虚空是真如本性所显现的,我们梦境里面那个境界是意识心显现的,阿赖耶识的种子,意识心变现的境界,这个时间短,你容易觉察。所以你哪一天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好像我们作梦梦醒了。原来现在山河大地、太虚空跟梦境一样,没有两样。所以禅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你睡觉醒了。你现在还没有见性,换句话说,你现在还在梦里头跟你说梦话,你还没醒。释迦牟尼佛跑到你梦里头跟你讲梦话,讲经说法,讲梦话。但是他这个梦话是希望把你唤醒,从梦中把你唤醒,目的是在此。所以这个境界,很冷静去体会,确实能够体会得到。体会得到就有受用,帮助你放下,帮助你看破,帮助你开悟。换句话说,也帮助你生活得到快乐圆满,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要是不觉,这个烦恼结总是解不开,那很苦。好,我们再看底下的解释:
【谓性虽包空。而性非空。空融同性是绝空相。】
这个意思很深,这完全讲境界。虚空是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是能变,虚空是所变。如果虚空是本性,换句话说,本性就应该是虚空,那虚空就应该永远存在。好像你作梦一样,梦醒了之后,梦中虚空要存在,那才是真的;梦中虚空不存在,那当然是能变梦境的心是真的,它能变,它永远存在,所变的境界是虚妄的。为什么?它有生灭,所以它是属于有为法,属于生灭法。
你看看《百法明门》,是大乘初入门的经论。它讲无为法,讲六个无为法,无为法哪里会有六个?真正的无为法只有一个,就是最后一个真如无为。那个真如是能变的,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真性,只有那一个是真的。另外这五种无为法,为什么称无为?因为有为里面不能够包括,所以把它列作无为法。但是它那个是相似无为,它不是真正的无为,这五种里面就有虚空无为。因为虚空,你没有真正见性,你不知道虚空是生灭法;见了性之后,才晓得虚空也是有生、有灭。你看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什么无明没破?生相无明。生相生什么相?生虚空的相,生虚空里面一切森罗万象,就是那个无明变的。那个无明实在讲就是外教讲的上帝、造物主,这都是他造的。这就说明了『性虽包空』,包了虚空,虚空不是性。
『空融同性』,虽然虚空不是性,这个性已经变成虚空。我们还用比喻来说,梦不是心,这大家会承认,梦不是我们的心。但是你在作梦的时候,你整个心已经变成梦境。我现在问你,你的心像什么样子?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就是心那个时候的样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叫真的?它有变化,所以它不是真的。佛家这个真的定义,永远不改变,这叫真;凡是会改变的,都不是真的,那是假的。所以这个有叫妙有,叫假有,叫幻有,虚空也包括在幻有里面。幻有虽然融了性,空融同性,『是绝空相』,所以才不着空相。你说这个虚空,虚空就是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就好像你作梦的时候,梦就是心,心就是梦,心跟梦合成一个,交融的。你从这上去体会,这几句意思就明了了。它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不从梦境里头去体会,很难讲,很难体会得到。你才看出它圆融,圆融里面又有差别,差别当中,它还是有圆融相,所以这个境界叫不思议境界。
【性虽包有。而性非有。】
『有』是指万物,因为万物也是心变现出来的,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事实,佛法没有到我们中国来,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他也认识到,这很了不起。你看道家老庄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一体」,老子说的。这个说法,就是这个经上讲的,就是此地讲的。老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他们没有去商量商量,没有。他们两个人讲的,你看意思一样。我们中国俗话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换句话说,都是见到事实真相了,这才说出来的。所以性包万有,一切万法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但是性不是这一切万法,『而性非有』。这个万法虽然不是性,它是性的相分。
【有融同性是绝有相。】
就好像我们在作梦,梦中很多的人物,山河大地这些事物,我问你,如果真的你在梦中豁然觉悟了,梦中哪一法是自己?统统都是。所有一切境界,全是你自己变的,你说梦中哪一个不是你自己。梦里头当然有你自己一个人,不可能你做一个梦,梦中没有自己,你们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没有自己就没有梦了,梦中一定有个自己,那个自己是你自己,梦中还有别的那些人,统统是你自己。梦里面那些善人,是你善心所变现的;梦里面很多恶人,是你恶心所变现的,全是自己变现的,绝对不会是个外人跑到你梦里去了,没有。梦里面山河大地有很多清净的,那是你的善心所变现的;有很多染污的,你不愿意见到的,那是你的恶心所变现的。所以哪一法不是自己?法法皆是。这是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没有一样不是的。因为性相是一,心已经变成这个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从哪里见性?从相上见性。
禅家许多的公案,都是从这个立足点说出来的。所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就是菊花。他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这个时候的心清净平等,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慈悲心是没有差别相的,没有分别心的,一视同仁。为什么?全是自性,除了自性之外,没有一法。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入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称之为一真法界,没有分别心。有分别才有十法界,离了分别,哪来的十法界?所以名字又换了,就不叫十法界,叫一真法界。那才是真实的。
我们自己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们见到的境界真实的。我们今天所以把一真法界丧失掉,就是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原本这个一真法界就变成了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不止十法界。换句话说,真实的事理你迷了,真正的享受,你也迷了、也失掉了。现在的享受不正常,不是正常的享受,佛与大菩萨那个生活才是正常的。正常就是与这个事理完全相应,完全相符合,绝不违背,这正常的。我们今天这事理处处都违背,所以生活不正常,生活才有烦恼,生活才有痛苦。正常的生活决定没有痛苦,决定不生烦恼。为什么?他没有念,没有念头。有念则迷,无念则觉。这个无念还得讲清楚,我什么都没念,我无念了,还是迷。为什么?因为你有无念,你还是有一个念。他有有念,你有无念,还是有念。所以要晓得这个无念,不是有无之无,有念无念统统都离开,是这个无。这个东西不能搞错,差之毫厘,错之千里,一点都错不得。
所以两边不立,中道也没有。不要认为两边不立,还有个中道。菩萨讲中道,又迷在中道里头,这个东西也很麻烦,所以到最后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是不行。为什么?他还有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总是要执着,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什么时候不执着,你就有指望了,你执着任何一句都是障碍。所以这个经教是意在言外,不能执着言说,不能执着文字。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原则,那就是听经会听,听经的方法,也就是刚才讲的消归自性。怎么样才消归自性,我们很想学,不晓得从哪里学起?马鸣菩萨告诉我们,离名字相。我们讲的很多名词术语,要讲的,你不要执着,离就是不执着,我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执着。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说。言说把它用符号记录下来就是文字。言说相不能执着,文字相就不要执着,不能执着言语文字。第三个那就更彻底,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是心里面的想法。我听了,这句是什么意思,那个什么意思,那你就完全错了。你一面在听,一面在胡思乱想,那就错了。要怎样才能开悟?所有言语、文字里头没有意思,你是开悟了。
所以教你怎么样听经,你看听经还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讲一个半钟点经,你在这一个半钟点干什么?你在修戒定慧,修了一个半钟点。你在此地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入这个境界。你说你没有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虽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念不生是修定,你没打一个妄想,你没有执着,你没有分别。无分别、无执着、无妄想是修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修慧,有定、有慧,戒在当中,定共戒,慧共戒。这一个半钟点干什么?在修戒定慧三学。我在这里说的时候,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才有受用。我在这里有说,你们在那里有听。唉,咱们都干错了,全盘错了。尤其是华严境界,这样才能够入得进去。所以这不是普通一般讲经,有说、有闻,清凉大师说得好,增长邪见。你们到这里一个半钟点是干什么?增长邪见的。无说、无闻,好了,我回家去,房门一关,哪个也不见,我在那里就盘腿打坐,整天面壁去。清凉大师讲,增长无明。你要好好的学,又增长邪见;说一切不学,又增长无明,这个事情难办了。
你懂刚才那个方法就对了。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普度众生,真正的意思在这里,原理原则在这地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这就是转识成智,我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我不执着,我是转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我不起一个妄念,是转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你看咱们一个半钟点在转识成智,这个功德就大。佛法要这样学法。这个法子要不会,不会不要紧,老实念佛也行,也能成就。这个法子要会,你求生净土,决定是上品上生。不会的,老实念佛,下三品往生,决定有把握。所以这个会与不会关系不大。会的人很好,不会也不要伤心,一样成就。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不能勉强,勉强就错了,你用心就错了,一切都要自然。下面这个好!
【性若是空是有。则不能包空包有。良由性非空有。故能包空有也。非有包有。如老子云。当其无。有器之用。故知。有若实有。即碍于空。空若断空。则碍于有。】
这几句话,过去李老师在大专讲座里头讲《心经》,他有《心经》简单的注解,他是用表解注解的。那个表解里面注这四句,《心经》里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就是用这个注释来注的,就用这几句来注的。这就是说明,性相用就是体相用这三者的关系,这段文不多,但是把这个关系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示出《华严》里面的四无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特别显示这个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唯独《华严经》有,其他的经典上没有这个说法,唯独《华严》上有。
古德就《华严》的特性来看这部净土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那《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部,性质完全相同。《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也是四无碍法界,也是十玄具足。所以它跟《华严经》无二无别。西方净土是属于性起,完全是讲性起,所以它那个境界很特别。如果不是性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为什么每个人面貌相同?诸位晓得,我们这个人的相貌是从什么时候变来的,你有心就有相貌。你心里欢喜,那个相貌就是欢喜样子;你心里忧愁,一看你,你人有烦恼,一看你的相,你有悲哀。相随心转,心剎那剎那在变,那个相剎那剎那在转。会看相的人,一看就晓得,所以看你相就晓得你心里在想什么。那个看相的人,因为他天天看人,天天看多了,没有什么神通了不起。看多了,他就知道了,看多了就晓得了,这是很浅的一个道理。
我们这个相貌的变迁,刚刚来到这个世间来是取什么?取父母的相貌做我们的样子。你喜欢那个相,他就变那个相出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叫做遗传,佛法里不承认遗传,是你来投胎的时候,或者你喜欢你的母亲,喜欢你的父亲,相貌就变成跟他相似,这么来的。你投胎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见到的,心生欢喜变的。每个人喜爱不一样,所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你心要相同了,你的面貌一定相同。到什么时候才相同?成佛就相同了。菩萨还不同,修行愈往上去就愈接近。因为他烦恼少了,心地清凉自在,愈接近,可是并不完全相同。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还不完全相同,成了佛才真正相同,佛佛道同,佛与佛的面貌相同。
西方极乐世界从上上品到下下品相貌完全相同,这是什么回事情?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没有的。所以研究教的人,这些教下的菩萨都不相信,这理论上讲不通。所以一切诸佛都说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谁要能相信这个,第一等的智慧。我们读了《华严经》,为什么才相信,才晓得有个性起门?因为其他经上没讲性起门,所以没法子,没有理论根据,我凭什么要相信它?所以《华严》念通了之后,你就相信了。为什么?找到理论根据,西方世界是性起的世界。佛为我们解说四土三辈九品,是顺着我们讲缘起。但是你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性起,这是阿弥陀佛威德神力的加持。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的。
我们这个世间人,实在讲,分别心太重了。你看画那个西方三圣的相,阿弥陀佛画得特别大,观音菩萨矮一点,底下人天又画小小的。这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符合的,完全不相符合。打开经看来,应当每个人面貌都一样,大小也都一样,这才符合于经上所说的。当然这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对佛要恭敬一点,那个往生去的人当然要小一点,不能跟佛一样。其实这个与经典上不相应,不相符合。所以你不读大经,的确不晓得。但是他那么画法,实在讲,我觉得他也不错。为什么不错?因为许多人并不晓得极乐世界的真相,这样画法,教大家生恭敬心,也是有好处的。他没有意思去往生,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恭敬心是好的,结个好缘。真正要想往生,对于这个事理真相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那个信心是真的,断疑生信,才是真实的信心,我们这一生才决定去得了。所以这种真实信心,你能够把《五经读本》从头到尾,连序文都不要放弃,你从头到尾念三千遍,你决定往生,这是真的。这三千遍值得的,很便宜。你看你生生世世六道轮回这么苦都出不去,现在教你念三千遍,就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你看一下子就能证到这么高的地位,这不值得吗?这种便宜到哪去找?别说走遍我们世界,走遍恒河沙佛陀的世界,你都找不到这便宜的事情。
《老子》底下这几句话很有趣,一般讲的是有很深奥的哲学。说『当其无,有器之用』。这是举一个例子,用,无才有用。譬如说,我们这一个杯子,当中是空的,当其无。所以才有杯子之用。如果这个洞满满的,它一滴水也装不进去,那就没用。我们今天房屋这里头空的,所以我们才有用处。如果房子里头都是满满的,是不空,有什么用处?事物如此,我们的心境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心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不得了,这作用大了。佛的心就是什么都没有。中国人提到禅宗六祖大师,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不佩服的。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过就是本来无一物而已。真的就是这个,我们这个心里头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所以就不起作用。他那个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当其无,所以他那个作用跟佛一样。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就是教我们把所有的一切知见、所有一切见解统统把它丢掉。
般若无知,般若不是有知,般若是无知。你看《心经》,这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浓缩,它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心经》到最后一句归结「无智亦无得」,当其无。可是它的作用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不能成就,就是有知。有知已经很麻烦,天天还在求知,还怕知不够,这糟糕了,这没有办法。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道,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讲的话有道理。为学,这个世间的技术,世间的才艺,天天学,天天有进步,要有增长,益就是增长,天天增长。可是道怎么样?道是讲心性,这个东西不能讲增长,要天天减少。佛法里面讲放下,舍,布施,天天放下,天天舍。舍到什么?舍到没有得再舍了,就行了,你本性就现前了。本性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你有障碍。你把这个障碍统统舍掉,本性就现前了;这个舍就是损。所以佛法讲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你的烦恼舍掉,把你的知见舍掉,把你的想法、看法统统舍掉,目的在此地。
现在听经的人为什么不开悟?听了一部《华严》,满脑袋有一部《华严经》,不但没有舍,还又增加了一部,这糟糕了。我以前有个学生,学了一点佛法,那时候师大成立一个中道社,请他去讲《百法明门》。他来告诉我,中道社请他去讲《百法明门》。他对唯识很有兴趣,那个时候听我讲的时候记了一大本笔记,还拿给我看,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你去讲,百法恐怕不是明门!他说什么?我说大概是黑门。怎么会是黑门?明是开悟,黑是迷。听了这一百法,大彻大悟,那就是明门。如果听了这一百法,脑袋又记了一百个名相,这不就迷了吗?教你这个心地要空,不能再有,你又增加,他满脑袋的胡思乱想已经很多了,又加上一百个胡思乱想,那怎么不迷?那哪里叫明?我提醒他。所以佛法不容易,佛法是教你听完之后,心地清凉自在,真的转烦恼成菩提,决定不是教你记这些名相。现在还有不少学讲经的,怎么学法?把我讲的东西记下来,以后依样画葫芦到外头去念去。这样讲法是愈讲是愈迷惑、愈讲愈颠倒。还有什么?从录音带里头去学的,完全执着在文字相、名字相、心缘相。你看跟马鸣菩萨《起信论》里所讲的恰恰相反。他这种学法学什么?学世间法。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把它变成世间一种学术,他的方法是用世间法,他不是用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是你听一遍,你这个妄想执着就少了一些,又听一遍又少了一些。听上三年、五年,那是人真的就入戒定慧的境况,所以他才有开悟的希望。
现在的人听一百年、听三百年、听三大阿僧祇劫都不会开悟。为什么?愈听愈多。愈听,为道也日益,他不是日损,他日益,他天天在加多,这很糟糕。所以有人问我这个讲经,我都是跟他们讲真话,他们不相信。也有人赞叹,法师你经讲得很好。我也不晓得。你问我跟你讲些什么?我的确不知道。我在没有上台之前,我也没准备,我的经文看都没看过。讲完之后,你问我讲些什么?一句都想不起来,都不知道。你提起来,也许我想起来;你不提起来,我完全不知道。所以我告诉你,说而无说;你们也能像我这样,听而无听,就有受用。这是跟你讲的真实话,你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就无,不要怕无,不要怕空,无与空里面有真智慧。因为无与空接近性,接近真性,虽然不是真性,接近。
所以菩萨的行门,虽然讲八万四千,讲无量行门,它有一个最根本的行门是什么?布施。你仔细看看,菩萨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就是六度,六度里头再归纳,就只有一个布施,其余的这五度,统统是布施里面的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里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像持戒就属于无畏布施,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是法布施,禅定、般若都是法布施。一个布施全部都包括了。布施什么?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我跟你讲,舍到无可舍的时候,放到没有再放的时候,就成佛了。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生相无明可舍,还有生相无明可以放下,佛没有了。所以你舍到无可舍的时候,那就叫佛。你才晓得布施的重要,在一切行门里头把它排成第一,有道理,不是随便排列的。我们再往下看:
【良由真界包之。有成幻有。必不碍空。】
『有』就是一切万法,森罗万象『不碍空』。
【空即真空。必不碍有。】
这个现象,如果诸位细心观察,就在眼前。譬如我们这虚空,大家晓得这虚空,这个地方有一个茶杯,茶杯是有。我把茶杯拿出来,你们有没有看见虚空少一块?我茶杯拿走,这个虚空少了一块,那虚空它就有妨碍了。我这个茶杯拿在这个地方,到此地来了,这个地方原来是虚空,这虚空跑到哪去了?挤,挤跑到哪里去了?没有。这就说明,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为什么?它性质是相同的。空不是真空,有也不是真有。换句话说,空等于零,有也等于零,它彼此不相妨碍,这是讲物理的现象。我们佛经在几千年,你看看说得这么清楚,现在是高深的物理学才探讨这个问题。可是在佛法三千年前,佛的大乘经典里面就说得很多,尤其《般若经》说得特别多,没有妨碍的,事事无碍。『空即真空,必不碍有』。
【既空有存泯无碍。故真界双包而绝相也。】
『真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真法界。包空包有决定没有妨碍,绝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我们要想见性成佛,你不但懂得这个道理,要深深的体会,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一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要学什么?空有无碍,那你就自在快乐。不管什么境界里头,你都没有障碍,顺境也无碍,逆境也无碍。为什么?顺境是空的,逆境也是空的,空与空怎么会有障碍。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凡夫是什么?心碍境,境也碍心,妨碍。看到这个不顺眼,看到那个欢喜,这就是起了障碍。一切无障碍的时候,心就清净,心就平等了。那你的心才得到一个正常的享受,所以真心流露。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都是用妄心,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是妄心,统统是虚妄的。你有障碍就有苦,有障碍,你就造业,造业必定受果报。惑业苦,你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所以这个方法教给你如何超越轮回、超越惑业苦。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