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29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二十九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29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七面第一行,这个科题是「合颂后三愿」,第二个小段「分颂三愿」。这两首偈是别颂,「常随佛学」:

 

经【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这是第一首。

 

经【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两首偈含义非常的丰富,而且也非常的精辟。前面一首是随现在的佛学,后一首偈意思非常明显,是随未来佛学,现在的佛好懂,未来佛就难懂了。我们要学现在、未来,当然也就包括过去,所以是三世诸佛。经文当中特别提出要『修习普贤圆满行』,「行」这个字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行持、思想、行为,当作动词来说。普贤行就是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整个经里面都是普贤行。所以本经自始至终,经一开端我们看到是普贤菩萨,这部经到最后圆满的时候也是普贤菩萨,普贤代表的圆满。所以本经有圆满的理论,有圆满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圆满的境界。如果能够依照这部经修行,在过去一般讲,都是属于圆顿大根性的人。这是一点都不假的,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根。

 

可是这部经实在就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师在台中讲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从民国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讲的,整整讲了二十年。在台北从民国六十年开始,我也讲这部经,也是一直讲到现在;南老法师也讲过一个时期,都没有讲圆满,这是经文太长了。所以这部经讲圆满不容易,要能听到一个圆满的,当然更不容易。即使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们对于普贤行才不过有个皮毛的概念而已,谈不上圆满。实在说,如果真正讲修普贤行,至少也要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听上个十遍。说实在话,今天我们福太薄了,我们没有机会来常讲、来常听,这是福薄。在从前讲这部经多半都是在丛林寺院里面,它不是对外讲的,它对内讲的,一个寺院里面住众多则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从前寺院丛林它就像个学校一样。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们估计一下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大概需要二千五百个小时到三千个小时。如果每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圆满,要讲四个小时就两年圆满,要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可以圆满。所以这部经就相当的难得,相当难得。今日之下,我们要想听一部圆满的,实实在在不容易,没有法子听圆满的,实在讲就是听一座、就是听一次都不容易,毕竟它是圆教一乘。

 

所以,在目前这个环境之下,我们只能够选读、选修,采取这个办法。在选修当中最完善的,当然是《四十华严》,就是末后「普贤行愿品」全部的经文四十卷。实际上这也相当可观。再没有时间,那就是这一章,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本。这一本详细的注解就是上一次赠送诸位的《别行疏钞》,你看那精装厚厚的一本,内容跟这个小册子一样多,经文完全相同,但是注解注得详细,而且《别行疏钞》是权威的注解,是全经精华之所在,我们有这一部也就够了。但是这一部自己去看,我觉得看的遍数是愈多愈好,一遍、二遍是决定不够的,二十遍、三十遍这是勉强,能够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处。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熟透了的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有不思议的悟入,他能入这个境界,可见得熟很要紧。所以一定要多读,要常常读诵。这是我们讲到修习普贤菩萨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所谓是过去、现在佛,怎么样供养法?跟诸位说,我们在前面都讲过,长行文里讲过,供养里面最重要是修行供养,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那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更能将这部经发心宣扬、流通,那就是更为殊胜的供养了。这桩事情我们现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积极,若有若无。我们讲堂里面讲经,这是供养;我们印经与大众结缘,也是供养,怎么说供养得不够积极?我们没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这上面来学习,果然能够学习,那就是真实的供养。这一首讲过去、现在佛。

 

下面一首,『未来一切天人师』,「天人师」就是佛,这是讲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当作佛,现在他虽然迷惑,几时觉悟了,他就是佛。佛与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将他安立个假名,叫佛,叫众生,其实无佛也无众生。所以悟的时候叫他做佛,迷的时候叫他做众生,因此佛界与众生界是不增不减,我们要明白这道理。如何随未来一切诸佛学?长行文说得明白,长行文里讲得很仔细,讲的随佛、随菩萨、随声闻、随缘觉、随六道众生,一切众生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善,我们就应当要随喜、要随学,何况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善学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众生有善的这面,我们随他学,我们随着学习;如果是恶的那面,我们见到、听到,我们能够深深的反省,自己不作恶,那也是随学。换句话说,顺逆都是增上缘,就看你自己会不会。

 

实在在这品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示现的固然有许多是顺境,也有许多是逆境,换句话说,有许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恶人。像我们读过的,大家还能够记忆的,胜热婆罗门就是个外道,愚痴;甘露火王瞋恚,恶人,魔王,杀人不眨眼的,瞋恚心极重;伐苏蜜多女贪欲重,遍行外道,这都是示现的逆境,示现的恶行。你看,善财去参访,他们也是善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顺境与逆境里面,学佛的人学什么东西?诸位总要记住一个原则,我们在境界里面修诚敬,我们以真诚、恭敬待人接物,这就是礼敬诸佛,前面跟诸位说过。以诚敬之心,修我们自己的直心(就是平等心)、修清净心、修大慈悲心,这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诚敬、平等、清净、慈悲,就学这个。

 

『一切意乐皆圆满』,这句是讲学所因(前面是讲所学的),我们要跟三世诸佛来修学,你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未来佛,你诚敬的心才能生得起来,诚敬是性德,而后你所修学的,那就是大经里头常常赞叹的「称性起修」。如果我们将诚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么行,就不称性。不称性的行不是圆满行,称性的行是圆满行。我们以布施做个例子,你布施一块钱很少,可是你称性,你这一块钱的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圆满的。所以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这个事遍满虚空法界。如果不称性,你就布施得再多,一千万、一亿万,它落在数量里头有限,这个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称性是无限的。所以这个你得要会用心。「一切意乐皆圆满」,这是讲学所因。

 

末后这是结成随学,『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后这句是果报,也就是我们随学的目标之所在。在《大经》里面讲,「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菩提心」。三恶道迷得太重、业障太重,发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两道能发菩提心,能修十善业,能得四果,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这地方又必须要跟诸位说明,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那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经最殊胜的义趣之所在。这个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我们都不讲了,请翻过来看下面第九愿,「颂第九愿」,就是恒顺众生。

 

经【所有十方一切剎。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这是第一首。

 

经【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首是颂恒顺众生。说到众生,特别是阎浮提众生,我们在《地藏经》里面许多次的在经文里面看到,所谓「刚强难化」。菩萨若不能恒顺众生,不但要顺,要恒顺,偶尔顺容易,恒顺就不容易;而且这个恒顺,跟诸位说,不是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我们的修学,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够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里面,我们住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诸佛如来真正慈悲到极处,从来没有舍离过我们,我们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们;我们在恶道,他在恶道诱导我们,没离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了,佛顺我们,我们几时要能顺佛,我们就成功了。佛顺我们,我们不肯顺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觉悟了,我们从今天起发心顺佛。顺佛怎么个顺法?依照这部经典修行就是顺佛。这部经典教我们怎么做?教我们现在要修十大愿王,要修礼敬、要修赞叹、要修供养、要修忏悔,乃至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们修学这些的目标,统统归到西方净土。我们能发这样的心,努力去做,这就叫随顺佛了。这一随顺佛,我们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后的功德利益大家都晓得,我们一、三、五常常在这里讨论《弥陀经》,《弥陀经疏钞演义》说得太详细了,这种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这个大义明了了,我们看经文。『所有十方一切剎』,这是先将所依的剎土,就是世界,先标示出来,太广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这里面所有的众生,我们统统要顺他,要恒顺。『广大清净妙庄严』,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你才能真正见到十方诸佛国土清净妙严,为什么?因为普贤心是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了。所以那个会修行的人,禅宗常常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就是清净心。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无一而不清净。所以善财童子涉猎所有的境界,全是诸佛清净妙严净土,无有一处不是净土。我们在那里看有善有恶,善财童子看纯善无恶,他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与我们的感受不相同。我们见到一切境界生烦恼,生喜怒哀乐,喜怒哀乐统统叫烦恼。善财童子接触外面境界,他生清净心,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生清净心,所以他眼光当中都是清净妙庄严的国土。这是我们要懂得的。我们念佛几时念到一心不乱,就入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下面两句,这是讲『众会』,「众」就是大众,大众聚会的场所就叫做众会。九法界有情众生,不单单是人天,畜生、饿鬼、地狱,有的时候我们把地狱除外,其实地狱也一样,都是有他的社会组织,有他的社会生活,他不是独立生活的,彼此互为依缘,就是互相依靠的。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我们穿的衣服,有专门纺织、裁缝,我们必须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们每天吃饭,有农夫农耕种植,没有这些人,我们就没有饭吃了。所以,一个人在社会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这叫众会。就说明九界有情众生他的生活方式都是群体的,决定不能离开团体,决定不能离开社会,不能够单独生存的。纵然你一个人在山林里面不接触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兽,也有树木花鸟,还是一个社会。总而言之,你没有办法脱离,那还是一个社会,依然是众会围绕。此地所举的例子,是举那些菩萨众,「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是讲什么?顺佛,主要的是顺菩萨众,那些菩萨围绕着佛,我们要随顺菩萨。

 

第二首偈,随顺一切众生,『十方所有诸众生』,这个范围就非常非常的广大,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这句是说明菩萨修学的意愿。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众生能够离忧患,能够离苦得乐;换句话说,我们的修行不仅仅是为自己,这就是普贤行,我是为大众来修学的。换句话说,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难,众生就少受一分苦难,所谓代众生苦。虽然众生各有各的业报,我们代不了,但是我们这个心是圆满的。我们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心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那你就是念念圆满功德。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所受的一切苦难,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自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代一切众生来受苦,这是菩萨的意愿,是自己的意愿。

 

『获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信愿圆满,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甚深正法」,太难太难了,现在在这个世间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严》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很不容易辨别,这点对我们修学关系非常非常之大。我们发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误以为正,我们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费了,恐怕还要招来许许多多的罪业,要招得许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谨慎、要小心,来辨别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当我们没有能力来辨别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只要你常常读诵大乘经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可以拿这个经典做一个标准来比较比较,如果与这个标准接近,这是正法;如果与这个标准相违背,决定是邪法。可是那个邪师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他样样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来,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那个形式很正,用心不正。用的什么心?名闻利养,那就是邪。心邪,法没有正的;心正,法没有邪的,决定是正法。正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舍己为人,绝对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发愿修学过程当中,必定能够获得甚深正法的利益。这个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正法。『灭除烦恼尽无余』,「烦恼」是贪瞋痴慢,身见、边见、见取、戒取,这些都是我们所谓的成见,成见很深,这都是烦恼的根源。只要获得正法,心正了,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了,这所有的烦恼才能从根拔除。

 

再看末后这一愿,就是「普皆回向」的这个愿。这一愿,诸位可以从注解里面得知它这个文很长。这个注解在七十八面,倒数第三行,就是这一个小段:

 

疏【颂第十愿,前略后广。】

 

前面九愿,偈颂都非常的简单,可是第十愿「普皆回向」,这个文就长了,就非常的详细。

 

疏【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所言异者,谓回向要有功德能回。】

 

发愿是无有功德也可以发愿,这就是回向跟发愿不一样的意思在此地。

 

疏【同者,回向以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愿。】

 

这两行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就是向下广偈来赞颂普皆回向这一愿。这一愿里面有「别发大愿」,一共有十个小科目,这十个小科目统统是普皆回向,一个大愿里面开出来的,的确前面说得简单,这说得详细,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圆圆满满的用偈颂体裁给我们补出来了。请看经文: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受持愿」也叫做护法愿,注解里面:

 

疏【按十地经,有十大愿: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行二利。】

 

诸位在此地一看就明了了,它这里注得很清楚。本经后面的偈颂,与《十地经》这十大愿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次第不一样。《十地经》里面第一段讲供养,我们这第一段受持,所以这个顺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颂第一句,这是讲菩提,『我为菩提修行时』。我们为什么要修行?「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善财童子每参访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换句话说,我是为修学这个。是要为无上菩提,我们修的是这个。所以这个目标纯正无邪、清净不染、觉而不迷,我们修这个。『一切趣中成宿命』,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们不管在哪一道,因为学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在哪一道是以哪一种身分,要紧的是什么?要知道宿命。为什么?知宿命就不会退转。如果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点,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们一定明了,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清净因一定得清净果报,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他对于自己的修学(就是学佛),才能有坚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净戒』,「出家」前面跟诸位说过有四种,此地所说的出家,不是指我们自己的家庭,不指这个。如果要指这个的话,我们展开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五十三个人只有六个出家的,其余绝大多数没出家,那这个话就讲不通了。此地这个出家是讲什么?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换句话说,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现的是居士身分,在家,实际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烦恼家、出了无明家,是讲这个,这才叫修净戒。这个「净戒」以本经来说,「梵行品」是净戒,「净行品」也是净戒;「净行品」是初学的,「梵行品」是菩萨戒,心地戒,这是《华严经》本经里面所说的。下面这一句『无垢无破无穿漏』,是讲持戒清净庄严,戒律清净,不破戒、不漏缺戒,就是条条戒都修得圆圆满满、清清净净,这是讲心地戒品,这是修行的根本。这两句也就是护法。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护什么?护自己的身心清净,就是护法。为什么?清净心就成佛,身心不清净就成不了佛,无上菩提就不能证得,为了要求无上菩提,必须要护自己的身心清净,要明白这个道理。

 

底下这是讲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众生,『悉以诸音而说法』,这是愿受法轮,受是接受。从这一首偈来看,真的,确确实实这是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我们过去在弥陀净土里面看到的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这个地方也是的,情与无情没有不说法的,「悉以诸音而说法」,统统在说法。我们自己见色闻声要能开悟,怎样才能开悟?心清净就开悟了,六尘说法你就悟入了。我们今天实在讲,六尘确确实实在说法,可惜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一天到晚接触不但不开悟,反而增加烦恼、增长烦恼。心地清净的人,在这个境界里面增长菩提;心不清净的人,在这个境界里面增长烦恼,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境界。这是一个意思。可是从另一个意思来说,就是你自己发大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说法,这个意思也能够讲得通。

 

所以这一首偈子有两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须要自己真正证得理一心不乱,就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晓得我们现前的世界与华藏、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虽然没有两样,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样,还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旧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的佛号没有中断。第二个意思,就是勉励我们自己要效法菩萨们,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一点一滴要辗转流通为人演说,这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看小了。你读读《金刚经》,《金刚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为人说四句偈。你今天想,我想布施,我想修个大布施,我又没有那么多大千世界七宝,可是你听了这句佛法,你把佛法转告给别人、讲给别人听,这功德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会修福的人,就常常把自己懂得的这一点点佛法,时时刻刻讲给别人听,劝别人学佛。尤其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福报之大,大概也像经上讲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说不完,福报太大太大了。再看下面这一首,「修行二利愿」:

 

经【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首偈颂里面,有两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过去许许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经论里头的引用,就是末后这两句,『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两句是『勤修清净波罗密』,十波罗密里头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清净」怎么讲?十波罗密都要清净,唯有清净才叫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就是这个意思,究竟圆满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罗密是要用究竟圆满的清净心来修,为什么?这就是大菩提心的显现。『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显露。心要不清净,我们的菩提心就迷失了。这点非常非常的重要,希望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净,刚才讲了就是护持三宝,护持佛法,心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动摇。下面两句,这是讲行业。前面两句是二利行,就是自利利他,是体,清净心是体。

 

『灭除障垢无有余』,「障」通常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或者说为三障:惑障、业障、报障,这个二障与三障都是所有障碍的归纳,障碍我们的菩提心,障碍我们的本性;「垢」是烦恼的总代名词。一切障碍,一切烦恼,统统要把它灭除,要把它断尽。『一切妙行皆成就』,「一切妙行」就是说的我们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我们现在不妙,为什么不妙?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不清净。假如有一天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统统是清净的,那就妙了。像诸佛菩萨,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叫妙行,示现跟我们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应酬,也有喜怒哀乐这些表情,他心清净不染着。我们不行,我们染着,他不染着,这个心就妙,染着就不妙了。他为什么不染着?前面一首好好的念念就晓得了,他勤修清净,不失菩提心,又断一切烦恼,所以他的行妙!断烦恼而能够示现烦恼;示现烦恼,上一次跟诸位说过,涅槃行里头五种行叫病行,那是装出来的,装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他有烦恼,他是装给我们看的。就像《华严经》里面,刚才我举的那几位,那都是示现的病行,其实他们哪有贪瞋痴?故意示现的贪瞋痴。换句话说,示现这种境界,帮助我们自己修清净心,让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考验考验,我们动不动心、起不起念头?如果真的不动心、不起念,这个考试及格,就通过了;假如又起心动念,那好了,你不及格,你还得留级,不能向上提升,就是这个意思。那是示现,并不是他真正如此,哪有佛菩萨不断烦恼的道理?尤其是深位菩萨法身大士。

 

『世间道中得解脱』,「世间」这两个字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里面讲有情世间,这是讲我们六道,六道凡夫;器世间是讲我们生活的环境,物质环境,叫器世间;第三种叫智正觉世间,智是智慧,智正觉世间是讲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最低限度都已经证得了正觉。所以有这三种世间,这三种世间里面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自在。为什么得到自在?因为他不染着。所有烦恼不自在,都是染着而生的,佛法常讲执着、着相了,只要有执着你就不得自在,破除执着就得自在。所以,小乘人破我执,他得自在了。我们常讲他得半个自在,什么叫半个自在?三界六道里面他得自在了,我执破了,法执没破,所以他在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间得自在了,智正觉世间没有得自在,所以叫半个解脱。假如我们对一切法也不执着,我执破了、法执破了,那就得大自在。所以三种世间统统得解脱,得自在了。

 

底下这两句话是比喻,『犹如莲华不着水』。「莲华」,佛门里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长在池塘的里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间(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就是智正觉世间;而莲花开在水上面,不但是六凡他不执着,四圣也不执着,这就真正得解脱了。这个境界就是《华严》里面所谓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里的佛,他执着是个佛,不错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别教的佛,他不能成圆教的佛,为什么?圆教的佛是在那个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别教那个佛,好像莲花那个花苞在水里还没有长出来,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觉,不能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那个花开在水的上面,莲花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佛门里面常用莲花表法,一看到莲花,我们就要想到经上讲的,「犹如莲花不着水」。

 

密宗里头有个咒语,等于净土里面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样,我们显宗里大家都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密宗里头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着水」。唵是身,是我们身体;嘛呢就是莲花,你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嘛呢就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是外国的文法,倒装句子,外国的文法你看它的意思,身、莲花、保持、意,我们中国的意思是保持身意像莲花一样,岂不是就是这一句「犹如莲花不着水」。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这个意念,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一念这个咒心就清净了,我们不应该染着,身心都不染着,他心立刻就得清凉自在了。正如同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皈依无量觉。觉就是不着水,一着就迷了,水都不着,怎么能着泥?水是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不着,何况六道凡夫?所以这个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这是身心真正清净。

 

『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也是一个好的比喻。太阳、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它在空中示现不住,不住就是不着,它连空都不着,有当然更不执着。所以,不但不执着有,连空也不执着,取这个意思。空有二边都不执着,这不得已才说它是个中道。其实中道有没有?中道有名也没有实,如果你要执着有个中道,又错了,你把空与有当作一边,这一边又建立一个中道,又执着它了,还是错误。所以诸位要深深体会这两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着,这是佛菩萨;着了空,声闻、缘觉着空,六道里面四空天的天人着空;色界以下的都着有。唯有佛与大菩萨他知道诸法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执着,连那个不执着也不执着。你要说我一切都不执着了,你执着个一切都不执着,还是个麻烦事情,这个病不能断根,不执着这个念头也没有。注解里面主要是给我们说明,配合《十地经》十愿来讲,解释得也很清楚,有行体、有行业、有行相,这解释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再看底下这一段: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成熟众生愿」。离苦,因与果统统要离,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离,他不知道离因,不离苦因,那个苦果怎么能离得了?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第一句,『悉除一切恶道苦』,我们就明了着重在因上,所有招来苦报之因,我们要远离,离了因,我们就不会有苦果了,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等与一切群生乐』,「等」是平等,前面是离苦,这是得乐。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的宏愿,也是菩萨的大行,这是真正慈悲。我们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要常常为众生着想,不要常常为我着想,为我着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设想,我要是他我应该怎么个做法,我希望别人怎么帮助我,要这样才行。所以第一个要舍我、要无我,才能够真正的为他,有我就不能为他,无我才可以为他,才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说到离苦要离得干净,讲得乐的话,帮助别人得乐的话要平等,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平等,我们这个心才不失清净,虽帮助别人,不失自己的清净心;心不平等,虽然帮助别人得乐,自己心染污了。所以一定要生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可是在事上,当然是不会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为什么不平等?有人你帮助他,他很乐意接受;有人你帮助他,他还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萨想帮他帮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帮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众生的业力、福报有差别,菩萨用心决定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

 

下一句讲时间长,『如是经于剎尘劫』,不是一天、二天,「剎尘」,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剎把它磨成微尘,一尘是一劫,无量无边劫,数不尽的,永远是这样的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讲时间无有穷尽,不是短时期的。『十方利益恒无尽』,这是讲空间。时间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永无中断;空间是十方,广大无边。所以,你要修普贤行,你要以这种心态,去为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我常随顺诸众生』,这句非常的重要,这是总结为什么能做到长劫的帮助众生?因为他修随顺众生这个大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这三句是总结长时所成就的殊胜因果,这也就是《十地经》里面那个十愿的第五,成熟众生的大愿。凡是于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必须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帮助他绝不为自己的利益,在帮助别人当中修到忘我,唯有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怎么?我比别人总要高一点。所以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与生俱来,不要学的,我、他,不管他哪点好,我还有个长处他没有的,这有什么法子?所以不会平等的。无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务一切众生里头修什么?破我执。念念只想众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念念别人的功德,还常常想着我,那就糟了,那就永远是凡夫,永远不能出离六道。说老实话,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为处处太爱我了,处处念头没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还成这个模样,到哪一生把我忘掉了,你这一生就成就了。我们今天晚上就讲到此地。

 

有两桩事情向诸位报告,第一桩就是明天我们图书馆举行郊游,有参加的都已经登记了,明天早晨在这边集合,等一下我请负责的人来给诸位报告集合的时间、地点。同时我们明天举办放生,今天我也跟他们去买那个鸟,我到那里去一看,我没有想到现在还有什么鸟兽公司,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这个鸟兽公司,是专门为放生人而设置的,因为我们常常放生,他就拚命去抓鸟,我们要不放生,他们就不抓了。所以,我们现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个意义完全丧失掉了,现在是害生。所以诸位要记住,世间确实有这些人。我就想到,我有一年在台中莲社,李老师讲经,外面人拿了海龟放在我们讲堂的门口,这么多听经的人不能不买,价钱之高吓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点就买了,买了第二天放生。到第二天晚上讲经,又送来两只。李老师说不行不行,决定不买,你今天买了,他明天又会多抓几只来。为什么?这个销路好,马上就能拿到钱了,这是类似于欺诈。所以你不买,他就不抓了。所以那个鸟兽公司,假如我们台北,这么多佛教徒要不放生,鸟兽公司就倒闭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众生。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么?你们家庭主妇,每天早上到菜市场买菜,看到活活泼泼的鱼跟鸟,你买来就放,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什么?人家抓来要卖了吃的。他现在这个鸟兽公司是专门卖给你放生的,这个真是大错特错。这是我向诸位提出一个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没有买,我看了很难过,没有买。我们这次放生的钱不少,我就交给同修们负责。明天不参加郊游的同修,你们明天去放生,我们郊游的郊游、放生的放生,我们分两批来进行。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义,不要搞错了,不要搞放生变成害生,这是第一桩事情。好!谢谢诸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15: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76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