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第28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普贤行愿品疏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疏  (第二十八集)  1986/1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4-001-0028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七十五面,我们看第四愿就是忏悔。

 

经【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一首偈是重颂长行里面第四愿的忏除业障。我们讲修行,实在就是忏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就是错误的行为,如果我们将它归纳起来讲,不外乎是把错误的思想与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思想、行为要正了,我们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为有错误,我们的言行才有过失,才需要将它修正过来。这四句偈第一句是讲的过失,『诸恶业』。当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之后的结果就叫做「业」。所以这个业也就是事业,这个地方是指有过失的事业。说到过失,一定要有个标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善恶要有一个标准。如果讲到绝对的标准,那只有佛,他是一切恶业忏除干净了。等觉菩萨还不行,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他的恶业。由此可知,只要有恶业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觉菩萨还是要修行。由此类推,地位愈低的,他恶业的现象愈粗重,也愈明显。像我们博地凡夫,佛给我们说的,我们的业是杀盗淫妄,这是极粗、极重之业;贪、瞋、痴、慢,这都是我们的业障。这些业障是障什么?障了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一心不乱。所以业障要不能够消除,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成就。由此可知,忏悔这个行门对我们修学,确实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一定要认真来修学,要把这个业习辨别得清楚,要认识。

 

这些恶业从哪里来的?从烦恼生来的,『皆由无始贪瞋痴』,这个后头注解说,这一句是造业的因,从贪瞋痴生起来的。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从根本修就直接断贪瞋痴,直接从这里下手。不但是世间一切法,五欲六尘能放下、能不贪,乃至于出世间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贪了。只要有个贪的念头在,那就得要造恶业。六道众生贪五欲六尘,二乘人贪偏真涅槃、贪禅定,大乘菩萨贪度众生,都是贪心。这事情很麻烦,所以他不能见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几时能把贪心从根拔除,不贪了,这样我们才会有成就。如果说不贪了,还有瞋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这个贪瞋痴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毒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就是从这三个生起来的,这是烦恼的大根大本。瞋是瞋恚,也是障碍我们道业,障碍了心性,障碍了清净心,必须要断除。

 

愚痴,实在讲比前面两条还要严重,前面两条的相来得粗,这个相比较上要细。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甚至于利害,都不能够辨别,把它搞颠倒了,这就叫愚痴。尤其是在现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国内、国外,其实这里头哪个是正法,哪个是戴着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们有没有能力来辨别?如果不能辨别,这就是愚痴。再说,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没错,哪个法门都是佛说的,佛虽然说这么多法门,究竟哪一个法门对我们的根性,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法门来修学,这是要智慧的。如果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修学的环境,不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也是愚痴。其余就不必多说了。所以世出世间法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颠倒、错乱,这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这个三毒,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给我们开示,它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贪烦恼是饿鬼道的第一个条件,所以没有贪心决定不堕饿鬼。瞋恚心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素,人为什么堕地狱?瞋恚心重。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所以这三条是三恶道的业因,因此佛常常劝勉我们要断贪瞋痴。如果能断贪瞋痴,我们就决定不堕三恶道。纵然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最好不要到三恶道去;要不想到三恶道,就要把贪瞋痴三毒烦恼断掉。三界一共是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哪一道去投胎,我们习惯上常听说,人死了就作鬼。实在讲这个话是讲不通的,人死了怎么断定他去作鬼?可是仔细想一想,也不无道理。我们想,人在世间哪个不贪?贪心太重了,换句话说,他跟饿鬼道结的缘特别的深,人死不作鬼的少数,大多数都作鬼去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这是一切恶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头,我们要把它断掉。断掉贪瞋痴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翻过来之后叫三善根。世间人天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的,无贪、无瞋、无痴就生一切善法,这是人天福报。我们希望得人天福报,就赶紧转三毒烦恼为三善根,这才叫真正的忏悔,忏悔是要改过自新。

 

第三句是讲造业的工具。贪瞋痴是心,是念头、意念。『从身语意之所生』,这一句就是讲造业的工具。我们贪瞋痴从什么地方表现?心里、身体、语言,「身语意」天天在那里造作。这个所造作的罪业,我们前面跟诸位说过,古人讲假如这个罪业要有形相,它要是个体,哪怕是再小,像微尘那么小的体积,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大概是尽虚空也容纳不下。所以我们的业障习气实实在在深重,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

 

末后一句,这是说明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的意思前面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再造,这才叫做真正的忏悔。其实我们早晚课诵,忏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课诵是提醒自己,提醒自己的警觉心,希望今天二六时中,根尘相接触的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课用意是在此地,这就有忏悔的意思。晚课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没有迷失,有没有做错事情,如果有做错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没有做错就得要加勉。所以早晚课诵是忏悔的意思居多。虽然我们天天在忏悔,其实我们忏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们的罪障不但没有法子消除,实际上它还是念念在增长,这怎么得了。不但没消除,不但没忏得掉,还增加了,这个事情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诸位要想一想,我们前面讲的礼敬,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十大愿王是一本九支,礼敬是根本。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没有敬心,内无诚敬,外也无礼貌,我们的罪业怎么能忏得干净?因此,忏除业障要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诚敬上做起,我们待人接物以真诚恭敬的心,我们修这个。真正肯这样修法,业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会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怎么个修法?在过去也有很多人问过我,十几年前就有同修来问过我,我教他一个方法,从哪里开始修?怨亲平等,从这修,因为这是两个极不平的,从这两个把它修平。我们对佛很恭敬,天天去礼拜他;我们一生当中最可恨的、最讨厌的冤家对头,提到他瞋恨心就生起来,这在心里上极端的不平。我们真的要修行,就要把冤家对头供一个牌位,供在佛的旁边,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样,要这样修法。有没有人做?真有人做,我教他们,他们就真做。做了一、二年来给我讲,不行,没有效果,怎么?我看到他还会生气。这是什么?功夫不得力,要继续的努力去做。

 

诸位要晓得,怨亲都是我们平等的善知识。我们在最亲爱的人这边,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心,不起贪爱,断贪心;从冤家债主那边,断瞋恚心,这样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你的贪、瞋永远断不掉,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别想成就了,你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业,有漏的痴福,这个很可怜。昨天杨居士告诉我,现在台北有专门替猫服务的店,给猫洗澡,还有猫也有三温暖,还有吃的,给牠理发,伺候得比人还享福,人不如猫,在外国很多人不如狗。你们修的福,将来到畜生道里面去,去享那个福报去;更等而下之,你作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国也多,拜的这些鬼神,鬼神是在饿鬼道里面享福,比畜生道还不如,这个叫痴福。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他修福贪瞋痴未断,他才有这个果报。所以人天福报相当不容易,天要秉十善业道,要修十善业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才能够得到人道。由此可知,忏悔非常非常重要。

 

讲到忏悔,就晓得修诚敬是第一重要。别人对我不诚、对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样,我对他要诚、要敬,为什么?我修菩萨道,我修净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样。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像眼前我们吃了亏,他骗我,我还对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亏了,他岂不是占了便宜?其实谁占便宜?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还在六道轮回,究竟谁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骗我,我也骗他,好了,他堕恶道,你也跟他堕恶道。所以,忏除业障这个科目,时时刻刻要修学,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马上就要把它改正。再看底下一愿:

 

经【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是第五愿,随喜功德。我们先说什么叫做『功』,什么叫做『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功是讲功夫。什么叫功夫?修行不间断、不夹杂,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获,譬如我们讲念佛法门,我们常讲的功夫分三等,这是大的区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么叫念成一片?前面讲的贪瞋痴不起现行,贪瞋痴有,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你这个佛号有力量,那个贪瞋痴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马上就转变,换成阿弥陀佛了,这就是转得快。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换成阿弥陀佛了。虽有贪瞋痴,贪瞋痴不起作用,一句佛号能把它压住,真正压得住,它不起作用,这叫功夫成片。所以,这个地方我特别警告同学们,绝不能夹杂,夹杂,你这个功夫就不能成片。夹杂是什么?听说这个法门也不错,那个法门也很好,这就杂了。你想想看,你那个贪念又起来了,听听这个法门很好,也想学一下;那个法门也不错,也想涉猎一下。你看,你贪心起来了,你这个佛号没压得住。所以一句佛号当中决定不能掺杂一个妄念,不间断、不夹杂,心才能到清净。

 

修行,诸位要记住,我们常常提到纲领,修什么?诚敬,用诚敬心去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个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圆满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圆满的诚敬、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要晓得,我们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这叫功夫。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那是事一心不乱。什么叫事一心不乱?贪瞋痴断了,没有了,不要用佛号去对治它,它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断贪瞋痴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像阿罗汉,他断掉了。他用什么断的?他完全用定功断的。所以他那个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还要高一级,他能够把烦恼断掉。另外一种是用智慧,就是般若的观照,由观照到照住的时候见思烦恼断了。

 

我告诉诸位,用观照这个方法,比专用禅定要来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断烦恼,的确相当不容易。但是要达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断烦恼,的确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可见得他那是相当的费事。如果用般若观照的功夫来得快。在我们中国,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祖师大德,一生当中能办到,可以能办得到。所以般若在整个佛法里面讲,它是捷径,它是一条近路。中国的禅完全讲般若,你看看《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就是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六祖大师劝大众总念,教大家都要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中国的禅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后特别是以《金刚经》为指导的原则,这是大家所晓得的。到见思烦恼断了,这个功夫他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这是中层的功夫,中等功夫;上等功夫,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破无明,见本性,这是上乘功夫。像《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个行就是修行,「照见五蕴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所以什么样的功夫,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别的人拿不去,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给别人,别人修也可以给我们。他的福报很大,我沾一点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报大,我要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享我的福。所以福报可以转移,功德不能转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别人无法代替的。此地讲随喜功德,是以功德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这是要辨别清楚的。我们现在许许多多人,把这个名词定义没搞清楚。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寺庙,在佛菩萨前面放个箱子叫人丢钱的,叫「功德箱」。丢了一点钱,那叫功德,这是错误的。如果说出一点钱、出一点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当年梁武帝做我们佛门护法的时候,他在佛教史上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国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庙建那么多,帮助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家要发心出家他一定帮助,他也非常的恭敬。

 

那个时候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这是禅宗在中国算第一代的祖师,梁武帝遇到了,他们两个很不投机。达摩祖师是直来直往,不晓得婉转委曲一点,这么样的一个大护法得罪了。梁武帝就问他,我建这么多庙,度这么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他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无功德」。这梁武帝一听的时候,心里很难过。真的,这与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讲断烦恼,这个叫功德;你虽然做那么多好事,你的贪瞋痴没断,你的名利心还没有丢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丢掉了,贪瞋痴丢掉了,做那么多好事,决定不会问他;问他,「有何功德?」可见得他贪心还没有丢掉。假如他要是问,「我的福德多不多?」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多甚多。福德多,没有功德。所以,这次见面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他的法,他搞得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面壁去了,没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个慧可,把衣钵传给他,实实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们要辨别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功德是定慧。再跟诸位说,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属于福德。持戒要达到定,戒也就变成功德,它就会变;持戒而不能够达到定,那个戒是福德,还是三界六道里面的福报。为什么持戒的人不能达到定?其实很简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戒律很精严,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别人,看到这个人:讨厌,他破戒了,他犯规了。天天看到别人过失,诸位想想,他的心怎么能得清净,怎么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是六祖所说的「不见他人过」,别人有没有什么过失他没有见到,他心定的,心清净的。一天到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是过失,这个人决定没有定,心地决定不清净。换句话说,他纵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圣同居土,品位决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净土,他决定在六道轮回,出离不了六道。所以,戒是帮功你得定的,定是帮助你开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智慧,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认识清楚,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手段是过度的,目的才是我们要求的。

 

这个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范围很广,从六道的众生一直到佛果,换句话说,这里面三句所说的是十法界一切凡圣,确实统统随喜,以诚敬之心随喜,以清净平等来随喜。见到人家用功,见到别人修福,就是修善事,断恶修善,我们见到、听到了,心里能生欢喜心,而且要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成就他,这才叫随喜。绝不是他发心做个好事,我们比喻小的,做个好事,我们听到:「好,很好,很难得」,我们很欢喜,我们有力量又不肯帮助他,这不叫随喜。随喜是心到,手也到,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能够早一天圆满,这叫随喜。我们今天念十大愿王,口头上随喜而已,实际上你做了没有?没做。怎么没做?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不讲别的,《普贤行愿品》这卷经,你欢不欢喜?很欢喜。你要不要随喜?我要随喜。怎么个随喜法?你要发心依教修行,这是你随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还要发心出来讲经,把它发扬光大,这个才随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发心出来弘扬,可见得你那个随喜是有口无心。

 

如果你要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没有这个辩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气了,真正一发心,三宝加持。永明延寿大师当年的时候,他是做一个小公务员,管理人家那个财税,好像财税里头管出纳,手上一天到晚经过钱财的,他把那些钱财统统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监守自盗,判死刑。结果人家问,为什么他偷盗国家国库的钱去干什么?放生去了。所以这件事情当时报告给国王,国王一听也无可奈何,事情是个好事情,他并没有自己拿去享受,当然还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国王也很慈悲,就叫监斩官,把他拖到法场去,临行刑的时候看他的颜色怎么样,回来报告。他要被拿去杀头了,他笑瞇瞇的,欢欢喜喜的,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问他:你临死了,你还不害怕吗?他说:我以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条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这个话报告国王,国王就不杀他了,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国王说我护你的法,给他当大护法。他没有口才,他是感应,梦到观音菩萨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咙里,第二天辩才无碍,有感应。所以,你要是发心上台来讲经,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有三宝加持。你不要害怕没有辩才,不要害怕没有能力,这经我看不懂,刚才讲,诚敬就能与佛菩萨交通、往来;你不诚不敬,这个路是你自己断掉的。具足诚敬就与佛菩萨交通,经文一展开,那个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准备的,三宝加持感应道交,这个才叫真正的随喜。随喜里面的意义,实在非常非常的广大,这是我们讲的佛法,『一切如来与菩萨』。

 

我们再说凡夫。凡夫他再恶,他也有小善,如果我们在恶人里头找一个,他一生作恶从来没有一点点善事,这个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恶的人不过是恶多善少而已。找一个纯善之人找不到,找一个纯恶无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恶的众生,他要是行一点点小善,我们就要随喜,随喜他的善法,不随喜他的恶法。这就是鼓励人断恶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善恶的标准刚才讲了很多,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来说,每一个阶级里面的标准都不相同,名称是一样,内容不一样。我们要从最初级的,慢慢的去学;高级的要懂得,虽然做不到,我们晓得。晓得怎么样?晓得你就不会怀疑,你也不会谤法,你知道高级的修行法跟初级的不一样,它里面都是无量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再翻过来:

 

经【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这是第六,请转法轮。法轮,前面在长行跟诸位详细的说过,它是比喻,简单的说就是弘法利生。轮就是永远在那里动,诸位要晓得,轮要不动,它的作用就完全失掉了,必须要时时在那里转动,它才起作用。佛法要流传、要弘通,所谓是弘遍十方、流传三世,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嘱咐弟子们、嘱咐后人的。除非你没有接触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触,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责任,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无条件的介绍给别人,这个功德与福德都是无量无边。介绍给别人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当中不着相,心地清净,那个福德就变成了功德。为什么?里面断了贪瞋痴,在弘法利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断贪瞋痴慢,福德就变成了功德,正所谓是布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就变成功德。

 

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间灯』,「灯」代表智慧。「所有世间」,世间有三种,有情世间就是讲我们动物,器世间这是讲植物与矿物,智正觉世间是指那些证果的圣人,所以分为这三类世间。这三类世间灯,灯是表智慧、表光明,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这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证果的人,他是真正通达佛法、明了佛法,换句话说,他有能力弘扬佛法。有能力弘扬佛法的人,我们要请他,我们要劝请;你要不劝请,他虽然通达,他也没有办法弘扬。所以一定要有人启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尊重。大经上又常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不要请。不要请是行的,对一个人、对二个人,你的那些亲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里去,找他来谈佛法,他没有请,你去找他,这个行。如果是一个道场,他要不来启请,你用什么方法把信徒统统召集来,我来给你讲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会当中一定要有几个人代表启请,这个启请的人福报很大。

 

这个经他自己很了解,甚至于他自己也能讲,自己能讲,自己为什么不讲?没有人请他讲,他自己就不能讲;没有人请,自己讲,这个法就不尊重了,听法的人恭敬心没有。佛法是教学,教学最重要是尊师重道。老师在上课,学生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他真正有心得,有的学生没有心得?这个关键就是在恭敬心。学生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获,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获。所以教学的效果,是与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绝对不是老师要求,你学生对我一定要怎么恭敬,那老师变成贡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够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所以恭敬心是恭敬谁?恭敬你自己,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启请就非常重要,一定要请法。没有人请,所以就没有人说法了。我们今天读这一条,感慨特别的深,现在说法的人少了,可以说到将来愈来愈少,老法师一个个凋零了,年轻的法师比老一代差很远,后来的恐怕比这一代还要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国洛杉矶讲经的时候,听众就来跟我说,这里讲经的人太少了,没有人讲经。我就告诉他,我举个例子,譬如你们想吃苹果,很想吃又不肯种树,你不肯种树,哪来的果实?你今天要想听经,那你们要培养法师。又不肯培养法师,哪来的经听?法师怎么培养?在洛杉矶的法师很多,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他讲经?去请。请他讲经,讲得不好,我们不喜欢听。你种苹果树,树苗一栽下去,马上有果实摘下来,哪有那么快?你还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顾。哪一个法师在讲台上一下就讲成功了,没有这个道理,总得要十年、八年,千锤百鍊,换句话说,前十年都是讲不好的。就像种树,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来听,为什么?你来听了,法师硬着头皮不能不讲,讲得不好也得要讲,还要回去好好的准备;你不来听,算了,他也不要准备,他干脆就不讲。所以你们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场来。

 

所以我那时候告诉他们,会讲经的法师,不捧场没关系,一个、二个,行,无所谓。那个初学的人,人是愈多愈好,为什么?他精神就提起来了,这是鼓励他,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学讲经的人,你们来听是培养法师,是来种树,是来浇水。没有十年,经本展开,决定不能得心应手。十年是个相当长的时间,大家要有耐心。你们肯这样做,把法师一个个逼出来,不讲也不行,你不讲经我就不到你庙里来,法师也喜欢信徒多,好了,你只好讲经。既然肯上台去讲,必定一年比一年进步。所以,我教他们培养法师,请转法轮。我告诉他们,不要请我,我一年难得来一次,那没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没用处的;必须要请当地的法师,他不走的,常年不断的来给你讲经,这样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请。

 

在此地,我当年跟李老师学佛,这个课本也是我主修的一种。我跟李老师十年,只学了五部经,这是其中之一。我那个时候念到这一段,请人讲经难,请这个他不肯,请那个他也不肯,最后我想通了,请别人不如请自己。我自己都不发心,请别人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励自己。如何才能报三宝之恩,报众生恩?我们回向偈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这两句回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们真正的发心,要出来学讲。学了之后到处去讲,自己去找地方讲,没有地方要找地方,为什么?要训练。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学的时候,因为讲不好,没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别人,你不找人家,你就没有法子学。所以初学的时候一定要厚着脸皮,脸皮太薄的时候,人不能成就。我初学的时候就到处找地方去讲,一个人也行,二个人也行,我给他订上时间,一个星期的星期几,订上这个时间,每个星期我必定到,抓几个人来听,我来讲给他听,要这样才行。其实寺院讲堂,我觉得培养讲经人才,应当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可惜没人做。我们图书馆就很乐意你们大家来学习讲经,你们只要发心来学讲经,我们这个地方会提供给你,请你上台。可是,既然想上台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怕失败,听众统统都走光了,还有桌椅板凳,它不会走的,你要对它去讲,这样才会成就。

 

台中李老师经讲得好,法缘殊胜。他最初到台湾来讲经,他告诉我那个惨状,最初到台湾来讲经是在一个居士家里面讲,头一天不错,来了二十几个人,大概人家家里的客厅也不会太大,那时候的情形我们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挤得很满了。到第二天就七、八个人,第三天就剩了一个人,他也讲。讲了之后,他说讲完了,很难得,你老人家还来听。结果他告诉老师,我就住在此地的,住在这里的。他给我讲,没有不遭遇过失败的,如果像这种情形,你就退了心,那就完了。决定不退心,而且要去研究,为什么他听了会跑掉,他不想再来?一定听了没有兴趣,听了有兴趣,他一定就会来。不断的去研究、去改进,这样才能成功。他在大陆上学了那么多年,有那么多经验,到台湾还有这种情形。这个可以说古今中外在台上讲演的人,哪一个人没有遭遇过这种状况?所以不要害怕,这正常的现象,把人统统都讲跑了,是正常现象,绝对不是反常的。

 

如果人统统都走光了,一个人对着桌椅板凳还讲得这么起劲,以后慢慢人就多了。为什么?外面听了奇怪,你看他才一个人!他会佩服你,这个人可以证明他有毅力、有决心,他不会失败的,逐渐逐渐听众会慢慢多起来。所以我们自己要鼓励自己,自己要劝自己,这才决定能够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点,我们要给他顶礼,要接受;他指点得不对,也要顶礼,也要接受。为什么不对还要顶礼、还要接受?你要是不接受、排斥了,以后人家没有人敢指点你。对与不对我心里清楚,只要肯发心来指教的话,一律感激,这样才能成功,大家才欢喜告诉你。欢喜告诉你的就是你在讲台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次就会改进,那些听众都是老师。学生,学生在讲台上,坐在下面的个个都是老师,哪有学不好的?最忌讳的,上台我是老师,底下是我的听众,准失败的。你要能够把这个心理转变过来,底下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一个人在做学生,读的经在这里提出心得报告,请他来指教,你就会成功了。这请转法轮。第七颂,「颂第七愿」,请佛住世:

 

经【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剎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现在佛不在世了,佛虽然不在世,还有一些善知识在世间,我们要劝他不要入灭。当然,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说走就走、说多留几时他真能够住得下来的,这样的人才行。我们要劝他长久的住在世间,这是我们的愿望。当然诸佛菩萨与这些善知识们住世,与法缘有关系,有缘他就出现,缘尽了他就走,因此他住世长短与他自己根本没有关系。怎么样才能留住善知识住世、留住佛菩萨住世?真正跟他学,他就住世了;不是诚心诚意真正跟他学的,他就随缘。可是真正跟他学的人少。所以我们要是真正想请佛住世,自己要发心。一、二个人真正肯跟他学,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一个真正跟他学的都没有,他当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学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诸位要晓得,这样的学生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学生来跟你学,他要把你所讲的这些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确不容易。

 

我们看历代这些祖师的传授,像达摩祖师这是个标准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个学生,真正想跟他学的,他把法传给他,他就走了。为什么?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国的机缘,要度众生的机缘,就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已经来了,已经度了,没事了,别的人不肯跟他学,他就没有多住的必要。如果慧可大师再过几年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几年。我们读玄奘大师传记,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戒贤论师,寿命已经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结果,这是弥勒菩萨告诉他的,说他有个学生,中国人玄奘大师,现在才在长安刚刚出发,要三年才能到这里,你不能圆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师到了,法学完了之后他才可以走,这都是请佛住世。所以真正请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学、真正肯学。

 

我们凭什么去请他住世?我造一个好宫殿,拿多少金银财宝来供养,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这个能留住,这佛是个贪佛,因为他贪图利养他才住世,哪有这种佛?佛没有贪心,佛只有慈悲心。所以慈悲心对什么人?对真正肯学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来不可。我们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懒散,就留不住了。所以这个偈子里面重要的两句,就是第二句里头『我悉至诚而劝请』,以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要跟佛学;末后一句,『利乐一切诸众生』,自己以至诚心来跟佛学,佛住世为他讲经说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听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开这些法会,启请的往往只有一、二个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连我们一直到现在,以及后世人,得到当时讲经的这个记录,经本就是记录,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还得利益。所以启请的人福报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广利众生。再看底下这一段,后面偈颂是「合颂后三愿」,后面就是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就是这个三愿,这个三愿统统属于回向。前面这首是总说:

 

经【所有礼赞供养福。】

 

『礼』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

 

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换句话说,这是略举前面七愿的功德,将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

 

经【回向众生及佛道。】

 

『回向』应该是三处,它这里只说两处,省略掉一处。回向,第一个是『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修学。如果肯为一切众生修学,你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就不会懈怠了;为我自己修学可以懈怠,偷一下懒没有关系。我今天是为了大众,为了一切众生,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自己稍微懈怠,他们就要多受一天苦;我们精进,他就少受几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个动力,推动自己要精进,要不懈怠。所以第一个要回向众生。第二回向菩提,此地讲的『佛道』就是菩提。我们修,求什么?是求觉,是为一切众生求自己圆满的觉悟。最后一个回向,就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的终极目标。它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后头的无尽之中,到后面我们会能看得到。下面偈颂是别颂,别颂这三个项目就分得很清楚,第八愿就是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末后一条是普皆回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念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15: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7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