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善导疏菁华 (第六集) 1993/10/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3-008-0006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九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这第二十段:
【四四、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再接着看第二: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福的重要性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它是佛法修学的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种法门,都是以这个为根本,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前面第一条的四句是人天的福报,也是根本的根本。这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小乘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第一条是第一层,第二条是第二层。这第二层一定是建立在第一层的上面,不可能说我第一层没有,我就可以建第二层的。由此可知,『受持三皈』是要有孝敬的根底,那这个三皈授受就不难了,就真实了。假如没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础,这个三皈不太真实,说真实话是有名无实,是名字三皈。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也一定要认真学习的。
三皈在此地多少要说明一下。我听说这一次同修当中,发心受三皈的人不少,通常人数多,我们为了节省时间起见,只举行仪式,实在没有时间将三皈说清楚、说明白。好在我们有一个三皈的录音带,这个录音带如果发心受三皈的人可以先请回家去听,多听几遍,什么叫皈、什么叫依,统统都搞清楚、搞明白了,到这个地方来,在佛菩萨面前我们宣誓,做一个仪式,这样就如法了。三皈是佛陀对我们的根本的教诲,学佛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从这个地方学起。三是三条,也就是三个纲领,皈是回归,就回头,依是依靠。从什么地方回头?这不可以不知道,究竟依靠什么?也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通常佛门里头只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叫三皈依,皈依三宝。如果没有将三宝意思说清楚,我们那个仪式等于白做了。为什么?没有皈,也没有依,那就是白做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很明白,六祖是唐朝时候人,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是一千三百多年。在那个时候很可能有少数人对于三宝真正的意义就不太清楚,这不清楚就流于迷信,那这个三皈的意义就失掉了。所以他老人家讲三皈依的时候并没有用佛法僧这个名词,他用觉正净。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加以说明,「佛者觉也」,这个皈依佛,佛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的意思是正知正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就是法;「僧者净也」,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三宝,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大师这样讲解我们听起来确实就不迷惑,听得很清楚、很明白。
从什么地方回头、从哪里回归?从迷惑颠倒。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因为不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一切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明了,这就叫迷。因为不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这就是迷惑,这就是颠倒。佛今天教给我们,我们从迷惑回过头来,从今天起要依觉,这个觉是自性觉,自性本觉,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叫皈依佛。第二,皈依法,刚才说了,法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没有错误,这个知见才是正知见。我们从一些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确的看法、想法,这叫皈依法。这第三就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合的意思。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到的,「皈依僧,众中尊」,这个众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团体,一切团体里面这个僧团是最尊贵的。为什么僧团最尊贵?僧团每一个人心清净,每一个人都能与大众和睦相处,他遵守六和敬。这样的团体在一切团体当中是令人尊敬的,令人佩服、令人赞叹。这叫做皈依僧。
这个意思我们懂了,我们很想回头,从迷回头,从邪回头(邪知邪见),从污染回头,我们想依觉正净,那怎么个依法?觉正净的标准又是什么?虽然佛讲得很清楚,这个标准都是自性,这自性讲得太高、太深,我们还是摸不到边际。我们程度不够,业障习气深重,必须要有很浅显的,让我们自己真正能够抓得到的、能够看得见的,我们才好找一个依靠。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我们依靠佛就行了。现在佛不在世了,佛入灭到今天已经有三千零二十年,我们要依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没有法子了。好在佛的经典还留传在世间,我们今天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经典,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训,经典就是觉正净的标准。经典这样多,我们到底依靠哪一部?这三福里面下面这一段有「读诵大乘」,这就是世尊明白为我们指示出来,要依大乘经,这就对了。
大乘经的分量也很多,也不是我们一生当中能够读得尽的。何况现代人工作的时间多,休闲的时间少,所谓分秒必争,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诵许多的大乘经典?可是不读大乘,我们的依靠真的就有问题,就摸不着边际。因此这些祖师大德们知道末法时期众生生活的状况,于是将许多大乘经典把它分类,便利一切根性不同的大众来学习,于是乎这就有宗派的形成。诸位要知道,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宗派,宗派是在中国形成的。佛灭度之后,大概一千年的时候这形成了宗派,这样一来我们学一个宗,这个经典数量就少了。可是以现代人来讲,我们要学一个宗派的经典,恐怕依旧不是我们能力、不是我们的时间能够做得到的。
而在各个宗派里面,依据经论最少的就是净土宗。净土宗在古时候只有三经一论,这个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一论就是《往生论》。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他老人家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的那一卷,把它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四经是这么来的,这我们修净土的同修不能不知道。他将这一部经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四经,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因为《无量寿经》上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去的这些大众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人统统修普贤行愿,难怪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魏老居士将这个经附在净土三经之后,那真是大有来头,好,真好。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纯粹是普贤菩萨的法界,统统都修普贤行。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华严经》佛也是明白告诉我们,菩萨要是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西方世界是个个都修普贤行,那把「普贤菩萨行愿品」合在三经后面成为四经,那这个当然没有错的。
到民国初年,我们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将《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段经文不长,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所以比《心经》还短,它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就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净土五经。这五经怎么来的不可以不知道,净土五经。这一章在《楞严经》里面,确实我们是粗心大意这样看过,我过去讲《楞严》也讲过不少遍,也含糊笼统这样讲过。到以后读净土五经,才发现印祖把这一章经特别提出来,这也引起我们对于这章经文特别注意,仔细观察才晓得这章经了不起,真是无比的殊胜。
经文非常的精简,一句废话都没有,而把净宗修学的方法、境界,可以说是圆满的指示出来告诉我们。尤其在经文里面看到大势至菩萨所叙述的,他一开端讲,「我与五十二同伦」,这一句话不能够轻易看过,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同伦是志同道合,同修一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五十二个人是指谁?是菩萨的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等觉五十一,妙觉五十二。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依什么方法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个方法。而且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用任何法门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里面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在从前我没有听说过,我看《净修捷要》的时候才看到这一句,我看了之后点头,对,一点都没错,在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提倡念佛专修净土的是大势至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是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专修净土劝人念佛往生的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贤菩萨。佛教传到我们中国,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念佛法门的是庐山慧远大师,他是生在东晋的时代,所以远公是我们中国净宗初祖。这个初祖于是就有了三个。
我们今天依照这个五经一论就好,如果说我们的工作非常之忙,时间很有限,这个五经的分量也太多,你可以在五经之中任选一种都行,任选一种都可以。这皈依法,做为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有同修来找我,要我给他介绍一部,我通常都是介绍《无量寿经》。为什么单单介绍《无量寿经》,不介绍别的经?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概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由来,以及理论、事实、因缘、果报,统统说得清楚。所以读《无量寿经》对于净宗能够生起信心。而且经文里面许多的教诲,对我们现前处事待人接物修养都有很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遵照修学。《观无量寿佛经》那是对一个真正发心想求生净土,为我们详细说明往生的方法,往生要具备哪些条件,《观经》讲得清楚。《阿弥陀经》是世尊以彻底的悲心劝告我们应当要发愿求生净土,所谓劝信、劝愿、劝行。这是三经不同之处。至于三经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赞叹那是相同的。
这个皈依法,我们总算找到真正依靠的法宝,这是说我们自己这一生修学。假如要发心弘扬净宗,那单单依靠这五经还不够,这点诸位要知道。发心自己修行的够了,这个五经一论够用,保证你往生。如果发心弘扬要把净宗介绍给一切大众,那我们必须要深入大乘。深入大乘我们对于五经才能够彻底的了解,才能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令一切大众断疑生信,这就是其他大乘经典要涉猎。譬如说前清彭际清居士,他是乾隆时间的人,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对于净宗之弘扬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赞叹《无量寿经》,称它作中本《华严》;换句话说,《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只是在分量上有差别。《华严经》有八十卷,《无量寿经》只有一卷,《华严》称作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由此可知,这个魏源取「普贤行愿品」称之为四经有道理,很正确。由此可知,净宗与《华严》关系密切。
假如我们要发心弘扬净土,《华严》要读、要深入,因为它是详细的《无量寿经》,是详细的《阿弥陀经》。《楞严经》我们也要认真深入去研究,「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出自于《楞严》的,不能深入《楞严》、深入《华严》,对于大势至菩萨这二百四十四个字这段经文你就很难透彻理解。所以一定要深入大经,像《华严》、《楞严》、《法华》、般若、法相、唯识,有能力的话都应当深入研究,这个样理事才能圆融。这是我们皈依法。
这个皈依僧,僧里面有凡夫僧,像我们这样烦恼没有断,习气都在,这样的僧靠不住。要什么样的僧才靠得住?有菩萨僧、有声闻僧,声闻僧是阿罗汉。所以我跟同修们介绍,菩萨僧里面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这六位菩萨僧是我们中国佛弟子非常景仰的,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我们依靠这六大菩萨,菩萨僧,那就决定不错。依靠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我们要从自己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不但没有慈悲,对于一切众生都有瞋恚、嫉妒这些不善的心,我们从这个不善的心回过头来,依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把我们的慈悲心发出来。依大势至菩萨的智慧专修、专弘、专精,精进;依文殊菩萨的智慧,依普贤菩萨的平等实践,也就是说,将佛陀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依地藏孝亲尊师,依弥勒智慧慈悲。我们见到这些菩萨形像,听到菩萨的名号,我们就能够回归性德,菩萨代表的是性德。这样三皈才真正能够落实,我们真的有了依靠,真的晓得回头。
佛宝我们决定依阿弥陀佛,这个净土三经是专讲阿弥陀佛的。这个落实在事相上,佛宝是阿弥陀佛,法宝是净土五经一论,僧宝这六大菩萨,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三皈是佛陀教给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依照这三条纲领去修学就是佛弟子,如果违背了这三大纲领就不是佛弟子。所以这个三大纲领,简单的说,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觉正净这三大纲领。
这三大纲领,同修们要知道,我们只要做到一条,其他的两个纲领都得到,是一而三,三而一。佛教导一切众生有无量的法门,这无量法门到最后殊途同归。譬如在中国大乘宗派里面来说,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走的是觉门,禅宗着重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三宝里面他走的是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他真正开悟,见性了,他的思想、见解还会有错误吗?当然不会有错误,当然是正知正见,所以皈依法他自然就得到。觉悟的人心地一定清净,所以僧宝也具足了。可见得一个得到,三个统统都得到。
至于教下,像贤首宗、天台宗、法相宗,这些宗派是从经论上下手的,也就是三宝里面从法宝里面下手的。依照大乘经论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从经论里面获得正知正见,所以教下叫做大开圆解,这是从正门进去的。他大开圆解之后,那就见性了,所以也就觉而不迷,大开圆解之后心也清净了,可见得从正门进去,觉跟净同时也得到。再像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都是从净门入的,也就说它偏重在修清净心,《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那就心清净了。心清净知见也正了,心清净当然就见性了,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是明心见性。可见得这个三宝你真正皈依一宝,那两个一定得到,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净宗偏向心清净,用这一句佛号成就我们的清净心,心清净了,身就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样才能得生净土。
所以三皈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方向、基本的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决定不能够违背。也可以说如果人家问我们,学佛你修什么?我们可以答覆他,我修的是觉正净,这个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修觉正净。利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就多了,我用参禅的方法、用读经的方法、用持咒的方法、用戒律的方法、用念佛的方法,那些都是方法。方法多了,所谓八万四千那是方法,无量无边也是方法,方法、手段尽管不同,我们所修的是一样的,统统是觉正净,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这个事实。我们现在方向找到了,纲领找到了,所以这个传授三皈就是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修学的方向教给你,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从今而后我们是修觉正净,要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就对了,那你就是真正回头,真正有了依靠,这叫得了三皈。否则的话,在形式上佛菩萨面前念个几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嘴皮上念的,其实也不晓得从哪里皈,也不知道依靠什么,那是完全错误。
修学纲领明白了,我知道了,我要修觉正净,现在要问,从哪里下手?这个很重要。从哪儿入门?下面佛教给我们,『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从这个地方入门。我们就晓得,这个戒律重要,戒律是佛门,无论是显教、密教,无论是大乘、小乘,都要从持戒下手。如果说把戒律废弃了,不持戒就能成就,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这回事情。所以一定要知道持戒念佛,戒是什么?规矩,这不能不守规矩。戒律里面最基本的五戒,无论是在家、出家一定要遵守,这个五戒叫根本大戒,根本大戒一定要遵守。要修十善,前面第一条讲过,十善业。
在末法,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研究经典的人有,对于经论爱好的人有,探讨的人有,真正修行的人很少,也就是真正照做的人太少了。为什么?这做起来就觉得难,真难!不杀生,天天要吃肉,吃肉虽然自己没有杀生,叫别人杀来给你吃,你没有过失吗?现在这个屠夫杀猪,大概都是用电来屠宰了。我还记得,我这个小时候住在乡下,那个时候人民生活非常之苦,吃肉的机会很少,大概一个月、半个月才杀一只猪,逢年过节才有肉吃,平常吃不到。那个杀猪的人在杀猪的时候,他拉着猪耳朵给牠念咒,他在那边念,他说猪呀、猪呀,你不要怪我,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来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他把责任统统推到吃肉的人身上,你不要怪我,你向他们去讨债去。可见得他杀猪他也知道那是不对,他有个侥幸的心,希望卸罪,把罪过推到吃肉的人身上去。我们能不能把肉食断掉?不杀生这条戒才真正持得彻底。
不偷盗就更难了,这个做生意,我们举一个例子,要能够不逃税。有很多人告诉我,法师,这不想方法逃税就不能赚钱。逃税就是偷盗,偷盗国家的。处处都想占人便宜,都是犯了偷盗的行为,难,比前面一条还要难。这些戒的戒条、戒相一定要清清楚楚、要明白,每一条立戒的理论、境界,持戒的方法,所谓开遮持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那个戒律的精神,佛说得很明白,小乘戒建立在「诸恶莫作」,大乘戒建立在「众善奉行」。什么叫恶?凡是对自己有利益、有好处的就是恶。凡是对于众生、对社会有利益的就是善。也许大家听了不以为然,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这可以同意,不反对;对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恶,哪一个人不为自己?为什么说对自己有利益的都叫恶?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教导我们最高的目标在哪里?佛是教我们永脱轮回,了断生死,去作佛、作菩萨,佛教导我们目标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会堕落在轮回里面?就是因为有我执,我执要是破了就超越轮回。念念都想为自己的利益是增长我执,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就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好处,我执天天在增长,这样的人出不了轮回,这样的人不能往生。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说是我这样还没见到,那个我还要看一看,阿弥陀佛哪有时间来等你?所以必须要把我执破掉,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样的一个事实。
法执要破掉那就明心见性。所以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我执破了,超越三界了,没见性,为什么原因?他有法执。法执破掉之后就明心见性,这称大菩萨了,我们称之为法身大士。所以我、法两种执着是大障碍,障碍我们不能出三界,障碍我们不能见本性。戒律帮助我们把这个障碍破除,所以佛教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乘菩萨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想,不为自己想,念念想一切众生,这个我执不破自然就淡薄了,自然就消失了,这个方法非常妙,比小乘人高明太多。懂得这个道理,才晓得持戒的重要。
除了世尊为我们制定的这些戒律我们要明了、我们要遵守、要照做之外,推广开来,国家所制定的法律、规定我们统统要遵守,这都包含在戒律范围之内。所以佛弟子一定守法,绝不犯法,一定遵守国家的法律,一定遵守社会的秩序。像民间的风俗习惯,我们要遵守,不能违背;道德观念要遵守,也不能违背。这些都在戒律范围之内。「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礼节,人与人之间往来要有礼貌、要有礼节,虽然只是小节,小节也重视,也不可以随便去违犯。不拘小节往往养成放逸,我们常讲人很随便、很马虎,这样也不好。所以说学佛从这里下手,从持戒下手。第三福是大乘菩萨,他有自觉,第一个:
【发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菩提翻作觉,『菩提心』就是觉心,用我们现在话来说,是高度的警觉心。什么叫做高度的警觉心?第一他觉悟到人生苦,轮回更苦,他要不警觉到,他怎么会发心求出轮回?必须对轮回有相当的警觉,他晓得这个事情麻烦,这个事情太苦了,一定要在这一生把这问题彻底解决,一定要超越轮回,这是真正觉悟。怎样才能够真正超越轮回?就一定要圆成佛道,要圆满成就佛道。而圆成佛道,所有一切大乘经论所讲的方法都是这个目标。但是在一切法门之中,对我们来讲确实有难、有易,如果学的是难的方法,我们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聪明人走捷径,聪明人一定选择易行道,就很容易修成的道路。在所有一切法门当中,净土持名念佛是易行道。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勇猛精进,专修、专念,这个人那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得好,一个人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发的无上菩提心。底下一句是:
【深信因果。】
这一句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是觉悟的人,觉悟的人要学『深信因果』。当然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凡夫都相信,菩萨难道不知道吗?佛在此地教菩萨,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念佛成佛的因果,确实很多菩萨不知道,很多菩萨不信,很多菩萨不能深信。换句话说,他要不能深信念佛成佛的因果,他必须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要修行无量劫,他才能成就。如果他深信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这个菩萨成佛就快了,恐怕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劫、二劫就成佛了。佛在此地劝这些菩萨要深信,要回头去依靠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尚且要求生净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文殊、普贤都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何况我们?这确实让我们深深相信不再怀疑。底下教我们:
【读诵大乘。】
刚才讲了,只是自己修行的,大乘经里面选个一种、二种读诵就够。如果发心上报佛恩,下济众苦,发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诸位同修要知道,出家、在家都可以,不一定一定要出家,当然出家人弘法利生是他本分的职责,在家人发心一样。所以从释迦牟尼佛住世那个时候就有居士讲经说法,跟佛同一个时代的,诸位晓得,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升座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出家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去听经,也要礼拜维摩居士,要礼拜,也要右绕三匝,表示最恭敬的意思。那出家人拜在家人,在家人也没有拒绝,也没有说你不必客气,你不要拜,维摩长者一句话都不说,就是让他拜三拜,让他绕三匝。这是什么?师道,佛法是师道,老师第一大,他是居士身分,他弘法利生,他教导你。所以出家的弟子可以以在家人做老师,佛陀在世就有了。
我们再看,中国古代留学生当中,玄奘大师名气很大,我们中国人对他都很敬佩。他到了印度他拜了两个老师,这两个老师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人。玄奘大师他那个时候是以出家身分,戒贤论师是出家人,胜军居士是在家人,他对于胜军居士恭敬礼节跟对戒贤论师没有两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一出家就不可以跟在家人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年佛的这些大弟子们,舍利弗、目犍连,维摩居士讲经,释迦牟尼佛都叫他们去听,劝他去听,并没有反对。由此我们真正明白,佛门里面是教学,是老师第一,一定是尊师重道。我们要以道德为依归,在家人真正有修行、真正有道德,我们要亲近他,我们要向他请教,要以弟子之礼向他请教,这是对的,是正确的,决定没有过失。这是说到『读诵大乘』,成就自己的道业、学业,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末后这一句:
【劝进行者。】
这就是弘扬佛法帮助别人,自己成就了,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学问、成就自己的道业,然后要帮助众生,就是要『劝进行者』,「劝」是劝勉,「进」是策进,帮助他进步。这是第三条。末后佛告诉我们: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前面讲的这三条十一句,这就叫『净业』。我们修净土的人常常自称净业弟子、净业沙门,什么叫「净业」?这三条十一句统统都做到了,才叫净业弟子、才是净业沙门。这三条没做到,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称为净业弟子,那不是真的。明明白白的说明这三条叫做净业。而且佛又说:
【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个身心清净到了极处,就叫做成佛,成佛成什么?成就净业。由此可知,诸佛如来的教学,无量的经论、无量的法门,也不过就是把这个十一句圆圆满满的成就而已;换句话说,这十一句就是觉正净的纲目。觉正净是总纲,这十一条是细目,这十一句做到了,那就真正做到了觉正净。我们在佛像上往往见到,这个塑造的佛像没有,画的佛像,这个佛像顶上有三个字,通常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中国文写的,这三个字叫「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净业正因』,所以这净业成就就是佛。他怎么成就「唵阿吽」的?就是把这十一句圆满的做到了。我们不仅在日常生活当中执持名号,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忆持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还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十一句要做到,这才真正成就自己的净业,是如来第一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