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善导疏菁华 (第二集) 1993/10/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3-008-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看后面这一半,《观经善导疏菁华》,看第一面第六段:
【六、此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教导我们修学净宗的宗旨,也就是最重要的修学纲领。自古以来净宗念佛有四种,所谓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都是出自于本经。所以说到本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旨,这是就《观经》前一半,十六观前面的十二观所说的。『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特别指出持名念佛。这两种方法在古时候古大德,昨天跟诸位报告,那个时候人心淳厚,社会风俗善良,用观想、观像还能成就。到末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实在像古人所讲的,我们心粗境细,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境界非常微细,观想就很难成功。所以佛祖无不提倡持名念佛。不但世尊与历代的祖师大力提倡,我们在经典里面观察到,原来持名念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提倡的。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所以是以『一心回愿』,「回」是回向,「愿」是发愿,求生净土为主,这是我们的目的。底下一条说:
【七、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
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是以观佛、念佛,这是我们主要修行的方法,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往生?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谤法』的人不能往生。诸位想想,「谤法」决定不相信,不相信他怎么会去?当然不能去。另外一种,虽然不谤法,但是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这两种人之外,都能往生。大师这说下面还有『八难』、还有『非人』,不错,「八难、非人」必须是谤法、『无信』,他就不生。否则的话,这个法门真正广大,六道里面一切众生统统得生净土。所谓是九界众生人人有分,才显示出诸佛如来普度众生的弘愿。下面说: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往生。】
这就是具体为我们说出往生净土的人他所具备的条件,条件实在是很简单,『一心信乐求愿往生』,这就是一切众生得生净土的唯一条件。上自等觉菩萨,像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善财童子,也是「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下至六道凡夫,乃至恶道众生,也是这个条件。一心信乐,这个乐是爱好、喜欢,求愿往生,都能够得生。这个地方诸位同修要细心体会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等觉菩萨跟我们所修的是同样一个方法,同样一个条件,这是因同。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果报也相同,因同果当然相同,因不同果就不相同。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那个真正的因缘就在此地。
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一心,这两个字是关键。我们要问,你相不相信净土法门?我可以说我们在座每位同修都说我相信。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法门?大家都说我喜欢。那是不是统统都能往生?未必。为什么?我们都相信、都喜欢,为什么不能统统往生?那个重要的一心我们有没有具备?我们虽然信,虽然愿,但是并不专心,并不是一心,那你往生就没有把握了。如果你是一心,除了这个法门之外,除了这个愿望之外,别无二念,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虽然简单容易,这个一心不容易做到。如果对于世缘,我们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对于佛法禅教密律这些还有兴趣,还想去学学,还想去沾染,那你就不是一心,不是专修,这样我们这一生求愿往生就未必能如愿。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放下,决定不能沾染;出世间佛所讲的种种法门,我们赞叹,我们佩服,我们不学。为什么不学?我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才能成就。
『上尽一形』,「一形」是尽形寿,也就一形是一生,我们这一生当中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除了往生净土之外,没有第二个愿望,一生都遵守这个方向、这个目标。『下收十念』,那是指业障深重的众生,他在临命终之前才闻到这个法门,才听到,听到了怎么样?不迟,也来得及,只要你在临命终之前,你也是一心信乐求愿往生,哪怕念十声佛号、一声佛号都能往生,可见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什么原因?『乘佛愿力』,这个地方的佛是指西方世界导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时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同愿同行。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要是不同愿的话,为什么劝我们往生?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同愿,其他一切诸佛如来都跟阿弥陀佛同愿同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认识清楚,才不至于怀疑。底下一段说:
【八、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
这个『正受』就是前面所讲的念佛三昧,也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观经》上讲的「正受」的意思。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是受用,念佛人正常的心态,正常的受用,就叫做念佛三昧。这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大师在此地用最简单的言词为我们说出它的含义,『想心都息』,妄想都没有了,「想心都息」,妄想没有了。『缘虑并亡』,「缘虑」是烦恼,虑是思虑,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分别执着、牵肠挂肚的,这些烦恼习气也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了,那才叫一心不乱。换句话说,我还会打妄想,还有顾虑,这个念佛三昧就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就功夫不到家,功夫不得力。这不要紧,只要在功夫上加强就可以了。所以对于一切事物、人事一定要看淡,不要太执着,能够过得去就可以了。佛教给我们知足常乐,尤其是念佛人,物质生活要知足,知足的日子就很好过,就过得非常快乐。
佛号二六时中,我们现在讲二十四小时,念念不间断。当然在初学这个念念不间断是办不到的,办不到也不要紧,也不要害怕,这都是很平常的现象,哪一个人一念佛就办到了?自古以来也没有,总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去练习,然后自自然然就纯熟,心就定下来了。这个心定下来之后,诸位要晓得,烦恼少了、妄念少了,智慧增长,处人、接物、办事会比从前聪明,会比以前更周到、更圆满,这就是念佛功夫得力了。这是不是三昧现前?还没有,这是初步功夫得力,再努力、再精进,念佛三昧就慢慢成熟。这个三昧有浅深不一样,功夫浅的叫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叫理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所讲的,『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那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见不到,理一心不乱那就见到了。这都是说的功夫层次上的问题,我们只要认真努力就好。再翻过来看第九段:
【九、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
世尊在本经里面讲的『思惟正受』,「思惟正受」是不是『三昧』?是的。怎么知道是的?《华严经》上佛说过,思惟正受就是三昧,所以这是用《华严经》来证明。此地这思惟就是观想,我们常常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学佛,善导大师好,教导我们的真实,我们依据什么?要依据经典。世尊当年在灭度之前教导我们四依法,第一条「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说的经,人是后来的菩萨、祖师大德这些注解,这是人。假如他这个注解注的与经相应,我们可以依他;注解注的跟经讲的不相应,我们就可以不必依他。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简单,他这一注解、一解释,解释得非常繁琐、非常麻烦,我们还是依经不依祖师的注解,这是对的,是依法不依人。我们想佛,就依照《观经》经文上所讲的,直截稳当。善导大师注解的特色就是完全与经上所说的相应,没有说这个经外的那些方法,没有,完全是经中所讲的,这是难能可贵之处。
下面这条是帮助我们建立坚定的信心,这非常重要。净宗法门建立在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弥陀经》上所说的信、愿、行,号称为净土三资粮,三个重要条件。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信心,那这个法门就很难成就。所以善导大师给我们说:
【十、此经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这个意思昨天也跟诸位报告过,因为古时候的大德也都是我们佛门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的见解,认为净土里面讲的九品,这个上三品是菩萨往生的,这中三品是小乘人往生的,凡夫没有分,凡夫往生那只是下三品,古大德有这个说法。善导大师驳斥他,他那个说法不对,说法误会了,九品往生统统是凡夫。我们听了善导大师的话欢喜,上品上生我们也有分,有指望。如果说菩萨往生我们就没指望,我们比菩萨、罗汉差远了,真的就没指望。所以善导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经所说的,决定是佛为凡夫说的,不是为圣人说的。这个圣人就是小乘初果以上,那都是圣人了,不是为他们所说的,是为我们说的。
为什么?『诸佛大悲于苦者』,我们「苦者」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太苦了。所以佛对于六道众生特别的怜悯,想帮助你们早一天脱离苦海,脱离轮回,圆成佛道。『常没』,「常没」于三途,在六道不能超越,决定是住三恶道的时间长,生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一定的。从理上来说,唯识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一切凡夫这个心心所里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你看看,善少恶多。所以我们这个恶念容易起,善念不容易生,这是从理上说。从事上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作恶多,造善少。既然造的恶多,必定在恶道里面那个果报长久;善念少、善行少,纵然生到三善道,时间也短促。于事于理确实都是事实真相。所以佛对于这些众生特别怜悯,为我们开出这一个法门,除了这个法门,这些常没三途的众生不能得度。遇到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佛的力量就加持上,即使在地狱众生也能得度。这个经上讲得很好!
【十一、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这是佛在经上又说,有三类众生『当得』,「当」是当然,一定得生净土。哪三种?
【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真正能做到不容易。不要说大戒,就是佛法里面最根本的五戒,五戒是根本戒,从凡夫到小乘、到菩萨,菩萨是大乘,能够把五戒持得清净就不容易。『修慈』是修养大慈悲心。这样的人他要是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得生。这是第一类人。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
这前面我们很难做到,真的不容易做到,不要看到那四个字好像很容易,真难做到。可是对第二个条件,我们想想,我们有能力做到。这个『但』就是只要的意思,只要你能够读诵大乘经典就行了。这个地方要记住,大乘经,不是小乘经,祖师讲得明明白白,大乘经,这佛说的,经上讲的,佛说的。哪些是大乘经?《华严》是大乘,《法华》是大乘,《圆觉》是大乘,《金刚经》也是大乘,当然净土三经都是大乘。每天读经回向求生净土也一定得生。这个大乘经只要选一种,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经统统读,不是这个意思,大乘经里面念一部就可以了。我劝同修们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一生念一部经就能成功。
【三者不能持戒读经。】
前面这两条都做不到。
【唯能念佛法僧等。】
行,这念三宝,『念佛』念阿弥陀佛,你这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上中下三辈往生,修行的方法都相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什么叫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好懂,它上头还有一句叫发菩提心,这菩提心是什么?怎么个发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我们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时时刻刻有这个念头就是发菩提心,你只一向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前面两条做不到,这一条是一定可以做到的,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是念佛。念法,『法』是经,就是念经。『僧』呢?我们中国人有很多人跟观音菩萨有缘,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能不能往生?能。为什么能?「僧」,观音菩萨是菩萨僧。念观音菩萨能往生,念地藏王菩萨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乱,我把念佛、念菩萨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往生。
也许有人要问,法师,你这是根据什么说的?如果没有根据那你就是胡造谣言。有根据,根据《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往生」,上中下三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没有问题的,专修净土的。末后还有一段不是专修净土,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的,是统统得生。这就是说不管你念的哪一部大乘经,你只要回向发愿求生净土,统统得往生。所以一切大乘经、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都一样,但是要记住,要专念。念地藏菩萨就专念地藏菩萨,你才会得一心不乱,才会得一心,心清净,心净则土净,与西方极乐世界就感应。回向求生西方,到往生的时候,还是西方三圣来接引你,所以决定得生。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
这四个字很重要,『专』是专修,『精』是不杂,不掺杂,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定要专,不可以夹杂,要「专精」,『励』是勉励,要勉励自己,要努力精进。
【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做之业,求愿往生。】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打佛七,这种佛七叫精进佛七,七天七夜不间断的。通常这种佛七在一年当中打一次就够了,这是专精念佛。在一年当中我们利用休假的时间,这个时候工作都放下,用七天七夜的时间专心念佛,『相续不断』,将这个功德回向求愿往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上品上生。】
这九品往生后面还要细说,这个地方略略的提一提。这是特别精进的人,这是『上品上生』的,他所具备的条件。由此可知,这个条件我们凡夫有分。凡夫不能持戒、不能修慈,我不认识字也不会读大乘经典,我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我一生只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都能「上品上生」。这证明了善导大师前面所说的,这个经是决定为凡夫说的,不干大小乘,与大小乘没有关系,九品上上品我们凡夫都有分。这桩事情有没有证明?有,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在《往生传》里面看到了。甚至于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遇到许多念佛的人,象是乡下的老太婆,不认识字的,她一天到晚拿这一串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一切都放下,临命终时她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给诸位说,那都是上品上生。可见得上辈往生我们凡夫真的有分。往生到不了这样高的品位,都是不老实,自作聪明,妄想烦恼不断,那个品位就落下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再往下看:
【十二、上中者。】
上辈中品,上中品者。
【经云,不必受持大乘。】
这讲大乘经你没有能力去读诵,没有能去受持,不要紧。
【但言善解。】
对大乘经的意思你听到一些,你懂得一些,这就行了。
【未论其行。】
你明了大乘经的教义,做不到,没有做到。
【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求生。】
上辈中品比前面条件就要宽了很多。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深信因果』,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念阿弥陀佛,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成佛,对于这桩事情一点都不怀疑,他『不谤大乘』,以这个善根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达到上辈中品,这个品位也是很高了。
【十三、上下者。】
就是上辈下品。
【经云,亦信因果,不谤大乘。】
对于念佛成佛这个因果他相信,没有前面那个人信得深,他也相信,也『不谤大乘』。
【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
这个『一句』就是名号,一天到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他真正的事业,他每天做的什么?就做的这个,这是他的『正业』。其他他所做的是副业,这是正业,其他一切附带做的。我们现代人念佛,是把自己的行业当作正业,把念佛当作副业,附带的,那就不行了,这就差远了。一定在这一生当中把念佛求生净土当作正业,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业都是附带的,这个观念必须要确立。
【回斯一行,求愿往生。】
『一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就行。这是上三品往生的。后面这有个总结:
【皆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同,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看看上三品往生的人,确实是他们修行功夫上不一样,功夫不相同,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三种品位的差别。往生的时候感得,我们有感,佛就有应,感得佛来迎接那个状况不一样。上上品往生的:
【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来迎接你的人统统是诸佛,你就知道,那你是上上品往生,上品上生,有无数的诸佛来欢迎你,来迎接你。上品中生去的时候呢?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
你看到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来的有一千尊佛,这就有数量了,这是上品中生的。这上品下生的呢?阿弥陀佛来了,跟阿弥陀佛来的佛五百尊,五百尊佛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你,这就是上品下生。
【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
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来迎接,是不是佛对于修行人的功夫差别待遇不平等?千万不能有这个观念,为什么?那是我们的妄想,不是佛的意思。诸位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境界是自己业力感应道交的,感应的。佛没有心、没有念头,好比我们佛堂前面这个大磬、木鱼一样,它没有分别心,我们去敲它,轻轻的敲它声音就小,重敲它声音就大。它有没有一个念头说是你敲得轻我就小一点,你敲得重我就大一点,它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没有这个念头。所以我们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佛的心清净,没有念头,完全是自己感应力量的强弱。我们感的力量强,见到的佛就多;我们这个感的力量弱,见的佛就少,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自自然然的现象。这是说上三品的人,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一切大心的,心量清净、心量广大的人,遇到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他所得的感应。再看中三品:
【十四、中辈三人,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
『五戒』是根本戒,『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因为这个法门最主要的是为在家人所设的,要度这六道里面在家的众生,所以我们在家同修对这个法门要具足信心,佛特别为我们讲的。这是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戒只有八条,斋有一条,叫八关斋,后面会说到、会解释。它的期限是一日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时,这是在家人受出家人的戒。
【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这就是持戒清净的人不犯戒、不造罪业,持戒的善人。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是中上。】
就是中品上生。
【持小乘戒凡夫。】
这样的人中品往生。那也许我们要问了,这个人持戒很严,戒律精严,念佛往生才中品往生,再看看那个老太婆,也没有看她持戒,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还是上品生的,这原因在哪里?诸位一定要知道,上品生的心量大,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中品生的心量小,有执着,我的戒律很严,他没有持戒,他不如我,我比他高,心量不如人。戒律严是另外一桩事情,心不清净,没有那个大乘心量的人心清净。虽然他不持戒,他的戒行具足,为什么?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他不打妄想,他不做坏事。戒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他不必在戒条上一条一条去执着,他统统都清净了,所以人家是上品往生。中品往生呢?对于这个戒很重视、很在意,一定要持戒清净,中辈往生,道理在此地。往生的时候所感应的,阿弥陀佛不是与很多佛来迎接。因为你重视戒律,持戒很严,小乘的比丘圣者他们对戒律很在意、很重视,所以你所看到来迎接你的,是阿弥陀佛带来很多这个跟你相同的、戒律很严的比丘众来迎接你,统统是感应。
【十五、中中者,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此是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得生。】
中三品里面中品上生的是持戒修善的凡夫。中品中生的呢?是属于小善凡夫,持戒不像前面那样的严格,他也持戒,『受持一日一夜戒』,这个「一日一夜」就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不是每天受,偶尔受的。这个人是世间善人,行善不造恶的,他要念佛求生净土,符合中品中生的条件。
【十六、中下者,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此人在世,自然行孝,非为出离故,因人劝说回心,即得往生。】
这个中品下生的人就是世俗的善人,他一生没有听到佛法,也不晓得什么叫西方净土。但是是世间的好人,他孝顺父母,对待人仁慈,这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你可以念佛求生净土,他一听就生欢喜心,就接受了,这念佛往生。这是世间善人临终遇缘往生的。由此可知,这是中辈三品所具备的条件。
那下三品呢?我们再看看下三品,上三品是发大心的善人,中三品是持小乘戒及世间的善人,这个下三品是造作一切罪恶的,不是善人,恶人,恶人也往生。
【十七、下上文说。】
这下品上生的,或者是下辈,《无量寿经》三辈下辈,下辈上生的人。
【但不作五逆谤法。】
只是五逆罪、『谤法』他没有做,大概其他的坏事都做了。所以说:
【自余诸恶悉皆具造。】
其他的罪过他都造。
【无有惭愧。】
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过,是这一类的人。
【命终遇善知识,教令称佛,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不遇善,定入三涂。】
我们自己想一想,上三品努力也能做到,中三品也相当难得了。实际上说起来,我们自己晚上睡觉之前扪心自问,真的我们是下三品人。为什么?一天到晚都想坏事,都做坏事,假如要不往生,决定堕落三恶道,这太可怕了。像我们这种一天到晚有恶念、说坏话、造恶业的人,能不能求得上辈往生?能,只要你忏悔。他这个地方不忏悔,不知道惭愧、不晓得忏悔。如果我们能够改过自新、能够忏除业障,确实可以能够争取到上三品往生的品位,都靠自己努力。
【十八、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一念惭愧之心。】
下品中生的这里面举的是出家人,出家人受了三坛大戒,受了以后怎么样?受了以后不能持戒,不能持戒当然就破戒,当然就毁戒,这个罪就很重了。『又偷常住物、现前僧物』,怎么叫「偷常住物」跟「现前僧物」?我们不持戒、不修行,住在这个道场里面接受四众的供养,这就叫偷常住物。你没修道,你跑到这个寺庙来是为了生活而来的,是图享受而来的,这就叫盗,这就叫偷。常住物多半指不动产,寺院庵堂的土地、建筑,你在这里享受,你居住在这里。现前僧物就是十方的供养,指一切物质生活上的供养,不修行,住在这个地方就是偷盗,所谓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指的这个。
『不净说法』,虽然为大众说法,什么叫不净?说法的目的是求名闻利养,心不清净,假如这个地方供养不多我就不来了。为什么到这说法?这个地方供养很多,有利可图,又可以打知名度,存这样的心就叫「不净说法」,心不清净。所以说法一定心地清净,不为名利而为报恩,说法是上报诸佛之恩,下报一切众生之恩,存报恩心来说法,这样就好了。他造作种种恶业没有惭愧,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改过自新。还算不错,临命终时遇到善缘,善知识劝导他,一念回心,真正忏悔改过,念佛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这就是:
【命终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
这个『彼佛』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劝令往生。】
劝他求生净土。
【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若不遇善,狱火来迎。】
换句话说,这种出家人假如临终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往生到净土,必定堕地狱,因为他所犯的罪过是地狱的罪业。再看底下一段下下品往生的,哪一种人是下下品往生?
【十九、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这是极重的罪业,这个『逆』就是我们所讲的大逆不道,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这叫五逆罪。『十恶』,大家都知道,身,杀生、偷盗、邪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这十种恶业统统都造尽,这样的罪人临终一定堕无间地狱,罪是这么重。
【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
照他的一生行业决定堕阿鼻地狱,无量劫受苦。
【命终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
『称』是称念,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
【此人依教称佛。】
他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心里生起大恐怖,一遇到这个善缘立刻就念佛,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净土。
【乘念即生。若不遇善,必定下沉。】
假如他没有遇到善知识,这个人必定要堕落,一定堕落无间地狱。由此可知,这个下三辈的人是造恶业的众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二十、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
就是我们今天念的这段文。
【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
这句话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确实这部经佛是为我们说的。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这个遇缘是我们一生当中,我们每个人际遇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环境不相同,我们文化背景不相同,所谓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所以才有造善、造恶。这与我们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才有造恶、造善种种的差别。这个差别在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九品差别。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就是大心的凡夫,心量很大。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心量比较窄小。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
统统是造作恶业,不知道惭愧、不知道悔改的。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
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依靠着这个善念,这是一念的善念,乘佛愿力,佛的愿力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非常重要。
【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花开,方始发心。】
这是讲下三品恶业的凡夫,他临终才听说这个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才发菩提心,到那个地方才一向专念,不同的地方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