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5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五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05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八页最后一行:

 

疏【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

 

从这里看起。善导大师将本经三分的分法,序分经文相当之长,总共分为七个段落;在四卷经里面(这《四帖疏》是四卷)占了第二卷全卷的经文,三卷、四卷才是正宗分。他分的段落非常的清楚,我们在经文里面能够看得出来。现在我们看第一段,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经【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是发起序里面的第一段,也是全经分段的第二段;整个经的段落是属于第二,在序分里面这是发起序的第一段。前面「如是我闻」是属于证信序。一般经典里面,我们看到证信序是六种成就,他老人家把证信序里面六种成就只取了二成就,「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从时、处以下,他统统放在发起序。我们细细想想他老人家分的是另有一个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这部经发起的因缘跟一切经不相同,所以时间、处所不列在证信,这是个特殊的因缘。这一段,善导大师在注子里面给我们列的叫「化前序」。化是教化,这教化还没有展开之前,换句话说,也就是常说的教起因缘。

 

『一时』,这是时间,什么时间?是佛说这部经的时间,年月日没有说出来,只用了个「一时」。一时,所谓是机感相应的时候,也是我们常讲的机缘成熟的时候。如果这个缘不成熟,一切事情不能成就,一定要等机缘成熟,佛教化众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晓得,无论是出世间法或者是世间法,善事或者是恶事,无论什么事情关键都在一个缘,缘熟了,这个事就成就了。此地是说佛教化众生之事。我们世间一切善事、一切恶事都是那个缘成熟了,世间一桩善事,善缘成熟了;世间发生一桩恶事,恶缘成熟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总在一个缘。这个缘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机会,这佛法讲机缘,成熟了必定要发生事故,必定有个果报现前。这是说佛说这部经的机缘成熟。

 

像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也遇到了这部经典,我们在这里研究讨论,这也是我们大众现前机缘成熟,所以用「一时」,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如果用年月日时,那过去就不再来了,未来的决定不能现前出现。一时是活活泼泼,正是所谓感应道交之时。善导大师这个注,注得很好,注的意思非常的圆满,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也能够使我们在他老人家开示当中,体会如来说法的真实义。从大师第二个解释:

 

疏【又言一时者。】

 

这第二个解释,这一段意思里面来观察,所谓的缘都在众生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佛是怎么?你看这里说的:

 

疏【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这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佛摄受众生、教化众生的时候,在佛那边讲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这时节因缘实在是在我们自己这一边,这怎么说?简单的讲就是觉、迷。觉与迷再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需要不需要。如果我们感觉得很需要,这个机缘就成熟;如果我们感觉得还不需要,那这个缘就不成熟。可见得诸佛菩萨应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什么时候感,什么时候就有应,这感应道交叫做一时,这个说法说得非常的圆满。这个一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分,也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前这个时候。

 

讲到处所,这是『佛在』,这个「佛」就不必特别介绍,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说一个「在」,这是一切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一般世间人,假如我们要见面,或许问你:你住在哪里?我说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对于佛不能说住,为什么不能说住?佛是无所住,所以只有问在哪里。在古时候帝王的时代,做帝王的人,那个国就是他的家,国就是家,所谓「四海之内无非王土」,这是他统治的就是他的家。皇帝不能说住在哪里,这个国家都是他的。你说他住在哪里?所以叫行在。他现在行在什么地方,不可以说他住在哪里。我们一般人除皇帝之外可以说你住在哪里,这做皇帝的,不可以说住在哪里,行在哪个地方。

 

佛,他的活动空间比世间帝王大得多。帝王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国土,佛证得了法性,这个法性土就是佛活动的空间。法性土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性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他明心见性了。由此可知,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是佛的教化区,都是佛教众生的场所。那你说佛住在哪里?所以不可以说佛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只能说佛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佛是无所不在,哪个地方有求,哪个地方就现身。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千处有求千处应。那个千是形容多,不是数字,他可以同时现身,可以同时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处所现身。为什么能同时现身、处处现身?法性遍一切处。这也显示出见性与不见性的差别,也叫我们真正体会到明心见性的重要。佛法教学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

 

这是说的处所,这是在我们这个世间讲这一部经的处所,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灵山。佛在这个地方讲了许多的大经,《法华经》在这个地方讲的,《无量寿经》也在这个地方讲的,《观经》也在这个城市。灵鹫山佛有一个道场。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明,山中的道场是教化出家的大众,都市里面的道场是教化在家的信众,可见得佛在那个时候道场有建立在山林,有建立在都市。都市里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宣传佛教教育,帮助社会大众修学觉悟的教育。佛陀教育,佛陀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智慧的教育,觉悟的教育,在社会里面是推行这个。

 

山林当中是培养师资的。出家人,人家一看到出家人称法师,就好像师范学校一样,他必须要深入,必须要解行相应,要一心专注,把世缘统统舍弃掉,好像念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一样。这个学校建立在山林不在闹区,跟社会远离,使得他身心清净,能够专心的求学。但是推展到社会,那一定要建立在都市人愈多的地方愈好,为什么?大家来求学方便。这种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教育。所以佛教在这个都市市区里面推行的是社会教育,是属于成人教育,是属于补习的教育,是这一类的。山林里面那是学校,那是佛教正规的教育。这些从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已经把这个型态给我们清楚的显示出。

 

疏【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

 

『王城』就是首都,国王住的城市,这是首都,就代表着城市;『聚落』是代表着乡镇,这都是人烟稠密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教化是以『在俗』,就是在家同修为目标。

 

疏【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

 

所以在山林里面建道场,这是培养师资的,所以这道场性质就不相同。佛陀当年教学,实在讲在那个时代,三千年前这世界上人口少,生活非常单纯,因此教学不像现在有这样复杂的组织,这许许多多机构的设施,那个时候没有。世尊教学跟我们孔老夫子教学方式是相同的,用现在人说就是私人,类似中国从前的私塾。私塾是私人办的教学的场所,场所小,规模也小,人数也不多。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这私人教学的场面确实是相当之大,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团体相当可观。

 

下面告诉我们,在家跟出家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在家没有离开五欲,这个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在家人所追求的,所希望得到的。因此,佛对于在家人的教育,必须要满足他的欲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人间佛法,在五乘佛法里面人天乘的佛法。假如我们世间人的欲望要不能叫我们满足,佛的智慧德能就会让我们怀疑。世间人的希望不大,很小!这种小的心愿都不能满足,要说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那个大目标不就更渺茫吗?所谓说现前的幸福得不到,说来生有幸福可以得到,这个话很难叫人相信。

 

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化,是叫你现前就得到幸福,现前就得到自在,你对于这个老师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我一定跟他学,然后再把你的心量扩大,把你的愿望向上提升。世间都得到了,世间人最后都要死,这个问题大了,到那个时候你害怕不害怕?再问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不死?你的愿望就往上提高,你的眼光也愈来愈大。所以他教学的方法是非常之巧妙,我们佛经里面称为善巧方便,他真的有方法。出家人比在家觉悟要深一点。这底下说:

 

疏【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

 

这底下讲的,那就要求环境了,因为世间人说实在话不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出家人目标不相同,真正觉悟,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他真正觉悟了。觉悟了什么?觉悟生死可怕,觉悟到轮回可怕。要怎样才能够了生死,超越轮回?这叫真正觉悟。如果对这点没有认识,还是醉生梦死,还是胡里胡涂过日子,这是迷人,这人没觉悟。觉悟之后,他就晓得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经上常讲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个地狱不一定就是指六道里头的那个地狱道,不一定指这个。这个地狱是指什么?是泛指六道。你只要有这五样东西在,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

 

换句话说,这个六道为什么不说人天五条根,说地狱五条根?六道为什么用地狱来做代表?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想一想,一个人要不超越六道,在六道里面住的时间最久是在哪一道?地狱道,这一点不假。怎么晓得在地狱道住的最久?因为你造的恶业最多,恶习气最重,不知不觉就造了重罪。造了自己还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习气太重,这是实在的。诸位要读一读《戒经》,或者读《楞严经》,《楞严》里面把这六道情形讲得很清楚,这经文的篇幅很大,尤其是地狱这一道说得特别详细。因此用地狱来代表六道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心一意想出离六道,要想真正出离六道,要把六道的业因给断掉,所以叫『亡身舍命』。勇猛精进拚命努力的去学习,要把这个舍掉。他的心、他的志愿非常坚固,决定没有退转,他希望同佛菩萨一样,这里面就含了报恩的意思在。我们纵然觉悟,觉悟也未必能出去,我们超越六道一定要靠佛力帮助,要靠佛菩萨帮助。说实实在在话,所有一切大乘经论,这些无量的法门,无不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方法很多。方法虽然多,有些方法不适合我们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程度都达不到,那些方法对于我们来讲就不起作用,纵然努力依照那个方法修一生,到最后还是不得力。

 

所有一切法门当中,唯独念佛法门,这个法门特别,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从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这个法门统统可以得度,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法门。它奇妙在什么地方?所有的法门都要断烦恼才能够出离六道。刚才讲了,财色名食睡五条,有一条没断你就出不去,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净宗法门,你一条都不断都没有关系,都能够往生。这往生当然就出离了,那我们就有办法、就有指望。要叫我们把这个断掉很难,事上断掉了,心里还有念头,没用,出不去!要紧是心里头念头都没有,那才能出离三界。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难。净宗法门不必断,叫带业往生。

 

这带业往生,前些年在我们台湾,甚至于在国际上,也闹了一场风波。因为有人提出来,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大藏经》上没有,这不是佛说的。说「消业往生」有,在经典里面找到了,带业往生没有。确实震撼了世界,震撼了所有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起了一个很大的风波。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虽然说法四十九年,于一切法说出来的是大海之一滴,没有说出来的就像大海一样太多太多了。何况佛所说的法,许许多多讲的是原理原则,不是一条一条事情跟你讲,那太囉嗦!不错,带业往生是祖师说的,祖师有没有说错?没有说错。为什么没有说错?佛经上有这个意思,那就对。

 

所以世尊灭度之前就知道末法众生,大家对佛经看到各人有各人的意见,要吵架的。所以他老人家老早就交代,教我们什么?「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依经典做依据。经典怎么依靠?「依义不依语」,要依经典讲的意思,不必斤斤计较文字。找什么带业往生,这是斤斤计较文字。教我们要依意思,依意思对了就行,不必在言语文字上去计较。可见得人家早有先见之明,早已经把平服动乱的方法都已经交代好。还是我们愚痴,没有能体会到佛的真实义。

 

有一年我到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这是我们这边同修很多人都很熟悉的。这个老居士对台湾大专学生学佛是非常有贡献的,大专学生学佛运动是他发起的。他在台大成立第一个学佛社,晨曦社,是他帮助成立的;以后办慧炬,慧炬社是他办的。这老先生年岁很大,大概有八十多岁,我在洛杉矶碰到他,他在飞机场迎接我。下了飞机,我们两个坐在车上,他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法师,现在有人提倡带业不能往生,那我不就完了?说的非常悲哀。他说:我这一生念佛没指望,带业不能往生,没指望。我听了他的话,我就安慰他,我说:老居士,不能往生就算了,就不要去了。他听我这话讲得很奇怪,他说:为什么?我说:如果不能带业的话,你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大,只有阿弥陀佛孤单一个人,你去干什么?他说:怎么了?我就问他,我说: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对不对?他说:对!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他有没有带业?他一想想,他说:对,他是带了一点业。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就阿弥陀佛一个人,你去干什么?我把他说得很开心,说得笑了。

 

他说:那人家在经典上确实找不到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我就问他,我说: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这个有,这是我们经上就讲这四土三辈九品。如果不带业,哪来的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三辈九品是怎么来的?是带业多少不同而分的。带得多的品位就低,带得少的品位就高,那这不就说明带业往生!他点头了,这安心了,这可以往生了。难!那么大年岁,学佛一辈子,听了人家一两句话就迷惑,可见得不容易。我到纽约,沈家桢居士也是拿这个同样问题来问我,可见得影响的确是很大。但是佛跟我们讲的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遵从世尊的四依法,这问题全都解决。

 

因此,出家人不但自己有强烈的愿心,在这一生当中要出三界;不但要出三界,要『悕求佛地』。证得阿罗汉果、菩萨果位我不满足,我要圆满成佛。要想在一生当中,这业障习气又断不掉,还想有这样殊胜的成就,只有一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稳稳当当,决定可以帮助你得到,能满足你的愿望,不会教你失望,只有这个法门,没有第二个法门。这是我们真正觉悟了。你选择这个经典,这净土三经现在是五经,选择净宗经典修行;换句话说,你是彻底觉悟的人。你要不是彻底觉悟的人,你不会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选定,其他统统舍掉。为什么要舍掉?不舍掉就夹杂,夹杂了你的功夫就不纯。换句话说,能不能往生是未知数,那是打个问号。如果是精诚专注,你是决定往生。现在就是我们是不是决定要去?决定去有决定去的修法,这不可以不知道,决定修法那要专修。

 

在从前古时候,刚才说了,人口少,交通不发达,科技通信还没有发明,见闻不广。就是说你认识的人、知道的事情很少,你的烦恼也少,妄想也少,心容易清净。尤其到深山里面去修行,你在山上住,山下发生什么事情,大概总得十天半个月才知道,为什么?得山下有人上山来,他才会告诉你,这哪一天山下发生什么事情,你才听到一个新闻,你不可能马上就知道。心清净,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没事,容易得清净心。现在人没有这个福报,为什么?扰乱你的太多了。谁来扰乱?魔来扰乱,魔是来折磨你。谁来折磨你?每天报纸来折磨你,杂志来折磨你,广播来折磨你,电视来折磨你。你这一看,天下事情什么都知道了,「知事多时烦恼多」,要断烦恼都断不了,天天烦恼在增长,你的清净心一天一天在退失,真是心乱如麻,这怎么修法?太难了。

 

现在到山上去修行也不行了,为什么?寺庙都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你看看哪个寺庙规模大,你随时去看游览车几十辆,里面忙忙碌碌一塌糊涂。闹市!所以现在修行找不到地方,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要明白的。在现代这个社会找一个道场来修行不容易,要成就非常困难。道场不是没有,有,变质了,变成游览观光的道场,不是一个修行道场。因此,在这个时代出家,一定要担负起时代的使命。换句话说,要用现代这个社会、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清净道场,这就对。所以我常常说,建道场不要建成宫殿式的样子,为什么?那个样子一建筑,观光旅游的人马上就来,那是观光旅游的标志。你不叫他来,那个样子摆在那里,人自然就来。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从前建立那种方式有他的道理。古代的老百姓心目当中最敬仰的是国王、是皇帝,心目当中最尊敬的。有几个人一生能到京城里面去看看皇宫,那就很有福气。见不到,没有机会。佛教是帝王从国外礼请回来的,法师都是帝王师。帝王对于出家弘法的法师非常尊敬,称为国师,所以佛的道场可以建立宫殿式的,这不犯法。一般人家里盖房子宫殿式的,那要杀头,那不得了!所以佛的道场可以建成宫殿式的。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分布到全国每个角落,一般老百姓都能够瞻仰,都能生欢喜心,这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在那个时代。

 

现在这个时代过去了,这个性质改变了,现在我们看到这都变成观光旅游了。你看北京故宫现在是旅游的重点,所有寺庙也都成观光的重点,观光旅游的重点。我们再要建这个方式,岂不是又是一个观光旅游重点。现在道场应该怎么建立?应该和现在一般学校机关的方式一样。我们建立这样的道场,人家看到不会进来的。他看到那是个学校,那是人家办公的机关,他不会进来的,我们在里面就平安了,才可以安心养道。就像我们这个小道场,我们外头招牌都没有的,你们知道的人进来,不知道的人不晓得我们楼上还有什么图书馆、佛教,不晓得,不知道,我们这才很安静。所以一定要现代化,一定有本土化,这个佛教教育才能够普遍的推行。远离闹区这是一个大原则,所以学校一定要建立在环境很宁静,不妨碍教学。佛教道场的建立,选择场地、建筑,第一个考虑也是这个问题,要宁静,不妨碍教学、不妨碍修行,要懂得这个意思。

 

下面这个注子,我想同修们自己看看能懂。在五十四页有一段开示很重要,大家翻开来。这一段我先跟诸位略略的报告一下,佛当年在世所收的这些学生,特别是他的常随众,几乎百分之八十从前是学外道的,以后遇到了佛,对于佛的教学很佩服,跟佛学习,感佛的恩德作佛的常随众,就是不离开佛,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就这一批学生。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外道」。

 

疏【就佛解者。】

 

这就是就佛的观点来看。

 

疏【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由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

 

这一段话里面意思非常的深远,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实实在在说,释迦牟尼佛这些弟子都是古佛与大菩萨来示现的。他所示现的,也是有很深远教育的用心,示现我们一般世间人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如何真正能够回头,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跟那些人是一类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都是错误的,习气是无量劫来根深蒂固,一生当中能转得来不容易。因此,我们就明白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一万个学佛的人,难得有三、五个成就的。我们要问这个原因在哪里?你要对佛这些常随众的事实真明了了,这个答案就得到了。是他们的习气太深,虽然接触佛法,但是没有能够远离五欲六尘,没能远离,因此这外面的缘时时冲击自己,不知不觉就被外缘诱惑,所以不能成就。要怎样才能成就?要时时刻刻不离佛,这就能成就。所以他们示现的一生跟着释迦牟尼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样才能成就。

 

『邪风久扇』。「久」是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这些恶习气(贪瞋痴慢这些习气)不是一生,所谓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与生俱来的。『虽入真门』,虽然是遇到真正的佛法,习气还在,习气断不了,假如不跟佛必定受外面境界诱惑。因此佛知道、佛明了,教这些学生跟着自己不要离开,不准他到外面去教化众生。为什么不可以教化众生?因为他有坏习气在,有恶习气,对于佛所说的法,不一定完全正确的理解,有的时候听会听错、会想错,没听懂自己想错,佛的意思想错,这样跟人家讲经说法,不是把人家领到邪路去吗?那个罪过就无量,所以决定不让他出去弘法。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还没出师,还没有毕业,还不够资格教人,这是佛把他留在身边不准他出去。这是就佛这边的说法,这是老师真正爱护学生,真正希望成就学生,不让学生离开。

 

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灭度离开这个世界了,岂不是把我们这些人遗弃掉?佛的慈悲心何在?我们的恶习气比起他们那批人不晓得要重多少,我们今天要不能长时间跟在佛的身边,成就真的是难。那佛不在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要多想想。佛留的遗教在。实在说,佛在,天天跟在他身边没用。跟在他身边围绕着佛,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真正跟在佛身边,没有离开佛一步,是依教奉行。譬如最简单的,佛教给我们老实念佛,我们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就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佛,你比这些人跟的还紧,你怎么会出问题?不会。佛是教我们心跟他,行为跟他,不是教我们身体跟他,身体跟他没用处。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原来亲近佛不难,人人都有分,佛就在我们身旁。经典是佛的教诲,每天读诵,时时读诵就是听佛对我们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就是跟在佛的身边,习气再重,外面诱惑也不能干扰我们,这样修行决定成就。其次我们要报佛的深恩,第一是要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这个最认真、最踏实无过于老实念佛,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最重要。其次我们要报佛恩,我们要报父母恩,要报师长恩,要报众生恩,上报四重恩。怎么个报法?宣扬佛教,弘法利生。

 

那这个地方讲,佛当年身边这些大阿罗汉,佛都不放心,怕他们出去乱说,把人教坏,这要背因果。我们的德行学问比他们差远了,我们出去弘法利生那就更不保险,那怎么办?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你讲经说法,你所讲的果然是如来真实义吗?开经偈里面,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讲的是如来真实义吗?如果不是,那问题就严重。我们要怎样弘法利生?句句都是如来真实义,那你才叫是真正报恩者。我们怎么讲法?说老实话,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我们都不会讲,都会把它讲错,唯独净土经典我们会讲,决定不会讲错。怎么知道不会讲错?因为句句话都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这就不错,这方向目标正确,没有把你导歪,我给你导的都是这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指导的方向,这哪里会错误!所以最方便的弘法利生,见到人阿弥陀佛,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弘法,决定不错。

 

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我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我的智慧德能虽然不如佛,我劝化众生的方法跟诸佛如来完全一样,这还有错误吗?所以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就很放心的去做。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些学生,听世尊讲经讲得多,头脑也乱掉,到外面弘法利生未必劝人念佛,所以佛不放心,不准出去。如果大家都到外面去劝人念佛,那佛一定说你们赶快出去,不必天天跟我,这个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明白,唯有弘扬净土劝人念佛,这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真实义,这是没有错误的。

 

要记住,决定不能掺杂东西在这里面,掺杂一点又怕出错。永明大师行,他是大善知识,他可以掺杂一点禅,说有禅有净土,我们不能掺。他掺不错,我们一掺就错。为什么他掺不错?因为他能够观察那个时代的根机,掺这一点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没有能力观机,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德能,因此一点都掺不得,这就决定没有过失。所以禅也不要掺,密也不要掺,教也不要掺,什么都不要掺,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大势至菩萨非常之单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藉任何法门来掺杂,单单纯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对。在末法时期我们也可以把如来家业承担过来,如来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可以把这个家业担负起来。这是这个地方这一点意思,我们一定要晓得。

 

确实除这个法门之外,走其他的法门,纵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免不了有过失,不过那时候过失小,少就是了,还是有所不免。由此可知,这个事情真难!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不但我们自己修行容易,我们以这个法门弘扬度化,帮助别人也容易,不会发生过失,这就是不是深入体会佛法的人不知道。我们中国俗话常讲:初生之犊不畏虎。他不知道害怕,他说得还头头是道,还得意洋洋。我过去也干过,幸好归到这个法门,要不归到这个法门的时候,真是可怕!过去做的太可怕了,胡说八道。所以事实真相明了之后才晓得,所有法门里头只有这个法门没有过失,其他法门就是彻悟了都还免不了有过失。

 

这一段末后,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声闻众少,菩萨众多,这是属于大乘佛法。菩萨众的上首是文殊师利菩萨,只举了一个人。在五十五页第四行最后一句,为我们解释菩萨众。这菩萨众里面虽然这个文很短,善导大师也把它分成七段。这七段我不要细说。在这个经文里面,从倒数第四行起,一共有十行文字,这个十行文字诸位同修一看就知道,是《无量寿经》上的文字,赞叹菩萨的德行,所以这也不必说。可见得祖师注经字字都是有依据,绝对不是自己随便说的。

 

这一段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都有详细的解释非常重要,应当效法,应当向这些菩萨们学习。净宗的经典,最重要的是三经,后来祖师大德给我们加上了两部;魏源居士为我们加上了《普贤行愿品》,印光祖师为我们加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五经。我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我也想要找个经加上去,找不到,没得加。这五种已经圆满,确确实实圆满,真的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净宗经典不多,分量很少,对现代人修学就非常方便。

 

有很多人对于佛教很羡慕,但是他不敢学佛,问他为什么?佛教的经典太多,我一看都害怕,一看到《大藏经》都害怕。把他吓倒,所以跑到基督教去。为什么你去?基督教就一本!原来他选择,他是选择简单、选择少的。我们就告诉他,佛教经典不多,比基督教那个还少。基督教厚厚的那一本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都看花了,我们佛教你看净土五经印出来薄薄的一小本,全都在里头。这个事实他不知道,他要知道这个事实,一定选择这个经本,他也不至于去选择基督教的《新旧约》。由此可知,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喜欢简单,也都喜欢容易,愈是简单愈是容易的,最契现代人的根机。

 

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法灭尽经》上也这么说,将来佛法在这个世间统统灭尽了,《无量寿经》最后灭。灭尽之后,《无量寿经》在这个世界还能够再延长一百年,原因在哪里?简单明了。现在我们中文《无量寿经》总共有九种本子,这九种本子我们都把它看一看,然后大家来选择。现在民主投票,你们想一想看,哪一个本子可以留到最后,我们用投票的方式就行。现在九种本子我们都印出来,诸位同修都看到。实实在在说,九种本子里面最好的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集五种古译之大成,这个古译本里面精要的东西统统都在里面,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原文,他没有加一个字,没有更动一个字,这是他对于我们大众负责任,真正负责。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会集本,我们今天得到了,这是佛法当中无上的珍宝!我们要重视它,要认真来学习。

 

假如我们的工作非常忙碌,没有时间来读诵、来研究,那怎么办?至少要抽一点时间出来,把这部经文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每天至少要念一遍,我们现在也把这一部分编入课诵本里面。我们的课诵本还没有印出来,正在印刷之中,还没印出来。我们把四十八愿,就是《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当作早课;将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里面所开示的,都是教我们断恶修善,都是劝我们积功累德,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创造我们美好幸福的命运。命运自己可以创造,幸福确确实实可以求得,是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准备功夫。为什么说准备功夫?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善,到那里去跟人家格格不入。阿弥陀佛欢迎我们,那些大众不欢迎,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依照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修行,修成上善的品格,到那地方去跟那边的同修才能够相处。所以这个这两段文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列入晚课。这个课诵本印出来之后,希望将来也能够普遍到全世界,希望净宗同修都能依照这个课诵本修学,决定得利益!

 

此地菩萨众多,就是说明这一个法门是大乘法门,这个法门是度根熟众生的。这根熟不仅是一般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是这一生当中成佛机缘成熟了,这是此经、此法门所接引度化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珍惜不思议的机缘。这是化前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底下这一段就是本经真正的发起因缘。这个发起因缘要跟现代我们这个社会来观察,的确很相似、很类似。在过去像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少,现在这种事情很多,几乎常常在报纸新闻里面都能够发现,是愈来愈多,社会也愈来愈乱。这个法门愈来愈是大众的需要,而且真的是迫切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其他大乘佛法统统舍弃掉,就是这个法门是迫切需要的法门。其他的法门虽然好,不能救急,这个法门救急。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8日07:50: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5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