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进修班—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0/12/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46-0008
尊敬的吴校长,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这两天我们很荣幸能邀请槟城钟灵独中吴校长,还有曾老师夫妇,就他们实践传统文化,推广传统德行教育宝贵的经验,来给我们分享。所谓知缘、惜缘才能造缘,知福、惜福才能造福,能听到吴校长、曾老师他们的分享,这是个难得的缘分,也是很好的福气。所谓知恩、感恩,懂得报恩,我们珍惜这个缘分,就应该把几位老师他们的爱心放在心上,他们的毅力,他们的坚忍、使命感,我们要领纳在心上。刚好这个礼拜的励志格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曾夫子的教诲,而曾碧丝老师就是曾子的后代。所以刚好跟这个礼拜的励志格言相应。而曾老师在教育这些同学的时候,最重视的也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我们也感觉得到,在这个民族承传的关键时候,都是孝子站出来把这个责任扛起来,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我们从吴校长的分享当中感觉到,他对他母亲的教诲,以及母亲的德行风范,他时时放在心中不敢忘。所以有孝心的人,不管他从事哪个行业一定尽忠职守。而且「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他一定有仁慈之心。所以我们看到校长在学校当中,把学生就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这是仁慈之心,根源从孝悌自然流露。
所以《诗经》当中有提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孝经》当中又讲,「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我们看到这些重要的经典里面的教诲,事实上都是圣贤人他用一生真正把它实践,把它注解出来,而我们这一生只要肯用心,也能够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诗经》这段话讲到的,圣贤君子就像人民的福祉,他会带给人民福分,为什么?他心地善良,他的善心能唤醒身边人的善良。校长的爱心能把孩子的惭愧心给唤醒,他愿意改过迁善,这个孩子人生的命运就转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乱,庶是差不多,遄是很快,就是这个人,或者这个人心,这个社会的乱,很快就能够停下来。尤其面对中学生,在他们那个年龄没有很好的引导,可能人生就偏掉了。而一个中学生没有教好,不只他的人生可能会毁掉,他全家人可能都要活在黑暗当中,所以浪子回头金不换。而这些校长、师长,把这些青少年中学生能把他劝回头,这确确实实是功德无量。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位初中的校长,一位女校长,她们学校一个中辍生都没有,辍学生都没有。成绩不好的跑到网吧,跑到一些地方去,她都把他找回来。他可以不学教科书这些知识,把这些圣贤伦理道德给他们娓娓道来,用爱心劝他们回头。到她们学校是一个辍学生都没有,这很不简单。这个女校长刚好有机会参与我们的课程,我们请她给我们勉励一下,她上台去两句话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她说「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不问难不难,只问该不该,该做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再怎么难都是勇往直前,「任重而道远」。
而台湾的东森电视台也有到钟灵独中,去把他们落实《弟子规》的情况做个报导,这些经验慢慢的也会传到华人的地方。所以透过一个人的修身、齐家,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这样宝贵的经验再传递开来,能对社会、国家,甚至民族、世界带来福祉。为什么?因为做出好榜样,每一个人都是希求幸福,希求更美好的人生。有榜样了,他有信心,有榜样了,他的善心就被唤醒。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缺榜样,每个行业都有榜样,那个风气很快的就能带动起来。所以为什么孟子会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现在这个社会最缺什么榜样?不等别人做我们自己先做。社会缺好儿子、好女儿、好父亲、好母亲、好丈夫、好女婿、好媳妇、好太太,缺好的领导、好的校长、好的老师、好的企业家、好的官员、好的医生、好的科学家,各行各业都缺榜样。包含我们现在国内很多的政府带头来做,那真是民之父母。一个政府地区做好了,带动全国效法,这是何等的功业!尤其在民族,确实像孔明先生的《出师表》里面所讲的,「危急存亡之秋」,这个时代再不承接下去,可能就断掉。包含对世界来讲,一个国家带动来落实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也能够感动其他的国家。
像我们马来西亚的首相就曾经说到,都是最近说的,希望马来西亚成为和谐社会、宗教团结的示范国。这个心量就不简单。前几天对着媒体,而且是对着很多马来的政府、同胞,说了一句华文,大家猜猜看哪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简单!所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有德行,整个人民有福祉了,整个人民会效法。所以这些经句,都可以变成我们人生的剧本。恺悌君子是有德行、有爱心,又非常和睦、平易,让人很容易接近的人。这样的领导者,这样的校长、老师就像人民、学生的父母一样。假如一个人,在家有父母爱护,学校都有师长爱护,到单位去,领导人也以父母的心来照顾、栽培员工,这个社会一定安定。所以慕贤当慕其心,我们这次也很有福气,这么多的长者,这么多的志士仁人来给我们现身说法。内行人要看门道,外行人只会看热闹,看完热闹,可能回到家里面去,见到人就说我跟你讲:我可是看过许哲女士的一百一十三岁,你看过吗?你看我跟她拍照的照片。这就是外行人看热闹,没有把这个德行印在心上,反而拿照片回去搞名闻利养。我还曾经接到什么照片?接到这些朋友们跟师长一起照的照片,然后送给我。我也搞不清楚他啥意思,他跟师长照的照片硬要塞给我,深怕天下人不知道,他跟这些大德照过相。
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这个心有没有在道中?老人家一直强调要进圣贤之门,一定要把十六个字放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要把名闻利养,这是虚荣心要放下。人家对我们的肯定跟尊重不是来自于我们跟谁照过相,我们跟谁相处过;来自于我们的自重自爱,来自于我们的言行跟经典相应,那个才是人家发自内心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干嘛去要一些虚的尊重?没有意义的尊重,要把贪瞋痴慢放下,要把五欲六尘这些欲望、贪著放下。这十六个字放下了才到门口,还没进去。所以从这些叮咛都可以提醒我们,学习圣贤教诲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什么?放下习气的功夫。所有的经典,包含我们听课,增加我们对道理的理解,理解完了要力行,力行最重要的是放下习气。所以我们提到,首先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随顺烦恼习气就是要赶紧放下,不然它又冒出来。接着我们强调,要老实、听话、真干,这老实、听话我们看曾子做得非常彻底。曾子的特质是迟顿,可是他却有高度的成就,他是中圣,传孔子的道统。夫子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听完之后真做到,一生不敢伤害到自己的身体,让父母多操心。我们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让父母操心?所以行道首先从孝道,首先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开始做起。
在《论语》里面又强调,「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孝,夫子这么提醒他。这个疾从身体来讲就是一些坏的习惯,这坏习惯每天在伤害自己的身体,父母看在眼里都在操心。我们看每一句要落实,其实它义理都有深度跟广度,我们得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句不能只落在一个名相上、一个知识上的学习而已,它们都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谨嗜欲」,我们有没有些嗜好会伤害身体的?喝酒、抽烟,甚至好色,这些都是对身体极大的伤害,有了就是不孝,因为父母每天看每天操心,忧能使人老。「慎饮食」,现在文明病一大堆,病从口入,吃出来的占大部分。我们自己在饮食习惯当中,有没有时时想着要节制欲望,要均衡饮食,不能吃坏身体。所以《孟子》讲「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人生最大的一个事情,事奉父母。而这个事奉里面,包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所以在各行各业尽心尽力,让父母感到欣慰、感到光荣,这是事君,尽本分这也是事亲。你到单位去不尽心尽力,还给人添麻烦,那父母每天很担忧:孩子会不会又给人家添乱?所以说实在的孝包含一切,在哪个本分当中没有尽到,都是不孝。夫妻不和,不孝;朋友不信,不孝;兄弟不和,不孝。为什么?父母最希望的是我们成就道德,所以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什么是人生必须要很谨慎的?这个守里面守住原则,要非常战战兢兢在哪里?守身。这个身健康要护念好,更重要的自己的名节、自己的道德。我们身体感冒了,受伤了,父母担心可能是一个礼拜,可能是半个月、一个月。可是我们的德行有损,辱及父母,父母可能是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所以这个守身为大,守好自己的道德。太史公司马迁先生讲到,「行莫丑于辱先」,一个人的行为最差劲的、最不好的是什么?行为有辱自己的父母跟祖先这是最不可取的。这些话对于我们省思自己力行孝道,都是非常明确,也是非常到位的教诲。
而刚刚跟大家谈的这里,最主要的是在身体方面饮食,包含「慎寒暑」,天气在变化的过程当中要慎重,不能够太粗心大意,可能就感冒了。这寒暑,尤其春夏秋冬,什么时间最容易感冒?秋天、春天的时候是吧?所以人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安逸、舒服的时候,最容易粗心大意,所以叫居安思危,人时时要慎重。所以到马来西亚来容不容易感冒?冰天雪地我都经过了,这算得了什么?有这种心念的人,保证三天就感冒,大家有没有经验?一讲完大话,可能一走出门就出事。这个有时候也是感应,可能是冥冥当中的,这些圣哲人很慈悲提醒你。大家有没有经验?平常都做得挺好,突然想打混一下,马上就被人家看到,有没有这个经验?有。倒楣不倒楣?告诉大家这是最有福气的人。最没福的是什么?搞小聪明的时候都没有人发现,最后他就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就毁了。反而是偷偷才做了一件坏事,马上被发现,这个人有大福,旁边一大堆人在护念他,就被发现了。所以人生要知好歹容不容易?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当好事太多了,人假如顺着习气,都把坏事当好事。所以最近大家一做坏事,马上被人发现,恭喜你,你祖上有德,冥冥当中都在保佑你。
这个还包含「慎思虑、慎烦劳、慎愤怒」,思多血气衰,寡欲精神爽。你思虑太多了,每一次在那里吃饭,你妈妈看着你,你的眉头都是深锁,饭吃半碗就吃不下去了,妈妈看了还是操心。其实说实在的,人要常常心能放空,他的思虑才会生智慧。常常一堆事挤在脑袋里面,遇事都会慌张,惊慌失措。所以圣贤人,都是时时保持心的清净,「净极光通达」,人的心愈清净,一遇到事情智慧就现前,思虑要少。烦劳,你做事情不能做到太疲累,一次把它做完,有时候消耗,人的体力过劳之后,要再调回来要好几天。尤其像熬夜,熬一天要几天才能恢复?可能要三、四天都不一定,所以这都要谨慎。包含生气,这个对身体伤害都很大,那天有学长问到:高师兄为什么一听了师长讲经之后,就不发脾气了?我感觉最近几位贵宾来给大家分享,大家问的问题都非常有水平,都是问到重点,这非常可贵。确实大家是希望来这里好好挖宝,能学的绝不放过。为什么能这么快的把习气断掉?没别的,孝亲尊师。有孝了,他就希望自己赶紧成就德行,不能让父母再操心;有尊师,珍惜师长的教诲不愿意糟蹋,不愿意让老人家失望。就像「暖春」的小花,为什么进步这么大?小花说「她成绩这么好,她最喜欢看爷爷笑。」诸位学长,你最喜欢看谁笑?所以人学习能够勇猛精进,没有别的,常念父母恩、常念师长恩、常念国家民族恩。国家民族这么大的危难,我还有时间在这里蹉跎、在这里放纵吗?
我们读著《德育故事》,所有的先烈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文化传下去。现在到我们,我们可不能糟蹋了他们几千年的承传。包含时时不忘所有人生当中,大众对我们的恩德,尤其我们走向践行传统文化,推展传统文化的道路,多少老百姓,尤其是老人对我们很支持。记得我们在庐江的时候,有老人拿了一千多块钱说要支持传统文化。在他的钱当中有五角、有一块,而且那个钱看起来都很旧了。后来我们了解,那都是老人家积攒了不知道多久的时间,全部奉献出来,可能都是他的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这老人的真心我们记在心上,我们不认真去落实、去推展,对不起老人的这分心。八月份在云南,由云南省委主办的传统文化的论坛,我们听说还有他的父母临终的时候交代,说只要传统文化论坛到了云南,就把我这一笔钱要捐出去。有人是拿着父母留下来交代的遗言,把这个钱送到主办单位那里去。所以我们走这条路,有多少的长者、大众的信任跟支持,这个我们不能忘。这四个重要的恩德,我们时时放在心上。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的,老实、听话,曾子传《孝经》,而他自己确确实实立身行道。在《论语.泰伯第八》里面有讲到,「曾子有疾」,曾子生病了,「召门弟子」,把他的学生找过来,他生病都命在旦夕了,把学生找过来,告诉他们,「启予手,启予足」。让学生来,你们把棉被掀开来,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因为深怕自己不能落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终身都是这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到他临终的时候,他才安心的说,我不会因为身体受伤了,让父母操心,我也不会因为德行不好而有辱父母了。代表他一生守自己的健康跟德行,他真正做到,到临终都不敢懈怠。而且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孝道,他是真正把身体跟德行,最后都能圆满还给父母,不辱父母,而且是非常的谨慎。曾子给我们的榜样,时时就是一心敬慎,恭敬、谨慎,所以他能成就道统。我们现在处处都是放纵、都是随意,这个要提升德行太难了。「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立住自己的德行,不遵守这些五伦、这些生活礼节,他伏不住他的习气跟烦恼。而且曾子临终的时候,还不忘抓住教育自己学生的机会,这一分承传道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到他断气以前都不敢忘记,都把夫子的教诲传给有缘的人。
而我们之前跟大家讲到,真干表现在哪里?这个真干第一勿自欺,第二懂得务本,第三真干是从最难的地方下手,第四可以从起心动念下功夫。而这个勿自欺,我们刚好上一次,有讲到一个在明朝非常著名改造命运的故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俞都先生从小就是博学多才,他脑子里的圣贤教诲非常多,十八岁就考上秀才,他不是不懂道理。可是立身行道,这些教诲是拿来落实的,不是拿来讲,也不是拿来教人而已,他自己还开私塾。后来他也很幸运,遇到灶神爷来给他提点,当然灶神爷提点他得要受教才能得力,他得要珍惜这个缘、这个福才行。一提到灶神爷,这个在几千年来老百姓都有拜灶神。在天地之间人所见的是非常有限的,比方说人的可见光,它的范围可能只有这一段,但是整个宇宙间光的频率,比这个可见光长的不知道有多少,比这个可见光短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怎么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才是有,其实这个态度就已经是太傲慢。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宗教求善,这叫真善美的人生。但是现在要冷静,艺术是求美哪里美?是透过艺术提升人的修养,寓教于乐,人一看那个心里愈庄严、愈善良,这叫艺术。假如这个东西一看,邪念在心中都调伏不了,请问大家这叫艺术吗?这叫群魔乱舞。什么艺术?我们不要被这个社会的洪流,冲得连一点判断力都没有。
现在都好多事情讲得好听得不得了,什么自由、平等、博爱,这是好的理念。可是没有德行的时候,自由叫什么?叫放纵,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德行的时候,平等是什么?是傲慢。我跟我爸爸平等,我跟总统、跟首相平等,我想骂他我就骂他,是不是平等?平等是尊重每个人的本善,是去成就每个人的善。不是反而在这个口号的背后,每个人心性都愈来愈偏颇。假如这些口号是对的,是真正有把口号背后的义理讲清楚,我们这个社会会愈来愈乱吗?这个时代就是一大堆口号没讲清楚,然后都被误解,最后就是强词夺理。而博爱也要找到爱的原点在哪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最讲博爱的地方,难道是最有爱心的地方吗?最讲法律的地方,难道犯罪率是最低吗?这些都是要我们把它想清楚的,不然似是而非一大堆。最讲I love you的地方,离婚率最低吗?大家想想看,我跟大家保证,讲I love you最多的地方,离婚率相对高,为什么?人愈活愈表面,只会讲不会做。我们父母那一代I love you连一句都没讲,都是道义、都是情义,为自己的妻儿,眉头没有皱过。你说那岂是只会在那里花言巧语的人,能够做得到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现在人都把时间花在怎么把话讲得很漂亮,让对方一听好高兴,都很肤浅。所以拉回来什么是真善美?求真就要保持一个虚心的态度,而不能说我没看到的就是没有,那太傲慢了。所以大家注意看,现在的人,他在某一个领域一直研究之后,慢慢的他就瞧不起人,他最大,他最懂。所以博士的离婚率最高,这个都很反常,博士是念书念这么久的,应该愈有修养,怎么连夫妻都相处不好?因为他在一个领域当中一直深入,慢慢的就觉得他是最懂的了,长了傲慢心。天地这么浩瀚,我们还有多少东西不懂。
所以古代的天子,他很清楚其他的空间还有生命,叫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其实以人类来讲,你们见过外星人没有?看过飞碟没有?听说不少人看过。说实在的这个天地,这个宇宙间的人,我们还不清楚,还看不懂,更何况其他空间的生命?所以天子懂得不只人跟人要和睦相处,人跟这些不同生命也要和睦相处,要尊重。所以天子立七个神,让人民来恭敬、尊重,在《礼记》里面都有教导。《礼记》当中讲到尊重,一是司命之神,二是中霤神,三是泰厉、国门、国行、灶、户,这七神。所以在《中庸》里面夫子谈到祭祀,「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我们连续好几年几百个同仁一起祭中华民族万姓祖先,当下连男人都忍不住流泪。为什么?深刻感受到祖先真的来了,真的来关爱我们、来庇荫我们。那个感觉,就好像见到了好久不见的爷爷、奶奶、父母一样,眼泪自自然然就流下来。这个司命是管人的命运,中霤是管人的房子、房间。泰厉是指这些帝王去世之后,没有后代祭祀,天子当下来祭祀,其实都是仁慈之心。以前的天子,他也曾经对这个国家社会有功劳,他们没有后代了,他来祭祀。国门,一个国家有门户,有门神。国行,国家的道路都有天地鬼神来守。还有每户人家有灶神、有户神。一般的老百姓,这是天子祭祀七个神,老百姓一般都是拜灶神多。这几千年来老百姓所做的,都是依据经典的教诲在做的。
俞净意公之所以有这个福气,主要还是他非常恭敬灶神。而当灶神爷跟他讲他的问题,是「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也算是直截了当把他的问题指出来。这一周大家写心得,我看了很感动,很多的学长不等灶王爷讲,没有等灶神爷来讲,自己都把自己的问题写得清清楚楚,这很可贵。人贵自知,自知的人就会自重,自重而后人重,很多善的因缘就会来协助我们。因为我们自知,我们愿意接受别人的劝谏,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当然俞公一开始还是不能接受,我都落实了这么多年,怎么说我一点善都没有?灶王爷也是有备而来,调查得很清楚,马上告诉他,你这几年来这么多人来给你考察,只看到你的「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诸位学长,我这样念的时候你们知道,速度会不会太快?从你们的眼神看好像是可以接受;假如我快了,你们可能眼睛就会这样。这个褊急就是特别容易火气就上来,然后心胸太小很容易看人不顺眼,褊急念。「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自己厉害,别人都差。「忆往期来念」,脑子里就是在那里想着以后的事情,操心以后的事情,这就是贪心,这个心就常常在那里担忧,在那里白操心、乱操心。其实「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才是明白人,忆往期来念。还有「恩仇报复念」,心里面还常常记那些恩恩怨怨,有恩仇报复这就是瞋恚心很重。我们学儒要学孔子,孔子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我们跟夫子鞠躬鞠了那么多,连老人家最重要的修养,我们都没记在心上。
结果点出来之后,这个俞都先生才真正承认。当然灶神爷也非常仁慈劝勉他,你从今开始,尽力去行善,念头统统往善的一边去下功夫。哪怕这件事自己能力不够,帮不上忙,心里面也要一直祝福他能事情做成,纯是一颗善念。讲完之后,灶神爷到了灶旁边就不见了。他从那一天开始,也是很下功夫,可是修道也不容易,修道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当皇帝的,当大将军的,十万大军给他团团围住,他很勇猛直接骑着马去取对方将军的首级,毫不畏惧。可是你叫他少吃肉,他不行,你叫他少发脾气,他没办法是不?所以战胜别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什么是大英雄?能调伏习气的才是功夫。所以他虽然很有心要断恶修善,但是很多坏习惯还是忍不住。最后他非常忏悔,到了观音大士的像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发誓「愿善念永纯,善力精进」,期许自己。「倘有丝毫自宽」,有一丝一毫的放纵、苟且,自宽是自我宽恕,「永堕地狱」,这个心还是发得很勇猛。所以讲到这里我们深入的来看,什么样的心境才是真干?真,真的话没有丝毫的自欺,没有一丝一毫的夹杂才是真。干,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我宽恕:这个没关系,这个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自恕。看到别人做得比我们好,不只没有去肯定、去效法:何必这样子?太麻烦了。这个都是自恕,给自己合理化,不认真依教奉行。还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这才是干。所以要达到真干的心境,得要真下功夫,真下决心,永不回头。所以他说永堕地狱,我假如再苟且偷安,就是这个下场。
结果他真下功夫,三年之后达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他只要起念头都是善念,都是去帮助别人,三年达到。后来改变他的命运,三年之后,当时候的宰相张居正先生,就请他到他们家教他的孩子,因为他德行非常好。后来他也顺利考上举人,考上进士,三年改命运不简单!结果考上进士,当时候的一个公公请他到家里来,公公收了好几个义子,突然其中一个义子出来,他一看非常熟悉,很惊讶,很像他八岁走失的那个儿子。后来就请他把鞋子脱掉,看他足底有没有那个痣,结果一脱下来,果然是他儿子。你看三年之后命运转过来,后来就把儿子找到。对人生感悟很深,官也不做了,带着儿子回家乡去,大力的弘扬伦理道德。最后他的儿子,你看他本来五个儿子死四个,一个也不见了,最后找回来了,他儿子结完婚连生七子。他自己也活到八十六岁,很长寿,这是给我们真干的一个好榜样。
再来,务本,那天我们也有谈到什么是本,什么是本?孝是本。每个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有瓶颈突破不了,根出了问题,一定是孝道有亏,所以怎么学感觉上不去。真的,没有侥幸的,没有偏差的,一定是根出问题,为什么?「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孝心开了他的德行,性德流露,他对人都是爱敬。对人还有厌恶、傲慢,这个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来。《孝经》这些话,对我们观照自己的修养很有帮助。这个务本,所有圣贤的学问都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在儒家来讲「不学礼,无以立」,人守礼稳重了,他的心性时时都在定中,定了之后才能开慧。所以下功夫处要持戒、要守礼,人一不守礼,心常常都是傲慢、慌张,定不了。
所以夫子讲到「君子有三戒」,这都是从本上面去下手,「少之时」,年少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你说一个人不调伏自己的色欲,不节制,他怎么会定得下来?一看到美色,整个心就非常的混乱,整个就被色给牵绊住,他怎么会有定慧?「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到了中年之后,男人跟男人之间有时候会较量,人家做得好: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得比他更好。不懂得欣赏,反而形成嫉妒、障碍、破坏,就麻烦。这个斗其实就是好胜心、嫉妒心,这是很要警戒的。我怎么都说男人?突然感觉好像磁场有点不是很稳。请教大家,这个问题确实要请教,这些女的企业家之间有没有这个现象?有什么了不起,两千万,我五千万给你看,有没有?还是有,男生、女生都有,这些习气都还是很容易起来,人这些习气起来不可能有定、也不可能有慧。「及其老也,人年纪大了,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什么事患得患失,比较来、比较去,比子孙,比外在的这些物质条件就很累人,每天就在那里忧虑,在那里不平,这人生就很苦了。
所以我们看以前的人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现在人欲望太多,都牵绊着他,牵到什么?连死都不放下是不?你看以前的人睡着睡着就走了,这个叫考终命,好死;现在的人牵挂一大堆死不了,在那里拖啊拖啊。这都是告诉我们,人什么时候练不贪得、不贪求?随时。好,诸位学长,现在你就死,你有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你们没反应。蔡老师,你咒我。我是假设嘛!告诉大家,人生是无常,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多久?所以佛陀曾经问学生,生命有多长?有学生说几十年,有学生说吃饭的时间,一段时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呼吸之间,一口气吸不上来就断气了。所以人应该是随时随地能心平气和面对无常,这才是功夫,说起来简单是吧!所以我也很警惕自己,假如我待会儿出去生命就结束了,我一定要摆个smile给大家看,不然我就是光说不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你走在马路当中,你很守法,有一台车突然冲过来,千钧一发,当下你的反应是什么?啊,那就完了。这也是考试,它突然撞过来,你也很难保证会不会撞上你?这个时候你完全不惊慌,心里面明明白白,那你就有好地方去了。所以人不贪著,人世间活一天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什么时候无常来,心平气和接受就对了。
这是从戒、从礼下手,包含我们《弟子规》里面讲到的,「置冠服,有定位」,为什么东西摆好,这是对东西的礼敬跟定慧有什么关系?这一段应该我们李越老师有跟大家谈过了。物有定位,你找的时候就很容易;假如我们东西很零乱,环境很零乱,影响自己的心。而且临时找不到自己发脾气,还对别人发脾气,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定慧?而这个务本当中,我们也强调从「格物」下手,这个大家举一反三去推,我们就讲到这好了。格物是格除物欲,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怀疑,这也是从根本下功夫。我们讲到贪,其实人为什么心还是常常被这些贪念、瞋恚的念头所牵绊?还是不明道理,理得心就安。怎么对治患得患失的贪念?很明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好担心未来的?通了不就不担心未来!以后会怎么样,跟现在有关,现在努力了,以后就收获了,干嘛去担心未来?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自己下的功夫。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不是我们的,强求不来,所以我们要想通,通了,心安理得。我们求就求得到吗?我们不求就得不到吗?这两个问题想通,就不贪了。
人假如这个得失心很重,哪怕本来应该自己得到的东西,拿到手以前都不知道操了多少心是吧?像我这是比较没福的,操了一大堆心,还是得不到。比方我去考大学联考,担心到睡不着觉,最后还是考不好,考华文不及格,最后考的大学也是比较不理想的,不理想也是母校。不过母校现在愈来愈好,可能因为我走了之后,也办得愈来愈好,福地福人居,我这个心念不好,福气不好,待在那添乱,走了之后愈来愈好。人假如知道该是我们的,他不操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个人真正要尝到人生那种自在快乐,在哪?任何事情都让它水到渠成,不用攀求,不用担忧,多舒服是不!我们很多学长好像这次来马来西亚学习,就这么也没担心什么就来了,水到渠成。有没有人三天、还是多久睡不着觉,在那里等那一张通知单?都没有,你们的功力都很高,请受小弟一拜。假如是我可能已经睡不着觉好几天。所以这个都是人生的考试,提醒我们。不贪、不瞋,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发脾气是结果,得把原因找出来,跟贪心也很有关系。为什么?不如己意了就不高兴,或者恼羞成怒,自己的面子放不下也会生气。还有哪些是生气的因?你们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我们不能放纵自己的坏脾气继续下去,得斩草除根。逆境就生气,那就不如己意,不顺自己的意思就不高兴,那是肚量也太小了,容不了人事物。
再来,身体不舒服也容易发脾气,假如遇到身体不好的人常发脾气,多体谅一下。还有急躁也容易发火,常常心里都是很急,突然一个情况出现了,马上火就出去。怒是猛虎,一发脾气,人家感觉老虎来了吓得半死。再来,刻薄也容易瞋恨,都求全责备,对人太苛刻。再来,常常把别人不好放在心上的人,也容易发火,把人家的过失都放在心上,一有机会马上骂人家一顿,真痛快,抓到机会了。所以很容易发飙的人,那就是心里面常常都记人家的不好。照说应该是见人过失不指责,要怎么样?协助才对。这都是瞋恚心的原因,怎么对治瞋恚?修忍耐、包容。当然这个忍的功夫分几个阶层,有力忍、有忘忍、有反忍、有观忍、有喜忍、有慈忍。这个力忍就是发现要发脾气了,压下来不要发。第二个忘忍,宰相肚里能撑船,算了、算了,不要计较。再来反忍,要发脾气以前,首先想我自己有没有不对,马上火就下来。当我们觉得别人脾气不好,保证自己脾气也没有好到哪里,真的,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往往我们都会看,觉得另外一半脾气不好,很可能确实他脾气比我们不好,可是他的脾气假如有八分不好,保证我们还有二、三分,两个人一吵,你骂他两分,他骂你八分,没完没了。人跟人能冲突得起来,叫水平差不了多少。所以不要盯着另一半、盯着别人的缺点,要想一想他的缺点我有没有?不然统统在那里互相挑毛病,没有好日子过。
观忍,这个观当中,人世间短暂几十年,有什么好计较的?什么都是假的,带都带不走,有什么好争的?包含观里面,观因缘的发展,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跟他计较干啥?你悲悯他都来不及。「先人不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祖先没教他,他也不懂,可怜的人你跟他计较干啥?喜忍,喜忍是什么境界?布袋和尚的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他来给我考试的,看我最近功夫怎么样。他看每一个人监考老师来了,发考卷来了,跟监考老师一鞠躬:辛苦你,还为我操心,赶紧用功做考卷。最后慈忍,「凡是人,皆须爱」,就好像孩子对父母发脾气,父母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看我们从小到大,犯那么多错,有时候爸爸妈妈对这些亲戚朋友讲:孩子很好,没操到心。哪没操到心,是父母没放心上,完全的慈爱。你看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行为能力,到哪都撒泡尿什么的,父母搞了半天。妈妈煮半天,几个小时才煮好的东西,我们一下就把它给翻倒了,统统没有放在心上的,这慈忍,慈母,效法父母的心对一切的人。愚痴就是不知道先后,不知道本末,这就愚痴,要破除愚痴还是要深入经典,才能开智慧。傲慢要用谦卑、谦让来调伏,我们看古圣先贤德行这么好,他们都不傲慢,我们还有什么好傲慢的?我们人生每天都是各行各业来成就我们的,感谢都来不及了,哪还能傲慢?最后用信任来取代怀疑。这在人与人、团体之间,一怀疑彼此的隔阂杀伤力还是很大。
所以人要格物,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这个部分在上一次的进修班我们谈得比较细,这次的进修班,我想上一期比较没有谈开的、谈深的谈,然后大家可以参考前一期跟前两期的,这样可能会互补,补一些可能上次比较不足的。而不贪、不瞋、不痴、不慢,其实就是自爱,不让自己变成欲望的奴隶。好,最后给大家唱一首歌,因为好像大家来,我还没用歌声欢迎大家。当然这首歌是有意义的,这首歌叫「爱的真谛」,我们常说要去爱人,到底我们懂真爱是什么?大家会唱嘛!大家一起唱,而且每一句歌词的义理要流入我们的心田,终身不忘。大家注意看,整个歌词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家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不止息」。为什么后面要拉得很长?因为真爱是很长远不会变的,会变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好,这节课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