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10/10/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33
尊敬的诸位长辈、同仁,大家早安!昨天我们提到,这个「忠」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尤其在团队当中,首先,「服从为负责之本」。在一个家族当中、家庭里面,要听父母的话、听尊长的话。不然一个家族每个人都有他的意见,那就变多头马车。面对家族重要的决定,还是要听尊长的。从家庭到社会团体也是如此,要有长幼尊卑,这个团体才不会乱。当然,懂得服从,才能从中体会到君臣之道,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好自己的本分。
传统文化是非常圆融的,我们懂得服从,但不代表领导错的时候,我们就顺从。「孝顺孝顺」、「忠顺」,都是顺父母的性德,不是顺父母的习气,也不是顺领导的习气。所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其实从心境当中,我们来奉行《弟子规》这一句教诲,看到父母、看到领导有过失,劝谏他,让他能改过,所以是为他好,是为他着想,是为了真正让他能听进去改过。假如我们生气,我们对立,也没法帮到他,甚至事情会愈弄愈僵,那就背离了我们为他好的初心。所以人做任何事情,脑筋要保持理智、清醒,我做这事的目的是什么?往往做着做着,就偏离这个目的,被我们的习性给拉走了。拉走就不忠,心偏掉了。而且表现出来是能够让人接受,顾及人情,「怡吾色,柔吾声」,不要太冲,让人家容易接受。所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对父母那种柔顺、尽心很自然内化,当他在团队当中为人臣子的时候,他也是移孝作忠的态度。
所以我们在为国家、社会服务,在团队当中,假如跟领导有对立冲突,很可能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孝道还要再修正,再提升。可能我们见领导之过,有可能我们自己也会见父母之过。移孝作忠,当忠有所不足根源还在孝道的根。我们也常跟同仁们讲到,修行不得力、习气伏不住,还是孝道的根不足。所以《孝经》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还会讨厌人,还会厌恶人,甚至还会伤害人,这个爱心没有真正彻底发出来。我们看,孝子当官爱民如子,他的性德、孝道是完全发出来的。「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对父母完全的爱敬,他对他人不会有恶跟傲慢。所以调伏习气得从孝道下手。因为这一次师长到我们中心来讲《大经解》,有一位我们净宗学会的会长请师父开示,说这个习气很难对治,怎么办?师父回答,要从孝道彻底做起。这个教诲对我们修道非常重要。
净业三福第一福,也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真正把师长放在心上,心心想着,要落实老人家的教诲,落实佛陀的教诲;心心想着,不能让师长丢脸。这颗心时时保持,绝对不会有恶言恶语,战兢惕厉,不敢放纵习气。所以一个人有孝敬,对父母、对师长,道业一定是「德日进,过日少」。
我们刚刚讲到的尽忠懂得服从团队,但是,当领导有不对,我们也要善巧的去劝谏。所以《论语》里讲,「忠焉,能勿诲乎?」既然要尽忠怎么可能不劝谏不提醒领导,或者是提醒自己的同参道友、同仁?尽忠对领导要尽忠;对下属也要尽心尽力栽培他;同仁也是要善尽,「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个就亏了忠义。道义要尽,要尽心尽力就是忠。而这个劝谏,重要的是提起对方的正念。其实说实在的,人很难被说服,是我们用很善巧的方法,让他善念提起来、正气提起来,问题就化解了。假如我们的态势就是,你今天非听我的,那是控制,对方可能反而不能接受。
我们看到古代,像春秋时代的齐国,齐景公当时用了一个忠臣晏子。这个晏子,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有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他是宰相,一个宰相穿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又是老百姓最崇敬的官员,他全国的老百姓很多都会效法他,他同时教育了全国的人民。这是相当可贵的德行,这是真正忠于老百姓。为什么?这些大臣的忠表现在哪?表现在教育好人民,让人民人生幸福,这是他忠最重要的体现。他对领导很好,对这些人民都不关心,那叫谄媚,不叫尽忠。所以《太上感应篇》特别强调,不能「虐下取功」,你要体恤人民体恤下属。不能「谄上希旨」,谄媚巴结。其实名闻利养是梦幻泡影,染了名利,忘了照顾人民的职责,那是要造很大的罪业的。
我们听到这里,「反正我又没当官,这个不关我的事了。」我们做的事情是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学到中华文化,要护念好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因缘,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胸襟。假如我们忘了,我们的目的是要利益大众能深入中华文化,那我们自己在搞名闻利养,搞人事是非,结果,人家一接触我们,原来学传统文化都变成这样,那我们是断了人家的慧命,让人家对传统文化丧失信心,那比伤害人的罪还重。
师长常说,断人慧命的罪绝对大于断人家的生命。因为慧命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他生命结束了,他没有造恶,二十年后他又是一条好汉。但是这个慧命断了,不知道要再多久才有机缘。我们把这些道理想通了,面对每个因缘都会非常的谨慎。就像《大学》里讲的,「如保赤子」,你保护每个人的缘分就像抱着一个一两个月的孩子,生怕他滑下去。大家有没有抱过一两个月孩子的经验?那种心是非常细腻的。有这种细腻的心,不会用情绪去跟这些大众讲话的,要体恤他的心情。
所以晏子他一举一动,事实上都教化了老百姓。所以一个人地位愈高,事实上他的责任愈重。在朋友关系当中,赞叹晏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很能跟人相交往,而且跟他交往的朋友愈久,他对他们愈恭敬。人情上往往会愈久的交情、愈亲的关系,显得随便。但是,晏子并没有如此,愈恭敬,而且愈感恩这些朋友对他的付出、照顾。所以心地上都是放人家的好,都是放人家的恩跟付出,不放人家的过。一放过,这个恭敬心就开始往后退。所以《弟子规》讲的「恩欲报,怨欲忘」,这在五伦的处世当中太重要。唯有如此,关系才会愈来愈好;记了缺点,记了怨,记了不满,这关系就开始恶化。
晏子非常机智的护念他的君王,真的是尽忠到任何机会都在让他的国君德行不断往上升。比方,齐景公有一天出去,刚好到了山上,看到一只老虎。结果,又到河边,又看到一只蛟龙。齐景公回去之后,就不舒服,今天怎么都看到这些东西,是不是不吉祥?他就问晏子。结果晏子给君王讲,君王,这没有不吉祥,你到山上去看到老虎,因为牠本来就住在山上。是不是?说的也是,那是牠家,不是我们家。你到河边去看到蛟龙,牠本来就住那,所以这没有不吉祥。真正的不吉祥,是有贤德之人而不知道,这是第一个不吉祥;知道了不能去用他,第二个不吉祥;用了没有把他用到适当的地方,是第三个不吉祥。
你看,真高明!面对君王一句话,就可以把治国最核心的重点再一次提醒他的君王。请问他的君王会不会觉得囉嗦?不会。从哪些地方看到?从这一些对话,在生活的每一个机会,都在成就他的君王。而成就他的君王,他的君王就能爱护万民,就把老百姓都放在心上。有时候君王要做错事了,千钧一发,怎么劝?有时候都是火冒三丈。所以有一次,这个齐景公对一个人大发雷霆,说,我要把他大卸八块,谁敢劝我,罪跟他一样。君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谁劝跟他的罪一样,大卸八块。结果晏婴马上说,来来来,不用君王动手,我来。拿起刀到这个人面前说,你真是罪该万死,惹君王气成这个样子。我想想,古圣先王要给一个人大卸八块的时候,我看是从哪里开始割起?齐景公当君王,以前都读过古书,一听到古圣先王,人家都是爱民如子,哪有大卸八块的,还从哪一块开始。结果晏子讲到这里,齐景公说,把他放了,把他放了。其实就是让他提起正念,这个时候不冷静,我看很难做到。
又有一次,齐景公最心爱的马被他的下属给弄死了,不知道怎么照顾就死掉,最爱的马。这个逻辑就像现在的领导人,你把他的BMW(宝马车)给撞坏了。那上百万台币,就这样没了。结果这个当下,他就治这个马夫的罪,赐他死。然后晏子也是借这个机会说,你真是该死,今天我告诉你,你犯了三个该死的罪:第一,你居然把国君最心爱的马给养死了,第一大罪。第二罪是什么?是国君因为你把他的马治死,所以他赐你死,让全国的人民都骂国君说,爱马不爱人。第三大罪,是让天下的人都笑我齐国的国君,爱马不爱人。景公一听完说,把他放了。
所以这一些圣贤的风范,那种机智又带着忠诚,护念他的国君这种心,我们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所以劝身边的人,这也是尽忠。「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这么教诲我们,让身边的亲人、朋友愈来愈好,这是我们的本分。比方说,劝自己的丈夫不能太冲,要善巧。有一个女子,她劝他先生戒菸。假如你劝人很直接,别抽了,抽了会得肺癌,你知不知道?你看这样劝有没有效果?「我就要得肺癌,要你管!」她不是这么劝的,她也没说抽菸的事,她就跟她丈夫讲,我们有两个宝贝女儿,以后她们会找到很好的对象,会有幸福的人生。她的婚礼上,假如少了一个父亲,那将是女儿人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她先生就把菸给戒了。你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他心上最挂念的就是他的女儿,他最爱他女儿,你就从这里提起他的正念。所以要劝人要爱护一个人,首先你要了解他,你才好顺他的整个思想观念去引导他。所以帮人是要用心良苦,而不是好为人师。所以这个服从,它都是有权变的,还要懂得不对的时候要劝谏。
再来,这个尽忠的具体表现,尽心尽力。什么时候是尽心尽力?其实从我们对父母尽忠。我们看到这些孝子的故事,都是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父母,「冬则温,夏则凊」,「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到学校去,对课业尽心,对老师恭敬;在社会跟朋友相处,他也懂得尽忠、尽心。以至于我们现在从事中华文化的弘扬,那我们也要对这一份工作尽心、尽忠。
在历代的榜样当中,我们最熟悉的诸葛孔明真的是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为宰相的时候,他对老百姓是非常的爱护,尽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后来也是累得病了,寿命也没有很长。古人的尽忠甚至在危难之际,都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尽心。
汉朝还没建立以前,是楚汉相争。结果,刘邦常常是打败仗,项羽是常胜将军。有一次,已经到刘邦被团团围困住,都有点瓮中抓鳖的形势。结果,刘邦手下有一位臣子叫纪信,他看到他的主子面临生死关头,他急中生智,就坐着刘邦的车子还有那个插著的大旗,穿上刘邦的衣服,然后从这个城的东门冲出去。结果楚人很多就整个围过去追赶。然后在这个时机点上,再让刘邦从西门逃走。这个是救他的君王于危难当中。而且他这个动作是三达德都具备:第一,他有智慧解困危难。第二,他为什么这么尽力保护他的君王?第一个,不忍看君王受伤;第二个,他的君王是仁主,仁慈的人,以后的老百姓有福。项羽比较傲慢好杀,以后对老百姓不利。这是仁。勇,他勇到什么程度?连死都不怕,「忠勇为爱国之本」。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用抛头颅也不用洒热血,没有生命危险,我们还不能尽心尽力,比起这些忠臣,我们差太远。他们是世间圣贤,我们求的是出世间的佛菩萨的道路,更要效法他们。具体来做,第一个,要为国家举人才。有了人才能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时时都想着提拔身边的人,发现人才,来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在宋朝,有一个宰相王旦。我看这个宰相的相貌,在这些朝代都有画出来。名相脸都很大,肚子也挺大的,叫宰相肚里能撑船,他那个是福报相,福很大,量大福大。「观德于忍」,看一个人德行高不高,看他忍辱、忍耐的功夫;「观福于量」,这个人有没有福,看他心量。比方说你在赞叹一个人,然后他马上说,他哪有那么好。这个人心量就不够大了。听到人家好,心里不舒服,这就嫉妒心。
所以,菩萨道的路上有三个重大障碍,贪欲、嫉妒。这个贪欲主要是贪名闻利养,要人尊重、要人赞叹、要人恭维、要人肯定,就很麻烦。一贪就容易瞋,就容易慢,见不得人好,瞋恨心、傲慢心就出来。所以贪欲是第一个重障。再来,嫉妒,第二个重障。所以嫉妒心重,假如障碍毁谤了一个非常受大众欢迎的弘法护法人才,那就要堕阿鼻地狱。那影响的面就很大了,让一个地方的人得不到正法的法益。第三个重障,傲慢,贡高我慢,修学上很大的障碍。
这个王旦度量非常大,他常常讲寇准的好话,结果寇准都常常讲他的坏话。结果后来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王旦讲,寇准都讲你坏话,你怎么都讲他好话?结果王旦讲,我当宰相这么久了,过失一定很多,所以寇准正直,给我指出来。他还赞叹寇准正直。后来,这个寇准可能是有点着急,跑去给王旦说,你推荐我做宰相。结果王旦跟他讲,宰相这个位置难道是要来的?寇准很失望回去了,心里有点不舒服。结果后来王旦去世,寇准升到节度使兼宰相位。他就在那里说,谢谢皇帝,赐给我这个机会,感谢隆恩,谢主隆恩。结果皇帝跟他讲,你别谢我,是王旦推荐你做宰相的。当下寇准对王旦的修养佩服得五体投地。
家里的人都觉得王旦没发过脾气,就要试探他。所以有一天吃饭,王旦刚好有一碗羹,家里的人就拿些灰尘,洒在那个羹上面。结果他那一天就吃饭不吃羹。后来,又改天,把灰尘洒在饭上面,王旦把饭移开说,今天不想吃饭,给我来点粥。王旦度量很大,不想指责人,所以他身边的人都很佩服他。
我们这个民族很幸运,这么多大圣大贤给我们做榜样,我们应该「德日进,过日少」,对得起他们的示现、表演。
早上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