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10/10/2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32
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们经文讲到「忠孝友悌」,「用中」就是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的目标是,恢复本善,恢复性德,所以时时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中,我们懂得用中、用真心,时时都是在回归自性。
在《中庸》当中有讲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用真心能达到人和,有中才能有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有三栋主要建筑物: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指的就是本性,就是宇宙与我皆一体的这个真相,延伸就是孝道的意义。一体,这个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太和代表彰显了一体的真相,「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师父最近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一个人假如契入了,众生与我是一体,这个人就是证法身,就恢复自性了。当然这个是我们的目标。
师父常讲一个比喻,因为可能这么想,大家很难理解。在一个大海里面,大海是整体,这个是我们本来的我。本来的我,宇宙都是我们自性变的。但是这个大海里面有一个小水泡,就执著这个小水泡才是我,不是大海是我。执著了这个小水泡,它的活动空间就是这个小水泡,没有像大海这么宽广。我们现在执著这个身体是我,就好像这个小水泡,出不了这个小水泡,那就在六道轮回当中。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大海,是整个虚空法界,所以这个很冤枉。执著了这个身是我,这么大的智慧、德能、福分都起不了作用,被自己这个执著、这个迷惑给障住。可能这一个水泡又跟另外一个水泡起对立、起冲突。谁愿意把这个水泡戳破,他就恢复到本来的法身,就是太和。太和之气,他的心胸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已经证法身一体,就好像人的一个身体,哪一个地方不舒服,他马上感同身受就去帮忙,这个就是佛菩萨契入法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救苦救难,这是他本来的能力,本来的性德的流露,一点都没有勉强。
这个太和是教一体教孝;中和是教中,用中才能尽忠心;保和是能保持忠孝,要能保持,要能再往上提升。所以太和是本性,中和、保和是性德的起用。性德一起用,他不会偏私大公无私,他会以大局为重,保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会忍辱负重,这个都是保和。所以心有偏私,他就不可能不自私自利,他就不可能不跟人对立,就达不到和。所以有中才有和,有和才有平,有平才有安,有安才会乐。所以要达到和平安乐,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心地要真诚,要符合中道。所以为什么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还得在自己的心地当中下功夫。
整个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既然是自己的心现识变,我们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又不是别人变的,自己变的。变出来的境界有很多对立、冲突、矛盾,那当然是我们的心地要调整。就好像一个人做恶梦,请问大家,要怎么检讨?能不能检讨梦里面都是那个女的害的,她长得太漂亮,害我起邪念?是不是去检讨那个梦里面的人?不是,是检讨做梦的人意念不正。
同样这个道理再推回来,诸位同仁,我们现在也在做梦,大家感觉到没有?现在这些境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梦境。怎么让这个梦境能愈来愈好?能在这个梦境当中借假修自己的心?梦境是幻象,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人事物刹那都在变化,怎么是真的?什么也留不住。大家坐下来,请问已经过了半个小时,大家的细胞新陈代谢多少了?不知道,很多。我们还是半个小时之前的我吗?刹那都在变化的幻象。我们在这个幻象当中,能不能不贪著这个身体,能不能不贪爱这些境界?人一贪爱境界,他再面对下一个境界,就开始起比较,你看以前那个领导对我多好,以前那个同事对我多好,他在当下就生烦恼。烦恼从哪里来?从染著来的,从贪求来的。一有贪著,心就不中,偏颇了。要在每一个境当中,没有贪著,无住,生起真诚的心,生起慈悲的心,这个叫会用功夫。
我们一讲到「忠」,可能会觉得下属要忠。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要尽忠,每一个人都有为人臣的本分。所以,比方我们做下属,蔡老师这几天都讲忠,都是讲我们,都不讲那些领导,是不是这样?那假如大家起这个念头了,那我讲了老半天,你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谁不是臣子?师父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领导,我假如做什么事情,没有请示他老人家,自作主张,我不忠不孝。为什么?三层关系都有。亲人的角色,老和尚是我的爷爷辈;工作的角色,是我的君,是我的领导;在修学上,是我的师父。我假如没有尊重、没有汇报、自作主张,那是不忠、不孝全部都有了?所以我自身,我得尽忠于老和尚,我得尽忠于十方的护法。「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位置愈高,他要扛的因果愈重。《孝经》里面就已经讲得很清楚,「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他今天当领导骄傲奢侈,放纵自己的习气,就不妥当,他就没有尽到护念这个国家的责任,他对不起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当领导是福报,福报可以造福于人,福报也可以造大业。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有大福报、有大权力的人不修行都是堕阿鼻地狱。「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世间人羡慕有地位、有权利很好,哪有好?那是看不懂因果的人,才在那里爱慕这些虚荣。《孝经》指出来,当一个团体当一个国家领导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天子,古代是皇帝,他最大了,他就是君,他不是臣。这个话是完全不了解皇帝的职责跟皇帝的难处,这个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皇帝哪有好干的?大家去看看雍正皇帝,他批了很多的奏折,做了十几年皇帝累死了。他不是做皇帝就这么认真,他是从小三四点就起来读书,那是对皇子的培养,他哪有轻松。大家去看看,雍正皇帝写的上谕,那对儒道释的教育都是通达的,那要下多少功夫。皇帝叫「天子」,他是老天爷的儿子,他是代天行化,所以老天、真理、天理就是他的君。而且「天听自我民听」,老天爷上天有好生之德,什么是听老天爷的话?爱护众生爱护人民,叫听老天爷的话。所以他是一个皇帝,他是一个领导,他不仁慈对待人民,他就是不忠,他对上天欺骗,他不是好的孩子,天子他是代天照顾老百姓。所以大家看看那些好的皇帝,时时都是这样鞭策自己。
这个「忠」字,是所有的人都是在守他的本分,在尽忠。《大学》里面讲,「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他做好榜样,带头行道义,老百姓跟着他学习。这是成就了老百姓的德行,那他就真正给社会安定给人民幸福。所以这个「忠」都跟大公无私相应在一起。从佛门的大公无私要做到什么程度?在楞严会上,阿难开悟之后说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句话可能大家有听过,就是将自己的「深心」奉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奉」就是奉侍、服务,「尘刹」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发的愿就是尽心尽力,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是一个法身大士、大修行人尽忠的态度。
我们今天有机会学到大乘经典,这很多人学不到的。武则天写的「开经偈」(她的感悟也很深),「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佛经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机缘,尤其是大乘佛法。没有佛说了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用脑子想都不可能能想到这些真相。我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宇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大乘菩萨的境界,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契入的话,一定要往那个方向去努力。当然,要成就菩萨道,首先要建立在世间的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连做人的基础都没有,那更谈不上生天、成佛、成菩萨。
我们对于这一个「忠」,首先,以做人如何对国家、对团体、对家庭尽忠。所以这个忠字很广泛:对自己要忠,对另一半要忠,对父母、对孩子我们都要尽忠。尽忠就是尽本分,尽心尽力,尽到这一份道义。延伸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当中生活,是一个团体生活,团体生活有各行各业。所以社会、国家是互助的团体,我们在每一个行业,尽我们的本分来服务这个社会,这也是尽忠。当然,每一个人的能力、专长不一样,他选择了士农工商哪一个行业,他就用心去做。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的辛勤劳动,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忠诚。所以这一个「忠」,强调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是我们在整个大社会当中,我们在自己的团体,如何尽到忠。我们不认识忠,到团体里面不能尽忠,那可能就是谋私,那可能就是随顺情绪、随顺脾气,或者随顺执著做事,所以不能尽忠叫添乱。
我们很冷静来思考,从小到现在,我们对于怎么在团体里尽忠,我们自己有没有思考过?哪几点是最关键的?我们的父母有没有教给我们?昨天跟大家有谈到,刘芳总裁她要出嫁的时候,她父亲给她的三句话。其实,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要去工作的时候,相似的提醒都有。「人家不干的工作,自己主动捡起来干」。「多付出,学吃亏,不要计较」。真的为人长辈有教这个,那才是真正长辈的慈爱。「别去团体给人添乱,别丢脸,别添麻烦」。
假如我们为人长辈,自己的晚辈在团队当中出现一些情况,还跑到团队里来,「你们怎么可以亏待我的孩子?你们怎么可以让他这么难过?」有没有这种情况?有。长辈不只不借这个机会,好好提醒他自己孩子的态度,还跑到团体去骂人。这个现象,万法由心,人心偏掉,这个现象愈来愈多。包含什么?岳父、岳母带着女儿到婆家去骂人,骂公公婆婆,骂她的先生,骂女婿。「我这千金小姐,你敢这么对她?」甚至还打女婿,有没有?打到手断、脚断的都有。你说现在,这些伦常之道都不懂。这个对我们修行人是一个高度的危机,什么危机?学的是大乘佛法,结果连做人都不懂,然后还觉得自己很不简单,善根深厚。讲出来的都是菩萨道,做出来的是连五伦关系、君臣关系都没办法守。所以师父一直讲,要扎根,要扎根,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思考有关尽忠的心态,从古圣先贤这一些行持,我们来体会看看。第一,「服从为负责之本」。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职责,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领导他有决策权,下属他可以提供意见。但是下属提完意见以后,领导没有听,这个下属跑去骂领导,那这个下属叫以下犯上。你说他做错了。他做错了有他的因果要背,你有尽了你的责任,你就要放下这个罣碍。为什么?修行是修自己的心!放不下了,瞋恨心上来,控制的念头上来了。我们是借这一个人生的境缘提升自己的灵性,不是要去跟人争对错。
我们所属部门的领导,他代表谁?他代表我们这个团体最高的主任。像我们主任上面咨商会,所以这一些领导者也代表咨商会,也代表我在跟大家做这个行政当中工作的执行。对他们不敬也是对最高领导的不敬,因为他们代表最高领导。再延伸上去,这些主管代表的是老和尚。所以你不敬他,就是不敬老和尚;你敬了他,是你性德圆满。他做不好是他自己背因果,不干你的过失,这个我们要很清楚。
那说,他假如做得不妥当呢?他做不妥当,我们首先要做得对。我们做到了「亲憎我,孝方贤」,精诚所至会金石为开。我们一直盯着领导的过失,我们的心就不忠诚了,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讲得再有道理都是带着情绪,谁能接受?「我讲的都是对的」,态度已经不对,人家根本就听不进去,还执著自己对,观照不到自己的心,有带情绪、有带瞋恨。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个领导有哪里不对,这个我不去见人家过,我尽心尽力劝。尽心尽力是尽人道里面的忠,离菩萨道还很远,我们就这么放不下自己的习气,那就枉费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孝经》里也告诉我们,「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我们为人臣子,自始至终都是为了怎么样让领导、让团体好,这一颗心完全没有任何变,也完全没有任何的情绪在里面,这个才是尽忠。
正己才能化人。我们自己没有做好,讲所有有道理的话都很难达到效果,甚至于愈讲愈没效果。为什么?讲的很有道理,自己都没做好脾气又大,这个时候人家说,讲的这么好,做都做不到,反而更反感。这都是人情事理。今天我们尽力做好,我们非常忠诚,领导有不妥当,他也有他的领导管他,他的领导会充分了解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可是今天,在上位的领导看到,你自己为人臣,态度也这么不好,那你说在上面的领导,会信任你会听你的吗?你自己都做不正哪有资格说别人。那就根本没有办法取信于领导。不管哪一阶层的领导,只要我们情绪化,只要我们非常随顺自己的执著不以大局为重,谁也没有办法接纳我们的意见,接纳我们的意见不就顺着我们的性格去做事,习气去做事?愈高层的领导,他看的面就要愈整体。比方说,有一些讲课的人,一听师父讲弘护要分开。有没有道理?诸位同仁,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道理要看实际状况。拿着师父的道理压领导。你看,师父这么讲的,你为什么不弘护分开?道理是遵循的一个原则,但实际客观情况,我们得要就事论事。人手就不够,你还弘护分开?
我曾经还遇到一个情况,「你现在用这一个人不适合,他怎样怎样怎样,哪里有问题。」我问他一句话,那你说要用谁?他想了老半天,没说话了。批评得真痛快,叫他荐一个人,没人。现阶段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批评老半天,一个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那是什么?那叫发牢骚。大家想一想,这不就是让我们包容、共体时艰的机会吗?一个人连包容、共体时艰的态度都出不来,站在讲台上讲的东西都是虚的。现在大众的福报哪有这么足?什么事情都是顺境,什么条件都具足。所以人,「当家才知米贵,养子方知亲恩」,用到团体也是同样的道理,批评得很痛快,真正问他怎么做,他自己也不知道。
人要相信时时都是佛菩萨安排,然后观自己的心有没有在道中。其实修行很单纯,就是这个态度。可是我们把它搞得太复杂,统统顺着自己的习气在思考,然后又懂些经教,又掺杂经教在里面,就觉得自己有道理。真正要觉得自己有道理,建议大家用一个方法:把自己讲的话记下来,每一句分析一下,是不是全部是师父的教诲,都是经上的教诲?假如十句有九句是一句不是,那是拿九句来掩盖自己这一句执著。这个太细微。所以几个人相信,当下就是佛菩萨的安排,就是在锻炼我们最缺的最执著的部分。不是所有的条件都顺我们了才能修行,才能工作。假如是这个心态,那不用做,完全等不到这个时候。为什么?假如是这样,那不是佛菩萨安排,为什么?顺我们的贪念,哪是佛菩萨安排?
所以师父讲,随逆境,处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这个话难道是拿来背的?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我们现在都年轻,很多人情事理都还很缺,在师父的威德护荫之下有机会可以服务大众,但不要错估了我们自己能耐好像很大。没有师父这些威德,谁信任我们去做什么事情?所以,还是要在工作处事、起心动念当中,常常对照这些心态,「服从为负责之本」,这个「本」都不能小看。
再来,尽忠念念以大局为着想。而且是报恩的心,报众生的恩,报师父的信任之恩,就像诸葛孔明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大家想一想,诸葛孔明他那几十年的岁月容不容易,他接了这个缘,去辅佐刘备,那个时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打败仗逃命的时候加入。二十多年来鞠躬尽瘁,就为了报一个知遇之恩。我们现在不只报知遇之恩,是报佛菩萨、报师父、报众生给我们成就法身慧命的机会的恩德。人家没有闻佛法的诸葛孔明尽忠,就尽一个知遇之恩能达到这样的心境。我们现在遇到的缘,比他这个知遇之恩恩德更大,我们更值得效法他的心境。所以这个《出师表》,大家有机会可以多看,我们之后在《文言文》,也会讲到这一篇。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