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第950集/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九五O集)  2003/1/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045-0950

 

诸位同学,请看「威光获益」,别中第十句看起:

 

【了知法界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讲,这句是「佛用智明,普周法界」,这是讲佛的德用,德用无不是智,无不是照,周遍法界。佛的作用,我们在这部《华严经》里面看得最清楚。细心观察,细心体会,尽法界虚空界,不只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不是佛果的德用。这个德用包括了三途六道。从这些地方我们才真正明了,如来果地上称性的大智、大德、大能、大慈。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要觉悟、要明了,如来果地的作用,就是当人自性起用,不是别的。

 

毘卢遮那,原来是我们自性的德号,这句话是梵语,中文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当然也遍一切时。我们讲智慧、讲德能、讲慈悲,只是举几个例子说说而已。实际上性德所显的,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无尽,没有法子称说,所以佛在经典上常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句话意思太深、太广了,是我们自己的性德。在现前、今天,我们有缘到这个世间来,虽然在短短的数十年寒暑,六根所对的境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还归自性,真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佛菩萨跟凡夫除了迷悟差别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毫无差别,真的叫平等真法界。六道跟四圣平等,三途跟华藏不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能懂吗?禅宗大德常说「你会么!」果然会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不会,不会就应当发心认真的学习,随顺自己的根性。根性也不是一定的,劣根可以转变成胜根,下根可以转变成上根。不是上根永远都是上根,下根永远是下根,不是的,没有一法是定法。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遇到的缘殊胜,转变得快速;遇到的缘不殊胜,转变就慢了。因此,时节因缘我们要有慧眼,要认识,今天讲的机会,机会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这个机会要抓住,千万不能放过,一定要知道。

 

哪一个众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追求快乐?多少人迷恋在五欲六尘的乐事,把正经事耽误了!什么是正经事?法缘。修学佛法这个机缘,这个机缘可不是每一次到世间来都能遇到的,没那么容易,所以开经偈里头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法你要认识清楚,「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这句话我们细心去想想,谈何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天遇到了,「我今见闻」,这是遇到,「得受持」;末后这句是核心,「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什么?契入如来境界,你才能够解如来真实义;你要不契入境界,你怎么晓得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才是最快乐,才是最究竟、最圆满。我为了要得到真实究竟的圆满智慧、德能、相好,我必须把眼前这些外缘,要放下!眼前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东西要先认识清楚,这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虽然现前有一点小乐,得一点小乐、小利,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在后面!所以为了享受眼前这种小利,把永脱轮回、破迷开悟这桩事情给耽误了,岂不是大错吗?所以聪明人(这就是一念之差)能够咬紧牙根忍得过,我能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我把学道的机会牢牢的抓住。只要你一心投入,这里头有乐,这个乐超过六道里面五欲六尘之乐,这里头有真乐、有大乐。这个乐没有副作用,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它生智慧,觉悟人之乐,佛菩萨之乐。

 

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德用智明,确确实实「普周法界」,周的意思深。我们在前面读过,法界是重重无尽,我们应当要知道,重重无尽,微尘里头有,毛孔里头有,这是世尊在其他经典里面没有讲过的。微尘、毛孔里面重重无尽的法界,谁能契入?《华严经》告诉我们普贤菩萨能入。谁是普贤菩萨?修普贤行的人就是普贤菩萨。他能契入,他能受用这里面的大乐。所以,我们要记住孔夫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不容易说得出来,这句话是夫子一生教学的心得,一面教一面学,学不厌,教不倦。诸佛菩萨更是如是,生生世世无量劫中永恒不断。没有圆成佛道之前,一面学一面教;圆成佛道之后,一面教一面学。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总是学不厌,教不倦。

 

你要问为什么?夫子给你说出来了,「不亦说乎」。「悦」跟「乐」有差别,「悦」是从内心里面生的快乐,那是圆满的智慧的流露,跟乐不一样。乐是外面境界,现在人讲刺激的,外面境界称心如意,从这里生起来的。如果外面境界跟自己的喜爱相违背,他就生苦受。所以苦、乐、忧、喜、舍都是外面境界的刺激,不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内心流露出来叫喜悦,不亦悦乎。悦称性,乐是生于识,不是称性的。这是真正觉悟人的心得报告。「有朋自远方来」,你看,从外面来的,这是境界,这个就「乐」了,顺境、善缘。「朋」是什么?同学。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这个很快乐!有机会尽宾主之谊,交换修学的心得,教化的心得,提升彼此的境界。当然,这是肯定的,会取得彼此之间的协助。

 

喜悦、大乐在什么地方?就在眼前,就在此时此处。我们要知道,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或者知道不够透彻,你要想知道、想透彻知道,契入佛菩萨的境界,经教是我们唯一入门的手段。我们从经教里面去「读诵受持」,还要落实,落实就是「为人演说」,你得要做到,而后说到。我真干、我真做!与经教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恒常的相应,长时间的相应,不知不觉就契入了。所以熟了,熟透了,那就不是有意去做的、刻意去做的,自自然然没有一样不相应,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说话,字字句句相应。到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了,至少你是法身菩萨。菩萨怎么成就的?长时熏成的!我们常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成的。

 

经文,诸位看开头是用『了知』!跟前面不一样,为什么?清凉大师批注里头有,到底下一段我们就看到了。他说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句是佛的境界,所以说「了知」,不像前面九条,前面九条讲「证知」,菩萨可以证知。这是佛境界,只说了知,我们讲到后面再说。经文教我们『了知法界无边佛』,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无量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我们是众生,无量无边佛有没有现在我们面前?有。我们怎么样?我们不了也不知,了是明了,我们不明了,也不觉知。其实统统在我们面前。『神通海智光明』。

 

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得问问,有没有几分印象?不敢讲多,有没有一分二分体会?如果有个一二分的体会,实在讲就相当不容易了,为什么?果然有个一分二分的体会,夫子说的「不亦说乎」,你就有这个味道了。如果你完全不能够了知,你一丝毫的法喜都体会不到,这是真的。为什么没有办法体会到?我们可以说这《华严》从头到今天,我们讲了一千九百个小时,你没有认真的学,你要认真的学,多少几分你肯定是能体会得到的。就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年级有一年级的境界,你契入!从一年级升二年级的时候,二年级的境界你体会到了。年年升级,境界、智能年年增长。《华严》我们读到今天,这一千九百个小时,没有空过,怎么会不入境界!怎么会不生欢喜心!怎么可能还会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哪有这种道理?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同学很多,我们同样学习一个法门,到最后有人成就,有人退转;这桩事情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很多!其中,我们不敢讲那些退转的都是没有成就的,这是我们凡夫眼睛里面如是观,实际上,可能那些退转的人里面有很多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他在那里表演,教导我们,如果留恋于世间尘缘,五欲六尘这种享受,就退转了。

 

如果在圣教心性里面得喜悦的,得法喜充满的,这个人在一生当中成佛、成菩萨,永脱轮回十法界。他再到十法界,再到六道三途,那个身分是菩萨身分,他是来为众生示现的。就像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为我们所表演的,其目的无不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转凡为圣。无论做什么样的示现,目的是一个,绝对不是教众生迷惑颠倒。所以他们的示现,有示现正面的,有示现反面的,统统是教学。所以,无不是大智、大德、大能、大慈、大悲!所以叫「神通海」,海是比喻广大、比喻深,深广无际,用海来做比喻。这个大用所依还是「智光明」。我们再看最后这一句,第十一句:

 

【了知一切佛力无所畏法智光明。】

 

这个『法』是贯穿上面去的,就是「了知一切佛力法、无所畏法」。一切佛法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谚语常常讲「佛法无边」,这是真的,佛法无边,无量无边。这个地方举二法做例子,一个就是佛的力法,佛力就是十力。世尊为了教学方便起见,佛的能力没有边际,没有头数,我们讲八万四千、无量无边,实在讲佛的能力没有法子形容,没有法子能够说得出,这是真的,一切言语、比喻、形容都达不到。佛在这个经上把它归纳为十大类,十代表无尽,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佛的十力。无畏也是没有边际,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叫四无所畏。「十力」、「四无所畏」称赞如来究竟圆满的大德大能,这种德能之所依是『智光明』。

 

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智光明」。在这个经上,大威光菩萨在表演给我们看。他是怎么学的,为什么他一见佛,听佛一说法,他的智光明就开发出来?这是我们平常讲,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机会见到佛。佛现相,他眼见相,觉悟了;佛说法,他耳闻法音,彻底明白了。我们一般中国人教下讲「大开圆解」,宗门大德讲「大彻大悟」。借着佛的光明,把自性的光明显发出来了,这就叫传灯。我这盏灯没有点燃,你那个灯是点燃的,我这个灯借你的火,把我的灯点燃,我的光明就生出来了,跟你的光明无二无别,光明遍照。所以佛门传法也叫传灯,灯灯相续,正法久住。因此,佛法的修学,我们就明白了,智光明不开,不算成就!好像读书一样,智光明不开不能毕业,你拿不到毕业证书。智光明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了知,你就成就了。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的果位是初住菩萨,圆教!大乘圆教,你就证得这个果位。在遍法界虚空界,对人对事对物,你用真心,你不再用妄心。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得一点启示,这个启示是,我们自己觉悟,我们要从哪个地方下手?《楞严经》上讲「最初方便」,就我们现在这个程度、这种根性,我们从哪里下手?实实在在说,世尊慈悲,在经论上千嘱咐万叮咛,真的,这句话说了千万次,「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告诉我们入门下手的方便。「受」是什么?你进佛门,受三皈、受五戒,接受十善,接受经教!问题你有没有真的受?形式上受没用处。真的接受了,接受过来要当作宝贝。什么宝?这是能帮助我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我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宝物。我接受过来之后,我要知道保持,不能把它丢掉!怎么保持?念念相应。起心动念,念念与三皈、与觉正净相应,念念与五戒、十善相应,念念与经教相应,这才行!这叫「持」。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受持相应。真的做到了,现在人讲落实,真的落实,这叫学佛。

 

经教,品类很多,我们可以随顺自己的根性,随顺自己的程度,随顺自己生活习惯,这样学起来容易,不难,选择一种,一门深入。你得要问,其实很多人问,我选择这一种,其他的经论,我可不可以看,可不可以听?初学的时候,不可以!古时候一般讲五年之后就可以。为什么?初学要在一门扎根,你还没有根的时候,不可以。为什么?对你没好处。你有了根,对你就有好处,你可以吸收它的养分。所以其他经教可以看、可以听,但是你始终是修学你自己的一门。我听了,我看了,我把听到、看到的那些好处都吸收在我这一门里头,使我学习的这一门更充实、更圆满、更究竟。所以说是以无量法门帮助我这一门,我这一门无论是自行、是化他,一门里面就包含了无量法门,不可思议!所以初学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

 

经上讲到一切佛的「力」,大乘经上佛常常给我们讲,如来果地上有十种殊胜的能力,第一种叫「是处非处智力」。是处非处智力,这个意思是佛了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佛的智慧没有障碍,任何一个众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他都知道、都明了。所以佛说法何以那么样的契机?众生要是有缘遇到佛,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原因就是佛知道他过去生中修学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教导他非常契机,我们今天讲的投缘,哪有不得度的道理!

 

古大德在这个意思里头,特别给我们说明,譬如做善业一定得善果,造作恶业一定得恶报,这叫「是处」。什么叫「非处」?譬如造的是善业,得的是恶报,有没有这个事情?有。这怎么解释?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过去生中,他造的恶业多善业少。这一生他所造的善业,而得到是不善的果报,那是他过去生中造的业,是那个业的果报成熟了。今生所造的善业还没有成熟,果报在来生、在后世。也有果报在这一生就现前了,那是要特别修学大善,修大善,养大德;这个善德把你过去生中不善的业因,它有力量能够把它盖覆住,过去生中不善的业因,现在不会结果。你这一生修的大善,这一生果报提前成熟了,这样的一个原因。有人一生造恶业,但是他果报不错,还大富大贵,这什么原因?他这一生受的这个果报,是过去生中修的,因果通三世。这一生所造作的不善业,果没有成熟,果在来生。所以佛法里头常讲,「欲知前世因」,我要想知道我过去生中造的是什么样的因,「今生受者是」,这一生你所受的就是你前生所造的;「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想我来生果报怎么样,那你就好好去想想,这一生当中我所做的是什么,感得来生果报。因果通三世,真的不是不报,所谓是时辰未到,时辰到了,哪有不报之理!

 

所以,因果报应是真理,我们在讲席里面说得太多!「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么不空?因果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人与一切众生不可以结恶缘。恶缘不仅不能在形象上表现出来,念头都不能生,我们才能成就一个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第一个因素。所以在顺境里面起贪爱,在逆境里面生厌恶,都是障碍圣道,什么人吃亏?自己吃了大亏!这些事实真相,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清楚,他们了知。

 

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于一切人事物可以受用,受用要随缘、要随分,决定不能有控制的念头,决定不能有占有的念头;有控制念头,你就迷了,有占有的念头,你就造业了。人在这一生当中,如何能像诸佛菩萨一样不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只要能做到这两句就差不多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念头尚且没有,哪里会有行为?然后在这个世间就可以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得大自在!就像《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佛菩萨的境界,那是佛菩萨的生活。我们行吗?行。大心凡夫就行,就能入佛境界。心量小了,不行。一定要常常想到,大乘经上佛教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于一切众生生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跟诸佛菩萨同生一个心。诸佛菩萨如是,我亦如是。诸佛菩萨能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我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一生快乐无比!不亦悦乎,不亦乐乎!

 

第二个是「业智力」,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造作。这跟前面不一样,前面讲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这是专门讲造业。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这里头有了问题:未来一切造作,佛都知道,那这个业不就变成定业了吗?要不是定业,佛怎么会知道?佛知道,决定没有问题。虽不是定业,那个业是千变万化,随着你的念头在变。你念头怎么个变法,佛都知道。譬如我们今天想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明年怎么做法,后年怎么做法,我们写一个十年计划,佛知道往后你十年要造什么业。可是到了明年的时候,我的计划要修改修改一下,哪个地方觉得不大对劲,当你念头才一动,佛又知道你哪个地方要修改,是这么个道理。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都知道,起心动念是你的「意」在造业,言语是「口」业,身体的动作是「身」业。佛有能力知道你的过去、现在、未来,单从「业」上来讲的。这是佛容易观机。这两条非常重要,应机说法,佛有这个能力。

 

第三「定智力」,定是讲禅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无量无边,佛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你修学的方法,知道你修学的过程,知道你禅定功夫的浅深,也知道你禅定的成就。譬如世间禅定,得初禅的,佛知道他一定生初禅天。初禅有三层,你虽然得的是初禅,禅定得的是初禅,得初禅功夫也有上、中、下三品,所以生在初禅天也不相同。二禅、三禅、四禅都是有三层,上、中、下三品。四禅里面还有些小乘人,小乘三果阿那含在那边修行,他境界一提升就出三界六道,证阿罗汉果。这些人他们学的法门不一样,功夫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它有五层天,叫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很多罗汉、菩萨在那边住。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天,叫做无想天,也是修禅定去往生的,修无想定;这个定成功了,在四禅无想天,我们佛门称这外道。所以四禅相当复杂。这叫世间禅定。再往上叫四空定,那到无色界去了,没有出六道轮回。出六道轮回最低限度要阿罗汉,阿罗汉修的九次第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第九定超越了,出了六道,出了三界,到四圣法界里面去了;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到四圣法界去。十法界,禅定的功夫,这个我们一定要懂。

 

第四是「知根力」,知一切众生根性,上、中、下不等。上根里头也有上中下,中根里头也有上中下,下根里头也有上中下。一切众生什么样的根性,佛知道,所以佛能够应机说法,能够普度众生。

 

第五,佛知道「欲」,一切众生种种的欲乐,欲是欲望,他所喜爱的,他所希求的;希求的是欲,喜爱的是乐。众生各个嗜好不相同,教化众生这里头有个秘诀,投其所好,他就很喜欢来学。如果你所教的这些东西是他不喜欢的,他来了一次,第二次不想再来了。这一点佛智慧、能力圆满,我们不行。虽然不行,现在我们发心,选择了多元文化社会教学这个行业,也得要学着观机。学习观机,细心观察,要对于这个社会全面观察,看一切人起心动念,他想些什么,他希求什么,他爱好什么,不能不了解。然后也要学佛菩萨一样,投其所好,来指导他、教导他,帮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所以在今天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学习。学习决定没有时间性的,决定没有年龄限制的,没有文化限制,或者是信仰的限制,没有;学习什么都没有,一切限制都没有。从小到老,要在佛经里面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永远没有终止的,生生世世都在学;学不厌,教不倦。我们现在在社会上,看到许许多多人得老年痴呆症,他为什么会得痴呆症?他不学了。你们诸位细细观察是不是这样?如果他人虽然老了,天天还在学习,保险他不会得痴呆症。他像做学生一样,天天在用头脑,天天在学,活到老,学到老。寿命到了,走的时候头脑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怎么会得痴呆症。得痴呆症是什么?什么都不想学,什么都放下了,人就痴痴呆呆的,不就是这么回事情!佛菩萨里面没有一个痴呆的,阿罗汉里头没有一个痴呆的,你看在中国历史上这些祖师大德,哪有得痴呆症的。但是现代有,现代有出家人得痴呆症的,他为什么会得痴呆症?他不学了,他年岁大,不学了。如果年龄虽大,八十、九十,还一样学得很起劲,他怎么会得痴呆症?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好学。我们要有一个殊胜的爱好,爱好是什么?教学。欲是求学,乐是教学,教学相长,其乐无穷。如果我们培养这样的根性,遇到佛菩萨了,好教!我们具备的条件够,就非常容易成就。

 

第六条是佛有「界智力」,这是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界分是什么?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分别。佛知道一切众生有种种分别。所以佛有智慧,你喜欢分别,佛就叫你天天在那里分别,从分别,分到最后无分别了,你就成功了。哪一天能够恍然大悟,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二。这个习气是俱生烦恼!「本来无一物」,这是《坛经》上讲的,哪来的界?所以界分是属于抽象的概念,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但是它起作用,它起障碍,帮助你生烦恼。佛知道,佛明了,佛有智慧,有能力对治。

 

第七叫「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这个话怎么说?我们用现代话来说大家容易懂,知道你修学某一种法门,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佛有这种能力。譬如,我们今天看这个学校里面的学生,你看他读哪一个科系,看他用功的勤惰,就能够知道,他将来在哪一个行业,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凡夫的判断。但是,总是比不上佛,为什么?佛知道前生后世,知道因缘果报,这个我们没有办法晓得,这个道理就深了。一切道,一切众生所行之道。譬如我们今天同学们多数都是学净土的,净土是一条道,这个道路通达到哪里?通达到西方极乐世界,通到阿弥陀佛。如果有坚定的信心、愿心,执持名号求生净土,我们就肯定你将来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只有这么点小本事。世尊他本事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知道你将来是什么样的成就。譬如修十善业道的,他肯定生天,欲界天有六层,再仔细观察他对于情执之浓淡;情执很浓的,生的天不高,情执淡薄的,他生的天就高。他修定,定能把情执伏住,并没有断,伏住是什么?不起作用,这个人肯定生色界天。看他禅定功夫的浅深,他生色界哪一层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这些都是属于「至处智力」,一切道范围就太广、太大了。

 

第八是「宿命智力」,佛有这个能力,知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任何一个众生,他一世、二世、百世、千世、万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在哪一道,他受的是什么身,他叫什么名字,他在那一生当中做了些什么事业,寿命长短,统统知道。我们讲「宿命通」,没有障碍。

 

第九个「天眼通」,眼的能力没有障碍,能够见一切众生,生的时候、死的时候,或者在善道、或者在恶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没有见不到的。有天眼,他有天耳。我们以为我们藏起来,或者是心里头起心动念没人知道。没错,人不知道,人没这个能力,跟我一样是凡夫,佛菩萨知道!再跟诸位说,鬼神知道,鬼神有五通,有天眼、有天耳。中国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人容易,欺天不容易,欺鬼神不容易,佛菩萨更不必说了,你没有办法欺骗他。

 

最后一条叫「漏尽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烦恼断尽,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要不要再到十法界来?不需要。他来的时候,那是度化众生的,决定不是业力。业尽情空,他不造业了。示现在九法界,跟九法界众生和光同尘,但是你要晓得他不造业了。

 

今天还有一个小朋友问我,问得很好,他说要怎么样做,才能把自己的妄想烦恼断掉?我看他只有十二、三岁,能提出这个问题,很难得!佛菩萨跟我们一样生活、一样工作,示现在人间,他就是心里头不生烦恼。实在讲,我们读《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就入这个境界。你看,他跟忍和尚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最初方便我跟诸位讲过,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我们起心动念还想管事,想控制、想占有,据为己有,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是凡夫,你就生烦恼,不生智慧。到哪一天你能够转过来,真正放下占有、放下支配,你就会跟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了。

 

所以凡圣是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觉迷。没有占有、没有控制是智慧,有控制、有占有是迷情、迷执,就这么一念之差。有迷执,或者叫情执,他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东西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了,不但六道里头的业他不造,十法界的业他也不造,从此以后不造业了,这是法身大士。所以自己知道「不受后有」,知道自己入大涅盘的境界。这十条叫「佛果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这经上讲的「一切佛力」。

 

后面还一句『无所畏法』。《大论》里面讲的四种,如来果地上有四种无畏,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第一个是「总持无畏」,什么叫总持无畏?闻一切法、见一切法他能够忆持不忘,他有这个能力。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个能力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讲记忆力好。听了、看了,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为什么那么健忘?我们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见闻觉知落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是个档案室,收藏到里面,要用的时候,调不出来,这就叫健忘,麻烦在此地。他们那些人高明,随时要用,立刻就调出来了,他没有障碍。我们是杂念太多,所以记性就不好,这个很容易证明。你看,儿童记忆力好,大概到十五岁的样子记忆力好,十五岁以后,记忆力慢慢就退化了。为什么?他知道事情多了。他慢慢学会操心,他生烦恼,不生智慧。童年的时候,一切事情不需要他操心,不需要他过问,所以他心清净,记忆力好,读书一遍就能背诵,这种学生很多!一遍能背诵。三、五遍能背诵的,人数就太多了。这就叫总持无畏,佛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他能过目不忘,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无量无边的诸法,他都能够记得很清楚。不像我们,我们储藏在阿赖耶识里头,调不出来,他很容易,随时都能现前。

 

第二种无畏叫「知根无畏」,他知一切众生差别根性,这是什么?说法应机。第三种叫「决疑无畏」,一切众生有任何的疑惑,你只要提出来,佛都能够给你开示、给你讲解,帮助你断疑生信。换句话说,你遇到佛,你出再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他,辩才无碍。第四个是「答报无畏」,专门对付一切人提出的一些难题,佛都有能力答复。换句话说,诸佛如来面前,没有任何问题能够把他难倒的,能够叫他答不出来的,没有,肯定没有。所以有这四种无畏,总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佛在大众中讲经说法,没有畏惧。这个叫如来果地上的四无畏。这是把经文里面十力、无所畏法略略的给诸位介绍了。

 

我们再看后面清凉大师的批注,这一看就明了。「十一佛德智明」,这一条是讲佛德智明。「降魔制外」,佛的德、佛的智,它起的作用是做什么?就是降魔制外的,魔是魔王,外是外道。佛的德(德就是能)、佛的智慧能够降魔制外,所以特别讲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后三佛境,故但了知」,十一句里头后三句是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句都用「了知」,跟前面用的不一样。前面有用入,有用得,有用证,唯有后面这三条讲了知,因为这是如来果地上境界,菩萨能了知;换句话说,还没有办法证得。「余可证知,故得云入」。得云入者,清凉大师在《钞》里头也有说,他说「通彻名入,入亦证也」,这是《智度论》三十一(就是三十一卷),引用《智度论》上的话来说。通彻,通达、彻底明了就叫入,入也是证的意思。「得者,获之在己也」。什么叫得?我自己获得,我自己通达,我自己明了了,这叫得。所以「得」是自己得真实受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25日17:56: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22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