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6/12/21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15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早上提到几个事例,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确实肯吃亏、确实心地善良,都会感来好的因缘、好的果报。人生能无怨、人生能坦然面对、人生能敦伦尽分,都会有很好的未来,以至于有好的来世。所以师长常常告诉我们,好好的用这一生来修行,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这是非常好、非常中肯的给我们的劝告。其实我们心里想想,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为什么要咬紧牙关?要咬多久?我们会不会听到这句咬紧牙关:「这样子要几十年,好辛苦!」其实当我们听到这句觉得要咬很久很辛苦其实都还是我在作祟,假如当我们了解到咬紧牙关把习气给对治、给调伏,不要再因为习气让人生烦恼,能为别人想,这个咬紧牙关就能够不断的要求自己、克服自己,但是假如还是我执、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就觉得好像很辛苦。假如还是这个我执没放下,很可能咬一辈子不见得能对治我们的习气,但是假如我们扩宽了心量,我们想起当初皈依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习气就有勇猛精进对治的态度。
我们入佛门来,绝对不愿意再有任何人因为我们而生烦恼,因为我们而对正法失去信心,这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所以时时提起我们当初的初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了这分自我的期许,在对治习气的时候就不会退缩、不会懈怠。也由于不退缩、不懈怠,真正三年、五年依教奉行,这个习气慢慢就调伏好了,调伏好之后我们就是自由的人,不会再被自己的烦恼习气给控制,变成自己习气的奴隶。所以真肯干,咬紧牙关,不需要咬一辈子,可能三年、五年就得利益了,这时候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无所罣碍就是一来我们没有做我们烦恼的奴隶了,二来也不怕自己的习气又去恼害到众生。然后把自己对治习气、勇猛精进的经验随缘的跟大众分享,开示正道,度未度者。所以《无量寿经》的经句在我们当下都是可以力行、都是可以受益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剧本。
所以「敬于佛者,是为大善」,诸位朋友,我们读到这句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受?「我很恭敬阿弥陀佛」,那我们是不是大善?这个敬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我们每天磕五百个头、磕一千个头就叫做敬于佛者,这个敬完全表现在我们依教奉行佛陀教诲、师长教诲的程度,百分之百的恭敬、奉行,那真是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除了妄想千般皆不管,一句佛号要分明之外,这个念佛也时时觉悟,看自己这个念头是觉还是迷,实当念佛,念佛就是念念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截断狐疑」,对佛菩萨所有的教诲不能有怀疑,要依教去奉行,信、解、行,自然就有体证。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其实整个六道轮回为什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都是我们的习气、欲望在作祟,所以这一生我们能够无所欲求就不造业了。因为我们有所欲、有所贪,这个贪就是我们无始劫来业力的一个根本,贪念能消除,这一生能于人无争、于世无求,那就真正开始拔诸爱欲。对人没有控制、没有占有的念头,跟人就不对立了,跟人也不会起冲突。跟人没有控制的念头,只有一个态度,成就对方,有了这样念念为人的心,那就不会跟人家结恶缘,杜众恶源。所以整个经句我们在当下都能够真干。
夏莲居老居士说两字信条,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两字信条,就是「真干」二字。那我们有没有真干?什么是真干?夏老说到真者不自欺、不夹杂,这是真。真者,不自欺、不夹杂,真干;干是真正努力,不自恕、不懈怠。我们不能说我要真干了,但是不了解真干的意义所在。真是不自欺,要干真的,我们起心动念是觉还是迷、是真还是妄,自己时时能观照得到。不夹杂,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想观念有没有随顺圣贤的教诲,而不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从念头上不要夹杂。再来,从修学的法门也绝对不夹杂,今天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就一门深入,甚至于是我们今天跟师长学习,只听师长的教诲,听其他的法师讲严格来讲也是夹杂,因为很可能我们的知见、境界,其他法师讲的事实上理是相通的,但是我们境界不到,很可能听其他的法师讲脑子都有一点混乱,「怎么好像讲的不一样?」其实有可能一样。
师长这次到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了卫塞节的活动,庆祝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对这个世间的贡献,这两千多年佛教徒对这个世界有相当多的贡献,所以邀请师长参与这个会议,并分享他修学的心得。而师父在他分享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重点就是讲到他自己跟着三位老师学习的宝贵经验跟老人家的心态,因为佛法是师道,没有师道的承传修学很难成就。在我们佛门的修学有一本非常重要的基础经典,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经文一开始阿难就问佛陀,为什么很多人学佛得富贵谐偶,很吉祥如意,但有些人学佛好像人生命运没改变,甚至于还更糟,为什么同样学佛,但是所呈现的果报不一样?就因为阿难尊者这个启请,佛陀就讲到,因为他们在学佛的心态不一样,能得富贵谐偶者、能改变命运者,最重要的,他们「从明师受戒」,就是跟随着一个明白的老师,有修的老师,受他的教诲,这个戒就是他的教诫,要遵守他的教诲不去触犯,「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好好的依老师所讲的赶快去做。
其实我们假如对师父的教诲,最常告诉我们的,从十六个字开始放下,精进奉行,绝对得法喜,绝对得很大的利益。我们常常想到能遇到师长的教诲那真是我们无始劫来相当大的福分、幸运。你看师长怕我们对经教的领会有限,你看老人家,一个「菩提心」还帮我们把它延伸,让我们好理解,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其实我们看到这些教诲的时候都会非常的感动,因为这个教诲的背后都含摄着师父对我们无尽的关爱、护念,都时时刻刻想着要让我们得法的真实利益,以至于师父那一段「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这段话当中是师父把整个佛陀的教诲、行持最重要的几个行门帮我们给挑选出来,让我们直截了当学佛菩萨的心地、佛菩萨的行为,就从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来落实,这都是大慈大悲。我们能精进奉行,绝对不懈怠了,这是真干。
而师长在讲经当中最常提起的一些例子,那都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不能听太多次了变成左耳进右耳出。佛经上提最多遍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师父的教诲亦是如此。所以师父常讲他跟李炳南老师学习的时候三个条件,诸位朋友记不记得?对,三个条件,师父守了多久?师父守十年,我们的程度要守几年?我们还是守一辈子比较稳当。这个三条叫师承,没有这三条绝对没有师承。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也指出来,绝对没有无师自通的。大家去冷静看看,现在很多邪师,你看他们有没有讲说他的老师是谁?他都说我可厉害了,我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那个完全没有师承。你看很多讲课的老师,念念感恩老师的教诲,这才是有师承下来。所以我们走到哪个净宗的道场绝对都有师父几位老师他们的尊相,以至于韩锳馆长,对师父恩德相当的大,师父都是时时感恩老师们、护法们的恩德,师父也把知恩报恩演给我们看。所以除了师父讲的经以外,我们其他的经不听。
虽然我们没有跟在师父旁边,但是看电视的时候那就如对目前,叫至诚感通。不能说我又没有跟在身边又不能问,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人家孟夫子跟孔夫子学习,孔夫子也不在了,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学习,莲池大师也不在了。但是至诚的心,这个时空本来就是假的,整个心与心,我们跟孔夫子、跟古圣先贤、跟佛菩萨频率就接上去了。所以印光大师常说「诚敬」二字,那是最妙的修学态度。这是第一个,只听师父一个人的教诲。
第二个,我们要看的书要师长同意。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些现象,听说某某人讲得不错,然后大家就印了,全部都发了,也都还没有确定所讲的这个知见对不对,大家一窝蜂。确实这个心地也很好,「呷好道相报」,好像觉得不错,这个讲得很好,《论语》讲得很好,什么讲得很好,马上就发下去了,这时候我们接受的人有没有警觉性?要不要有警觉性?要,你要问一下这个人说的跟师父的教诲相不相应。真的,有时候我们接触一些知见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但是它马上会影响我们,而且都是我们不知不觉。所以确实,知见的污染是完全提防不了,人家要叫我们去喝酒,叫我们去做那些纵欲的事情,我们马上知道不行,可是知见里面掺杂分别、执着,有时候我们不容易认得出来,所以这时候还是要老实一点,师父有讲某某大德的东西可以看我们再看,不要自己自作主张,反而污染了自己而不知道。我们同修之间也要有这个警觉性,没有师长印证、没有确定跟我们法脉完全相应的教诲,也不轻易拿给别人看,不然有时候我们善心行恶事那是有可能的,「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第三,我们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其实这个不只是我们一开始接触师父,我们跟师父学习的心境是要放下以前的东西,不可以觉得自己有什么,应该要倒空自己,虚心受教。不只是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要这样,这一辈子学习,面对自己的师父都是这种心境,绝对不能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什么。所以弘一大师晚年的时候曾经说到,他是「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你看,弘一大师一生有这么高的成就,自行利他,他的心里面都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心上还有觉得我们有学什么,我们有做什么,其实都已经染了名闻利养的心。你说我们在利他的过程,那也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做利他的事情,那都是众人一起努力。我们是深怕因为自己的螺丝钉这个角色没有做好,把利益众生的事给搞砸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实上我们真正在做弘法利生的事,那也都是佛陀、诸佛菩萨的加持还有福荫,真的,我们现在佛弟子都是在享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我们炎黄子孙现在都是在享祖宗的福分,能做些什么那都是祖宗的阴德在庇荫,哪能说我们在度众生,我们帮人家做了好多事情,不能有这个念头,而且那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春秋时候晋文公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身边有几位大臣陪着他十九年的岁月,其中有一个臣子叫介之推,他看到自己的君王晋文公饿到昏眩过去了,没东西吃太久了,他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熬汤给他的国君吃,止他的饥饿。你看连自己的身体都能供养给君王。
而当晋文公回到晋国当上君王的时候,其他跟在一起的大臣开始在那里「我的功劳大,你的功劳小」,在哪里比来比去,当下介之推一句话都没讲就离开了。他在为君王付出的时候是不是为了那个功名?绝对不是,都是一种自性,这种君臣道义的流露,所以现在要在那里论功行赏,他觉得很羞耻,他就走了。接着介之推先生讲了一句话,「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一般拿人家的东西就叫做偷盗,况且是贪上天的功劳说是自己出的力?今天晋文公能顺利回国,那是他祖宗福荫,那是多少大臣流血、流汗,怎么可以我一个人在这里论功?
所以这个事例在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来观照,你说我们有成就,在那里洋洋得意,没有祖宗、没有我们父母、没有老师、没有这么多朋友的相助,我们何来今天?所以人生假如起个念头,「我很了不起」,那已经是颠倒了。相同的,我们在佛门做事情,诸佛如来、多少的佛菩萨在护念、在庇荫我们,又有多少的同修们尽心竭力在付出,在帮助整个因缘的促成。还有师长,你看师父讲经说法四十八年,这么宝贵的教诲,才让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修学机会、修学的环境。所以确实我们的心上绝对没有念头说自己有学到什么,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把这个慢心完全的放下来。
所以这个三条攸关我们能否承传师父的教诲,承传整个净宗的法门。所以这个不夹杂就是依据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而且绝对不被其他的法门再引去到其他的法门去修行,不夹杂其他的法门,就是一门深入这个法门。所以在善导大师的教诲当中就跟我们提到,任何人来说有比念佛法门更好的方法,要不要去?释迦牟尼佛来说要不要去?也别去,因为他一定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因为佛佛道同,「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若人识得此法门,真的我们当下死心塌地修学念佛法门,「一切诸佛皆随喜」,一切诸佛说这个人真的有智慧,懂得选择这条路,那一切诸佛都会出广长舌相,都会赞叹、都会加持我们,这都是经上讲的。
所以蕅益大师也说到,「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这个他歧,除了其他法门,还有其他宗教都包含在这个他歧,不为他歧所惑,这在蕅益大师的教诲当中,这叫大智慧,所以念佛的人死心塌地念这句佛号那已经是六度总持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那是布施得彻底,连身心都能奉献出来;「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你看我们在念佛当中,身心放下了,贪瞋痴放下了,就是在六度总持了;「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还有一句,「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不跟人家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念佛的时候没有是非人我,没有间断、夹杂;再来「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那个念头不会东跳西跳,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禅定就是非常专注,不取于相,不会妄想纷飞,这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我们老老实实,这句佛号就是六度总持。
所以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才说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其他的方法,只要老老实实信愿行念这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且这个忆佛念佛是现前当来,有没有说临终当来?没有,你信心清净的念,即生实相。所以蕅益大师还有很多大德,他们往生的时候都不是第一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往生这个目标能不能定在临终以前一大堆人来助念然后拚拚看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定这个标准?你们怎么有点怀疑?能不能拚拚看,临终以前叫一大堆人来看看我的正念守不守得住?我们一定就是定在最低标准,到时候会很危险。所以学贵立志,志向要定深远一点,这么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表演,好,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定什么标准?你们心里有没有数?要定就要定开往生大会的标准,是不是?你们怎么没有反应?
你看香港有一位爵士,他的母亲念佛,全家人都信其他的宗教,结果他的母亲也没有叫他们别信其他的宗教,欢欢喜喜,你们信你们的教,我念我的佛,但是孩子都很孝顺,所以也没有干扰老人家修学。结果有一天她就对她的孩子们讲,说我们母子、祖孙一场,明天我要走了,你们就送送我吧。所有的子孙统统都来了,她就端坐在那里,然后说既然你们都来送我了,那你们就帮我念念佛吧。结果念了十几分钟,很短的时间,坐着就走了,我相信那个当下一定都有异香。结果报纸还报。你看,不只她的子孙对佛法生起真实信心,真的不病不死就走了,也不是生病,她的子孙后来都念佛。然后报纸一报出来,那影响多少念佛人以及社会大众对念佛的信心。谁不希望不病不死自在走?有没有人不希望这样?绝对都希望。所以老太太表演这么好,我们目标要定在这里,一个人自在往生,能帮助多少众生起真实的信心。
我们身为佛弟子都是要为人演说,目标要定高一点,人假如没什么目标,目标很低,要精进都困难,甚至于是得过且过很有可能。你看《了凡四训》说「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我们假如目标定得高一点,对治自己的习气就会很精进。所以这里提到的不夹杂这才叫真。再来,干是什么?不自恕,不宽恕自己。不能在那说反正我比起其他人我已经不错了,这个念头那就不是真干的态度。绝对念头错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绝对对治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不能客气,这是不自恕。再来是不懈怠,我们昨天也有提到我遇到一群同修,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们这辈子能闻念佛法门,已经此生无有遗憾了,此生足矣,不再跟人计较任何东西了,所以我们往后的人生做任何的事情,一定跟往生有关才做,跟往生无关的不干。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跟往生有没有关系?敦伦尽分,一定跟往生有关。我们每天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在哪个角色上都为人演说,这都跟往生完全相关。但是谈一些张家长李家短,那绝对跟往生没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跟我的一些同仁们共勉,我们每天只做几件事情,第一听经,因为道理明白了信才会深,理明信深,信深了愿才会切,信不够深,这个愿常常飘来飘去,理明信深愿切行专,愿很切了,一句接一句佛号就非常专注,不打闲岔,所以听经重要。你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都是讲经说法,因为真的理明了,信自然就深,就自自然然自己主动去奉行了,就不用父母、不用老师在哪里要赶快修、赶快努力,这不是一个修道人的样子,修道人绝对是自动自发,不需要人家催。所以这都是我们观照自己的态度,一定是不待父母、老师要求我们才干。理明都要透过闻法,「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所以我们一心皈依师长的教诲,所以听经。
再来读经,读经就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地藏菩萨、亲近普贤菩萨。其实我们在读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地清净,那就是亲近诸大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听经、读经、念佛,师父也是常说有事情的时候敦伦尽分,专注去做,没事的时候绝不打妄想,赶快佛号提起来,在那里念佛。还有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有事情来,该尽什么责任,尽心尽力,绝对不逃避,然后在自己的本分上、工作上修六度、修普贤愿,那都不离开往生的方向、目标。所以一天除这几件事之外,敦伦尽分,尽心尽力,然后听经、读经、念佛,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不做,这就是不懈怠、不夹杂。
刚好我跟这群朋友讲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很有道理:「对对对,很有道理」,接着就有一个朋友说了:「蔡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很想跟你拍一张照。」诸位朋友,跟老法师拍一张照跟往生有没有关系?对,还闪光灯给师父闪闪闪得眼睛都有点花花的。然后我们很可能照完还拿着照片,「你看,我跟老法师照过相片」。你看,名闻利养都起来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曾经遇过有同修跟老和尚照照片,洗完之后还护贝到处送人。恼害众生!你跟老法师照的照片拿给人家,人家往哪放?所以念佛人要清净的心,依教奉行那是最实质,跟师父照相很可能我们自己的心都起贪着了自己不知道。他又说虽然你讲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们还是要跟你拍张照,这时候怎么办?要不要跟他们拍?有时候要恒顺众生,不然他回去之后人生很多烦恼怎么办?但是我还是没跟他拍,我马上就用出我最会的法宝,就是傻笑,我就跟他讲「老菩萨,先吃饭了」,我就赶快带他们进去吃热腾腾的面,后来也很自然的他们就没有这么执着了。所以我们很冷静看自己每天的生活,到底有没有跟往生相关,绝对不要再打闲岔,这样才叫真干。
我们在这几天所谈到的都是我们的人生不要埋怨他人,我们要懂得吃亏,但是我们要很冷静的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没有让人生烦恼,我们不怨人,可是我们所做的事都让人咬牙切齿,都让人家生很大的烦恼,那这个也不好,这就是我们也不能让人怨恨我们,甚至于要做到菩萨所在之处要让人生欢喜心。不只我们自己要无怨的面对人生,也要让我们身旁所有的有缘人对我们都是无怨,甚至于对我们都是欢喜、感恩、感动。如何让人无怨?我们冷静想想,他人对我们有怨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原因还是出在这颗心,万法唯心,还是出在这颗心。
所以怨是一个呈现的果报,我们细细去想想人为什么形成怨?因为它的源头在自私,我们只为自己想,不为人想,我们所接触的人开始就不平了,不平再发展怨气就出来了。我们只看到怨,却不知道怨的源头在哪里,那解决不了问题的。怨再出来变什么?再发展那就变成恨了。所以我们在那里想着不要让人家怨恨我,但是假如我们不去掉自私、去掉贪念,息灭贪瞋痴才能真正让人对我们无怨。我们假如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个戒都是时时替人着想,不可能跟人家结怨。
都是奉行六度,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你没有贪心了。所以这个六度度谁?六度是度自己,第一个布施,布施给人财施、法施、无畏施,但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贪心给放下、给对治了,所以布施对贪心,持戒对恶业,忍辱度瞋恨、嫉妒,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我们的愚痴,你看都是度我们的贪瞋痴。假如我们脾气很大,人家也会埋怨,假如我们愚痴,比方我们当父母的不懂得怎样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他人生该学的都没学到,后来很怨你,「都是你没教我」,我们的愚痴也造成孩子人生的障碍,也会受到孩子的怨恨。以至于我们当老师的人,把学生的观念都教错了,到时候他人生有很多无奈,会抱怨我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有了智慧,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要把做人处世的根基扎好,在学生跟我们相处的这几年当中,我们把这些很宝贵的智慧、经验赶快告诉他们,真的他们踏上社会的那一刻,他会觉得他跟人家不一样,这些处事待人的态度怎么我的老师有教,怎么他们都不知道?一比就知道高下。有一位老师他很会教学生,他跟他的学生讲,说我的学生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你看,他这么一讲,学生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当老师的学生都是最受欢迎。接着这个老师又说,因为我的学生一定处处为人着想。你看这个老师很善巧,把做人很重要的态度两句话就装在学生的心田里面。而且更重要的,这个老师一定自己先把为学生着想表演出来,学生都感觉到这个老师的用心,都很爱护这个老师,这个因缘成熟了,老师再讲这句话,学生在底下会点头,「对,你看老师这么为我们想,我们都很爱护他、爱戴他」。
所以要让人无怨,我们要无贪、无瞋、无痴、还有无慢,我们一傲慢就会让人家觉得很难受,跟人家结怨。所以修道人,「上善若水」,就要像水一样,你看大海都是在最低处,要谦退才是。更何况当我们傲慢的时候,人家会想「那个不是学弟子规的人、那不是学佛的人,还这么傲慢」,反而对正法都产生怀疑,这不对。我们看到人愿意来闻正法,那真的就像一个婴儿一样的爱护、呵护他,「如保赤子,心诚求之」,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习气去障碍他人的修行,要让人无怨、无贪、无瞋、无痴、无慢。
再来,不能怀疑他人,你看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就是觉得他都不相信我、不信任我,有的父子,父母跟子女之间关系处得很不好,很可能就是父母从小对这个孩子就不信任,就瞧不起这个孩子,可能比较疼爱另外一个孩子,这都是感情用事。对大儿子好,对小儿子比较不好,小儿子会怨我们一辈子,大儿子就得好处了吗?所以人真的不能够意气用事,不能情感用事,一定要用智慧,悲智双运才行。大儿子你宠爱他,他一定很骄傲,很傲慢。曾经就有一个人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功课比较好,小儿子读书比较不好,就特别宠爱这个大儿子。不只对儿子是这种分别心,对邻居、朋友也很刻薄,爱好虚荣,很刻薄,人家到他们家的屋檐下躲雨,他都给人家赶走,不让你们躲,心胸很狭隘,心胸很狭隘的人没福。后来那个大儿子很好,读到好的大学,结果意外发生了,淹死了,他在那里伤心欲绝。所以我们能时时积德,最重要要积德庇荫子孙,不能用这种宠爱、不平等的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众人。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