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集) 2007/3/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40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夫妇之间的这一分道义,就能让彼此的人生没有怨悔,反而都是时时感念。我们夫妻两人结婚都有共识,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代,有这一分共识、有这分孝心,两个人团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所以夫妻好合的,他的家道一定可以兴旺起来。所以在《中庸》里面,「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就像琴瑟同鸣一样非常和谐,非常相敬如宾。其实先生只要常常能够想到太太传宗接代的恩德,太太能够把家里、把自己的父母事奉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恩欲报,念念是念这个恩德。太太也了解、也体谅得到先生在外,看得到先生在外也是风风雨雨都扛过来,都为了这个家的生计、这个家的安定,彼此都是活在感恩的心中、感恩的这分情怀里面,感情一定可以和乐。
夫妻之间也要谨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舌头跟牙齿这么接近都难免会咬到,所以应该多包容、多宽恕才好。财物轻,绝对不能因为钱财,闹得夫妻以至于亲朋好友之间有不愉快。公公婆婆生日,不等先生说,自己主动的去买些礼物送给公公婆婆。而且日子到了还提醒先生,今天是爸妈生日,你赶快把这个东西送去给他们。先生当下体会到,这个太太帮我分忧解劳,而且爱护我的父母就当她的父母一样。财物轻,就没有什么怨了,更会体会得到有太太的帮忙,让家更和乐。相同的,当女婿的也要把自己的岳父岳母当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爱戴。所以不要当半子,要当就当彻底一点,真的是当自己的父母这样子事奉、看待。
我们听到大陆真的有一个女婿,他的太太生了孩子没多久就去世了,太太临终以前就嘱托他,拜托他一定要事奉好她的父母,这个女婿真答应,事奉了三十多年。因为他的岳父是瘫痪,岳母身体又不好,他太太的弟弟又是智商有问题,比较痴呆,你看要照顾这三个人不容易,他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下来。所以真的「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在这个社会道德比较沦丧的时代,还是有这些忠肝义胆的人给我们做表演,感动非常多邻里乡党,都主动的来关爱他们这个家。
这是提到了夫妇相处要再延伸到整个家庭的和乐。因为夫妇的相处很可能会连带着父子、兄弟,以及朋友,都会跟夫妻关系息息相关,父子能不能处好?兄弟能不能处好?朋友能不能处好?以至于是君臣关系能不能处好?都跟夫妇关系有连带。我们说枕边风很厉害,太太吹的风是德风,还是谗言、还是毁谤,还是斤斤计较,那就天差地别了。
我们之前有跟大家提到,有一位孙氏,姓孙的一位妇女,她的先生被后母虐待,她吹的是德风,都叫先生不要计较。后来分遗产,后母私吞了很多钱,又分了最差的地给他,他已经忿忿不平要杠上了,但是太太的劝告,绝对不可以跟后母、跟自己的弟弟过不去,你看这个德风一吹,她先生又心平气和下来。后来他的后母没几年,因为弟弟染上赌博,一下全部家产都败光了,流落街头。这个时候太太很有德行,又提醒先生,不能眼看自己的后母跟弟弟沦落到这种地步,要不计前嫌,把他们接回来奉养。后来他的后母跟弟弟良心发现,弟弟也把赌博给戒掉了。这样他们夫妻吃亏了吗?所以你看,兄弟、父子能不能和乐,跟夫妇关系很有影响。后来一点都没有吃亏,人欠你,天还你,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考上进士。自古以来,这样的家庭可能找不到十家,其中一家就是明朝这个吴氏,吴家娶了这个孙氏的媳妇,才能感来这么好的家道。所以绝对不能嫁过来,人家俗话讲「娶了老婆,忘了娘」,这样当媳妇就当得太没有道义了。
曾经在汕头有一对兄妹,一起合作做卖一些计算机用品的店面,生意做得不错,爸爸也满欢喜,兄妹这样同心协力很好,也很有发展。后来哥哥娶太太了,女儿也嫁人了,结果搞到最后不合,都为了钱在那儿吵,吵到最后分家。一分刚好开隔壁,开隔壁常常在那里拉客人,互相骂来骂去,客人愈听愈不舒服,自己家人在那里吵。到最后大家猜会怎么样?铁定完蛋的!没有人和,他生意是做不起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很大问题,还没娶太太、还没嫁老公以前相安无事,怎么嫁娶了以后兄妹都不和。兄妹一不和,谁最难受?父母每天在那儿不知道怎么过日子!所以没学《弟子规》很麻烦,「兄道友,弟道恭」,他们不知道,「兄弟睦,孝在中」。
有位女老师很善良,她学了《弟子规》以后更多方体恤她的先生。有一天她先生接到一个讯息,就是他的妹妹在夏威夷生活非常困窘,周转不开,身体又不好,所以她先生就找她商量,说我们拿点钱帮助妹妹。这太太欣然接受,就把他们夫妻俩几年来的积蓄,一次就把它都寄过去,一点都不跟自己的小姑计较。其实这个动作做下去,小姑记在心上,公公婆婆也记在心上。她就跟她先生讲,这个工作交给我,我帮你去做,先生内心也觉得很温馨。这位老师就跟我们提到,她打算去汇这笔钱。说完,刚好我们有位朋友跟银行特别熟,就跟这位老师讲我明天帮你汇。真的帮她汇好了,还跟这个老师说你方便的时候再把钱给我,我已经帮你汇好了。所以真的,这一分善心都会感来很多的善缘,大家互相随喜,互相成就。这是我们讲到夫妇关系还会延伸到五伦的每个关系上面。
再来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兄弟这一伦,而且这一伦不只是只有兄弟而已,我们再把它延伸开来,包含小姑跟嫂嫂的关系,也属于这一伦。或者是闽南话说「大小仙」,翻成国语怎么讲?妯娌是媳妇之间的称呼。没关系,翻不过来就不要勉强,大家就知道是「大小仙」。女婿之间也要互相友爱,妯娌之间要互相友爱,妯娌之间友爱是要真有修养。
在宋朝有位女士叫崔少娣,她要嫁的时候,因为她的先生是排行老五,她要嫁过去以前,她先生四个兄弟都已经娶太太,所以她是第五个媳妇。嫁过去以前,人家就说了,这家人四个媳妇常常都吵架,甚至于还打架,还有到厨房拿出家伙来,所以火气都十足。她嫁过去的时候大家都很担心,会不会凶多吉少?这个崔少娣德行很好,她过去之后,有什么好的东西都主动给她的嫂嫂。分配工作,婆婆分配一些比较重的工作给她的嫂嫂,她会主动去承担,说我是晚来的,让我先做,自己承担,主动去承担。吃饭都会先让嫂嫂先请,这是长幼有序,非常恭敬她的嫂嫂。
假如嫂嫂来跟她谈一些人我是非,谈别人的谗言,说别人的坏话,她一句话也没回嘴,静静坐在那里听,有时候笑一下。那个笑倒不是去迎合嫂嫂讲的这些是非人我,我在想那个微笑可能含着的眼神是「人之初,性本善」,你的良心迟早会发现。所以嫂嫂讲没几句,看没什么反应,也讲不下去了,一个巴掌拍不响,慢慢的就不找她讲这些是非人我。假如她的这些婢女、她的仆人去讲嫂嫂们的坏话,她会把这个仆人带来到嫂嫂面前认错,给人家道歉,处罚这个仆人。这样有没有很狠心?教育她才是真对她的慈爱。假如这个仆人大了,嫁出去了,这个习惯没有改,她一辈子都不好命。女人在家庭里面的人情世故假如不懂,那真的不知道会吃多少苦。藉这个机会教育了她的仆人,同时这么样教育仆人之外,她的嫂嫂感觉到什么?「我这些坏事都给人知道了」,她会收敛。再来会感觉到,我这个五婶都帮我保留我的颜面,都很替我着想。一般女子比较会专利,比较会想自己,自己要有比较好的利益,比较专利。一些劳苦工作她会推辞,辞劳,净挑比较简单的做,不肯吃亏,不肯多付出,专利、辞劳。喜欢听谗言,好谗,喜欢讲谗言,喜欢听是非,这些习惯比较不好。人家错了,我们把对的演出来,崔少娣能做到把利给别人,劳务、工作自己扛,不说谗言,不听这些是非人我。
把嫂嫂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视如己出。有时候抱着侄儿们,突然尿失禁,洒在她的身上,她一点都没有生气,欢欢喜喜的又把孩子打理好,自己再去换衣服。这些胸襟、这些表现都看在嫂嫂的眼里,一点一滴都在感动,所以才过了一年多,这四个嫂嫂就讲了一句话,说「五婶大贤」,我们这个老五,五婶大贤,很有贤德的人;「我等非人」,我们四个跟她比起来实在不像人。因为她的德行,感动到深深的惭愧,改过自新。你看一个媳妇的德行,把整个家族都转化过来,家道都兴旺起来。所以娶一个好太太旺三代,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后来读书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说到,真正有德行,不怕感化不了他人。所以「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明明白白的让给他,他慢慢的良心发现了。「三怒三笑」,他很无理面对,你都大肚能容的宽恕他,「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感化不了贪婪的人,感化不了脾气大的人,我们反求诸己。你看三怒三笑,他火气上来了,我们清凉的风把他吹下去,他那个火就烧不下去了。
弥勒菩萨的偈对我们人生很有启示,「涕唾在面上」,给你吐个口水在脸上,怎么样?「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假如我们去擦,手举起来,还要浪费热量,「我也省力气」,不用擦了;「他也无烦恼」,有时他气在头上,涕唾在你的脸上,你一擦他还觉得你要跟他打架,可能就杠起来了。所以他恶意对你,你还是微笑对他,这个架就吵不起来。过了之后,跟他一点都不计较,反而继续的照顾他、关怀他,他很快就能够感动。因为他冷静下来以后想,「这个世间居然还有这么有修养的人,不得了,我应该要跟他好好学习」,他对我们就好奇。我们的德行就可以帮佛菩萨、帮古圣先贤招生,招生他们来接触圣教。他们一研究,原来这个人是学《弟子规》的,他就会来学《弟子规》了。所以愈乱的世间,我们愈有德行,愈能够让众生对正法生起信心;反而一个逆境来了,就是我们为人演说的好机会。这是我们提到兄弟关系应该这样去扩展。
我们在整个伦常关系当中,时时记住「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你看我们第五伦朋友关系。朋友关系,在古代比较没有男女关系,一般男女接触都是明媒正娶多,所以男女的感情问题在古代比较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在现代,因为男女接触比较频繁,所以就纠纷很多,甚至于互相伤害,造成不幸的都有。所以男女关系开放,不见得是好事。我们都要了解,为什么以前说男女授受不亲?是因为情欲诱惑力太强,一般没有相当的定功过不了的。所以也常听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这句话,经典一定找不到。这句话谁说的?我知道谁说的,就是那个犯错了还不认错,还找借口的人。真是羞羞脸,犯错了还要给自己封个英雄,真是不象话。明明犯错了,就要承认错误,不然「倘揜饰,增一辜」,错上加错,口业。尤其假如是公众人物,这个口业不得了,很难算。因为这个话出去不知道误导了多少的人群,这个罪过都要算在他的帐上。
有一个很知名的明星,那时候犯错了,私生了一个女儿,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他说我犯的是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自己都犯错了,还把天下男人都拉下水,真是阿弥陀佛,只能帮他念佛。那时候我还有点冲动,想到台北地方法院按铃申告他毁谤,怎么可以毁谤我们男人的清白?他这个毁谤是毁谤到所有有德行的男人,都被他一竿子打翻了,这个罪可不小,是吧!很可能这些男人里面还有高僧大德。你当下认错,错就可以化小,又掩饰,那不知道要扩多少倍!
本来有这个冲动要按铃申告,后来心里想,我也没先跟他讲弟子规,所以我也有责任,我也有错误,所以不告了。但是我们冷静来想想,一个公众人物讲出了逃避责任的话,对于这些青少年他们学到什么?你看这些十几岁的男孩,「我们的偶像说他犯了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假如我不犯,我就不是男人」,你看这个误导多严重!再来,小女孩听了以后怎么样?原来男人都会这样,那我以后当太太,不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都会让年轻人的内心对于夫妇、对于男女的认知错误。所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愈是公众人物,愈是讲话有影响,愈应该谨慎,愈应该反省,愈应该负责任,话不可以随便讲。
「不再造新殃」,我们面对朋友关系,尤其面对男女关系,还没有走上婚姻,都一定要以一分善意,绝对不占朋友一点便宜,所谓「钱债好还,情债难还」。我们记得在公案里面有提到悟达国师,他当时候,因为皇帝送给他檀香木做的椅子,让他感觉「我是皇帝的老师」,一念傲慢心起来,冤亲债主来了。这个冤亲债主跟了他十辈子,他十辈子都是高僧,都有护法神。结果到第十世当了国师,起傲慢,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进来。你看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跟那么多世。那个恨很深,变成一个人面疮,很恐怖,命都快保不住。幸好他当初经过四川一带的时候,对一位长者非常慈悲,这个长者全身脏兮兮的,又生病,他亲手去给他料理都不嫌脏。所以长者跟他讲,你以后有难,到四川来找我。原来那就是佛陀的弟子迦诺迦尊者示现的。后来去找了这个尊者,才了解到他们是十世的冤业,迦诺迦尊者就帮他们化解,不要再下去。后来用甘露水把它化解完,传下来的就是《慈悲三昧水忏》,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我们不跟人结怨,不然到时候有个人面疮不得了。
很多人讲,人面疮唐朝古代才有,现代有没有?现代有!在台中有一位小姐,二十一岁,她的名字叫江翠裳,翠绿的翠,衣裳的裳。这个江小姐,二十一岁莫名其妙得了个病,这是她二十一岁的还没有得病以前的模样,长得非常秀气,庄严,她还是侨光商专的校花。二十一岁的时候得了一个病,就在脸上开始长瘤,愈长愈大,整整跟了她十八年。女孩子脸上长瘤,没有办法见人,很痛苦,每天在家里日子不知道怎么过,脾气也很大,家里人也都被她的坏脾气给吓跑了。妈妈,是自己的女儿,默默承受,那真的是母女两个就像活在地狱一样。十八年,这个瘤长到什么情况?大家看到没有?整个脸扭曲掉了,这个瘤比自己的脸还要大,快大两倍,这真是现代人面疮的事例,这都是前不久的事情。她没有办法过日子,而且确实这真的是一个人面疮。这里有一个男众的脸,你看这是男众的眼睛,这是鼻子,这里还有个嘴巴。有一个男众的相,脸在这里。待会下课大家可以来看一下。
她面对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没有办法活下去。可能宿世有因缘,遇到了郭惠珍医师,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证法师。就劝告她,把这三世因果的道理告诉她,结果这么一讲,她就回想到,她说这十多年来,她的眼前都有一个男众在那里晃来晃去。她告诉别人,别人都没看到,只有她看得到,这个就是她过去生的冤亲债主。她有一天在梦里面,梦到有个老太太跟她讲,「你还我儿子的命来,还我儿子的命来」,非常凶的对着她讲。她就很无辜的回了这个老太太,她说我才二十多岁,我哪有害你的儿子?结果她话说完以后,现了一个影像,她到了清朝去。在清朝的时候,她就跟这个男士有感情的纠葛,没有处理好,这个男士死掉了,自杀死掉了。那个冤就跟着她,到了她二十一岁的时候就附在她的身上。
听完以后,这位江女士就深深的忏悔,法师也引导她,冤家宜解不宜结,告诉她要跟他化解冤业,一起共修,一起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江女士她非常的恳切,你看她的脸整个变成这样,那活着比死还难受,所以知道了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可以带业往生,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念,非常恳切,念念相应念念佛,很快的很多异相都出来了。念了一段时间,可以感受到菩萨给她洒甘露,减轻她的病痛。后来预知时至,三天前就有一只鸟来她们家,在那里唱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以异相显现,后来她就念佛往生,而且烧出很多舍利子。这个照片是她要求人家帮她拍下来,拍下来以后,她就发愿,所有看到她的照片的人,都能够坚信三世因果,绝对不要再跟人家结恶缘。要坚信带业可以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都会有好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江女士这尊阿惟越致菩萨的愿誓,跟我们结了这段善缘。所以朋友,男女之间都要用道义,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占便宜,任何去伤害对方的念头,不可以有。
提到朋友关系,都知道朋友之间要互相劝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可是朋友在互相劝诫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生烦恼,他怎么都讲不听?有时候耐性提不起来。我们刚刚讲到,「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这句话在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刚强难化,所以我们自己要好好的对治习气。再来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宽以待人,对人要宽恕,不可以刻薄。他刚强难化,我们要更有耐性,不会跟他计较。而且师长常说「为人演说」,演得好,说话才有分量,这个先后顺序不能倒。自己做的没人家好,拿着道理要求别人,谁服?所以《中庸》里面讲了一段话,「所求乎子」,你对儿子的要求,希望他怎么样做好儿子,拿着这个标准你去事奉父亲,「所求乎子以事父」,自己做得到吗?「所求乎弟」,你对弟弟的要求,你自己先做到,去尊敬你的兄长,做得到吗?「所求乎臣以事君」,你对下属的要求,自己先做到了,真正是这样对待上司,你才有资格去要求下属,我们做到了没?「所求乎朋友」,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我们自己先做到,这样行,我们能做得到吗?都是先要求自己,先做到了再去劝别人,人家心里才服。不然他心里想,你五十步笑我百步,他心里都不服了,那个话能听几成?
在劝诫当中,孔夫子讲「君子信而后谏」,相信之后才劝;「未信」,还没有信任就劝,「则以为谤己也」。真是出外靠朋友,常常写错字,没人提醒就麻烦了,误导人。这些话对我们人生都有很大的启示。自己先做得好,自然,甚至于还没讲话就已经在劝别人了,用你的德行、身教就已经在劝了。朋友互相劝诫,我们今天是讲朋友这一伦,大家不要「朋友劝诫,其他不用」。其实朋友这一伦用在其他每一伦是一样的心境。所以父子要劝,君臣要劝,夫妇、兄弟都要劝诫,这都是本分。这一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五伦的道理都适用这一句经句。「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每一句经文都可以用在所有的伦常关系当中。我们用这种感悟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千,举一反一切。
互相劝诫,互相关怀,互相帮助,而且要不言家丑,互相赞叹。这互相赞叹就讲到了说话的智慧。话会说,能广结善缘,能一团和气;话不会说,甚至于可以丧邦,可以把整个团体搞乱。师长有一段教诲叮咛我们,在言语当中的分寸怎么去做?「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会感来什么?都有感应,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有感应。「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宽容都是人情世故的智慧。「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其实这段话,我们边抄边感受一下,在五伦关系当中,真的态度的不一样,感来的结果截然相反,天壤之别。「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
我们从这五段话,体会到言语的重要性。少说抱怨的话,其实言语能影响整个人和状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什么《无量寿经》清净三业先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人跟人已经很难取得信任,假如我们抱怨又批评别人,彼此的那种尊敬、信任关系统统被影响。以至于这分抱怨还会留在下一代的心中,造成他人格的障碍。我说到这里都想到我的母亲在说到我的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是讲他们怎么样爱护我们,所以我们面对这些长辈都是感恩。但有些长辈假如把这些上一代的怨恨、不满都讲给孩子听,孩子对长辈不会恭敬,他跟人也很难信任,甚至都有埋怨。这是破坏了孩子的清净心,破坏了孩子的人格,要有智慧。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不只自己记,还记到下一代去。宽容乃是智慧,你把大肚能容传给孩子,那是智慧。少说讽刺的话,讽刺显得轻视。这个慢特别厉害,傲慢的话,你一辈子学业、事业、道业都无成,慢也是万恶的根源所在,不可以长。
多说尊重的话,尊重反而增加了解,大家可以敞开心来谈话。再来,少说伤害的话,伤害形成对立,没完没了。多说关怀、关心对方的话,关怀获得友谊、获得情谊。少说命令的话,命令只是接受,他那个接受还不见得是心里接受。所以应该用心来带部属的心,不能只是权势那种强压在对方的身上。多说商量的话,因为「兼听则明」,集思广益,不容易判断错误。「偏信则暗」,只听信一、两个人的话,很可能会被谗言所害。「兼听则明」,明白,「偏信则暗」,这是魏征很重要的一段教诲。而且商量的过程也能够凝聚团队的共识。再来,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反而能激发一个人潜能。我们在鼓励的言语,最根本的是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坚信「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诸位朋友,我们谈了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都不外乎真正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以至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把它处好,这一辈子我们无怨无悔于人,理得心安,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不是察自己的不足?是不是尽自己的本分?之后能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这一生也能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诸位同修,我们每天念着「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会念得很欢喜。而且这一句真的念到心里面去了,有没有会看谁不顺眼?所以每天晚上念回向偈,「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我们就不会错失这个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了,我们这一生就无怨无悔。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