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勝妙法師、劉克雄教授 (第一五三集) 2015/7/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53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大德:時近中元祭祖法會,勝妙奉命為「祭祖專刊師道篇」撰稿。藉此機緣,奉上拙著,敬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大德不吝批評指教。二O一五年中元祭祖專刊師道篇:東西方聖哲無不以身垂範講經教學——釋勝妙
簡介
自古以來,對後世產生重大而長遠影響的東西方聖哲,都是先行其言,以身垂範,然後講經教學,化導世人,所以能夠成其偉大,為千秋萬代後人所景仰與效法。
前言
起源於東亞的儒學,起源於南亞的佛教,起源於西亞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全世界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它們的先知與創始人是如何開展教化工作,而能得到如此輝煌的成功?
本文概述五位聖哲的生平,以顯示他們的身行言教榜樣,提供有志之士參考。猶太教先知摩西教學約四十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教學四十三年,基督教創始人耶穌教學三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三年,這些聖哲都教人愛人,所以「仁慈博愛」是他們教學的核心。
在他們的教導中,一致要求人必須孝敬父母,戒除殺人(或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惡行,並講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教人敬畏神聖、聖賢,因此他們的教學都包含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神聖教育,都是淨化人心、端正社會風氣的普世教育。
一、摩西
摩西,公元前十三世紀誕生於下埃及的歌珊,是猶太人的民族領袖,猶太教的創始人,也是《舊約聖經》前五本書的執筆者。《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領猶太人逃離古埃及,經歷四十多年的艱難跋涉,前往一塊富饒之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在摩西的帶領下,猶太人擺脫了被奴役的生活,學會遵守十誡,並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尊奉單一神宗教的民族。
摩西的一生可分為三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是四十年。第一個是在埃及王宮的孩童和求學時期,第二個是在米甸曠野牧羊時期,第三個是蒙上帝選召,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經曠野。
第一時期,摩西在孩童時就從母親那裡認識上帝,知道本族的傳統,並知道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母親敬虔的生活,建立他信仰的根基,成就他偉大人生的基礎。這時期他雖然有愛同胞的心,以救同胞為己任,但只是依憑自己的眼光、魯莽和血氣行事。失手將毆打猶太人的埃及士兵打死之後,為了躲避埃及法老的逮捕,摩西逃往米甸。
第二時期,在米甸曠野牧羊,乃是造就他、訓練他,磨盡他的脾氣、嗜好、雄心,使他變成一位柔和、謙卑的人,才能承擔上帝的重託。摩西在曠野受苦四十年之久,卻沒有一句怨言,可見他是多麼謙卑、多麼順服。《民數記》說:「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第三時期,摩西與上帝同工,率領猶太人民出埃及、過紅海、走曠野道路四十年之久。他在西奈山頂受到神親自傳達的「十誡」,並教導大眾這是神對猶太人的告誡,每個人都要遵守。以「十誡」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十誡」的內容如下: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於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土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不可殺人。
第七條:不可姦淫。
第八條:不可偷盜。
第九條:不可做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的所有。
摩西一百二十歲時,在摩押尼波山去世。他的一生,無論對人對己,以及對上帝的態度,都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裡,摩西都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先知。《舊約聖經》提到摩西約一百七十次,《新約聖經》提到摩西七十幾次,甚至在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先知名字不是穆罕默德,而是摩西。摩西在他死後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樣受到猶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甚至許多無神論者的尊敬。
二、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十世紀(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出生於古印度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他是古印度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佛教創始人。作為王位繼承人,悉達多太子每天過著幸福舒適的生活。但是由於天性仁慈,目睹世間眾生弱肉強食的悲劇,又感慨於人生、老、病、死苦的無奈,於是發起大願,十九歲即捨棄王位,為了尋求解脫世間眾苦的方法而出家修行。
出家之後的六年裡,他四處尋師訪道,遍參當時各宗教的著名大師,並精通他們的教導,但是仍然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他以六年的時間,奉行極端的苦行,使自己變得形銷骨立,甚至瀕臨死亡。最終他確認苦行無益於解脫,並終止苦行,通過正常的飲食而恢復體力。他總結,沉迷於欲望享樂是一個極端,從事於無益苦行是另一個極端,捨棄這兩個極端而行中道,才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於是他在菩提樹下進入甚深的禪定,觀照自己與眾生多生多劫的生死輪迴與宇宙真相,最後終於證悟無上菩提而成為佛陀(覺悟者),稱為「釋迦牟尼佛」,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成佛之後,釋迦牟尼佛開始講經教學,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社會各階層傳播自己親身證悟的真理,讓眾生也能覺醒,從而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由此創立佛教,指出眾生皈投依靠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佛寶」是指圓滿的覺悟者,也指每個眾生本有的覺性;「法寶」是指佛陀發現的真理,也指每個眾生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僧寶」是指追隨佛陀修學的和合團體,也指每個眾生的自性清淨心。由此可見,佛教的主要精神不在於向外追求,而在於向內開發自己本有的覺性、正智與清淨,所以佛教又稱為「內明」。
釋迦牟尼佛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自己自性本有的智慧,使智慧不能開顯,所以成為迷惑顛倒的凡夫,在生死輪迴中不斷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經由修行戒定慧三學,凡夫能夠逐步提升自己,斷除煩惱,開顯智慧,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如果能夠放下執著,就能成就阿羅漢(斷盡世間煩惱的聖者);如果進一步放下分別,就能成就菩薩(以成佛為目標、自度度人的聖者);如果進一步放下妄想,就能成佛(究竟覺悟、圓滿解脫的聖者)。
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既契合真理,也契合聽眾的根機,基於聽眾根性強弱的不同,佛陀給予不同的教法。這些教法可歸納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屬於世間法,聲聞、緣覺、菩薩乘屬於出世間法。
一、人乘: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能避免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而投生人道。
二、天乘:奉行十善及修行禪定,就能超越人道而投生天道。十善是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言、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不粗口傷人);意業,不貪、不瞋、不邪見。
三、聲聞乘:修學四諦法門。了知世間眾苦,修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斷除煩惱(見解的迷惑和思想的迷惑),就能證悟永恆安樂的涅槃,成就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
四、緣覺乘: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真諦之理。一切有為法都從因緣而起,有情眾生生死流轉不出十二因緣法。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然後逆觀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由此因緣生滅,而悟非生非滅的道理,因此稱為「緣覺乘」,這一類聖者名為辟支佛。
五、菩薩乘:發大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悲智雙運,廣度眾生出生死海,達涅槃岸。修行達到福德與智慧圓滿,即超越聲聞、緣覺二乘的境界,至無上菩提究竟成佛的果位。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直到八十歲離開世間為止,所度化的眾生無量無邊。他所說的教法集結成浩瀚的三藏經典,傳播全世界,利益後世無量無邊。
三、孔子
孔子,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周朝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古代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有弟子三千人,賢弟子七十二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從小過著清貧的生活,做過一些粗活,學會很多技能,而且禮、樂、射、御、書、數無一不精。孔子年輕時就立定做學問的志向,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都稱讚他「博學」。他在三十歲左右就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脩」(學生致送教師的禮物)的人,都收為學生。如顏路(顏回的父親)、曾點(曾參的父親)、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回等,都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國大夫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也來學禮,可見孔子的辦學已名聞遐邇。孔子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他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三十五歲時魯國大亂,孔子到齊國,受到齊王的賞識,但是未得到重用。五十一歲時,孔子就任魯國的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政績卓著,四方效法。五十二歲時,晉升到大司寇,魯國大治,齊國由此感到很害怕。後來齊國送八十名美女給魯國,魯國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於是孔子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這年孔子五十五歲。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得到各國國君的敬重,但是始終未得到重用,無法實現推行仁政的政治抱負。六十九歲時回到魯國,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的工作。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易》、《禮》、《樂》、《春秋》。七十三歲過世,不少弟子守墓三年,子貢則守墓六年。弟子們和魯國人搬遷到孔子墳墓附近來住的有上百家之多,於是那地方就稱為「孔里」。
孔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達出對古代傳統文化敬慎尊重、深信愛好的態度。孔子本身道德涵養極好,弟子們認為他具備「溫、良、恭、儉、讓」五種美德。他不僅以言教,且以身教,所以凡是受過他薰陶的人,無一不佩服他的偉大。顏回曾高度讚歎孔子說:「對於夫子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愈望愈高,高不可窮;我努力鑽研,愈鑽愈堅,深不可測。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難以捉摸。夫子善於一步一步引導我往前學習,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見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充滿喜悅,想停也停不下來。我竭盡才力學習,但是夫子的學問與道德如同峻絕高山立在面前,雖然我想跟從它,但是卻無路可以到達!」
孔子教學的核心是「仁」,強調人必須有仁愛之心。孔子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聖」,而仁是通向聖的台階。其他德目如孝、悌、忠、恕、禮、義、謹、信等,都是用來成就仁的。孔子明辨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勉勵人以成就聖賢君子為人生目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在現代,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在中國是影響力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耶穌
耶穌,公元前四年生於以色列的伯利恆,他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在世三十三年半的時間。傳說耶穌十二歲時,曾隨父母到耶路撒冷神殿,他進了神殿後就不願離開,連回家都忘了。他母親來找,他反問道:「為什麼找我?你們不知道我應在我父親的家裡嗎?」年輕的耶穌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在人間負有重大使命了。耶穌長大後,走遍了中東各地,默默的充實自己。到了三十歲左右,在約旦河施洗約翰那裡受洗。受洗禮後,被聖靈引到曠野戰勝魔鬼的試探。
耶穌三十歲時,開始出外任教,講述天國的道理。據說他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他的頭上出現了一輪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的看見他。耶穌不斷的為人民做好事,免費為百姓治病與驅魔,慢慢的愈來愈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
他說:「窮人在精神上是有福的,因為他們的精神屬於天國。悲痛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得到安慰。懦弱者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得到土地。渴求正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得到滿足。仁慈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仁慈。心地純潔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見到上帝。建立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被稱為上帝的兒子。為正義受到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屬於天國。為了我,你們受到辱罵、迫害,以及各種誹謗、中傷,那你們是有福的,你們在天國裡將會得到極大的幸福和歡樂……」。
耶穌讓門徒們傳揚福音,並從門徒中選出十二個人做使徒。耶穌給了世人很多充滿慈愛和恩典的偉大教導。《馬太福音》說:「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要愛你們的仇敵:恨你們的,你們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你們要為他祝福!這樣,就可以做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送給他打。」「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哥林多前書》:「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可是,耶穌的救苦救難善行,卻遭到了官吏和祭司們的嫉恨。他們串通一氣,用三十元銀幣買通了耶穌的門徒猶大。耶穌被捕時,他的門徒伯多祿拔劍削掉一個打手的耳朵,但是耶穌責備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人必死於刀下!」這門徒只好放下刀來,耶穌終於被抓走了。
耶穌被捕後,被定以「謀叛羅馬」、「自稱猶太王」的罪名。他受盡了打罵和侮辱後,被處以死刑,釘在十字架上,慢慢受苦而死。他死時,山搖地動、岩石崩裂,眾人大為驚異,驚呼:「這真是神的兒子。」
《以賽亞書》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據說,耶穌死後第三天復活了,他顯靈在門徒的面前;第四十天,耶穌升入天堂。耶穌復活的那天是過春分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後被基督教定為「復活節」。基督教又把耶穌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定為「耶誕節」。
耶穌死後,他的信徒們前仆後繼,飽經風霜,以大無畏的精神去傳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公元四世紀時,羅馬統治者認為基督教愛護仇敵、反對同邪惡作鬥爭的說法,對他們的統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從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傳遍全世界,成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五、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公元五七O年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來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他是政治家、宗教領袖、伊斯蘭教的復興者,伊斯蘭教徒認為他是安拉(真主)派遣到人間的最後一位使者。
在穆罕默德出生前,父親就去世了。六歲時母親病故,由祖父撫育。八歲時祖父去世,由伯父收養。因伯父多子女,家境貧寒,所以他童年失學,替人放牧。十二歲起,跟隨伯父參加商隊到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經商。他為人誠實謙虛,辦事公道,樂善好施,贏得族人的讚譽和信任,被譽為「艾敏」(即忠實可靠者)。
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正值阿拉伯半島社會、政治、經濟變革動盪的時期。當時的阿拉伯人盛行偶像崇拜、活埋女嬰、部落間血親復仇、酗酒賭博、高利貸盛行,人們追逐金錢,道德衰亡。《羅馬帝國的沒落》一書中有此描述:「人的凶殘幾近失去常性,與禽獸無異。」穆罕默德在早年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中,目睹阿拉伯社會貧富懸殊、部落氏族對立、戰爭頻仍、經濟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況,體察到人們渴望安定統一和擺脫困境的願望。他接觸到當時盛行於半島的偶像崇拜帶來的愚昧無知和社會道德墮落的現象,並廣泛接觸半島其他各宗教的傳教師、神父和學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識,還深受流行於半島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響,為他後來的宗教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
他二十五歲時受雇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婚後的穆罕默德常到麥加郊區希拉山一個山洞裡隱居潛修、沉思冥想,探求解決阿拉伯社會和宗教危機的方法。
據《布哈里聖訓實錄》記載,公元六一O年,穆罕默德四十歲時,在九月的一個夜晚,當他在希拉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真主)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旨意,並首次向他啟示了《古蘭經》文,授命他做為安拉在人間的使者,向世人傳警告、報喜訊。此後不斷受到啟示,命他傳播主命,教導人們信奉伊斯蘭教。從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賦予的使命,以無限的虔誠獻身於伊斯蘭教事業。
公元六一二年末,穆罕默德開始公開號召麥加居民放棄偶像崇拜,歸順並敬畏獨一的安拉(真主),止惡從善,宣稱伊斯蘭教是自古以來的正統宗教,他自己是該教的最後一位使者。他主張限制高利貸、買賣公平、施濟平民、善待孤兒、解放奴隸、制止血親復仇,實現和平與安寧。由此吸引了一批當地人的歸順。
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貴族試圖用金錢和名利誘惑穆罕默德,如給他更多的利潤,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先知放棄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變他的宗教。這都被穆罕默德嚴詞拒絕了,他說:「縱然他們把太陽放在我的右手,月亮放在我的左手,我也決不會放棄我的使命。」
公元六一九年,叔父和妻子相繼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兩位重要的保護人和支持者,麥加貴族乘機加緊迫害,伊斯蘭教史稱此年為「悲痛之年」。六二二年,穆罕默德應麥迪那人的邀請,令信徒分批祕密遷往麥迪那,他本人也與摯友艾卜•伯克爾躲過敵人的追捕,於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到達麥迪那,在伊斯蘭教史上把這年稱為「偉大的遷徙之年」,後來把這年定為伊斯蘭教曆元年。在麥迪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項與各氏族集團共同遵守的公約,藉以鞏固各氏族的團結,接著建立了一個以伊斯蘭教信仰為共同基礎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並陸續確立伊斯蘭教的各種典章制度。
公元六三O年,由於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便率領十萬大軍奪取麥加城,並迅速清除了「克爾白」聖殿內一切偶像,將克爾白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六三一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派代表團到麥迪那表示願意接受伊斯蘭教,到此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六三二年,穆罕默德率領大批穆斯林從麥迪那到麥加朝覲,史稱「辭別朝覲」。同年六月六日,這位偉大的先知在麥迪那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三歲。
穆罕默德的到來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簡直猶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人首次得到新生,一個自開天闢地以來便浪跡荒漠的窮苦遊牧民族,竟自渺小失落之境搖身一變而舉世知名。
穆罕默德過世後的數世紀,穆斯林所獲得的創造應歸功於他的精神影響,尤其應歸功於他對知識的追求。對他生活實踐的研究,導致穆斯林產生了一個專有的歷史科學——《聖訓學》。他將他的錯誤歸罪於自己,而將他的成就歸功於安拉,他一直反對別人將他看作神。
結語
總結上述東西方五位聖哲的生平,可見他們的身教足以感動世人,言教足以解決社會問題,對世人的博愛精神與不屈不撓的教學實踐,使他們崇高偉大、名傳千古,這一切都值得現代人,尤其從事教育者借鑒與學習。如果能夠弘揚他們的教義,團結各宗教,使宗教回歸教育,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助合作,必能化解一切衝突,實現社會安定和諧,恢復世界和平,這是我們這代人責無旁貸的神聖使命。
以上文稿擬寫匆促,疏誤之處必定很多,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大德慈悲指正,無限感恩!慚愧弟子勝妙頂禮敬呈。
老法師:勝妙法師這一篇文章寫得很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別是在最後總結。因為我們地球在今天,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混亂,在整個世界歷史,任何國家都沒有遭遇到今天的困惑。由於人民的無知,東方人不相信有聖賢,西方人不相信有神、有上帝,這都是無知(佛法裡面講的愚痴)所造成的現象,所造成的結果。這個現象結果很可怕,在因果律裡面講,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行所感得的,這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在東方儒釋道都講、都肯定,現代的量子力學家也說到、也發現了,確確實實這個世間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什麼?是念頭在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我們誤以為它是真的,從這個地方起了貪欲。貪欲的膨脹是無限的、無止境的,這就是帶給世人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罪業的結果就變成了災難。災難是什麼?災難是罪業的果報。能不能救?能救,這篇文章講的就能救。如果我們真正相信這篇文章上所寫的理論、言行,都能夠符合聖賢教誨,這個世間有救。如果不相信,隨著自己煩惱習氣的膨脹,甚至於可以說無惡不作,這個世界會走向滅亡。誰滅亡的?不善念頭滅亡的。我有不善的念頭,你有不善的念頭,都要負責任。
所以在十幾年前有人問我,這個世界還會不會有和平?和平失掉了一百多年,好像不可能再恢復了,大家有這麼個感覺。我們渴望和平,希望和平早一天再回到社會,應該怎麼做?應該提倡宗教教育,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互相學習,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他這個地方提出了五個宗教,這五個宗教能夠合作,都能夠遵從經典上神聖所說的教誡,佛家稱為戒律,基督教有十誡,如果我們都能夠遵守,和平就能現前。如果不能遵守,還是著重在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無限的擴張,這個世界就會滅亡,會有大災難。災難裡頭最嚴重的,一般人都擔心的是人禍。人禍是什麼?第三次核武生化大戰。這個戰爭沒有勝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同歸於盡。湯恩比博士說,這種戰爭是人類愚蠢到極點,做出了集體自殺的行為,非常可怕。他有慈悲心,在佛法上講是菩薩再來的,晚年腦子裡轉來轉去就一個問題,如何能夠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第三次是核武大戰,得想出一個門道出來。我們相信他這個念頭是從中國歷史上周朝所實行的方法得到的靈感,就是世界要有統一的政府。
誰來統治?他非常堅定的告訴我們,他說中國,東方文化。東方文化是以中國孔孟學說為主流,他說還有三個衛星文化,就是日本、韓國、越南,這三個國家跟中國發生關係是在戰國時代,歷史悠久。確確實實,我們到這三國去旅行,所看到的中國傳統文化,越南我沒去過,日本跟韓國基本上還保留,保存在。特別在農村鄉下,我去的時候,簡直就像回到春秋戰國時候一樣,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禮節、關係,衣著、飲食都還保存著古時候的樣子。房屋的建築統統看到,日本人榻榻米的房子,是我們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現在江蘇省蘇州一帶那種建築,他們還保留著,非常可愛。湯恩比說,這四個國家要能合作,中國帶頭,日本、韓國、越南合成一個國家,就能領導全世界。這個統一就像周朝統一一樣,不是政治統一,也不是軍事,也不是科學技術,也不是經濟貿易,不是這些,是什麼?文化,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簡單的講,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我們就取這四個字,仁義忠恕。你看看,能不能救世界?仁是愛心,愛自己就想到要愛別人。大乘佛法,真誠慈悲。這八個字可以救世界,可以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共存共榮。所以湯恩比說,東方文化仁慈,博大精深,這個文化它能造福人群,它不會消滅別人文化。他舉出例子,佛教,佛教是印度文化,到中國,中國沒有把它消滅,也沒有把它同化,還能相輔相成。大乘佛法把中國的儒跟道提升了,儒跟道幫助大乘落實到生活,相輔相成,這個難得!跟西方,西方人沒有這麼大的度量,他們保持獨一,輕視其他的文化,如果他們來統一,會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統統消滅掉,只有他自己的獨大。這是他不贊成的,他希望每個人都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中國文化做得到,非常難得。
現在我們做宗教團結做了十幾年,有效果。這一次我到英國訪問,出乎我意料之外,英國人在做宗教團結,我們看到非常安慰。我提醒他們,宗教真正團結要從教育下手,要從經典下手,不能只讀我的經,不讀別人的經,這個不能產生效果,必須我學我的,也學別人的。經典上所說的都一樣,你看戒律統統是一樣,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每一個宗教都講,不妄語,統統都講,這五戒,五戒是所有宗教共同希求的,共同的教誨。在倫理上,孝親尊師統統都講,沒有哪個宗教不講。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幾乎都是共同的。共同的我們把它發揚光大,有些不一樣的,我們把它放在一邊,到哪天我們都大徹大悟,不同的也同了。我們看到不同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有成見,我們自己智慧沒有達到那個高峰,看起來不同;到上面去看,完全相同,慢慢來。現在當務之急確實是團結宗教,從這個下手,因為宗教對社會的影響,依然有它的價值存在。現在人是放棄宗教相信科學,我們相信科學再有二、三十年之後,科學家都相信宗教,這是一樁好事情。所以這篇文章在祭祖專刊裡面是非常有價值的,它能夠引導我們重視宗教、學習宗教。
宗教是一家,眾神是一體。眾神是一體,佛經裡頭講得最多,中國儒跟道也講到,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跟佛法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完全相同。所以這次我在英國,我就提出「眾神一體,宗教一家」,大家都很歡喜。他們國家有些人發動建一個大道場,做為所有宗教共同在一起活動的場所,這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活動場所,大家在一起的活動場所,不是真正的團結。真正的團結要有經典,經典我們希望大家編《36O》。每一個宗教經典都很龐大,不是一個人一生能夠學得完的,我們在那裡取其最精華的、最重要的,選出三百六十小段。選出來之後,我們把它印成一本,所有宗教經典的精華,我們就學這一本。學習這一本,講這一本,落實這一本,用這個理念帶領我們化解一切衝突,促進全球安定和諧,讓我們哪一天肯定,地球人類是一家人,要相親相愛、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共存共榮。這篇文章向這個方向引導,很有價值。我們再看下面一篇。
學生:蜂腰繼絕傳薪火——懷念我的恩師林景伊(尹)先生。劉克雄教授。
一、老師對我的嚴課
甲、耳提面命二、三事
林老師是浙江瑞安人,是黃季剛(侃)先生的嫡傳弟子。聲韻這門學問,章太炎、黃季剛、林景伊三代單傳。一九三五年,季剛先生逝世,隔年太炎先生也過世了,絕學單傳細如蜂腰,是多麼脆弱易斷!故老師他除抗戰期間,秉其師承太炎先生、季剛先生的革命愛國精神,投身抗戰救亡之外(詳見後面的年表),終其一生,無不以傳承發揚章黃學術,致力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圖:先師林尹教授出自瑞安學術世家,是黃季剛先生的嫡傳弟子。)
老師到台灣後,教授於各大學間,不辭辛勞。民國四十八年,我有幸忝列老師門下。老師問我:熟讀過哪些書?我如實回答:(1)背誦過整本《左傳》;(2)《史記》所有的本紀、世家、列傳;(3)《四書》;(4)《老子》;(5)四百篇古文;(6)詩詞若干。老師聽後說:《莊子》、《昭明文選》也應熟讀,《資治通鑑》也不可不讀,詩文要勤於習作。接著布置作業:用紅筆圈點《說文》,第一遍許慎說解與段註一起點;第二、三、四,只圈點段註;第五遍,許慎說解與段註再一起圈點,要細心作筆記,譬如許慎的「引經」、「讀若」,段註的「從某聲皆有某義」等。《說文》之外,《廣韻》也要圈點,系聯反切上下字…。大約經過三年的努力,老師給我一份表格,慎重的說:「這是季剛先生傳我的《聲經韻緯表》,你拿回去仔細的填好。」我恭敬仔細的填好後才猛然明白,古本韻是不雜有變聲,有變聲,那就是今變韻。倘若不先做《廣韻》反切上下字的系聯,季剛先生的這份表格是填不上去的。這正是老師說的「口耳相傳」吧。
有一次,老師命我作《先秦諸子引詩考》,待我初稿完成呈給老師,老師約略看過,問說:《莊子》的引詩呢?我答:我對照過,好像沒有引。老師略帶責備的說:「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怎麼沒有!我慚愧不已,回來後把《莊子》從頭細細對照,整本《莊子》只在「外物篇」引這四句佚詩,心想,老師真是火眼金睛,此後千萬不可再粗疏了!
後來老師命作《廣韻韻類考正》,費時近一年,做完呈請老師指正。正巧碰到師兄陳新雄已先到了老師的家,也把他的博士論文《古音學發微》呈給老師,老師看過後,轉頭對我說:「新雄的古音學,已青出於藍了。」老師當時說話的神情,充滿無比的欣慰。我聽過有人說:「你有了成就,能不嫉妒而拍手稱慶的,除你的父母外,只有你的老師了。」老師像園丁,他耕耘,當然喜見結果。
老師對我詩文習作的面命,使我最為愧赧。燈下困頓,每呈一作,總難令老師展眉。及至多年後,呈上題畫的小詩:「南華誦罷夜如水,風卷星河下碧溪。」「山空澗底響,汲水獨烹茶。幽鳥自來往,空庭踏落花。」老師才莞爾的說:「已小有進步,詩不容易啊!」袁子才認為:「詩宗『性靈』,非關學問。」我自己清楚,朽木是難雕的。(圖:林尹先生維護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化不遺餘力,每課諸生亦常以發揚固有文化相期勉。先生以我國優美文化,藉文字以表現。如文字遭破壞,則斷絕文化之命脈。)(圖:師兄陳新雄先生。此為南陽聶振弢教授編輯的《萬里飛鴻尺素書——伯元先生最後的通信》封面。)
乙、浩蕩師恩,難以為報
老師的故鄉瑞安,編寫縣志的宋維遠老先生,為發揚老師的學術,電話中勉我以弘揚老師的學術為務,我復信略謂:遠公閣下道鑒:…其後旅食巴西,離群索居,耄年蹉跎,學不能致用,愧對師恩,汗顏無已。今有孔子協會欲創國學院於北京,先成立國學師資培訓班,後學承乏,主講國學,冀傳薪火於將息。噫,國學之承傳,其任極重,其道極遠,後學冀報師恩,願竭駑鈍,脂我車,策我驥,任再重,道再遠,不敢辭也。耑肅敬候,道安,後學劉克雄頓首再拜,壬辰年七月十七日。
隔年二月末,修書淨空老法師,敬陳國學班教學實況:
淨老座下道鑒:後學受命講授國學,自去歲十月開學,至今年元月廿一日放假,閱三月餘。除講授文字學外,並旁及儒道學術之根本思想。要求諸生背誦《四書》、《老子》,及七十篇古文。並命諸生每日記錄淨老講經之重點,做成筆記。諸生向學奮發,三月餘來,喜見初效如下:
其一:《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摹寫每字小篆、甲金文,將許慎說解、段玉裁註詳細錄成筆記,部分同學已能熟記。
其二:《論語》、《老子》,部分同學已能背誦。
其三:六書中已講授之象形各文字,部分學生已能熟記。
其四:《說文》及段註,已部分圈點。
以上為本學期成效之大略。至於《孟子》、《學》、《庸》及古文之背誦,與六書未竟之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則有待於下半學期完成。
日月如流,時光拋人,一學期不覺匆匆已過,可喜諸生劬學努力,已著初效。假以時日,成才可望,斯可慰也。冀望半年之後,諸生能獨立治學,漸求一門深入。後學駑鈍,當竭所能,示以章黃之實學,盡心引導,期不負淨老弘揚國故之大願,亦冀報先師訓誨深恩於萬一。肅此敬陳,並祈誨正,後學劉克雄敬呈,癸巳二月廿五日。
同年五月十二日,將國學班半年多教學實況,呈報凌孜會長:
凌孜會長您好:自去年受命講授國學班,半年多來,諸生向學努力,初見成效如下:
1、《說文》五百四十部首:要求諸生摹寫小篆、甲骨文、金文。抄錄許慎說解,並段註摘錄,責令熟讀背誦。
2、文字學講授之例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命諸生摹寫小篆、甲文、金文。抄錄許慎說解及段註,並要求熟讀。
以上1、2兩項,部分同學已如期完成。
3、責令諸生用紅筆圈點整本《說文》及段註,要求精讀。雖各生進度不同,然皆認真努力,正進行中。
4、課堂上除講授文字學及相關聲韻、訓詁之外,亦旁及群經、諸子大義,要求諸生能融會貫通。
5、責令諸生背誦《四書》、《老子》及六十篇古文。諸生大部分皆已完成。
6、要求諸生每日聽淨老講經,並擇要做成筆記。
歲月拋人,時光如流。開學以來,不覺已過七月餘,可喜諸生劬學努力,已初見成效如上,假以時日,諸生能具獨力治學,漸求一門深入,斯可慰也。每念會長為弘揚國學,南北東西,奔馳忘我,無任感佩。後學駑下,願追驥尾,戮力盡心,期不負淨老及會長弘揚國故之大願,亦冀報先師訓誨深恩於萬一。肅此敬陳,並祈誨正,後學劉克雄敬呈,癸巳盛夏五月十二日。
賤內荷如順此問安
同年夏末,國學師資班課程結束,我移居鄉野,專心編寫《漢字入門》,到今年仲夏,杜門二年多,只望能為後生指出學習漢字的門徑,也是望報師恩於萬一。
二、老師學術著作及文字之整理
甲、重要著作簡介
1、中國聲韻學通論
據錢玄同先生序說到:「景伊天資淵懿,善讀善悟,既受師說,復能潛心繹理,心得甚多;頃在北平講述聲韻,篹成此編。余觀其書,於聲韻之名稱,聲韻之通例,聲韻之發音,韻書之起源,守溫字母與涅槃字母之異同,三十字母至四十一聲紐之異同,切韻殘卷與廣韻之異同,廣韻之四聲相承,廣韻韻類之分析,廣韻陰聲入聲陽聲之相配,諸家韻攝之異同,反切之上下用字諸端,無不擇精語詳,立論多本黃君。」
顧學頡序:「古初典籍之校讎考據,抽絲董理,靡不以文字音韻為之根本。此清儒所以有讀書必先識字之說。一字之中,析而為三,形音義也。三者之中,音為尤要,據音以求,形義可得而尋,而後古籍之訓詁曉然矣。吾師瑞安林先生景伊,親炙季剛先生左右,凡十餘載,最能得其心傳。嘗任河北、金陵諸大學音韻講席,編撰講義,以為講授之資;凡中國音韻學之名稱、通例、原起、流別、方法、途徑,以及近人重要學說,罔不詳盡於是篇中。既能用語音學之理,破虛妄之說,而又不侵其範圍,且為便初學,僅示大道,少及專門,簡明扼要,誠音韻之津梁,初學之鑰鍵也。」
2、文字學概說
「學問之道,識字為先」,本書是老師講授文字學的講稿,加以門生黃慶萱聽講的筆記整理而成。書中內容共分為:第一緒論篇、第二六書篇、第三形音義篇三大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章節,詳細探討中國文字學,為中文系學生必讀之經典。
3、訓詁學概要
訓詁學為文獻語言學之綜合學科,結合文字學、聲韻學、校勘學、版本學,文法學、修辭學,為探究古代語言、從事治學、研究古今典籍所必備的知識。全書共八章,內容包含訓詁的意義、訓詁與文字的關係、聲韻與訓詁的關係、訓詁的方式、訓詁的次序、訓詁的條例、訓詁的術語與訓詁學的根柢書籍。
4、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老師在民國四十一年為內政部做專題演講而寫的,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了初稿,全憑他對中國哲學及思想淵博的學識和綜合的洞察而一氣呵成。寫完之後,再花四個多月的工夫,分段查證資料,加以引註;並融匯各家學說,詳細闡明各段及註文的精義。這種方式「以六經作我註腳」。所以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有來歷,不是憑空杜撰的。
本書內容:分述六藝、先秦諸子、漢代經學及黃老術、魏晉南北朝之玄學、隋唐佛教發展與經學統一、宋元明理學、清代之徵實學,凡為七編。立論不鶩新奇,力避支離破碎之說,求立其大者。以極流暢之文筆,作有條理之敘述,簡明扼要,精闢無比,使數千年學術思想變遷之跡,與乎歷世學術之內容,一攬無遺。凡曾閱讀本書者皆認為乃不朽之傑作。
這部書還有一段文字緣。民國四十三年,浦薛鳳教授主持政大政研所,他和老師素不相識,偶然看到了這部書,大為激賞,便親臨林府,敦聘老師到政大擔任中國政治思想史,當時傳為佳話。
5、周禮今註今譯
據老師書後的後記說:永嘉學派,致力於經世之道,最重《周禮》、《尚書》、《春秋》、《周易》。故自薛季宣、陳傅良、葉適之後,以禮為宗,以恕為本,根柢六經,折衷諸子,數百年來代有傳人,若孫希旦、黃體芳、孫詒讓、陳黻宸,皆其尤著者也。尹幼承庭訓,頗識途徑,長而研求,益有所明,屢欲申述舊聞,揚我先德,終以事冗,因循未果。今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註譯古籍,王雲五先生以《周禮今註今譯》見屬,既請辭而未許,亦有符於吾願,因口述其義,令長子耀曾筆錄之。昔先仲父公鐸先生四十五歲生日,尹賦詩奉祝,曾有「禮易吾家承祖澤,文章太學振門庭」之句,今尹重繹斯篇,此亦吾家之祖澤也。
6、廣韻反切的校訂
據《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老師序文說:昔陸法言論古今通塞、南北是非、撰定切韻,唐孫愐、宋陳彭年等承其條例而成唐韻廣韻。今切韻唐韻等書,均已亡佚,雖陸續有發見者,亦斷簡殘篇,不能睹其全貌,惟廣韻獨存,故研究中國韻學者,莫不以廣韻為宗。通澈廣韻,上可以究古音,知文字訓詁之用;下可以審方言,辨聲韻變遷之跡。故顧炎武、錢大昕等,就廣韻並合離析,而定古韻與古聲之部目,而古音之學以明。陳澧就廣韻中之反切用字而歸納之,成「聲類考」及「韻類考」,聲韻演變之跡,遂有線索可尋。以至於黃季剛先生「古本聲」、「古本韻」之發明,高本漢中國音韻學之研究,舉皆依據廣韻,蓋廣韻者韻書之正宗、音學之要籍也。
廣韻傳寫仿刻、反切用字舛訛者多,每思加以校理,便利後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以重印廣韻相商,並乞余為之校訂,適符余平素之願,雖體力就衰,而舊稿尚存,因取而命弟子林炯陽、林慶勳一一寫定,並命炯陽撰成「切韻系韻書反切異文表」,以資參證。至於檢字索引,則弟子李殿魁督導許生學仁、虞生蓮系所編撰也。
乙、文字之整理:
老師於文字整理之功勞。今就《中文大辭典》、《大學字典》、《國民字典》及教育部標準字體研訂四項分述如下:
1、《中文大辭典》之編輯
《中文大辭典》,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與高明先生主編,民國五十一年七月國防研究院與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全書收字凡四萬九千八百八十八字,收詞三十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一條,此書編輯內容力求博大,論其體制規模,堪稱為近幾十年來最宏構者。事實上,若從辭典歷史來看,傳統字詞書也無出其右者。「蒐羅宏富」正是其最重要的一點。(圖:先師林尹先生、高明先生主編的《中文大辭典》。)
2、《大學字典》之編輯
《大學字典》全一冊,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主編,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中華學術院發行。全書收字九千九百六十三字。此書所收之字,皆經過科學方法分析調查,索引使用參見部首觀念,翻查十分便利。
3、《國民字典》之編輯
《國民字典》,袖珍版,全一冊,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中華學術院發行。張其昀先生監修,景伊師及潘重規先生主編,此書收字五千六百四十二字,是繼供大學生程度閱覽之《大學字典》後,另一部供中小學生使用的語文工具書。
4、教育部標準字體之研訂
老師除了字書之編輯,對於當代文字整理貢獻最大者,應是教育部標準字體之研訂。此套字體第一階段由民國六十二年開始,至民國七十一年正式公布常用標準字體,前後幾經十年,所有參與者每週開會,從未間斷,如非受老師精神之感召,若此艱難之事,很難畢竟其功。這套字體自研訂後,無論在教學、電腦運用、漢字國際化,皆具深遠之影響,誠可謂為文字史上最大規模,影響最深的整理工作。
三、年表
二O一四年,瑞安市政府將開設「林尹先生文物陳列館」,老師的長女尉曾大姐及三公子煥曾世兄,囑我作老師的年表懸掛在正廳,讓參觀者對老師有清楚的認識。年表如下:
當代儒宗林尹先生年表
林尹,字景伊,浙江瑞安人,生於一九O九年己酉農曆十一月五日。
先生出身望族,幼承家學,祖父養頤公,清光緒十六年庚寅秀才,父辛(次公)先生,叔父損(公鐸)先生,民國初年皆為北京大學知名教授。
一九二五年,年十六,就讀北京中國大學中國文學系,深得黃侃(季剛)先生器重,並召至家中嚴加督導。
一九二八年,年十九,畢業於北京大學,繼入研究所國學門深造。以《溫州方言》論文,獲碩士學位。
一九二九年,年二十,應天津南開大學之聘講授國文。
一九三O年,年二十一,受聘河北大學,講授「老莊哲學」、「中國聲韻學」、「漢魏六朝文」。
一九三一年,年二十二,任湖北省立高級中學文科主任。
一九三三年,年二十四,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字學」。
一九三五年,年二十六,受聘為第三屆高等考試襄試委員。同年秋任北平師範大學教授,講授「清代學術思想」、「中國聲韻學」、「經學歷史」。兼任東北大學教授、民國大學教授。同年十月八日,黃季剛先生逝世,景伊先生哀痛之余,自誓蜂腰繼絕學,傳承章黃學術。
一九三七年,年二十八,抗戰爆發,先生投身民族救亡工作。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年三十二,在漢口市被敵偽所捕,汪精衛許以偽教育部長,欲誘之以利,先生痛斥「漢賊」,又押赴刑場,槍斃旁邊兩人,做為要挾。如是三次,終不屈,作絕命詩,以死明志,詩曰:「此心同日月,此志擬冰雪,日月長光輝,冰雪終皎潔。昔思李郭功,今灑文山血,忠義分所安,慷慨成壯烈。翹首望天衢,悠悠恨無極,家國遭蹇屯,中原遍荊棘。生死寧足論,憂時心惻惻,但惟後死者,毋忘滅虜賊。」後幸得脫,轉赴重慶。
一九四五年,年三十六,抗戰勝利後,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一九四九年,年四十,先生重返杏壇,致力教育,弘揚國學,餘暇則寄情詩酒。于右任先生題贈「蟠胸萬卷,在手一杯」。
一九五六年,年四十七,出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教授。
一九六O年,年五十一,任國文研究所所長,前後十三年培育碩士逾四百名、博士百名,絕大部分皆任教各大學。
一九六二年,年五十三,受台灣教育部委託,與高明(仲華)先生,主持修纂《中文大辭典》,歷時八年,完成四萬九千八百八十八字,全四十冊巨著。爾後,陸續整理出版《大學字典》、《國文字典》等。
一九六三年,年五十四,先生任中國文化學院文學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博士班主任,並兼東吳、輔仁、淡江等大學教授,致力教育,不遺餘力,桃李遍天下。獲韓國建國大學特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漢城市長頒予「榮譽市民」。
歷任「孔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學會」理事長,「中華文學協會」會長,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傾其全力。一生著述宏富,計有:《中國聲韻學通論》、《群經略說》、《清代學術思想概論》、《中國古音學》、《莊子通釋》、《中國學術思想大綱》、《中國文字論集》、《中國文字的功用》、《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的條例及其特性》、《孔孟學說與中國文化》、《文字學概說》、《訓詁學概要》、《兩漢三國文匯》、《景伊詩抄》及論文百餘篇。
一九七八年,先生七十誕辰,原台灣教育部長張其昀以先生道德學問,世無有能比者,特題贈:「當代儒宗」。
一九八三年六月八日,一代宗師隕逝,享年七十有四。
本年表恭制既畢,置筆默坐,但覺先師昔日誨訓諄諄,聲縈耳際,於是起而歎曰:噫,先生志節,光同日月,胸蟠萬卷,學比泰嶽,傳章黃之絕學,流布萬古,滔滔滾滾,等江河之永長。二O一四年九月吉日,受業劉克雄謹述。(圖:恩師林尹先生手稿。圖:恩師林尹先生墨寶,「貞松惟有歲寒知」。)
老法師:劉老師這篇文章非常有價值,我們這些後輩,把祖宗的東西幾乎全都忘失了,給我們提醒,功德無量。確實中國文化在今天,是存亡繼絕的關鍵時刻,老人都走了,現在承傳的,劉老師是難得的一位。我聽說他要到我們這邊來講學一個月,我非常歡迎他,希望我們的同學認真跟老師學習。他最近所編的《漢學入門》,這本書前面半部我看過,後半部,我相信他這次再來就完成了。我們同學一定要知道,像這樣的老師確實有承傳的,現在真的是難能可貴,應該非常努力向他學習,把基本需要背誦的、需要扎根的,認真的學好,那你們的功德就大了。你們承傳了列祖列宗的傳統文化,不但自己有受用,更重要的是將來把它傳播到全世界。
重要的還是師承,我們一定要重視。過去李老師常常跟我說,一個學生要找到一個好老師難,可遇不可求,老師要找到一個學生更難,到哪去找?什麼樣的學生能夠繼承道統?基本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諸位想想,具足這個條件的人,到哪裡去找?現在人幾個老實、幾個聽話、幾個真幹?只要他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就不行,就沒有辦法繼承道統。必須要老實、聽話、真幹,這在中國幾千年來無論是哪一個行業,這個行業選繼承人都是這個條件,不僅是學術,士農工商都不例外。過去還好一點,為什麼?從小就把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根扎穩了。這是抗戰之前,八年抗戰之前。八年抗戰之後,就是二次大戰結束了,整個社會變了,一直演變到今天。這個變不是正面的,負面的。
科學進步,這個好像是正面的,人民的物質生活提升了,但是倫理、道德、因果,不是講疏忽,完全拋棄了。西方人把宗教拋棄了,宗教教育裡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不再相信宗教,相信科學,科學排斥宗教,說宗教是迷信,科學不迷信。但是那個迷信帶給人的是幸福、是安定、是和諧,這個不迷信帶給我們是災難,是帶給我們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要哪一種?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於連文字也否定,我們也要改用拼音文字,真有不少人有這種想法,認為我們的文字落伍了,中國的積弱是因為文字。這就是我這次在聯合國開會,坐在我身邊的教廷大使他所講的,現在人無知。世界為什麼變成這樣?無知。無知就是佛教講的愚痴。什麼叫愚痴?不明瞭事實真相,把事實真相完全看錯、想錯,他就說錯、做錯,這就造業。這個業的果報很可怕,來生是無間地獄,這沒話好說的,這一生就是要遭種種的磨難。貪瞋痴,佛說它作三毒,一點都不錯,這個毒非常嚴重、非常的深廣,這世間物質上造的有毒都不能跟它相比。物質上的毒對身有害,這個愚痴之毒,貪瞋痴的毒,傷害我們法身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
我們這些少數人,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認識傳統文化,不容易。認識要再努力,我們現在認識不透徹,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落實。真正透徹,你就落實了,你會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正享受到傳統文化的利益、佛法的利益。學它,能講或者能寫,而沒有切實做到,不是真認識,你自己沒有享受到。今天這兩份資料都是要放在我們祭祖專刊裡頭,這是對我們祖先的一種紀念,最好的紀念,非常有價值的紀念。我們認識老祖宗,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美,在全球各種不同文化裡面是無與倫比的好東西,它的價值也是無法估計的,不是金錢能買得到的,它能夠救人,把人從心地裡救出來,回歸自性。兩篇終極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中國的話來說,幫助我們成聖成賢,聖賢教育,大乘裡面講成佛、成菩薩。
我們是幸運當中的幸運,無比的幸運,遇到大乘的淨宗,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太難了,遇到黃念祖的集註。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我們有把握!這個利益到哪裡去找?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沒有遇到過,這一生遇到了,可不能放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世間業,在世間的事業。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大乘業,真正圓滿的解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