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七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4-001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七讲。请看经文,科题「明灭罪妙用」,请看经文: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经文特别是对我们初学、甚至老修行都非常的重要,说明「依此经教义修学,能灭先世重罪,得无上菩提」。在前面我们看过佛给我们说的五种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应当要相信。菩提道是一条遥远的大道,初学之人由于这一生当中,在这一生当我们没有闻佛法之前,我们所造作的一切罪业,自己冷静的去想想是可以能够得知的,而过去世所造的罪业那就无量无边。正如佛经里面所说,假如罪业要是有一个体相的话,我们无量劫一直到今天所造的罪业是尽虚空也容纳不下,这个比喻乍听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夸大,实际上我们冷静的去想一想,这个话并不过分。可是发心学佛积善累德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要那么容易,诸位想想,修学的人岂不是个个成就了吗?为什么我们看到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这个原因就是退转退堕,容易退堕。为什么容易退堕?我们在这章经里面要跟诸位来做一个说明。
请看注解,首先我们要明了,「消除三障,福德方为圆满。」三障就是惑、业、苦,惑是迷惑,业是一切善恶的造作,苦就是六道三途的果报,必须把三障都消除,福德才是圆满的。「证得菩提,福德方为究竟。」消除三障,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做到了,我们可以说他的福德是圆满的,但是菩提他没有证得;必得到大乘圆满的菩提、大乘里面的大菩萨,一般讲的是三贤十圣,三贤十圣必须是圆教的,圆教初住以上证得菩提,这个福德才是究竟,决定不退,决定不失,比这个圆满更要进一层。
前面曾经说过,「能于此经信心不逆,依教奉行,如来悉知悉见,其为诸佛护念、诸天善神拥护,可想而知」,这是希望大家要把它记住的。依《金刚经》,信心不逆、依教奉行,如来跟诸位讲过,十方诸佛哪一个不晓得?哪一个没见到?佛都护念,诸天善神的拥护当然不必说了。可是这段经文说,「受持读诵,反而为人轻贱」,轻贱是别人嫉妒、或者是嫌弃、或者是瞋恨、或者是毁谤、或者是欺负你,乃至于以刀杖来加以伤害,这都是属于轻贱,「诸佛焉能无知?」前面说过,诸佛是悉知悉见,你今天受持读诵为人轻贱,诸佛当然也悉知悉见。既是悉知悉见,这个意思就深了,「是其旨深哉」,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段经义研究清楚。
「其为人轻贱,以其先世重罪故。」先世,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讲过去世,先世;一个是说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所做的种种重罪。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学佛了,断恶修善,虽然回过头来学佛,断恶修善,以前造的罪业不是一下就能够消除的。我们就以《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来看,他转移他的命运,差不多也是在十年才见效,哪有一开头修行罪业就能消除?不可能是这么快的。当人家轻贱的时候我们能忍,这个非常重要,「能忍则灭罪」,所谓重罪轻报,我们能够忍受,而不退心;「不忍则结怨业 」,要是不能忍,不能忍就要增长罪业,为什么?与轻贱我的那些人又结了冤仇,与他们结怨。这个意思要冷静的去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遭遇到,一定要能忍受。所以佛在本经里面首先说布施,接着再讲忍辱波罗蜜,唯有忍辱才能灭罪。
讲到果报,「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受报」。这个业,譬如善业成熟,你三善道受报;恶业如果成熟,三恶道受报,所以说熟者先牵。佛门里头有几句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应当深省。」一切的造作决定有果报,果报来得早迟,那要看哪一个业先成熟。永明大师也告诉我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是非常好的警惕,世间什么你都带不去,你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唯有业随身,这个业将来遇到缘,它会结果,会有果报。
「惑、业、苦,皆名为障」,这都是障碍,障什么?「障碍你见道、修道、证道」,这叫三障。「学佛唯一宗旨就在除障」,除障就是学佛,除什么障?不迷,不造业,当然就没有果报。「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这是一点都不错。换句话说,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如果每天三障不但没除,似乎在增长,自己就要警觉,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快快的觉悟。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三障虽然不能够顿除,总是一天比一天轻,所以烦恼轻(三障是烦恼)、智慧长,那你就是在佛法的大道之中,在菩提道上行。
这一节的经文又告诉我们,「又明业力不可思议」,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受持读诵,应当为人天恭敬供养」,这才是如佛在经中所开示我们的,现在这个情形恰恰相反,「反被轻贱,显示夙业之力大」,就是业力不可思议。《金刚经》,佛一再跟我们说,是灭罪最有效的一种法门,「金刚般若,它的功德能灭惑」,惑是迷惑、是无明,金刚般若是最高的般若,般若观照之下一切无明才能够照破,「惑灭,业报随之而灭」,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相信。我们「观此经名」,这个经的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从这个题目上看,「便知它是断惑除障达于究竟的经典」,无怪乎诸佛赞叹,在我们中国佛教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说是祖祖相传,都重视这部经典,道理就是在此地。
可是因果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事情,「如是因就有如是果,何为消灭?」怎么能够灭罪?「唯当增长善根,令成善果」,这就是转业。在这个地简单用一个图来表示,希望诸位能够了解这个关系。凡夫的造作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善,一类是恶,善恶的标准实在是很难定,就佛法一般来讲,凡是自利的就是恶,凡是利他的就是善,这个在佛法是一般的标准。利他必能自利,自利不能利他,换句话说,也不能真正利益自己。迷惑重,他造恶业;迷得轻一点,他造善业。你造善因、造恶因,这个因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变成善恶种子,它不会消失,可是这个善恶的业因要变成果报,当中一定有个缘,所以佛法里面讲缘生,因缘果,「因加上缘才能够变成果」。因,既然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每个人都具足,所以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成佛的因,我们也有成菩萨的因;换句话说,我们也有地狱的因,也有饿鬼畜生的因,十法界的业因每个人都具足,谁也不欠缺。十法界的果报差别就很大,我既然有佛的因,我为什么不成佛?关键在缘,佛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最善的因,真因,有,他要是没有遇到缘,他就不能成佛;他什么时候遇到缘,他什么时候就成佛,所以成佛没有一定。
因我们不能控制,果报能控制,为什么?你把缘控制住,果就控制住。我们晓得自己有成佛的因,我今天加上成佛的缘,成佛的缘是什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遇到这个缘。遇到之后要能够信心不逆、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就能够证无上菩提之果,道理就是这样的。「恶因缺缘不结恶果」,跟上面的理是一样的。我们过去生中造了种种的恶业,在这一生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也造了许多恶因,从觉悟之后我从今以后再不作恶,再不作恶,恶因虽然是有,没有恶缘,所以它不结恶果。有人问,善恶既是定的,念佛为什么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因,我们娑婆世界没有这个果,因地也是一切众生个个具足,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缘,你能够把握到这个缘,将来的果报就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缘,因就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讲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这段经文讲消灭罪业就是这个意思」,消灭是断它的缘,把这些恶业的缘断掉。
现在我们确确实实发菩提心,发心来学佛,可是我们今天所遭遇到的也真正是被人轻贱,可是我们自己要觉悟,「今已被人轻贱,若非受持读诵此经,必堕无疑」,这个是要记住的。我们今天还没有堕到恶道,幸亏是受持读诵此经,这个里头特别着重的是受持,意思像前面所说的,由此可知,「恶业不可造」,决定不作恶业,不自私自利,不伤害一切众生。这种例子实在是太多,在过去、在现前可以说不胜枚举,这一点我们要相信,这个信不是迷信,是正信,是对于其中的道理探讨明白而相信的。
我们在眼前看到许多的同修,在我修学过程当中,我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我在没有学佛之前,许多看相算命的,有些人跟我直说,那少;有些人在背后谈论,说我短命,没有福报。当面跟我说的,或者是由别人传给我的,我不但不生气,我还很感激他们,他们有眼光。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自己也学了一些算命看相,学佛之后我丢掉了,丢了三十多年。那个时候我也曾经学过,我自己很相信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在年轻的时候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我们有三个人以后都出家了,明演法师、法融法师,我们三个人同年,而且命运都差不多,都相同;换句话说,都是过不了四十五岁的。我们学佛也没有打算求长寿,没有这个意思,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两位朋友,我出家之后,他们也先后都发心出家了。果然在四十五岁那一年,法融先去了,他是先走的,隔了五、六个月,明演去了,我想想大概要轮到我了。那一年正好我在基隆大觉寺结夏安居,灵源老和尚请我讲《楞严经》,我讲了三卷,三卷讲完自己得了一场病,我平常很少害病。心里一想,时间到了,得了这个病大概是要走了,所以就拼命念佛,人家叫我去看医生吃药,我说统统不必,看医生吃药只是给自己添麻烦。为什么?命到了,不是医药能够救得了的,寿命到了。过了一个多月病就好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害过什么大病,他们去了,我没去。想想其中的道理,我们三个人虽然同时发心出家修行,可是每个人的愿力不相同,那两位是顾自己,我发心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天寿命我们就做一天事业,所谓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钟,诸位要记住,不是说寺庙的钟鼓那个钟,天天去敲钟,那是个表法。钟是什么?就是讲的法音,法音就是佛法,撞钟要法音远远的传出去,实在它就是表弘法利生,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就是撞钟。从这个以后,没有福报天天似乎有这么一点福报现前,命运自己也晓得天天在转变。由此可知,罪业是可以消除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如果只是把目标定在消罪业改造命运,这个不是学佛真正的目的,学佛真正的目的是要证菩提,是要明心见性,而不是求人天福报。
但是要想见性,那就必须要除三障,因为我们之所以不能见性,就是被三障障碍,三障要是除了,自性清净心自然就现前。我本身是一个例子,我的老师也是一个例子,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同学当中,有很多人一看相貌就很薄,就不是长寿的样子,所以我常常听到老师嘱咐这些同学们:你们要好好的发心,认真的发心,孩子你这个命短命,你不是个长寿的样子,要发心讲经,要发心弘法。从表面上看是希望求长寿,而实际真正的意思,因为寿命增长,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成就,这才是长寿的真正意思。否则的话,寿命长了有老苦,你看老人多苦,你不想老苦那就短命,这个事情两全其美实在很难得。两全其美,老,年龄虽然大,可是身体健康像年轻人一样,所谓是鹤发童颜,我那个老师今年九十五岁,看起来也就像六十岁的人一样,精神充沛,天天还在讲经说法,跟年轻人在一块有说有笑,真的他把年龄都忘掉了,这是虽老而不衰,成就自己,利益众生,这是我们确确实实能够办得到的。那就在于自己对于一乘甚深的经教要信受奉行,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这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再看底下这一段,「闻上来天人恭敬供养之说,不可着相」,听了上面佛所讲的,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天人恭敬供养,佛虽然这样说,佛说的是真实语,不是欺骗我们的,可是我们听了不可着相,你不要把它记在心里。为什么?「着相则遇不如意事必退心」,你要是着了相,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像为人轻贱,你必定退心,不但退心,而且你还要谤佛谤法,「佛打妄语,你看我信受奉行,不但诸天人民不来恭敬供养,反而来轻贱我,释迦牟尼佛打妄语,《金刚经》靠不住」,你就谤佛谤法,这是你着相了。「遇拂逆之事,亦不应着相,应作灭罪观」,你遇到不顺心事情、拂逆的事情,也不应该着相,为什么?遇到那些不顺心的事情就是为人轻贱这个事情,正是灭罪,所以我们应作灭罪观。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世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说他的成就,就是他之所以能成佛,是多亏提婆达多善知识。提婆达多,经上说得很清楚,这个人是释迦牟尼佛累世的恶友,不是一生一世找他麻烦,生生世世都来找麻烦。释迦牟尼佛的成就多亏这个人常常来找麻烦,他在这里面才成就忍辱波罗蜜。提婆达多虽然是障碍佛法,障碍释迦牟尼佛,障碍他修行、障碍他弘法,用种种方法来破坏,他有嫉妒、瞋恨、毁谤,几乎是无恶不作,佛在这个逆境里面成就了,他成就什么?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先世罪业消尽了。罪业要不消尽,他怎么能成佛?所以他成佛之后,对于提婆达多非常的感激,称为提婆达多善知识,这一段的公案诸位可以在《法华经》里面去看。佛给我们这个榜样,我们应当记取,我们应当效法。
在中国大家晓得六祖大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佛菩萨再来,在他一生示现当中,他是二十四岁得道,就是开悟,明心见性。换句话说,那就是超凡入圣,而不是入小乘的圣流,入小乘的圣流是小乘初果,他是大乘,是一乘佛法,这是何等人物!他还要为我们示现,在猎人队里面去帮佣,就是给他做下人,做佣人,一十六年之久。猎人队里面是凡夫,不但是凡夫,而且是造恶业的凡夫,天天杀生,世间法里的恶业最重的就是杀生。五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才不邪淫,杀业之重超过邪淫。换句话说,他不选择别的人去相处,他就选择世间造作恶业最重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受他们的约束,听他们的摆布,一十六年之久,这是他老人家先世罪业也消得干干净净。祖师没有找一个大富长者慈善之家去做佣人,受人家很好的待遇,没有,去跟恶人在一起。你们想一想,佛、祖师示现的这些榜样,用意何在?不但言教是教导我们的,他一举一动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注意、去体会、去反省、去检点,才有入道的希望。
「信知极重夙业」,首先我们要信,我们要明了,知是要晓得,要相信、要晓得,极重的夙业,就是过去生中的恶业,是极重的恶业,「此经之力亦能消灭之」,这是我们要相信的,要知道。我们为什么知道,为什么相信?我们相信佛不欺骗我们,佛的话是至真至诚,佛绝不欺骗我们。再想一想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合理,他不是教我们迷信,我们愈想佛的话愈觉得他有理,我们能够照着佛的话去做,这些理会在我们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现前。其次,我们「要相信要知道因果转变,宜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因果的转变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你要有远大的眼光,要往远处看、往深处看、往究竟处看,眼前受人家轻贱、受人家侮辱、受人家毁谤,算不了什么,不要怀疑,「怀疑是浅见」。见解深的人不怀疑,不但不怀疑,心地更清净。为什么?因为消自己的业障。如果没有这些恶友,我们的业障怎么能够消除得了!浅见的人才怀疑经、怀疑佛,见解深的人对于佛一切的教诫更加深信不疑。
「此中尚有要义,一、今世受人轻贱,先世罪重,应该生顺受之心。」你不要以为我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人常常找我麻烦,算了,我就离开此地,掉头而去,那就错了,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在古大德当中,诸位要是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看看古人的语录,或者是看看《禅林宝训》,你就会发现,凡是能够忍受的都有很大的成就,不能够忍受的是属于自暴自弃。古时候的教学,老师要是看中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是可造之才,认为在一生当中这个人能成就,是不是对他很客气、表现得很爱护?不是的,往往会给他作逆增上缘,就是天天找他麻烦,天天给他罪受,故意去刁难。有的时候让别的同学们看起来都不服气,这个老师简直不讲理,这学生没有什么大过失、没什么大了不起,为什么要这样重的处分他?犯了小小的过失就要把他赶走。学生的心里怎么样?认为这个老师真正善知识,种种教诫消自己的业障,磨鍊自己的清净心,他欢喜接受,没有怨言。实际上老师也不是糊涂人,他也会打听别的同学,打听他有没有埋怨,「没有看到他埋怨」,好,下次更厉害对待他;他如果一埋怨,老师马上收回来了,对他很客气,换句话说,舍弃他,不要他。没有埋怨,对老师还是尊重,好,再给他一点苦头受。到他受够苦头,到最后传法,老师宣布他要传法,就像五祖一样要把位子传给六祖,传到第六代祖师,大众都聚集,传给谁?就是老师天天骂的那个人,天天找麻烦,给他罪受的那个人,大家才恍然大悟!
不能够忍辱,不但自己不能成,也不能领众,决定不能担负起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的这一副重担。所以真正的学人他要是遇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他不会走的,为什么?他想想这个环境才是我自己真正修学的场所,这些恶友是有意真正来对付我的也好,或者是故意的来折磨磨鍊我的,他都好,他不生气,没有这个分别,他在这个里面修忍辱波罗蜜。六度里面说老实话,布施跟忍辱是最重要的两条,布施是叫你放下,放下贪心;忍辱是叫你放下瞋恨心,这两个是最大的烦恼。贪心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心是地狱道的业因,这两关要是通过,纵然你不能够出三界,不能够证圣果,你在三界六道当中你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人天两道去享福,这也不错。由此可知,布施、忍辱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果然明白这个道理,什么境界都是修行的好所在,无须要去拣别。拣别什么?那个地方有正法,不但有正法,还有一些人来磨鍊我,有正法那个地方是有正知正见,有人来折磨我的话,太好了,还有人帮助我消业障,还有一些大善知识成就我忍辱波罗蜜,这样的道场在修学人的立场来说是十全十美的道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道场,是一个真正成就菩萨的道场,浅见之人、福薄之人他受不了,他离开了,那是什么?他有魔障。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二、依经修行,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心。」像释迦牟尼佛对提婆达多,他对提婆达多决定不怀恨,没有报复,那是我的善知识,帮助我成就忍辱波罗蜜,消除我先世重罪。像六祖大师,那么多厌恶他的人、瞋恨他的人、谋害他的人、轻贱他的人,六祖都是生善知识想,所以他有那么大的成就,在中国佛法里面,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六祖。换句话说,六祖所受的折磨、所成就的忍辱,没有任何一个祖师能够跟他相比。他过去修行我们不晓得,我们就看他一生当中,就迹象上来说,的确没有超过六祖的。别的法师为人轻贱,时间短,在程度上轻;六祖为人轻贱的时间长,程度上重。
「三、人轻贱就是应堕之信号」。我们受持《金刚般若》、读诵、为人解说,还遭人家轻贱,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堕恶道,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信号,这个信号生起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勤求忏悔」。这个忏悔里头最重要的,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这是真正忏悔。为什么?这些人提醒了我,我过去的罪业深重,我从今之后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勇猛精进」。「信罪灭,当得菩提」,相信再重的罪业可以消灭,佛在《金刚经》上说的,相信不但罪业可以消灭,还当得菩提,从这个地方建立自己坚定的信心,这才是学佛。
「受持是解行并进」,这一点我在此地特别提出来,偏重在解上,没有行,不是受持;偏重在行上,没有解,有解无行,古人讲说食数宝,有行不解是盲修瞎练,不是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是解行并进。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常很感慨的提醒诸位同修,佛法重因缘,因缘不具足,众生要受苦、要受灾难,我们今天看看全世界的情况,种种显示都不是教人善的肯定。要想救度一切众生,确实如欧阳竟无所说,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够真正的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他说佛法乃是今世所必需。佛法的弘扬要因缘,譬如说大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概在今天这个世界只有台湾有人在讲,可是因缘并不很美满。李老师讲这部经,已经讲了将近二十年,这部经才讲到三分之一。根据我自己讲《华严经》的经验,我从民国六十年起讲这部经,到现在一共讲了一千七百多个小时,将近一千八百个小时,讲了一大半,根据过去所讲的进度,一部经要讲圆满大概总要二千五百个小时。二千五百个小时不算短,但是也不算很长,像当年清凉大师住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讲过五十遍,我们想他必定是一年讲一遍,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如果一天讲八个小时,这部经一年圆满。我们就拿现在的星期来算,一个星期讲六天、休息一天,一年也能够讲圆满。如果一天讲四个小时,两年圆满;一天讲两个小时,四年圆满。我们老师讲《华严经》是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这个时间一算大概要五十七年圆满,一部经讲五十七年,寿命短的头尾都赶不上。那是什么?一个星期一个小时。这就说到因缘具不具足。
如果今天真正有人发心,我们得到护法的因缘,我们有道场,有固定道粮,不愁,一切外缘无忧无虑,我们一天讲两个小时这是办得到的,一部《华严经》四年圆满,做得到。如果要办一所佛学院来培养一批年轻的学生,以四年的时间学一部《华严经》,我想会有非常好的成绩,因为每天课程可以八个小时,不算多。讲堂里面作业八个小时,加上早晚课的修持,或是念佛或是参禅,每天能够有十二个小时精进不懈,四年一定有相当的成就。教学的方式不必像现在一般学校,老师上讲台讲解给学生听,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法,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将经典、注疏、参考书籍分发给学生,将进度排好,一天一天的进度,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互相的研讨,互相的研究讨论,发明经义,做成心得。老师指导每天两个小时,只是在原则上指导他,以及解答学生疑难的问题,这就可以了。所以老师每天只需要用两个小时为学生解答疑难,指导他如何去进修,这就可以了。能够有这样的因缘,佛法可以复兴,佛法可以光大。唯有佛法之兴盛光大,众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德,世界才有真正永久的和平,这些都要靠我们同修大家来共同努力,促成这种殊胜的机缘。
受持,刚才讲解行并进,同时也是「观行之别名」,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行为里面提起观照的功夫,这就是受持,所以受持是观行,是解行并进,千万不要误会受持只是天天把经念一遍叫受持,那就大错特错了。读诵本为受持,是不要忘了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便于生活之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提起观照,所以读诵目的是为受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朝暮课也是这个意思」,早课是提醒你自己今天一天要解行并进,要观行布施;晚课是检点、是反省,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是不是行解相应,是不是解行今天都有进步。所谓进步,烦恼轻、智慧长就是进步,一切的工作认真去做,做得很圆满,心地非常的清净,一法也不执着,这就是进步。朝暮课诵也是这个意思。「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就是你天天只晓得念经,也不解、也不行,没有观行的功夫,那就是但有读诵没有受持,这样「只能种个远因而已」,这一生不会有什么成就,「不能收大的效果」,只是为来生来世做一个学佛修道的因缘,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学佛必须从此经入,五祖、六祖之言」,这句话是五祖忍大师、六祖能大师一再教训我们的,我们应当要记住,不要把它忘掉。所以这节经文关系我们真实的修持,在此地我们也多用了一些时间跟诸位加以说明,实在经义太深,不是短时间能够具说的,我们因为受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够讲到此地。请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是「显示经功妙用」,经的功德以及作用。请看经文: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
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他自己回想在过去无量个阿僧祇劫,在然灯佛这个时候。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值』是遇到,他有机会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这个数字是相当之大,世尊有这样殊胜的机缘遇到这么多的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诸位想想,世尊在菩萨地位的时候,供养这么许多的诸佛,他得的功德有多大?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后末世』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末法时期。
【能受持读诵此经。】
重要的还是在受持,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
【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次较量是以功德,不是以福德,我们从注子里面来看,「前言福德」,前面每一次比较都是讲福德,「今言功德」,这个地方讲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没有功德。「供养,是讲四事种种,法供养包括在内」,四事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是过去出家人在生活方面所不能够免的,在家的同修对于出家人要尽四事供养。种种里面范围就包括很大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包括法供养,这个地方是讲如来在菩萨地位对于诸佛的种种供养。「显此为一切法所不及」,这是说佛他老人家所修的功德之大,不是其他所能够比较的,讲百分、亿分算不能及,这是说明功行深浅程度高下,这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世尊当年供养无量无边诸佛这个程度不算高,功行不算深,末法时期像现在,有一个人能够受持《金刚经》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供养这么多佛还要深,程度还要高。这个话你能相信吗?从这段经文上来看,似乎令人怀疑,对于这么多诸佛承事供养不容易,不要说诸佛了,我们就对于一般人的承事供养谈何容易,好像受持读诵这个经我们觉得这个好像太容易了。
可是你仔细去想一想,情形就不然,「遇佛供养承事只是恭敬服劳」,劳是劳役,这个是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换句话说,是做学生的时代,「在未授记之前」,在然灯佛之前,释迦牟尼佛是遇到然灯佛给他授记的,行菩萨道的时候。「担荷如来,绍隆佛种,在当得菩提之后。」诸位要晓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荷担如来慧命,是绍隆佛种、救度众生,这是在得菩提之后,换句话说,是开悟之后,那你就晓得这个功德利益。这部经,「经中义趣是开示佛知见」,你想它的功德,「受持即能悟入」,五祖受持他悟入了,六祖能大师受持他也悟入了,所以受持就能悟入,「故七宝布施、承事供养多劫都不能及」,为什么?那只是修福,不能悟入菩提。「此经为佛佛传授心要,信入此门,同得授记,共证菩提。」你把这部经它的真正宗旨功德利益必须要看清楚,是佛佛传心的法要。你能够信得及,你能够入得此门,入得此门没有别的,就是受持,只要你受持悟入,等于释迦牟尼佛一样,遇然灯佛给你授记共证菩提。「末世(今时)受持」,末世就是指现在这个时代,你能够受持,「最能消除业障」,这个要相信,「故为三宝命脉所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千万不能够忽略。哪一个人不希望消除业障,用什么方法能够很快很迅速的将我们业障消除?如何能将三宝命脉延续而不断,续佛慧命?我们应当相信唯有受持《金刚般若》,全都得到了。下面经文是「总结经功妙用」,请看经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这是佛自己亲口对须菩提讲,就是对我们讲。末法时期今天这个时代,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金刚经》,当然注重的还是在『受持』,就是解行相应,依照这个方法来起观照的功夫,他所得的功德,佛如果是全部说出来了,没有人相信,别人听了之后,『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所以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功德利益一次一次比较,都是用最保守的言语来说,而不能够具体的说明,不能全说,全说会把我们吓倒了。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苦口婆心垂诫后学」,我们要生感激尊重之心。「此事」,就是断烦恼明心见性的大事,「本非言说所及,唯证方知」,怎么说也没有办法说出它的究竟,必须要亲证你才知道。怎么个证法?本经教给我们「必一切不着」,一切不执着就是放下,「真修实行」,修什么、行什么?一切不着修布施,无住布施,这是本经的宗旨。果然能够修学无住布施,「久久自然相应」,相应就是证相应。「不可狂亦不必疑,狂心顿歇,净德自显」,这是我们要认真的去体会,要认真的去参学,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早证菩提。我们想想,六祖能大师在二十四岁就证得,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能、我不能?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要生起效法的心,勇猛精进去修学无住布施。
再看底下,「性体是空寂的」,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故一丝毫不能着」。佛教给我们不要着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甚至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不是勉强教给我们的,而是事实如此。丝毫都不勉强,因为清净心中本来没有这些,你有这些错了,「着则迷妄自乱」,可见得我们迷妄自乱就是因为着相。「此经义理,乃实相离相,无住真心,甚深难信,即受持者所获果报俱属无漏无上,所以佛才说不可思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实在讲是非常的幸运,正如开经偈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居然能够遇到,这种福德因缘必须珍惜,因为是百千万劫都遇不到的,今天遇到了,轻易放过,那太可惜!
本经到此地将上半部讲完,也就是讲了一半,底下是属于下半部。前后两半部在此地做一个交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前后两半乍看似乎是相同,实际上是不一样,下半部是紧接着上半部而来,须菩提尊者提出这些疑问有更深的意思。这里我们归纳为五点,这五点都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摘要,在此地贡献给诸位。
第一,「前半部是为将发大心者说」,发大心就是发菩提心,还没有发,将要发大菩提心,「教以发心度众,伏惑断惑」,前半部是这个意思。「后半部经文为已经发大心者说」,进了一层,将发、已发,前面是教大家发心度众生,要伏惑、要断惑,现在更进一层「遣除能发、能度、能伏、能断」,这个义趣希望大家能够体会。第二,前面是讲所,此地是讲能,所离了,能也要离掉,「前半部遣除粗的执着,曰不应住尘生心,于境缘上离相」,这是修学初步的功夫;「后半部遣除微细的执着,于起心动念不应住着,」,起心动念上都不着相,「于二执离念」,人我执、法我执,在这个上面破除这个执着,不起这个念头。第三,「前半部令离相,是遣所执;后半部是教我们离念,是遣除能执。」由此可知,读了前半部,不能不读后半部,因为从所执离了之后,能执也要把它离掉。「昔人解」,过去有注解《金刚经》说,「前半部是利根闻已领悟,后半部说钝根重说深入」,江居士跟我们说不必呆看。这是各人悟入的浅深不相同,所以他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样,在此地提供我们做参考。「前半部二边不着,发心离相;后半部二边不着亦不着,发心之相亦离」,不但发心之相要离,「并离亦离」,那个离也要离,所谓「但尽凡情,亦无圣解」。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才到究竟清净,真正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前半部说明一切皆非,显正智独真,令观不变之体」,前半部分偏重在真、体上说,所以跟你说一切皆非;「后半部说明一切皆是。你看,前面讲一切皆非,后半部讲一切皆是;前半部是讲真、讲体,后半部是讲「理体一如,令观随缘之用」,有体有用,有真有如。如是什么?用如其体,体如其用,体用不二,就叫做一如。
这是前后两个部分所不同的处所,也是将前后两部关系给我们表明,前面的义趣宗旨果然明白了,后半部就不难懂。所以过去讲《金刚经》的也有讲到一半,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也算是完整的,听经听到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一个段落。不过祖师大德们无不是劝我们要更进一步将后半部继续的去研究、讲解、说明,或者我们更要发心来听后半部的经文宗旨义趣,使受持观行的功夫能够更深进一层,帮助我们得到究竟圆满的修学。一生证果自己要是没有信心,但是在观行功夫上是可以相信的,当然我更希望诸位都有坚定的信心,能够在一生当中断烦恼、证菩提,如佛所说,这样不辜负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们苦心的弘传,使我们有这样殊胜的机缘得闻无上甚深的妙法。下半部的经文,我想留在下一次我们再来研究,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