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五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4-00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五讲。请看经文: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意「尽能」两个字。前面讲到「随说是经」,随说不是讲全部的经文,在一部经里面随意的选择几句来讲,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假如要是有一个人发心『尽能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是佛所赞叹『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为什么这个功德这样大?前面我们说过,说全经好比全身舍利,随说好比碎身舍利,皆是如来正法,理获尊重,所以上文讲一切人天应当供养。我们明白这个意思,说经,才体会到念念功德圆满,而不是执着一定要把这部经自始至终讲完,自始至终讲完一部大经、听完一部大经,这个福德确实是不可思议。
以《华严经》来说,过去祖师大德们在寺院丛林里面宣讲这些大经,听众多半都是出家人,长住在寺院当中,纵然有一些在家人,他们也是长住在寺院里面来听经、来修道的,这个机缘是非常的殊胜。一部经,像《华严》这样一部经,一天讲八个小时,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讲圆满。过去我们也曾经跟诸位说过,这部经以我们过去讲经的经验,全经总得二千五百个小时以上才能讲完,一年讲一部。那个时候人有福报,如今我们哪一个人有一年空闲的时间来听一部《华严》,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法师也是如此,每天讲两个小时的《华严经》,其他什么事情也得放下,这是不可思议的大福报。如果是一天讲两个小时,就得四年圆满。如果在今日之下来讲,真正办一个佛学院专门来研究《华严》,等于说《华严经》的专修班,四年毕业,一天两个小时,四年毕业。我想这一点如果真正有发大心的出家的菩萨、在家的菩萨共同努力,或者还可以办得到,因为这个大经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轮,真正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若是像平常我们这些讲堂里面一般的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是讲两个小时,诸位想想要讲几十年!如果一个星期只讲一个钟点,像李老师现在这种状况,我给他估计这部经大概要讲五十多年,那个寿命短的人还没有办法。像这种情形我们要了解,能够听到大经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我学人从出家就发愿弘扬大经,虽然断断续续的,也讲了十来年,大概已经讲过一千七百多个小时,经才讲一半多一点,总是因缘上有差错,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环境。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晓得,随说功德不可思议,尽能受持必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地方跟诸位来说明。
这是前面讲的,「随说是经四句偈,皆应供养」,佛给我们讲一切人天应当供养,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尽能受持读诵,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重在受持」,受持的意思前面讲过,诸位对这个要特别留意。「经典在处,则为有三宝」。前文显人显处,人福德大,处所有诸天护法鬼神来护持,现在讲的这段文极显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见经」,我们看到了经典,「生清净觉心」,这个经典提示我们,一看到经典所在之处,我们这个心就生清净的觉心,这就是「佛宝」。「受经」,受是接受,对经的义理完全明白,这就「起般若正智」,这是「法宝」。「持经」,是依照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来修行,这叫持,持经「清净不染」,清净觉心不染六尘,这个意思就是「僧宝」,所以说「三宝具足」。『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尊重弟子是僧宝,经典就是法宝,可见得这是三宝具足。《金刚经》如是,诸位要知道,无论我们看到任何一种大乘经典,你一看到你心里立刻就生起这是三宝具足的场所,换句话说,这是真实的道场,决定不是虚妄的。下面一段经文是显示般若的妙用,请看经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段经文是当机须菩提尊者他听说「经在佛在」,经典所在之处三宝就在,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应该怎样来奉持,奉持名目最重要,就是讲经在佛就在。「持说殊胜」,受持为人演说,有殊胜的功德利益。「请名便持」,请教经名,经名是一部经的纲领,目的是便于受持,意思在这个地方。这段文是借比喻来显法,经题在我们讲这部经之开始已经为诸位介绍过,金刚是比喻,它里面含有三个意思,坚固、锋利、光明。般若智慧也具有这三个意思,所以佛用金刚来做比喻,勉励学人学佛一定要开金刚智慧。这是「借喻显法,以义定名,取喻金刚,奉持须思名义」,要想到经的名以及它的含义,「达诸法空而已」,达是真正明了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无自性。既然空无自性,你这个受持就要像经典里面所教给我们无住生心。「奉持之要」,最重要的纲领,「就是无住生心」,也就是后面所讲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这就是奉行受持《金刚般若》。请看下面经文:
【所以者何。】
这个意思是说,为什么要这样的奉持?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注意一个『佛说』、一个『则非』。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诸位把这个经文细细的去念两遍,注意「佛说」、「则非」、「如来无所说」,这是这一段里头关键的字眼。「佛说,则非般若」,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把它看清楚,要能够体会到义趣之所在。底下来解释这段的意思。「佛者,性相全彰义」,彰是彰明显现,「离相会性」,离是不执着,对这个相不执着不分别,相就是性,性相不二。我们今天做不到这一层,就是在法相上起无量的分别执着。「三种般若皆是名相」,文字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都是名字相。「凡能说者,而非真如」,凡是能说得出来的,你要记住都不是真如。我们说一个真如,它就是真如吗?不是的,它是名相。所以佛说即非,「你心里有一个般若的名相在,你就取了法相」;换句话说,你已经着了法相,着了法相,怎么能够见性?你当然没有办法会相归性。,
「法相名相虽多」,我们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相多,名多,名与相虽然多,「唯是一心」,能变的是一心,所变的是无量无边的法相名词,能变与所变「不即不离」,「不可取着」,因此不但是名相不可取、不可执着,就是法相也不可取、不可执着,乃至能变的一心,一心还是个名相,对于能变的一心亦不可取不可着,「这是本经的要旨」。所以《金刚经》里面,佛说、则非、是名,像这样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显示出这个要旨。『如来无所说』,「如来者,但属性德之称」,是真如本性的一个名称,「性德空寂,岂有说相」,哪有说法的相?「更无说法相」,连能说的相都不可得,哪有所说说法之相!从真性里面来讲,就是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名字言说,皆心缘相」。「如说」,这就是如来无所说,如来说法是「随缘方便,实无言说」。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千万不要误会佛有法可说,那就错了。事实上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所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都是随缘方便,实无言说,你才能真正懂得这个真实义。
这一段如果是像《楞严》里面讲的如来藏,它是讲的空如来藏,所以在此地附带我们也说明「空如来藏」的意思。「性体本空」,性体本来是空寂的,从性体上来说,「般若则非般若,如来无所说」,这是从清净心上讲,性体就是清净心,就是本来无一物。从本来无一物上说,般若则非般若,佛说般若,立刻就把它否定掉。如来无所说,他说法四十九年实无所说,从体上讲的。从相上讲、从作用上讲,佛有所说,他说了四十九年。如果你要是执着他有所说,你对这个相不了解,你着相,你在佛说法的法相上、在言说相上起了妄念。在此地,佛法的教学必须要把这个妄念去掉,「空其妄念」,把妄念要空掉,妄念么能够去得掉?「离名字相,离言说相」。那就是说明,名字相,佛不管怎么说法,你也可以听,不要执着,执着就错了。名没有一个定名,所以佛往往在一桩事情说许多的名目,譬如像真如本性,名称就有几十种,这是告诉我们名没有一个定名,名字性空,不可以执着名字相。言说亦复如是,言说无非表达这个意思而已,只要这个意思能够表达明了,说深说浅、说长说短都可以任意,所以言说相不能够执着。离名字相的执着,离言说相的执着,这桩事情就很容易明了了。
底下一段经文给我们说明这一段经的经义,经义若是不能够明白,不但修学上会有障碍,就是在理解上也无法圆融,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经文说到这个地方愈说愈重要,这个意思愈说也愈明朗。实在讲,凡夫由于迷失了自己的清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意识当家用事,把我们自性清净的般若智慧转变作愚痴,贪瞋痴里面痴的根本烦恼;换句话说,迷了清净心,把般若转变为愚痴,将本明变成无明,将本觉变成不觉。这个事实咎由自取,与任何的外缘都不相干,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而后我们的修学才晓得重点就是要转无明为般若智慧,佛门里术语叫转识成智,这才叫真正的修行。我们怎么迷的?迷就是在一切法上起分别执着。怎么转法?在一切法上不起分别执着就转了。可见得这个事情说难不难,说不难也不容易,为什么?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太重太深,当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任运自然它就起分别、就起执着,这就是无明在其中作祟。佛在本经特别教给我们要用观照般若的功夫,先要用观照,观照功夫深了,观照实在讲就是觉悟,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妄念起来不怕),只怕觉迟」。那我们要问,怎么样个觉法?这都是修行的关键。
前天有一个同修来问我,最近一个阶段常常感觉到自己犯戒,内心很痛苦,问我怎么办?诸位想想,他要是不学佛、不认真的学佛,他就不会发觉到他自己天天犯戒,不会发觉;能够发觉他犯戒,这就是他觉悟了。觉悟了以后很烦恼、很后悔、很痛苦,这个错了,虽然头一个是觉,第二步又迷了。应该怎么样?这个念头一觉,也不必后悔,也不必烦恼,立刻提起佛号,或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是念观世音菩萨,把这个念头一转转到佛号上,佛菩萨圣号无比的清净,用这个来清洁自己的心,用佛菩萨名号把自己所有的业障都会洗得干干净净,那个罪才真正能忏悔得掉,后悔有什么用处?这个办法是既简单又有效,如果你懂得佛菩萨名号里面所含的义理,从这个义理提起你的观照功夫,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晓得这个意思是皈依无量觉,过去所犯种种的过错都是迷惑颠倒,从今而后觉而不迷,这个罪业自然就消除了。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意思是要皈依大慈大悲,从前所犯种种过失都是由于自己没有慈悲心,不知道慈悲一切,所以才犯过失,而今而后应当发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你这个罪业当然就消除了。所以用什么方法把你这个心里面那些垢秽洗得干干净净?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念佛,既简单又直截了当,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行住坐卧都不妨碍。所以佛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特别提倡这个法门,称之为特别法门,称之为一切法门当中第一法门,当然有他的道理在。我们再看底下经文,这一段讲依报正报要离相。依正离相,先说依报,依报是我们居住的环境。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怎么样?
【三千大千世界。】
这是大处说,大的依报。
【所有微尘。】
微尘是我们依报当中最小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依报最大的,大的依报也好,小的依报也好:
【是为多不。】
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我们要注意尊者答的这些句子。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你看这个地方,这里一个『如来说』,这是则非、是名,『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这个地方画的圈圈颜色不同,底下有批注,这是「离依报之相」。「依报乃是众生共业相感的果报」,就是有共同的业所感应的果。再看底下经文,这是连起来的,下面经文是说正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是教「离正报之相」,这段经文意思在这个地方。依报,说大的,大千世界,依报之大者;说细的,细的是微尘,一个大、一个小给我们列出来。「正报,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佛的正报,换句话说,正报里头最庄严的正报。三十二相是福德之相,最圆满的福相,佛是举这个例子来说,这个意思很深。「本非实体曰非」,体上没有,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依报、也没有正报,本来无一物,体上没有。就好像我们们现在电视的屏幕一样,你们看电视屏幕,屏幕上什么都没有,所以叫非;但是它能现相,「不无幻相曰是名」。电视屏幕我就拿这个来做比喻,希望你们体会到这个意思,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讲的即非、是名这个意思。这个意思要是真正体会到、明白了,对于这一切相你不执着了,为什么?你晓得即相非相,你就不执着了。屏幕里头所现的幻相你不执着,你看到的时候你心里头能够保持如如不动,因为你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我们眼前依报正报就像这个比喻一样,佛教给我们对于依正庄严的果报都不可取,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在一切相、一切名里面去起计度分别。
底下这个意思很明白的显示出,「说非」,其目的是教我们「不着有」,经上讲则非;「说是名」,教我们「不着空」。则非,说明体上没有,你不能着有,着有是错了;说是名,不无幻相,你也不能着空;你要是说空无所有,空无所有它还现这些相。「两者同时说」,其目的是教我们「二边不着」。二边不着,迷障就破除了。「不着」,是教我们二边不着,「亦不坏」,佛说的,则非、是名无须要破坏,为什么?「相须性融,性须相彰」,相须要性去融会它,性必须要相才能把性彰显出来。法性,性在哪里?相就是性。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心在哪里?我们也不要讲真心、妄心,就是妄心,打妄想那个心,那个心在哪里,能不能拿出来我看看?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种种表情,是不是你心在起作用?是不是你那个心在显相?你心里欢喜的时候,你就有一副欢喜的相;你心里生气的时候,你就表现一个生气的相,所以你那个心必须要相才能够彰显出来。当你作梦的时候,你整个的心变成梦境,梦境是相,心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心。所以,性相不二。没有性,不会生相;没有相,显不出你的自性。因此,对于性与相不应该执着,也不必去破坏,你也坏不了,执着你就是自找麻烦。
经文里面,「举大千世界,摄尽世法一切因果」,讲到这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三千大千世界,世间一切因果统统包含在其中,全都包尽了;「举三十二相,摄尽出世间一切因果」,三十二相是如来果地上的殊胜相好,用它来代表出世间。由此可知,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统统包括在其中。
这个地方再要给诸位附带说明「不空如来藏」的意思。「感现相用」,相、作用从哪里来的?是业感而现的。所现的相与作用,是「缘生幻有」,不是真有,所以佛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相是缘生的,没有自体,虽有而不是真实。「根身器界」,根身是我们五根的身体,正报,器界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依报,「皆由性体显用」。能显根身器界的是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起的作用就是根身器界。
前面所讲的三十二相、大千世界,「世界是业感成的」,是众生共业所感才变现出世界,「三十二相是你自己修成」,不管是大众的共业所感的,还是你自己修成的,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因缘相」,都是属于因缘生法。「说非说名」,这个说是如来说,非就是则非,是名,这个意思是「即相空相」,这个空当理讲,就在相上「不着相」。换句话说,即相是有,空相是空,空有同时,这才叫真正的不执着。如果你心里还存着一个有「空」又有「有」,那你早已经着相。「相是假名,假名永续」,假名永远会相续下去,为什么?它不碍真性,这才真正是所讲的「不坏」的意思。这是说明为什么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着不坏,不着不坏是你最正确的态度,你也是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有最正确的理解认识,所以你才有这样好的态度,在这个里面你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大自在。
下面经文要显示本经的功用,佛用比喻来跟我们说明。我们从这段比喻当中,才能体会到经典功德不可思议,能够对这个经典生清净的信心,能够真正的理解,依教修行,那是诸佛如来之所赞叹。本经校量功德是一层比一层要深,我们看第二层的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与恒河沙相等的『身命布施』。诸位要记住,前面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地方是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一段经文是说以身命布施的福报,「七宝布施是外财,身命布施是内财」,因为七宝毕竟是身外之物,你舍掉容易,你舍身命就难了,这是用这个来作比喻。可是这样布施的福德,还是比不上有这么一个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他的福报超过他太多。这是什么缘故?这个地方给诸位说明,「此以福较慧」,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来做一个比较。「慧明离相之用,以显经功」,《金刚经》是教我们离一切相,是教我们无住生心,所以这个作用显示本经的功德。但是记住,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皆自受持,为他人说」,这句话很重要。在前面讲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外财,身外的财宝,还容易舍掉;这一段讲的是身命布施,这是内财,不容易舍掉。
在此地我们必须要说明的,内财布施怎么个布施法?外财布施,身外之物的布施,诸位容易明了,我们以我们的财富,就是多余的财富帮助别人,救济别人的贫困,这是属于财布施。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贫穷是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贫穷,一种就是精神生活的贫穷。在今天已经开发的先进国家,在物质生活上都可以说相当的富有,但是他们在精神生活上可以说是相当的贫乏,佛法的布施是针对着他精神贫乏给予他最大的功德利益。这个我们都讲的是属于法布施,也离不了财布施。
可是身命布施不是叫我们舍弃这个身命。当然舍身命在必要的时候是能够舍身,像本经后面讲到忍辱的时候,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做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身命布施,不起瞋心是忍辱度的圆满。像菩萨在因地当中舍身喂老虎,看老虎饿了好多天,饿得好可怜没东西吃,拿自己身体供养他。譬如割肉喂鹰,老鹰也是找不到东西吃,也是饿得很可怜,他把自己身上肉割下来喂鹰。我们今天人看到这个样子,「这是傻瓜,傻人!」佛这种示现是告诉我们,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舍自己的身命也在所不惜,真能行布施。可是这里头最重要的一点意思,那就是决定不为自己,因为自己已经无我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里还有世间名闻利养?哪里还有世出世法的得失念头?全都没有了。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修行,就是刚才讲的受持经典为人言说,都是利他,都是以身命布施,这个意思希望诸位能够体会。所谓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尽他的本分将这桩事情做好,那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天天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为人言说是利益大众,自己受持也是利益大众,为什么?为人言说是言教,言语的教导,受持奉行是身教,不但我言教,我自己做一个榜样来给你看。
本经是最好的例子,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将三般若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三般若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就是日常生活。须菩提尊者他看出来,他发觉了,所以才赞叹希有世尊,这就是身教,这就是身命布施,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不为自己,你在这个社会上做任何的行业,问你需不需要用头脑?需不需要用体力?我们用体力、用头脑,岂不是身命在布施!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意思,中国的佛教出家人要燃顶,燃香,我们头顶上燃几颗香;在家受菩萨戒的在手臂上燃香,这个用意就是教你不要忘了身命布施,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换句话说,时时刻刻要想到牺牲自己,服务众生。如果这其中有一念为自己来着想,有这一点私心,你就迷惑颠倒,你就错误了。真正学佛的同修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看清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留给我们的榜样。
我们看进一层的意思,这是内财施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有三层的意思,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初,生净信」,前面讲生净信,我们在佛法教学上也是如此,头一个就是希望大众能够生清净的信心。佛给我们讲,他的功德「胜过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他开智慧了,「开知境虚智」,他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懂得这个。更进一层,这里是信,这个地方是解,底下讲行,信解行。「次,解慧增长」,智慧增长,对于佛的真实义渐渐了解,他的功德也殊胜了,「胜无量无边大千宝施」,为什么?他开智慧了,「开无尘智」。什么叫无尘智?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的清净心中本来没有尘劳烦恼,一切尘劳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第二层。现在到第三层,「今,知断妄(修行)」,须菩提请教经名,发心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所以他这个功德又胜一层,「胜恒沙身命布施」,这是因为他「开金刚智」,发心修行了。这三个层次我们一看非常明了,很有趣味。
尊者这样的示现,我们要晓得他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出个样子,聪明的人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不辜负须菩提尊者,不辜负世尊的教导,把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生当中圆圆满满把它解决了,超凡入圣,了生死证涅盘。这一生诸位想想那多有意义,这才是真正不空过!请看下面的经文,这一段是尊者听了佛说的这些大义,叙述他自己领解的情形,换句话说,说明他自己的心得: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
『闻说是经』,就是听佛在上面所讲的,以上所讲的。
【深解义趣。】
注意这个「深」字,他不是浅解,而是『深解』,真正的明白了。
【涕泪悲泣。】
这是甚深理解之后内心的感动。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是「当机(须菩提尊者)向佛呈说闻经深解」。「闻说是经,照应愿乐欲闻之闻」,他在请法的时候是愿乐欲闻,闻字这是前后互相照应。「涕泪悲泣,照应愿乐欲闻之乐」,乐是爱好,真正感动得涕泪悲泣。「希有世尊,照应前初希有世尊」,照应最初前面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将三般若原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十分的可惜,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迷失了三般若,所以才变成贪瞋痴慢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业,这是他看出来之后再次的赞叹。「深解义趣,指经所诠住心无住、妙有非有之理」,这是他真正的理解体会到了,这一句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真正理解到。
他很感叹的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句话「眼」是说见地的意思,一般人很浅的解释眼能见,这个地方作见地、见解来讲,作见识讲。佛经里讲五种眼,这五眼第一个就是讲「肉眼」,肉眼是凡夫之眼,凡夫有肉眼,凡夫见地他有烦恼障,换句话说,他只能够见到障内,没有办法见到障外,所以凡夫见量很小,见识很浅。第二种叫「天眼」,天眼是天人的见地,我们俗话叫天眼通,天也是凡夫,他的能力超过我们凡夫,他有能力见到烦恼障以外的,换句话说,烦恼障已经不能障碍他的见的功能。第三种就是「慧眼」,慧眼能够见到人空之理,换句话说,阿罗汉的见地。阿罗汉证得九次第定,成就三昧,像前面须菩提尊者示现我们的无诤三昧,他证得了。这个三昧,换句话说,就是得根本智,是根本智的本体,但是它没起作用,如果它起作用就叫做后得智。第四种叫「法眼」,法眼是见人法空理,不但人我空,法我也空了,这是菩萨的见地,是根本智起了作用,换句话说,它是后得智现前。像经上所讲的,从一般若,就是一个根本般若智,起无量无边的智慧。最后一种是「佛眼」,佛眼圆明,佛的知见超过一切,超过人天二乘菩萨,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所以称佛叫五眼圆明。今天在此地,须菩提尊者他表演的是一个阿罗汉的身分,所以在五眼当中只说了一个慧眼,他说就是以他证得人空慧眼以来,也未曾闻得这样希有之法;换句话说,这个经典十分的难得,阿罗汉的身分称之为甚深经典,我们还能够不尊重吗?请看下面经文: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这两句话要特别注意,江味农居士做《金刚经》批注五重玄义的明宗,宗旨就是取这两句。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经义有相当的深度。第一,「信为入道之源」,清凉大师解《华严经》将全经分为四大段,就是信解行证这四大段。这个信,前面曾经跟诸位说得很清楚,而不是说泛泛之信,必得心地清净这才信。信是见道位,在小乘必须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须陀洹果,是见道了,信心才生起;大乘位里面必须要四相离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信心清净了,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位,这是大乘的见道位,这叫信。信,这个字有相当高的标准,它是入道之源,信是入道,入门,入流了,小乘人须陀洹入流,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入流,是入流的根源。往后去,「解、行、证,皆信心之增进,至于究竟」,究竟就是证到如来的果位,这是讲信心。诸位一定要晓得什么叫信心,不是说「现在我信佛了」,你这个信不算,因为你这个信不能生实相,你这个信也不清净。「清净,即是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你才清净。「若少着相,便非清净」,这个要记住,你这个信心要清净,不能着相。
「生,刚得现前,初转凡入圣,寂照同时。」这个生是什么时候?就跟我们前面讲无住生心那个生是一个意思,实在说清净就是无住,无相不就是无住吗?生心生的清净心,这是你本有的自性清净心现前,以前被无明烦恼盖覆住,现在无明烦恼去掉,一切妄相去掉,一去掉就现前,这是你刚刚现前的时候,所以讲开始最初转凡入圣。这个圣是圆教初住菩萨,四相都舍掉,四相都离开,这是寂照同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到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实在就是《金刚经》后面跟我们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照,不取于相;寂,如如不动,也就是禅定。「实相,真如本性之别名」。「第一希有,是正等正觉义」,正等正觉是菩萨,超过了二乘。为什么?二乘只有正觉义,没有正等;佛,上头再加个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是如来果地。你现在到分证位的菩萨,正等正觉,这真正是转凡入圣。
「实相,非相,说名实相」。「实相,指真如本性」。「实,真有非空无」,它是真有、是真实,不是空、不是没有。「相,炽然显现,非枯寂」,不是枯寂的本体,而是本体活活泼泼在起作用,它现相,显现,不但显现,炽然的在显现,不住的在显现。「非相,性本非相」,性是理体,它没有相,它虽然没有相,「能现起一切相」。「是名,文字言说是假」,是名这一句是讲文字相、言说相,这是假的,「性为真实」,这个是必须要记住的。虽然讲性是真实的,这个性还是一个假名,你万万不要执着,把这个假名又执着为真实,那就大错特错!所以经上「是实相」这一句,是「对凡夫外道」的,目的是「除我执,显示真空,破执虚妄相者」,凡夫外道执着虚妄相,着相,佛这句就破凡夫外道的执着,显示真空理体。
「非相」这一句,「对二乘」,二乘人执着空,凡夫堕在有里头,二乘堕在空里面,所以这一句是对治二乘人的毛病,「遣除法执,显明法空的道理,破执空相者」。第三,「是名」这一句,这一句的用意是「对权乘大士」,权教的菩萨,权教的菩萨虽然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法,但是他执着有个非法,所以这一句的目的是要「除非法执,显示出俱空的道理,破除执着非法相者」。由此可知,经文里面的含义是有相当的深度,这是我们特别要看清楚,这三种般若义,面面都能够看到,才能够晓得这个经是甚深经典,是一切经里面确实能够破除凡夫、外道、小乘、权教的那些毛病。请看经文: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我』是须菩提尊者自称,他在世尊当年说法这一会上,以他的程度、以他的修持,他听佛讲《金刚经》,他能相信,他理解,他也能实行,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不难。
【若当来世。】
佛不住世了,将来。
【后五百岁。】
这就是去佛很远的时候。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后五百岁』就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五是二千五,距离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众生听到《金刚经》能相信、能理解、也能受持,就像须菩提尊者当年一样,那这个人真了不起。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个经文要看清楚,信解受持必定要破四相,如果四相还在,信解受持这四个字你一个字都没有。底下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他是第一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一段再多看看,诸位从这段经文上就看到,这个人成佛了。诸位记住,圆初住的菩萨就是诸佛,在天台家讲六即佛里头的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诸位也就能相信,前面讲过这部经是讲成佛的方法,成佛的法门就是教人作佛的,你要想作佛就受持《金刚经》,受持《金刚经》的人就能作佛。
底下我们来解释这个意思。「后五百岁」,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这是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解脱讲证果,到第二个五百年,去佛远了,教法不纯了,所以证果的人少,得禅定的人多。佛教传到中国来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教法传到中国来,换句话说,正是禅定的末期,多闻的开始,所以禅在我们中国佛学上就占很重要的地位。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对于研究教理,在魏晋隋唐非常的兴盛,大乘八大宗派成立,这些经疏家、疏论家都出现了,就如同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百家,种种的学说都在这个时候出现,佛法这一切经的教理,许多人都在那里发明宣扬,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塔寺坚固」,着重修福的人多了,做学术的少,大家拼命的建塔、建寺院,修福,还算不错。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就是佛灭度二千年以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斗争坚固,几乎没有一个道场不斗争,这是非常苦难的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它认清楚。我们现在就是生在斗争坚固的时代,如何避免斗争?去修禅定,去修解脱,那你就是末法时期的正法住世,这一点我们要明了,我们要珍惜。
「无相,非对有说无,乃绝对之无」,而是有无二边都离开的绝对之无,这个字不可错会意思,不但是有相要离开,无相的见解也不能有,才叫真正的无相。「非见四相实有能无,非灭后言无」,这个无一切相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因为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个无,「乃见缘生幻有」,不但一切世间法是缘生幻有,就是佛法也离不开缘生幻有,「现幻非有,有即是空」。像《心经》里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正无相,无有相亦无空相,无有相亦无无相,才叫真正的无相。
「离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相包括在这一句,分开来说是本经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统统要离。「离妄名觉」,离什么妄?一切相,四相、法相、非法相,你要是不离,要是执着,是妄,离开一切执着就叫觉,「觉即名佛」,觉了就成佛。「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者,是一个大智大觉之人。学佛就是学觉,你要是明白这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学佛在世间并不妨碍任何行业,不但对于你学佛没有妨碍,学佛对于你有最不可思议的好处;换句话说,最大的、最圆满的功德利益。为什么?因为你觉悟了,你不迷惑、你不颠倒了;换句话说,无论你在世间从事于任何一种行业,你都会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在这个行业里面能够做到最圆满、最究竟、最殊胜,你想对你是有利还是有害?所以学佛成佛不一定要出家,你们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会恍然大悟,佛法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金刚经》文字虽然少,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这一问一答当中,把这些大道理都给我们显示出来,尊者说出来,佛给他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意思是你说得很对,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