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无咎的智慧(第6集)周春塘教授主讲

admin 易经与人生评论3阅读模式

在这里所谈到的萃卦,《彖辞》是后来孔子加上去的,也是传说,孔子不会真正有这个时间去写这个东西,是后来他们传说是他写下来的。萃是什么意思?「萃,聚也。顺以说」,要顺天,来取得快乐。要「刚中而应」,这个是指的上面那个兑卦的阳卦和下面坤卦的六二,现在谈的是六二跟九五两个的应对,六二是阴,九五是阳,这个阴阳配合得非常好。六二是阴,在阴位,九五是阳,在阳位,所以这两个爻配合得非常的完美,刚中而应,彼此的呼应,呼应得非常好。「故聚也」,唯有在这个情况之下,王带领他的谋臣来到祖庙,来敬拜祖先,也跟当地的智者、仕绅会面。这个时候来向祖先祭祀,送上祭品。这个祭品我们讲了,在暗中已经变掉了,早期是杀牛、杀羊,到了周文王写《易经》的时候,已经变成用禴了,禴是素菜,用素菜来做祭奠。这点我特别强调,就是说我们在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杀生的观念,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他认为杀生是不对的,他用素菜来做祭祀,取代当时的杀猪、杀牛、杀羊。这种文化上的变化,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是从《易经》里面我们偶然发现的。因为他没有正式的语言来传递这个信息,可是从文字的变化上,我们懂得了有这样的一个变化。「利见大人」,所谓的「大人」就是祖先和当地的贵族、贵宾。「亨,聚以正也」,为什么亨?因为他们聚合在一起是用正当的理由来出现的。所以「用大牲吉」,这个大牲也不再是牛了,而是素菜。

 

「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这是一种宗教观念的产生。这里面他虽然没有谈宗教这个观念,这个字也没有出现,可是宗教的里面所谓的祭字,在周朝的时候,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杀牛、杀羊那件事情取消了,我只是提出来,它开始有一点点的转变。最早的祭字是一个手拿一块肉,大家看过甲骨文的祭字吗?一片肉,这边一个手,然后中间还打了三点水。那三点水是血,后来认为是酒,最后那三点水都不见了。文字上的变化,是说明我们对这种祭祀的问题一种很明显的改变。这是文化变化的现象中间很有趣味的一些问题,大家假如读过文字学,或者对文字有兴趣的话,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看的一个地方。

 

萃,君王来到庙里面,有三个目的,第一个是向祖宗表现他的孝敬,表达他孝敬、感恩的意思。第二个,他来祭祀的时候,带来很多的牛、羊,那种肉祖先是不会吃的,就是带来给那些,所谓的利见大人,那批大人分享,带回家去。这个在当时的周朝也还满流行的。孔子曾经出席过很多次这样的聚会,每次去参加聚会都会带很多肉回家,因为那个杀的牛、杀的羊没人吃,一定是送给来宾吃的,带回家。有一年孔子去参加了当地的,那天那个王没有给他肉,他知道他被辞退了,所以他第二天就走了。这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一个故事。就是当时来参加祭典的人,都是准备来带肉回家去的,假如后来是用素菜,也是带素菜回家,所有的祭品都是分给参加的会员的人带走的。第三个理由,是到了庙里面来缅怀祖先的丰功伟业,纪念祖先当年的辛劳,也同时感受到这个兑卦的那种喜悦和坤卦的一种温柔。这个就是六二跟九五的那个遥相呼应,他们感觉到是一种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一个代表。

 

在《易经》里面,这种宗教的结合,这种宗教的这种理解,在《易经》里面本身没有讲得很清楚。可是在《易系辞》里面说了,它说:「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这种话是政治的力量,他把宗教的力量开始改变了,把宗教转换成政治了。这谈的其实是宗教的问题,可是变成了政治的问题。所谓的顺天应人、不疑不虑、拳拳服膺,就是天下万众一心的一种期望、一种期待,这是《易经》对宗庙、对宗教观念的一种寄望。利用宗教的力量团结国家、团结老百姓,从这个宗教的虔诚里面,感觉到大家是同心协力的,是同声一气的。

 

周朝的君王跟后来的君王都一样的,完全利用这种祭祀的方式来传递孝的观念,来赢得万民的归心。宗教在古代跟政治是结合在一起的,分不开来的。可是宗教,《易经》并不只代表一种观念,它不停的在变化,在萃卦是代表了宗教的意思。可是在蒙卦里面,大家读过蒙,我们没有机会读到蒙卦,蒙卦是一种教育的一个,告诉老百姓产生之后,最重要的第一件需要的工作就是教育。蒙卦谈教育。家人卦就谈家人要如何和气,共同的打造一个家庭的气氛。困卦里面,《易经》变成一个师长,教你如何在艰难困苦中间挣扎奋斗。在咸卦和恒卦里面,它又变成了一个婚姻的辅导师,告诉你年轻男女谈恋爱应该怎么谈,婚姻应该怎么样处理。所以《易经》的角色不停在变化的,它有的时候是魔法师,有的时候是宗教家,有的时候是教师,有的时候是一个counsellor,就是顾问。这些种种的问题,使得《易经》的变化是在不停的变,在不停的改变。它指的是什么?你不要太相信它一个固定的一种角色,它随时会变的。

 

回到孟子那,我现在想把孟子那段话正式的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段话大家在中学里面,国文课本里面一定都读过。有没有人没有读过的?这篇文章是不是在中学课本里面一定包含进去的。

 

就是早期孔子相信尧是上天送下来的一个贤君,他怎么样出来的谁也不知道,就突然出来一个尧。我们知道舜怎么出来的,可是完全不知道尧怎么出来的,尧在我们历史中间没有任何的记载,所以孟子也没有办法谈尧,他从舜开始谈。他说这种古代的贤人,孔子并没有盲目的相信他们,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把每一个,他举了六个人做为例子,来说明成功人物不是偶然的,都是经过他们努力奋斗而出现的。

 

「舜」,早期是出于「畎亩之中」,畎亩就是田亩,就是种田的人。舜早年是一个农夫,耕田的。「傅说」是殷朝时候武丁时候的一个相,武丁的相,宰相,他早期是版筑出身的,版筑是什么?水泥匠,傅说早期是水泥匠。「胶鬲」是殷朝的一个很有名的贤人,一个贤大夫,他早期是卖鱼的、卖盐的。「管夷吾」,管夷吾大家都知道,就是管仲。管仲「举于士」,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士在古代是管理监狱的监狱长,他是管监狱出身的,地位很低的。「孙叔敖」,孙叔敖是楚国的一个宰相,他举于海,他从海边跑回来的。他怎么在海边?他的父亲好像被人家杀害了,不知道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问题,他也牵连了,他逃了,他逃到海边去隐居,最后被楚王发现了这个人是个贤人,把他请回来的。「百里奚」,百里是姓,这个人姓百里,名字叫奚,他是春秋时候虞国的人,他是秦穆公很重要的一个宰相。他的来源也是很低下的,他最早是一个做商人的,是个商家,卖牛、卖羊的。

 

他举了这六个人,只要说明一件事情,就是下面的这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的,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个人要担当起天下的大任,不是说说来就来,不是说某人请你来就来了、来得了的,是你一定要有准备,你事前一定要准备好,把自己的条件锻鍊出来,把自己身分奠定出来,让别人知道你,让别人了解你,然后才发现你这个人物,愿意你、希望你来帮他忙。

 

所以天下要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把他的心,让他尝受种种的痛苦,让他经过种种的磨难;还要「劳其筋骨」,让他辛苦得不得了,每天工作,每天在困难的这种身体的折磨上面加以锻鍊;还要「饿其体肤」,让他连饭都没得吃,生活每一天都发生困难;「空乏其身」,让他感觉到自己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而且「行拂乱其所为」,一切的行为、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故意跟他别扭起来,不给他顺利,不让他顺利,不要他顺利,希望他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发现这个人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能够动他的心、忍他的性,「曾益其所不能」。能够惊动他,能够把他从睡梦中打醒过来,能够要他有坚忍卓绝的这种力量,培养这种特殊的能接受磨难的力量,增加他,(这个「曾」跟那个土字旁,我这已经写了一个土字旁,原文里面没有那个土字旁。)增加他所不能,他能做的事不少,可是再增加他做更多事情的能力。这句话后面还有一段我没有引,大家都很熟悉的,就是「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定常常犯错,你才会改过。常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你常常遭到了困难,常常遭到了折磨,你才会改变自己,你才会洗心革面,往那个新的方向走去。一个没有外患、没有辛苦灾难的国家,这个国家常常不久就亡掉了。经过这样的折磨之后,人才知道原来生于患难会死于安乐。假如你天天在安乐中间讨生活的话,你最后一定死于这种安乐。你患难,患难会把你抬出来,安乐会把你打下去,这个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信仰。

 

孟子这个话替孔子做了很大的一个解释,他把孔子那种信仰理性化了,他把孔子的观念普及化了,让大家能够接受、能够了解。因为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人是经过多少的磨难、折磨,才开始感觉到人需要努力。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回到刚刚谈到的,读书就是要从这种没有问题的地方去找问题,把一个书变活,不要去读死书。

 

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明假如说你不懂得用自己的观念去解释一些历史的现象,或者去处理一件事情的话,你会做出很愚蠢的事情出来。中国最早的对儒家的不满意,就是它太教你读书了。大家以为这个是孔子的观念,其实这一点也是一个误解。孔子是主张你读书的,可是不是要你读死书,孔子注意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视你的经验。孔子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书本,一个是经验。这两个东西配合在一起,那个书不会是一个呆板的东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日07:54: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6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