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81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一卷)  2009/12/4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最後的一段「別陳其名」。

  我們學習清涼大師的《疏鈔》,學習到第八「童真住」,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九「法王子住」,大師的註解不多。「從法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雖然只是一句話,這個裡面意思非常之深。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要證得佛果,也就是一定要回歸自性,賢首國師所說的妄盡還源。十法界裡面依正莊嚴都不是真實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幸遇到佛法,更幸運的,遇到好老師、遇到大乘經教,許多年來樂此不疲,多多少少是契入少分,少分的受用也相當可觀。所以這句話我們能夠體會,從法王教生解,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一些,徹底明瞭那我們還不夠,不敢說,多少明白了一些。明白一些,對於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宇宙觀、人生觀就不一樣。我們怎麼看宇宙、怎麼看人生、怎麼樣看自己,確實跟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不一樣。沒有接觸佛法之前,確實,哪個人不是自私自利,哪個人不是以為身是我?人生在這個世間目標是什麼?追求名聞利養,追逐五欲六塵,確實是如此,我們自己也不例外。學佛之後,才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知道什麼?尤其是《華嚴》大經,知道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我們自己原本是一體,一個真心所現,也是一個阿賴耶所變,心現識變。這是講什麼?這是佛經裡面講倫理、道德,真的講到究竟圓滿,曉得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是我們心現,真的是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自性毘盧遮那。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三惡道,也是自性畜生道、自性餓鬼道、自性地獄道,沒有離開自性。自性是能生、能現,阿賴耶是能變,阿賴耶是什麼?妄心。自性是真心,真心能現、能生一切萬法。妄心讓這些所現、所生的產生變化,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關係搞清楚了,就不糊塗,不會胡作妄為,知道過去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是錯了,那是真的造了惡業。

  一真法界裡面純淨純善,所以稱為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僅僅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都叫做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有許多不同的宗教,這些宗教他們修行終極的目標,有的說是天堂,有的說是天園,名稱不相同,其實都可以稱之為極樂世界,不過極樂世界這個裡面的淨善真的是有差等的。實際上,我們現在了解,實際上是平等,為什麼會有差等?你就拿《華嚴經》來說,初住菩薩就生到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還給我們講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階級,上面有等覺、妙覺?這就是說,同在這個世界裡面,感受的純淨純善的程度不一樣,愈低的他感受得粗,我們可以這樣說,地位愈高的感受得非常微妙,有粗細之分。為什麼?雖然他們煩惱真的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這個東西沒斷。這個東西實在講斷不了,沒有方法斷。所以到這個境界裡面怎麼個修行?無功用道。古大德有所謂「此處用不得力」,這是真的,為什麼?你稍微一用力,不就起心動念了嗎?起心動念就墮落了。沒有起心動念,你怎麼用功?所以到這個境界裡純是利他,絕對沒有自利。就像觀世音菩薩弘願裡頭所說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千不是數字,是講多,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苦難的眾生,哪個地方有求他,他哪個地方就應,感應道交,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這麼一樁事,除這樁事情之外,沒別的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首先現身,現同類身,我們人間求他,他現人身;天人求他,他現天身;畜生求他,他現畜生身,不現同類身沒法子溝通,溝通一定要現同類身,這就對了。眾生有感,真的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的時候叫冥感,實際上自己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那個心太細了,自己不曉得。但是這個波動,佛菩薩已經接收到,他一接收到,立刻就有反應,這個反應就是應。佛菩薩的應,不但沒有分別執著,就是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他這個應叫法爾如是,自自然然,這是性德。我們要不從《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怎麼能知道這些事情?

  我們知道了,能解、能信,現在當前必須要做的功課,就是我們要能行才行。怎麼個行法?日常生活工作照辦,你在什麼崗位,盡心盡力把你本分事情做好,為社會大眾造福,自己決定不為名聞利養,不為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人就叫菩薩,這就叫修行。所以修行裡頭有自利、有利他,利他就是為大眾服務,自利呢?自利就是放下萬緣,這真的自利。為別人服務還要講報酬,那就錯了,那就是生意買賣,那不是菩薩,那是六道凡夫,六道人都是這麼幹的,所以他出不了六道。他如果反過來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心裡面痕跡都不著,妄就盡了,你才能還源。妄盡,定慧現前,為一切眾生服務,福德現前,佛家不是常說嗎?福慧雙修。如果你只有放下,沒有為別人服務,你有慧,你沒有福報,沒福;為別人服務,自己不肯放下,有福沒有定慧。這都是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應用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修行;應用在工作當中,工作是修行;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哪一樣不是修行?你說什麼地方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大乘佛法多活潑。所以,清涼大師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無礙,理無礙,事也無礙,理事無礙,最後是事事無礙,這真的叫得大自在。事事無礙,我們前面學的八我,「八自在我」,你全都現前。

  這樣好的課程,究竟圓滿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給我們什麼?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幸福。早年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說這是世間找不到的,你有機會遇到要感到非常幸運。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怎麼樣才能對得起我們這一次的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天遇到了,我怎麼對得起它?要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修行證果,就對得起。如果沒有修行證果,你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也行,在這個世間可以得一個佛學博士,可以接受學校聘請,你將來可以做個名教授,實際上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這不是佛菩薩、這不是老師對你的期望,老師對你的期望是希望你這一生當中成佛、成菩薩,你真得受用;至少你要超越六道,算小成就,超越十法界是大成就。如果拿這個東西去換世間名聞利養,你的損失就太大了,那你簡直是不識貨。像拿一塊金條去買塊糖吃,那自己就真不識貨。

  所以我們確實是感激,此地講的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王是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像前面所說的,一字一句能說出無量義,這是自在。當紹佛位故,這句話重要,紹是繼承,繼承佛的地位。這個話怎麼講?繼承釋迦牟尼佛,把佛法全心全力的介紹給有緣眾生。這句話要記住,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佛的慈悲心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差別,為什麼不度無緣人?無緣人他不願意接受,不是佛不幫他,他不能接受。你要把佛法送給他,他毀謗,佛不忍心,毀謗佛法有罪業,而且罪業很重,佛不能害眾生。他不能夠信受的時候決定不去碰他,在旁邊等著,到哪一生哪一世他的緣成熟,佛就把佛法送給他。所以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機分三等,上等的叫根成熟了,這個是諸佛如來特別照顧你,為什麼?他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有成就,就是說他能信、能解、能行,後面一定有能證。在末法時期,念佛往生淨土就是證果,就是圓滿,根熟的眾生。第二等的,第二等的是能信、能解、能行,他不想求證,他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還不想超越六道輪迴,這是算第二等,中等的。佛對他們也不捨棄,幫助他們提升。都幫助,幫助你提升,希望你來生的時候繼續再學習,不至於往下墜落。第三等的,根本就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也不能理解。佛還是不捨棄他,為他種善根,什麼叫種善根?他看到佛像,阿賴耶識裡頭落了佛的種子。所以,造像功德不可思議,他這一生到哪裡看到佛像,他跟佛就有緣,但是這個緣這一生不會成熟,種子種下去了。聽到佛的名號,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聽到佛的名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種子佛法裡稱叫金剛種子,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磨滅。來生後世,遇到佛法的緣它就起現行,阿賴耶識有種子。所以古大德才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捨,慈悲到了極處。

  我早年在大專佛學講座裡面上課,我送給同學們一串念珠。那個時候台灣佛教風氣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風氣沒有形成,同學不好意思說自己學佛,學佛也偷偷摸摸的學,不敢公開。為什麼?怕人家笑話,笑他搞迷信。所以我就把這個道理講給他聽,我說你不要害怕,你拿著一串念珠,你同學看到這串念珠,他的善根就種下去了。佛,佛這個念頭就從他阿賴耶識裡生起來,你度了多少人!我說你們在學校裡面,每個人都有課本,課本通常都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名字,你寫個「阿彌陀佛」,寫個「觀世音菩薩」。人家一看,阿彌陀佛的,你看看,有意無意他就念了一聲,這是有形、無形你都在那裡度眾生,都在幫助同學種善根,好事情!我這麼一提倡以後,慢慢大家就也不在乎了,手上可以拿念珠,書本上可以寫名字,可以寫佛號,廣度眾生。這應該在十幾年之前,我在香港,香港從九七回歸之後,同修們又邀請我去講經,每年去一次,一次大概講一個月的樣子。我看到現在年輕人穿的襯衫、T恤,前後的圖案都是妖魔鬼怪。我看到這個東西之後,我說我們為什麼不寫上「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做了很多,同修們穿了,你看穿這一件T恤在街道上走一圈,度多少人!多少人看到了,「阿彌陀佛」。所以,現在有現在給眾生種善根的方式,我們要學會。有人說襯衫上面寫佛的名號,這個怕得罪佛,對佛不恭敬。是的,你要是有這個意思,那就得罪佛。如果你沒有這個念頭,我只知道叫眾生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阿彌陀佛也會歡喜,也鼓掌歡迎,不會怪你。我們覺得這樣做非常好,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普遍給大家種善根。經文,有的時候經文這些句子,我們也把它印在衣服上,這是佛不捨一人的教誨,沒有過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我們是善意,我們沒有惡意,我們希望的是人人都能接觸到大乘佛法,人人都能夠脫離苦海,你只要接觸,真的是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佛說得很清楚,苦從迷惑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佛法的教學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斷疑生信。悟的是什麼?信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佛法裡面講信,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我有一年在美國,很早了,有二十多年,我住在達拉斯。達拉斯那邊有基督教會,有三位牧師,中國人,他知道我在那個地方建了個小道場,來拜訪我,我非常歡迎他。他說,他們信基督跟我們信阿彌陀佛是相同的,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從信心上立足的。我告訴他,我說還是不一樣。他說:怎麼會不一樣?我們信上帝,你們信佛。我說:你沒有了解佛經,你要是讀佛經,你就知道了。佛經裡面信,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信他,《彌陀經》上講信願行,頭一個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有佛性。像我們中國過去傳統文化裡面講信,也是頭一個信自己,《三字經》上第一句話就是講這個,「人之初,性本善」,你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性本善,這是頭一個,不是信他。第二個才信他,信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那是第二個,第一個信自己。不信自己,光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沒用,這怎麼會一樣?我這麼一分析,他才明白了。

  所以佛家淨土宗講,信是有六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講六個信。在《華嚴》,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過多少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你首先相信你自己是佛,你才成得了佛。現在呢?現在迷了,迷失了自性;換句話說,是糊塗佛。釋迦、彌陀是個明白佛,我們現在是糊塗佛,現在如何把糊塗放下,恢復到我們明瞭,我們也做個明瞭的佛,明白佛,就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目標,要我們真正了解整個宇宙一切萬物的真相,大乘教的名詞叫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就是宇宙、人生、萬物,要了解它的真相,你就不糊塗了。現在一問都不知道,這糊塗!我,我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將來到哪裡去也不知道,這就苦了。小乘人,小乘初果他就知道了,我從哪裡來的,我這一生死了之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把宇宙之間一切萬法歸納為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六個字,統統講清楚、講明白了。

  當紹佛位,這一句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這麼個意思。玄奘大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學佛他就有這個志願,他參加考試,考度牒,官員給他出的題目、考題,他回答時候八個字,人家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想幹些什麼?他說「遠紹如來,近光遺教」。人家馬上就批准。遠紹如來,紹就是這個紹字,紹是繼承的意思。遠的來說,我繼承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近的方面說,我要把釋迦牟尼佛的大法把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這種心出家是正確的,正是這個經上所講的。

  法王子住,在《楞嚴經》裡面說是「謂自發心至生貴」,發心住到生貴住,這是初住到四住,「名入聖胎」。從方便具足住到童真住,就是第五住到第八住,「名長養聖胎」。「至此」,此就是第九住,「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這個說法,這比喻說的,說得很好。從比喻裡面給我們一個啟示,這個啟示讓我們能想到,初入住的菩薩,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初發心住,菩提心現前,是真心不是妄心。在這個之前,我們在十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也就是妄念,八識五十一心所,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你說這個心多複雜,妄心多複雜。妄心放下了,法相宗的名詞叫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菩提是真心。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分別,放下分別,妙觀察智現前,轉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成就如來事業,不再造業。轉八識成四智,剛剛轉過來這是發心住。四智就是菩提心,就是真心。這個心剛剛發,要漸漸培養它,所以叫入聖胎;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長養聖胎;到九住,好比他出生,這一出生就是王子,比喻法王子,他是真的法王子。所以他能夠繼承佛種,他能夠續佛慧命,能夠真正肩負起正法久住世間。

  現在真正學佛,人愈來愈少,是不是我們常說的,現在人善根缺少,沒有福報?從事上看,好像是這麼回事情,如果從理上看,那就不然。理上看,就像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迷得再重、迷的時間再長都無所謂,只要真正肯懺除業障,極短的時間就能收到殊勝的效果。為什麼?業障不是真的,時間也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比喻暗室,這個房間裡面是密封的,陽光進不來,裡頭又沒有燈,這個暗室多久?千年暗室,一千年了,你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的業障再重,經過的時間再長,累劫造作的這些惡業,一盞燈就把它破掉了。這個燈是什麼?燈是光明、是智慧,智慧一開,業障就消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想消除業障,智慧不開,業障怎麼消得了?每天磕頭,古人告訴我們,頭磕破了,業障也沒消除。得要智慧開,智慧光明把黑暗照破,你得懂這個道理。

  懺除業障,這在佛門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懺悔是後不再造,你知道這個事情是錯了,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我才明瞭。這不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不貳過嗎?孔老夫子讚歎顏回,別的同學跟他比,比不上他的,就是他能做到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事情,我們在《釋迦譜》、在《釋迦方志》、在經典裡面看到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真的,他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今天佛門裡面所有的這些儀規,都是祖師大德制定的,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沒有,他一生只是教學,幫助別人破迷開悟,他就做這個。你悟了之後,你怎麼樣懺悔、怎麼改過、怎麼自新、怎麼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從前佛陀在世,修行,佛不管你這個事情的,那是你個人事情,那不需要別人督促你。那個時候的學生真都是好學生,個個都聽老師話,不用人督促。佛法,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流弊就很多了。剛傳來的時候,中國人也還不錯,也都能夠依照經典教訓去修行,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成就的人很多。可是愈往後來,就有人只學習經教,不重視修行。於是祖師才想出一個方法,大家在一起修,叫共修,你就沒有法子偷懶,這叫什麼?依眾靠眾,用這個方式,起了很大的效果。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放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中國人發明的。正式建立是百丈禪師,惠能大師底下兩代,惠能是第六代,百丈是第八代,這才立了規矩,立了早晚課,百丈清規。問題還是要我們自己能夠自覺,自己不能自覺,雖然有很好的清規,陽奉陰違,還是不能成就。

  所以,人必須要自覺。而自覺,因果教育真的是幫了很大的忙,人要是相信因果,他就不能騙人,騙人容易,騙不了自己,騙不了因果。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宋朝瑩珂法師的故事,那就是相信因果。他是個出家人,但是業障深重,惡習氣放不下,所以破戒,不守清規。他自己曉得,自己這種心行,在佛經裡面講因果,他決定是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了,但是習氣難改。他向同學們請教,像我這個樣子還有救嗎?有什麼方法幫助我不墮地獄?同學們就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就下了個決心,念佛,求阿彌陀佛幫助他。真幹!在寮房裡把門關起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這一句名號念了三天三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則靈!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用功,十年之後我來接你。這就告訴他了,他還有十年陽壽。瑩珂聽了之後,想一想不行,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惡習氣太重,這個十年,我禁不起誘惑,十年不知道又造了多少罪業,我十年陽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就答應了,他說: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你。真的,他三天之後就往生了,也沒有生病。這不是假事,記錄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都有他。這是什麼?怕地獄果報,十年壽命不要了。佛真慈悲,真的把他接走。古往今來,像這種例子很多。

  我們想想瑩珂法師這個人,他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可以說,那一念回頭的時候,善根福德統統具足;在沒有回頭的時候,善根福德都沒有。一念悔改,功德莫大,他就成功了。所以晚近印光大師,這是個了不起的人,《永思集》裡面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年輕的學生,好像是中學生,她做了一個夢,夢到觀世音菩薩。她雖然不學佛,觀世音菩薩名氣很大,她知道有觀世音菩薩,白衣觀音,見過觀音菩薩的像。就夢到白衣觀音,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過幾天要到妳這個地方來弘法,妳要去聽。她說:我又不認識,哪個是大勢至菩薩?他就告訴她:印光法師。她醒過來之後就很奇怪,她好像有個姑媽是學佛的,就向她姑媽請教,佛教有沒有大勢至菩薩?她姑媽也不清楚,姑媽好像也大概識字不多,念佛還不知道佛菩薩的這些名字,就在佛門裡打聽,真有一個大勢至菩薩。然後又問,有沒有個印光法師?正好他們邀請印光法師到上海去做護國息災法會,於是她就記住了。

  到這一天,她的家人統統到法會裡去見印光法師,把這個夢告訴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把她訶斥了一頓,不准說,沒有這回事情,妳不可以胡造謠言。而且觀世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後他就走了。果然四年之後,印光大師往生,她才把這個事情公開。所以很多人說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有這麼個故事,這個也記載在《永思錄》裡頭。可不可能?我們想想可能,為什麼?印祖一生的行誼跟《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很相應。我曾經請教過李老師,李老師是皈依印光大師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他告訴我,可以相信。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應化的很多,身分不暴露,只有極少數的人暴露身分,但是身分一暴露就走了,你再也找不到他。身分暴露要不走,那就妖言惑眾,那就大錯特錯。所以印祖雖然距離自己往生只有四年的時間,禁止這個小孩,決定不能夠亂說,嚴重警告她,這是這個小孩跟印祖有特別的因緣。還是到印祖往生之後,她才把這樁事情公開。

  所以,因果教育重要。印光大師一生,我覺得他對我們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提倡因果。你看他老人家在世,他八十歲走的,一生極力提倡的,三本書,第一本書《了凡四訓》,第二本書《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本書《安士全書》,極力提倡。尤其對《安士全書》的讚歎,他說這本書是近一百年來中國第一奇書。《安士全書》裡面是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佔全書二分之一多一點,篇幅最大,它的性質跟《太上感應篇》相同。第二部分「萬善先資」,專門勸人戒殺,講殺生的果報。第三篇「欲海回狂」,專門講邪淫的果報。造業,這兩種是最重,一個是殺生,一個是邪淫,講得非常詳細。最後一篇介紹淨土,叫「西歸直指」,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祖師住世八十年時時刻刻沒有忘掉的,這三本書。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弘化社的書籍,也就是印祖他老人家一生所倡印的。他是把四眾對他的供養全部做為印經布施,做法布施,他不做別的。連一生的事業也就這麼單純一樣,不搞別的事情,印送經論、善書。這三樣東西不是經論,算是善書,真的會救世。我那個時候看到這三本書的版權頁,當時我都呆了,為什麼印這麼大的數量?在那個時代,這三本書我看它的版權頁,仔細的去算了一下,大概超過三百萬冊。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太難得了。所以想來想去,這是一代祖師,對於經論為什麼沒有大量的印,而印這三種書?我想了很久,現在是完全明白了,他就是要救現在的社會。現在社會用什麼救?用因果救,你說用倫理、道德、佛法,有些人來學學什麼?表面的,不踏實,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陽奉陰違。但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他就真幹了,像瑩珂法師一樣,真幹!真幹就真的消業障,真有成就。所以我們愈想,祖師給我們引導的正確,拯救今天的世界,離開因果沒有第二個好方法。孔子的東西、釋迦牟尼佛的經典,你真的叫人家心服口服嗎?沒那麼容易,那真的是要有像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人,遇到聖教、遇到經典他會有恭敬心,認真學習,他得利益,畢竟是少數人。要讓大多數人回頭,斷惡修善,安分守己,離開因果教育沒有別的辦法。

  西方社會也一樣,現在都講究科學,忽略了宗教。西方宗教排斥輪迴的說法,但是在最近半個世紀,西方的心理醫生多了,普遍展開的是用催眠的方法來治病。在深度催眠,人會回到過去世,這樣證明真有輪迴,不是假的。所以西方現在相信有輪迴、相信有奇蹟的人愈來愈多,這是個好現象。美國魏斯博士的四本書,我聽說報導,它已經翻譯成三十多種不同的文字,在全世界流通。他是從他自己做的這些案例,催眠的案例,確確實實證實有前世,人有前世,當然會有後世,給西方世界重新肯定了輪迴的概念。他這四本書在台灣都有中文的譯本,有同修送過來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在佛法來說,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都是來救這些災難的,幫助這些人重新肯定因果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麼?宗教教育你看看《華嚴經》上所說的,不外乎倫理,但是它倫理講的範圍太大了。倫理是講關係,它講整個宇宙,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你看,倫理講到究竟圓滿,跟我是一體。宇宙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自性,也叫真如,也叫法性,名稱總有幾十個,講的是一樁事情。這個我都跟同學們介紹了,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佛是因為要你知道,不要執著名字,不要執著言說,能懂得意思就行了。所以四依法裡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讓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能體會到佛所講的真實義就好,這是他教學的一種手段。《楞嚴經》上講的這個比喻也講得非常好。我們學佛,特別是在今天,今天佛法真正研究經教、認真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所以真正發心是無量功德。我是鼓勵大家,發心出來學經教,自利利他,你自己得到真實利益,然後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

  後面第十灌頂位,「從上九住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故,諸佛法水灌心頂故」,這是十住行滿。在《華嚴經》,我們前面讀過十信,第九信是法師位,第九住、第九行、第九迴向、第九地都是法師位。真正護持正法,幫助正法久住世間,都在這個地位上,所以法王子位。我們要發大心,這是鼓勵我們。九,九也是有長久的意思,要發長久的心,不能夠中斷。護持正法,怎麼護持?依教修行是護持,護自己的正法;把如來的正法傳授給別人是利他,是護他的正法。護自、護他合起來就是護持如來正法,是這麼個意思,這個要懂。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從前面九住,最重要的都是觀空,得無生心。無生心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生心,無生心最為上。實際上,得無生心是從發心住開始證得。放下起心動念,就是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破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不起心、不動念了。經歷前面九個梯次的修行,當然他這個功夫是愈來愈深,對於觀空愈來愈相應。此地講的觀空,是對我們講的一個名詞,一種善巧方便。我們要問,十住菩薩還有沒有觀空這個念頭?如果有觀空,他就不空了,他心裡有個觀空,那就不空;觀空的念頭都沒有,他才叫真的觀空,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己完全成就了。再提升到十行,十行是自己的功夫落實了。十住是解,著重在解,真正通達明瞭,十行是落實,十迴向是全部利他,沒有自利,完全是利他,十地是圓滿,自利利他圓滿。所以這部經自始至終全講的是自己,同學們要是會學的,一定要直下承當。《華嚴》是什麼?《華嚴》是自己,我們在沒有入華嚴境界之前,學《華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行,與《華嚴經》相應。契入境界了,那完全不一樣,步入境界就法喜充滿,經上常講的常生歡喜心,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不斷向上提升,要把心空掉,為什麼?空掉,你跟真心、跟自性就相應。

  性體是空寂的,我們不妨常常記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那個報告,他真的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一放下就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提出的報告,就是說明自性的樣子,五句話。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用現在的話說,沒想到,沒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意識,意識是妄心,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縱然墮阿鼻地獄也沒有染污過,所以諸佛如來尊重。不像我們,我們對佛很輕慢,不尊重。佛對我們非常尊重,為什麼?我們有佛性,我們的佛性跟他的佛性絲毫不差,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餓鬼、地獄、畜生的性也是佛性,跟如來的佛性同一個佛性,他怎麼可以輕慢?我們現在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相信經典所說的,但是我們還沒做到,我們還做不到像佛那樣對畜生、對餓鬼、地獄那種恭敬心,這個恭敬心我們還起不來,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所以佛的心真的是平等。第二句,能大師說「自性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古印度宗教裡所講的大般涅槃,佛經上也說。般涅槃是梵語,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我們自己,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的這個,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又說「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淨宗極樂世界的四土,最上面叫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裡面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能夠現,什麼都能夠生。佛家常講隱現,常寂光是在隱的狀態之下,雖有,不現。這個東西就像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自性是什麼?自性是能量,能量裡頭有信息,能量裡面有物質,但是它不現;它可以現物質現象,可以現信息的現象,但是它不現,不現的時候就是常寂光。又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自性本定。所以要知道,定與自性相應,定是什麼?定是心地裡頭沒有浮動、沒有昏沉。沒有浮動、沒有昏沉,這是定裡頭的狀況,自性本定,它本來是這樣的,從來沒有動過,從來沒有昏沉過。昏沉,那個麻煩大了,眾生有感,他就不會去應,昏沉他怎麼應法?所以他永遠不昏沉,永遠不動搖,他才有能力跟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感應道交,他有這個能力。常寂光在哪裡?自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迷惑顛倒,不能覺察,只有放下起心動念的人感觸到,發現它存在。你看能大師發現了,才說出這個真相,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忍和尚一聽,不必說了,行了,衣缽就給他,他就是法王子,他不是傳宗接代傳給他了嗎?五祖就傳給六祖了。他真見到才行,你不真見到,說不出來。現在我們讀了六祖的《壇經》,我們也會說,說得也好像有這麼回事情,其實完全不一樣。他說的是真見到了,我們說的是聽他講的,怎麼會一樣?所以他有受用,我們得不到受用。我們得真幹,真幹才能解決問題,不真幹不行。得無生心,這是最上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這個意思。無生心,起心動念不生、分別不生、執著不生,通常我們說這個三大類,真放下了。

  諸佛法水灌心頂故,這叫灌頂住。諸佛的心水,是不是真的有心水灌了?不是,比喻,這個要知道,比喻。所以灌頂,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他本人是密宗上師,他跟他的老師夏蓮居居士修淨土,他在晚年的時候專修淨土,念佛往生。我聽說往生前一個月,他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非常精進。密宗所修的法門他都不用了,專門持名念佛。他給我們解釋密宗的灌頂,他說灌就是傳授的意思,頂是最上的佛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叫頂,把最高的佛法傳給你叫灌頂,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拿一點水在你頭上灑一灑,那沒用的。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最上的佛法是什麼?《無量壽經》。所以他說,你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十方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真的灌頂。所以,這個意思你要不搞清楚,你就變成迷信了。為什麼《無量壽經》是最上的佛法?諸位都知道,一般我們講到最上的佛法,叫一乘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有大乘、有小乘,也有人把它分作五乘,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叫五乘佛法。《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佛在法華會上講的。什麼是一乘法?成佛,成佛的法才叫一乘法。教你成菩薩,修行最後證到菩薩果位,證得聲聞果位、緣覺果位,那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決定教你成佛,教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一乘經,古大德給我們說只有三部,第一部《華嚴》,第二部《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經》只有一品「菩薩戒品」傳到中國來,全經沒有傳來,聽說分量也很大,所以只有這一品兩卷。談到一乘經,大家都會想到《華嚴》,《華嚴》跟《法華》最後都是導歸極樂,所以極樂世界就變成《華嚴》跟《法華》的核心。這樣說,《無量壽經》才是最上的,最為上故。所以黃老居士講,你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你看十方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每天念,天天給你灌頂。這是我們真正對灌頂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大師給我們分析的,「然此十住,得名有三」。為什麼叫發心住,為什麼叫治地住,為什麼叫修行住,這些名稱怎麼來的?「謂四八九十」,第四生貴住,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第十灌頂住,「從喻為名」,這是比喻,這四個都是比喻。「第七」,不退,是「離過受稱」,它這個名稱是遠離過失。「餘約功德」,其他的五住,發心、治地、修行、具足方便、正心,都是從功德上講的。這是把十住名稱由來為我們說出來。

  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我們來看看《楞嚴經》上的灌頂住的講法,都值得我們參考。「十、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這個是由比喻,從比喻的,這個比喻講得很清楚。菩薩既然成為法王子,繼承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就是講經教學,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為我們示現的,三十歲開悟,惠能大師是二十四歲開悟的。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一般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一生教學,講經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空過。所以我們護持佛法,怎麼護持?講經教學就是真正護持佛法。現在佛法衰了,為什麼衰?不講經了,不教學了。在佛在世的那個時候,講經教學,出家人做這個工作,在家人也有做這個工作。你看跟佛同時代的,維摩居士就是在家的,他也天天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讚歎他,而釋迦牟尼佛常常派弟子去聽他講經。所以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常隨弟子也都是維摩長者的弟子,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不論他出家、在家,老師第一大。我們初學,我們對佛尊敬,對出家的老師尊敬,對在家的老師同樣尊敬,這就對了,尊師重道,對老師不能輕慢。諸佛如來對於蜎飛蠕動這些小動物都那麼樣的尊重,都不敢輕慢,何況是人,又何況是講經弘法的居士。我的佛法,同學們都知道,我是跟台中李炳南居士學的,我跟他十年,在佛法裡面講他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意思是親教師,他親自指導我、親自教導我的老師,這是我的和尚。和尚不能隨便稱,不是直接教導我的不稱和尚,在佛經裡面稱阿闍梨,不稱和尚。必須是真正指導我,我的佛法是得自於他的,這個人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真正教給我佛法的,兩個人,前面是章嘉大師,這是出家人,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以後我就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十年,我學習是有十三年。我出來講經,到今年五十一年,馬上過年就五十二年。

  所以,無論我們出家、在家,真正肯發心講經,不怕吃苦。佛教給我們,佛在入滅之前教導後世的弟子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我們要持戒,不怕吃苦。在現前社會裡面,特別要重視修布施波羅蜜、修忍辱波羅蜜。持戒為什麼這麼難?不但說出家,連在家的都沒有辦法持,什麼原因?我們冷靜細心觀察,是我們的基礎疏忽了。基礎是《弟子規》、是《感應篇》、是《十善業》,尤其是《感應篇》跟《弟子規》,太重要了,那是什麼?那是人,人間的基本戒律。如果這個沒有,十善業怎麼可能會成就?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中國世世代代它是這樣承傳,所以它沒有問題,我們十善業道就能做到。十善業道能做到,三皈五戒,再往上提升,出家戒、在家戒,統統都能做到,那不是形式,也不困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認知,要認真努力去做,才真正能夠續佛慧命。寺廟,寺廟是學校,寺廟應該天天講經、天天教學,那就對了。修行,在中國自古以來修行,法門是多,但是總的歸納,不外乎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參禪,這一、二千年來,這是最多的、最普遍的。我們一個寺廟,有個念佛堂就可以了,念佛的用念佛堂,不是念佛的,有個禪堂就行了。一定要教學,不教學、不上課不行,佛教會興不起來,這個是要知道。

  灌頂,有這種用水灌頂的儀式,這是古印度的俗家的,皇太子登基的時候受灌頂的禮。佛法用這個來做比喻,這個叫做灌頂,實際上它是傳授成佛之道。特別在末法時期,佛在《大集經》裡面講,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所以黃念祖把《無量壽經》稱作最上法是有道理的,特別應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7:03)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57: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1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