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82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二卷)  2009/12/5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們從第五「說分」看起,「本分」學完了,學說分。

  前面本分是講菩薩的信解,這一分是講菩薩的行,行證。「釋此十住即為十段」,每一住是一段,一共是十段。「一一段中」,每一段當中都是「先徵後釋」,徵是問,提問,然後再加以解釋。解釋裡面都是「先明自分」,先說明菩薩在這個地位,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念的是幾年級,你幾年級本分要做的、要學的是哪些功課;然後再「明勝進」,這個勝是殊勝,進是進步,就是怎樣在這個位置上提升,再升到更高的一個階層,像一年級升二年級,二年級升三年級,這都叫做勝進。「又前是住位,後是起行」,這就解釋得很清楚,前面你是住在這個位置上,這就是自分;起行,這就是你必須把你所學習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佛學跟學佛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只學到信解沒有行,沒有能落實,這個不行,這是屬於佛學;如果起行,那這就是真的學佛了。我們看看前面第一段,第一段是「發心住」,以後是每一住都有一大段。我們把這一段經文念下來,念一遍: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

  這是徵,『云何』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一位菩薩叫他做『發心住』?下面就解答、就解釋。解釋當中這一段完全解釋自分。

  【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

  這是在初住裡面,自分就是他自己具足,具足這樣的德行。自分就是已經具足的;後面講勝進,是在這個地位上他要修學的,他修學的功課,這是本來具足的。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我們學《華嚴》,換句話說,清涼是我們的導師,對佛來講,他是佛的助教。我們遊華嚴這個殊勝的境界,清涼給我們做導遊,要不然我們看不懂,聽了也聽不懂,這是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清涼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看他為我們介紹的「先徵可知」,這個徵就是一句話,「云何為菩薩發心住」,為什麼這個菩薩叫發心住?這是徵問。

  下面,『此菩薩見佛世尊』以下,這是自分。自分裡面有兩小段,「先明發心之緣,後正明緣境發心」。我們念的這一段,這是明發心之緣,發心之緣有十句。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發心學佛,我們的緣跟菩薩的緣,我們來對照一下,菩薩發心的緣我們有沒有具足。「今初文列十緣」,十句就是十種緣。「義含四因」,這個意思裡頭含著有四個因,這四個因,「謂信、悲、智及種性」,這是菩薩四因。第一個是信,佛法裡頭,尤其是大乘,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種性,種是種子,我有佛的種子。你看佛在經上常講阿賴耶叫藏識,藏就是倉庫,就是藏,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種子遇緣起現行。所以佛的種子,每個人的阿賴耶識裡都有,佛在《華嚴經》上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現在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現在我們缺少當中這個,或者是缺少前面三個,我們沒有信,我們沒有慈悲心,我們沒有智慧,所以變成這個樣子,這要知道。

  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乘教學終極的目標,最後的目標是希望你成佛。在佛法教學當中,你拿到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就叫佛陀,這個學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的,好像現在大學裡面博士學位,菩薩相當碩士,阿羅漢相當學士,這你有學位了。我們阿羅漢都沒拿到,沒有錯,你是在讀書,你沒有拿到學位。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教學,小學、中學沒有學位;大學畢業才有學位,研究所畢業的才有碩士、博士。佛法裡面亦如是,我們證得阿羅漢,你就拿到第一個學位,你成了正覺。阿羅漢叫正覺,菩薩叫正等正覺,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梵語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教學的標準,所以尊重不翻;可以翻譯出來的,為了尊重它不翻出來,還是用原文。我們在經文裡面常常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這才是學佛的目標,我們學佛人想證得的。這句話,三個階段所得的都在裡頭。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正等正覺沒有無上,菩薩;正覺,前面無上正等沒有,那是阿羅漢,三個階層。所以學佛學什麼我們得搞清楚,我們有沒有學到?學佛不是搞名聞利養,不是升官發財,如果心裡想在這個地方,那你就錯了。

  我們要問,阿羅漢、佛菩薩有沒有名聞利養?你想想看,他有信心,他有慈悲,他有智慧,他有究竟圓滿的種性,這天上人間的富貴還少得了他嗎?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佛住在哪裡?法身菩薩住在實報莊嚴土,天上人間的富貴能跟他比嗎?不但天上人間的富貴不能跟佛比,甚至都不能跟阿羅漢比!阿羅漢不在六道,在四聖法界,是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出了六道才知道佛家的富貴六道裡頭沒有。佛有沒有捨棄眾生?沒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一人是沒有條件的,一個蚊蟲、一個螞蟻都不會捨棄,為什麼?牠有苦、牠有難,佛總是時時刻刻在觀察,牠什麼時候能夠接受,什麼時候就幫助牠、就教導牠。佛確確實實把「君親師」這三個字做得圓圓滿滿,君是領導你,領導你到哪裡?從六道裡頭把你引導到佛國土。親是親愛,大慈大悲,比父母對兒女那個愛還要真、還要切。師是好老師,好好教導你,教你破迷開悟。你看,這還得了!所以誠信、慈悲、智慧、種性統統具足。

  第一句「見佛世尊,是初總相」,「發菩提下」,最後一句是總結,「結前生後」,生起底下一段的文,那就是正明緣境發心。「中間十句別顯不同」,中間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十句。我們先看「見佛世尊」,這是總,下面十句都是見佛世尊。第一句『形貌端嚴』,這是見佛世尊形貌端嚴。第二句應該怎麼念法?見佛世尊色相圓滿,第三句是見佛世尊人所樂見,見佛世尊難可值遇,我這麼一念,諸位就明白了。你看看他見佛的時候他的心態,這是他的自分,他有這麼好的心態,他證得了十住。「形貌端嚴」,端正莊嚴。這解釋裡面第一句是「形貌容儀」,儀是儀表,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講相好,你看相面的、看相的人懂得,說貴相,富貴之相。這命相家所講的貴相,佛是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少。人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人間,形貌跟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但是端正莊嚴,這是人家的修德。端正莊嚴的標準是什麼?是戒律。這些戒律、這些善行,他統統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因、有緣、有果,這不能在此地細講,這細講講一個星期講不完。參考的典籍非常之多,諸位要想多了解,我介紹你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每一種相好的業因都說出來。譬如佛講的「不妄語」,生生世世不妄語,不妄語的相是什麼?廣長舌相。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我們凡人如果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三世不妄語,舌頭能夠舔到鼻尖;舔不到,換句話說,你妄語很多,你說話不老實。所以佛跟人證明我一句妄語都沒有,人家舌頭一伸出來臉就蓋住了,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形貌莊嚴,這個莊嚴能令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生仰慕的心,就有很多人看到佛的相好跟佛出家。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出家,那裡面就講得很清楚,阿難是見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心裡想,這不是父母生的,這一定是修成的,看到佛這樣的相好,他也想得到,所以跟佛出家了。你看,引導人出家。大乘教裡有這麼一個說法,菩薩在沒有成佛之前,先要用一段時間專門修福報。修福報,因為相是福報,這個相好能攝受人心。我們中國文人常講秀色可餐。看到美女,連飯都不想吃,吃飯都忘掉了,秀色可餐。佛的相好比那個還要美、還要莊嚴,你看到的時候捨不得離開。這我們就曉得,這是佛攝受眾生的一個手段,相好能吸引人,頭一個叫你一看,你一生都忘記不了,有這種攝受能力。

  第二個是『色相圓滿』。「顯色大相」,這個色相圓滿才是三十二相,一個都不缺。世間人所謂是好相,佛統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底下一個是『人所樂見』,應該是這一句是八十隨形好,色相圓滿是三十二相,人所樂見是「具隨好」,註解上,具是具足,隨就是八十隨形好,所以人看了之後生歡喜心。大師給我們說這三句,「上三觀外相也」,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外表,你就知道這個人的德行。這命相裡常講「相隨心轉」、「相由心生」,這個話是真的,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信息,現代的科學家證實佛經上這兩句話,他說人心的善惡與相貌、與體質有關係。心好的人,相貌好,身體健康;心地不善的人,常常有邪惡的念頭,這個人相貌不好,身體也不健康。科學家用二十多年的觀察,提出了數據,證實這個事情是真有。而相貌跟身體最好的是開悟的人,他用數據從一排到一千,他說開悟的人的頻率都在七百以上,而發怒、憤恨、惡念,那個頻率大概都在二十、三十。這一份資料我們想可以多印一些提供給同學們做參考,科學家證明了佛法講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證明這兩句。證明相由心生,也證明境隨心轉,這句話他雖然沒有說到,既然知道相是由念頭轉的,外面境界當然也隨我們念頭轉,這是佛法裡頭說得非常的清楚。

  第四句講『難可值遇』。清涼大師說「時乃一出,出便利益,故為難遇,此通內外」。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的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下面一尊佛是彌勒,現在是菩薩,他將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什麼時候?《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下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當中沒有佛,沒有佛出現,你說跟佛遇到這多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影響,佛法叫法運,法運大家不好懂,就是他的影響,他能影響我們這個世間多長?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釋迦牟尼佛影響就沒有了。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是佛對這個世界眾生的影響。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佛,沒有這個福分跟佛生在同一個時代,但是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影響範圍之內,不容易。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我們中國人記載是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我們還算不錯,一萬二千年影響的時間我們居然在第三千年,在末法的頭一個一千年,這個機緣就非常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真實教誨依舊還在我們漢傳經典當中。我們得到這份典籍,就如同見到釋迦牟尼佛他替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誦讀經典就是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你要能信、能解、能依教修行,你就得利益。得什麼樣的利益?佛說了,縱然是一萬二千年之後,這一萬二千年最後的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佛的經典都沒有了,只剩下一部經,這部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最後滅。《無量壽經》在那個時候,要有人信受依教修行,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圓滿成就,你說多難得。到一萬二千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剩下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相信這句佛號也會傳個二、三百年。遇到這句佛號肯認真受持,求願往生的人都能如願,你就想這個法門是多麼殊勝。所以佛告訴我們,在《大集經》上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在末法,這自己要清楚,末法時期選擇淨土,那就是遵守釋迦牟尼佛的遺教。我對佛有信心,我對法門有信心,我對這個世世代代的承傳有信心。淨土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不一樣,其他宗派是祖師一個傳一個的,像禪宗,達摩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璨,世世代代這樣傳下來的。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是民選的,是大眾公認的,自己在世不知道,自己往生之後,底下一代佛門這些大德,大家公認某個法師一生他自己的修行,以及對於淨宗弘揚有特殊貢獻的,尊他為祖師。所以淨宗祖師到現在只有十三代,其他宗派裡面都差不多有六、七十代了,我們淨宗只有十三代,這個時代沒有那就沒有了。在近代大家推崇印光法師,他的修持,他一生致力於淨土的弘揚,他老人家往生了,大家尊他為第十三代的祖師,是這樣選的,他不是哪一個傳的。有真實的修行,有真實的貢獻,這才能成為淨土宗的祖師。

  淨土宗對這個「祖師」在不在意?不在意,他根本也不知道。如果連這個還在意、還放不下,他決定走不了,他不能往生,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釋迦牟尼佛要是佛的名利放不下的話,他早就變成凡夫了,跟我們六道凡夫一樣,他怎麼能成佛?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我們講入門不是講淨宗,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你要想入門,我這麼多年來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經教,我常講,講了十多年,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十六個字,四四一十六,這十六個字放下了,真放下了。你在哪裡?你到佛的門口,記住,沒進去。我如果說你能夠入佛門,那是我欺騙你,我不能欺騙你,你在門口,你再努力進一步,你就入佛門。放下這十六個字是什麼地位?用小乘的話來說,叫初果向,你的方向、目標沒錯,是初果,你沒有證得初果,你向初果這條路上走,沒走錯。怎樣才能證初果?那必須要經上的標準,經上標準是你能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放下邊見,邊見是什麼?對立。對立的念頭沒有了,跟一切人不對立了,跟一切事不對立了,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了,對立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心平靜了。再放下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那是嚴重的執著。成見就是我以為怎樣怎樣,總是自己對,別人錯,這個念頭要放下。在佛法裡面看一切世間法沒有對錯,為什麼?它沒有標準。維持世間社會秩序,聖人假設一個標準,大家遵守,社會有秩序,不會動亂,在佛法裡頭沒有標準的。所以沒有對立就不會產生矛盾,不會產生衝突;沒有成見,不會有紛爭;再把所有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錯誤的看法叫邪見,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初果。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我們《華嚴經》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面的初信,這是真入門,這是真正佛弟子。你上了佛教小學一年級,你正式是佛學校裡面的學生,才小學一年級。

  這個事實我們要很清楚,我們真正清楚明白了,自己才會謙虛,那個傲慢心自然放下,為什麼?因為門還沒有入,是不是已經到門口還不知道。我講的十六個字真正放下,你才到門口,沒入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努力修行,這十六個字放下,修什麼?修十善業道。修十善業道之前一定要學儒跟道,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為什麼?佛在「淨業三福」裡面明白的教導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一開頭,孝親尊師,人在這個世間這是兩個大恩人。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養育之恩,這個恩德太大了,老師啟導我們的智慧,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兩大恩人!我們怎樣孝敬?落實《弟子規》就做到了,這兩句你真做到了。功夫淺深,那以後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你的慈悲智慧不斷向上提升,你的孝敬也提升,提升到佛果才是究竟圓滿。所以你要問佛家的教育是什麼?佛家教育是孝敬,孝親尊師,是這種教育。把這個孝敬擴大,你看《菩薩戒經》就講得很清楚,以孝順父母的心行孝順一切眾生,以尊敬老師的心行,老師是釋迦牟尼佛,尊敬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佛教。底下一句,「慈心不殺」,這一句是代表戒律,戒律裡的根本戒,仁慈。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中國古大德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落實,所以《感應篇》跟《弟子規》是戒律的基礎,是戒律的根本。我們今天學佛不像佛,無論在家、出家,跟古人比都相差太遠,什麼原因?我們把基礎疏忽了。我們沒有從《弟子規》、《感應篇》下手,所以怎麼用功、怎麼努力、怎麼學都不像,原因在此地。有這個基礎,這才能入佛門,「修十善業」。他沒有把十善業擺在第一句,沒有說修十善業道,慈心不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他不是這個,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擺在第一句,這個次第不可以亂的。

  今天真的是把為什麼我們用這麼多的時間、用這麼多的辛苦來學佛,學得不像,總算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就要真正懺悔,勇猛精進,惡補,把前面這一段補出來才行!不能說我們現在年歲老了,年歲大了,我們沒有時間再去學那個,不行;你沒有那個基礎,後面不能成就,所以基礎的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淨業三福」頭一條這四句都能夠做到、都能夠落實,那你就是經上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標準的,唯有善男子善女人才是做人的自分,就是做人的標準,好人、善人的標準,你才能學佛,你才能夠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那是什麼?那就是我們進一步提升,向上提升,勝進。我們人的本分是第一條,第一條沒做好的話,你做人都沒做好,你怎麼能學佛,哪有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距小乘須陀洹、距離《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確實相當遙遠,我們總得要接近。即使是念佛,一句六字洪名決定得生淨土,他要具備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如果我們的心行都不善,古人有比喻,你的佛號念得怎麼樣?說是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你念到銅牆鐵壁一樣,都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要具足第一福,就是這三條,你是個善人。你看看阿彌陀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地方到那裡去的人都是上善,不是上善你怎麼去法。上善,不一定念過書,不一定認識字,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心好、心善、念頭好、行為善,那個人能往生,這個道理要懂!我們這一生才不會把自己耽誤了。所以,《感應篇》不長,一千三百多個字;《弟子規》更短,一千零八十個字;《十善業道經》我有一個節要本,不超過六百字,分量都很小,能把這些東西背熟,常常檢點自己,認真反省改過修善,念佛決定往生!人真正做到心善、念頭善、行為善,人所樂見,無論到什麼地方,你都會受人歡迎,沒有人不喜歡你的,這是你現前所得到的福報,你有困難沒有人不幫助你。又何況學佛之後,我們一心嚮往西方,對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全放下了,起心動念利樂有情,都是想著別人。

  現在這個世間人很苦,生活得很苦,尤其是老人,現在兒女不孝!兒女不孝,我們如何幫助老人、幫助小孩?要幫助小孩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很重要。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他會受社會污染。現在社會風氣不好,大家都知道,那像個大染缸,能夠在這個染缸裡頭不受污染,那是聖賢,他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受染污的道理,這比什麼都可怕。從小能夠有好的教育,像中國古聖先賢辦學的那種理念,那種精神、方法,我們要多了解、要多學習,多介紹、多推廣,盡心盡力,這是救底下一代。老年人他臨命終時,如果心裡有怨恨、有不平,那不是好現象,佛經上告訴我們,那會墮三途。如果他走的時候,他很歡喜,他沒有恐懼,心裡面很平安,懷著感恩的心,這個好,這樣臨終決定不墮惡道。所以幫助一個老人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就是你幫助他從地獄裡頭提升到天堂,你說這功德多大。這個理念如何向安老院去介紹,辦那個事業那是大事業,那不是小事,幫助居住在這裡的老人個個能夠生到佛國,能夠生到天堂,這裡面護理的人員個個都是菩薩,個個受到好的聖賢教育,孝子賢孫,你讓這些老人感到安慰,忘掉他一生當中的怨恨,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消業障、積功累德,多少這種機緣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要能夠認識,要用智慧去觀察,認真努力去修,幫助別人是真正幫助自己。像這種機遇也像佛一樣難可值遇,遇到這個機會要抓住,不能讓它空過。能做得成功,好;做不成功,功德也圓滿,那就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不想做,機緣不成熟。機緣不成熟,你發的心是真心,功德是圓滿的。佛在《楞嚴經》上講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這個話講得好!你發的是真心,但是外緣有障礙,你沒辦法做得好,你功德已經圓滿。這發真心不是容易事情。我們知道佛真是億萬年才出一次,而且時間並不長,你說遇到是多麼可貴,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決定要掌握住。這個機會掌握住,不能讓它空過,這是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遇到讓它空過,太可惜了,再到下一次才遇到,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不能用年算,佛法都用劫,不曉得到哪一劫去?你在六道輪迴裡面很長的時間你在受惡報。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會勇猛精進,抓住機會決定不放過,這一生當中要成就。

  第五句說『有大威力』,「十力無畏,降魔制外,此明內德」。如來有十種能力,佛法裡面講十種智力,這個能力從哪裡來?從智慧來的。底下一段經文會講到,所以我們就不在此地說了,留在下一段經文講。十力、四種無畏,大無畏!這種能力能降魔、能制外,外是外道。魔,要知道魔在哪裡?魔在自心,不在外頭。你看看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魔有四種,第一種叫五陰魔,五陰是什麼?色受想行識,自己的。如果我們有能力降伏色受想行識,我們就證阿羅漢果。第二種,煩惱魔,煩惱無量無邊,煩、惱、怨、恨、傲慢、嫉妒,這都是魔,都不在外頭,是我本身,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降魔首先降伏自己的這些魔障,成就自己。第三個叫死魔,你看都屬於自己,生死。我們道業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折磨。縱然修得不錯,來生再到人道,又到人間來了,至少你當中中斷二十年,然後接著再修行,當中中斷這麼久,很困難,不容易!中斷二十年,又回來了,又到人間來了,你是不是又遇到佛法?又遇到好老師?所以種種條件具足,你就曉得是很困難的事情。如果雖然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遇不到好老師,遇不到善友,這一生又空過了,修的福都享福報去了,享福報哪有不造罪業的!

  我們中國古人講「風水輪流轉」,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富貴人是不是永遠生生世世富貴?不是的。窮人是不是生生世世窮?也不是的。窮人來生就是富貴人,富貴人來生就是窮人,什麼道理?你看富貴人的享受、享福,享福裡面頭一個吃的,他要殺害多少眾生,這是造業;貧窮人想吃沒得吃。我年歲小的時候住在鄉下,在農村裡面,十歲離開農村,農村的生活我很了解,肉食一個月才吃到一次。殺一頭豬,賣豬肉,一個月只有一次,不是天天有。大概只有過年,過年大概有十幾天,天天可以買到肉,不是過年的時候,一個月就一次。想吃吃不到,不造業,少造業。富貴人在飲食上吃眾生肉的機會就太多,所以他到來生就貧賤。那個窮人一生過去了,造的業少,來生他就富裕起來,這是輪流轉,所以天道是非常公平的。人的果報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與任何人都沒有關聯,這裡頭道理很深,一定要懂得。懂得之後,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不會怨天尤人,永遠保持著心平氣和,你了解!

  第六句說『或見神足』,這個字念現,出現的現,不能說見,念現,現神通。看見佛現神通,佛有三明六通,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神變難思,即神足輪,此唯外用」。佛教化眾生,應機說法,有人相信神通的,他就現神通,那些凡夫俗子看到神通他相信了。佛為什麼不常常現神通?諸位要曉得,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佛要用神通來接引大眾,妖魔鬼怪也現神通,讓大家就不能辨別哪是正、哪是邪,就無法辨別,所以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什麼?佛用教學,佛用倫理、用道德,用教學。這些妖魔鬼怪沒有,他們做不到,神通他們有。佛的神通大,他們有小通,小通也能叫人相信,沒有一點小通,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去拜他,他能在那裡住一個小廟,香火那麼樣的盛,肯定有道理!

  實際上,所有這些神靈還是在人道裡面修的。佛門裡面,《高僧傳》裡頭安世高大師,這是漢朝時候人,他的傳記裡面就有很多神通的記載。他翻譯經典告一段落之後,就到江西鄱陽湖,那邊有個小湖叫宮亭湖,他知道那個小湖的龍王是他前世的同學,是個很好的修行人。他告訴我們,他這個同學明經好施,是個講經的法師,經講得很好,他有智慧又喜歡布施。布施就有福,講經就有慧,為什麼會墮到龍王(龍是畜生)?是因為他心裡面有一點點怨恨不平,為什麼?你看講經,明經好施的法師,那個時候出家人每天去托缽,托的那個飯都是他不太喜歡的飯,那個飯菜不好他心裡就很難過,就這麼一個原因墮到畜生道,你想想因果多可怕!做龍王,非常靈驗,因為他有智慧,他講經,所以這個神很靈,有求必應,他喜歡布施,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地方都去拜牠,牠的福報、牠的靈驗,前生修的。安世高知道牠的壽命也快到了,這個龍王也很厲害,晚上托夢給這廟裡面的住持,說明天有他的一個同學要到這個地方來,你要好好接待他,你要聽他的話。安世高來度他的同學,讓他離開畜生身。所以來了,沒錯,這廟裡面住持已經知道了,這個神,龍王托夢給他,他知道了,所以對安世高非常禮遇。安世高也說明他為什麼到這個地方來,來度這個龍王。

  上供的時候,跟龍王上供,誦經、念咒,然後安世高請這個龍王現身給大家看看。牠說牠的身不好看,很不願意現身,安世高說你還是現身,懺悔你的業障。牠就出來了,是一條大蛇,很大的一條大蛇。安世高給牠念咒,給牠祝福,蛇慢慢又回到那個佛龕裡面去了。到第二天,安世高就告訴寺廟的住持,他已經脫離畜生身,已經離開了。村莊裡面就看到一條蟒蛇死在那個地方,所以那個地方現在叫蛇村,這個地方還在,就叫蛇村。龍王把他所有的財產都捐出來,捐獻出來,請安世高給他修福。安世高把這些錢帶到現在的南昌,在南昌建了一個佛廟。所以江南有佛廟那是第一個,這一筆資金就是龍王捐獻出來的。他們那個時候坐船,從贛江到南昌,船走在江的當中,看到有一個人穿白衣服,年輕人,在船頭向安世高頂禮,拜了三拜就不見了。很多人看見,安世高告訴大家,那個穿白衣服的年輕人就是龍王,生忉利天了。安世高是大德,絕對不會妄語,傳記裡面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推想到,所有民間奉祀這些神都是過去生中積功累德,總是有一個念頭差錯了,所以才跑到神道去。神道也很辛苦,也造業,所以神道都希望往生極樂世界,都希望生天,不能往生的也希望生到天道。

  這是神足外用。安世高這種做法跟這個龍王的表現,實在講就度了很多人,大家看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學佛的人,看到這個學佛了;學佛的人,更加精進,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對自己真有好處,為什麼不幹!我們看清涼大師底下的開示,「於上六中,隨見一事,發生淨信,欣心上求,此若可修,我定當取」。上面六樁事情,隨便你見到一樁,你都能夠引發清淨的信心,能生歡喜心上求下化。這些人他能夠修成,我也應當學習,我也能成就,這是真的,為什麼不幹!

  底下一句,『或聞記別』。這是講「授記」,清涼大師說,記別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聞授記作佛,希預其數」,這是佛對菩薩。菩薩修行功德快要圓滿的時候,佛給他授記,告訴他,你功德圓滿之後在什麼地方作佛,佛的名號叫什麼,預先告訴你,這叫做授記作佛。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每一個念佛同修都授記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遇到這個法門,念佛往生淨土,將來在極樂世界修行功德圓滿的時候,在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來」。所以我們皈依法名都用妙音,這個妙音是佛授記的名稱。妙音是什麼?妙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妙音,我們是憑這一句佛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將來這批人成佛之後,到十方世界去作佛,當然也是弘揚淨土法門,也是用這一句佛號普度眾生,所以都叫妙音如來。我是看到這個經文,佛授記我們是妙音如來,現在就是妙音居士,因果相應,妙音這個法名是從這來的。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聞記當事,希得此知,皆記心輪」。或者是佛告訴你,現前當來的一些事,這也是屬於授記,你能夠預先知道,勉勵自己奮發精進,這是聞授記。

  下面『或聽教誡』,這是第八,「聽教誡,知惡可斷,善可進修,即教誡輪」。「上」,以上,「皆信智為因」。聽佛的言教,佛不在世了,我們讀誦佛的經典就是聽教誡,聽法師、居士大德講經。現在講經的人愈來愈少,為什麼?真正學道的人,他不去追求物質生活,也不會去攀緣;有福報的,會有一些護法幫助你,維持你的物質生活,福報差一點的,生活就相當清苦。佛知道,所以佛在入滅之前告訴弟子,如果希望正法久住,後世弟子一定要做到兩樁事情,「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就是說一定要持戒,不怕吃苦,正法才能久住。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開始是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再苦也不會餓著,也不會凍著,就是最低的生活能維持,這是三寶加持。

  我在學佛這麼多年當中,早年承蒙章嘉大師教誨,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物質生活非常清苦,他一生都能夠堅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一生堅持。走的時候,不是在房間裡頭,在樹林裡面,這經典上都有記載。一生沒有道場,真正做到不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展開戒律,每一條戒律他都做到了,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不容易做到。樹下一宿,現在我們體力不行了,日中一食還可以做到。我日中一食曾經是五年,我都很想堅持下去。在台北講經,遇到韓館長,我沒地方去,住她家裡,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她給我提出條件,一定要我吃三餐,我說:為什麼?她說:一餐不行,一餐如果將來你身體壞了,有了毛病,我們擔當不起。所以我就把一餐又變成三餐,變成三餐,量還是一餐的量。從前我每天吃一餐,一餐三碗飯,改成三餐就是一餐一碗飯。所以還是一樣,分作三次吃就是了,一直到現在。所以我吃的量都很少,這是很不得已。

  一生沒建道場,一生也沒有信徒。人家有很多人說我信徒很多很多,錯了,那是什麼?二00三年之後,謝居士夫妻兩個搞電視,把我講經東西播出來,聽眾很多,這是真的,信徒沒有。信徒我都不認識,走到哪裡有很多人跟我點頭、跟我問好,他姓什麼名誰我不知道,他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所以這個諸位要曉得,聽眾很多,信徒沒有,我都講真話!我自己從年輕到老,我喜歡清淨,我怕麻煩。生活是愈簡單愈好,與道才相應。心一煩就亂了,亂了生煩惱,不生智慧;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別的沒學會,這幾十年在大乘經教裡面真學到這個東西。所以要善待自己,守護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對待人要慈悲,什麼都不需要計較,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計較的。《大般若經》我一遍看下來之後,我提了十二個字,這是我的心得報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說你要不要放下。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師我們頭一天見面他教我的,一生受用不盡!

  今天我們講「十住品」,依照經上所講的,我們大眾一起來學習,中國人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那我要告訴大家簡單的住法,住在哪裡?十住前面一開頭就跟我們講,住大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的住處,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前面跟我們說的。我把這個三心依照《無量壽經》的提示,我說之為真誠,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是深心,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對自己要清淨平等覺,對別人要大慈大悲,都是從真誠心裡頭流出來的。這是淨宗阿彌陀佛教導我們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四十八願裡頭,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這兩願最重要!所以我給一些親近的朋友們講,我說《華嚴經》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住在一句話裡頭,住在哪裡?住在南無阿彌陀佛,都圓滿了,不可思議,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諸位不要忘記。你想想看,《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的節要,三種合起來不超過三千字,不多。每天早晚能夠念一遍,那是什麼?補習我們的戒律之不足,也就是說,幫助我們做到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一句佛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妙中之妙,日常生活一絲毫不妨礙,隨緣妙用!世間一切事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那都是煩惱,心裡面有煩惱就不好,統統放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上面所講的都是信、都是智。

  第九句,『或見眾生受諸劇苦』,這是「見受苦起悲,未必聞教,以種性內具法爾慈恕,即悲因也。」這句話很有道理。確實,我們看到兒童,早年在美國,韓館長有個孫子,才五、六歲,館長有一天告訴我,她說這個小孩有慈悲心,看電視或者看到這些圖畫,有一些殺害眾生很殘忍的畫面,他看到會流眼淚。館長問我:這什麼緣故,你看那小孩,他看到這個畫面他擦眼淚。這是佛家講的,這是有善根,這個小孩好好教他,前途無量。從小你就看到他,沒有人教他,對於小動物不忍心殺害,很喜歡小動物。在此地講的見眾生受苦,慈悲心是油然而生。未必聞教,沒人教他,這是什麼?種性內具法爾慈恕,這是慈悲心的因,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可是,如果像這樣的兒童很多,要不好好的教他,他慢慢就被這個社會薰染,把這個善因慢慢也就泯滅了,那個很可惜!不過,如果他遇到佛法,遇到善法,他是很容易回頭。這就是什麼?他種性內具,阿賴耶識裡面善行的種子很多,佛法裡面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是有緣人。

  末後一句,『或聞如來廣大佛法』,這是第十句,「聞廣大法,謂佛功德,義兼法滅,或傳或護」,因通悲智;這底下還有一句,「因通悲智種性之因」,這才是一句,「義通前十」。聞佛的功德,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的不是為自己,他沒有自己,他跟一切眾生是什麼緣分?眾生有感,他來應,他是來應現的,來示現的,完全是為別人,一切的示現都是為眾生。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現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之後,心裡面覺悟了,這才是人生真實的價值,真實的意義,做人應該像釋迦牟尼佛。他的示現,他能做到,他所示現是人做不到的他絕不示現,他所示現的是人道的人都能夠做到。也就是說,他能做到的,我們沒有一樣做不到,為什麼不幹?不能幹、不肯幹,迷在物欲裡頭,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所以你做不到。佛這個教誡就很重要了,佛的教誨不能中斷,中斷馬上就迷了。不中斷,天天學,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此,從二十六歲接觸,五十八年不中斷,我天天讀經,我讀得很認真。天天跟大家講解,為什麼講解?為自己。講給別人聽,實際就是講給自己聽。我常說我講經的時候,別人能得到三分,我自己得到七分,自己得的多!自己一堂課沒缺,所以有這一點成就。決定不能缺課,天天幹,天天學,認真的學,樂在其中。經典上所說的,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一點都不假。樂在哪裡?樂在天天有悟處,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他怎麼不快樂!像這些,諸位要是常聽我講經,你能夠發現出來,我講的東西年年不一樣,月月不相同,時時有新的領悟。我一絲毫不隱瞞,我天天都是和盤托出,全部拿出來奉獻跟大家分享。

  大師後面這句話很重要,「聞廣大法,義兼法滅」,佛有法運,到最後佛法在這個世間會消滅。我們如果聽到這個話,我們或者是傳法,或者是護法,要護持釋迦如來的正法,希望它常住世間。怎樣常住?真正依教修行就常住了,真正依教弘揚就常住了。所以傳法的人很重要,護法的人更重要。如果沒有人護法,雖有傳法的人,傳法的人往往沒有福報,他有智慧,他沒有福報。護法的人有福報,如果再有智慧來護持,佛法就興旺起來,那個功德太大了!在中國有個最明顯的例子,從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傳法的,他要遇不到印宗法師,他出不了頭來,沒人護持他。難得在廣州遇到印宗,印宗真了不起!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那時候他是居士身分,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完頭之後,印宗法師拜他做老師,印宗是六祖的法子,你看他們是這樣的關係。而印宗那個時候在華南這一帶是非常有名的法師,德行、道行都是大家所尊重的,他這麼一皈依,所有的信徒對能大師沒有一個不尊敬景仰的,所以水漲船高,一下就捧起來了。六祖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沒有這個護法,哪來的六祖!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佛法能不能住世,關鍵在護法,弘傳的人得不到護法,他自己成就,沒有辦法利益廣大的眾生。我這一生要是遇不到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我今天也不會講經,也不可能在此地。所以護持功德無量無邊,護持的恩德永遠報不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7:1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57: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1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