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04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http://bd.amtbvod.com:88/v2/mp4/12/12-017/12-017-2040.mp4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0卷)  2009/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4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

  論文我們學到「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須當安立五位行門」,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在這裡面我們特別要留意到的,長者為我們提示法具無盡,法是一切法,具是具足,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無盡,就是三遍裡面所講的出生無盡,我們也可以說是變幻無盡;變化不如用變幻好,無論怎麼變,它都是個幻相,我們不能把它看作真的。在教學方面,當然要把它分淺深次第,所以有五位的行門,這就是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個位次,這是為了教學方便。雖然有次第,次第就是圓融,圓融就是次第,這個話很不容易體會。《華嚴經》上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從相上看有行布,行布是次第,相上看有次第,從性上看沒有次第;從事上看有次第,從理上看沒有次第,為什麼?下文就講到,五位行門,就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方便說法。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叫做方便門,方便門的所有一切說法、講法,「總是一心一智一時智等遍滿所行之道」,這句是講圓融,上一句講的是次第,所以次第跟圓融是一回事情。六道凡夫沒有這個智慧,不知道事實真相,講次第很容易接受,他能信能解,依照次第去修行。超越六道,提升到四聖法界裡面,逐漸就接近圓融,一直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華嚴境界就現前了。什麼叫華嚴境界?就是無障礙的境界。清涼大師跟我們說了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確實是諸佛如來的大自在,真正看破放下了。看破是對於宇宙萬法真的是通達明瞭,這叫看破;放下,你看看,連起心動念都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真放下了。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叫做真正的佛,他真的成佛,不再搞這些了。由此可知,十法界以下都是在學習,學看破、學放下。上中下三根逐漸的向上提升,也就是不斷的在放下,這總得要知道、要明瞭。我們能明白多少,就得放下多少,自己才能得真實受用。

  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勸勉同學,要放下自私自利。我們是凡夫,首先要承認我們有自私自利,我們有名聞利養,我們有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有貪瞋痴慢,佛所說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不是說別人,就是說我自己,沒有一樣不具足。我們要直下承當,也就是承認,這才有救;如果不肯承當,說這個我沒有,別人有,我沒有,那你就沒救了。我們自己承當,自己才認真反省,才能夠改過自新,所謂改往修來,不能像上上根人一時頓捨,我們做不到,我們慢慢的捨。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會想到,看到龍女一生成就,她是頓超,可是善財的一生成就是漸修。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像世尊我們學不到,六祖能大師也學不到,同樣的,龍女那個修行方法我們也學不到,可是善財我們能學到,這個榜樣好!他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四十一個階級一步一步往上爬。但是決定看破,也就是經上前後這兩句,真的通達明瞭,一絲毫都沒有疑惑。五位行門或者再加上十信位,就是六位行門,六位要記住,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總是一心一智一時智等遍滿所行之道。所以佛法,這是《華嚴》裡面常常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有疑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沒有疑惑。

  底下教我們修行,「是故起信進修行者」。起信進修,起信是初發心,真的相信,我們現在有沒有真相信?真相信的人不生煩惱,真相信的人,我們還沒做到!《華嚴經》的標準,真相信的人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心是什麼?初發心,就是發心住,初住菩薩,這真正發菩提心,這是佛的標準,大乘的標準。我們把這個標準降低,降到小乘的標準,看看我們能不能夠與小乘起信相應?小乘起信的相應是八十八種見惑斷盡了。這八十八種見惑我們也是常常提醒的,為什麼?沒做到,要不斷的去提醒。頭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第四是成見,末後一個是邪見,這五種都沒有,小乘起信;在《華嚴經》裡面就是十信位的初信菩薩,我們想想,我們也沒有到達這個標準。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水是動的,很容易動,小風小浪就動了,大風大浪就更不必說了,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受不了一點刺激,有一點小的刺激,七情五欲就發作。七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講情緒。哪個人沒有?讚歎幾句,很高興;別人說幾句難聽的話,心裡就難過好幾天,這是什麼?小風小浪。小乘的境界入門,經上常講「八風吹不動」,這個風就是外面境界,你六根接觸之後怎麼樣?不動心,就是不會生起七情五欲的念頭,真的把它控制住,七情五欲沒有斷,能控制得住,我們一般人講忍辱功夫不錯,他能夠受得了。在境界風動裡面,他居然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小乘境界。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努力學習的,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

  昨天有同學在網路上節錄一些新聞來送給我看,這裡面全部都是最近二、三天報導的,網路上報導的,都是些災難消息。這裡面有個最嚴重的,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這是科學家報導的,這個地球上二十年之後,我們的水源會有嚴重的缺乏。估計南北極的冰會融化,超過想像之外的快速,高山的積雪融化,很多大江、大河的水源會斷絕,他說至少二十億人沒有飲水,得不到飲水。這個大難誰都沒有法子解決,所以他們預測的,將來的戰爭是爭奪飲水。地方沒有水就變成沙漠,草木不生,人吃什麼?科學家給我們估計二十年。最近這兩年,地球上的氣候變化太大,該冷的時候不冷,該熱的時候不熱。氣候的反常,我們在前面也講過,我們是根據佛經上的理論,這就是講的三種周遍,這是原理,在實際環境上,你才真正相信境隨心轉。我們起心動念與遍法界虛空界都起感應的作用,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在實際,佛家常講實際理地,就是《華嚴經》在此地講的一心一智一時。一時沒有前後,一心就是一念,這一念時間很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就是一彈指的時間,那叫一心,那叫一念,周遍法界。這個現象沒人知道,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他才能感受到,知道這個事實存在。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對我們地球生態環境有關係。

  氣溫為什麼不斷在上升?科學家說空氣當中排放二氧化碳,這個起了作用。這是有作用,但是這個是標,不是本。本是什麼?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的這些人,內心裡頭怨恨不平,怨氣、怒氣,一天到晚常常不高興,發脾氣,這些是什麼?都是屬於瞋恚的一分。瞋恚是什麼相?瞋恚是火,往上升,就是溫度上升。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心裡不高興,心裡發個脾氣,地球溫度就上升一點,它就上升。我們依照這麼一個原理,我們讓地球的溫度降溫行不行?在理論上講是決定做得到的,只要地球上的居民都保持著心平氣和,像佛所說的就太好了,「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個地球上的自然災害全沒有了。但是佛經上說得這麼清楚,現在人不相信,他說這個不合乎科學。其實科學有證明,我常常舉例江本博士在日本琵琶湖做的那個實驗,那就是很好的證明。他不過就是一、二百個人,把意念集中,在湖岸旁邊做祈禱,這個小灣水質它就產生變化,證明佛法上常講的境隨心轉。境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現在所謂是地球的生態環境,真的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我們是什麼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貪,水災,對應的是水災;瞋恚對應的是溫度上升,是火;愚痴對應的是風災;傲慢、不平對應的是地震。那我們就相信,佛教導我們「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絕對正確。不但度自己,有意無意之中都度了眾生,幫了眾生的忙。我們想到現在這個世界上學佛的人不少!沒錯,學佛的人是不少,這些學佛的人果然都能認真修戒定慧,息貪瞋痴,肯定會產生很大的效用。可是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學佛的人天天都搞貪瞋痴,那就沒有法子,學歸學,貪瞋痴恐怕天天在增長,沒有減少。所以要知道,佛沒有說錯,經典沒有記載錯,祖師大德沒教錯,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也會講,講得天花亂墜,就是做不到。

  我們回頭再認真想想,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得度?得度最容易的,也是最有效的、最圓滿的,是求生淨土,我們能不能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他講得沒錯,真幹的人,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差。可是早年李老師告訴我們這批學生,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二、三個人而已!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換句話說,現在念佛的人,大多數都是這個念法,不真幹!天天念彌陀,貪瞋痴慢沒有降溫,七情五欲不能控制,這句佛號不起作用,壓不住。佛號有力量能控制住,這是定功,定久了生智慧,智慧幫助你看破。我們也常常勉勵同學,在這種狀況之下,《金剛經》管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這句經文念一下,心地就平靜多了,不至於再激動,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可是幾個人在境界現前的時候,能夠立刻用得上佛在經上的提示?都忘掉了,過後可能他又想起來,已經發作了,這種現象常常有。那算不錯了,過後還能夠懺悔,這是好事情。為什麼?常常懺悔他功夫就有進步,三年五載之後他真控制得了,境界現前他就不會發作,凡夫學習總得有個過程。所以六波羅蜜要常常記住,第一個布施就是放下。持戒是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持戒也就是把一切錯誤放下。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很難辨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個好樣子,但是我們往往都把他忘得乾乾淨淨。如果你真看清楚、真看明白了,學習釋迦牟尼佛,這個人這一生決定成佛,那都不是假的。我們知道現前這個社會,五欲六塵,邪知邪見,誘惑的力量比過去(過去不要多久,過去半個世紀,過去一個世紀)增長百倍都不止,那個時候沒這麼多的誘惑,所以學佛容易成就。現在外面誘惑力量太大,外面有誘惑,裡面有煩惱,煩惱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所以成就的人就愈來愈少,敵不過誘惑就墮落了。這個事情是我們這一生修行成功失敗關鍵的所在,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警惕。要想成就一定要放下,尤其在現前這個社會。

  我相信你們常常看電視、常常看報紙,你們所得到的資訊比我多,資訊裡頭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對修行人來說,這個負面的信息是好消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今天這個地球既危又亂,老祖宗提醒我們趕快移民,趕快爭取時間辦移民的手續,移到哪裡去?移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非常歡迎我們過去,為什麼不去?真有這個認知,所以這不是一個壞信息,我看是好信息。認真去辦移民手續,這個移民的手續就是具足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這個世間萬緣放下,你不能不放下,我們從這個地方起信進修,這就我們現前這個立場。

  「於大智境界,莫作三世近遠延促之見」。這是我們對於大乘有尊重的心、有敬重的心,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是大乘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境界裡面沒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就是說他那個境界裡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所以你不能作三世近遠,近遠是講空間,沒有遠近。為什麼?一心一智一時。延促,延促是講時間,延是延長,促是短促,這句話簡單講,它裡頭沒有時空這樁事。我們真是很長時間生活在有時空的幻相裡頭,現在讓我們把這個境界消除那不容易,消除不掉,所以他先教給我們不要有這個看法,這個見就是看法。法身菩薩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有時間、空間,法身菩薩沒有。所以莫作這兩個字重要,提醒我們。「違智境界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識故,隨相轉故」。如果有這種時間、空間的見解,我們的虧吃大了。實在講,如果不是隨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那你就是隨著業識變作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這個錯誤的看法,再加上錯誤的想法,把如來大智境界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就是迷了,愈迷愈深。所以說你失去了,違智境界就是迷失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德相,你迷了這個,所以失去自性本有的大智。這個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你怎麼恢復?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覺悟,智慧就現前,幻化的境界就沒有了,就像我們作夢一樣,睡覺的時候在夢中有境界,像是真的,醒過來之後,夢中的境界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確實就在這個現象當中,在作夢!幾時醒悟過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我們現在在人道,六道都是夢境,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一醒過來六道沒有了,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在哪裡?在四聖法界。醒過來,醒過來還在夢中,還不是真正清醒,那我們六道是什麼?六道是作夢裡頭又作夢,能不能一下就真的清醒過來?能,不多,但是從六道裡面醒過來到四聖法界,這個多;更多的是相信阿彌陀佛,臨命終的時候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這更多,而且還非常殊勝。所以世尊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淨土,道理在此地,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了,千萬不能空過。這個地方有這句話,這句話很重要,因為你迷了,你就「逐情識故,隨相轉故」,這就是我們先前講的,你現在的念頭,現在那個心隨著外面境界轉。外面境界合你的意思,你就起貪心,想控制、想佔有,這屬於貪心;如果不合自己的意思,你就起瞋恚、起厭惡,你想離開,這都是隨境界轉。大乘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那就對了。你要能夠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了。「此會第四斷惑次第竟」,在十住會上,第四段講斷惑次第,到這個地方就講完了。末後的總結就是教我們,我們智慧沒有開,要相信佛的話,相信佛的話就是六道裡頭最有智慧的人。相信諸佛如來所證的境界是真實的,依教修行,不被外面環境所轉,老實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下面長者舉比喻說,「如此五位斷惑次第」,就是上面所說的,如此是像上面所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斷惑次第,「如空無時」,它沒有時間的,「如圓鏡頓照」。這些話我們都很不容易體會,斷惑次第,次第有先後,有先後就是有時間,怎麼無時?因為它的體是一心一智一時。我們對於一時這個觀念,你看佛經,無論哪一本佛經一展開,你可以看到「如是我聞,一時」,就這裡講的一時,一時是真的。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總懷疑,因為經上講的阿難尊者記憶力第一,就像現在的電腦一樣,聽佛講過一句話他就不會忘記,他有這種能力。可是看到一時我們就懷疑,到底是哪年哪月哪日?像會議紀錄一樣,他怎麼含糊籠統用個一時?讓我們對阿難的能力起了懷疑。有人說時差不一樣,古今的時間不相同,譬如印度的曆法跟中國曆法不一樣,在中國本身夏商周的曆法就不一樣,所謂有時差不好記就用個一時。這個說法說得太勉強,不能讓我們心服口服。現在到華嚴會上我們才明白,真的是一時,沒有先後。《金剛經》上雖然說,說了我們沒聽懂,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聽了似懂非懂,沒真搞懂。一直到聽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這才算是有一點明白,不懷疑了,才曉得一時是真的,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講經既然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不能參與法會?當然能。智者大師是學《法華經》的,天台宗的大師,他讀《法華經》的時候入定了,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一堂課,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法會沒散,我去聽了一堂。這是什麼?這是一時。他在定中,把過去現在未來放下了,一心一智一時的境界現前了,真的在。那我們想,既然真的在,那念念都在,一在一切在,一空一切空。從相上講,有;從性上講,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長者在此地舉的比喻,如圓鏡頓照,像一面鏡子照到外面山河大地,一照它一起都現了,沒有說是近的先現、遠的後現,它沒有次第,同時就現了。現代人科學技術發達,手機都可以照相。照相機在從前是很珍貴的,現在太普遍,半個世紀之前照相機是個名貴的奢侈品,現在變成普通玩具,到處都是。就像照相一樣,一時頓現。

  「如摩尼寶,能同眾色」。摩尼寶,我們就沒見過了,在經典上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寶珠;我們雖然沒見過摩尼寶,可是金剛鑽常見,寶石。寶石也是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的面很多,每一面的光色千變萬化,用這個來做比喻,都是比喻總不出三種周遍。下面一個比喻說,「如一滴之水」,這個比喻好。這一滴水,「入大海中,等同無二」。這一滴水如果在小溪裡面,我們叫它做溪水;這個小溪流進小河裡,我們叫它做河水;河再流到江裡面,我們稱它作江水,它的名字一直都在變;流到大海裡面,名字全失掉,它也不叫河水,也不叫江水,也不叫溪水,它是大海之水。這比喻什麼?究竟的比喻是講前面五位次第,這個人修行,在十信位裡面我們稱他信位菩薩,到十住我們稱他十住菩薩,到十行稱他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最後流到大海,都叫佛了。前面就是一滴水它所流的經過,這一滴水比喻什麼?比喻我們自己,修行人,比喻行人,我們現在在哪個地位。這一滴水必須經歷從地上泉水冒出來,一定是小溪,流過小溪,流過小河,流過大江,再能到達大海,這是歸到大海裡頭必須經歷的途徑。

  我們學佛也不例外,如果我們今天遇到這樣殊勝的一個法門,能真正掌握住念佛求生淨土,那是無比的殊勝。生到淨土之後,還有沒有五位?有,不但有五位,六位都包括在其中。西方淨土很特殊,它有凡聖同居土,雖有凡聖同居土,它沒有六道,它只有兩道,人天兩道;它沒有阿修羅,沒有餓鬼、地獄、畜生,這很殊勝。它有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那我們就曉得,肯定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但是一定要生到實報莊嚴土才算是真正成就。在同居土、在方便土顯示出定功、智慧、德能,都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如果不加持,他就不可能。譬如每天去供佛請法,請法就是請教,供佛是修福,請法是修慧,福慧雙修,這個緣就太殊勝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別說找佛,我們求個阿羅漢都求不到,沒這個福分。可是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你都能夠隨意去供養十萬億佛,《彌陀經》上講的。每天去供養十萬億佛,怎麼供法?分身去的。換句話說,他能夠有十萬億個分身,每尊佛那裡都現他的身相。他供佛修福、聞法開智慧,每一天。一天就不得了,一天供養十萬億尊佛,就是一尊佛給你說一句佛法,你一天已經聞了十萬億句佛法,這還得了!又何況這個十萬億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表什麼?表究竟圓滿。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諸佛,你同時都供養盡了,念念如是。我們不給你講天天如是,怕你誤會那個地方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如是。有沒有位次?有位次,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有十信,因為你從凡聖同居土,有十信。初信菩薩不墮三惡道,人間天上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是第七信位的菩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人天,沒有三惡道。

  佛對得起我們,把宇宙之間這麼好的地方介紹給我們,這樣殊勝的地方介紹給我們,我們還在半信半疑,還在虛情假意,那怎麼對得起佛菩薩!只要你誠信,能把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緣統統放下,你決定能去,去了之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給你講,念念能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聽經聞法,這是什麼?這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阿惟越致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七地以上,所以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這裡面的修行人,都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他成就太快了。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只需要十二劫就能提升到實報莊嚴土,這就是說他自己真正的修行功力超越十法界了。在我們這個世間超越十法界談何容易,佛在經上常講無量劫!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無量劫跟十二劫沒法子比,所以說極樂世界修行成就是太快了,稱為難信之法。誰難信?菩薩們難信,就是不是修行這個法門的那些菩薩們,他不相信。因為他們修行太苦,費的時間太長,哪有你這麼快、這麼容易成就。這個快速成就是得力於彌陀威神加持,我們常講四十八願加持你,我們要願意接受、歡喜接受、感恩接受,依教奉行。這個世界搞什麼,不需要!真正念佛求往生,不要道場,道場累贅、麻煩,天天好多事情,妨礙你往生。有,都要把它丟掉;沒有,你再去搞這個東西,那就錯了。一心一意老實念佛。我們在此地,前兩年在深圳,黃忠昌居士做出最好的榜樣。閉關三年,只求往生,還不到三年,差兩個月滿三年,就是兩年十個月,他就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三十幾歲的人,做這麼好的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增長我們的信心。確實我們在這個法門裡面,我們學習經教,理論搞清楚,方法明白了,古聖先賢做了榜樣,作證轉。釋迦牟尼佛教學就用三個方式:一個示轉,示現給你看;勸轉,講經說法是勸我們;最後是作證。黃忠昌來給我們作證,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比這一滴水入大海,跟一切諸佛如來等同無二,這個我們要記住。要發一個狠心,狠心是什麼?狠心才能捨掉,才不再有留戀。

  「以大智慧之圓鏡普印諸作,莫不皆成無作用之大用故」。我們有沒有這個大智慧的圓鏡?這個大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智慧沒開。《華嚴經》上所說的,就是自性大智慧的起用。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把自己的錯誤知見放下,經上給我們所說的,我們完全認同,不懷疑,肯定接受過來依教奉行,我們不知不覺就提升到相似位的菩薩。相似位是在哪裡?方便土,就提升了。就好像這一滴水一樣,凡夫初放下一切執著分別妄想,就像這一滴水入了大海,這個大海是性海,法性。我們一切所作所為,我們今天的作為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六道凡夫的作為,如果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產生變化,變成作而無作的大用。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那就得大自在、就圓融。這個境界,就是《還源觀》上所講的一體、二用、三遍,我們真正回歸到本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初住菩薩就回歸了,雖有習氣,不礙事,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所以他是一行一切行,念佛也是一念一切念,這個境界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稱之為無作大用。

  末後一句,「無三世之一時故」,這就是長者前面講的圓鏡頓現,現前了。如果我們真的懂得一時的真實義、一時的真相,那個一心一念一智慧你就能體會得到。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圓融的,這個意思總得要曉得。為什麼?曉得之後,你會把分別執著放下,這對於我們修學功夫得力是真實的幫助。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沒有親自見到;天天看佛經、念佛經、研究討論,聽說而已,不是自己親見的,於是總有些疑惑,這就障礙自己不肯放下。如果一點疑惑都沒有,他怎麼會不放下!放下,妨不妨礙我現前的生活?一點都不妨礙,使你的生活更為美滿,沒有絲毫妨礙,真正達到究竟幸福美滿。入了華嚴境界,過佛華嚴的生活,還有哪種生活比這個更殊勝、比這個更美滿、比這個更高的?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大乘不能不學,而且修學不能中斷。中斷,我們究竟圓滿的生活就失掉。

  李長者在「十住品」裡面重要的開示,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把整個這一品的大意都說到了。下面第四段解釋經文,這是「十住品」的經文,從「爾時法慧菩薩」起,這是正式入經文。我們看釋文:「四品分二」,這四品是「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明法品」,這四品,就是十住會這一會有四品經文。「前三當位行德」,前面三個就是十住、梵行、初發心功德品,當位是十住菩薩,我們現在學習的十位菩薩,是講他們修行的大德、大智、大慧、大能。我們聽了前面李長者的開示,知道十住菩薩每位所修的,都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因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都是顯示出一體二用三遍,每一位裡面都顯示到,每一行裡面都顯示到。要講修行的綱領,那就不出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這在前面都略略的提到。十願裡頭每一願都包括其他的九願,這就變成一百願,十乘十就是一百;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十波羅蜜,百再乘十就是一千,所以每個位次都是圓滿的,圓滿的德行。為什麼還要位次?位次怎麼來的?清涼在《疏鈔》上告訴我們,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這麼來的。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對他們的行德不起作用,這個要知道,不礙事,不起作用。這些菩薩們應化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們都能應,以無量無邊無盡的應化身,幫助十法界六道三途眾生斷惡修善,幫助他們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為什麼有這些差別?眾生迷失自性有淺深差別不同所形成的。理上講完全沒有,事上是這個現象清清楚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示現,無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雖然現身說法教學,實際上沒有起心動念,你要認為他真起心動念,那就錯了,你完全看錯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示現開悟,示現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這是什麼?這就是四德裡面的隨緣妙用。隨緣就是示現,隨緣,給你講經說法也是隨緣。妙在哪裡?妙在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說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我們不懂,說四十九年,怎麼沒說一句話?真不好懂。佛有善巧,當年在世就有人問,佛舉個比喻,道場有鐘鼓,那時候鐘鼓有,很古老的時候就有鐘鼓。佛就問他,鼓有沒有鳴?叩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當你正在叩的時候,鼓有沒有鳴?沒有。鼓要有鳴的話,不叩它也鳴,那才叫鳴,它真的沒有鳴。佛用這個比喻告訴大家,「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什麼會有說?就好像你有感,他有應,我們到現在對這個情形才略知一二。像江本博士水實驗,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我們以善意對它,它的反應給你一個很美的結晶;以惡念對它,一個很醜陋的結晶。這個圖案我們講堂外面有,你們都能看到。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它的感應很靈敏,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這在三種周遍上。至於它的反應那就是在四德上,這是隨緣妙用。我們凡夫也隨緣、也起用,但是起用裡面怎麼?起用裡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不妙了,人家妙。不但這個妙,他還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那是圓滿的性德自然的流露,無論在哪一道,無論跟什麼樣的眾生往來,都是做出最好的榜樣。

  那個榜樣的用意何在?用意是幫助人省悟過來。業障重的人,幫助他省悟過來斷惡修善,也就是幫助他不落三惡道。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很多惡事,來世墮三惡道。菩薩做十戒,做行善,修苦行,用這種方法讓他看了心有所感動,回過頭來斷惡修善,他就不墮三惡道。人做極大的壞事,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他還能懺悔,就有機會不墮三惡道。就怕沒有人提醒他,他那個惡念不能悔改,那個虧就吃大了。這是對於根性劣的人說的。根性殊勝,很聰明、很有善根,菩薩就示現幫助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什麼?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斷惡修善不能脫離六道,只是不墮三惡道,從三惡道把你提升到三善道,沒離開三惡道,離開三惡道一定得破迷開悟。什麼是迷?最嚴重的迷惑就是執著,就是常常有一個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兩個錯誤念頭是你在六道輪迴裡頭造一切惡業的根。你為什麼要佔有、為什麼要控制?你以為是真的,你不知道六道是假的。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念頭就放下。這是關於迷悟,你省悟過來之後,才知道過去錯了、真錯了,為什麼會動這種惡念。控制佔有是惡念,嚴重的惡念,為什麼?自私自利從它起來的,貪瞋痴慢從它起來的,煩惱習氣從它生起的。所以我們修行,最重的習氣先斷,這兩種習氣最嚴重,我們從這裡下手。真的要把念頭轉一轉,一切所作所為是為利益眾生,是為幫助眾生,幫助他要有正確的方向目標,那就是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轉凡成聖。這個目標是純正的,這種思想見解叫佛知佛見,做這些工作的行為那叫菩薩行,我們這一生就不會再犯錯誤了。行的是菩提大道、成佛之道,於世間法不再沾染。不再沾染是心地裡頭沒有,事上呢?事上幫助眾生,有,心上沒有。一定要學佛、要學法身大士他們的行德。我們凡夫,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凡夫行,下頭沒有德這個字,下面叫什麼?叫業,業報的業。凡夫叫行業,菩薩示現叫行德,不一樣!這個我們要懂得。

  「後一勝進」,勝是殊勝,進是提升,再進一步,進一步什麼?他才「趣後」,十住後面是十行,趣後就是十行,又升一級,升上去了。後面這一品叫「明法品」,「明法品」幫助十住菩薩提升到十行。我們再接著看底下,這是先介紹一下,「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前會是十信會,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在佛法裡是小學,沒有學位,所以他只是趣位的方便,他本身沒有學位,所以就沒有勝進這個意思。因為十信菩薩沒有出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超越十法界才有學位,這個學位是真的。所以阿羅漢叫小果,小果裡頭他有個學位,在大果裡頭他沒有,大乘裡面他沒有。小乘裡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的學位,都沒有出十法界,而且前面三果還沒有脫離六道,到阿羅漢才算脫離六道,所以阿羅漢算一個小果。底下「迴向是位」,十迴向,十迴向也沒有進趣,就是勝進趣後十迴向也沒有,為什麼?「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三賢位,到登地才叫聖人,所以我們常講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位,所以第十迴向三賢位圓滿了。圓滿怎麼樣?圓滿往上面去是登地,是聖人了,轉賢成聖。所以三賢位他修學的目標是要證聖人的果位,就跟小學畢業他的目標是進中學,中學畢業之後他的目標進大學。所以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裡面,從最上面階段說,他們都沒有學位,都沒有拿到學位,到登地這才真正有學位。所以,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趣無分別,離趣相故」,這句說得非常好,他沒有身見了,為什麼?他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顯這個意思在。

  「今初分三」,這個初就是「十住品」,十住品分為三段,大分分為三大段。「初品辨位」,這就是十住品,是初品。今初是講前三當位行德,講十住、梵行、初發心功德品。所以十住品辨位,說明十住位的意思。第二「次品」是梵行品,「辨行」,說明菩薩修行。「梵行品」是屬於戒,像我們在前面十信位裡面有「淨行品」,十信菩薩修的;十住菩薩修行修「梵行品」。就像我們現在勸同學,我們修什麼?以什麼來做為我們修行的標準?要以《弟子規》,要以《感應篇》,要以《十善業道》,如果出家還要加上《沙彌律儀》,那就是我們修行。十住菩薩修梵行,十信菩薩前面我們念過,修淨行。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與經教相應,沒有違背。我們真正學佛必須要記住,佛法修行最基本的東西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要是做不到,不是真正修行人,是假的。所以有慧眼的人,慧眼實在講人人都有,你就能辨別哪是真佛、哪是假佛,就是真學佛的人、假學佛的人。真學佛的人是什麼?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跟十善業道相應。出家了,出家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這是一般世俗人講的,我這講法大家容易懂,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他的思想、言行與沙彌律儀相應的,那是真的;與沙彌律儀不相應的,那就是假的,所以一看就穿了。在從前學儒的,他是真儒還是假儒?你拿《弟子規》去衡量就知道了。他的行為跟《弟子規》完全相應,真的,不是假的,他是學孔孟之道;與《弟子規》相違背的,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四書五經講得再好,是學術,不是聖賢大道,他講的是學術。所以一定要重視德行,他有沒有德行,這個重要。

  「後品」就是「初發心功德品」,說明他修行的功德。你看前一品講他的修行,第一品「十住品」是講他的位次,從發心住到灌頂住,說明他的地位,然後就說明他們的行相,他們修行。十個位次修行是同樣的,都是一樣的,像佛家講的菩薩,都是修十波羅蜜,都是修普賢行願,名目完全相同,但是深度不一樣,境界不一樣。「初亦名解」,就是「十住品」每個位次都給我們詳細講解。「文分七分」,七分就是七個段落,第一個是「三昧分」,第二是「加分」,加是加持,第三個是「起分」,第四個是「本分」,第五個是「說分」,第六是「證成分」,最後「重頌」,這有帶偈頌的。底下這個文,這就是第一段,就是「三昧分」。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來學學十住菩薩的三昧分,經文裡面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這非常有趣味。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1:58)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09:51: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0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