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七卷) 2009/1/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
我們接著看,「不同三乘權教,約劣解眾生,存世間三世之性,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從這個地方看起。李長者特別在這裡告訴我們,華嚴圓教不同於三乘。《華嚴經》上講的「行布圓融」,行布是講次第,從次第上說,這都是佛的方便法,講有小乘、有中乘、有大乘。說它是方便法,我們非常明顯的看出來,果報在方便有餘土。淨宗講四土三輩九品,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土上中下三品,上品是菩薩,中品是緣覺,下品是聲聞。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方便土在哪裡?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把佛、菩薩合稱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在十法界,沒有出離十法界,叫方便有餘土。出離十法界之後才叫實報莊嚴土,那是諸佛如來的報土。如來現身度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來慈悲現實報土,幫助這些法身大士再提升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常寂光淨土,真的圓滿的回歸自性了。這一點我們要很留意體會它、理解它,然後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瞭學佛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佛說得很好,離苦得樂。但是,這句離苦得樂的深度、廣度,一般人不知道,認為只離開我們這個見思煩惱就很快樂,有樂的感受,所以說苦盡甘來,煩惱解除,樂就得到了。這不是終極目標,為什麼?無明習氣沒有除盡,你的樂就不圓滿;換句話說,你說離苦,你沒有離到究竟,得樂沒有得到圓滿。必須無始無明習氣盡了,苦盡甘來,這個時候得的樂是圓滿,圓滿的明心見性。這個境界確實是在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之上,學佛是為了這個,不是為別的。為別的,錯了,為得人天福報,那等於拿一塊黃金去買一塊糖吃,這什麼人幹的?小孩幹的,無知,拿一塊黃金去換一塊糖。這樣的人很多,六道裡面眾生,尤其是人天道,所謂得少為足,得一點點他就很滿足,不知道往上還有意想不到的境界。這叫一乘,不同三乘,圓教叫一乘法。
約劣解眾生。約,用現在話說是「就」,就理解能力很低的這些眾生來講。這些眾生,在大乘圓教說這句話那就是指六道眾生,甚至於包括到十法界的眾生,他們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有十方三世這種分別;四聖法界有分別沒執著,六道裡面眾生不但有分別,而且有嚴重的執著。佛隨順眾生。佛教人,他的方法,甚至他的態度,多麼活潑。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佛的慈悲,你的根性劣,你的智慧淺,佛很有耐心跟你淺說,深說了你不懂。佛幫助眾生慢慢向上提升,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佛的恩德一般人不知道,佛對眾生生生世世照顧你,無論你造什麼業,無論你淪落到哪一道,他都知道,他都在那裡看著你,沒有捨棄你,緣成熟了,他就來了,他就示現來了。怎麼示現法?就是五十三參舉的例子,像我們在生活當中,有的時候遇到善友勸導我們,我們省悟過來;有時候遇到惡知識,看到那些惡事,豁然省悟過來,那都是很巧妙的示現,那都是他教學的方法。所以善人、惡人都是老師,順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只要幫助你覺悟。也有人在這些境緣當中不覺悟的,不但不覺悟,他迷得很深。這是什麼道理?如果我們把眼光延長,向長遠去看,看到佛的妙行。他受苦受難,受苦受難那個程度還不夠,他還沒覺悟,到他受夠了他就覺悟。享福也是如此,這個世間福享盡了,他豁然也覺悟了,他回頭了。必須到回頭那一天,佛菩薩才示現佛身、菩薩身、聲聞身來度他。為什麼?他能接受,他能信、能解、能懺悔、能回頭、能依教奉行。所以細心觀察,沒有一個境界不是好境界。我們常講,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話不是假的,不是隨便說的。在這部經上我們看到五十三參,不就是人人都是善知識嗎?這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可是善財都得利益。我們凡夫,實在講我們的功夫不夠,到達與這個標準相接近,學習的心情就不一樣,那個時候才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感恩,自己不斷向上提升。
佛為什麼說三乘?下面說,「以自心根本無明分別之種,便成不動智佛。以法界體用,以為信進悟入之門」。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自心,《華嚴經》上佛說,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自心所現,唯識所變。變化無窮是識在起作用,識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第八識,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法相宗裡面說八個識每個識都有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單單說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這是從它作用多分上來說,功能上來講。第六意識雖然有妄想分別執著,它是分別最嚴重,分別的力量最強,所以說它做分別,它有妄想分別執著。末那識也三個都有,它執著的能力最強,說它為執著。阿賴耶是妄想,分別執著很薄弱,能力最強的是妄想。從它功能起作用的這一方面來說,都離不開自心,自心就是本性。自心起這種作用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妄想。這句話說得好,以自心根本無明分別之種,種是種子,這是根,便成不動智佛,根本無明的種就是真如自性。妄依真起,依真起妄,沒有真,妄從哪來?妄不離真,真不離妄,真跟妄沒有妨礙,真不礙妄起,因為它是虛妄的,妄不礙真性。
我們還用電視或者是諸位在網路上看的電腦屏幕,我們用屏幕比作自心,屏幕上現的這個音相(音聲色相),這就是根本無明分別。從屏幕來講,這裡頭的音相有沒有妨礙屏幕?沒有。所以屏幕是不動的,他說這個分別之種就是屏幕,屏幕稱之為不動智佛,任憑裡面的音相變化,無量無邊的變化,屏幕沒有產生絲毫影響。屏幕有沒有東西?沒有東西,空的。這個音相有沒有東西?音相也沒有。為什麼沒有?當它現,發現的時候,它就消滅了。我們懂得電視、電影的原理,你就明白了,色相它的出現是一剎那。電影裡面速度是很慢,我們容易理解,看到電影的膠片,膠捲、幻燈片,你看一格一格的,很容易明瞭,很容易覺悟。電視比較難,因為電視的速度比電影快,它是由點線到面這樣構成的畫面,速度太快了,我們不知道它是假的。同樣一個道理,就是說這是幻相,這相不存在。這個相我們捉捕不到,就是我們的六根沒辦法捉捕它,不但眼耳鼻舌身沒法子,就是連念頭想都想不到。我們這一想,它已經過去無數的,我們用電影來說,一格一格的,那無數格都過去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這一想就是一念,凡夫動這個念頭,這一念,這個音相的速度已經是有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快速移動。所以相是虛妄的,相不是真的,色相都不是真的。我們今天講音相,音是音聲,色相,都不是真的。
電視跟網路在現代這個社會,大多數的人天天都接觸,天天都要看這畫面,佛給我們講宇宙的現象,等於說這是縮小了,你天天在看,但是沒覺悟。何以不覺悟?粗心大意!所以事實真相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就是不知道,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叫凡夫。阿羅漢以上,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他們逐漸覺察到事實真相。到什麼時候才完全覺察而得真實受用?那是法身菩薩。這就是說,雖然在十法界裡面,沒有超過十法界,不錯了,聲聞、緣覺、菩薩這麼高的地位,他能覺察到,不得受用。必須像《還源觀》裡面所講的五止、六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到那個境界得受用。得受用,十法界沒有了,他就入一真法界。所以法界體用,以為信進悟入之門,這個信是真信,進是精進。我們今天的信,在佛法裡面給我們一個字,叫正信,正信就不是迷信,我們的信是有理論根據的。雖然有不少的佛門弟子沒有文化,也就是說沒有讀過書,還不認識字,他也信,也算是正信。他依的是什麼?佛菩薩不會欺騙人,他相信佛菩薩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也算是正信。為什麼?是佛菩薩的德行感召,雖然對於教理不清楚,他相信佛的人格,佛說的不是假的,這也算是正信。
可是信了之後,要認真學習你才有進步,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悟入。悟入的時間,可以說每個人長短不一樣。在因上講,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這是因,這一生當中你遇到的經教、法門、善友這是緣,因緣具足才能悟入。那個根性特別利的,像六祖惠能他是個代表人物,他悟入得快,幾乎說是沒有多少次的接觸,在我們看不到十次,他就大徹大悟,他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很了不起。佛法叫頓悟,頓解頓悟,頓捨無始無明。從大乘教一般的情形來說,六祖不是凡人,是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度化我們的。為什麼?凡夫不可能在一生當中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這真不可能,這個習氣太深了,染污的時間太久。所以我們看世尊,世尊給我們說得好,他說他這一次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就說明他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薩再來的,應化到世間來,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身來的。像惠能大師,中國過去朝朝代代高僧大德,又何嘗不是實報土裡面的佛菩薩應化再來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事情我們知道了,學佛確實不是一生的,我們在這一生能成就嗎?有這種疑問的人很多!人家是無量劫前已經修成,他在這一生能成就,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嗎?可是你得要曉得,從理上講,只要你能放下你就能成就。我不再執著了,就是阿羅漢;我不再分別了,就是菩薩;我不再起心動念,那我就回歸實報土,理上講。事上可能不可能?可能不可能不能問別人,問自己,你自己肯不肯放下,關鍵在此地,不在別人,不在外面,你自己肯不肯?果然肯,你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華嚴經》給我們做的示現,這是最難得的,《華嚴》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還帶表演。表演不是頓悟,是漸悟,善財童子確實是通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他是按照這個次第悟入的。他跟惠能大師不一樣,惠能大師是圓融沒有階級,善財童子有階級。法華會上,龍女八歲,這是小孩,龍女八歲成佛,那是跟惠能一樣的示現,沒有階級,圓融的。總的來說,都是一生成就。我們實在是不容易!但是真的了解這些事實真相,自己想想自己的業障重、習氣重,確實沒有辦法把煩惱習氣一時放下,沒有這個能力。佛在這個經裡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氛圍不一樣,學習的環境不一樣,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我們,他那個修學環境加持我們,於是我們很快就能放下,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
《華嚴經》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隋唐時候這些古大德,對這樁事情無不是讚歎備至,給我們莫大的鼓舞。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那就是應了善導大師的話,「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只要肯幹、真幹,這個真幹只有一個條件,對這個世間的世緣不再留戀,就這麼一個條件。如果對這個世間世緣還要有留戀的話,那就麻煩了。世間一切人事物都不留戀了,不但世間,天上的富貴,天人之樂,也不放在心上。知道天人是樂,但是天福享盡了,阿賴耶裡面還有業習種子還是要往下墮落,還是得搞輪迴,這總得要自己想清楚、想明白,不能再幹了。所以一生成就,這就有了保證。只要我們能信,只要我們能進,不悟也入,不開悟也入,往生就開悟了。我們學《華嚴》的受用在此地,《華嚴》本來是悟了才能入,不悟也能入,這是無比的殊勝。
從經上講,「從信,及入位進修」,這個位是初信位,從信就是十信,十信圓滿了。十信沒有位次,好像念書一樣,沒有學位,中學,初中、高中,沒有學位,到大學才有學位,大學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有位次。十信位是好比佛教的中小學,沒有學位;十信圓滿了,入位了,那就是初住,發心住。從這個時候開始,再往上進修,「乃至經十住」,經是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就是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加上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我們都知道,都是講的無始無明的習氣,無明斷了,習氣沒斷。到十一地斷盡了,斷盡他就到妙覺,就成妙覺,究竟圓滿佛。這是入常寂光,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也就是說,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完全沒有了,回到常寂光。
那我們要問,常寂光是自性,它能不能夠跟十法界這些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冷靜去思惟,我想是決定會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為什麼?因為一切現象不離自性,怎麼可能說跟自性不起作用?自性起作用,它必然就現相。就像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一樣,我們不能說實報土裡面的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常寂光就沒有,這個講不通。常寂光才真正是此地所講的本不動智佛,那是常寂光。「總不離本不動智佛,不離一時一念一法一行上,而有無邊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界微塵數法門」。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三遍」,三遍不是講自性,是自性起作用的現象。那個一體是自性,是常寂光,起二用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的示相就是三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第一個是周遍法界,它的文字上是「普周法界」,跟周遍是一個意思。無論是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小到微塵,大到世界,它波動的現象,現在科學裡講信息的現象,決定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小的微塵,或者是毛孔,經上講正報毛孔,依報的微塵,它的性質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從含容空有上講沒有大小,沒有大小就是空間沒有了;普周法界,時間也沒有了。所以時間、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空間是從妄想執著裡頭生的,在起心動念裡頭沒有時間跟空間,就是無始無明裡頭不存在時空,時空是存在分別執著。
我們就知道,六道裡面有時間、空間,四聖法界裡頭還有時間、空間,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常寂光土哪裡會有這個東西!但是,它畢竟是沒有障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凡聖同居土不障礙常寂光,常寂光也不障礙十法界。好像我們電視屏幕一樣,常寂光是屏幕,十法界也好,六道輪迴也好,都是屏幕上現的音相,音相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常寂光土,我們不能說它是真的,也不能說它是假的。為什麼不能說它是真的?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都緣不到,所以說它是空;《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用空來形容它。但是你也不能說它是真空,為什麼?它能現相。能現相,不能說它是空;雖現相,它不可得,不能說它是有。事實真相你不能有空有的念頭,你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妄想,你老是想它,那就變成執著,那就麻煩來了。不可以去想它,不用去想它,你心地恢復到清淨,一念不生,那就是真的,那就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底下這一句,這一句就是說明出生無盡,就是講三遍。時,真的是一時。我們看佛的經典,「如是我聞,一時」,一時是真的。一時是什麼時候?一時就是當下這一時,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佛講《華嚴經》在哪裡?就在這一時,這個一念、一時。一時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一時,念劫圓融;念這個時間太短,劫的時間太長,念劫圓融。這都是跟你講真話,真話所謂不思議境界,你不能想、你不能說,你只能體會,你會體會得到。常常做這種體會,而裡頭又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那就錯了。常常有這個體會,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什麼?這就是宗門裡面講的疑情,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叫疑情。有這個體會,沒有分別執著,到一定的功夫成熟就有悟處。所以不能沒有疑情,沒有疑情就不會開悟,那叫墮在無明裡頭。墮在無明裡頭,有定沒有慧,那個定也了不起,也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果報在哪裡?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他是什麼都不想。為什麼不開悟?沒有疑情,這個我們要懂得。
所以說是一時一念一法一行上,行是行動,而有無邊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界微塵數法門。不止八萬四千,是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就在一時一念一法一行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你一門通了,一切法門全通了,一切法門沒通,你那個一門就沒通。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印光法師《文鈔》,《文鈔》裡頭有一段,我記不得在哪一段,這個事情給我印象很深。好像是有個居士,參禪的,給印光大師寫了一封信,說他參《五燈會元》一千七百條公案,他跟印祖說,大部分他都參透了、都明白了,還剩下幾條,還是十幾條,不多,那幾條他參不透。印祖回他的信說,如果有一條沒有參透,你這一千七百條是沒有一條參透的,真的參透一條就全都透了,印祖這樣回答他。大概以後他就不參了,他就老實念佛,這是真的。研究教也是如此,教是經教,一部經真的通了,所有經典都通。如果看看有其他經你看得還不懂的話,那你所研究的這一部也沒通。大乘法裡面我們常常聽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都是《華嚴經》上的話。一是什麼?一是自性。宗門這個參禪,見性就通,只要你真的明心見性,別說一千七百則公案,一萬七千公案也參透了,一透全透了。展開經教,沒有一部經有障礙,真的通了。這是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見證,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經典是一部也沒學過,如果你有疑惑,你拿著經本念給他聽,他懂。法達禪師,這是《壇經》上有記載的,一生受持《法華經》,他見六祖的時候,禮拜,頭沒有著地。惠能大師看得很清楚,三拜拜完站起來,六祖就問他,你剛才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你說說看。他也很老實,他讀《法華經》三千遍。這值得驕傲,《法華經》很長,七卷分量都很大,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也是十年,我們中國人常講「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他是十年受持,就是讀誦《法華經》。能大師問他幾個問題,他答不出來。反過來,他就向六祖大師請教。六祖就跟他講,我不認識字,這個經我沒聽過,你既然是讀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法華經》總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師聽了,行了,不要再念了,這個經的意思我全知道。給他一說,他開悟了,再禮拜的時候頭著地了。從這一段故事裡面去看,我們就曉得,所謂一經通、一法通,通什麼?見性才通,不見性沒通。
底下說,「何以故」,這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為從法界,及根本不動智上,為信進悟入故,法合如然故」,這把緣故說出來了,為什麼一悟一切悟。實際上,賢首大師在《還源觀》前面三條講清楚了,講得很透徹。為從法界,法界是從相上講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全宇宙;在佛法的名詞上說,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是從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從相上,就是法相;及根本不動智,這句講的法性,法相是所現,法性是能現。在佛法裡面說,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跟哲學不一樣,哲學能現、所現不是一,佛法能現、所現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頭沒有二,所以叫「不二法門」,二就不是佛法,不二就是佛法。所以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這個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是為信進悟入故,這是講次第,你看有信、有進、有悟、有入,悟是解悟,入是證悟。也就是《華嚴經》上清涼大師所講的這四個次第,信解行證,跟此地的四個字,信,悟就是解,入就是行、就是證。信的是什麼?解的是什麼?行的是什麼?證的是什麼?就是法相跟法性。
所以有人問,佛教經典裡面究竟講的是什麼?我記得我早年在台灣的時候,好像有一年是過年期間,有個同學來拜年。這個同學他也是教授的身分,在輔仁大學教書,他告訴我,他下一個學期在輔仁大學開一門課,「普賢菩薩行願品」。我聽了很歡喜,就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卷,《八十華嚴》最後一卷。於是我問他一個問題,我說你能用一句話答覆我,就是一句話很簡單,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他講的什麼?他經上講的是什麼,用一句話答覆我。他答不出來,想了五、六分鐘,沒有法子,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說用佛經的術語,一句話,「諸法實相」,這句話翻成白話來講,就是宇宙萬有一切法的真相。我說:你想想這句話行不行?他聽了之後點頭,行。確確實實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真相,就是此地講的法相跟法性,諸法實相!所以我們信是信的這個,解也是解的這個,行也是行的這個,證也是證的這個,諸法實相,它不迷信。
今天這個世界上,許多哲學上的問題沒有法子解釋,方東美先生過去告訴我,現在科學上也有很多問題無法解釋,找不到答案。宇宙的起源就是一個疑問。佛經裡頭講得透徹,但是現在人不相信,沒法子。現在人相信科學,科學是要拿出證據出來的,佛法有沒有證據?有,高等科學。現在的科學家必須通過實驗室裡面做出證明,他們才相信。佛法不用實驗室,不用這些科學儀器,佛法用什麼?用禪定,用心靈,這比他高!沒有痕跡。那是真的還是假的?能騙人嗎?佛經上常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是古婆羅門教的,比釋迦牟尼佛,在他們講是早一萬年,真的是老東西。現在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後身就是現在的印度教。我跟他們接觸也很多,他們告訴我,他們沒有文獻,不重視歷史,根據他們的傳說,他們這個教有一萬多年。現在世界上,宗教裡面承認它八千五百年,釋迦牟尼佛的承認是二千五百年,那就多了六千年。修這個定,得到四禪八定的人,他對於六道輪迴就見到了,在定中見到的,這是現量境界,他不是推理推出來的,不是用數學,他是親眼看到的,在定中看到的。一個人看到是這個境界,另外一個人修定也修到這種程度,他也看到。
在古印度,許多宗教裡面的大德有這個功夫,學術界裡面有很多高人也有這個功夫。你去問,他們大家所講的都是一樣的,可見得不是騙人的,他真看到了,不是假的。只要修成四禪八定,你問他六道,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講的都是一樣的,他能夠見到阿鼻地獄,能夠見到餓鬼道,把阿鼻地獄裡面生活的情形、餓鬼道生活情形,講得詳詳細細、講得很明白。我早年學佛,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他家的鄰居是一個天主教教堂,神父是方豪,是中國一個史學家,他是專攻宋史的。這個人也是自學成就的,他只有初中畢業的學歷,一生專攻宋史,也就是宋朝裡面的典章文物他很清楚。他是大學的名教授,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我們是鄰居,雖然是天主教,很開明,來訪問我,看到我們收藏的有《大藏經》,他歡喜得不得了,借去看。看了幾部之後他告訴我,他說佛經上講的天堂比《聖經》上講得清楚,好像是真去過似的。不是真正去過,怎麼會講得那麼清楚!所以,佛法並不違背科學,它裡頭有科學的精神。不過他不用儀器,他用的方法跟科學家用的不一樣,科學家用儀器去觀測,他們是用在甚深禪定裡面去看,禪定能夠把空間維次突破。現在科學家知道,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但是怎麼突破還不知道。你看看古老的這些宗教、學術,特別是古印度,他們懂得用禪定方法突破。我們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在自性裡頭沒有空間維次,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是從分別執著上來的,所以你只要把分別執著放下就突破了。實際上,四禪八定只突破執著的一部分,他分別還在,沒有突破。如果分別要是突破的話,那他就能見到四聖法界,而不只是六道。他看到六道非想非非想處天,以為那個就是宇宙的盡頭,就是這個世界的源起,他誤會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他沒有再進一步去突破。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十九歲出去參學,那個時候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親近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釋迦牟尼佛也得到四禪八定。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六道是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問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這種狀況是什麼原因而有的?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在當時印度宗教沒法子答覆,學術界也沒有能力答覆。所以釋迦牟尼佛這為我們表演,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入更深的禪定,問題解決了,他把這個瓶頸突破了。這個禪定深到什麼程度?深到自性本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華嚴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見到法性跟法相是一體,就是經上講的這種境界!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入這個境界了。那一年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我們講從開悟這天開始,他就從事於講經教學的工作,一生樂此不疲。所以經教裡面常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這個角度上去看釋迦牟尼佛,他是什麼身分?中國人講職業教師。他一生沒有建道場,沒有寺廟,可是他也很活潑,有人有什麼精舍、大的場所請他去講經教學,他接受。像我們在經上看到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這都是一些國王大臣他們的別墅,邀請他,他也去入住。住上個幾年,在那裡講個幾部經,別的地方邀請,他又去了。七十九歲圓寂,走的時候在樹林裡面,沒有在房子裡頭。他的這些做法有很深的用意,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深意、密意就是教我們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這個東西很容易引起欲望,欲望是煩惱的根源,煩惱障礙了自性,障礙了悟門。你為什麼不開悟?你放不下。
所以他徹始徹終真的教我們放下,他自己做到了。他是王子出身,你說出家護法,他們皇家護不護法?當然的,他不要,他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不接受。在當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他的在家弟子有十六個大國王,這些國王可不可以去供養他、護持他?而佛要求的供養跟護持是什麼?是信受奉行、弘法利生,你這樣去做就叫護持,護持正法。他不要求任何物質供養,物質生活上始終堅持著四事供養。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出去托缽,有供養的,這個他接受。第二個是衣服,衣服很簡單,三衣,也不是天天接受人供養,衣服破了,不能用,你供養一件衣服給他,他接受。第三個臥具,臥具實在講就像個被單一樣,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上。第四個是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接受信徒們供養的就這四種,除這四種之外,統統不要。真是捨得乾淨,給後人做榜樣。我們想想,真能這樣放下,確實幫助覺悟,幫助證果。後世人的修行,為什麼一生不開悟,為什麼一生不能證果?肯定與這個有關係,接受豐厚的物質生活,他起了貪戀,他放不下。我們特別看到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綱目,六大綱目就是六波羅蜜,頭一條就是布施,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是什麼意思?放下,捨掉!所以布施是對治慳貪的,就是貪欲。由此可知,貪欲是障道的第一個業因,你一定要把它放棄,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你不肯放棄,那個東西障礙你。第二種障礙就是惡業,就是你造惡,這個惡把善也當作惡,你造作善業、造作惡業,喜歡修善,或者喜歡作惡。喜歡修善的,你將來的果報在三善道;喜歡作惡的,你的果報在三惡道,都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統統要放下。用什麼方法?持戒,持戒是度惡作的。第三個是忍辱,忍辱是度瞋恚的。第四個是精進,精進是度懈怠的、懶惰的。第五個是禪定,禪定是度散亂的。第六個是般若,般若是度愚痴的。你看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你要曉得,頭一個是布施,放下貪欲,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佛一生教人隨緣不攀緣,你多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還是惡緣,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則,他做出來給我們看,那教我們的我們就會相信、就會接受。
末後這一句說,法合如然故,法是方法,是一切法,合如然的意思就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跟另外一個術語意思相同,叫法爾如是。法合如然也就是法爾如是的意思,本來就是這樣的。只要你六根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對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化在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我們要是能夠學會,我們在六道裡頭也能過佛菩薩的生活。縱然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做不到,但是至少你要認真努力去學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法合如然。
下面長者又給我們舉例子,前面在十住,給我們介紹十住,斷惑,舉的五十三參裡面十位善友,就是代表十住菩薩,十位善友。在這個地方,他就舉的《法華經》上的龍女,《華嚴經》上的善財,「如龍女剎那成佛,善財一生以取佛果」。龍女代表上上根人,一聽她就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放下就成佛。善財是慢慢放,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的登到頂層;龍女是一剎那就到頂層,沒有階級的,舉這麼兩個人。龍女代表一時頓悟,頓捨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好在在我們中國有個惠能大師,也給我們做了這樣的表演。龍女在法華會上是八歲,能大師在中國是二十四歲。在他們的心目之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不會輕視一個人,因為他曉得、他清楚、他明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眾生迷而不覺,雖迷,佛性沒有失掉,所以他不能不尊重你。
我們看能大師一生待人接物都那麼樣的謙虛,確實像《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他真做到了。「隨緣妙用」他做到了,特別是在他避難的時期,他在獵人隊裡面住了十五年,那是打獵、殺生的。他給他們做廚師,很難得,他看到受傷的這些小動物,還能活得下去的,他就把牠放掉;實在傷重,沒辦法了,才殺來給他們吃;他自己吃肉邊菜,拿些菜在肉鍋旁邊煮,這十五年你看他的那種隨緣妙用。這個妙,妙在哪裡?他在五祖忍大師那裡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至少是十住菩薩位,《華嚴經》上的。妙在哪裡?他不退。「威儀有則」,點點滴滴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獵人隊裡面那是隨逆境,也隨惡緣,很有耐心。十五年之後,他離開這個獵人隊,出家了,剃度出家了,以後成為大法師,你想以前那些獵人有沒有得度?肯定得度。「柔和質直」,這是講他一生接引大眾的心態,心正直,態度柔和,沒有一個人見到能大師不生歡喜心,歡喜他、尊重他,聽他教誨。「代眾生苦」,種種示現為什麼?為苦難眾生。你看看,四德全具足,如果不是真正開悟了,做不到。
善財一生歷事鍊心,也是要捨、要悟。像我們上樓梯一樣,上樓,我們捨第一層,我們才能夠到第二層,捨第二層才能到第三層。所以得到之後一定要把這個得捨掉,叫捨得。你得到的不能保留,一保留就不能再提升,一定要把它捨掉。可是布施,你看看大乘教裡面佛常常教我們,你施財得財富,施財是發財的因,現在人都喜歡發財,不知道發財之道。佛告訴我們是真話不是假話。施財是因,得財富是果,但是得到之後要捨,如果不捨,你就不會再提升;要往上提升,一定要把你得的捨掉。所以叫捨得。捨得是雙重意思,第一個是捨一定有得,捨財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你捨一定是有得。但是得到的時候統統要捨,你要不捨就生起貪心,貪心墮到鬼道去了,這很可怕,一定要捨。所以你看看,佛教眾生把捨放在第一位。我當年初學佛向章嘉大師請教,他老人家第一天教給我捨,就是教給我捨得,放得下,教我看破放下。善財是漸修,循序漸進,他不停。證得初住之後,他去參訪德雲比丘,他是初住菩薩,他能夠捨掉,他才能夠升到二住,二住是海雲菩薩,三住是妙住菩薩。這三個都是現比丘身,代表什麼?代表出世,出世間,心在出世間,對世間沒有留戀,對六道輪迴沒有留戀,表這個意思。這是說這兩個人都是一生成佛。
我們再看下文,「法界無性,無生為一生,非延促生故。為法界體,無情量延促長短去來今故,諸有信者,應如是知」。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都是給我們講事實真相,而我們凡夫往往把它錯看了,錯解它的意思。法界到底有沒有性?佛說了,法性,為什麼現在講無性?怕你執著有個法性,你執著有個法性就錯了。這個名詞是假名,連道家都說「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如果佛說法界無性,你執著是無性也錯了;說法界真性,你執著個真性又錯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初學,要用什麼心態去聽經聞法?他提三點,第一個不要執著言說相,言說是假的。我們讀經,文字是言說的符號,不能執著言說相;換句話說,就不能執著文字相,執著文字相錯了,你死在字裡行間,你怎麼能懂得它的真實義!所以會聽,要聽弦外之音,話裡頭有話,那你才真正能聽懂;看經要看文字以外的真東西,那你就會看。東西不在文字裡頭,也不在言說裡頭,但是言說跟文字可以啟發你、幫助你、引導你悟入,它是個工具,它不是目的。第二不能執著名字相,這個名字相是名詞術語,法界是名詞,性是名詞,無生是名詞,這些名詞你都要體會它裡面的意義,不可以執著名詞。因為任何現象裡頭,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方便我們交換意見,它確實沒有名字。我們人跟人往來,哪個人有什麼姓名?姓名是你後來加的,不是你出生的時候就帶來的,沒有。所以這些是假相,你要了解事實真相,你先要認識假的,認識假的然後你才能真正把真的找到。
無生為一生,非延促生故。延是延長,壽命長的人,促是壽命短的人,與這個不相干。真正的真實相是一念,一念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它沒有延促,沒有生滅,所以佛家講不生不滅。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留著明天繼續來學習,法界無性。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0:2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