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八九卷) 2008/10/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則見正覺尊。超出語言道。言語說諸法。不能顯實相。平等乃能見。如法佛亦然。】
這個兩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說「後三啟悟中」,十首偈分三段,這是最後的一段。最後一段有三首偈,我們念的是第八、第九,後面還有一首,這三首偈講開悟了。這一段裡也分兩小段,他說「啟悟中亦二」,又分兩小段,「初二順理之得」,我們剛才念的這兩首偈,順理之得。兩首偈總共是八句,前面兩句是順理,後面六句是講你所得,你順理你得到什麼。「後一舉佛釋成」,後是最後一首第十首舉個例子,舉什麼例子?舉佛來給你解釋。下面還說「前中亦二」,前中就是順理之得,它也分兩小段,「半偈明順理而知」,半偈就是第八首的前兩句,一首偈是四句,兩句就是半偈,是講順理而知。「餘顯順知之益」,你隨順,智慧開了,智慧開的利益是什麼?這個「益中」,順知之益也分兩小段。「半偈標」就是第八首的下面兩句,『則見正覺尊,超出語言道』,這兩句是標。底下一首第九首是解釋,我們在沒有講這首偈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開悟。這個悟不是小悟,也不是我們常講的大悟,這個悟是徹悟,在中國大乘教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第八首這四句偈前面兩句就是明心見性,後面兩句就是見性成佛,你看「則見正覺尊」,這就是見佛,見佛就是成佛,不見佛你就成不了佛。
明心見性,「超出語言道」,這個境界大乘教佛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來,你也想不出來,想是第六意識,思跟想都達不到。思想分開來講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思是分別,想是執著。那我們就明白,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跟智慧是相對的,怎麼能開智慧?要想開智慧必須把煩惱放下,斷煩惱才能夠證菩提。所以佛真的是在千經萬論處處提示我們、教導我們要放下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見佛,智慧開了,見佛了。只要有分別、有執著,我們的虧就吃大了,眼前這種小的名聞利養利益算什麼?所以經教裡面常講,明白人、覺悟的人,你請他去做大梵天王,你請他去當摩醯首羅天王,摩醯首羅天王是娑婆世界最大的,我們講統治者,他統治的是三千大千世界。真有這樣的人嗎?有可能,你看我們常常看到幽浮,是外太空來的人,那可能就是摩醯首羅天王派的人來巡邏的,這個地方是他的領土。他統治的範圍,現在我們知道是十億個銀河系,三千大千世界,他幹不幹?不幹!為什麼不幹?出不了輪迴。摩醯首羅天王也要搞生死輪迴,福報大,壽命很長,壽命很長終究有到達的一天,到了怎麼辦?到了就墮落,福享盡了,所以這不是究竟法。
三界六道裡沒有究竟法,四聖法界裡面是相似的究竟法,不是真實的;真實的究竟法,最低的位次也是在實報莊嚴土。我們學《華嚴》學到此地,這些事、理我們都相當清楚,不迷惑了,現在欠的就是欠證,我們自己怎樣親證,契入境界。契入境界講修行,修行決定不能忘記賢首大師教導我們的《妄盡還源觀》。首先要妄盡,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你就還源了。還源你就契入、你就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自性清淨圓明體。昨天佛學答問有一個提問,禪宗裡面講的「識得一,萬事畢」,他問我這句話什麼意思。那個一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簡單的講就是真如本性,大乘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這回事情,你見到性,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顯一體。從一體裡面起二用,二用是什麼?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裡面就有依報、正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自己,我從哪裡來的找到了。你從哪裡來的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他從哪裡來的,他不知道,我也知道;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全都知道。這叫開悟,叫大徹大悟,知道是一體這就見性,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識得一,萬事畢」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兩種不同的說法,一個意思,一樁事情。
所以我們在經教裡面體會到,順性是吉祥,違背自性是凶災、災難!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他們覺而不迷,順性,受用的就是實報莊嚴土,無比的殊勝莊嚴。它好在哪些地方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有,賢首大師告訴我們的「三遍、四德」就是,依報、正報都具足三遍、四德,本來具足的!三遍,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你看這個性德多圓滿!四德是「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就是大慈大悲,前面是大智大慧。佛說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重,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是什麼時代?這個時代是舉世的眾生全迷了,我們不能說沒有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太少了,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自性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狀況。我們算是很有幸的,有幸在哪裡?有幸覺悟,當然照經上所講的標準,我們沒達到,這是成佛的標準,這個標準最低限度是初住菩薩,這麼個境界。我們現在所達到的標準,縱然沒有入門,到門口了,再努力一點跨一步不就進去了嗎?我們到這個地方。可是這一步你能不能跨進去?不在別人在自己,與別人毫不相干,你自己願不願意跨這一步。這一步是什麼?放下,把門外放下你才能進到門內,門外捨不得放下就進不了門內,就這麼回事情。門外是什麼?門外是六道輪迴、是十法界。我們能不能把六道放下?能不能把十法界放下?
也有人說,他很慈悲,放下這麼多苦難眾生,我就能不顧他了嗎?話說得也挺有道理的。這麼多苦難眾生造業、墮落,你不肯放下,跟他一起作惡、一起墮落,多數都是這樣的。菩薩,真正菩薩不一樣,菩薩有能力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不是講嗎?隨緣,你看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我在這幾十年講經,早年常說,早年講的一些經典講到隨緣,講到不變,經上講了兩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又加了兩句,「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我講四句。隨緣,不變就是妙用,這個不變可太難了,不變是順性。正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是隨緣,成就功德是妙用。你看在恆順眾生裡面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靈性,這能做到嗎?能!連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就是講的隨緣妙用。三人行,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就這個意思。善人,跟他學善,他有的善念善行,我們要沒有,向他學習;惡人,他造的惡念惡行,提醒我們,我們自己有沒有跟他一樣的惡念惡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嘉勉是什麼?沒有,千萬不要學他那樣。都是老師,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負面教,這叫妙用!我們見到善人不跟他學善,見到惡人全跟他學惡,那就是違背了自性,你就有禍臨頭,有災臨頭。
這個道理,稍稍涉獵一點古聖先賢的典籍,你都知道,知道但是你做不到,古人所說的「三歲兒童能道得」,這個道得是他會說,「八十老翁做不到」。這個話是唐朝時候人說的,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一千三、四百年,那個時候古人就有這樣的感慨,那現在就更不必說了。所以現在你知道做不到,這都變成很平常的事,一千多年前人就這麼個說法,何況現在?世風日下,現在跌到谷底,真的到底了。我們看到外國的科學家,連美國太空總署這些人常常為我們提出警告,提醍我們,叫我們趕快救地球!再不救地球,他說我們這些人,在這個地球上居住大概還能住幾年?這說幾年,不是幾十年,還能住幾年?七年。許多人提醒我們是不會超過十年,嚴重警告,世界末日就來臨。很多人問我,「法師,你相不相信世界有末日?」我說我不相信,我為什麼不相信?佛在經上沒有說世界末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他老人家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照外國人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才二千五百年,那還有九千五百年,怎麼說世界末日?我憑的是大乘佛教,我不相信。可是科學家提出很多數據,可不可能?我想可能有災難,有嚴重災難,絕不是世界末日。說這個大災難世界上的人口會消滅百分之八十,這個有可能,那還有百分之二十還在!嚴重災難,不能說是末日,地球上人會沒有,這個地球還會存在,不可能說這個地球沒有了。
像這樣的例子科學家他也講得很清楚,說地球上這種重大災難在過去已經有好幾次。地球的板塊產生變化,大陸沉到海底裡面去,高山又從海底裡面冒出來,這些現象我們相信。這是不是世界末日?不能說是末日,契入大乘之後曉得有沒有末日?沒有末日,永久沒有末日。為什麼沒有末日?因為沒有生死。真正契入大乘知道,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之後心就安了。這些我們現在講自然災害,在佛法裡面講是自然的變化,與我們有沒有關係?沒關係。身可能跟著自然變化也產生變化,身體消失,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像衣服一樣,丟掉沒有關係,立刻又能得一個身,就是換一個身體。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這有什麼可怕的?你要明瞭這個事情這是自然現象。像我們這個身體用得差不多,老化了,不好使用,換個新的。像你們駕車一樣,這車駕了幾年,這個車舊了不好用,你就換個新車。我們這個身體要是老舊不好用,馬上就換個新身體,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去換個新身體。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以為死了,死了很悲哀,這個觀念是很大的錯誤。死了很恐懼,恐懼不好,這一恐懼,貪生怕死,你換來的身體愈換愈差,這一生是人身體,來生換個畜生身體不就差了!
學佛你說有什麼好處?我說最低限度的好處,我們臨終捨身的時候一點恐懼都沒有。知道自己換個好身體,心地清淨的時候確實知道來生到哪一道去,或者到人道,或者到天道,或者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生到他方佛國土,這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學佛真實的利益。沒有這樣的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所以我們要重視我們的前途,要愛護我們自己的性德,這真正自愛。自愛你才能愛人,你才能及物,不但愛人,愛天地萬物,這就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念念為利益眾生,決定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這叫積德,這叫回歸自性,自性是圓滿的,自性是本善的,沒有絲毫不善。哪些是不善?佛給我們講最簡單的例子十惡,殺生是不善,自性裡沒有;偷盜是不善,自性裡也沒有;邪淫是不善;妄語是不善;兩舌是不善,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是不善,花言巧語,別有用心,欺騙善信,這是不善;惡口是言語粗魯,讓別人聽到感到很難受,這不善;貪欲不善,瞋恚不善,愚痴不善。佛跟我們舉了十個例子,這十樣東西自性裡頭沒有,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這個沒有的東西現在統統具足。要知道這不是自性,自性裡沒有的你必須要把它淘汰掉,要把它捨棄掉。就好像我們的身體是健康的,現在染上這些病毒,這些病毒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與生俱來的身體是圓滿的、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東西、本來沒有的東西要把它捨掉,那就恢復健康;如果還留戀,不肯把它捨棄掉,那錯了。這些不能不知道,為什麼?它不但是證果的障礙,它障礙你開悟。
聰明人要常常回光返照,想想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帶什麼來?沒有一樣東西帶來。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間,將來走的時候也是赤裸裸的離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我相信大家都明白。你在這個世間擁有所有一切,那都是累贅的,不是你的!你操那種心幹什麼?叫白操心了。你在這上操心,你在這些地方留戀叫造業,造什麼業?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捨得,你要捨,捨就是放下,捨就是布施,可是這裡頭有個自然的道理在裡面,愈捨愈多,捨財得財。財愈多貪心愈嚴重,那麻煩大了,怎麼辦?你把你所得的再捨掉。捨得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你捨你有得,第二重更深的意思,你把你所得的還要捨掉,捨財如是,捨法也如是。譬如我去修學,我學了很多知識,學了很多技術能力,學了怎麼樣?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現,要把它捨掉,把它放下他才開悟,他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他要不把他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捨掉,他就開不了悟,為什麼?變成叫所知障。所知實在講不是障,它為什麼障礙你開悟?因為所知這裡頭你有分別執著,它就變成障。沒有分別執著它就是智慧,有分別執著加在裡面它就變成障礙,不見性。不見性就是你見不到佛,見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佛,見到真佛。沒有見性你見到什麼佛,這個佛、那個佛都是假佛,是佛的化身,你沒有見到真佛,見性就見到真佛。
所以我們唯一的方法,當然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對我來講,對我現前生活環境來講,哪一種方法最適當?自己在現前環境裡面的修學,這要有所選擇,這個選擇也不容易,智慧的選擇,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所以有很多人選擇宗教、選擇神教,我這次到北方去旅行了一次,聽說北方有很多同胞們他們選擇大仙,遇到疑難雜症向大仙請教,這是選擇。我們選擇哪個法門好?那些都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頭,佛在楞嚴會上,文殊菩薩很慈悲幫助我們做個總的選擇,世尊叫二十五位菩薩輪流報告,他們是修什麼法門開悟證果的。這都說完之後文殊菩薩來給我們做總結,他給我們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說我們這個世間人的根性,看東西有的時候看不懂,聽得懂,這個聽比看靈光,所以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書本,沒有文字,四十九年教化眾生都是用音聲,就是用言語,音聲為教體。在東方孔夫子的教學也是用音聲,夫子當年教的這些學生,我們在書本裡面看到的,孔子也很了不起,三千弟子,七十二賢,沒有書本,也是用言語。夫子過世之後學生從記憶當中,把老師對我們最重要的教訓,用文字記載下來傳給後世,這叫《論語》。
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五百阿羅漢,他們在一起開會來結集經藏。結集的方法請一個人複講,記憶力最好的是阿難,阿難那個頭腦就像我們現在電腦一樣,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經他全聽到,所以就請阿難升座複講,講漏掉沒有關係,不能加上自己的意思,五百阿羅漢做證明,大家聽,聽了之後不錯,佛是這麼說的,這就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阿羅漢提出質疑,說佛不是這麼說的,這個話就不能記下來,不是說多數通過,一個人不同意都不能通過。這是這樣的謹慎,目的是為取信於後世,讓後世的人對於佛的經典深信不疑。當年記錄下來的,梵文,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經典再翻譯成中文,那翻譯的有沒有問題?這是我們今天的人不能不懷疑的。我初學佛的時候,對這個就有很嚴重的懷疑,因為我們外國一篇文字來翻的時候,決定沒有辦法翻到百分之百,能翻到百分之五、六十就不錯了。我在國際上參加這些會議,我是用中文發言,需要有很多翻譯來幫助我,這些翻譯很老實,告訴我,「法師,你講的東西,我們充其量只能翻譯到百分之六十。」佛的經典翻成中文怎麼辦?也是百分之六十嗎?這個事情你就想想,我能不請教老師嗎?我提出這個問題請教李老師。老師告訴我:佛法傳到中國,主持譯場裡面的法師都是證果的人,證果就沒有問題了。參加譯場的,參加翻譯的人,最低的程度差不多是三果羅漢。何況有許多祖師大德,古佛再來的,這是中國人的福報,在外國真的不行。現在我們這個經典翻成英文,翻譯的人不是證果的人,那問題就多了。所以中國人有福,感得佛菩薩出世,來擔任這個工作。
就是連我們會集都不是簡單事情,我在黃念祖老居士晚年見過他,黃老居士是夏蓮老的傳人,他告訴我,這些話他不能告訴別人,他說:夏老師不是普通人!我相信,為什麼?普通人沒法子做這個工作。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佛門在家的一位大德,他頭一個做會集,他是舒城人,離我的家鄉很近,他是進士。第一個他會集的本子就不完整,《大藏經》裡面有五種《無量壽經》的原本,他只看到四種,裡面還有一種他沒見到。第二次翻譯是在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是五種本子都見到,翻譯的確實比王龍舒的是要好,可是他也有問題,取捨欠妥當。還有經文他改了幾個字,改得是可以,沒問題,但是祖師大德說經文不能改,如果經文可以改,隨便每個人都去改一改,這個經文以後就面目全非。所以說你有意見,認為這個字比它還好,你可以註在旁邊,不可以改動的,他改動了,所以有這問題。印光大師反對,不是反對會集,是反對會集不如法。所以第三次,這是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會集《無量壽經》,真正會集的時間是花了三年工夫,以後常常修改、常常修改,十年才定稿,不容易。我們相信這人不是普通人,出家人裡面、在家人裡面,自古以來不少大德是佛菩薩再來的,幫助後世眾生修行證果。末法還有一萬年,這個一萬年世尊講得很好,淨土成就。淨土宗裡最重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如果沒有一個善本,這一萬年怎麼能度過?所以出現這樣的大德。這裡頭故事很多,我不能在此地說。所以我們對它有堅定的信心,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依教修行。
祖師這些做法有沒有依據?有,世尊滅度之前所講的四依法,這太重要!讓我們後世人對於這個翻譯,經典的流通疑慮捨棄了。四依,第一個教我們「依義不依語」,翻譯意思完全正確,言語多一句、少一句沒有關係,這在中國譯經裡面常常看到。《無量壽經》,現在《大藏經》裡面五種不同的翻譯本,意思都好,都一樣,文字有出入,這就沒有關係,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幫助我們升官發財,得到人天的福報,這叫不了義,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又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一點關係很重要,法是什麼?經典,依經典做依據,不要認為某個人名氣大,依靠他,那就錯了。這樁事情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上品上生章」裡面講得非常透徹。最後要求我們是「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情識,不可以感情用事,我們現在人說的依理智,不依感情。佛教給我們的四個原則,我們對於翻譯、註解、講經就不懷疑,依照這個去修行。註解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要遵循的是經文,古大德這些註解決定不離開經典的宗旨,那就是好的解釋。離開經典宗旨那就錯了,那就誤導,把我們引導到別的道上去就錯了,決定是成佛之道。
在淨土宗幫助我們建立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決定得生淨土,這就對了。我們真的求生淨土,必須要捨棄這個世間;不捨棄這個世間,這是沒有法子往生的。捨棄要注意不是捨棄事,是捨棄分別執著,我不說妄想,妄想太微細,那是做不到的。如果我們真的能放下執著,事情照做不再執著,這個很好,保證往生。你要不執著,你的心情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雖然不是證得阿羅漢,跟阿羅漢走的是一條路,是一個方向;如果再提升到不分別,那高了,是菩薩境界。所以能夠真的放下執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是在方便有餘土,提升了。如果沒有分別,那你就很可能契入實報莊嚴土,讚佛偈講「花開見佛悟無生」,生到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生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見佛就成佛,你看多快!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分,只要你遇到淨宗你就有分。你能信、能解、能發願、能真幹,確實印光大師講的即生成佛之法,所以說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華嚴經》說得這麼多,到最後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還是勸我們求生淨土,而且他給我們做示範。他們兩個都是自己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而且還把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不可思議!
我們有這種認知,也算是覺悟,不再想留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一切都要放下。在我們還沒有離開之前,起心動念要利益眾生,跟諸佛菩薩一樣。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一切眾生?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你就不迷了。可是話說得容易,事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什麼原因?我們要曉得,人,不是說別人,說我們自己,煩惱習氣重、業障重,還有數不清的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欠命的他來討命,欠債的他來討錢。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不能說看不見就沒有,這些統統是我們菩提道上的障緣。這些障緣怎麼擺脫?只有一個方法,親近佛菩薩,一天都不能放鬆。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這就是說明白,我們天天要讀經,同參道友在一起天天在一塊研究討論,這就是親近佛菩薩、親近善知識。三天不幹這個事情,我們的煩惱就起現行,我們又回到六道輪迴,你說多可怕。我們細心想想,天天親近,一天不親近都靠不住,從這個地方就能知道煩惱習氣太嚴重。甚至於很多人,我們能看到的,甚至於就發生在自己身上。現在我們在講堂一起在研究、在學習,下課之後出了講堂,馬上就恢復原狀,這多可怕!那有沒有救?當然有救,怎麼救法?長時薰修不許間斷,薰習久了它就產生力量,這一點重要,比什麼都重要。
讀經沒有問題,不要讀得太多,一部就夠了。中年以上的,我勸導大家每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不能間斷,一間斷煩惱習氣立刻就現行。所以學佛向上提升難就難在此地,總得要薰習個十年、八年,你有了根。我們常講五根五力,你沒有十年、八年這麼長時間天天薰習,你就沒有根。沒有根,古人比喻講,像浮萍一樣,水裡面浮萍隨波逐流,你沒有根你很會動搖。這在我們多年修學當中,我們看到太多了。所以我們自己也常常反省,我如果不是這五十多年天天不間斷來學習,也會跟別人一樣步入歧途,墮落了,肯定的!特別是名利心重,那你就有了墮落的根,名利心重;名利心淡薄的人好,紮根容易。所以佛講的三重障很有道理,傲慢、嫉妒、貪欲,我們要是斷煩惱,先從這裡下手。破傲慢,要學謙卑,破嫉妒,要知道隨喜,破貪欲,就要學布施,佛教給我們用這些方法去對治,我們有病,這三種方法是治病的。要知道,隨喜功德不可思議,成人之美就是成就自己,我幫助一個人開悟,幫助一個人成佛,這個功德大了;我障礙一個人開悟,障礙一個人成佛,這罪業重。障礙別人實在講就是障礙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這裡面利害得失懸殊之大,無法形容。為什麼不成就一個人?為什麼去障礙別人?所以這是愚痴,聰明人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你常常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就有很多佛菩薩幫助你、成就你,業因果報本來如是。這些功過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必須要把它轉過來,我們這一生才有開悟的希望。所以要肯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看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你是怎麼個看法。這兩句話是佛菩薩看十法界眾生、看六道眾生、看三途眾生。三途眾生造無量的罪業,墮落在餓鬼、畜生、地獄是不是好事?好事。為什麼是好事?在那裡面把他的罪業消掉,他不在這個環境裡頭,他這個業障怎麼消得掉?消掉之後他就出來了,才能接受佛菩薩教誨,有業障不能接受,業障消掉才能接受。現前正在造作重業的這些業障的人,我們試試看,勸勸他能不能回頭?不能回頭。不能回頭隨他去,佛菩薩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麼急?佛菩薩看他墮落,看他墮落、看他受報,報盡他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再度他,所以佛菩薩有耐心、有長遠心。可是我們現在對這些人,對這些人給他種善根,阿賴耶裡給他種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我們供這尊佛像他看到眼睛裡面去了,落在阿賴耶識種種子,這也是度了他,不是現前,是要等他罪業報掉之後,阿賴耶識這個佛的種子會起現行,給他做成佛得度之因。所以學佛,實在講就像宗門大德常說的,「會麼?」如果會,一天都不空過,真正是積功累德。如果真幹三年就變樣子,變什麼樣子?變成菩薩的樣子。相隨心轉,你真正在佛法裡頭積功累德三年,你就變成菩薩。你的業障,沒想消業障,業障自然沒有了,為什麼?隨著你的念頭轉掉,你念念是善念,你沒有惡念,看到惡人你也起善念,這就對了。
所以我們看這個地方的經文,『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這兩句是悟,講得太高了。這個「實體」是什麼?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顯一體」,這十個字就是顯一體,「能知」就是顯,實體就是一體。這個一體是什麼樣子?「寂滅真如相」,寂是清淨,清淨到極處,滅是滅煩惱,這個地方講的煩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了,真如相現前。真,真是從體上講的,如是從相上講的,真是能現的自性,如是所現的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是寂滅的,相也是寂滅的,你能看出來嗎?你能看出來現前的相是寂滅的,不好懂!那我們還用比喻,用比喻比較容易相似的,我們看電影。電影的原理現在一般人都知道,在放映機裡面播放出來的是幻燈片,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你看打開放一張,再關起來又換一張,換第二張,一秒鐘它的速度是二十四張。那什麼叫「寂滅真如相」?如果你觀察的速度跟它的速度相同,跟電影放映機的速度相同,你所看到的相就是清淨寂滅,你只看到一張,是相同的相,你看到真相。如果放映機速度快,我們這個眼睛的速度慢,那你就看到它連續的相續相,你會看錯了,以為這是真的,以為它有動作,它根本沒動過,它哪有動?你要不相信,我們把速度放慢,我們一秒鐘放兩張,你就看到它不動了,一秒鐘兩張就不動了,一秒鐘二十四張就動了,他手的動作抬起來,你看它一張一張、一張一張,不一樣,你會看到這個現象,確實沒有動。前面這張不是後頭這張,後面這張不是前面那張,它哪有動呢?寂滅相。我們看看放映機裡面的底片,就完全明白了,確實沒有動作過。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現在我們這是在放電影,立體的電影,速度多快?一秒鐘放多少張?這個諸位都知道,一千二百八十兆張,你以為是真的。宇宙真相怎麼來的?起心動念來的。所以《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第二段就講,「顯一體,起二用」,二用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形出來了,現相出來了,好像我們這放映機打開了;動念呢?動念是「我」出現了。依報跟正報可以說是同時出現的,物質環境跟精神環境同時出現的。雖同時出現,依舊是寂滅相,它時間太短了,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寂滅真如相」。誰能知道這個實體?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在我們一般想像當中,這個八地以上應當是別教所說的,不是圓教,圓教怎麼說法?圓教是初住以上。別教初地菩薩他斷證功夫等於圓教的初住,別教就登地,就是地上菩薩,八地,那在圓教就是八住菩薩,他真的見到了。實在說,放下起心動念,這個寂滅境界就現前,所以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剛剛見性,還帶著無始無明嚴重的習氣在。這時候的見性就好像在霧裡面看到樹木花草,在霧裡面看到的,不是很清楚。要讓這個霧,我們把霧代表無明習氣,霧漸漸散去,它也不是突然散掉的,慢慢散掉的。如果我們拿個照相機每隔十分鐘照一張,你看這個霧大概二、三個小時統統盡了,你看你這個照相機照的樹木花草張張不相同。這就是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見性了,可是見性,明度有差別,他真的見到了。
依照佛在大乘經上說,我們能夠把執著放下,執著是最粗的,最粗重的煩惱,為什麼?它是六道輪迴的業因,如果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要努力去幹,事可以一樣做、照樣做,不礙事,心裡不要有執著。沒有執著,心就清淨,就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不要太認真。怎麼能把執著放下?彌勒菩薩真的幫大忙,我們曉得事實真相是一張一張幻燈片連續相,沒有一樣是真的,它這個生滅太快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懂這個道理,我們慢慢自然就放下,為什麼?一切法確確實實如佛所說,「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跟你講真話。觀世音菩薩就是觀自在菩薩,在《心經》裡面告訴我們,你看他老人家怎麼修行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我們下面一章經文就講到照見。什麼是照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照見,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叫情見;情見生煩惱,照見生智慧。所以我們能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不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什麼都好。不再執著,你也不會生病,你也不會有業障來找你。
這個事情,民國年間金山活佛,他老人家過世是在抗戰時候,他給我們做了示現,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譬如吃飯的時候,確實有這麼回事情,我在台灣有一位老法師告訴我,他跟金山活佛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對他很了解,有一次在一起吃飯,很多居士看到活佛都很歡喜,都添一碗飯供養他,他就吃,吃得很快吃完了,另外一個信徒又送一碗飯給他,他一下吃了二十多碗。旁邊的這個法師著急,你們不可以再送飯給老和尚,你把他撐死了,怎麼可以吃二十多碗!勸大家不要再添飯。金山活佛看著他笑笑,他就問金山活佛:怎麼樣?是不是太撐?吃這麼多。活佛告訴他:不增不減。沒事!一個星期不吃飯也沒事,一餐吃幾十碗也沒事,什麼原因?沒執著!這個境界我們想想最低限度大概也是二果、三果的境界,從他很多神通變化來講,可能是三果境界。一天到晚不修邊幅,一生不洗澡,而且一生就穿一件衣服。他到哪裡去旅行什麼都不帶,裡面小褂褲,外頭一個長褂,就那麼一件衣服,冬天也是它,夏天也是它,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不熱,奇怪了。這個人距離我們不太遠,五十年前的事情,真人真事。所以你說放下多自在!為什麼不肯放下?找自己麻煩。
真的徹底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證阿羅漢果,成正覺,這開悟證果成正覺。所以佛法裡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三個果位你就證得第一個。第一個雖然講是小果,可是很有受用,超越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也是遊戲神通。他雖然是出家人,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和尚,他在廟裡面的時間很少,在外面遊蕩,就像宋朝時候的濟公長老差不多,很像,也是一身很邋遢。他還有個習慣,見到掉在地下的破銅爛鐵,這些金屬東西他會撿來吃掉,若無其事。人家供養他的錢,銅錢也好,銅板也好,鈔票也好,他全吃掉,他也沒事情,身上什麼都沒有。你只要想他,他就來了,所以人家說他有神通,我們怎麼剛剛提到,他怎麼就進來了,也不知道他從哪來的,你問他他也不說,我來處而來、去處而去。樂觀法師他告訴我的,台灣樂觀恐怕也不在了,曾經跟金山活佛,金山活佛的法號叫妙善,跟普陀山妙善法師名字相同,妙善法師。樂觀告訴我他的故事津津樂道,他說他的故事太多,給人治病,他的衣服從來不洗,領子都是黑的,但是聞起來有蓮花香味,很多人生病去聞聞它就好了,很奇怪。給人治病也是的,身上搓一把,捏起來叫人吃,吃了病真的就好了,什麼病都治得好。這麼一個人給我們做出示現,真的,我們現在想想放下真好!你看真自在,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們要認真努力去放下。
所以這個兩句的境界太高,這是成佛,至少是初住以上的境界,那就是一真現前,一真就是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現前。現前的好處,成佛了,「則見正覺尊」,你就見佛了,你不成佛你就見不了佛。你成佛,你就見佛;你成阿羅漢,你就見到阿羅漢;你成菩薩,你就見到菩薩。像《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這是這部經上最特殊的地方。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初接觸,還談不上學佛,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這部經是佛經的哲學概論,佛經哲學裡面的概論,這本書非常之圓滿,有理論、有方法、還有表演,他說這是最難得的,世間教科書找不到這麼的好東西。五十三參是表演,把前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叫什麼人做?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三個人!這裡頭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出家是六個人,其他全都是在家的。等於說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華嚴會上佛菩薩,這個書太好了。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那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文殊菩薩所辦的中心裡面學習,那是凡夫!學習什麼?說老實話,就是學放下。他把執著放下、分別放下,最後把起心動念也放下,這就畢業了。為什麼?他到這個境界,「能知此實體,寂滅真如相」,這就畢業了。文殊菩薩不留他,叫他出去參學。
他參學第一個,文殊菩薩給他介紹,你去拜訪德雲比丘,也叫做吉祥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名字。你去問他,菩薩應該怎樣修學、怎樣提升?德雲比丘他所修的是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頭一個介紹的,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是文殊菩薩介紹的,文殊菩薩表智慧,智慧的選擇你看選擇念佛法門,這意思很深!選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德雲比丘代表的是初住菩薩,善財也到初住的地位才能去拜訪初住菩薩,這是新的初住,那是老初住,去向他學習,這是教導我們。最後一位,他參訪最後一位,等覺,那我們就曉得,善財童子已經提升到等覺,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跟他講十大願王,引導他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一頭一尾有始有終。所以我信淨土是從這裡得來的,我的老師勸我信淨土,我都沒有接受,在《華嚴經》上看到這段可了不起。當中所參訪的,那是成就圓滿後得智,這是無所不知。他哪個法門都接觸,但是他自己修的法門如如不動,還是修淨土,還是念阿彌陀佛,自始至終,善財童子是念佛成就的。
但是每個法門他都接觸、他都通達、他都明瞭,他並沒有去改變,我去學學這個、學學那個,沒有。你看每訪一位善知識,最後感謝他跟他告辭,禮辭。感謝是接受他的教誨、接受教育,禮辭是什麼意思?禮辭是不修他的法門,還是修自己最初的法門修到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生圓成佛道。見到阿彌陀佛,妙覺位,不是等覺位,一生究竟圓滿。所以方老師告訴我,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本子,達到究竟圓滿。所以《華嚴》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這兩句經文意思很深,我們怎麼做?從我們現前能的就是總得要把執著淡薄,一下斷還是不容易斷掉的,要淡,一年比一年淡薄,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那就很得力。如果能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淡薄,這個功力幫助你念佛,你就決定得生,你有把握了。真要放下,不放下太苦了,你看看這個世間做人多辛苦。一定要放下,放下就自在,放下就快樂,就法喜充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22:4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