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八八卷) 2008/10/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薩」,偈頌也是第七首,從第七首看起: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
在這首偈裡面,我們學習了清涼大師的《疏鈔》,講執著有三個意思,我們學到第二,「三身等相望」。《華嚴經》上常常講如來十身,前面我們學習到「威勢身、意生身」,今天接著我們看第八「福德身」。「如來福德具足,猶如大海,無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眾生,名福德身。」大乘教裡面稱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說,從本性上說稱如來,從形相上說就稱佛陀。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經裡面有兩種稱呼,《金剛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有時候稱佛,有時候稱如來。名號不一樣,意思就不相同,凡是從形相上、事相上來講,都稱為佛,從體性上、性德上來講,都稱如來。「如來福德具足」,這句話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講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裡頭就包含著福德。本自具足是圓滿的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跟相好就是此地所講的福德,福德身。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已經學習了將近四千個小時,對於自性多少都有些概念。自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能生、能現、能變的理體,而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不是說哪個有,哪個沒有,或者是佛有、菩薩有,眾生沒有,不是這個意思;佛有,菩薩有,九法界眾生個個都有,這裡面當然包括畜生、餓鬼、地獄,他怎麼會沒有!既然有,為什麼九法界裡頭眾生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佛在這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出現品」裡面佛告訴我們,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是福德,「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這個差別的現象世尊一語道破,而是九法界眾生他有分別、他有執著,這樣才造成差別的現象。假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諸佛如來,經上所講的佛佛道同,完全沒有差別。
諸佛如來的相都完全相同,圓滿的,沒有絲毫欠缺。菩薩就大同小異,為什麼?菩薩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各個菩薩習氣並不相等,所以他的現相也就不一樣。我們凡夫看不出來,為什麼?相好太微細,我們粗心大意不容易發現。誰能看出來?諸佛如來能看出來,諸佛如來證得的是大圓滿,一絲毫欠缺他都知道。法身菩薩以下差別就大了,特別是到欲界天以下,為什麼?他有欲望。欲望不是好東西,欲望是嚴重的煩惱,煩惱必定加上習氣,所以差別就大了。我們看古人繪畫的諸天變相圖,他畫色界天,相貌幾乎都很圓滿,我們就不容易看到他的差別;欲界天那就不一樣,差別就很大。現前我們在這個世間,你細心觀察我們每個人的面孔、每個人的形態,各各不相同,為什麼?每個人的欲望、習氣、貪瞋痴慢成分不相等,道理就在此地。
自性本具的福德,這講福德具足,具足兩個字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應有盡有。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眼見的、耳聞的、鼻嗅的、舌嘗的、身觸的、意知的,色聲香味觸法,遍法界虛空界,全是自性顯示的福德相。所以經典上講的「猶如大海,無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這裡面有人事的環境、有物質的環境,如佛經上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非是如來福德身,我們稱這個如來叫法身如來。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裡面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大乘經教裡佛常說「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說真的呢?真的只有一真法界。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佛經上常講的四土,實報莊嚴土是真的,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兩種合起來就是十法界,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雖然是虛妄,真妄不二,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曉得,真妄不二,真在妄裡面,妄在真裡面,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有真妄?迷悟不同,覺悟了,這現象就是真的;迷了,它就是妄的。換句話說,境界上根本就沒有真妄,而是我們迷悟,把境界這個形相改變了,這就是講的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境界,物質境界、人事境界都隨心轉,物質現象、人事現象都是從心想生。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再也不怪人了,為什麼?自己轉的自己受用,就是自作自受。與人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與佛菩薩沒有關係,與天地鬼神沒有關係,這才叫事實真相。與我們起心動念有密切關係,起心動念裡面有染淨,心清淨就現淨土,清淨法界,心染污就現穢土,心地善良就現三善道,心地不善就現三惡道,外頭境界隨著人心在變。隨誰的心?隨我自己的心,是我變的,我受用的,這個要知道。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自然就不會怨天尤人,你就明白了,覺悟了。還怨天尤人,老天爺對不起我,我這麼樣好,為什麼還受這麼多罪?這是糊塗人說的話,說這個話的人不是明白人,真的是自作自受。
佛教導我們離苦得樂,真的嗎?真能離苦嗎?真能得樂嗎?給諸位說,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問題就是你信不信。所以信心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對佛生起信心,我們常常聽到,對佛的相信真的虔誠,見到佛像就拜,在佛像面前懺悔,痛哭流涕,他信嗎?給諸位說,他不信。為什麼?那是迷信,不是真信。真信,什麼是佛?佛像不是佛,釋迦牟尼佛住世那個身體也不是佛。什麼是佛?你自己的自性是真佛。你看哪個人能信自性?信自性才是信真佛,你真的把佛找到了。找到是什麼?你自己是佛,《華嚴經》上世尊講了多少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為什麼不是佛?你有三種重障,重大的障礙,把它障礙住了。障礙住你還是佛,你是變了形的佛,你現在變成六道眾生,你變了形。只要你把這三種障礙放下,你就恢復原來的樣子,那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報身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具足圓滿智慧德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誰?就是你自己。
所以佛告訴我們,你放下執著,不再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你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阿羅漢,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你證果了,證什麼果?證得正覺,我們學佛第一個目標達到,得到正覺。得正覺,六道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你到哪裡去?你到四聖法界去,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到這個層次去了。這個層次的人統統沒有執著,有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分別的念頭太多,無量無邊,像塵沙一樣,分別心。如果你把分別斷掉,你證得更高的一個果位,菩薩,你成菩薩了,菩薩證得的叫正等正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起心動念了,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你成佛了,你本來成佛,你回到自己本來面目。自性本具的福德身現前,這個身是什麼?這個身是圓滿的宇宙,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在《華嚴經》前面念過的,「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經文上的句子。所以當下就是。
一切眾生在這世間,特別是在六道,受用不相同。受用不相同,我們講業報不相同,業報是從果上說的,如果從因上說,他造作不相同,他造作的有淨業、有染業,有善業、有惡業,不一樣。所以把自性本具的福德扭曲了,是這麼一回事情。扭曲是暫時的,念頭一回轉,境界也就改變,境隨心轉。我們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那肯定你跟諸佛菩薩一樣,你會普施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很像中國一句成語所說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你會非常關心一切大眾,與一切大眾共存、共禍福。這也就說明了,菩薩為什麼要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跟他確實是一體,一個法身。這叫福德身。
下面第九講到「法身」,法是萬法,是一切法。什麼時候覺悟了,一切法是自己,萬法是自己,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叫證得法身。我們看看佛經上為我們說明的,「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淨,周遍法界,經云,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名法身」。如來法性,這句話你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就是自己的本性,如來法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如來是自性。我們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是形容詞,它沒有絲毫欠缺,用一個善字來讚歎它、來形容它。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永恆存在的,所以真常,常就是永恆;它不生不滅,所以叫常住真心,發心也叫做常住真心。中國禪宗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說這樁事情,這是真的我,不是假的。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我,這個會思想的、打妄想的、會分別執著的,這也不是我,這個東西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不是我。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那就是真的把「我」見到了,他見到的我,他說出來了,他說出的我,也就是我自己的我,跟他是一個,不是兩個。你看他說他見到的我,我是什麼樣子?「本自清淨」,像此地講的「湛然清淨,周遍法界」,他本來是這樣的,從來沒有絲毫染污,這是真的;「本不生滅,本無動搖」,他心是定的,從來沒動過;「本自具足,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是他變現的。他能現、能生、能變,但是所生的、所現的、所變的都不是真的。佛法講真妄,它有個定義,什麼叫真的?永恆不變叫真的;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動物,人是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這會變的;植物,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會變;礦物,這個地球,我們看太空當中的星系,有成住壞空。諸位想想,我們六根接觸到的外面境界,哪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你去找,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甚至於你所想到的,沒有一樣不變。我們今天能見的眼、能聽的耳、能嗅的鼻、能嘗的舌也在變,無常,所對的色聲香味還是無常,沒有一樣是永恆的,那就是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世尊在經上做個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的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看電視畫面一樣,這個相是幻相,我們可以欣賞,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剎那變化,你怎麼執著它!所以你要是會,宗門祖師勘驗學生常常說「你會麼?」如果真的會,天天看電視就是修無上大乘法,為什麼?會開悟。電視裡面是什麼東西?電視裡面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東西是空的,是幻有,不是真有,你對它絕對不會起控制、佔有這種念頭,不會在這裡面起貪瞋痴慢。你看,這不就是在學佛嗎?然後你把電視螢幕一落實到我們現實的境界裡面,你在這個境界裡頭接觸一切人事物,可以盡情享受,不起貪瞋痴慢,你就會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佛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你是菩薩。哪個地方不是道場!會的人,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在修真正解脫,真實的解脫。為什麼你會做六道凡夫?為什麼你會搞得這麼可憐?你就是忘掉這個事實真相,你以為它真有,你不知道佛在經上常說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是妙有,非有。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跟電影、電視裡的現象沒有兩樣,同一個道理。彌勒菩薩所說的,說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個話說得多好,這是把這個現象說破了。現象怎麼來的?念頭來的,念頭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它永遠不斷,就像在銀幕上放電影一樣,正在繼續放,不斷。人到死了它也沒有斷,它還繼續現另外一個維次空間的現象,它跑那邊去了,並不是就斷了。會不會斷?永遠不會斷,沒有斷的道理,連成佛也不斷。佛跟眾生的差別,就是佛對現象的真相完全明瞭,凡夫對真相是完全不了解,誤以為是真實,在這裡面造業受報。所以佛看得很清楚,感嘆這些人迷惑顛倒,叫可憐憫者,他真可憐。如果真有這個事情,那不可以說可憐;根本沒有,是一場誤會,是一場惡夢,永嘉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在《還源觀》裡面,祖師把宇宙人生真相用最簡單的方法為我們說出,我們看清楚,我們聽明白了。真的清楚明白了就得受用,可是我們依舊不得受用,什麼原因?沒有真明白,好像是明白了,可是經本一放下,馬上就迷了,又回歸到迷位。這什麼原因?習氣太重,不能說你不清楚。為什麼你明知故犯?習氣太重。那要怎麼辦?要回頭,要你自己回頭,任何人都不能夠幫助你,佛菩薩大慈大悲也無法幫助你。佛菩薩慈悲就是不斷給你重說,一遍一遍的重複,佛菩薩除這個辦法之外,其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麼時候你真的覺悟了,真的覺悟就是放下,那真覺悟;沒有放下,沒有真覺悟,這是佛法修學絕對的標準。所以《還源觀》好,薄薄的小冊子,是《華嚴經》的精髓,是《大方廣》的濃縮。首先叫你慢慢去體會,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大經上講的法性、佛性、自性、本性,名詞很多,說的都是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叫你不要執著,你只要懂得這個意思,怎麼說都可以。執著就錯了,你就迷了;放下執著,你悟了,不再執著。執著真放下,你就得「三遍」,你要真放下,三遍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包容空有」,你說那多自在!這三遍用現在的話說是高等哲學、高等的科學。「周遍法界」,我們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頭才一起就周遍法界,這個速度絕對不是光速、電磁波能夠比喻的,差太遠了。天文學家告訴我們,距離我們遠的星球有達億、萬光年的,它那裡放的光,它光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億、萬年才到我們這裡來,我們才看到。星球,我們今天看的星球是億、萬年前的,現在在不在不曉得。但是我們念頭才一動,馬上就周遍法界,光的速度跟我們心念波動的速度那不能相比。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上與諸佛如來感通,下與一切眾生也感通。諸佛菩薩的感明顯,眾生的感不明顯,為什麼?眾生有煩惱、有業障,我們起心動念他感不到;如果我們心清淨的話,就能感到,眾生業障那個念頭,善不善的念頭,我們都能感應到。周遍法界,真的,不是假的。
「出生無盡」,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為什麼它會出生?動了。這個萬花筒,我們用它來做道具,你只要動,轉動,裡面的圖案千變萬化,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我們自性出生無盡的道理跟這個是一樣的,現象也很相似。那你就相信了,你看到萬花筒你就相信,出生無盡。這個無盡就是我們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波動它現的相。第三個叫「包容空有」,空有就把宇宙之間全部都包括了。這是講在心量上,你看你的心量本來是這麼大,包空、包有,佛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心包太虛不就是包空嗎?「量周沙界」,那不就含有嗎?所有一切有為法不出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多麼偉大!現在看這個人,不能容他,看這樁事情也不高興,怎麼心量會變成這麼小?迷了,於一切法上起嚴重的分別執著,這個嚴重的執著就是堅固的輪迴。你為什麼出不了輪迴?輪迴從哪裡來的?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執著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輪迴的現象,輪迴裡面的受用,你自己變現自己去享受,你善念,你變現三善道享受;你的惡念,貪瞋痴慢、嫉妒障礙,變現的是三惡道的受用。自作自受,不是別人造成的,與哪個都不相干。這個道理,佛說得的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是事實真相。
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最了不起的就是他教我們去證實,不是說信了他事情就完了,信了他,問題不能解決。「佛說的,佛的言語是真誠的,決定沒有妄語,我相信你」,一點用都沒有,不能解決問題。要怎樣解決問題?唯證方知,你如何去證實,那你真得受用。怎麼證實法?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常常勸勉同學們,學佛從哪裡開始?從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什麼?十六個字是幫助你到門口,沒進門。這是真的。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五欲六塵享受沒有了,只到佛家的大門口,沒進去。怎樣才能進去?進去那還得進一步,第一個要放下「身見」,身見是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提升了一大步。放下對立,對立是什麼?「邊見」,二邊,對立了。因為有對立就有疑慮,有疑慮就是有懷疑、有顧慮,有疑慮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鬥爭,麻煩大了。佛講這是邊見,這個要放下,沒有了。對立沒有,那就全部都沒有了,你的心恢復到清淨。再就放棄成見,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一種是果上的。因上的,佛教的名詞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佛法的名詞叫「見取見」,這兩種都是成見,要放下。最後把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放下,錯誤見解是「邪見」。那恭喜你,你入門了,在《華嚴經》,你入初信位的菩薩。
這五種煩惱放下之後,本能現前,本能是什麼?本能我們講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本能恢復了。把這五種錯誤見解放下,兩種能力恢復,天眼、天耳。這兩種能力恢復,天眼就開了,一般人見不到的你能見到,從前你見不到的,現在你能見到了。你見到什麼?沒有東西能障礙你,牆壁不能障礙,我能看到牆壁四周外面,那裡有什麼人、什麼活動,清清楚楚,透明的。我們在十一層樓,上面還有十二層樓、十三層樓,下面還有九層樓,往下看層層清楚,沒有障礙。而且還有一種能力,你能看到不同空間維次,空間維次突破了,就是說你能看到天道,你能看到下面鬼道、地獄道,這個能力出現。大乘佛法裡面初信位的菩薩,剛入門的,往上再提升,二信,那個能力逐步逐步就現前。在小乘就是初果,《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斷證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二信、三信就跟二果相同。二果能力又恢復兩個,除天眼、天耳之外,有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知道了,宿命通;他心通是別人心裡面起心動念知道。到四信、五信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能變化,能分身、能變化。有這個能力的話,我們到哪裡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什麼地方,身體就到了,他有這種能力。有分身的能力,同時,或者是同處、或者是異處,他能出現很多身。到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等於阿羅漢,超越六道了,得漏盡通。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執著,他對於世出世間法真的不執著了,七信位的菩薩。我們今天讀的經文是七住菩薩,這個高了,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面,在一真法界。所以他們所見到的是真性,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淨,周遍法界。
我們讀了之後要學,要真幹,從哪裡幹起?前面我們學過,破三重障,這最嚴重的,佛特別說出來。最嚴重的第一個是傲慢。我們自己傲慢不傲慢自己不知道,「我很謙虛,我沒有傲慢」,自己有,不知道、不承認。只要有我就有我慢,這慢從哪來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學得來的。你看法相裡面講得多清楚,《還源觀》裡面第二條,「起二用」。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太微細,我們今天起個心動個念,所以佛問彌勒菩薩,世間人起心動念,這一個念頭裡有多少微細的念頭?那個微細念頭我們不知道,我們必須要幾千兆的微細念頭,我們才覺得是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念頭,怎麼會曉得有那麼微細!你看舉手彈指之間,「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頭,這一彈指之間。「念念成形」,形就是現相,念念生現相,叫幻相,「形皆有識」。好,我們就講到識了,識是什麼?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就有這個東西了。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就是我執,執著有我;我愛,我愛就是貪;我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貪瞋痴。貪瞋痴跟「我」這個念頭是起心動念同時發生的,你怎麼能說你沒有我慢!這個東西要懂得,太微細了,哪個人沒有我慢?阿羅漢還有。
到什麼時候沒有我慢?明心見性,我慢就沒有了。在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都還有我慢,為什麼?沒見性。只是他們的定慧高,他把我慢伏住,不起現行,不起作用。沒有定慧的人,常常他起現行。我慢這個東西要怎樣才能把它斷掉?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用禮敬把我慢化解了。佛法裡用這個方法,世間法裡頭也用這個方法。在中國傳統,你看《禮記》裡面所講的,《禮記》裡頭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用這個方法來折伏自己的我慢。這個障礙太大,這個東西不能折伏,孔子說了一句話說得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周公是大聖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崇拜的就是周公。他說假如一個人像周公一樣那種才華、那種德行,可是怎麼?可是他有傲慢,「使驕」,他有傲慢,他還吝嗇,他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聖人哪裡會有驕慢,哪裡會有吝嗇!這是世法。在其他宗教裡面,也把這個擺在第一條。我讀過天主教的《玫瑰經》,我也講過,《玫瑰經》第一條就是講謙卑,把它擺在第一條,有道理,不是沒道理。第一條就教我們學聖母瑪利亞的謙卑。
我們處處尊重別人,自己謙卑,我慢才能夠折伏;否則的話,這個煩惱永遠障礙你,不但障礙證果,障礙你開悟。天天聽經,經裡面真正的意思你得不到,為什麼?你有障礙。不要以為說這個我懂了,你沒有懂。「我懂了,我相信了」,從前李老師這樁事情給我講過好幾遍,「你自己以為相信了?你以為你懂了?假的,不是真的」。有一次他告訴我: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還不相信,都還沒懂,為什麼?他還是要搞生死輪迴。什麼叫真懂?什麼叫真的相信?你做到了,你真相信了,標準在此地;你沒有能夠落實,你沒有能做到,你就是不懂,你就是不信。所以,信佛談何容易!你相信了,你就能成佛;你沒有做到,你不相信。而自己以為相信了,不懂,自己以為懂了,你這一生就沒指望,為什麼?悟門堵塞了。所以第一個要破我慢,用謙卑,要注重禮敬,真誠的行禮、敬禮,這是什麼?這是折伏自己的傲慢。古人定的這個禮節好,跪拜就是折伏我慢,不是別的,自卑而尊人。
其次,第二個要降伏嫉妒。人的嫉妒造的罪業不知道有多重,看到別人做樁好事,心裡面就不痛快,用種種方法去障礙他、去破壞他。他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破壞別人就是破壞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宇宙確實是一體,不同的眾生就像我們自己身體上不同的器官,我們眼睛好,極其微細的東西都能看到,耳朵嫉不嫉妒它?鼻子嫉不嫉妒它?要不要去害它?不會,為什麼?一體。為什麼我們就不能見別人的善行善事?別人有智慧、有能力,成就他的善行,社會有福。我們能成人之美,他造的福,我們就有一分功德加在裡頭;如果我們破壞他、使他墮落,將來我們要跟他一起墮落。絕對不是說他墮落了,我們會有成就,沒有這種道理。我們能成就一切眾生,自己才真正有成就;我們要是破壞別人的善行善事,決定墮落,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這是第二個重障,佛特別拈出來說的。
第三個是欲望,貪欲,是大障礙。世間人他迷惑顛倒,他貪什麼?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他貪這個。學佛,我見過,世間法他不貪了,他貪佛法。佛是教我們放下貪欲,不是說叫我們轉變對象,轉對象那還是貪,依然是重障。連修行功德都不能貪,你在修定,定中有境界,那個境界也不能貪,你要貪戀那個境界還是錯了。所以佛把它列入重障,道理在此地。貪,一切煩惱歸納到最後一個根就是貪,通常我們講三毒貪瞋痴,貪瞋痴再歸納,歸納成一個就是貪。貪不到才瞋恚,貪到了又愚痴,所以歸納到最後一個就是貪。佛把這個列入重障。如何轉變貪欲?佛教我們修布施,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可是你修這三種布施一定有三種果報,果報現前你會增長貪心,譬如財布施,你本來對財不貪,為什麼?沒錢,生活也很艱難;愈施愈多,那財愈多,財寶現前之後自己貪心起來了,就吝嗇了。所以不容易,真難斷。
所以佛法裡面講捨得,捨得裡頭兩重意思,第一重叫你捨,捨就是施捨,它就有回報,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果報就現前。果報現前你還要捨,捨得,把你所得到的這個還要捨掉,你得到的東西不捨,又變成障礙。所以捨得乾乾淨淨,愈捨愈多。最後怎麼樣?最後就像這經上講的,「普施法界一切眾生」,這個話不是假的,是真的。你的智慧普施法界,你的福報普施法界,這是什麼?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如果你沒有捨的心,你愈布施,你將來得的果報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人天福報很可怕,福報現前,享福的時候就造業。不要說別的,飲食當中你造的業就比別人要重,你每天殺生肉食,你福報帶來的冤業就不知道有多少。福報享盡了,冤親債主找上門來,這時候麻煩大了,你後悔莫及。所以你想想看,貪欲要不要斷?佛說的二障、三障,這三重障是叫我們立刻就要斷的。你不斷這三種,入不了佛門,也就是說,聽經聽不懂,你的信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引經來解說,「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名法身」,這就是身見完全破了。什麼是身?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身,這叫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為什麼?都是以遍法界虛空界為自己身。這個身清淨,這個身是什麼?這個身是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正如《心經》所說的,《心經》大家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法身。有沒有?真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清淨如虛空。道家也說,道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有這個境界。這是真的,是永恆的,是不變的。
末後第十個「智身」,智身也是我們佛法裡面所講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會成佛。佛就是智的意思,就是覺的意思,「如來妙智圓明,決了諸法,通達無礙,名智身」,這是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有究竟的智慧,稱之為妙智。妙是什麼意思?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妙,這個智慧現前;起心動念,這個智慧就沒有了,就被障礙住。起心動念佛法裡叫做無明煩惱,把自性本具的智慧障礙了,分別是一般大乘教裡面講的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起來,智慧就沒有了。智慧到哪裡去?智慧變成煩惱。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就是你迷,這三種煩惱都是迷,迷了,妙智圓明變成無明、變成煩惱、變成見思,它起變化。如果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它又恢復到妙智圓明,這個事情真妙!
妙智圓明不要學的,與學不學沒有關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他學了十二年。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記載,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出去求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沒地方再學了。印度所有的這些學派裡面的大師、宗教裡面的大德,他統統都參訪過,都跟他們學習過,找不到地方再去學習了。那時候印度無論是宗教、是學術界,普遍的都修禪定,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四禪八定,是那個時代一切宗教、學派普遍都修學的。四禪八定能夠突破六道輪迴的空間維次,所以他在定中把六道輪迴就搞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不是假的。可是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法子解決。六道輪迴看清楚了,都接觸到了,真實不虛,還有什麼問題?我們能想像,第一個是為什麼會有六道?第二個,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怎麼會發生?第三個,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當時學術界跟宗教界都沒有辦法解答。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恆河邊上找個大樹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禪定。這一下開悟了,叫大徹大悟,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學十二年,如果他不徹底放下,就是十二年所學的,不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放下,開悟了,他要不放下,不放下那叫所知障,障礙了開悟。學了還得放下才行,學了不能把所學的東西都執著了,那你就錯了。佛教人,我們在這裡學這些經教,可不可以執著?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要放下,不能執著,何況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要放下。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哪來的什麼佛法!不但法沒有,佛也沒有。你要是執著佛、執著法,錯了,不執著就對了。徹底放下則大徹大悟,那一年他三十歲。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經上常常說,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什麼身分?他是職業教師。他一生沒有建過道場,教學非常活潑,一點都不執著。雖然沒有道場,他們生活多半是在曠野、森林裡面,樹下、河邊,過的是像游牧生活一樣,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飯是出去托缽,過的是這個生活,一生沒改變。但是也接受別人的禮請,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這些大富貴人家有別墅、有花園,請佛到那裡去住幾天,講經說法。佛也不推辭,也滿足大家種福的願望,帶著他的學生住在這些地方,像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這些地方,也住過一段時間,在那邊講幾部大經大論。可是他沒有接受主人的贈與,沒有,只是借用。我們現在講,所有權是主人的,釋迦牟尼佛有使用權,我經講完了,我到別的地方去了,精舍還給原主。你看,這叫捨得多乾淨,多麼自在,這是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榜樣給我們後人看,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身心清淨,住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一無所有,你才得大自在,你的心永遠是定的。有了這些道場,那就有麻煩來了,你就不能不操心。所以中國佛教(那是家裡的話)有句諺語說,你要害某個人,這是出家人,你就請他做住持,你就請他做當家。為什麼?他要管事,他要操心,他就心不清淨,肯定墮落。中國早年這些叢林,這些住持、當家是從哪來的?以前我請教老師,老師告訴我,佛菩薩應化來的。真的,不是假的。永明延壽傳說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諸佛菩薩應化,來擔任執事做護法的工作,不是凡人。凡人沒有辦法,凡人他有煩惱,煩惱叫你墮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你請我做住持,我敢不敢去?不敢去。什麼時候我可以去?我哪天真的開悟,真的證果,可以;也就是大乘教裡真的入不二法門,身心自在,煩惱不生,智慧增長,這可以。沒有到這個境界,要好好提升自己,這個重要。往生淨土之後乘願再來,不遲。所以在這一生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無上的大乘,尤其是淨宗,不能在這一生成就,那就可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只有智慧才能夠決了(決是決斷,了是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知道哪些是真的、哪是妄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真妄、是非、邪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通達無礙,這叫智身。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自性本具智慧德相,這是本有的,眾生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要記住。怎麼證得?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證得;你要是不肯放下,那你就繼續搞六道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裡頭,冤冤相報是沒完沒了,苦不堪言,貧賤苦,富貴也苦,所以不能不知道。「十身」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再看底下一段,「心佛相望者」,這是第三段,「謂佛已成道,功德難思。我心妄惑,則名為劣,雖無叨濫,不了真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為顛倒」,這不可以不知道。這個也是麻煩事,眾生都有的,佛跟心,不知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總以為佛是功德難思,我們心不行,心是妄惑,迷惑顛倒,妄是妄想,惑是迷惑,我的心當然跟佛不能比。這是顛倒了,要知道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是在初學,在我們境界裡面,清涼大師也說得很好,「雖無叨濫」,叨是嘮叨。因為佛跟初學的人講,你看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有諸天,不是講了很多嗎?這是什麼?這是在我們現前這些境界。要曉得相是假相、名是假名,不要被名相迷住了。可是事實,迷於名相上的人太多了,幾個人能夠真正像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能到這個境界?佛所說的名相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可不能執著。
假的有假的作用,就像我們現在去旅行,現在高速公路很發達,你看到處都有指路牌,那個指路牌是假的。你走到深圳一上馬路看到指路牌「北京」,你以為那就是北京,那你就錯了。它有作用,它能夠指著那個方向,你不能執著,你必須把它放下。佛給我們說了這麼多名詞術語,你看《華嚴經》上講菩薩五十一個等級,連佛有五十二個階級,其實哪來的階級?自性裡哪有階級!沒有,這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佛依二諦說法,這是依俗諦說,不是真諦。真諦是講真實的境界,那裡面永遠清淨,一塵不染。俗諦是就我們六道凡夫來說,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給你說,慢慢誘導你一層一層的脫離,這就對了。所以佛說的這些法、說的這些名相,雖然沒有嘮叨,也沒有說錯,但是「不了真源」,沒有辦法真正徹底了解真心,真源是真心。真心是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真源,一而三、三而一。心能生、能現、能變,佛跟眾生是所生、所現、所變。為什麼會有佛跟眾生?悟了的心就叫佛,迷了心就叫眾生,它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樁事情。我們聽佛說三個,你就有三個分別,有三個執著,這叫顛倒,顛倒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教導我們,看經、聽教要具備正常的心態,這個正常的心態就是:第一個,不要去分別執著「言說相」,他說多說少沒關係,說深說淺也沒關係,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名字相」,佛、菩薩、聲聞這都是名字,不要執著名字相;第三,不要執著「心緣相」,心緣是我聽到,我覺得這是什麼意思,不可以,你不能去想。你一想,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說恭恭敬敬、老實的聽,懂多少就多少,不懂不要去研究,愈研究就愈錯誤,為什麼?你是分別執著心,落在這裡面,那不就錯了嗎?不明瞭怎麼辦?不明瞭再聽,多聽。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聽到一千遍,你真的能用真心去聽,真心是什麼?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心是真心。佛所說的,是從真心裡頭流露出來,你要用真心去接受,你就開悟了;如果你用妄心,佛用真心給你說,你用妄心去接受,妄心是什麼?妄心就是分別執著,那你就全把佛的意思搞錯了。那不是願解佛說的真實義,你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這就鑄成大錯了。
這首偈的意思好,我們再把偈子念一遍,『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或者說「此法此最勝」,無論在佛、在法都錯誤,『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你看偈子裡頭只有二十個字,清涼大師給我們註得這麼多,我們在學習用了好幾個小時,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22:3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