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九卷) 2008/8/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7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我們從第六段看起,「善慧菩薩」。偈頌第一段兩首偈,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我見世間燈。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劫。積智者所見。】
這兩首偈,前面一堂課我們學習過了,也順便學習到經教裡面常講的二障跟三障。經文雖然很簡單,只有幾十個字,所含的義理無有窮盡。正如同古大德所說,就是指這部經來講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這部經跟淨土宗關係非常密切,在古時候,隋唐的時候,那時候的祖師大德們都肯定《華嚴》、《法華》到最後都是導歸極樂。《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第五十三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想到是《華嚴經》的歸宿。所以前清乾隆時代的彭際清居士,那是個大德的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在中國佛教上他有崇高的地位,念佛往生的。他說過《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正是《無量壽經》的細說,這個話說得好,說得一點不錯。如果我們能夠通達《華嚴》,《無量壽經》才能講得好、講得圓滿,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有詳略不同,內容、境界絲毫差別都沒有。這是我們學習《華嚴》應當要理解的。
偈頌第一句是『希有大勇健』,這一句是稱讚本師毘盧遮那佛。通常在大乘教裡面,說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是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是一體。佛何以稱為「大勇健」?清涼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也就是經文後面這兩句,『離垢心解脫』,「離垢,離所知障,是慧解脫;離煩惱障,是心解脫」,這兩種障礙沒有了,兩種障礙斷了就證得如來究竟的果位。所以這個大勇健接著說『無量諸如來』,這個地方講的「諸如來」是講的十方一切諸佛,他們有能力把二障斷盡,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稱為大勇健。「希有」是讚歎。我們學習《華嚴》也將近四千個小時,對於經裡面所講的奧義也有幾分契入,漸漸明白了。世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有勇氣敢當,直下承當,那我們就有救了。如果聽了佛說這句話,我們不敢承當,「我的業障很重,我當不起」,我們就永遠搞輪迴,就沒救了。這樁事總是要搞清楚、搞明白,佛說的是真話。為什麼我們會變成這個樣子,依舊在六道裡面搞輪迴?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就這二障。
所以大乘教裡面世尊常常提醒我們、勉勵我們,只要把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聖人,超凡入聖,雖然不是大聖,是小聖,他已經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裡的人可憐,迷惑顛倒,造業受報。經教裡面我們常常讀到的「可憐憫者」,這是指誰?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真的是可憐,他迷了,他不知道回頭,回頭就是佛菩薩。不回頭,就是不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不肯放下,所以他每天造的是業。這個事情在法相唯識裡面佛說得很清楚,法相唯識的修行,它的宗旨是轉識成智,就成功了,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希有大勇健,無量諸如來」。從哪裡轉起?從第七識轉起,第七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阿賴耶是集結種子,它跟前五識是果上轉。換句話說,阿賴耶跟前五識不必操心,你想轉你也轉不了,從哪裡下手?從第七、第六,第七、第六是因上轉,修因才證果。六、七轉了,阿賴耶自自然然就成大圓鏡智,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什麼?是自度能度他。
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四大煩惱,我們要常常記住,第一個是「我痴」,這是講的無明,我痴是什麼?起心動念,痴!第二是「我見」,執著有一個我,不一定是身。執著身是我,那是絕大的錯誤,這是我們六道裡面的人道以下,可以說欲界天以下都執著身是我,這個錯了。欲界天以上的,他知道身不是我,在佛法裡面講,他執著神識是我。佛經講神識,我們中國俗話叫靈魂,靈魂是我,身不是我,這個比我們程度就高很多了。雖然高,他出不了六道,靈魂的活動範圍是在六道之內。什麼時候連靈魂也不執著,靈魂不是我,什麼東西是我?靈性是我,他才有出頭的日子。靈性跟靈魂確實是一樁事情,覺悟了叫靈性,迷惑叫靈魂,它是有覺迷差別不同。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求覺悟,不但在六道,範圍再擴大,能擴大到十法界;佛教我們求覺,覺而不迷,然後才能夠轉凡成聖。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重視這個身體,當然也不可以糟蹋這個身體,應該用什麼態度對待這個身體?順其自然這就對了。不能不照顧,也不能夠特別用心去照顧,這兩個極端都是錯誤的,隨順它。最重要的是把這個身的執著放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是我們的一個工具,這個總要懂得。大乘教裡面常說的借假修真,身是假的,要借這個假身去修證無上菩提,去修證明心見性,這就對了。所以我們修行,這個工具是好東西,十方諸佛如來用這個工具修成的,一定要認清楚它是工具,它不是目的。另外兩個嚴重煩惱是「我慢」、「我貪」。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跟《瑜伽大教王經》裡面所講的三重障完全相同。我們在前面學過。《瑜伽》講的三重障,第一個就是傲慢,第二個是嫉妒,第三個是貪欲,你看看是不是末那識裡面所包含的?煩惱障的根,為什麼會有煩惱?這是根。會修行的人從根修起,所以我們要把根拔掉,我們的煩惱障就斷了。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他只用一個執著,把這四大煩惱全部包括了。真正修行人學釋迦牟尼佛、學十方無量諸如來,他們都是用的這個方法,從根本修。
我學佛五十七年了,在這個世界也走過許多的國家地區,遇到我們佛門四眾同學很多,但是深深令人感嘆,為什麼在我們這一代,沒有出現一個、兩個像從前那樣的祖師大德,為什麼沒有?當然,我們的時代環境跟過去不相同,這是個很大的因素。這個因素並不是第一因素,第一因素是什麼?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疏忽了從根本修,才造成這個時代沒有人才出現,也就是說沒有佛菩薩出現,我們把因素找出來了。現在我們要想成就,要怎麼修行法?還是要回歸到老路子,諸佛如來所走的這條路,從根本修。儒家講的《禮記》,也是在展開經本第二句,第一句是「曲禮曰,毋不敬」,跟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所講的一樣,「禮敬諸佛」,從這裡修起。第二句「傲不可長」,傲是傲慢。儒不是出世間法,他知道傲慢是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不是你學來的,一迷它就有。佛法是出世間法,傲慢必須要斷掉,世間法不斷可以,控制不要太過分就行了;但是出世間法,你要脫離六道輪迴,你有傲慢是辦不到的。所以傲要斷,傲慢心,從開始斷我們的傲慢。傲慢怎麼斷法?學謙卑、學禮敬。我們跟一切眾生相處,自己要學會謙虛,從謙虛開始,最後學到謙卑,你就成就了,就有功夫了。謙卑是性德,你跟明心見性就很接近;傲慢跟性德是距離拉遠了,你不可能見性。同樣一個道理,這些煩惱,無論是煩惱障、所知障,都是障礙你明心見性,都是障礙正法,都是障礙學佛。有這個東西,諸佛如來天天來教你都沒有用,你學不到。那是因為你有障礙在,這個障礙的力量太大了,讓諸佛如來大慈大悲都幫不上你忙,你才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
現在佛門的同學,除了極少數之外,大多數在家做不到十善業,出家不能夠落實沙彌律儀,所以不能成就,無論是學教、修行都沒有把握。古人為什麼能成就?我們看看《大藏經》裡面的《高僧傳》、《居士傳》、《比丘尼傳》、《善女人傳》,這是佛門四眾弟子修行、開悟、證果、成就的榜樣,世世代代都有人。他們為什麼能成就?為什麼能開悟?沒有別的,他們都是有根本法的基礎,也就是說在家有十善業的基礎,出家有沙彌律儀的基礎。現在這兩樣東西我們也常講,也常常學,為什麼總是學不會?這裡面必定有原因,我們要細心的去研究。到這幾年,我們總算是明白了,恍然大悟。古人無論出家、在家,都受過良好的家教,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中國五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懂得教育。中國社會的基礎是家庭,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訓、有家學、有家業,現在家沒有了。中國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六代同堂,不分家的,所以一個家就是一個村莊、一個聚落。這個家族,人少的,人丁不旺,也有七、八十人,人丁興旺的有六、七百人,這是大家庭。大家庭沒有教育、沒有規矩,這個家就亂了,那叫家破人亡,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集大成,也就是每個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課程,必須要學習的,共同都要學習的,就是《弟子規》。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基礎的戒律,從小個個都學,他懂規矩,懂得孝親尊師,懂得禮義。道家或者是道教的基礎課程是《太上感應篇》,因果教育。佛法是《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分量都不多,是中國儒釋道三家,也是中國傳統學術的基礎教育,過去都從這裡紮根。所以無論在家、出家確實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真有成就。我們不可以疏忽,疏忽了我們遭到這麼大的災難。在古時候,世世代代炎黃子孫都遵守著祖宗的教誨,不敢疏忽。在這個世紀,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喪失了民族自信心,疏忽了祖宗的教誨,我們要向外國人學習,這吃了大虧。現在覺悟了,明白了,回頭還來得及。過去沒有學過,現在補習,認真努力的來學習,把基本的課程把它補好,然後再提升,不是不可能。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祖宗教導的,就是《三字經》上所說的「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像我這種年齡還沾一點邊,很幸運,很難得。小時候生長在農村,農村有私塾,私塾裡面的教學都遵守祖宗的教誨,學一門,學生不可以同時學兩門功課,一門學完可以再學一門。最忌諱的是同時學兩門以上,這決定不許可的,專!佛法裡更如是,為什麼?因為佛法修的,它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智慧的,智慧不是學很多東西能夠得來的,學很多東西是增長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開智慧要從清淨心、要從禪定,定生慧。你學很多東西,對於清淨心就產生障礙,你心不清淨你就永遠不能開智慧。所以你只能夠學一樣,學一樣你心是清淨的,你心是專一的,專注的時間久了自然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古大德、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捷徑。你所學的通達了,你沒有學的也通達,為什麼?智慧開了,他懂這個道理。不但佛法通達,世間法也通達了,為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自性裡面生的。
你看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見了性,這一切萬法哪一法你不知道?不可能的,這一切法是自性生的,見了性的,一切法全通達。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他沒有一樣不通。佛法這些經論,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世間這一切法你去請教他,他沒有一樣有障礙,這叫真實智慧。佛告訴我們,這種智慧人人都有,所以我們對於佛也不要去嫉妒,也不要去羨慕,我們跟諸佛沒有兩樣。現在我們有這麼大的差別,那就是人家把二障除掉了,已經沒有二障,我們今天有二障、有三障。所以我們的智慧變成煩惱,我們的德能變成造業,我們的相好變成六道三途,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搞清楚。真搞清楚之後,回頭是岸,不晚,只要一口氣還在,真正懺悔,徹底放下。
我們看到惠能大師的開悟,他一生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在黃梅雖然住了八個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就是現在寺院裡面的義工。他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只是在偶然的機緣之下,五祖半夜召見他,《壇經》上記得很清楚,給他說法,講《金剛經》大意,我們估計最多不過兩小時,他一生聽經就這麼長的時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他為什麼大悟?就是說他把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報障統放下,沒有別的,放下就是。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他就把妄想執著放下。惠能大師那時候二十四歲,很年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年他三十歲。所以這個事情,關鍵在你肯不肯放下。大乘教裡面世尊常常跟我們提示,放下執著你就成正覺,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成正等正覺,證菩薩果位;放下妄想,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證佛果。你看關鍵在放下,不在別的。放下之後,清淨心現前,平等性現前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就是說你把貪瞋痴慢四個最重的煩惱放下,平等智就現前;再放下分別,真誠清淨平等覺就現前。
如果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我愛是貪,這四種煩惱還有,你是六道凡夫。這四個煩惱,給諸位說,是輪迴心,這四大煩惱它在起作用,你造的是輪迴業,學佛還是輪迴業,為什麼?你貪瞋痴慢沒有斷。貪瞋痴慢斷了,你的菩提心現前,真心現前;阿賴耶、末那、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現前不造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造業,這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這樁事都在我們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轉凡成聖,轉不過來,總是要努力,一心一意去學,轉迷為悟。這個也轉不過來,那就是最下的,佛陀教給我們的,慈悲到極處,教我們轉惡為善,這個不出輪迴,但是不墮惡道。轉惡為善在六道裡面,你的活動空間是上三道,天上、人間;如果轉不過來,你的活動空間肯定是在餓鬼、地獄、畜生這三惡道的時間多,在這裡時間長。這都是世尊在一切經裡面傳遞我們的信息,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
這兩首頌是講見佛。見佛怎麼個見法?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見賢思齊」,看到賢人,要想到我要跟他一樣,這就對了。見佛,我就要想到,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本來是佛,我現在看到他,我應該像他一樣。見佛我要成佛,見菩薩我要像菩薩,我們真的叫學佛。我們暫時撇開儒跟道不談,我們就佛論佛,佛的形象是什麼?就是十善業,身語意他做到純淨純善。我們在一般彩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的頭部都有個圓光,畫了個圓光,很多畫像圓光的頂上還寫了三個字,「唵阿吽」。這三個字在中國我們常常看到的,有梵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儘管我們文字不相同,它發音相同,都是念「唵阿吽」。這三個字什麼意思?十善業道的圓滿。十善業道不能小看,十善業道的展開,在小乘就是三千威儀,三千威儀歸納就是十善業道;在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是十善業道的展開,十善業道縮起來就是十條,展開來八萬四千條。我們怎麼能疏忽?三聚淨戒都是十善業展開來。
聖人教人、佛菩薩教眾生,慈悲到極處,智慧、善巧達到極處,初學第一堂課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中國人教童蒙,古時候私塾裡面第一堂課是什麼?《三字經》。《三字經》一開頭的八句,就是聖賢人把教育,為什麼要教、要怎麼樣教,全告訴你了。「人之初,性本善」,這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這是真理,這是佛說的本性,我們老祖宗說本性本善。佛的話要用中國人的講法,佛說本性本覺,本覺就是本善,本善就是本覺,我們老祖宗真有智慧。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確實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五句,我們老祖宗用一個「善」字把五句全包括了。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善,「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是善,「本自具足」,沒有絲毫欠缺是善,「本不動搖」是善,「能生萬法」是善,用一個善字,《三字經》上講的!所以人要自愛,愛什麼?愛我的本善,我的本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叫見佛。看到佛,我是佛,我要趕快回歸自性,看到菩薩,我是菩薩,你真的在學佛,你真的在拜佛。念念回歸自性,行行回歸性德,你怎麼會不成就!
《三字經》上接著告訴我們,「性相近,習相遠」,這個話就是如果我隨順自性,就跟聖人、跟諸佛如來靠近;如果違背自性,隨著自己的習慣,你跟自性就愈來愈遠了。為什麼?本性是善的,習性不善。習性是什麼?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習性,這是二障,是煩惱、是所知障。你隨順這個,與你自性愈來愈遠,最遠的是地獄。你看我們看十法界,十法界第一個是佛,第二個是菩薩,菩薩跟佛靠近,第三個是辟支佛,第四個是阿羅漢,再下面是天、是修羅、是人,人去佛好遠了。最遠的?最遠的是地獄。「性相近,習相遠」,不是跟別人遠,是跟自己遠,自己的性德,自性的本善,本善跟習性,習性的不善,距離就拉大了。你看你隨順哪個,你隨順習性還是隨順本性?這個總要知道。隨順習性太苦了,隨順自性這裡頭有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你看《論語》打開頭一句,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喜悅。學什麼?學聖人、學佛、學菩薩,多快樂!我們現在學佛沒有快樂,學得很痛苦,那是我們根本就不會學,沒學到,而且對佛產生嚴重錯誤的觀念,全學錯了。真正會學的人,快樂!不快樂學他幹什麼?我進入佛門,老師給我介紹的,老師告訴我,年輕,那時候學哲學,對哲學很喜歡。老師告訴我:這個世界上第一等的哲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老師拉進佛門來的,不是宗教的情操,不是。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把佛教介紹給我,他的心目當中,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是高等哲學。通過五十七年的學習證實了,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不但是高等哲學,而且是高等科學。《華嚴經》裡面講的宏觀世界,宏觀宇宙,講的量子力學,比現在科學講得圓滿,現在科學家跟《華嚴經》不能相比。
佛經教裡面到底講些什麼東西?我們把它歸納,用現在的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不外乎是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都講到究竟圓滿。這麼好的東西!現在人誤會了,把它看作宗教,把它看作迷信,你說冤不冤枉!實在說,釋迦牟尼佛不冤枉,留下的經典也不冤枉,冤枉是我們這些眾生。我們自己太冤枉了,沒有去接觸它,沒有去研究它,沒有去學習它,所以過得這麼辛苦。接觸之後,學習之後,你得大自在,真的是離苦得樂。在這個世界上找離苦得樂找不到第二個方法,這是真的教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所以經典稱之為寶,叫法寶,很有道理,它能帶給我們真的快樂,永恆的快樂。能幫助我們破所知障,能幫助我們斷煩惱障,就是此地講的「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彼是講的眾生。所以首先要自度,自己沒有得到修學真實的利益,你怎麼能幫助別人?
儒家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在佛法裡面,朝聞道,生死就了脫,就不生不死,比儒家講得透徹,是真的。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自己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見了性就沒有生死。你沒有見性,有生死、有輪迴,見性之後,生死輪迴沒有了。《永嘉證道歌》裡頭兩句話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什麼?迷,迷了自性,有生死輪迴。覺悟自性,輪迴沒有了,不但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是什麼樣子?叫一真法界,淨土宗裡面講的四土,那叫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的,真實的報土,無比的莊嚴,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我們應當要回去,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園,不陌生,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回歸了。六道是執著造成的,執著是錯誤的;四聖法界是分別造成的,分別也是錯誤的。只要我們面對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回歸自性,「性相近,習相遠」。教育這個理念就從這興起來的,為什麼要教育?「苟不教,性乃遷」,假如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他的習性、染污愈來愈嚴重。教育就非常必要。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出現,對這個世間是教育,他不是宗教。你細心去觀察,他十九歲出來參學,離開家庭,捨棄王位,他是王子,他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印度學術界裡面大德、宗教界裡面的高人,他都親近過。他的示現是給我們現代知識分子來看,為什麼?人有求知的欲望,滿足眾生求知的欲望,他來示現,他出去學了十二年。可是十二年所學的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學的是常識、知識,不是智慧。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至少有幾個問題,我們能想到,釋迦牟尼佛當然不例外。印度的傳統確實很高明,也很特殊,他們無論是宗教、是學術都重視修定。中國人也重視,但是比不上印度人,印度人真的得禪定,中國人有一點相似的定,沒有真正達到禪定功夫。在定中自然就突破空間維次,他能夠見到六道,往上他能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二十八層天,向下他能看到阿鼻地獄。所以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太清楚了,這不是別人教他的,親眼看見的,六道輪迴的事情就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會想到,為什麼原因會有六道?六道從哪來的?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問題在當時印度宗教、學術界都沒有人能解答。釋迦牟尼佛這才到恆河邊上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一放下,把所知障放下,煩惱障放下,他就變成希有大勇健,他成佛了,這些問題全明白了。六道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許多無量無邊的法界,統統見到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底通達明瞭之後,實在講他的徹悟跟六祖惠能大師的徹悟是同樣的境界,很難得,都把他悟入的境界說出來了。世尊說出來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得詳細,六祖說出來了,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綱領。言語有多少不一樣,意思都是圓滿的,沒有絲毫差別。所以六祖的五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我們要懂,這不是假的。《華嚴經》講的什麼?《華嚴經》就是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一部《華嚴經》,《華嚴經》講得再多,不出這五個範圍。你看五祖忍和尚聽到能大師說出這五句,就說行了,不必再說了,衣缽就傳給他。
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指什麼?教我們放下。我們就是不肯放下,還喜歡受罪,還喜歡搞輪迴,那就沒法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佛的心願,也不是老師對我們的期望。佛的心願、老師對我們的期望都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成就什麼?成佛,這是真圓滿,成菩薩還差一截。所以,真正要發勇猛心,向諸佛如來看齊,向他學習,一生成就。學離垢,就是學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你只要放下,智慧就現前。這個四智就是惠能大師講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四智、具足萬德萬能、具足無量相好,這本自具足。為什麼不回頭?捨不得離開三惡道,這是真的。聽到三惡道都很可怕,怎麼會捨不得離開三惡道?捨不得放下貪瞋痴就是捨不得離開三惡道,不就這麼回事情嗎?貪欲,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傲慢,修羅道,修羅是魔。所以你用傲慢心學佛,將來變成什麼?變成魔。如果你有智慧、有大福報,那魔王;沒有智慧、沒有福報,魔子魔孫。所以,傲慢是重障!用什麼方法?用謙卑、用尊重別人,這個方法是度自己的傲慢煩惱。對人沒有謙虛,傲慢在,對人沒有尊敬,傲慢在,帶著傲慢學佛,學得好的變成魔,學得不好的,三惡道去了。
所以二障難除,難除能除,難斷能斷,難度能度,這就是希有的勇健。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才有人造廟、造大殿來供養他,塑他的像,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沒有。在世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他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一生沒有蓋過道場,他的道場在山林、在水邊、在曠野,沒有房子的,人在哪個地方,道場就在哪裡,一生教學。老師如是,學生亦如是,這很了不起,學生跟老師一樣,這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他都給我們做成好榜樣。自度能度他,世尊是自度,度他呢?經典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這是度彼,這都是得度的。我們一定要學習,要真幹。
第二首偈,『我見世間燈,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劫,積智者所見』。「世間燈」是比喻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世間人都迷惑顛倒,好像處在黑暗當中,真的,佛是一盞燈,幫助我們照明現實的環境。我們居住確實是在黑暗,你們大家想想,這個世間光明的來源是什麼?太陽、月亮、星星、燈火,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這個世界是一片漆黑,確實伸手不見五指。這個現象是什麼?這個現象是佛經裡面講的無明,密宗裡面所講的叫大黑天,說的是這個。這是不是事實真相?不是的,事實真相是一片光明。我們為什麼把一片光明變成了黑暗,就是光明變成了無明?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光明就沒有了,就變成黑暗。黑暗裡面需要光明,那要靠自己的性德,靠自己的修行,你自己本性裡的光明沒有了,要靠修德;回歸到自性,那不是修德,是自性的光明又現前了。這個黑暗跟光明各人不一樣,如果我們跟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在一起,就是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跟這種人在一起,晚上,白天有太陽,靠陽光,晚上我們看不到外面境界,這個沒有分別執著的人能看見。不要說他還有分別,只要沒有執著就行了。沒有執著是阿羅漢,阿羅漢有天眼,他的境界當中晚上沒有黑暗,一片光明。我們凡夫晚上看到天是黑的,他看到天空是明亮的,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各人境界不相同。
淨土宗裡講四土,自性本有的光明是常寂光淨土,它是真的,不生不滅,永遠清淨,沒有染污,它是我們的自性,常寂光,哪裡會有黑暗?我們離開日月星燈,我們看到黑暗,自己就要知道我們的無明沒破,無明破掉,黑暗就沒有了,永遠不再有黑暗。這什麼境界?真正破無明、證法身,《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他才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十法界的菩薩是靠什麼?修德,與自性相應,他在夜晚不受障礙,他有天眼、他有慧眼、他有法眼。所以時時刻刻大自然都給我們警覺、警惕,叫我們回頭。這個明暗,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有這麼一樁事情,我們相信那是真的,那不是騙人。老和尚有一年,是過年的時候,他老人家住茅蓬,茅蓬離開寺院一般走路大概要走半個小時的樣子,不算太遠。過年,到寺院裡面去拿點糧食,回到茅蓬天暗了,但是他離開寺廟回茅蓬是黃昏的時候,雖然沒有太陽,還看得很清楚,他就回去了。走到半路,看到兩個同參,也都是這個寺廟裡的常住,他們手上拿著燈籠,在中途碰到他。這兩個人就叫著老和尚,他說虛老,天這麼黑了,你怎麼不拿個燈籠?這句話說了之後,虛雲老和尚立刻感覺到天黑了。你看,沒有人提起的時候,他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保持那時候的光明,人家說天黑了,他馬上分別執著起來,真的就黑了。說明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不錯,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沒有想到天黑,天就不黑,想到天黑,天就黑了。
從這個例子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如果我們天天想佛、念佛,你說你這一生能不能成佛?肯定成佛。十法界的因,我們常講四緣生法,親因緣,十法界的親因緣每個人都具足,人人都具足。大家還是用心聽經,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受外頭干擾,受外面干擾你們就錯了,什麼人動作都不要去理他,受人干擾,道場就破壞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佛陀的開示不懷疑,能夠肯定,能夠相信,依教修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環境殊勝對我們是好的增上緣,環境惡劣對我們是更好的增上緣,我們能承受得了,能不被環境所動搖,成就自己的定功,成就自己的智慧。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問題就看你自己會不會,也就是你能不能放下,你真能放下,「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肯放下,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放不下,佛境界你感覺到的還是個魔境界。所以,佛跟魔是在自己心,在自己一念之心,外面無佛亦無魔,這個要知道。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我們才會不被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太重要了。
佛是世間燈,燈有一個殊勝,那就是太陽照不到、月亮照不到,燈可以照到。所以這裡不用日月來比喻佛陀,他用燈,日月照不到的,燈能照到。佛是世間燈,引導我們六道裡頭迷惑顛倒的眾生。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也要把自己這盞燈點燃,藉著佛的光明把自己的心燈點燃,幫助佛照世間,這就對了。所以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就是學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學的這些經典,經典是知識還是智慧?給諸位說,經典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才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既然知道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都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你學一樣就夠了,不要學很多。教你學一部經,為什麼?一部經能幫助你開悟,那就是開智慧,學很多對於開智慧就產生障礙。這裡頭有妙道在裡頭。
學一部經是幫助你斷煩惱,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用什麼方法?天天念這一部經。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用這一部經把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不是叫你解釋這部經的意思,這部經沒有意思。每部經都沒有意思,你要講這個經裡面的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因為自性裡沒有意思,佛經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佛才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誰要說佛講經,這個人叫謗佛。明明說了四十九年,為什麼不承認,全部否定掉?怕你執著,怕你錯用了心,慈悲到極處,善巧到極處,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經教你就會了。宗門老師測驗學生,常常說「你會麼」,教下也不例外,會了你就見性了。為什麼叫你持戒?持戒是幫助你得定,就是不要你胡思亂想,不可以胡說八道,不可以胡作妄為。不准胡思亂想是意業,你心定下來,不可以胡說八道是口業,口業清淨,不准胡作妄為是身業,身口意三業都得到定,定生慧。只要一得定,定起作用就是開智慧,那是自性裡面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所以經教是一種方法,修行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是一種方法,這個你要懂。你要以為經教裡頭有什麼意思,那就糟了,哪有意思?你看看有意思是什麼?有意思就是有起心、有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那叫有意思。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契入佛境界,我們一般講的入華嚴境界,得念佛三昧,你要明理,理明白之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理明白了,功夫,功夫就是放下。
於一切法,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通達明瞭,這是智慧,心裡如如不動,那是禪定。必須定慧等學,定慧是一不是二,心不定沒有智慧,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起來,心一定是清淨的,它是定的;心還是亂的,還不定,沒有智慧。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原理原則,我們如果不能通達明瞭,那你就是搞佛學,不是學佛。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學佛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那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但是搞佛學沒有用,佛學你縱然把經教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個錯了。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出家,我做居士做了七年。我跟李老師,我沒有出家之前跟他,跟他學佛、學講經,那時候他就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我就問他,梁啟超是佛學家,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蘇東坡也是的,為什麼不能學?他說:你不懂,他們學的是佛學,他不是學佛。也就是說,學了佛法那一套理論,並沒有落實到生活,沒有放下,真正放下是學佛。學佛、不學佛,是在你放下、不肯放下,在這方面來看,不在其他。真能放下,真開智慧,展開經本,一句一字都有無量義,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你得自在,你沒有說錯。為什麼沒有說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說,說了就有錯處,沒說哪來的錯處?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說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他天天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像凡人,跟凡人一比,他沒有說一句話。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如實不顛倒」,實是真性,實是真心、是自性。他是自性起作用,跟凡夫不一樣,六道凡夫是顛倒,與自性完全相違背。這個顛倒,簡單的說就是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就是顛倒,離分別執著就是不顛倒,菩薩。但是在佛,佛不但是不分別、不執著,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連妄想都沒有,妄想是起心動念,妄想也斷了,何況分別執著?所以佛陀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講的楞嚴大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才叫如實不顛倒。「如於無量劫,積智者所見」,這個積智者,積是積結,也就是無量劫來修行累積的智慧。這是什麼人?這是菩薩摩訶薩,這是大菩薩,於無量劫修積戒定慧三學、三慧,像他們一樣。我們今天這一生當中能得人身、能聞佛法,尤其是聞到大乘,更難得稀有的是能夠接觸到華嚴、淨土,這是佛法最精彩的部分,我們能夠接觸到,要不認真的學習豈不是錯過了嗎?我們也要像這些大菩薩累劫的修行,修行修什麼?修行就是修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最後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始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就斷了,這是見佛,要這樣見,真見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21:3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