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七四卷) 2008/8/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7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今天從第五段看起,經文第五段,「東北方精進慧菩薩」,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若住於分別。則壞清淨眼。愚癡邪見增。永不見諸佛。】
上一次講到這一首偈,當中我們停了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當中,我們將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學習了一遍,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很有價值,與精進慧菩薩應該是有感應道交的。賢首國師這一篇開示是整個《華嚴》修學的綱領、修學的方法,我們學過之後,對於再繼續研究經教,如何將經教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念佛求生淨土,真正能夠依華嚴三昧的方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提升到實報莊嚴土,那就無比的殊勝了。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介紹,這介紹是前面學過,今天我們來溫習一遍。《疏》裡面講「精進慧,以勤觀真理,集無量善,俱無住故」,這三句話非常重要。勤就是精進,我們要很勤奮的去修行,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個看破、放下。看破最重要的就是,諸法實相,這就是真理,一切法的真相你把它看破。大乘教裡面,將一切法的真相濃縮成六個字,性、相、理、事、因、果,就全部都包括盡了。你一定要看清楚它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你的修行就如法,就跟性德完全相應,也就是跟真理相應,你會集無量善,這是事相。雖然修一切善,俱無所住,這就對了。無所住就是你不住執著、不住分別、不住妄想,這是菩薩行,這不是普通菩薩,這是法身菩薩行。我們知道,如果說集一切善,無量善就是一切善,修一切善,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沒有分別,這是菩薩;沒有妄想,那是法身菩薩,那是超越十法界。
《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此地的俱無住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地方的集無量善。生心是什麼?生心是善,也是賢首國師為我們開示的四條性德,那是善。第一個教給我們「隨緣妙用」,隨緣就是集無量善,妙用就是俱無住故,不住就妙了。那就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他真幹,無作是他不住相,妄想分別執著他都不住,都沒有,心地永遠是清淨的,這就是空有二邊都不住。賢首大師第二條教給我們,這是性德,「威儀有則」。你們想想看,威儀有則就是集無量善,「威儀」是行住坐臥,這叫四威儀,都有很好的樣子,「則」是有法度。標準在什麼地方?標準就是戒律,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在佛法裡面,三皈、五戒、十善,出家人《沙彌律儀》。我們統統把它落實在行住坐臥當中,那就集無量善了。如果心裡有住,心裡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世間善法,人天善法。要是無住,無住是功德,成就無量功德,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可是第三非常重要,教導我們,我們斷惡修善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這個總要記住,「質直柔和」。質直就是真誠心,我們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要用柔和的態度,才能成就功德。柔和,最重要的就是謙虛,對人要知道尊敬,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能不尊敬人嗎?對人不尊敬,對蚊蟲螞蟻尊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人都不尊敬。就是如同對父母、對老師都不尊敬,對一切人尊敬也不是真的。世出世間法總是由親而疏,親近的沒有孝敬,去孝敬不親近的,這不是真的。末後一句是「代眾生苦」,你看到這麼多苦難眾生,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法,就是做給一切苦難眾生看,只要斷惡修善就能離苦得樂。我們怎麼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是做出好樣子來給人看,這叫真精進,這精進慧菩薩,代表的是具足方便住。具足方便是什麼?具足是沒有欠缺,自行化他,無量的方便門。
有十首偈頌,第一首偈頌我們學過了,這是舉人有分別的過失。偈子講得很清楚,如果你還有分別心,你的清淨眼就沒有,智慧沒有,你就糊塗了;如果再有執著,你就更麻煩,糊塗就更嚴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不容易!在佛法裡面能遇到大乘,能遇到《華嚴經》,這是什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自己心裡要明白,確實是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逢到了,逢到就要真幹,就要在這一部經上依照清涼大師的教誨,信解行證;依照《華嚴經》念佛求生淨土是證實報莊嚴土,一生成佛。如果我們生方便土、生凡聖同居土,算是也不錯了,但是你還是辜負了《大方廣佛華嚴》,它是幫你帶到實報莊嚴土的。你為什麼去不了?因為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的品位就下降,這個道理要知道。
要怎樣我們才真正能夠隨順信解行證?要把這世間看破,這個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得到不用歡喜,丟掉也不用悲傷。為什麼?如《般若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些話我們要常常記住,常常提醒,這叫觀照;「照見五蘊皆空」,這是真實智慧,徹底放下。世出世法裡,即使是善法,成就是緣分,不成就也是緣分。知道那是緣分,就不要放在心上,成就沒有好炫耀的,不成就也不需要懊惱,沒事,要真正學著能放得下。你看頭一首教我們放下分別,精進沒有染著;精進有染著都變成世間的福德,沒有染著才是大乘裡面真實功德,我們有了真實的殊勝的成就。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二首偈:
【若能了邪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
我們把第三首也念掉,這兩首合在一起講。
【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
這兩首偈,清涼為我們開示的「顯無相觀」,前面第一首是「舉分別過」,後面這兩首偈顯無相觀。我們修止、修觀,前面這條教我們修止,然後再修觀。這兩首,第二首,前面這首是第二首,「離所取,上半知於情有,下半知於理無」。這就叫我們看破。情有,情是什麼?起心動念。你看「妄盡還源觀」裡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第一條,它一共只有六條,第一條給我們講的理,「顯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真如本性,我們每個人都有,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是永恆的存在,是你自己的自性,所以叫顯一體。這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就是一體。第二段給我們講「起二用」,這個起是什麼?情有,動了,就是起心動念。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動念,這起心動念。這個動念我們自己不能覺察,太微細了。怎麼動的?沒有理由,佛經上講一念不覺,為什麼會一念不覺?也沒有理由,可是它有這麼一樁事情。從這一念,宇宙就現前,宇宙為什麼會現前?自性裡頭本自具足,它本來就有。不動念的時候不現行,不現行不是沒有,它有,不現;動念,動念它就現出來,就顯出來了。這是大乘教常講隱現不二,隱的時候不能說沒有,現的時候不能說真有,妙!這是事實真相。隱現,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現在總算是明白了。
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的時候,他十九歲出來參學,學了十二年,學到三十歲。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十二年學習當中沒有人能解答。所以他放棄了,萬緣放下,在菩提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一放下是大徹大悟,真相大白,我們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他見性了。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跟法身菩薩們,這普通人聽不懂,跟法身菩薩去講,在定中講的。這是我們知道《華嚴經》的緣起,世尊大徹大悟之後,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在定中,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入定,二個星期,半個月沒出定,坐在那裡,他在定中講《華嚴經》。《華嚴經》就是他明心見性的全部的狀況,詳詳細細的跟我們說出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華嚴經》說什麼?說我們自己的,我們自己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的真相,你說這部經對我們關係多大。你認不認識自己?讀了《華嚴》,認識自己了,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回事情,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稀有難逢!
在中國,我也常常講這個對比,唐朝時候,一千三百年前,惠能大師他開悟了,也是明心見性,但是他只講了五句話。釋迦牟尼佛見性的時候講了一部《華嚴經》,十四天,他定中講的;惠能大師只講了五句,這個五句跟《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一個是詳細講,一個是簡單的講,確實沒有兩樣。你看世尊給我們講的本體,「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句話,實在講世尊這一句話就講盡了,好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題目一樣,《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麼?就是講自性清淨圓明體,就講這個。惠能大師用了五句話給我們說出,第一個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這自性清淨說出來了。後面的四句就是講它的圓明,第二句講自性「本不生滅」,第三句講自性「本自具足」,第四句講的自性「本不動搖」,第五句講的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是總綱領,詳細一條一條解釋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尊是細說,六祖是略說,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
佛祖把這個訊息透給我們,目的是要我們能入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華嚴》跟我算是很有緣分,我一出家就嚮往《華嚴》,學習《華嚴》,到今年五十年了。出家就學了講經,講經講了五十年,五十年當中大概是一半的時間在《華嚴》,不過不是連續講,斷斷續續的。因為我沒有道場,在過去也沒有高科技的設備,所以第一次講《華嚴經》沒有錄相,也沒有錄音,連錄音都沒有,講了十幾年。最近這十幾年才有這些設備,留下錄相帶,可以說是最近十年的事情。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沒開悟,為什麼沒有開悟?放下得不夠!比一般人好像是聰明一點,有一點小智慧,那就是我是放下了一些,沒有徹底放下,可以說妄想分別執著比一般人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比起佛菩薩、阿羅漢,那我還有一段相當距離,再繼續努力。現在進度很快,為什麼快?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給我很大的啟示,我應該在現前,一年應該會超過過去十年。如果再有個五年到十年的時間,我想沒有問題了。我還要加緊,因為什麼?五年到十年,我有沒有那麼長的壽命,這很難講。所以這樁事情刻不容緩,不能等待,要真幹!我曉得這是真實的利益,這一趟到人間來沒有白走。
所以曉得「情有」,你看起心動念,依正莊嚴就現前。起心,宇宙出現,動念,正報現前,正報是我,我出來了,我跟宇宙同時出來,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念頭太微細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就是物質現象,念念成形。那個念我們一定要知道,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念是多長的時間?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太微細了。物質的現象它現前,有念頭就現物質,有物質就有精神。「形皆有識」,識就是此地講的情,它就出現色相。這個色相是什麼?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在這裡面雖然不起心不動念,它有起心動念的餘習,就是習氣,如果習氣沒有了,那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全部都沒有了,那就恢復到原狀。原狀是什麼?常寂光淨土,大光明藏,這是我們自己的本體,宇宙的本體,它不是黑暗的,它是光明的。起心動念,光明就失掉,所以現在我們夜晚看天空是漆黑的,叫大黑天。光從哪裡來的?光從日月星辰來的。日月星辰不是自性本有的光明,是帶著妄想的餘光,它帶著妄想,也還算不錯。可是從起心動念再要生起分別執著,光就沒有了,那點餘光也被遮蓋住。如果我們能夠把執著放下,像阿羅漢,阿羅漢的世間沒有天黑的,它有光明;菩薩是分別也沒有了,光明比阿羅漢更大、更殊勝;到佛果地上,光明是圓滿的,沒有障礙。這個要知道,這個叫事實真相。所以情有。
後面這兩句話,『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知於理無,理上沒有,性上沒有。有沒有因果?因果也沒有,這個要知道。什麼時候有因果?有分別就有因果,有執著就有因果。有分別就有染淨,有因果;有執著、有善惡,有因果。它從哪裡來的,你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因果有很深的意思,很深的意思那跟一真法界是同一個根源,為什麼?一念不覺那就是因,現依、現正不就是果嗎?這是最微細的因果。在哪裡?在一真法界,在實報莊嚴土,但是它不顯,它不明顯,它存在。在菩薩、在阿羅漢、在六道裡面,因果就太明顯,尤其在六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佛應化在六道教導我們,六道眾生業障深重,無量劫來流浪在生死輪迴,造無量的罪業。他有嚴重的迷惑、愚痴,佛給他講事實真相,他聽不懂,《華嚴經》擺在面前,看不懂,真的,不是假的。這部經我看了十幾二十年才看出它的門道,所以我能肯定,我很清楚。
我初學的時候,前面可以說二十年都沒有看出門道,看什麼?看祖師註解,也上台講《華嚴》,講祖師的註解,自己沒有看到東西。通過祖師註解給我們的啟發,現在看到了,看到就很得受用。我們現在修學,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誨,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的教誨,跟世尊沒有兩樣。我們的修學最重要是掌握到綱領,不能太多,不能太雜。我們在經典裡面選擇,今天如果再有人來問我,在一切經裡面讓我選擇一部經。我在從前,多少年?二十多年前,在美國,一九八三年,美國有個同學來問我。他說:淨空法師,如果《大藏經》裡面讓你選一部經,一生就學一部經,你選哪一部?我毫不猶豫,我選《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我說我會選這部。今天如果要有人問我,淨空法師,在這一切經裡面讓你一生只選一部經,你選哪一部?我也毫不猶豫,《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兩個是不是不同?不是不同,完全相同。《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阿彌陀經》的細說,《阿彌陀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略說,是一部,不是兩部。我們有緣能受持這樣的一部經,這一生當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不成就可不能怪別人,你得責備自己,你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所以要知道,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華藏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情有理無。「妄盡還源觀」上,你看也很簡單,講得清楚,講得詳細。
下面清涼大師舉個比喻,給我們說「如迷木見鬼,知鬼是迷有,名如實知鬼」。這是世間常有的事,晚上走路,看到遠遠的一棵枯樹,晚上看不清楚,枯樹,樹又沒有葉子,枯樹。遠遠看到好像一個人一樣,他就誤會了,那是個鬼,見到鬼了。這是迷有,那不是鬼,是一棵枯樹,可是你迷了,以為它是鬼,你產生恐懼,你害怕了,你敢不敢走近?不敢。再有個人告訴你,這是個枯樹,這不是鬼,你走近去一看,果然沒有鬼,見到一棵樹,「知鬼本無,舉體是木」,那你就見到一棵樹。這個例子是常有,特別是五十年前抗戰期間,中國這個地區很落後,我們旅行都要徒步,走路,沒有交通工具,沒有一條像現在鋪著柏油的公路,沒有。我記得在抗戰結束之後,中國鋪柏油的公路只有一條,南京到杭州,叫京杭國道,是鋪著柏油的。全國的公路都是石子路,車走上去灰塵都很大;坐車,你坐一個小時,臉上、衣服全是灰塵,這是那個時代,跟現在不一樣。路上沒有路燈,晚上走路要拿著燈籠,連手電筒都沒有。所以晚上走路的時候,看到奇奇怪怪的東西,以為是妖魔鬼怪,那是常有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都親身經歷過,佛舉這個例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都曉得。
我們再看大師的《鈔》,《鈔》就是註解,《疏》的註解。「二顯無相觀者,正修三無性中,初無性也。一離所取者,謂二偈中,初一偈所取」,取相,取就是執著,就是住相,就是執著,三性裡面就是「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這是情,這是情有,自己以為有。「上半知於情有者,即遍計中二義,謂情有理無」。迷的時候是這樣的,以為鬼真有,不知道理無,只知道情有,不知道理無。就像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包括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為真有,不曉得理無。如何把理無顯示出來,讓你真的明白,現在用高科技是很大的方便,這從前沒有。譬如現在錄相,你在這個地方遊戲也好、工作也好,我給你錄一個小時,然後我再放出來給你看。你細心去觀察,這一個小時從頭放下來,每一個畫面,哪一個畫面是你?你從這裡去觀察。如果從電影幻燈片,那就更明顯,現在電視錄相還是不太明顯,用電影攝影機,用電影的膠片,那你就更清楚,你能夠清清楚楚看到的是底片上一張一張的,哪一張是你,哪一張不是你。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張張都是你,張張不是你。不但你自己本人不存在,所有一切環境也不存在,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看電影的底片就是這樣的,幾個人能從這個地方一下就悟過來?一下悟過來,什麼叫悟過來?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捨掉,這真的悟過來。說覺悟,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捨,沒悟;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了他的悟門,悟門沒打開,沒悟,他一悟就好了,一悟就成佛。這一悟,十法界、六道沒有了。是不是真的沒有?還是有,有,他了解真相了。就好像晚上走黑路,看到一個東西以為是鬼,現在曉得它是木頭,頭一天被它嚇到,第二天再走這個路,這是木頭,就明白了,不放在心上,覺悟了。
這一關很難!諸位要曉得,咱們每個人緣分都不一樣,也就是各人迷悟、善根厚薄不相同,有人悟得快,有人悟得慢。像我這樣,學佛五十七年,講經五十年,才能悟入這個境界,這不容易!煩惱習氣比大家薄一點,為什麼?天天讀經,天天親近佛菩薩,沾這一點光。如果不是天天聽經,天天在學習,不可能不被外面環境的感染,這不可能的事情。我的體會很深,今天社會的誘惑力量,裡面的煩惱習氣,這是我們修行人最嚴重的障礙,我們不肯放下。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待人接物都斤斤計較,雖然是淡薄了,依舊放不下。所以一定要警覺到,在這個狀況之下,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理懂得有什麼用?我們今天確實做到能信能解,但是不能行;不能行,那就是李老師以前告訴我的,你的信解都不是真的,所以信多難。有行有證,信解是真的;沒有行證,信解是假的。假的可以修福,修人天福報。如果人天善法還有問題,那就是貪瞋痴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人天福報就沒有了;但是有畜生道的福報,有餓鬼道的福報,可以到畜生、餓鬼裡面去享一點福。這都是事實真相,你要問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你不肯放下,貪著眼前的名聞利養,錯了,真的錯了。回頭,趕快回頭,天天覺而不迷,念念覺而不迷,只要有一口氣在,回頭都來得及。這是大乘教裡面無比殊勝的功德,我們自己要會修。
我們接著看大師《鈔》裡面這幾句話。「今知情有即是理無,則知此性即無相也。」如迷木者,舉喻以明。到「即無相也」這是一段,下面是比喻。我們現在曉得,我們曉得是什麼?曉得現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這是情有,情有就是理無。這些事相的體就是自性,自性理體裡面沒有物質跟精神的現象,但是它能夠變現出物質跟精神,雖變出,還是理無,有無是一不是二,性相圓融,有無不二,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華嚴三昧,這個境界是彌陀淨土,能入,無比殊勝!下面舉個比喻,比喻我們念念諸位就好懂了。「如迷木者」,這是舉喻,舉個比喻來說,「舉喻以明。如人夜行,雲月朦朧,見一杌木,以無月光,情懷怖畏,而生鬼想」,這是比喻,以為這個枯木是個鬼。「眾生亦爾」,下面是法合,這個重要,六道眾生,「行生死夜」。在六道裡面死生不住,不說生死,因為生到死是一個階段,名詞要倒過來,死生;無盡,死了之後又生,生了以後又死,死了以後又生,生死疲勞,它不停住。這是非常可憐的現象,對佛來講。我們自己覺悟了的,怎麼樣?覺悟了之後,這是非常可恥的現象。佛菩薩說我們是可憐憫者,我們自己明白了,我造成這麼可恥的這種現象來,對不起自己靈性,對不起自己,對不起自己本性本善,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佛憐憫我們,我們自己要振奮起來,決定要脫離六道輪迴,不再搞這些迷惑顛倒的事情。
現在曉得相就是空,《心經》上講得很好,「色即是空」,色是色相,「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講情就是理,理就是情。你要把這個真相看清楚、看明白。所以六道眾生,行生死夜,這個生死夜,夜是陰暗,表示你對於環境是一無所知,你迷在裡面,「妄想浮雲,蔽於慧月」,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把你智慧的光明完全障礙住了。「睹緣生法,不了性空」,你看到因緣生法,六道是因果生的,染淨、善惡業力變現出的境界,你不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了性空,「謂有定性」,以為它是真的。「如生鬼想,鬼喻遍計,木喻依圓」,依是依他起性,圓是圓成實性,鬼根本沒有,遍計執根本沒有,木頭有。這就講三性,我們前面講過三性三無性。「若了知鬼是因迷有,則知所執定性之法皆由妄情,是人名為實識所執,故名悟人。」你現在真實的認識你所執著的,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算是開悟了,你算是個明白人。迷就生遍計所執,覺悟之後才曉得宇宙萬法包括自己都沒有自性。就像此地所舉的比喻一樣,這個比喻為我們解釋,迷的時候以為樣樣是真的,悟了之後才曉得根本沒有。所以真妄不二,真是什麼?真是枯樹,妄是鬼,搞清楚之後,真相才現前。末尾偈子裡給我們所說的,「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見佛是覺悟了,自性清淨圓明體現前,你確實認清楚這是個木頭,不是鬼。用這個來比喻,你真正看到現前宇宙人生森羅萬象,是自性清淨圓明體的幻相,能大師說得很好,「能生萬法」。萬法怎麼生的?這個要清楚,這是真的學問,這個不是假的。這裡講「離所取」,所取不是真的。
第三首偈,『有見則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這是講能見,前面是所見,這是能見,有見。這一首教我們「離能取」,前面是所取,是看外面境界,看到一塊木頭以為它是真的,真的是個鬼。我們現在看到森羅萬象以為真的有宇宙,真的有山河大地,真的有樹木花草,真的有芸芸眾生,我們真是這樣看法。真有我、有你、有他,這一點都不假。我這個說法大家都承認,為什麼?我們統統迷,統統執著,所以大家都承認。如果我們跟菩薩講,菩薩會不說話,菩薩會對我們笑笑,為什麼?菩薩知道我們在迷。就好像我們很多人晚上走路一起走,看到遠遠地方一個木頭,以為是鬼,大家都看到了。我看到鬼了,你有沒有看到?你說我也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有個明白人,從那邊走過來的人知道,笑笑你,他也不能說不是鬼,說不是鬼,你不相信。我明明看到,他也看到,那麼多人看到,你怎麼說不是的?就會是這個現象。所以這個必須要聽聽觀世音菩薩的話,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他是用智慧眼看到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他沒有恐怖,他見到真相,我們見到的都是假相,沒有見到真相。
我們看清涼大師《疏》,「二離能取,以所取空故,上半舉失,如若見鬼,即不見木」,這個比喻我們很好懂,「下半顯得,離於鬼見,方為見木」,知道它不是鬼,我現在曉得它是木頭,這個比喻好懂。我們看清涼大師《鈔》,「如若見鬼者,有妄執之見,如若見鬼,故則為垢,不見依圓,名不見木。」垢是什麼?垢是染污,嚴重的染污,遍計所執是染污,你沒有看到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緣;沒有看到圓成實,圓成實是性體,是自性。下面這個解釋好,「執有定性,不見依圓之實」,依他起、圓成實的真實,「名未為見」,你沒有見到。這個意思深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相沒見到。我們執著這個肉身以為是我,甚至於研究哲學的人,比我們聰明一點,知道身不是我,西方哲學家所謂「我思故我在」。什麼是我?我能夠思想的大概這個是我,這個不會錯了。其實還是錯誤,思想是什麼?是你的妄心、遍計所執,不是!有些宗教家講,身不是我,靈魂是我。靈魂是不是我?不是我。什麼是我?佛法講靈性是我。靈魂是阿賴耶,是迷惑顛倒的,的確,它是靈性帶著迷惑顛倒,就叫做靈魂,迷惑顛倒去掉,那才叫真正的我。所以大乘教裡面學習終極的目標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事情太重要了,他見性成佛。
所以見跟未見,這個意思深。六道凡夫沒有見,沒有見到事實真相;阿羅漢見到少分,見得不完全,知道,見到少分,所以六道沒有了,他在四聖法界。他的本事只是把執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所以阿羅漢的心比我們清淨多了。但是他還有習氣在,有執著的習氣在,確實沒有執著了,他脫離六道。到什麼時候習氣斷了,習氣斷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升級了。所以辟支佛執著的習氣沒有了,他有分別。分別要斷了的話,他就不叫辟支佛,叫菩薩,菩薩有分別的習氣。菩薩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就成佛,這個佛,諸位要知道,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為什麼?他還有妄想,妄想沒有斷。就是說他分別執著沒有了,習氣也沒有了,他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什麼時候把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到一真法界去,就到實報莊嚴土去。為什麼?他妄想的習氣在。如果妄想習氣沒有了,他就到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我們可以說實報土是相似的一真法界,還不是真的,真的是常寂光淨土。
從這裡我們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修行不是別的,放下而已!所以六祖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這樁事情與學不學沒有關係,與什麼有關係?放下有關係。經教學不學真的是無所謂,可是你必須得放下;經教要是學多了,不能放下,我們常說不能放下變成所知障。佛給我們說,障礙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所以經教可以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能學,學了怎麼樣?學了之後要放下,不能執著。確實要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心態,這個重要。他跟我們講了三句話,教導我們,聽經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離言說相」。怎麼叫離?不要執著言說,不要分別言說,你可以聽,聽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對裡面的名詞術語,佛、菩薩、世間、出世間,這都是名詞術語,不要執著,不要去分別。第三,「離心緣相」,心緣相,你聽,不要想它的意思,因為你想它的意思,你落在意識裡頭,這就錯了。落在意識裡面往往就變成遍計所執,就變質了,你所聽的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義,是你自己的妄想意思,不是如來的意思。你能夠放下這三種,放下對言說的分別執著,這樣講大家就聽懂了,放下對名詞術語的分別執著,放下對經意思的分別執著,你就真正聽懂他的意思,那個意思是什麼?那個意思是自性,那樣聽的話你會明心見性,那才叫如來真實義。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自性,自性裡頭的真實義,這個太重要了。那你就真見了。
所以他後頭這句話說得好,「下半離於鬼見者,謂離於定性執見,則見圓成之實,方名為見木」,這個地方見木就是比喻見性,你就見性。聽經可以見性。經典是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讀經用什麼樣的心態,我們也明白了,離文字相;就是對於經文文字,經的文字、祖師大德註解的文字,都不要有分別執著,得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聽經、讀經,只要你能夠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會有悟處。放下執著,小悟;放下分別,大悟;放下妄想,大徹大悟,這個重要。一般人錯在哪裡?錯在他不肯放下,妄相分別執著都不放下,都沒有放下。那你聽經、讀經,白聽了、白讀了,為什麼?你不解如來真實義,你不明如來真實義。你聽什麼?聽的完全是自己妄想,聽了這個我就想這是什麼,他打妄想,讀的時候也打妄想,全是搞到此地講的遍計所執性。就是都是把枯樹看作鬼,就這麼個意思,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不解如來真實義,那我們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在這個之前,我們也特別給同學們做了一個報告,《華嚴經疏鈔》裡,清涼大師說的聞法的十種利益,我們講了六個小時,一定要知道。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經典為什麼稱為法寶。六道眾生哪一個不愛寶?哪一個不想擁有寶?真正的寶是法寶,不是世間的金銀琉璃,不是這個東西。世間這些七寶不是真的寶,它可以能幫助你生活富裕一些,日子過得好一些,它不能幫助你了生死,不能幫助你脫離輪迴,不能幫助你開悟證果,那個不是寶。真正的寶是什麼?法寶。法寶是佛的經教,聖賢的典籍,這些東西你學了之後,確實能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放下情執。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放下了。到那個時候才像古人所說的,你肯定古人這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宇宙之間有沒有事?沒事,自己無知迷在裡面,起遍計所執,困擾著你,讓你在輪迴裡面苦不堪言,道理在此地,真相在此地,你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災難很多,從四面八方傳來的信息都叫人擔憂。如果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憂慮、疑惑就沒有了。災難怎麼來的一定要知道,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跟諸位做報告,這個地球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古大德早就說過了。諸位在「三時繫念」裡看到中峰禪師的開示,他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很好,「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此方」,此方就是地球,「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我們現在事實上極樂世界跟我們有這麼大的差距?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大乘教世尊常常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沒有聽懂?你要聽懂了,你仔細去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人心地清淨,他沒有染污;個個人善良,心善、言善、行善,沒有一樣不善,而且都是上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地清淨善良,他那個報土就好,就很圓滿,找不到一點缺陷。回頭再看看我們地球,地球上的居民,我們的心地不清淨,染污了,我們的思想、言行不善良,造惡。造作惡業把整個外面的環境就變壞了,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學佛的同學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陀教誨深信不疑,我們在這個裡面把它證實,它不是假的。信佛的人要自度,這是真信,不信佛的人,他不肯真幹,他就不肯真正度自己;不度自己,自己還在六道去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真正自度,念佛求往生的是自度,他真幹!真幹,他就得要真正去修清淨平等覺,這是《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你沒有清淨平等覺,你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你還是迷而不覺,你怎麼會往生,不可能,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要知道,那十萬聲佛號是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就往生了,念不出來的話還是不行。然後你才真正知道放下是多麼重要。你真正放下的時候,《彌陀經》上講得好,若一日到若七日就念到清淨平等覺了,回歸自性,當然往生,那還有懷疑的嗎?
所以我過去講《無量壽經》講了十一遍,我跟大家講得很清楚,我說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拿到保證書,保證書是什麼?就是《大乘無量壽經》,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我們決定會得到像經題上所講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極樂世界。可是我們自己要真正修得清淨平等覺,我們就會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在手上,不能夠依教修行,不能夠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那還是住這個娑婆世界,還是在這裡搞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華嚴經》處處教我們放下,離就是放下,離能取、離所取,所取是外面的境界,能取是我們的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自私自利放下,這都屬於能取,把名聞利養放下,把五欲六塵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清淨平等覺不就現前了嗎?你一定要知道,你有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我講了幾十年,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絆腳石、障礙,你去不了;你放下就去了,放下,你跟阿彌陀佛信息就通達,我們一般講是感應道交,你跟阿彌陀佛、你跟極樂世界就產生感應的作用。你要是不肯放下,這感應不通,不是那邊有問題,是我們自己這邊出了問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邊永遠不會發生問題,問題都出在自己這邊,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高度的警覺。
我們自己得度,你就能保佑這一方,這是佛說的。自己沒有度,要想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幫助這個世間化解災難,我們做護國息災法會,怎麼做法?從自己心行做起,我得度了,我在這個地方不受災難,那跟我居住在一起在這個地方的,縱然他們作惡,我沒有災難,他們有災難也減輕了;他們作的小惡,那就不會有災難,作的極重的惡會減輕。這就是自度自然就能幫助別人,自己沒度,不能幫助別人。我們天天念經,天天拜懺,管用嗎?如果真的依照經教裡面的教誨去做的話,管用。如果只是念,念給佛菩薩聽,我們自己不能做,也管用,也有用處,作用不大。為什麼有管用?我在這裡念,鬼神得利益,鬼神真依教奉行,所以他管用,我們自己不管用。統統都有道理的,所以你要了解事實真相。自己要真做的話,那個力量可大了,鬼神得的利益就非常大。自己能說不能行,鬼神得利益不大,那要看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自己如果真正依教奉行,那個力量就大了,感應!你自己真做的時候,你感動別人,鬼神是很容易感動的,因為他們知道苦,他們知道佛法是無比的殊勝。在世間造極重的罪業,死了之後墮地獄都後悔,都求佛菩薩超度他。他為什麼不求別人,他求佛菩薩?尤其是大乘教。
我們天天在學習,學習最重要是修行,學習只是在信解上得一點小利益,修行,得信解的利益就上升,大幅度的提升,這種福才能夠保佑這個地區消災免難。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這是功德,這是你真正修的福報,這個福報如果你這一生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來生你會得到許多眾生的擁護。譬如在香港,你修這麼大的福報,你來生如果再得人身,你住在香港,你是香港的領導人,你在這個地區當中出人頭地,你對這個地區有恩,你現在在布施恩德。如果你自己讀誦、課誦,有口無心,只是念一遍應付應付,這個不但沒有功,還有罪過,為什麼?輕慢心。真誠心禮敬諸佛菩薩這是福,輕慢心是造業,這個要知道。讀誦經典不要造業,恭恭敬敬,誠誠懇懇,自利利他,這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20:56)
评论